初中物理综合复习教案

2024-05-04

初中物理综合复习教案(精选6篇)

篇1:初中物理综合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综合复习教案

知识点:

1、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难 点:压力及压力的作用效果,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点:液体内部压强的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师:大屏展示思考题

(1)什么叫压力?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有哪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什么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什么?压强的单位是什么?如何确定受力面积?(4)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生:学生讨论回答。

二、重点例题讲解

师: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本章节的知识呢?还是让我们检验一下吧? 师:大屏展示问题1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讨论回答

师:(动画)区分压力和重力。生:习题训练(课件展示)

师:展示问题2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叫压强,那么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呢? 生:回答。

师:播放录像再次温习这部分内容。生:习题训练(媒体展示)

师: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应该怎样计算? 生:讨论回答 师:播放录像

再次巩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三、学习检测(见课件)

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长进?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篇2:初中物理综合复习教案

模块一

分子动理论和扩散现象

一、知识点

1.分子动理论

⑴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隙;

⑵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为引力和斥力;

⑶分子是不停无规则运动的,温度高,运动快.

2.扩散现象

⑴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⑵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⑶扩散现象不局限于气体和液体,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⑷扩散现象也不局限于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同样能发生扩散现象.

二、例题精讲

【例1】★

用分子运动论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

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氧气被压入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隙

D.

铁丝很难被拉断﹣﹣分子间存在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花的芳香类物质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扩散充满空间,所以花香四溢,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破镜之所以不能重圆,是因为破碎的镜片间的距离较大,大于分子力的作用距离,并不是由分子间的斥力造成的,B解释正确,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氧气分子在压力作用下,分子间距变小,被压入钢瓶,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钢丝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钢丝很难被拉断,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测试题】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

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A不正确;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B不正确;

C.花香四溢,是因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故D不正确.

答案:

C

【例2】★

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A.

两铅块被压得太紧

B.

下面所吊的重物还不够重

C.

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D.

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块表面平整的铅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下面能吊起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

C

【测试题】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

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

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

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

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不是因为沾水,故ABC错、D正确.

答案:

D

【例3】★★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拄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

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两个铅柱的分子间的距离很近,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

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个铅柱下面能吊起重物,只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

A

【测试题】

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

D.

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滴水银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吸力,将两滴水银合成了一滴.

答案:

A

模块二

内能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知识点

1.内能

⑴物体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内能;

⑵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⑶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分子作用力越大,分子势能越大.

2.改变内能的方式:

⑴热传递;

⑵做功.

二、例题精讲

【例4】★

物体的内能是指()

A.

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C.

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D.

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所以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测试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能是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就是动能

B.

0℃时,物体的内能为零

C.

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上没有能量

D.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说法错误;

B、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说法错误;

C、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上没有机械能,但是有内能,故说法错误;

D、说法正确.

答案:

D

【例5】★★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

B.

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

C.

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0℃的冰变为0℃的水,这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所以同质量的0℃的水内能大,A选项没有说质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没有说明质量的大小,因此0℃的水不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的热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

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C.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

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同一个物体质量不变,状态不变,温度降低,物体内能一定减少.符合题意.

B、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热量传递方向跟物体的内能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C、温度为0℃的物体也有内能.不符合题意.

D、1kg水和1g水状态相同,温度相同,1kg水质量大于1g水的质量,所以1kg水

内能大.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6】★★★

质量相同的0℃的冰、0℃的水、0℃的水蒸气中,它们的内能()

A.

一样大

B.

冰的内能最大,水蒸气的内能最小

C.

水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D.

水蒸气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质量相等温度相等的冰、水和水蒸气,分子动能相等,冰的分子势能最小,水蒸气的分子势能大,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大一些.

答案:

D

【测试题】

一杯0℃的冰和一杯0℃的水,比较其内能的大小()

A.

水的内能一定较大

B.

冰的内能一定较大

C.

若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则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大

D.

若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小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⑴由于不知道质量大小,因此不能单独从温度上分析内能的大小,故选项AB说法不正确;

⑵如果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但是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此还是分析不出它们内能的大小,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⑶0℃的冰在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是温度不变.因此相等质量的冰和水,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小,故选项D说法正确.

答案:

D

【例7】★★★

科考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经常利用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所示的是将一定质量的冰,从

﹣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

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

科考队员所处位置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

冰熔化的过程中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都增大

D.

水沸腾的过程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

考点: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内能的概念.

解析:

A、由图可见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8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实验中水的沸点是80℃,说明科考队员所处位置的大气压高低于标准大气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冰熔化的过程,温度不变,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内能增加

B.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热量增加

C.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机械能增加

D.

分子运动速度不变内能增加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分子运动得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剧烈;又物体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当质量和状态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热量是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是一个过程量,不是状态量,因此不能说物体的热量,可以说物体的内能,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但机械能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无关,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8】★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热传递,是因为具有相同的()

A.

热量

B.

熔点

C.

内能

D.

温度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如果两个物体间的温度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答案:

D

【测试题】

两个物体相接触,热量不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的原因,是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

A.

温度

B.

热量

C.

内能

D.

比热容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热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传递.

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当两个物体没有温度差后,热传递现象也就停止.

答案:

A

【例9】★★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

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

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答案:

C

【测试题】

质量相等的一块铁和一杯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那么()

A.

热量由铁块传给水

B.

热量由水传给铁块

C.

铁块和水之间没有热传递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水的比热容最大,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变化较小,但由于铁块和水的初温没有告知,无法判定两者末温的高低,因此它们之间的热传递方向也无法确定.

答案:

D

【例10】★

(多选)下列现象及做法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烈日下的石凳表面温度升高

B.

铁丝多次弯折处温度升高

C.

冬天利用暖气取暖

D.

钻木取火

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A、烈日下的石凳表面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石凳的内能,符合题意;

B、铁丝多次弯折处温度升高,是对铁丝做功增加了铁丝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冬天利用暖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属于摩擦生热,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了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C

【测试题】

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

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

C.

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熔化了

D.

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冬天人们搓手取暖,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古代的人钻木取火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外界温度升高,热量从大气转移到积雪,使积雪熔化,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11】★

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烧炭火取暖

B.

感冒发烧,人们用湿毛巾敷额头降温

C.

烈日炎炎,人们走进空调房避暑

D.

电炉通电,电热丝发热变红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在室内烧炭火取暖,用湿毛巾敷额头降温,走进空调房避暑,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移过程,故A、B、C都不符合题意;

炉丝发热变红是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符合题意.

答案:

D

【测试题】

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两手互搓,手会发热

B.

晒太阳时,人觉得热

C.

对手哈气,手会变热

D.

在火炉旁,身体变热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A、两手互搓,对手做功,手的内能会增大,温度会升高,符合题意;

B、晒太阳时,通过热传递改变人的内能,人因此会感觉热,不符合题意;

C、对手哈气,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手的内能,所以手会变热,不符合题意;

D、在火炉旁,火会以热辐射的方式使身体变热,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模块三

比热容和热值

一、知识点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⑴单位:焦/(千克·摄氏度)、J/(kg·°C);

⑵物理意义:c水=4.2×103

J/(kg·°C)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

⑶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⑷热量的计算公式:,.

2.燃料的燃烧值:燃烧值是燃料的特性,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它反映的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热量本来大小的物理量.

⑴意义:表示相同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

⑵燃料燃烧发热计算公式:Q=mq,m为燃料质量,q为热值,单位为J/kg(焦每千克).

二、例题精讲

【例12】★

沿海地区同沙漠地区相比,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

A.

水的密度比沙石的密度小

B.

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

C.

水的热量大于沙石的热量

D.

水的传热本领比沙石的传热本领差

考点: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解析:

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相比,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的吸放热条件下,水的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

答案:

B

【测试题】

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赤脚走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A.

热量

B.

质量

C.

比热容

D.

密度

考点: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解析:

沙子烫,海水凉,它们的比热容有关,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沙子的温度变化大,所以海水凉,砂子烫.

答案:

C

【例13】★★

在测定汽油热值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Q为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m为燃烧汽油的质量.请根据表中数据写出Q与m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

Q/J

2.3×107

4.6×107

6.9×107

9.2×107

1.15×108

1.38×108

m/kg

0.5

1.0

1.5

2.0

2.5

3.0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得:

=4.6×107J/kg,∴Q=(4.6×107J/kg)×m

答案:

Q=(4.6×107J/kg)

×m

【测试题】

0.3kg的酒精完全燃烧放出了9.0×106J的热量,则酒精的热值为_____×107J/kg;5kg酒精的热值又是多少呢?答:_____×107J/kg.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Q=mq,∴酒精的热值:

q==3.0×107J/kg,热值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无关,5kg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

答案:

3.0;3.0.

模块四

热机和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一、知识点

1.内燃机

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叫做热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最常见的是汽油机和柴油机.

2.汽油机工作过程:

⑴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当活塞运动到气缸的最下端时,进气门关闭.此过程中无机械能变化.

⑵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由气缸的最下端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此过程中机械能转换成内能.

⑶做功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产生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此过程中内能转换成机械能.

⑷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由下向上运动;废气排出气缸.为下一个循环最好准备.此过程中无机械能变化,活塞的惯性使汽油机进入下一个循环.

⑴吸气冲程

⑵压缩冲程

⑶做功冲程

⑷排气冲程

二、例题精讲

【例14】★★

热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过程是()

A.

内能→化学能→机械能

B.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C.

化学能→机械能→内能

D.

内能→机械能→化学能

考点:

热机.

解析:

热机工作时需要燃料,即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而后通过内能做功,即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

B

【测试题】

某机器的能量流向图如图所示,据此推测该机器可能是()

A.

热机

B.

电动机

C.

发电机

D.

电热水器

考点:

热机.

解析:

A、如图该机器将一部分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还有一大部分内能散失掉了,所以该机器是热机.

B、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C、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

D、电热水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机器.

答案:

A

【例15】★★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活塞向下运动,压缩燃料混合物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带动曲轴转动,对外提供动力.

答案:

C

【测试题】

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转化成内能的冲程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

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被压缩,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此过程中机械能转换成内能.

答案:

篇3:初中物理图象复习

一、图象的一般画法

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相关象限内, 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 确定相关的点, 然后采用描点法, 用平滑的直线或是曲线将相关的点连接起来。

例1画出水的沸腾图象。通过加热水的实验我们知道, 在加热水过程中, 在水沸腾之前时, 水的温度随加热的时间而改变。在沸腾时, 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因此用上述的办法我们可以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如图1。

二、分析图象, 理解图象的物理含义

物理图象的含义一般包括: (1) 弄清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 (包括单位) 、原点, 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及坐标上一些特殊点的含义。 (2) 图象中每一点都对应着两个数, 沿着图象上各点移动, 反映着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函数关系。 (3) 弄清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截距) 、曲线的斜率、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物理含义:斜率是联系各变量的纽带, 它反映一个物理量对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率。应用斜率可以求出某些物理量, 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分析物理量的变化。不同的图象里, 斜率所表示的物理量有所不同。例如, s-t图象中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m-V图象中的斜率表示物质的密度;G-m图象中的斜率表示g的大小;U-I图象的斜率表示导体的电阻;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质点运动的速度, 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电磁感应图象的斜率反映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等。 (4) 图象曲线所代表的物理过程是什么?其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例2在某一温度下, 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

(1) 由图2可知, 元件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2) 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V的电源两端, 求元件A的电功率及通过A和B的总电流。

解析: (1) 在图2中, A的图象是一直线, 表示电压与电流成正比例函数关系, 所以A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2) 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V的电源两端时, A和B的电压都为2.0V。从图2中可得, 这时A和B的电流各为0.4A、0.3A,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通过A和B的总电流为0.7A。根据P=UI, 可求A的电功率为0.8W。

三、常见的物理图象

1.常数型图象。如图3所示, 有静止物体的s-t图, 匀速运动的V-t图, 匀变速运动的a-t图, 恒力F-t图, 气体等压p-V、p-T图, 等等。这类图的特征是图线垂直于某一坐标轴, 表示某一物理量不随另一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 是一个常数。

2.正比例型图象。正比例图象。如图4所示, 有重力和质量的G-m图象, 质量和体积的m-V图象, 匀速运动的s-t图, v0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 同一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V-I图象, m一定的F合-a图, 气体等容的p-T, 等压V-T图, 等等。这类图的特征是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3.一次函数图象。如图5所示, 有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 路端电压与电流U-I图等等。

4.二次函数图象。如图6所示, 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

5.正 (余) 弦函数图象。如图5所示, 有简谐运动的位移X-t图, 正弦 (余弦) 交变电电压v-t、电流I-t图等等。

篇4:初中物理复习初探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兴趣;练习

初中物理是初中所有学科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掌握不好初中物理,由此成绩也不断下降。如何复习好初中物理成了很多学生关注的学习问题。其实学好初中物理有很多方法,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物理复习的方法和学习要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这是物理学科的核心所在,这也是物理学科最基本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导其钻研这门学科,从而达到较高的认识高度。学生应根据近两年的物理知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定能对物理的复习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分析自己的复习之履,了解存在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进步,这样有利于提高自信心,也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

要想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就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更能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间断的,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特别是电学中的实验题,没有平时对电学方面实验的经验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这就说明:重视物理实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一步,进行教材同步基础复习。第二步,要进行中考板块综合复习。第三步,进行指导解题提高复习。分步实施自己的复习计划,既能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解决物理问题,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三、灵活运用,做到不死学物理

掌握理解物理知识,要从物理概念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突破口。学生要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自己的体会,认真复习物理基础知识。

要重视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整理、归纳零散的知识。大到整个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小到具体章节的知识网络结构。要灵活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特点,不死学物理,把自己对物理知识容易出错的地方,用一个错题本,把它们收集起来,在复习的时候,加以巩固,加深印象,这样能减少过失性失分,提高物理成绩。

四、定期总结

在复习完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后,要定期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漏补缺。然后写下自己的复习心得,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给自己制定一种良好的复习方法,经常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进步。

注意对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复习,把同一内容的复习分散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复习;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复习,把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对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要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这些重要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熟练程度。

五、多练

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消化利用。中考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拓展知识面。

学生每次考试后,都要对自己作全面的分析,不仅要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还要看物理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差异,分析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每一个复习阶段提出改进的措施。只有通过一些典型习题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

篇5:初中物理综合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

一、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定义:

2、参照物:

① 定义:

② 选择:不一定地面,客观上不一定静止,(但当被选定,就认定为静止的)③ 技巧:把眼睛紧贴在参照物上去判断其它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机械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参考分为:

最简单的运动为速度线路不变、大小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5、速度单位: 米/秒 = 3.6 千米/小时 小数据 大单位 = 大数据 小单位

6、具体计算(略)

二、力

1、定义:物体(A)对物体(B)的作用。(接触与否,与力的存在与否不相干)。故一力必有两物体,没有物体或一个物体就不存在力。

2、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一样。即物体(B)同时对物体(A)也有大小一样的力,因而有一力必伴随有第二个反作用力(此二力特点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A与B上)。两个力相伴相生,同生同灭,不分先后。

3、力的作用效果:

② 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力,局部一定发生形变)。补充:手推墙,推的部位,无论手、墙都发生形变,故有力必有形变(即使苹果受到重力而与地球没有接触,它也因有重力而发生形变),但墙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墙还受到其它力的作用,综合之后,墙受合力为零,故运动状态不变。

4.力的三要素(都关系到力的最后效果)

① 大小(由于是数据,故同学都会注意且会计算); ② 方向(极重要的一个要素,但易受同学忽视); ③ 作用点(一般没有强调,都可以画在物体的中心上)。

5.小结:一讲到力就要条件反射地想到以下四点:

① 它的三要素;

② 必须有两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如果找不到,那你的这力一定不存在); ③ 有力必有它的反作用力(有时为了计算,处理方便,通过算出它的反作用力作为解题途径);

④ 它的作用效果——形变、速变

6.力的测量

① 工具为测力计,其中主要为弹簧称(注意天平不是测量力的工具)。② 弹簧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调零 B、量程

C、受力方向必须与平板相平行,且不摩擦,不一定竖直使用,平、斜都可。例:

此弹簧称读数为5N,但所受合力为零。

7.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① 定义:力的图示: 标出三要素。其中比例尺

选择最大公约数。

力的示意图:标出二要素 应用更广泛

8.初中经常碰到的具体的几个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有时还有空气阻力)学习每种力时必须条件反射地脑海中浮现出力的四点,这样如冲力、滚动力、下滑力等这些虚无缥缈不存在的根本找不着施力、受力物体的力,就不会再让同学犯错了。

A、重力

a、概念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引起的一个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是有差别的,也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引起,故重力的方向基本上直指地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它不一定需要地球与物体接触,是初中阶段最主要的不接触的力。

b、三要素

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

重心(理解及判断)

小:

G=mg(与m挂钩,理解牛顿单位的大小)

(1)g的含义:

① 单位:牛顿/千克: N/kg ② 数值:地球表面附近约9.8 ③ 意义: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④ 计算:公式G=mg中,g为已知数,故只要知道G与m中的任意值即可算出另一个。

(2)g的变化及理解

g在地球表面附近数值有大小变化,越往地球两极越大,越往高空越小,到另外的星球,g就会发生成倍的变化了。

1、同一物体在不同地方的G与m 注意:抓住质量为一个物体的属性,不会因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而g因地而易故G也因g而因地而易。

2、同一举重运动员在不同地方举重的情形。

注意:抓住一个人的力气不变,因而举的重量不变,因为力的单位是牛顿是力,而不是举的质量(即东西的多少)不变,明显的常识性的感觉告诉我们在g较小的月亮上能举更多的质量(即更多的东西)。

在这里我第一次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碰到在不同情形下的比较,必须抓住不变的因素,比如例1的m与例2中的运动员的臂力F即他所举的重力G;同时抓住已知改变方向的因素,比如例

1、例2中的g ;而第三个因素即问题里问你的因素,往往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得出,而只能通过公式如G=mg或

得出。

B、弹力(压力仅为弹力的一种)

① 概 念:有弹性的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要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由于挤压或拉长引起物体形变。

② 弹力的几个种类及它的三要素: a、硬表面(压力):

小:看挤压程度,没挤压光接触没有压力;

向:往形变复原的方向,与硬表面垂直的方向;

作用点:一般看作接触表面的中心。

图一:A物体所受的重力G(施力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A)图二:A物体压在桌面上压力N(施力物体:A;

受力物体:桌面)

图三:桌面支持物体A的支持力(也是压力)N’

(施力物体:桌面; 受力物体:A)图四:常常为了方便而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N’作等处理把作用点移到重心上去而画

成支持力N’。

其中:N与N’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G与N’为平衡力,不能认为G与N是相同的力。b、绳子(拉力)大

小:拉的程度 方

向:沿绳子收缩的方向 作用点:拉点上

c、弹簧(弹力)大

小:拉的程度 作用点:拉点上 方

向:可能有两个方向

C、摩擦力(有压力的硬表面就有可能潜伏了摩擦力,但也有可能没有,必须注意、仔细)。a、滑动摩擦力

作用点:作等效处理,等同于N的作用点

向:与N垂直或都说成与摩擦表面平行,具体为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非直观的在地球上看去的运动方向)。

b、滚动摩擦力 c、静摩擦力

小:大小在变,直到与其它外力建立平衡为止,也有可能为零,μ·N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切不可认为是f静 =μ·N 作用点:同滑动摩擦力

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理解)D、应用: 增有益、减有害

三、运动和力

1、合力的概念

当物体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力去代替它们时,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原来的几个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此效果侧重强调运动状态的效果,而忽略形变效果),那么这个力就叫做原来几个力的合力。

我们称F1、F2为合力F的两个分力;同样我们称F`为分力,F1`、F2`为合力F的两个分力。如果F1、F2两分力不在一直线上如图:

则合力F就复杂了,不属于初中研究范围,但合力F的大小有下面的规律即8N≤F≤12N。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

a、概念描述

3、惯性及解释

a、物体任何时候、任何位置、任何状态(动、静、受力情形)都具有的一种性质,物体(即m)一定,惯性一定。

b、常见惯性现象的解释可以通过不同物体速度变化不同及同一物体不同部位速度不一样去解释。

例:① 脚踩香蕉皮

② 汽车踩刹车 ③ 车箱顶掉水珠 ④ 跳车 ⑤ 飞机丢炸弹

4、运动与力的关系

a、力的情况分为分力(即真正作用在物体上的,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真实的力)与合力(即几个分力通过等效得出来的一个效果力,事实上它不存在,只是一种感觉,它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运动和力

有关运动与力的解题指导:两种类型

a、由运动判断力

b、由力判断运动

A、已知两分力=F合力或直接告知F合 的情况:

F合力≠0,物体将作变速运动,V将向合力方向变化。

F合力=0,物体原来V=0,继续静止;物体原来匀速直线运动V将保持不变;原来变速运动,物体将以F合力 同变为零时的最末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二力平衡

① 定

义:

③ 注

意:注意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比较,互为作用力及三要素相同的力绝不可能为平衡力。

④ 扩

展:不一定二力平衡,三力、四力、多力只要F合=0都可以说是平衡力。

如:

左图: 其中F1与F2互为平衡力;F3、F4互为平衡力,也可以说F1、F2、F3、F4四个力是平衡力,也

可以说物体A受平衡力作用。

左图:其中F1与F2互为平衡力,F3没有平衡力,故物体

B不是受平衡力作用。

如左图,物体C受三个都不在一直线上的力作用,但也可

能平衡,因而平衡力不一定是方方正正的两力、四力……奇 数个力也有可能平衡。

最后全章解题指导:

一、此章为学生入门章节,基本上为概念,故要做到全部理解,直到关上书本能复述上面的纲要,然后做题时要判断每题为哪一概念,每一条款一一对照比较。

1、用一个水平推力推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但没有推动,这是因为()

A、推力小于物体重力

B、摩擦力大于水平推力

C、摩擦力等于水平推力

D、摩擦力小于水平推力

二、如果涉及到有关力的大小计算必须做到不要凭感觉,凭经验直观判断,定要做到以下步骤(即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作出判断),而这类是典型的通过运动判断力的题目。

具体方法如下:

1、先确定研究对象(这点较易,往往选择放在某表面的物体,物块为研究对象,而且就初中知识范围来说这研究对象往往处于平衡状态,即V=0或V1=V2)。

2、受力分析

A、先画G B、画题目给的已知力F C、再观察接触点与面

a、如有挤压画N(绳子、弹簧等画拉力等)b、如仍难平衡再画f c、空气阻力等很少涉及如实在平衡不了,再作考虑

d、如涉及浮力内容可能还有浮力,一般a、b与d两项不会同时出现。

3、最后检验:

a、每个力必须真实,要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可凭感觉随意增加力的个数。b、最后必须平衡(判断依据)例一

1、重为0.5吨的汽球分别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静止;1m/s的速度匀速下降请分别对这三种情况受力分析。

补充:当汽球分别以1m/s的速度匀速水平向左,水平向右运动及以1m/s 斜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请对下列三种情况的汽球受力分析:

例二

如下图,一10N的物体在水平向左5N拉力的作用下,在桌面上以2m/s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请对该物体受力分析。

例三

请对下列的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一、力

1、力是___________的作用,有受力物体,就必有___________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因此,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也必然是___________物体,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而单独存在的。

2、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的。

3、人们常常把物体受到的____________叫做物体的物重,物体的物重跟它的____________是成正比的,可以用公式G=__________来表示。式中的g=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测量力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常用的一种叫做_________________。

5、质量是5千克的铅球正在空中飞行,它受到____________力的作用(空气阻力不计)这个 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__,施力物是________________。

6、足球运动用脚踢球时,若以球为研究对象,那么__________是受力物体,____________是施力物体。若以脚为研究对象,则_____________是受力物体,______________是施力物体。

7、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但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而且还与__________有关。它们叫做力的_______________。

8、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质量的单位_____________。

9、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越大,弹簧的___________就越大,弹簧秤就是利用这个道理来测量力的大小。

10、弹簧秤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所以它的刻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

11、使用弹簧秤,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即弹簧秤的____________值。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得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否则就会损坏弹簧秤,测力的第一步应将指针调到____________位置上,然后才可以用此弹簧秤测力。

12、粗细均匀的一根直棒,它的重心在棒的______________,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____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________。

13、用一根______________把力的_______________都表示出来叫力的图示。

14、用____________把力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15、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可以用一个去代替它们时,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产生的效果与原来的两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叫原来两个力的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人,甲用100牛的力向右拉车。乙用150牛的力向右推车,车受到的合力是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__。

17、甲、乙两人,甲用150牛的力向右拉车,乙用100牛的力向左拉车,车受到的合力是_______牛,方向向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是()A、钟摆来回摆动

B、汽车匀速转弯

C、月亮绕地球运动

D、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2、在湖中划船,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对水的推力

B、水对桨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人对桨的握力

3、用天平和弹簧秤称量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称量的结果是()A、天平是称量结果相同,弹簧秤称量结果不同 B、天平和弹簧秤的称量结果相同 C、天平和弹簧秤的称量结果不同

D、天平的称量结果不同,弹簧称的称量结果相同

4、比较图1-1中二力的大小()

A、F1>FB、F1

2D、无法判断

5、如图1-2所示,试比较F1和F2的大小()A、F1>F2

B、F1

2C、F1=F2 D、无法确定

6、以下关于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力是质量的9.8倍 B、物体的重力G与g的成正比 C、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D、物体的重力与m和g的乘积成正比

7、有两个力F1和F2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下列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的说法,哪个正确()A、合力的大小大于F1,大于F2 B、合力的大小小于F1,小于F2 C、合力的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D、合力的方向是变化的 三计算题

1、一个弹簧称挂了5个钩码时,弹簧长12cm,挂1个钩码时,弹簧长9.6cm,若挂4个这样 的钩码,弹簧长度是多少 cm?

2、弹簧原长12cm,下端挂2N物体时,长度变为14cm ,如果将此弹簧下挂上8N的物体,则此时弹簧的长度为多少cm?

(一)填空题:

1、物体对物体;施力;相互;施力;物体。

2、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

3、重力、质量、mg、9.8牛/千克、9.8牛顿每千克、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物重为9.8牛顿。

4、测力计,弹簧称。

5、重力;49牛;竖直向下;铅球重心;地球。

6、球;脚;脚;球。

7、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要点。

8、牛顿;米;千克。

9、拉力;伸长。

10、正比;均匀。

11、最大测量;量程;零。这就是使用弹簧秤应遵循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需要牢记。

12、中心上;对角线的交点上;球心。

13、带箭头的线段;三要素。

14、带箭头的线段;方向;作用点。15合力。

16、250牛顿;向右。

17、50;右。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二)选择题(答案请听讲解)

二、运动和力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______________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将_______________状态。

3、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 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____________力。

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___________,彼此平衡的两个合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合力为____________物体的___________将不发生改变。

7、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__改变,运动的__________改变或者运 动_______________同时改变。

8、平衡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一定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了。

9、___________ 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不平衡力作用下一定做__________运动。

10、________________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1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_______________的改变,_______________改变或两者同 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______________,所以力不是_______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__ 物体运动______________的原因。

12、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________________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就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接触面的_________________有关。

14、减少机器转动部分的有害摩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坐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的乘客发现,原来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小球突然向车头方向运动,这说明()

A、车速越来越大

B、车速度越来越小 C、车速不变

D、无法判断

2、图1-3中有四对力,力的单位都是牛,其中能平衡的一对是()

3、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10N;现使木块的运动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但仍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应是()

A、20N

B、10N

C、5N

D、无法判断

4、用一台起重机搬运重为

牛的物体,物体先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后又以2 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则物体所受拉力为:()

A、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时均为

牛顿。B、匀速上升时大于

牛顿。C、匀速下降时小于

牛顿。E、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时均为零。

5、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若物 体不发生形变,那么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这两个力的合力可能为零

B、物体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一定静止。

D、物体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一定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一石块从高空自由下落

A、石块越落越快,说明越接近地面,重力越大

B、石块在下落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重力和下落的力2个力作用

C、石块在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落地后,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D、石块在下落过程中,重力越来越小

7、直升飞机吊一重物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带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B、立即匀速下落

C、由于惯性,物体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

8、下列现象中,属于滑动摩擦的是()A、用卷笔刀削铅笔时,铅笔与转孔内壁间的摩擦 B、用皮带传动,当皮带打滑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后,车轮不转,但自行车仍前进了一段距离,这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D、推着自行车前进,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9、如下图,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瓶子的()

A、重力增大

B、摩擦力增大

C、瓶子下滑力减小

D、重力和摩擦力不变

10、如图二,物体重10牛顿,现用水平推力F=20牛顿的力将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在竖直墙壁上匀速下滑,则物体受到墙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10牛,竖直向上

B、10牛,竖直向下 C、20牛,竖直向上

D、20牛,竖直向下

11、一个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会()A、立即停止下来

B、速度逐渐变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越来越快

12、用25N的水平力把重为15N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当物体恰好匀速下滑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A、15N

B、25N

C、0

D、无法确定

二、作图题

1、用力的示意图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2、如图1-

5、ABC三个物体叠放在地面上,试分析各物体受到的力,作出力的示意图。(受力 分析时,请把A、B、C都隔离开来,下面3、4、5题都一样)

备注:(设GB=10N,GC=20N,GA=40N)

特别是对C(与A)受力分析时,有些同学画成:

他们认为B压了10N,故GC=(20+10)N,其实这又是一种认为力是大

小不变地传递的错误认识。应该这样去分析C,它受到重力GC=20N,B

对它的压力10N [注意研究C时,B不能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只压了C10N,而它所受的重力GB=10N不关C的事,因为对C受力分析时,GB(10N)的受力物体是B,而不是C,故此力不能画在C上]。下面第5、6两题也存在这种问题。

3、如图1-6,在跨过定滑轮的绳子两端挂了A、B、C三个物体,其中C接触地面,试分析各物体所受的力,说明各力的大小。

4、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上的物体A重40牛,两端通过无摩擦的定滑轮挂了物体B和C。B重15牛、C重20牛,如图所示,请对A、B、C进行受力分析。

5、如图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在A上,试分析(1)A、B 都静止;(2)A、B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情况下,A、B两物体的受力情况。

6、如下图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在B上,当A、B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请分别对A、B两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7、一物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左F1=10N与水平向右的F2=2N的力作用,保持静止,现撤去F1,请问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如下图)

三、解答计算题

1、一小车司机本要刹车,可是他却由于急中出错反而加大油门撞到大客车上。司机撞得胃出血,和司机并排坐的乘客头从前面玻璃窗撞出,怎样根据物理知识解答造成司机乘客出事的原因和如何防止这种险事的发生。

2、一辆无轨道电车正在爬坡,此时坡顶十字路口的红灯恰好亮、无轨车也只好停在冰雪覆盖的坡中央。当绿灯亮,车的后轮就是空转,车却不动地方,这时卖票员拿一把笤帚头,塞在后轮下,车顺利开走了。此卖票员应用的什么物理知识解决此问题的?

3、一辆停在冰面上的空车,司机把车发动起来想把车开走,但后车轮只是空转,车却不能前进。这时司机叫一群在冰上玩的小孩都上车,再次发动车却开走了,那么该司机应用什么物理知识解决了此难题?

4、初一初二两班准备在坚硬的柏油操场举行拔河比赛。以往两班互有胜负,这次规定一次分胜负。一班物理课代表给大家出了个主意,比赛前偷着往二班同学脚下撒些沙子,那么一班胜的可能性大。物理道理是什么?

5、如图1-10,把一只瓶子装上水,横放过来,会看到瓶壁上有气泡存在,若瓶子突然向右运动时,气泡此时如何运动?为什么?

6、试分析一静止圆球所受的力,如图1-11圆球接触的水平地面和竖直墙壁都是光滑的。

7、用10N的力水平向右拉一个重85N的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4m/s,此时木箱对地面间的摩擦力多大?如果12N的力拉木箱,此时摩擦力又是多大?

8、质量为5吨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前进,若它所受到的阻力是车重0.05倍,求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案:

(一)填空题:

1、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

2、保持静止;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惯性。

4、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

5、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彼此平衡;零。

6、零;运动状态。

7、快慢,方向;快慢方向。

8、形状。

9、不平衡;变速运动。

10、物体的惯性。

11、速度大小、速度方向;施加力;维持;改变;状态。

12、相对运动;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

13、压力的大小;粗糙程度。

14、加润滑油;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二)选择题(答案请听讲解)

篇6: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3.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准备物品

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

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 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你的发现是 。

2. 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 (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 说 明

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合作探究

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

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与玻璃棒方法相似)

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

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

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

活动4:完成教材44页交流与讨论

说 明

对于[信息窗]

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以便于学生理解。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

2.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

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会画电路图。

课前准备

1.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路的组成

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请注意:不要将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 观察电路由那些器件组成?你知道各器件的作用吗?

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说一说你连接的电路中的电流时怎样流动的。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活动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将活动1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处于 状态;断开开关或取下一根导线后,观察小灯泡 光,此时电路处于 状态;如果发生短路,则 。 说 明

合作探究

三、电路图

活动3:

1、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符号。

元件 开关 电池 灯泡 电动机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 T形连接的导线

符号

2、画出活动1的电路图,。

思考:画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让学生明白画电路图的方法,可强调元件的位置不要过于受电路连接的影响,知道“等效性”,知道“形变而本质不变”。

2、可加强对学生进行画电路图或判断所给电路图正误的练习。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能画出和识别串、并联的电路图。

课前准备

1. 收集信息

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了解家庭用电器之间工作时是否相互影响。

教室里的一个开关能控制几盏灯。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串联和并联

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并画出电路图。

对比电路图,你的连接方式跟其他同学的一样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说 明

合作探究

活动2:

讨论交流:小组同学讨论刚才连接电路时遇到的问题,说出你们的体会。

活动3:

1、如果一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通断,则两盏灯可以采用(1) 联;(2)若采用 联则开关须处在 路上。

2、画出电路图,使得电路中有两只开关,每只开关各控制一盏灯的通断而不影响另一盏灯的通断。

3、按上图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并记下你的发现。

思考:教室里一个开关能控制多盏灯,这些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写或说出你的理由。 说 明

要引导学生总结连接电路的方法和步骤。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多发现。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流的单位。

2.认识电流表,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电流和怎样使用电流表,第二学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导体中的 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物理学上规定,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路接通时,电流从电源的 流出,

经过导线、用电器等流入电源的 。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流

活动1:阅读教材第53页“电流”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电流的强弱,叫做电流。

2、国际单位中电流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 mA;1mA= uA。 说 明

合作探究

3、叫做电荷量,用符号 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活动2:阅读课本54页“电流表的使用说明”完成下列任务:

1、如图1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A。

图1

2、如图2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A。

3、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再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1)选用0-3A量程,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先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这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2)换用0-0.6A量程,重新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思考: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说明合理选择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选择多大的量程比较合理?为什么?

活动3:就课本第55页的【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

说 明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 复习回忆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三、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活动3:

1、提出问题

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要验证猜想,应当怎样进行实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2)根据以上思路,说说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思考,讨论:

(1)怎样合理地选用电流表量程?

(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测量?

(3)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测量的好处是什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测出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

5、分析与论证

交流讨论测量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

四、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4: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结合“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完成该实验。

思考: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相等吗?本实验中你是怎样避免 的。

说 明

第五节 测量电压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压的单位,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会使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课前准备

1. 收集信息

收集纽扣电池、干电池(1号、5号、7号)、手机锂电池、家庭用电器、工业用电等电压的信息。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压和电压表

活动1: 阅读教材第59-60页“电压与怎样使用电压表”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提供 ,电压用字母“ ”表示。

2、国际单位中电压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压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 V;1V= mV。

3、一节干电池提供的电压一般是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 。

4、如下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V,若选用0-15的量程,则该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V。

说 明

1、教师要适当重视电压概念的引入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电压的作用)。

合作探究

二、实验探究

活动2:

1、阅读课本60页“电压表的使用说明”。

2、请用电压表分别测出一节干电池、两节干电池串联、三节干电池串联的电压。这三次测量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3、要测量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它的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进行实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并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

灯泡L1两端的电压 灯泡L2两端的电压 灯泡L1 和L2两端的电压

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结合“测串联电路的电压”的探究过程。

(1)画出电路图

(2)设计表格

(3)根据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

为什么家用电器要并联起来?

说 明

上一篇:部队党员思想汇报(三月)下一篇:汉字,让爱无国界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