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产权制度改革

2024-04-12

天祝产权制度改革(共8篇)

篇1:天祝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可以采取社区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社区股份合作制即全体在职社员在集体企业持有股份。如石景山区古城和八角两个村均采取集体配股和社员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让全体在职社员在集体企业持有股份。)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兴区产权改革工作起始于2002年,已经改制完成村社采用过两种产权改革模式,一种是土地股份制,一种是社区型股份制。全市提倡的是社区型的产权改革模式。采取何种形式,由村全体干部群众依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经民主协商决定。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是以土地为主要纽带联系起来的一定社区(乡或者村)范围内的农民群众,按照合作制的原则,采取股份的形式,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其主要特点:一是集体资产由社员共同共有变为社员按份共有,明晰了每个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产权份额。二是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变为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三是治理结构上,农民群众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受益主体,成为集体经济名符其实的主人。四是劳动用工制度由过去集体安排工作变为社员自主择业、竞争上岗。

社区型股份制的主要做法和关键环节是:首先通过开展清产核资,摸清村集体资产家底,掌握村集体净资产真实存量情况;其次是对原成员的劳龄贡献实行现金全额一次性兑现;第三是对现成员设置个人股,包括户籍股、劳龄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等。特别是劳龄股,使现成员的股份份额有了差异性,一般是老人有,小孩没有,彰显了老年人的价值和对集体的劳动贡献。年底按股份享受分红。

产权改革制度创新是按份享有,分权不分产,不进行实物资产的分割,不是分光吃净,只是进行分权,按股份享有集体资产收益权的分配。资产收益权可能来源于村集体土地对外出租款(土地经营收入)、征地款资本运营的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形成的利润等,只有收入高出负债,形成利润后才能进行分配,资不抵债不能进行分配。

篇2:天祝产权制度改革

朝阳区分类明确2012年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目标

2个重点乡及8个重点村:完成改革任务。按照乡村联动的模式,推进黑庄户、豆各庄2个乡28个村,以及王四营乡官庄村、高碑店乡半壁店村(西店村)、小红门乡龙爪树及牌坊村、十八里店乡十八里店及周庄村、平房乡姚家园村、东坝乡驹子房村8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年内完成乡村两级社员代表大会选举、资产评估、劳动年限统计、股份量化、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等工作。

5个乡38个村:启动改革前期工作。针对来广营、东坝、高碑店、管庄、三间房5个乡38个村,完成乡村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完善村经济合作社机构、通过启动改革决议、劳动年限统计等工作。其余乡:开展改革前期准备。其他乡完成改革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建、拟订改革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东风乡原鬼王庵大队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确保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篇3: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一) 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

一方面人多地少是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及资源禀赋的基本情况。中国人口多, 人均耕地少,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地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而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减少耕地,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摊煎饼”式的外延扩张, 而且城镇规划贪大求全, 导致我国的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耕地面积迅速递减、土地资源极大浪费的问题。

(二)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征地, 农民失地现象严重, 征地拆迁引发各类社会矛盾。

目前, 全国每年新增征地大约300万亩左右, 每年有200~300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大部分的农民没有专长、文化知识层次低, 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土地一旦被征用, 他们就面临失地、失业的危机。因此, 土地被征用已经成为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途径, 征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三) 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损害了农民利益。

土地转让产生了巨大的收益, 但在分享土地的转让收益时却往往忽视了土地的天然拥有者—农民的利益。据调查显示: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 有20%~30%留在乡以下。其中, 农民的补偿款占5%~10%;城市政府拿走土地增值20%~30%;各类城市房地产公司、开发区、外商投资公司等等, 拿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 占40%~50%。

(四) 土地管理者的缺位造成土地抛荒或土地利用价值降低。

政府为控制土地一级市场, 保障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而大量征用土地, 将农村土地纳入政府控制之中, 实行土地储备制度。于是, 许多没有项目、没有规划的征用土地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征用后仍在耕种甚至抛荒的景象。而当政府急于推出土地开发, 廉价出让给开发商时, 有些开发商并没有及时投资, 或者稍稍开发以表样子, 结果出现了大量空置土地, 这可能是开发商资金不够, 也可能是等待地价上涨再转让以赚取暴利。

二、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现状

(一) 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与产权残缺。

第一, 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重要法律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里的“集体”既可理解为村民小组, 也可理解为村委会, 甚至可以理解为乡 (镇) “集体”。这种不明确的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 使多元的所有权代表对土地物权、财产权模糊不清, 影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晰化和土地流转。第二, 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责、权、利”界定不清。土地使用权主体在名义上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经营权, 但他们无法拒绝各级所有权主体代表对其土地使用权行政的、政治的干预, 这必然会侵蚀农民的承包经营收益。第三, 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产权残缺。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仅仅是一种在土地上耕作的权利,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权, 除了承包土地的行为权利明确属于农民外, 有关转包、租赁、抵押、转让等其他土地权利均未进行设定, 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的行为主体也未明确。

(二)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 使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日益加强。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必然影响农民向非农业生产转变, 从而增强农民对农业和土地的依附感, 降低农民非农业就业的积极性和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 并最终影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三)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中蕴涵过多的行政权力。

土地产权应该是单纯的经济权利, 而不包括超经济的行政等权利。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乡村组织自身利益的迅速膨胀,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权大于土地所有权的习惯性势力有增无减, 造成各地非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截至目前,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有一年多了, 但从各地执行的效果上看很不理想, 我国的行政权大于土地所有权的习惯性势力仍然广泛存在。

三、深化改革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 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转化

首先,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已经不适应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实行土地国有化, 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传统理论, 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可能带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争执, 相对降低了改革的政治成本;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权, 可更加有效地遏止土地产权市场化改革后可能出现的诸如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其次, 实行土地国有化有利于稳定现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2002年11月4日, 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做好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强调为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纠正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强行将农户的承包地长时间、大面积地转租给企业经营, 借土地流转之名, 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不彻底斩断基层政府或集体伸向农民承包地的“黑手”, 《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立法本意就未必能够实现。

再次, 农村土地国有化有利于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实行土地国有化后, 国家面对的农村“集体”包括两类, 一类是社区性的村民自治组织;另一类是农民在新的土地关系下组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与村民自治组织不再发生经济交易, 村委会纯粹为社区公共事业和社区公共管理而存在, 同时, 国家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视同“企业”。农民和村委会的关系在村民自治的原则下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来规范, 农民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则以《公司法》、《企业法》或仿照《公司法》、《企业法》来规范。最后再把“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升格”为“国家和公民”的关系。这样,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 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就明朗化了。

(二) 确定国家所有权主体属性, 强化所有权职能。

。应当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的身份, 使其具有独立完整财产权利的法人实体, 赋予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处置权, 通过对土地的发包、出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实现土地使用权再配置。

(三) 明确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主体及其法律地位, 赋予农民土地使用物权。

法律确认农民土地使用物权, 从层次上说, 使将政策和有关规章认可的农民通过承包获得的土地实际占有、利用、收益和包括承包期内继承、转让、转包、入股、交换、出租、联合经营等处分权在内的使用权上升为法律, 使“农民土地使用物权”符合“法定主义”原则;从内容上说, 就是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 给予农民承包土地抵押权能充分扩大农村内需市场, 鼓励农民积极拓展非农业生产, 对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 健全土地使用权市场体系, 对农地征用实行市场化运作。

(1) 加强土地的资产和价值双重管理, 使土地取得价值形式, 成为有价商品。 (2) 实行土地交易 (包括国家征用) 的市场化, 提高农民放弃土地的收入, 实现“以农村土地换取城市生活保障”。要把现在村集体的土地出让权利和收益享有权利完全拿掉, 以后但凡土地 (或土地使用权) 转让, 必须让土地的受让方与农民直接谈判或交易, 真正体现农民对自己承包的土地的相关权益。 (3) 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 着重考虑农民利益。现在的制度弊端导致村集体的干部非常容易拿集体土地做交易, 中饱私囊, 是侵害农民利益、导致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五) 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完善产权管理制度。

篇4: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推进方式:从“三自一引”到“三化创新”

2012年,内江市完成了5个试点村的农村产权改革,共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五类权属证书8214册;2013年,在24个乡镇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406个村、4294个村民小组、26.8万户;2014年,即将启动47个乡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2014年全部完成。

方法一:推行“三自一引”,凝聚改革共识

深入发动,让农民“自愿改”。内江市先后召开村民院坝会1800余次,发放宣传单、年画、春联等100万余份,并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让广大农民知晓“为什么改、改什么、改了有什么好处”,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公开”是农民自愿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村民议决,让农民“自主改”。内江市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所有村、组均民主选举产生了议事会、监事会,组建了指界小组、丈量小组、调解小组,测绘由村民到场、指界由村民确认、确权方案由村民议决。“商量着来”是农民自主自愿改革的基本方针。

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农民“自治改”。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纠纷调处机构,将农村产权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交由群众互相协商、自主解决,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直面矛盾”是农民自治诉求下推进改革的必经之路。

狠抓基层党建,由支部“引导改”。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将村级工作经费由每年1万元提高到每年2万元,进一步加强对村、组议事会、监事会的指导,规范运行机制,促进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把握农地产权改革方向的重要抓手。

方法二:推行“三化”模式,实现农民的财产收益

承包土地股权化。农民自愿以承包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对农户按承包地面积和人头配发股权并发放股权证、按股分红。

实例:农民自愿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对农户按承包地每亩1股配发股权2765股,按户籍人口每人1股配发股权2668股,共5433股,并发放股权证、按股分红,从而实现了承包土地股权化。

集体资产股份化。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村集体和村民小组自愿将山坪塘、集体建设用地等作价入股,公司将股份按人头配发给农民并发放股权证,经营收益按股分红。

实例:内江山坪塘182亩作价入股91万元(910股),集体建设用地167亩作价入股835万元(8350股),集体经营性用房2500平方米作价入股400万元(4000股),闲置房产1300平方米作价入股130万元(1300股)。公司将股份按户籍人口配发给农民,经营收益按股份分红,从而实现了集体资产股份化。

农村资源资本化。引进市场主体,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合作,进行乡村旅游或特色产业开发,收益分成。“三化”模式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也从分散向集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既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股份分红、务工收入,又缓解了改革中有户无地的矛盾。

实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与重庆林圣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旅游,林圣公司用现金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用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经营利润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分配至村、组,再由村、组分配给农民,从而实现了农村资源资本化。

方法三:推行农业BOT机制,给予农民致富的预期

内江借鉴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推行农业BOT(build-operate-transfer),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由政府补助土地租金,引导企业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建成了万亩无花果基地,前五年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农民代为管护,五年后企业将盛产的无花果无偿移交给农民自主管理,并对农民按保护价收购,从而避免了土地流转对农民的挤出效应,实现了农村发展、农民受益、企业得利的多赢局面。

实例:在测实测准土地面积、明晰土地权属、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内江市引进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成片流转承包土地栽植无花果。第一年政府补助土地租金的100%,第二年补助80%,第三年补助60%,第四、五年由业主支付土地全部租金。从第六年起,由业主将盛产的无花果树(无花果盛产期一般为15年)无偿移交给农民。同时,由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出资20%、农户出资80%共同成立专业合作社,并由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按保护价予以收购。目前,已集中成片栽植无花果10200亩,年产鲜果10000吨,果干、果脯、果茶5000吨,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推广思路: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思路一:以激活农村资源为目标,突出市场经济在启动农地产权改革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内江市通过实测和入户调查,全面把握了农村土地、人口现状。2014年已经开展产权改革的村,二轮承包登记的耕地面积为61.4万亩,本次实测面积为86.1万亩,测涨了24.7万亩,解决了诸如“产量亩”、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等问题;全市通过交易平台流转承包土地6055亩、流转金额2280万元,4832亩承包土地挂牌公告待流转,有效激发了农村潜在的发展活力。

因此,内江的经验从推广的意义上看,启动、完善土地交易市场是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激活存量与增量资产的钥匙,这是可以推而广之的重要经验。

思路二:以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农业新村建设,实现宜居宜业并就地转移农民

内江以农村产权改革为契机,建设规模适度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建成尚腾新村、赵家坝、四方村、平安寨、群乐人家等7个新农村综合体和219个新村聚居点,初步形成了一批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幸福美丽乡村,留住了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这对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

因此,从四川的角度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富裕农民、发展农民、留住农民作为根本着眼点,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关心的居住、兴业、发展问题,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思路三:以土地产权改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内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既注重产村相融,推动农村生产方式从分散向集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又带动农民实现了土地租金、合作社股金、管护薪金等多重增收。比如,通过在威远县推行农业BOT,形成了无花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培育壮大了特色产业,既让农民学到了种植技术,又提高了“四项”收入;在市中区、隆昌县推行“三化”模式,创新了农户和集体资产权益实现新方式,增强了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因此,只有土地产权改革让农民增收,并形成合理预期,才能让相关改革经验在四川其他地区推广的过程中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篇5: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施产权制度转换和职工身份置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年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市推进国企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企业基本情况

***出租汽车服务部成立于1998年,为独立股份制企业。全县所有出租车挂靠在该企业经营管理,由道路运输服务站全体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组建出租汽车服务站时,由于资金不足,经全体职工协商决定集资组建,集资款作为组建服务部的入股金,至今未产生赢利。现有挂靠出租车98台,每月每台收取管理费150元。

(一)职工情况:

企业职工总数12人,其中:在职5人、请长假3人、挂编1人、临时工3人;正式职工40岁以上的有4人,30-40岁的有5人;大专的有5人,中专的有3人,初中的有1人。

(二)资产负债状况(截止2009年8月底)

1、资产总额67042.66元,其中固定资产11700.00元、流动资产55342.66元;

2、负债总额393525.96元。其中:社保258088.26元、医保80419.58元、职工集资款14500.00元、补发工资6510.00元、其他债务34008.12元。

二、职工身份置换

(一)职工安置类型

根据**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市推进国企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经职工本人申请,确定安置类型如下:

身份安置:12人(正式工9人、临时工3人)。

(二)职工身份安置总成本

按市处规定,测算正式职工身份安置一次性补偿费计算标准为年工龄1130元,临时工为年工龄发放一个月工资。职工身份置换总成本为 557329.84元,其中:

1、买断工龄一次性补偿费185812元(不含3位临时工;截止2009年8 月份);

2、欠社保、医疗保险338507.84元;

3、欠职工集资款(股金)14500.00元(红利);

4、欠职工补发工资6510.00元;

5、生活费(1人):12000元。

(三)职工身份置换资金来源:

置换资金主要来源于买断工龄一次性补偿费、职工集资款(股金)、职工补发工资,不足部分在企业资产重组或股权收益中弥补。

1、买断工龄一次性补偿费185812元;

2、职工集资款(股金)14500元;

3、职工补发工资6510.00元;

4、不足部分,采取配置股权在企业资产重组收益或股权收益中弥补。

(四)置换兑现办法:

如果资产重组收益或股权收益能如期到位,可一次性支付职工身份置换现金。

如不能及时到位的,即按以下顺序支付:

1、补缴所欠社保、医疗保险338507.84元;

2、企业重组后未参股的人员的身份置换费元;

3、其他债务由重组企业分三年偿还。

三、企业重组方案

(一)业务重组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改制目标,如国家没有新的出租车政策出台,继续采取车辆挂靠的形式经营管理。

(二)重组方式

职工身份置换后,采取职工参股的形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股金按照原企业的债务、职工身份置换资金及组建新公司所需资金等来确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各自的出资,股东全部缴纳出资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四、其他

1、由于本企业改制成本较高,欠社保、医疗保险数额较大,请求适当调减。

2、本方案经企业职工代会讨论通过后,报市处企业改制小组批准实施。

二00九年九月十五日

**县道路运输服务站改制的申请报告

**县道路运输服务站成立于1992年,下设出租汽车服务部,全县所有出租车挂靠在该企业经营管理。近年来逐步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还有些制度不健全,部分制度不能落实到位,给出租车业户和企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安全隐患存在严重。我站每月的经营收入来源为出租车管理费,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难以承担事故的赔偿。

我站现有职工12人,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为出租车管理费,难以维护日常支出,严重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只有通过企业改制,改变企业的管理机制,更新观念,把企业做大做强。

根据**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市推进国企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站的实际,认为我站改革条件已基本具备。请求市处能派工作组进驻我站全面指导,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改制的顺利实施。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复!

**县道路运输服务站

二00九年九月十五日

**县道路运输服务站改制职工代表

大会决议

(2009年9月1日会议通过)

根据**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市推进国企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经驻我站改制工作组和道路运输服务站改制领导小组会议决定2009年9月1日召开服务站企业改制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县道路运输服务站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草案)。会议应到12人,实到8人,符合法定规定。经与会代表认真审议,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县道路运输服务站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草案)。并报市运管处批准后实施。

**县道路运输服务站

篇6:农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荐)

一、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实现何种目标?具体措施将有哪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探索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将使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实体化、市场化。

股份化是指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建立集体资产与农民之间“按股享有、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实体化是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市场主体。市场化是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进入市场公开交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体现集体资产的市场价值。

从宏观而言,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完善集体产权权能,有助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自由流动、优化组合,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助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就微观而言,有助于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在明确集体资产范围和归属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到户。而对农民来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可以保障其对耕地、草地、林地等拥有最基本的承包经营权,还可以赋予其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在集体资产经营中的收益份额。

与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方面的改革相比,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何不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方向是在稳定集体土地所有制、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和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多元化,也存在争议分歧,主要体现在改革的组织载体、成员界定、股权设置、股权权能、产权流转等方面,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和看法。

相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改革对象涉及面广,它既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还包括集体资源;既涉及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郊区,还涉及广大农区;其次,改革情况比较复杂,从地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差别较大,进而导致有的地区改革需求十分强烈、甚至非改不可,而有的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空壳村、负债村,这些村账面资产少,土地升值空间小,因此缺乏改革动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是健全的,而作为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却是缺位的,建设和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补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短板。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

农村集体所有制关系是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延续而来,而过去的“队”,现在已演化为组、村、乡镇,这使农村集体资产在当前三级集体经济组织中都有分布。

总的改革思路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打破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界限,应按照集体产权归属和会计核算单位,分别在不同层级开展改革,可以是村级或组级,也可以是乡(镇)级。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方,应在村民自治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已经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完成撤村建居的地方,应在原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已经进行村组合并的地方,应分别在合并前各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要探索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集体资产运营和管理,增加集体收益分配。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问题,许多村是村民多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量,那么身份界定的原则应该是坚持尊重历史、权利义务对等、标准一致、程序公开,从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况、对集体积累作出的贡献以及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等方面入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民主决定,还要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重大而崭新的政策创新,在当前的改革推行中,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实践,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全国只有2.8万个村和5万个村民小组完成改革,相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制度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没有清晰可辨的路径选择。

在改革进行中,我们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集体产权代表主体法律地位缺失、税费负担过重、经营水平低下、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制度与利用政策改革等四方面的难题。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法定的集体产权代表主体,与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属于完全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通过立法创设其法人地位。解决其身份地位问题,是当前改革试验要总结的。第二,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为企业法人,那么就要面临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据我们统计,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多项税费综合税负超过30%,在办理集体资产权属变更登记时,要缴纳超过资产总额13%的变更费用,一些地方农民的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第三,截至2013年底,无经营收益的村达32万个,占总数的54.5%。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集体资产经营水平低下,许多地区还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负债村。第四,对于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土地而言,可以根据地域不同进行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改革,在发达地区要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确保城乡建设用地的权利平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在农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而言进展更为顺利些,那么广大中西部地区应当如何改革,特别是在探索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上如何寻找突破口?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成功路子。但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在总结地方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文章还是主要做在土地上。

篇7: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古马镇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等值化发展战略,深化农村土地、林木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

目标任务:到2011年末,①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100%。②林地、林木确权登记颁证完成100%。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100%.④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完成50%。⑤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各项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认真搞好登记和确权

发证等项具体工作。

(一)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 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二)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利 益息息相关,必须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依法保障农民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基本程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三、改革重点

(一)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1、明确农村 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由县人民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造册,核发所有权证书。由国土和林业部门分别负责确权登记发证的具体工作。

2、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由县人民政府对使用人合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使用权证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乡镇企业占地等)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及使用权证书核发管理工作。

(二)开展农村林地、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林业部门负

责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权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及权证的补发、核准工作。

(三)开展农村承包土地(果树)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由县委农工委负责农户承包土地(果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它方式取得的农村土地(果树)承包经营权证的补发、核准工作。

(四)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城乡统 一的房屋登记管理制度。由住建部门制定农村房屋登记管理办法,负责对合法取得的农村房屋登记造册,确认农村房屋所有权,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五)开展农村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工作。由水务部门 负责,对农村水利设施进行登记和所有权界定,核发所有权证。

(六)开展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的清产核资和监管机 制建设。由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对村级现有资金、资产、资源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登记和所有权界定,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台账和管理使用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由农牧部门牵头,协调林业、国土、住建等部门在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扩大职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制定农村产权流转配套办法、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基本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机制,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乡镇

企业占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产权的有序流转。

(八)推动农村产权流转工作。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转,在遵守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支持和鼓励采取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科通过出让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年限应与同用途的国有土地一致。农村房屋产权流转的范围包括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土地上的建筑物及附属物,主要包括农民自建房屋、乡镇企业房屋、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房屋。农村房屋产权自由流转,包括买卖、赠与、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是 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村要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二)搞好宣传动员培训。各村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深入浅出学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激励群众主动参与。

(三)加强督导与检查验收。镇成立产权制度改革领导 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各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定期调

度加强督导与检查验收,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附:古马镇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篇8:天祝产权制度改革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化产权,统筹城乡,产权制度

马克思曾经说过:“将来的工业、农业一定要联合起来”[1]。城乡差距作为“三大差别”之一, 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 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更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 “农村的现代化, 除了取决于农民的艰苦奋斗之外, 还取决于城市在物质、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同时, 他还指出, “工业和农业, 城市和农村, 应该互为市场, 互相提供服务, 共同协调发展, 也只有如此我国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才有希望”[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日新月异,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比上年增长14.1%[3]。但是, 我国的城乡差距形势依然严峻, 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以2011年为例,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然为3.12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当然, 由于统计操作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实际差距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因此, 必须采取各种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元”化。

一、“二元”化产权制度是城乡差距的根源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指出, “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4]。对产权的定义, 国内外说法不一, 从内涵到外延都各不相同, 莫衷一是。康芒斯、德姆塞茨、诺思、阿尔钦以及马克思等都对产权有过自己的定义。按照我国学者黄少安的说法, 所谓产权, 简而言之, 就是对财产的权利, 亦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 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5]。可以看出, 产权是围绕财产而形成的一组“权利束”, 这其中既包括我们熟悉的占用权、使用权、收益权, 还包括处分权。除此之外, 产权还具备可分割、可转让、可交易等一系列属性。也正是因为产权的这些属性和特征, 才使得诸多诸如阿尔钦、卡塞尔 (1962) 所提出的“所有制残缺”的现象的出现。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产权”[6]。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对私人产权的重新界定和保护, 激发了产权主体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产生了对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极大激励。由此可以看出, 引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 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产权制度, 即形成了所谓的“二元”化产权制度。不难看出, 正是“二元”化的产权制度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总体看来, 城市产权制度远比农村产权制度更为有效、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㈠城市产权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交易, 而交易的基础是产权。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交易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正是人们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权利。因此, 可以说, 没有产权就没有市场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历史来看, 我国城市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交易方式和种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相比之下, 农村虽然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但农民的财产权利还是没有得到如城市群体那样清晰和严格的保护。有人认为, 在农村负担减免尤其是废除农业税的情况下进行乡村重建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乡村复兴的关键是构筑农民的产权保护制度”[7]。正是由于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产权的贫困”[8]才导致了农村产权交易发展滞后, 农村市场经济严重落后, 进而使得现在农民财产收入得不到有效增长, 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㈡城市产权制度易于形成财产性收入流和现金流我国《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9]。“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城市土地的需求;但是在农村却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形式, 一个是由国家所有, 另一个就是由集体所有。由于集体产权天然模糊, 就很容易形成农村“人人共有, 人人没有”和“人人有份, 人人不问”的状况。与此同时, 在我国现有制度安排下, 村集体与基层政府之间存在着行政从属关系, 因此我国学者刘守英 (2000) 指出, 集体所有其实也是“国家所有”。相对于城市居民, 农民产权主体地位长期没有得到确认和保护, 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益仍然亟待完善。虽然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但是城市居民的房产权利和土地使用权利可以自由买卖、抵押、出租, 城镇居民可以从房屋财产和土地出让中获得长期的收入流和现金流;而农村居民对这方面权利的缺乏, 使得农民的房屋仅仅是“资产”, 而非“资本”, 因为它交易受阻, 流转不畅。

㈢城市产权受到的法律保护更为清晰和严格通读我国《物权法》, 可以看出我国在保护私有财产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 对农民的财产权利界定和保护都较为模糊, 农民的不动产权利仍然难以实现。并且, 城市居民法制意识强, 参政意愿强烈, 对自己的财产利益懂得用法律武器加以维护;相比之下, 农民因为收入水平低, 受教育程度不高, 法制意识淡薄, 政治素养低, 不懂得如何运用正当手段维护和实现自身权益。因此, 作为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制度安排, 必然产生基于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即城市产权制度有力地消除了外部效应, 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 而农村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却极大地催生着“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 进而使得农村存在着巨大无比的“公共领域”, 导致所谓的“公用地悲剧”。“人人有份, 人人不问”以及由巨大的“公共领域”导致的腐败不断、寻租盛行, 使得农村经济社会, 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这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始终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㈣农村产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期间, 都存在着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在高级社之后, 就逐步建立了集体所有制这一影响农村如此深远的产权制度。作为“遗产”的集体产权制度, 虽然经过“包产到户”而赋予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 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 所有权主体缺位;农民土地产权受到极大侵犯;“以政代经”现象普遍;征地引发诸多问题等[10]。

㈤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弊端凸显作为我国农民伟大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曾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创造了极高的经济绩效, 一下子解决了“吃饭问题”。近年来, 农民获得了越来越清晰的包括收益权、流转权在内的部分土地产权。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类似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继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反而产生了诸如农村规模效应较低、负激励效应明显、限制劳动力流动以及短期化行为等诸多问题[11]。这就导致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承包地没人管理, 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并且, 这种小农生产模式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当前的农村, 市场化水平低下, 劳动产品大多是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不发达, 这才是现在农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作为交易主体的个人的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严格保护。

二、改革“二元”化产权制度, 夯实统筹城乡产权基础

综上所述, 城乡“二元”化产权制度是城乡“二元”化的根源, 这一根源的关键又在于农村产权制度的模糊。因为“产权模糊的制度是影响农民权益, 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的症结”[10]。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本原因就在于实现了社会产权制度的逐步变革, 并由此激发了全社会进行生产性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农村经济要发展, 社会要繁荣, 也必须走上产权制度改革这条道路。建设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已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经途径。为此, 须从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 推进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的角度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㈠借鉴城市产权制度,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 但是城市居民对土地使用权较农村居民有更为明确的界定和更为严格的保护。城市居民的住房不仅可以自有出租、抵押, 还可以自有出售, 城市居民获得了更大的房产权益。但是, 农村房产制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目前, 我国学界对农村土地产权变迁趋势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地国有化;二是土地私有化;三则是坚持集体所有权, 并对此提出了各种完善集体产权制度的方案[11]。笔者认为, 要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就必须借鉴城市产权制度, 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此, 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在农村发展土地和其他资产的多种所有制经营制度, 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和谐, 建立“三元所有”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11]。改革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基础,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农村“三元”所有制结构。但是, 必须指出的是, “产权必然是政治制度”[12]。纵观古今中外, 权利结构的安排和实施必然由政治力量或者说集体行动决定的。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但是, 由于受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阻扰, 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其中涉及利益集团的讨价还价, 相互妥协以及力量对比的博弈, 所以,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绝对不是单纯的一场产权制度变迁, 而涉及对农村政治力量和权力体系的一场再调整。因此, 效仿城市产权制度, 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三元”所有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已成必然。

㈡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农村产权制度创新“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6]。农村之所以落后, 农业之所以危险, 农民之所以贫穷, 其根源就在于农村市场机制发展严重滞后。即使拥有产权, 但没有交易活动, 就产生不出绩效和效率, 更带不来繁荣。张维迎 (2010) 总结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 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价格自由化;二是非国有化。他还指出, “中国之所以采用渐进的改革道路, 是因为一开始不想搞市场经济,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 因势利导, ”[13]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另外, 在近期, 他还表示, “土地应该私有化, 土地的交易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14]。笔者认为, 市场作为当前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手段对农村的帮助是极大的。农村产权制度要创新, 除了必须借鉴城市产权制度之外, 也要像城市那些大规模引入市场机制, 让市场说了算。但是也要看到, 现在就搞土地私有化肯定很难取得成功, 大规模私有化的条件尚不具备, 冒然搞土地私有化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

㈢发挥农民产权主体地位, 引导农民实施制度创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创造了所有社会财富, 也正在改变和创造着历史。比如我国目前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来说, 就是我国农民在生活所迫、极端无奈的情况下实施的制度创新。按照杜润生老先生的总结, 我国曾先后四次出现过“包产到户”[2]:第一次是在1957年左右, 有的地方农民办高级化, 宣布生产资料公有化, 但不合伙, 不高统一经营, 上缴一定数量产品, 多余归自己;第二次是在三年困难时期, 广西龙胜又自发地搞了一次“包产到户”;第三次是在1964年, 甘肃、贵州这些困难地区, 老百姓生活困难, 没有办法又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第四次是1980年。前三次都因政府对“包产到户”存在认识误区, 而被批了下去。第四次“包产到户”由于得到政府支持, 所以这一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无穷的, 如果农民的产权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他们必将会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动力自发地推动农村制度创新。当然, 这取决于他们对制度创新受益和成本的考量。

㈣适度分权, “自下而上”推进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分权决策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产权制度变迁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4]。既然制度变迁必须走一条渐进变迁的道路, 那么就必须保证地方和群众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必要引导之下, 要允许他们在“寻利动机”下自己去走制度创新的道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1992) 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要敢于试验。看准了就大胆试, 大胆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15]。农村产权制度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去试, 要去闯, 就必须给予地方和群众必要的自主权, 还权于民, 还权于地方, 还权于基层。唯有通过“还权”, 方能“赋能”, 最后实现“还权赋能”[16], 从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㈤实施农村产权“双轨制”, 逐步实现城乡产权一体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 “必须要让农民拥有产权。房子、宅基地可以抵押, 这样他就可以有第一桶金了”[17]。既然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18], 只有通过确权才能维护好农民利益[19], 让农民分享土地收益[20], 那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权。所谓“确权”, 指的就是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 逐项“排他性”地界定 (“量化”) 给农户的改革举措[21]。基于此, 笔者认为, 要实现城乡产权一体化, 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总体思路可以借鉴九十年代价格改革时的做法, 采取“双轨制”, 即可以先赋予农民完整的房产、宅基地权利, 国家承诺并保护其自由出租、出让、买卖, 以及向银行抵押贷款的财产权利, 使农民的房子这份“死资产”也能变成“活资本”。这不仅能够让农民获得“第一桶金”, 更能够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带来的房产和土地收益。在农民房产权利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之后, 再逐步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这种“双轨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 符合“渐进性”改革思路, 易于实施。所以, “双轨制”改革将会成为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目前实现城乡产权一体化的最优选择。

三、结论

上一篇:小学语文线下成果小课题“快乐自由地说与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下一篇:这是我应该做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