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2024-04-26

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精选6篇)

篇1: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五个统筹”,坚决贯彻省委确定的“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市委提出的“少说多干,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开展“五抓五要六体现”的安排意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大战略、四大品牌、五大特色产业”,强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和艰苦努力下,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良好

—— 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8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0.58亿元的73.28%。2005-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2.2%以上的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20元,已完成2010年预期目标9100元的78.2%。

—— 第一产业达到2.3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42亿元的95.04%,年均增长6.1%;达到了“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 第二产业达到5.58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8.8亿元的63.4%,年均增长15.4%;基本达到“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6%的预期目标。

—— 第三产业达到7.2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9.36亿元的76.92%,年均增长14.02%,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2.7%的预期目标。

——工业增加值达到4.1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7.16亿元的57.96%,年均增长9.36%;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5.6%的预期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35亿元的66.81%,年均增长21.13%;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7%的预期目标。

—— 万元GDP能耗下降4.6%,万元GDP电耗下降4.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6%。

——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 7.2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0.2亿元的70.59%,年均增长19.29%;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5.1%的预期目标。

——财政收入 因一次性税源减少,基数调减,全县大口径 财政收入 达到 1.08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73亿元的62.43%,年均增长1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达到 4748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0.7066亿元的67.2%,年均增长14.21%;财政收入 实现了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2.6亿元的57.08%,年均增长9.34%,未达到“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6%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69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0780元的68.3%,年均增长9.77%;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相差2.23个百分点。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969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580元的76.3%,年均增长8.42%;基本达到 “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9%的预期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2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0.54亿元的 65.65 %,年均增长 14.92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 农村恩格尔系数由“十五”末的55降至50,农村贫困面下降30.7%,下降2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3.98‰,控制在7‰的规划目标以内。

(二)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交通:2005年底至2007年共完成总投资13058.62万元,实施通乡油路改建项目5项,总里程150.48公里;通畅项目14项,总里程112.2公里;通达项目37项,总里程350.23公里。到2007年底全县拥有农村公路总里程1724.77公里,其中:县道7条217.5公里,乡道22条289.3公里,村道189条1218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71.3公里,占总里程的10%;四级公路253.4公里,占总里程的14.7%;等外公路1218公里,占总里程的70.6%(其中:村道四级标准公路462.4公里,占村道总里程的37.9%)。县、乡道路中油路250.8公里,占县乡道总里程49.5%;砂砾路144.5公里,占县乡道总里程50.5%;无路面里程111.5公里,占县乡道总里程的22%;村道中油路(水泥路)186公里,占村道里程的15.3%;砂砾路612.4公里,占村道里程的50.3%;无路面里程419.6公里,占村道里程的34.5%。全县19个乡镇中通油路乡镇15个,通油路率78.9%;176个行政村中通油路(水泥路)31个,通油路率17.3%。完成了炭山岭、安远、毛藏、东大滩、旦马、朵什、哈溪、打柴沟等8个乡级客运站建设;县级站天祝县客货集散中心项目正在积极争取通过省上评审。

水利:先后建成 马营滩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鞍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甘砂沟干渠改造工程、安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松山涝池及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百里万亩”节水配套渠系工程、石门镇岔岔洼支渠工程、龙潭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松山镇达隆村饮水工程、日光温室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天堂查干小流域沟治理一期工程等,“十一五”开局的两年中,共建设水利项目共32项,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598.7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万亩(占计划的60%),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51万亩(占计划的3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5.61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占计划的10%);改造干支渠道33km(占计划的39%),田间配套54km(占计划的45%);解决和改善1万人(占计划的25%)的农村饮水安全,使全县人畜饮水基本条件得到改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1%(占

3计划的68%),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50%;用水总量达到13254万m(毛用水量达到计划的140%),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利基础保障。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可以实现《纲要》确定的进度要求。

信息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强化基础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2007年已开通邮政路线41条798公里。全县电话总容量达18426门,每百人拥有电话12门。移动电话用户42815户,信号覆盖率达到73.7%。通乡镇光缆达到3条,覆盖乡镇18个,覆盖率达81.82%。建立了天祝县政府电子政务、税务、教育、农业、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光纤介入局域网络系统,建成计算机局域网51个,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计算机数2553台,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51台,信息化建设再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总体功能增强。200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0.015平方公里,新建市政道路2条,4.72万平方米,改造市政道路6条4.76万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网5.1公里,排水管网8.7公里,城区绿化1.53万平方米;改造华藏农贸市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8.7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了2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从2005年的94 ℅ 增加到99 ℅,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9.94平方米;日处理能力48吨的垃圾处理厂已于2007年底通过上级相关部门验收。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116元增加到2007年的7369元,增加1253元。

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和东西两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天祝县双龙沟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查干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把做好我县水源涵养林保护及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和治本之策,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8.7万亩,补植各类苗木600多万株,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5.88万株,保护森林面积345.6万亩,封山育林28.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不断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各类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依法合理有序进行,整顿规范采矿业,先后取缔非法采砂点20余处,取缔非法采金点26个,取缔非法采矿40余处;全面停止砂金开采,并对已开采矿区进行综合治理,生态示范县建设已经着手启动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处置场2007年建成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置;集中开展了以铁合金、水泥行业为主的工业污染治理和以县城锅炉烟尘为主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0项。推进城县锅炉改造、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保措施,2007年,全县废水处理率为47%,废气处理率为7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48%;全县五项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烟粉尘排放量128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13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10吨,氨氮排放量91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6万吨,五项总量控制指标均控制在“十一五”计划指标以内。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1、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引导和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川四片”的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发展。种植业由以粮为主或粮经二元,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2007年粮经草比例达到29.9:41.7:28.4,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8.2万亩,达到2007年的14.23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2.06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4.89 万亩,占全县种植业总产值的50%,实现农业增加值1亿元。各类鲜菜产量达到10万公斤,生产脱毒马铃薯原良种3643万公斤,牧草总产量达到3390万公斤,建成果蔬、食用菌日光温室座5033.6亩。全县大小畜存栏65万头(只),牛、羊、猪出栏率分别达到25.8%、45.8%和122.2%,分别比2005年提高1.13个、0.6个、0.2个百分点,通过育肥出栏的牲畜年均达到26万头(只),实现牧业增加值1.30亿元。建成标准化舍饲暖棚10228座,进棚畜达到48万头(只)。建立舍饲育肥示范点19个,肉牛繁育示范点4个,发展舍饲规模养殖(育肥)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全县发展规模养户10026户。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两年来累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083万元、扶贫开发资金2293万元、完成 易地搬迁 试点工程投资 2724 万元,建成小康住宅 42 60户,生态移民 8358 人,1.7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5.46万人,解决了 1.23万人3.39 万 头(只)牲畜饮水和3600亩日光温室用水问题,农牧区发展面貌进一步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75元增加到2007年的1969元,增加294元。

2、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认真实施工业富县战略,集中力量扶持主导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结构逐步优化。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15亿元,年均增长9.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21.13%;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0.9%,提高25.31个百分点;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七率指标呈六增一降态势,实现净利润2329.1万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3362.2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实现产品销售率101.1%。工业生产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生产指标均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冶金、煤炭、采矿等行业生产增速明显提升,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加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税收达到9000万元,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的78%,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27.5%,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服务业稳步发展,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十一五”前两年全县服务业年均增速14.0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旅游、房地产、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快速发展; 旅游 业的发展通过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层次挖掘文化底蕴,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以举办旅游节会为契机,扩大宣传促销范围,打造旅游精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2006年天祝三峡景区已晋升为AAA级景区,并被评选为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获得了“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使用权。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领域拓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大量涌现;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商贸流通活跃,城乡市场繁荣,社会需求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进入新阶段,结构升级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住房、汽车、建材和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热点,2005-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8%,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四)科教兴县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投入增加,创新能力增强,科学技术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十五”末的42%提高到43%,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4项;组织评审了2005-2007县级科技进步奖,有8项成果获得了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十五”末33%提高到现在的34%。年均培训农牧民群众6万人(次),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由“十五”末88%提高到现在的90%,科技培训面达95%。教育组织实施了 藏区专项、转移支付、寄宿制工程奖励、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达99.5%,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5.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8.6%,已达到《纲要》目标。文化设施有了改善,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综合体育馆建设项目,进行乡镇文体站建设,广泛开展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体育锻炼达标人数达到4 万人,成功申报了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分别 达到91.5%和93.8%,比“十五”末分别提高22和5个百分点,均已提前完成五年目标。卫生医疗普遍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基本得到改造,并装备了医疗设备,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全

1、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新成效。2005-2007年内累计下拨救灾款874.6万元,城镇底保障对象达到2414户6216人,两年发放低保金1356.7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9051户31390人,占农业人口的17.1%,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542万元。从2006年初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城乡大病患者1052人158.57万元,连续第五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2、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工作。两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87人,可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安置“4050”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521名;安置零就业家庭512户、512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类税费78.29万元; 2007年,全县登记失业人员1529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基本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5005--2007年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6.5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91亿元,有组织输出5.09万人次,已开拓和建立能长期固定吸纳务工人员的就业基地38个。

3、坚持不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61‰,死亡率为4.72‰,人口自然增长率前两年平均增速为3.98‰,低于“十一五”规划7‰的预期目标3.02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4.34%。建成乡镇规范化技术服务所16所,县服务站建设达到了国家人口委科技司制定的县级服务站装备一类站标准。累计发放各类奖励扶助金337.72万元。

(六)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认真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资金,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实现了项目建设新的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4.1亿元。两年累计争取国家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和补助资金2.27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天祝一中教学楼、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雪中送炭”综合体育馆建设、农村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甘沙沟干渠改造、华柏公路改造、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退牧还草工程、金强河河滩土地整理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牛祁公路、曹西公路等农林水牧建设项目,青岗峡水电站、千马龙煤矿安全改造、窑街煤电120万吨原煤生产线、万吨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创兴公司鹿产品深加工等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和续建。

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不断拓宽。两年来,全县上下抓住机遇,以项目为载体,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共 引进5000万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5项,引进1000万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19项,两年累计引进资金5亿元。2007年底 全 县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内资企业达到8家,经营主体不断扩大,白牦牛系列、高原无公害蔬菜系列等产品已远销吉尔吉斯坦、日本、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累计完成275.5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5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19.9万美元,年均增长109.7%。

二、“十一五”规划后期主要宏观调控目标预测

从目前的完成进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预计到2010年,“十一 五” 规 划纲要提出的30项主要预期指标绝大多数都能完成。其中城镇化率、县城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指标已提前完成。

1、生产总值。依据前两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十一五”后三年,全县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在前两年平均增长12.4%速度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但仍将高于“十一五”规划12.2%的预期指标。到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21亿元左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00元左右,年均增长11.84%。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趋势。2006-2007年年均增幅为9.34%,预计后三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增速稳中趋升,技术更新改造,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农村、集体及个人建设投资将大大增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将成为拉动全县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力量。“连霍”高速公路有望在2008年下半年开工建设,若按后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17%左右的水平估算,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基本实现22亿元的规划预期目标。

3、财政收入。由于一次性税源萎缩,基数调减,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税收政策性因素影响等因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8672万元增加达到2007年的10831万元,年均增长11.76%。“十一五”后三年 通过加快发展我县水电、冶金、煤炭、农产品生加工等企业,将 为 财政收入 带来稳定的税源,预计财政收入 能够实现 “十一五”预期目标。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一五”前两年平均增长9.77%,后三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才能达到规划10780元的预期目标。5、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69元,前两年平均增长9.77%,后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若按平均增长9%以上水平增长,将达到2580元的预期目标。

6、人口、就业、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前两年平均增速为3.98‰,低于计划指标。后三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若按7‰的水平控制,2010年全县人口总数在22.61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比2010年预期下降2个千分点。

7、城镇就业人数按每年新增1800人计算,城镇失业登记率将控制在4%以内,将低于“十一五”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8、2007年城镇化水平已实现“十一五”预期目标达到25%。按照前两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2个百分点,后三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测算,2005年全县城镇化率将达到28%。9、2006 —2007年共 接待旅游人数 44.26 万人(次),实现综合营业收入 4476 万元;旅游人数和综合营业收入均按每年10%的速度递增,达到了 “十一五”规划提出“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预期目标。

从全县“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来看,主要经济指标 基本 达到了“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后三年,如果能继续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较好势头,把握好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整政策导向,牢固树立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抓好各项改革和发展关键措施的落实,我县“十一五”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基本可以如期实现或提前实现。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的速 度高于预期,但在 规 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经济的总量和速度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大部分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高,投资主体和投资来源单一,没有一批投资上规模、技术上档次、效益回报高的大、中型现代化竞争性工业项目来支撑天祝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多年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与全省水平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2、“三农”问题突出。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任务大,非农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农民增收渠道较少;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基地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四是全县尚有2.6万 绝贫困 人口和2.86万低收入人口,贫困程度深,因灾返贫导致稳定脱贫工作困难加大。

3、扩大投资难度增大,在国家政策性投资逐步向社会公共服务和环境生态建设倾斜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吸引和启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关键,我县的经济地位、投资环境、技术信息等因素,尚不尽人意。

4、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微调,给我县项目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不仅影响了部分在建项目的进度,也使新项目的申报争取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实现任务艰巨,这将给“十一五”规划今后三年的实施带来较大困难。

5、由于历史欠帐原因,我县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基本上是无路面村道,通行能力差,甚至有些不通,根据国家现行投资安排和建设项目点多、面广、任务繁重的实际,全面完成“十一五”末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尚有较大难度。

6、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畜活动的不断增加,加之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生态恶化加剧,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量逐年减少。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涵养区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各种问题将给当地及周边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四、保障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天祝实际,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大战略、四大品牌、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为主题,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抓好项目工作、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生态旅游业、节能减排和财政增长,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针对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在今后三年,要进一步实施 科教兴县、草畜立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 战略,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发挥“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服务业领域,改善基础设施,努力扩大社会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疏导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能获得较高收入的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农民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收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抗灾能力,使农业生产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继续抓好 高原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种薯和油菜制种、人参果、食用菌、红提葡萄生产等特色 种植业和“百组千户”舍饲暖棚养畜产业化扶贫工程,加快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步伐。今后两年,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的力度外,还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落实好中央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在政策信贷方面给予支持。

(三)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借助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和鼓励中东部投资者投资。抓好现有冶金、煤炭、农畜产品加工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加强指导和政策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协调企业生产经营中煤、电、运输等问题,既要重视产品创新,也要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和工艺创新,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四)全力以赴抓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项目是投资和发展的载体,近年来,重点国债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县投资增长也出现回调,但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建设,这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要着重抓好在建和争取新开工项目。一是加快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重点做好石羊河源头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县城民族文化广场综合开发、(长兴、创高、玉通)碳化硅生产线、(先明峡、哈溪河、神树沟)水电站、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农村公路通达畅通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二是拓宽思路,积极开展内引外联和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三是重点抓好牧区草原水资源保障项目、松山滩风力发电场建设、年产33万吨大滩钛铁矿项目、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项目、生态移民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及早启动实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五)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后三年,要继续推出一批城镇建设项目,要以提高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重点,立足发展现状,实施好发展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尤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市场包括专业性市场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以城县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为骨干的专业性市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以及大型多功能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县城” 新形象。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 石羊河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以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绿化为切入点,把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逐步扩大生态建设规模,努力完成“十一五”提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5%的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继续 抓好工业“三废”治理和城县综合治理 工作。

(七)统筹兼顾,协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切实抓好农村教育;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医疗条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依法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 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高度重视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和扶持下岗工人再就业,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继续加强和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既定的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篇2: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凤冈县人民政府(2009年7月15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凤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总体较好,绝大部分按照进度要求有序推进。

(一)预计可提前完成的规划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11%,到2010年达19亿元。2008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比2005年增长47.5%,年均增长12.9%。2009年预计增长12%,总量将突破20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呈加快发展趋势,预计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3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1倍,年均增长将超过12%。

2.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比2000年翻1.15番。2008年完成人均生产总值4119元,比2000年翻1.1番;预计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4660元,比2000年翻1.3番,可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可望达到5000元,比2000年翻1.4番。

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10%。2006—2008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8%,后两年预计增长12%以上,可提前完成五年规划年均增长10%的目标;2006—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5%,提前两年完成年均增长10%的目标。总量上,2008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205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289万元;2009年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3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240万元。

虽然财政增收速度超过预期目标,但财政支出压力也随之加大,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加之偿还欠债和支付项目建设匹配资金,收支平衡压力更大。如200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89万元,增长36.2%,但财政总支出达到63047万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8.1%,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9%,教育支出增长54.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0.1%)。

4.工业总产值。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15%。到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3173万元,比“十五”末翻了1.1番,年均增长28.7%,提前两年实现了规划目标。

5.规模工业增加值。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20%以上。前三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5%,尤其是2008年增速达到41.5%,突破1.1亿元。2009年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将增长25%以上,达到1.3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13%左右。2006—2008年年均增长18.3%,从量上看,2008年完成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09年预计达到6亿元以上,可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

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7%。2006-2008年年均增长11%,2008年达到8840元,2009年预计达到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6%。2006-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从总量上,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56元,2009年预计突破3000元, 可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

8.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为45%,随着“天保”、“人工林”、“长防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到200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3.7%,比“十一五”规划高出8.7个百分点。

(二)预计可以完成的规划目标

1.农业总产值。规划目标为年均增长5%。到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6918万元,比2005年增长18.2%,年均增长5.7%。今明两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能够确保年均增长5%的水平。

2.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08年全县人口自增率由2005年的6.17‰降低到3.06‰,总人口425178人。按照目前人口自增率增长的趋势测算,总人口可控制在44万人的目标值以内。3.城镇登记失业率。规划目标为控制在4.3%以内。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8%以内,今明两年,随着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等政策的实施,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到“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可控制在4.3%以内。

4.城镇化率。到2008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1.3%,比2005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今明两年,随着县城建设的稳步发展,工业园区的加快推进和乡镇集镇扩容建设,到2010年城镇化率可以达到35%。

5.污水处理率。规划处理目标为6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总投资2730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6000吨,该项目已于2009年5月动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投用,建成后污水处理率可以达到65%以上。

6.节能减排指标。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实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能控制在目标值内。

(三)预计难以完成的规划目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划处理目标为90%以上。我县垃圾填埋场项目总投资1926万元,日处理垃圾60吨,建成后的垃圾处理率可达到90%以上。但目前该工程因选址问题,今年难以动工建设,明年建成投用的难度也较大,预期目标难以完成。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1)农田水利建设。到2008年底,共实施烟水配套工程三期,完成总投资6815万元,修建小水池937个、小水窖100个、整治山塘41座、渠道223千米和管网建设1123千米。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工程,解决了11.16万人的饮水困难。湄凤余灌区、4座病险库治理顺利实施。投资1.9亿元的河头水库工程已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2)农业生态建设。三年来,以实施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重点,共造林115000多亩。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全面启动,工程涉及8个小流域,治理面积50.41平方公里,总投资3400多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分三年组织实施,建设内容有水保工程、坡改梯、牧草种植、林业工程、茶叶种植等。同时还对“十五”期间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了补植补造和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共完成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 15048口。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1)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稳粮、强茶、壮烟、兴畜、重特”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在18万吨以上,发展有机水稻5000多亩。茶叶产业规模壮大,知名度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万亩,产值2.12亿元,比五年规划面积15万亩增加了3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规划目标。茶叶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在近几年获得国家级金奖24个、银奖7个的基础上,最近在省委、省政府举办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中,我县选送的“凤冈锌硒茶”、“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绿宝石”三支茶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占全省名茶近1/3,全市名茶的3/4。优质烟基地地位得到巩固提高,2008年全县收购烟叶14.7万担,10年来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生态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实现畜牧总产值3.65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1%。辣椒、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三年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茶叶、精米、油菜、生猪、烤烟、家禽等产业化经营,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引导企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正在搬迁扩建的食物油脂厂,建成后年增加7.5万吨加工能力;兴阳米业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有机米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贷款扶持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方式,引进了黔风茶业、万发蚕丝厂等,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逐渐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订单输出”。三年来共培训6万多人,转移输出10多万人,实现务工收入16.5亿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4)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针对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顺利推进。200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370万元,完成整村扶贫一类镇1个(土溪镇),二类乡4个(王寨乡、新建乡、石径乡、天桥乡),三类镇4个(花坪镇、永和镇、永安镇、绥阳镇),共实施项目示范点171个,受益人数7万余人。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改革,实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出台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办法,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农村市场不断开放。加快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改革,探索农村农业保险。成立了农业发展信用担保中心,为推进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关于新型工业化建设

“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日趋向好。县城生态在机工业园区启动实施,《凤冈县有机生态型工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通过市级评审,组建了工业园区筹委会,搭建了机构和平台,被市政府列为市县共建工业园区,为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省级重点项目年产60万吨水泥厂已于2009年6月28日点火运行;黔风、春秋、寸心草、仙人岭等一批新老规模茶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年产20万吨的凤冈净宇生物有机肥厂即将建成投产;油脂厂整体搬迁和新厂规划建设正按协议督促落实;兴阳米业、神农米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3个米业商标被授予全省“放心粮油”称号;新能源开发项目竣工投产;8家整合煤矿正在全面建设;碳酸钡项目完成环评和选址;各类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三)关于以城建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1亿元,占总投资的6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6亿元。

1.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坚持以县城扩容和提质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一是《凤冈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获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邀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县城新区控制性详规,11个乡镇集镇发展规划通过市级评审,26个重点村规划编制有序进行。二是完成了凤凰广场、步行街、龙凤大道、星港湾等市政工程,城北客运站、县城兰球馆、县城南部新区供水、县城平安工程有序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县城区重点实施了兴阳花园、金苑小区、广湖雅居、石景小区、金久小区、望湖小区以及步行街和星港湾等商业住宅小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按计划实施。四是全县“三创五治”和“整脏治乱”工作全面推进,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乡镇集镇和农民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创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41个,受益2.1万人,完成黔北民居513栋,完成第一批农危房试点235户,第二批1027户已全面动工。村庄整治力度加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三年来,交通项目共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以县际公路、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和乡镇客运站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杭瑞高速公路凤冈段建设前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8”字型公路网络和一小时经济圈骨架网络提前三年完成,“一横一纵五联线”路网构架基本实现,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完成通乡油路102.7公里、通村砂石路646.5公里,通村水泥路76公里。到2008年我县拥有省道公路41.5公里,县级公路187.3公里,乡级公路103.2公里,村级公路1494公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

3.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年来,完成无电村、无电户等电网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投资1亿元以上,抗冰保冻、雪灾加固、无电村建设等电力工程顺利实施。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网络等通信业快速发展。新建农村通讯基站100余个,通讯网络覆盖村村寨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和14个乡镇站点建设全面完成,县、乡数字电视平移工程提前三年完成。

(四)关于第三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旺盛,《凤冈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有序实施,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快速推进,永安田坝村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景区。旅游宣传和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上,凤冈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同时,完成了玛瑙山古军事洞堡综合开发规划,“黔羽枝”古生物化石保护得到省级高度重视。

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健康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1470万元。

(五)关于社会事业建设

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兑现,“两基”迎“国检”深入推进,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凤冈中学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高中。县职中申报为省级重点职校,正在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重点职校。民办教育和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优质服务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工作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96.65%,城镇居民参保率达71%。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通过省级验收。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医院和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正在实施规范化建设,14个乡镇卫生院和69所村卫生室全面建成,医疗巡回服务广泛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两个确保”和城镇低保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殡葬改革顺利推进,文明丧葬新风尚正在全县形成。农业普查全面完成,经济普查有序开展,统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三关”工程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工作发展规划落实较好。《凤冈县志》修编、科技事业、气象服务、档案管理、老年工作、残疾人事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全面推进。

(六)关于依法行政建设

深入实施县委“三化五能”党建工程,严格执行政府“三问”责任制,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制,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反腐倡廉等工作取得新成果。制定出台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五项制度”。“五五”普法全面开展,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切实加强政府反腐倡廉建设,加大审计、监察力度,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及时纠正。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三、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的规划指标 通过对“十一五”规划实施前三年和2009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充分体现了《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预见性,体现了规划编制“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但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个别规划指标不能如期实现。因此,特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对以下规划指标进行审议调整。

(一)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目标调整为36∶38∶26。2008年,全县经济结构比由2005年的49∶12∶39调整为40∶16∶44,实现了一产下降了9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分别上升了4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结构调整逐渐趋于合理。但从二产的增幅看,三年才增4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增速加快,但总量小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在两年内要达到38%,需上升22个百分点,难度非常大。拟将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6∶26∶38。

(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为年增长25%,五年力争完成投资突破50亿元。2006年—2008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占规划目标的34%。预计2009年和2010年可完成投资18亿元。五年预计完成总投资35亿元,占规划目标的70%。拟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调整为35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四、确保规划目标完成的对策措施

(一)加速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一是以标准化为引领,以突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为主要抓手,加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特色名优绿茶基地县。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以茶扬县”的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水稻、油菜、畜禽、辣椒等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进一步强化烤烟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力争烤烟产量稳定在16—18万担,巩固提升烤烟支柱产业。

二是突出发展生态工业。着力抓好六大骨干工业项目(年产60万吨水泥厂、年产100万斤“绿宝石”茶叶标准化体系生产能力建设和年产400万斤“春江花月夜”茶叶系列产品及配套建设、油脂厂全面搬迁、20万吨有机肥项目、8家整合煤矿、缫丝厂搬迁扩建和产品深度开发),提升壮大规模工业发展水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统一企业入驻标准”的要求,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确保2010年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搭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引进和发展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入驻工业园区。

三是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湄潭—凤冈“百里生态茶园观光长廊”打造成国内最大的茶叶观光风景带的重要决策,全面提高以永安田坝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景区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努力建设集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中心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整体提升凤冈旅游品位。加强“黔羽枝”古生物化石保护和研究成果对接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加快玛瑙山古军事洞堡、乌江流域凤冈段等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努力将凤冈打造成杭瑞和黔北高速大通道上的黄金驿站。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跨越发展的基础能力 一是夯实交通基础。按照交通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切实按照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抓紧编制新一轮公路建设规划,积极配合做好杭瑞高速公路和黔北高速公路凤冈段建设的各项工作。积极申报326国道遵凤段和凤冈—余庆、凤冈至务川、正安、石阡等县际公路提等改造,尽快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抓住乡村公路养护费纳入国家统筹的机遇,健全县、乡、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调动乡镇、村、组建设和养护农村公路的积极性,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打破长期形成的低水平内部循环局面。抓住思林电站关闸蓄水机遇,抓紧申报建设河闪渡码头,大力发展航运事业,实现通江达海目标。

二是夯实水利基础。抓住中央和省大力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入研究我县现代水利设施建设,科学编制符合我县跨越发展的水利设施规划,着力抓好河头水库、穿阡饮用水源保护、县城新老城区供水管网、龙潭河综合治理、病险水库治理、农村“三小”工程和安全饮水以及田坝旅游风景区饮水等重点工程建设,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加快实现人均0.6亩保灌田和人人享有安全饮用水目标。

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电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生活保障型用电向经济发展型用电转变,努力构建现代电力设施体系。2009年完成进化110千伏和土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2010年基本完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供电质量,增强电力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提升城镇品味。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三张城市名片为载体,以建设生态文明城镇为目标,深入推进“三创五治”和“整脏治乱”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品味,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努力把城乡建成绿色家园。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切实抓好集中饮水源保护,加大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认真抓好石漠化治理工程,全面启动以骨干公路、主要河流、重点村镇及茶区、景区景点为主的绿化、美化工程,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努力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度关注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使人口出生率、自增率分别控制在目标值以内,确保计生创“国优”目标顺利实现。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积极为“双高普九”创造条件,推进县职中、农村中小学改造、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建设。抓好抓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巩固提高城乡参保率、参合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进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继续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扎实抓好城乡低保扩面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最低生活水平。

篇3: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1 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1 主要农业机械增幅加快,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1) 农机总动力。规划目标540万k W, 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29.82万k W, 较“十五”末475.9万k W增加53.92万k W, 年均增加17.97万k W;增长11.33%, 年均增长3.78%, 完成规划目标98.1%。

(2) 大中型拖拉机。规划目标9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到8 156台, 较“十五”末6 372增加1 784台, 年均增加595台;增长28%, 年均增长9.33%, 完成规划目标90.6%。

(3) 联合收割机。规划目标7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249台, 较“十五”末5 780增加1 469台, 年均增加490台, 增长25.4%, 年均增长8.47%, 完成规划目标103.6%;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规划目标600台, 保有量达404台, 较“十五”末102台增加302台, 年均增加100台, 增长296%, 年均增长99%, 完成规划目标67%。

(4) 配套农具。秸秆还田机规划目标6 5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377台, 较“十五”末5 420新增1 957台, 年均增加652台, 增长36%, 年均增长12%, 超规划目标877台;旋耕机2008年保有量达7 804台, 较“十五”末5 270新增2 534台, 年均增加845台, 增长48%, 年均增长16%;精少量播种机保有量达32 816台, 较“十五”末28 450增加4 366台, 增长15.35%;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 335台, 较“十五”末612台增加723台, 年均增加241台, 增长118%, 年均增长39.4%。

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规划目标1∶3, 2008年达到1∶2.97, 较“十五”末1∶2.66增长11.65%, 完成规划目标99%。

(5) 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008年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7.82亿元, 较“十五”末23.3亿元增加4.52亿元, 年均增加1.5亿元, 增长19.4%, 年均增长6.46%。

(6) 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小拖保有量达到13.3万台, 配套农具22.85万台, 比“十五”末略有增长。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支撑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 农机化综合水平。规划目标60%, 2008年已达70.55%, 较“十五”末46%提高24.55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8.13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10.55个百分点。

(2) 机耕水平。规划目标85%, 2008年机耕面积33.8万hm2, 机耕水平达85.45%, 较“十五”末28.0万hm2、70.6%分别增长5.8万hm2和14.85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94万hm2和4.95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0.45个百分点。

(3) 机播水平。规划目标70%, 2008年机播面积33.9万hm2, 机播水平达到67.8%, 较“十五”末28.0万hm2、56.1%分别增长5.9万hm2和11.7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2.0万hm2和3.9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96.8%。其中小麦机播稳定在99%以上, 玉米机播面积4.0万hm2, 机播水平20.21%, 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4) 机收水平。小麦机收规划目标95%, 2008年机收面积29.4万hm2, 机收水平98.03%, 较“十五”末27.4万hm2、91.2%分别增长2.0万hm2和6.8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7万hm2和2.28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3.03个百分点。玉米机收规划目标1.3万hm2, 2008年机收面积1.2万hm2, 机收率5.78%, 较“十五”末0.4万hm2、1.8%分别增长0.8万hm2和3.9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2万hm2和1.33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86.75%。

(5)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规划目标80%, 2008年完成还田面积16.4万hm2, 还田率82.8%, 较“十五”末11.0万hm2、55%分别增长5.4万hm2和27.1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8万hm2和9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2.1个百分点。

此外, 农业生产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也有不同幅度增长, 2008年完成化肥机械深施21.7万hm2次, 同比增长9%;机械植保53.9万hm2次, 同比增长18%;机电灌溉36.4万hm2次, 同比增长4.7%。

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及农机化作业市场化的发展, 使安阳市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特别是玉米机播和机收2个环节水平提升, 使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主要粮食生产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3 新技术推广引领农机化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进入“十一五”以来, 安阳市重点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玉米联合机收”、“设施农业机械化”等农机化技术, 在滑县、安阳县、龙安区、内黄县、汤阴县和林州市分别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花生机收”、“设施农业”等农机化示范区, 引领农机化作业领域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4 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安阳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有县级农机服务组织6个, 乡级农机服务组织11个, 村级农机服务组织422个, 农机大户732个, 其中, 拥有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2个, 资产20万~50万元的农机户170个, 资产10万~20万元的农机户561个, 培育了一批农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 在农机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 全市创建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 2008年经营总收入3 866万元, 农田作业收入3 604万元, 年经营纯收入1 392.5万元, 其中年经营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2个。

1.5 抓好常规工作, 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是以农机生产安全为目标, 切实抓好农机监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全市共创建平安农机乡镇5个, 平安农机村14个。累计新增入户挂牌农业机械4 412多台, 核换发驾驶证2 119个, 检审机车17 974多台, 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科教培训工作有新进展。规范强化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 促进拖拉机驾驶培训依法培训, 规范办学。三是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市级职业技能鉴定站, 培训配齐了考评员, 对400多名农机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 培训农机维修人员410人。四是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配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开展农机产品专项治理活动。全市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 发放宣传材料9.4万份, 接受农民咨询1 080人次, 检查农机维修点72个, 经营场所112处, 对30家销售、维修点进行了整顿, 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43台 (件) , 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 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

安阳市小麦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玉米生产特别是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 2008年虽有一定发展, 但机收水平仍然较低, 仅为6.58%, 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较“十一五”10%规划目标差3个多百分点,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的全面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低, 农机与农艺配套性差, 造成作业效率低, 比较效益差。三是作业市场尚未完善。农民购买机具成本高, 回收投资时间长。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效果不佳

2006年以来, 安阳市相继在滑县、汤阴县、龙安区、安阳县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年均实施面积3.5万hm2左右, 占“十一五”规划目标6万hm2的57.8%, 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安阳市耕地主要采用大水灌溉, 免耕播种浇地困难;增产效果不明显, 群众接受程度低;机具价格高, 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二是作业效率低, 特别是免耕播种机由于添加肥料、小麦 (玉米) 种、调整种量、肥量, 地块大小与播种机的幅宽不适宜, 以及作业速度慢和机具自身因素等造成作业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挫伤了农机手使用机具的积极性。三是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差, 易出现部件开焊、断轴、断链条现象;整机刚性差, 机件易变形等, 自行维修困难。

2.3 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少, 整体水平不高

虽然安阳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有较快发展, 作业领域也不断拓宽, 具备了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 但组织化程度不高, 内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规模较小, 技术落后。有的农机合作组织拥有的机具动力较低, 又缺乏合理的更新补充机具的机制, 尚不足以进行规模化作业服务, 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组织化程度不高, 资源配置能力弱。由于前几年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扶持政策, 农机合作组织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服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基础建设薄弱。

另外, 农机化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三多三少”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十一五”计划中期执行情况分析

3.1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 依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明确了扶持发展的有关政策。二是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为农机生产服务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对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和依赖程度加大。四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产条件的改善, 对农业机械化重视程度增加, 投入加大, 势必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五是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农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六是一些主要机械和主要作业指标已经完成或提前规划目标, 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基础。

3.2 制约“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不利因素

安阳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特别是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不平衡;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各个环节薄弱;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还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与农业机械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产生矛盾, 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在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 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耕作较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机化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4 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1) 大力组织实施“兴机富民”计划, 着力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打好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三夏、三秋”2大战役, 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着力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使农机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着力普及推广农机新科技,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机经营者素质。

(2) 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 发挥项目引导示范作用,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特色的原则, 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 推进玉米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机械化, 推进全市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进程。结合其他农机化项目的实施, 抓好重点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提升农机科技应用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安阳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3) 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示范推广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类机械装备, 依法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

(4)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和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 使农机合作社成为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 土地流转的新生力量,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生力量, 成为建立农村发展新的体制机制新载体。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合作经营、跨区作业、农村运输等社会化服务, 通过代耕、代管、代种、代收等机械化服务, 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5) 抓好示范园区建设, 打造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农机化示范园是农机部门向农民展示农业机械化作用和优越性的平台, 以先进性、创造性和示范性为特征, 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基地。以服务和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效率、土地产出率为目标,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选择一批农机化基础好的村, 建立规范的村级服务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安全等“多位一体”的农机化发展示范基地。

(6) 实施4项规划,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实施玉米机收专项规划、保护性耕作专项规划、节约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项目,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为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7) 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管理、依法监督的水平;抓好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落实推广任务, 提高推广质量;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等资源, 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操作、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的技能。

(8)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监管责任。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 抓好拖拉机的登记、检验、核发牌证和拖拉机驾驶员的考核、发证、审验。健全监管网络,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9) 加强宣传, 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借助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党政信息刊物, 宣传《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在新时期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利用现场演示会、培训班各种会议等宣传农机化工作的政策,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 取得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十一五”农机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

篇4: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确定的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长春市二道区作为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户区改造开发任务非常繁重。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步伐,区人大常委会把审议监督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工作,列入了常委会的重点审议内容。审议前,他们改变过去少数人参与调研、多数人进行审议的方式,组织参加审议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共同视察,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通过棚户区改造开发給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面貌;然后,再听取区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最后,召开常委会进行审议。实施先视察、后审议的方式,形象直观、目的明确,使大家耳目一新,既改变了大家头脑中存在的老二道陈旧混乱形象,也对区政府在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更对变化着的新二道的快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次审议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篇5: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9年8月11日在苏州市吴中区

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建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

《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实施三年多来,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6~2008年统计数据看,《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较好。在23项指标中,仅3项指标存在一定脱幅,其余20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规划进度要求。

——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9%,超规划目标5.9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8.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2%,分别超规划目标6.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升至59.7%,与规划进度相符。但是,固定资产完成额年均增长12.9%,与年均增长15%以上的规划要求有一定脱幅;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5%,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完成。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57.7万人,控制在规划要求的59万人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但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71%,提高了0.24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略有差距。

——富民目标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2008年末已达到26111元,提前完成24000元的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2008年末达到11850元,与五年提高到13000元的规划进度相符;恩格尔系数为0.346,控制在0.35的规划目标以内。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3.8%,万元GDP建设用地年均下降8.8%,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2008年提高到97分,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均达到规划要求;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部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在完成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方面,《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一是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7%。“十一五”以来(注:指2006年至2009年6月底,下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2项、火炬计划20项。服务业发展提质扩量,增加值年均增 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形成了环太湖旅游、特色市场、商贸流通、科技(医药)研发等优势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18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12个,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二是内外资企业发展迅猛。招商选资成效明显,全区外资企业增至1335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9家,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5.7亿美元,其中出口108.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3.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资、内资企业发展到1503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66.4亿元。三是载体空间拓展升级。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区实施“提升、精细”工程,建成了旺山、河东、东吴工业园等高水平载体,木渎、甪直、胥口、东山、长桥等乡镇(街道)相继建成特色工业小区,形成了东西贯通、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南工业经济产业带。度假区加快“提速、出彩”进程,精心打造“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金庭、光福两翼齐头并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景观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了底蕴深厚、韵味独特的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

——功能设施逐步完善,区域形象快速提升。一是吴中新城建设全面拉开。中心城区一批节点、地块、道路、老住宅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顺利完成,一批现代高层建筑相继竣工,商务人居、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尹山湖生态商圈建设顺利推进,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开始启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日益改善,现代化新兴城市形态初显。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公路里程增加到1099.3公里;“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5个公交首末站,新增38条公交路线,全区 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水利水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固加高防洪圩堤27.1公里、37.1万方,完成各类水利水务配套建筑物272座,新开河道18条、9.3公里、33.7万方,疏浚整治河道691条、533公里、816.4万方。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家,总数达到10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5万吨。国家级光大环保静脉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电网建设全面加速,主变容量提高到228万千伏安。三是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快推进绿色吴中建设,完成9000亩太湖生态防护林建设,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6万亩。全面实施东太湖围网养殖拆除和沿太湖畜禽养殖整治,累计拆除网围面积11.9万亩,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43家。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山体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村庄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各项创建活动,胥口、光福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一是富民工程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十一五”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26.2万人次,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1.5万个,帮助1.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登记率降至2.6%;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五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4家,受益农民达30万人,140个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317.4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1倍。二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26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费用补偿最高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和15万元,超13万被征地农民实现农保转城保。三是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住宅类商品房33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到34和74.3平方米,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动迁房和农民安置小区加快建设。

——各项事业快速推进,社会景象日显和谐。一是科教优先牢固确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提高到6.4万人,年均增长12%以上;着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3个,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3992件、1469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成功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进展顺利,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深入贯彻人口计生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成功承办轮滑世界杯、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卓有成效;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区、镇(街道)、村三级体育健身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全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城乡社区基础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74%以上的社区达到区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四是“平安吴中”扎实创建。顺利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务村务公开不断深化,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安全生产、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大防控”措施,各类治安监控设施逐步完善。

《纲要》实施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环境压力不减,投资完成压力加大,提升 产业发展层次压力突出,等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预计后两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略有增长,但是保持20%的目标增速有较大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将在12%左右,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略有难度;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可能达到38%左右,距离40%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为了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发展战略和规划不动摇,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相协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突破,推进节能减排不放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台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创新进取,狠抓“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增长10.9%。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运行回暖上升。一是全力保障企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抓好上报政策的落实兑现和区内政策的创新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吴中区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 见》和房地产业税收扶持、旅游业奖励、出口企业补贴、社保经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收费项目24个,减免收费金额3470万元。全面实施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靠前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的要素制约难题,帮助企业攻克时艰,共度难关。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成立了鑫源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20.7亿元。二是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压器”和“起重机”作用,加大项目招商、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招商选资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了北京、深圳、上海及日本、德国等地专题招商活动,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2家,新增注册外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新发展内资企业52家,新增注册资金28.9亿元,私营企业1144家,新增注册资金34.1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12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开工率达到82%。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文体中心抓紧启动,太湖文化论坛土建工程基本结束,百世德太阳能一期组件项目正式投产,药明康德一期进入试运行,东瑞制药二期开工建设。三是逐步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开展“家电下乡”活动,着力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有效提振群众消费信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8.1元,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增长16.3%。旅游、居住、汽车、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假日旅游、重大节庆等契机,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出旅游年卡,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实现旅游总收入70.3亿元,增长9.4%,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855.2万人,增长14.4%。通过举办购房节、房展会等活动,释放住房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加速 回暖,全区上半年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115.7万平方米,销售额75.7亿元,分别增长160.5%和136.8%。

(二)不失时机促转型,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工业结构加速优化。瞄准提高和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两大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全面推进。全区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9.8亿元,增长0.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66亿元,利税总额3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4.1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6%。二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3.5%,高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5.5%,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51.5%。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物流企业进驻,一批汽车、五金、建材等专业市场加速兴起;宇航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进展顺利,香山工坊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博济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基本完成。三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全区特色农业面积超18万亩,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临湖现代渔业示范区靓装出彩,横泾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全区种植类“三品”发展到158只,“洞庭山碧螺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完成。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6项、省自主创新产品7项。申请专利量387件、授权量37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91件,分别增长63%、61%和23.5%。各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吴中科技园已建成创新载体28.6万平方米,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研发机构、4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进驻运行。吴中科技创业园等14个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加速运行,建成孵 化面积36万平方米,进驻企业350家。

(三)统筹兼顾重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人,落实稳定就业岗位补贴260余万元。截至6月底,已有2858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占全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2%。全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79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45人。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100%。上半年发放困难补贴810万元,减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缴费2300余万元。三是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开发区、度假区和各镇区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宝带路、蠡墅片区三横两纵道路综合改造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蠡盛大厦、星光国际等一批现代高层楼宇加快建设,吴中商务中心、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功能载体进展顺利。“村村通公交”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竣工,城乡公交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运河风光带等城区五大地块拆迁力度加大,轻轨一号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新增各类股份合作社19家,新增入股农户5458户、农民近2万人,75%的农民成为股民。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稳步增长,总额达125亿元,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增长9%和7%。

4.齐心协力促和谐,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文教卫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中高考成绩喜人,本一达线率比去年提高2.68个百分点。科学育儿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教育设施建成投用,一批新校加快建设,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工程顺利推进,一批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成功举办了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一批镇(街道)文体中心、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二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环太湖周边和绕城高速两侧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加紧建设,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绿化面积4660亩,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0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近40公里,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减排项目9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934吨。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全区各行各业“国庆60周年行业文明风采展”和评选“行业文明之星”主题活动,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四是平安吴中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大信访格局,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24件。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极大提高,刑事案件有所降低。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重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板块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有些镇、街道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第二,外贸出口低迷,全区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出口额13.7亿美元,均下降2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5%左右;第三,企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下降13.6%和21.4%,亏损额上升9.7%,亏损面达到36.4%,扩大5.6个百分点;第四,企业 投资乏力,工业投资下降16.4%,外商投资下降11.7%,外商投资占比从去年的17.4%降至13.4%,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区委二届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在“大危机”中抓“大机遇”,在“大调整”中赶“大趋势”,在“大发展”中创“大优势”,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不变。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企业服务,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要按照“增强发展信心、帮助战胜困难,推动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力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减负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强争取和兑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运营成本,营造宽松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着力化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重点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抓住创业板开设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多渠道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难题。

(二)加大有效投入,培育经济增长后劲。现阶段,投资仍然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趁着下半年推进项目工作的黄金时期,继续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更多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利用国家在非常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积极金融政策的有利时机,强化时序观念,切实加大各项工作抓落实的力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全力以赴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 治、绕城高速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跟进上马一批大项目,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下半年,太湖水底世界、香山国际大酒店、渔洋山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力争建成运营。二是着力推动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大对光伏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跟踪推进东瑞制药、百世德光伏等项目,百世德太阳能年内争取500兆瓦组件、300兆瓦电磁片、两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以及研究中心运行,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的重大机遇,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龙头型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合作配套企业,迅速提高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项目在招商引资中的结构比重,尽快形成用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爆发效应。三是着力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以及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三)加快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振兴提升。一是加快壮大新型工业集聚区。抓紧制定落实全区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配套政策,调整振兴轻工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服务外包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推进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和各镇区特色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类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企业,组织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适时调整落后产能,有序推进拆迁安置。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 才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增创开发区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区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级行列。二是加快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出口加工区重点,加快推进吴中物流、宝供物流、宇航物流、九江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网络,形成聚集效应。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提升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新型建材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逐步建成大进大出、强力辐射的商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开发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重点,积极做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和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申报工作,积极培育软件、动漫、创意设计等外包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服务外包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三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重点加快东太湖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大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深化完善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八大基地”和“十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有序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响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农业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地理区位、山水人文资源和各类载体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人居商住等城市经济。加快推进东吴路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越溪副中心以及重点镇区的城市经济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经济扩容升级。适时把握商住地块上市的时机和规模,积极筹备十月房展会和赴上海展销活动,稳步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二是大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城镇、农村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木渎镇和沿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先导区要率先垂范。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与农村对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内完成村庄整治16个,建成省级卫生村10个以上。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鼓励支持合作总社、联社整合资源、资金和资产,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力争每个镇(街道)组建一家以上的合作总社联社。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和拟建高层楼宇建设,重点推进运河风光带、南苏州生活广场、吴中商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太湖路、宝带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步伐以及主要道口、重要节点的绿化改造;加快实施郭巷片区改造建设步伐,精细化做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加快商业业态形成,加快配套项目入驻,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全面接轨工业园区。

(五)加快民生工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就业状况的监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好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市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保障受益面,提高保障对象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工作,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程。三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太湖应急监测与防治。加快推进河道清淤清障、废弃物综合利用、垃圾和污水集 中处理三大环境整治工程和湿地营造、林地再造、宕口废地改造三大绿色配套工程,力争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000亩,修复改造生态湿地5000亩。四是推进文教卫事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育名师、创名校步伐,全面完成木渎实验小学新校、度假区舟山小学、光福第二小学、碧波实小幼儿园、藏书实小幼儿园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位提升。加快推进区现代文体中心,光福、胥口、东山等镇(街道)文体中心和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实施“三送”工程,满足居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医改,加快推进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建设,启动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全面完成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五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大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加强矛盾纠纷和治安风险排查,努力为国庆60周年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切实做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夏季高温和汛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监控预警信息平台,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篇6: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是苏州市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逐步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两年多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苏州”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现代化进程,着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椐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发改规划(2008)410号文件的要求,苏州市从2008年5~6月对《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评估。评估采取条块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专题座谈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等方式,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各项评估工作。

一、主要目标中期完成情况

据调查,《苏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符合苏州发展实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的20项主要目标中期完成情况总体较好,规划实施成效显著。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0.9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5.7%。按户籍人口计人均GDP超过91300元,预计2008年人均超过10万元。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完成增加值1970.03亿元,占GDP比重达34.6%,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苏州港年货物吞吐量达1.8亿吨,集装箱运量达180万标箱,软件业年销售收入、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超过250亿、400亿和600亿。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昆山花桥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加快,累计培育命名特色产业基地58家,基地公共服务平台20个。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400亿、500亿,2007年达541.8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张家港、常熟、昆山等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位。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双向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优化整合存量国有资产,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不断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规范高效的审批运作机制。实施市、区两级环卫体制改革,开展改制企事业单位专项清查和破产企业清算工作,妥善解决企事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2006~2007年境内外成功上市企业14家,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4家实施再融资,共募集资金137.5亿元。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私营个体经济年均净增注册资本近600亿元,累计超过2960亿元,上缴税收、完成投资比重已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一。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18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189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超过81%和55%;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新增中方企业境外投资1.4亿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2.8亿美元。对内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两年引进内资外地注册资本464.6亿元,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启动建设,参与中西部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新步伐。

(三)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强化规划导向,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服务业投资完成1134亿元,增长20.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1%。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占比达45%,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6年以来,已建成苏州科文中心、沙洲电厂一期工程、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太仓港二期、东南环立交、南环路东延及独墅湖隧道、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轻轨一号线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公共交通系统高标准建设,苏州区域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首批市级示范村基本建成,第二批示范村加快建设,农村区域化供水入户率和水冲式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超过90%,到2007年底,累计53%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67%的村成为省级卫生村。

(四)创新环境继续优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试点区,苏州科技城微系统园、高博软件学院如期建成,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苏州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2007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9个,累计认定省市级外资研发机构19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达1.7%。2006~200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9家,引进各类人才20万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省首位。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85%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小100%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文化强市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艺剧目创作精品迭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设施和健身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千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覆盖面达到9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率先完成新一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十五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7%。改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五)富民工程取得实效,社会保障水平国内领先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年均增长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年均增长超过14%,收入水平分别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第1、第6位。2006~2007年新增面向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29万个,2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98%,比2005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覆盖面均达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逐年递增。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水平降至国际公认合理水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达210元,人口覆盖率达96.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分别提高至320元和200元。城乡医疗救助、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公开交易制度和工程建设用地定额控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严控新上高能耗项目,突出重点行业和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实施一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两年来,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削减2.03万吨和4.22万吨。重点治理太湖、阳澄湖出入湖河流和京杭运河污染,健全省、市、区交界地域协同治污机制,落实县级市、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水体质量有所改善。加快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4.8%,其中市区超过81%。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专项行动,强化水质监测,确保饮水用水安全,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实施“蓝天工程”,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餐饮业油烟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逐步得到治理。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逐步深入。张家港、常熟、昆山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太仓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吴江市通过国家技术核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2007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全市拥有环境优美乡镇占全国总数的9%,省级生态村占全省总数的50%。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首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

二、主要工作措施实施情况

2006年以来,苏州市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采取各种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让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注重规划导向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强各类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一是编制实施《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等15个重点专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成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和中枢系统,沿江、沿湖和沿沪浙三条产业带成为发展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接轨上海、对接浙江的主要区域。二是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召开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专题会议,建立规划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网络,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对上衔接与争取。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试划市域主体功能区,推进太仓市的重点开发,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吴江市的优化开发,实现市域空间的结构优化和开发效率提升。三是出台《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本)。根据国家、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实施产业鼓励、限制、禁止、淘汰等分类发展指导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集聚集中。

(二)实施“四大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落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2006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制订并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即“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 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和“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每个行动计划都明确了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及工作目标任务。各牵头部门认真承担总协调职责,每年年初对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分解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平时进行跟踪分析,年终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四大行动计划”针对性强,抓住了苏州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改革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对各市、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和实施细则,建立了涉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质量的4大类36项指标体系。根据市人代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各地区综合考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量化指标,分进行目标考核。逐年进行考核指标的调整和修订,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来引导转变政绩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该考核体系充分肯定不急于求成,致力于长远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绩。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业绩。充分倡导把改善民生质量,提高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最终发展目标。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绩。

(四)优化改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苏州的发展环境。一是以重点项目实事项目为抓手,抓好硬环境建设。2006~2008年共实施重点项目412项,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一大批交通、港口、能源、水利、市政以及社会事业设施项目的高标准建设,提升了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了苏州区域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同时,每年安排18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意义政府实事项目,集中力量为市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强化政策推动,改善政策软环境。重点在人才引进、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改造、名牌产品、软件产业、服务外包、文化产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细化各类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落实多项支持措施,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建设法治政府,改善服务软环境。强化依法行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完善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打响“文化苏州”品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实施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较好,但也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主要问题有:

1、物价涨幅较大,直接影响生产生活。受国际输入型、成本推动型影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至近年最高水平。2007年我市CPI上升4.2%,今年上半年又上升7.3%,居民食品支出增长较多。同时,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PPI上升,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增加,企业家信心指数有所下降。

2、外来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城市管理难度。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简单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惯性大,用工需求高,低文化、低技能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我市。2007年末全市外来登记流动人口达586万,比2005年底增加207.8万,而大专以上学历引进比例不到10%。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给我市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治安管理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3、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服务业占GDP比重、服务业引进外资比重均列全国20个大中城市倒数第1。服务业大项目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超过90%,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未形成集聚效应。现代服务业投资少,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从而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十一五”主要预期目标期末完成预测

根椐“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完成情况和当前发展态势,我们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的预期目标进行了预测,到“十一五”期末,预计除恩格尔系数等个别指标完成有难度外,绝大部分指标均能完成规划目标(详见评估指标汇总表)。

——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预计呈前高后低态势,五年年均增幅达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2000年翻两番。“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可达4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将超过35%,城市化水平达70%左右。

——社会进步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可达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常住人口规模达1000万左右。

——人民生活目标:“十一五”期末,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可能将接近40%,完成规划目标有较大的难度。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均能超额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4000元,两者收入比保持在2倍左右。

——资源环境目标:“十一五”期末,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要达到90分的目标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其余指标预计能完成规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左右,COD、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预计均能下降15%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万公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但COD、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指标需要由省里进行详细计算并核定,由于新增产能和外来人口增多等因素,要完成省下达的五年分别下降20.1%、24.9%的目标有难度。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指标汇总表

指 标2010年

目 标2007年

实 绩2008年

预 计2010年

完成预计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2左右1612以上完成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比2000年

翻两番91346101028完成

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34.636完成

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以上3334完成

5、城市化水平(%)70左右65.667完成

社会进步

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71.8完成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5354完成

8、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999898以上完成

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97.798以上完成

10、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1000882930完成

人民生活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完成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30完成

13、恩格尔系数(%)3537.938有难度

资源环境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0.9630.92完成*

15、COD年排放总量(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8%以上11.980311.5完成*

16、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以上20.119.0完成*

1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2121.721.7完成

1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74.878完成

19、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4.244.7完成

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9086.387完成

注:1.带*的节能减排指标每年完成数需由省里进行核定;

2.如按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COD下降20.1%、二氧化硫下降24.9%的目标,则有难度。

五、推进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建议措施

从评估情况看,要全面完成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加大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和激发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思想解放、规划导向、产业提升、人口调控、节能减排和富民工程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按照省委梁保华书记“不能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能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能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能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要把解放思想与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大胆开拓进取,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实事求是地寻找苏州的发展差距,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注意学习了解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并从中汲取创新智慧,不断在解放思想中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在解放思想中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在解放思想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升规划地位,创新实施机制

提高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有权部门审批通过,各级政府、公民、企业法人都要认真遵守、不折不扣地执行。各类规划、计划要进一步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努力使规划计划形成强大的合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科学确定我市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编制苏州市区等6个空间功能区规划,按照上级确定的开发强度等要求,细化具体功能分区,落实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等比例、范围、布局、开发时序和对策措施。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和审批项目。依据规划布局各类项目,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区域集中度,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抬高准入门槛,加快产业升级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走出去”步伐,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产业准入的用地、节能、环保、技术、用工等基础条件,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二、三产项目,提高经济素质。以“五个一批”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加大对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的支持与培育力度,做大做强一批服务业知名企业,促进服务业量增质升。突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发展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依托产业优势,探索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来苏设立区域性功能型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在我市发展营销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守住基本农田红线,保障基本粮油、蔬菜副食品生产,保护农业生态屏障。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各类人才在生产科研一线创新创业。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通过创造专利技术、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改进调控方式,提升人口素质

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外来人口流向,提高流入人口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市场,引导外来劳动力通过提高劳动技能来提高收入水平。优化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布局,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民工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继续为外来人口中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培育外来人口正确的生育观,切实保障外来人口中妇女儿童权益,逐步将是否遵守国家生育政策作为户口迁入、免费义务教育等前置条件,以加强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抓好专项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外来人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外来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试行区域性外来人口总量控制计划制度,严把劳动密集型项目审批关,加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规范化管理,加大企业集宿推广力度。加强城市综合治理,特别是对出租房、再生资源回收、无证流动摊贩和社会治安等的综合管理,适度提高生活成本,依法提高违法成本,提高流入人口的文明素质。

(五)狠抓重点领域,实现节能减排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突出抓好生产和建设两大环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围绕节能目标,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特别是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耗能大户的节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建设,认真抓好大型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确保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监督考核到位。

(六)注重城乡统筹,加快富民步伐

上一篇:房源广告语下一篇:【整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单元测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