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24-04-14

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共10篇)

篇1: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承包方案

(经年月日村大会表决通过)

为切实搞好我村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省、县、乡(镇)各级政府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和精神,结合本村、组实际,特制定本承包方案。

一、基本概况

全村(组)现有户共计人,其中参加本次林改农户户共人,林地总面积亩;其中自留山亩,责任山亩,村集体经营林地亩,组集体经营林地亩,等有关林地的基本情况。

二、改革原则

坚持“八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权益平等;坚持依法依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管住公益林,放活商品林;坚持依靠群众,阳光操作;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坚持先易后难、稳妥推进;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三、改革形式和内容

(一)自留山的改革形式和内容:

(二)责任山的改革形式和内容:1、2、3、(三)村(组)集体林改革形式和内容:1、2、3、(注:请根据本村(组)实际情况如实写清、未列入的内容添加上、不存在的内容删去)

四、改革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成立组织机构……

2、宣传发动……

3、组织培训……

4、调查摸底……

5、确定方案。由村民大会或村民户代表大会三分之二成员票决通过,并由大会纪录、表决结果和人员签名盖章,表决存档。做到“四签两不准”(通知签收、参会签到、票决签名、方案通过签字;不准代签、不准用圆珠笔、铅笔签字,统一用炭素笔签字)。

(二)勘界确权

1、实地勘界勾图……

2、调处纠纷……

3、签订承包合同……

(三)建档发证

1、申请:由林地使用权及林地所有权者这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提出申请时提交林地林木权属证明材料,由村委会

统一收集登记造册后,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张榜公布(第一榜);

2、审核:由村委会、乡(镇)政府或乡(镇)林改办审核后,林权申请人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

3、勘查:对辖区内的山林,由包片的村干部组织村民小组及山主先行勘查,明确宗地、坐落、面积、四至;积极配合进村的外业技术人员进行构图,并填写完善《林权登记申请表》;

4、公示:勘界明晰后,村委会对辖区的山林所有权和使用权者,予以复审确权,并逐户逐宗地块予以公示,将山林权利人、坐落位置、面积、四至等内容公示到村民小组。

5、颁(领)证:确权后,《林权登记申请表》经村委会审核无误,并签署(申请人填报情况属实)意见,同时与农户签订完善林地承包合同书(一式四份),并将有关资料汇总,逐级上报审核,由县人民政府颁证,村委会领证发放。

6、建档:存放在村的资料及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书实行专人管理,列入工作移交。

(四)总结阶段

总结林改工作经验,编写总结报告……

五、本方案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并报县林改办备

案。

村委会

年月日

篇2: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太康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事迹材料

太康村位于天九镇与龙塘镇的交界村,全村共有山林面积亩。至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会议后,能按照上级要求确定了“深入宣传发动,周密安排步署,稳步顺利推进”工作思路,全力抓好本村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确保本村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

完成。

一、周密安排步署,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当作一件为实事抓到位

至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会议后,太康村一班人能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明确责任,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当作本村为民的实事来抓好。一是理清思路。至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后,村、支委一班人认真研究上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会议精神,确定了“深入宣传发动,周密安排步署,稳步顺利推进”的工作思路,抓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二是强化措施。为高标准抓好林改工作,太康村针对林改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经济理事会,纠纷调处工作组,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保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负责,有效的确保了林业产权制度的顺利推进。

二、深入宣传发动,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到位

为确保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太康村把宣传发动工作做到位,确保每个农户都知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一是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精神落实到村民组。为确保林业产权度改革政策做到人人皆知,太康村首先召开了村民代表及党员大会,充分调动村民代表及党员的极积性,通过村民代表与党员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到户,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宣传发动的工作搞活。太康村还能把宣传工作搞活,通过标语、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把宣传发动工作搞深入,在太康村的村民中形成了“盼望林改、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三、抓住关键环节,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程序落实到位

篇3: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分析

稳定、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 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 维护其合法权益。1981~1983年,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后, 各地采取有利于稳定林权的措施, 基本结束了多年来林权混乱的局面, 林地林木权属趋于稳定, 从而为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但由于自留山、责任山是按家庭人口的多少划分的, 因此人口变动成为林权不稳定的新诱因。主要表现在:有的迁出户把“山”转让了, 而自己至今保留林权证;有的村社为了壮大集体经济, 把划给农户个人使用的山林 (自留山、承包山、受让山等) 收归集体后不予补偿。同时, 因人口变化, 新组建家庭增加, 而自林业“三定”后, 从未对林地经营权作过调整, 致使这部分新组建的家庭无林可用。加之, 部分地区出现的林地划分工作不细致、责任山与自留山合并、林地林木手续不完备、林权证登记不全、“四至”界线不清等等。这些都是林权纠纷的隐患, 也是农村社区居民担心政策多变、自留山再收和不愿意投入林业的重要原因。

2 合理界定产权主体

林业改革以来, 林地权与林木权属分离, 林木所有权为国有林、集体林、个人及其它形式的联合体四种形式;但从林地的所有权只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的格局。公有制作为一种财产占有方式, 产权关系落实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比如, 国有林地、国有林区的权利主体是谁, 是国家, 全体人民, 国有林业企业, 企业经理, 还是职工?集体林地、集体林区的乡村林场的权利主体是乡村干部的, 全乡全村人民, 还是林场职工?产权主体的模糊成为各级政府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 以及政府、集体和个人之间争资源、争利益的症结所在。稳定林权, 必须界定产权主体。国有林区在保持国有林 (包括林地林木) 归国家所有不变的前提下, 产权界定为中央国有、地方 (含省、地 (市州) 、县) 国有。对于集体林区的产权, 首先要恢复集体所有, 让集体内部成员共同占有, 使每一成员成为产权主体;其次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 林木权要界定到户, 还林与民, 使村民成为林木所有者或占一定份额, 或改组为股份制林场。

3 坚持“两权分离”的原则

坚持“两权分离”原则是建立和完善林业企业、林农自主经营机制,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即根据产权制度的特点, 使所有权与使用权 (经营权) 分离, 林地所有者不直接经营林业, 而凭所有者身份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没有林地的人或企业, 也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占有、使用林地, 从而享有地上林木、林产品的收益权。经过产权界定, 林地所有者已不再混淆不清、模棱两可之后, 林地使用权就是产权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因为林木所有权是林地使用权派生出来的, 还因为企业的经营权、林地的决策权都不能离开林地使用权而独立存在。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林业企业和林农, 无论对林地采取何种经营方式, 他们最关心的是使用权保障。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 林地使用者始终担心他们还未获得利益之前, 因林权变更而导致林权和其它权利的消失。这就要求国有林区、国有企业或集体林区、集体林场的所有者在通过委托、授权、租赁、承包等转让使用权时, 要依法签订合同、办理手续, 建立受让人自主经营机制, 以保障使用者的权利。

4 加强林权管理, 完善保护林权的法律法规

首先, 要加强林权管理。林权之争实质上是利益之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森林资源增长和开发利用的加深, 林权管理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目前有两种不利林地保护和维护林木所有者利益的情况:一是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非法征用、占用林地, 造成林业主管部门的被动, 不能事前预防, 多在事后处罚;二是经济补偿不合理。

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保护林权的法律法规。加强林权管理, 还应当加强立法, 完善保护林权的相关法律。目前, 常见侵犯林权的行为有盗伐林木, 尽管现行法律对侵犯林权的行为已制定了不少条款, 但有法不依、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的情况仍然严重, 除加强林业立法外, 更应加强林业执法力度, 防止“以权侵权”, 利用职权、使个人权力凌驾于林权之上的现象发生。

摘要:林业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进行林业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森林资产产权界定为多种行为权利, 明确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个人的权、责、利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加强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对策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旭.提高造林苗木活力的技术措施[J].防护林科技, 2010 (1)

[2]刘宏明.我国林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篇4: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林业“三定”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省林业的快速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就实行了“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省又开展了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工作,着力解决林业“三定”的遗留问题,进一步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山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对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经营主体的愿望更加强烈。面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和各项政策,紧密联系第一轮山林承包期陆续到期的实际,着力把山林延包工作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来抓,并于2006年初开展以“延长山林承包期、发放林权证、规范林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山林延包工作。目前,全省山林延包工作已全面完成。全省共完成换(发)林权证面积8657.5万亩,其中集体所有8258.8万亩,占95.4%,国有398.7万亩,占4.6%。在集体所有面积中,责任山2619.2万亩,占31.7%,自留山1878.9万亩,占22.8%,集体统管山3760.7万亩,占45.5%。通过山林延包,进一步明晰了林业产权关系,依法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推进了林权规范流转,优化了森林资源配置;统一了山林权属资料的归档保存,建立了林权管理制度基础;调处了大量的山林纠纷,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调整,林业产权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林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不断巩固。据最新清查结果,2004年与1979年相比,全省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1217.7亿元,位于全国前茅。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和调整,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合乎林区生产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意愿,不仅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而且有效调整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统筹了城市与农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浙江现代林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是整个农村改革领域的扩展和深化。目前,我省林业产权主体已基本明晰,经营主体已基本明确,但林权制度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各项配套改革有待全面推进。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示要求,坚持林农多得实惠、生态受到保护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要创新林权管理制度。清晰明确的林权关系是是林业各项改革的基础,将林权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完善林权登记管理,积极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作用,与公益林补偿、林木采伐申请、流转、抵押等林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林权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向社会提供林权信息,使林权管理统一、规范、科学、公开。要加强林权纠纷调处,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和谐稳定。

二要创新林业管理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森林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林业经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森林资源流转机制和林权交易市场,有序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山林资源生产经营环节向种植能手集中,向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配套制度建设,积极培育林业产权交易市场,搞活经营机制。要积极探索并加快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步伐,提高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资产的能力,拓展信贷支农的渠道,激发林业创业富民的活力。

三要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和产权清晰的基础上,以林农自愿为原则,组建新型林业经营实体,提高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广大林农通过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和转包经营等方式,明确权利和责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和培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林农参与市场的能力。

四要加强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振兴山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和各方面的利益,政策性很强,操作难度较大。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准确把握政策,正确引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全省山区经济实现新发展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浙江实际来看,山区、林区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要重点惠及的部分,关键是要发展山区经济,而林业正是发展山区经济、推动山区人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進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各项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努力把更多适宜发展生态经济的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为山区致富、林农增收提供可靠保证。

一要切实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从我省山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林字牌,大力发展竹、木、林、花、果、茶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林业产业,积极开发森林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走出山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山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要积极为山区群众提供创业平台。山区经济要有新发展,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山区农村综合改革,破除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解决山区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引向林业、引向林区、引向林地,不断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延伸林业生产经营的范围和领域,为广大林农提供创业平台,富裕广大林农,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路子。逐步完善基本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林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引导林农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经营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为山区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林农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强山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山区基地作业道建设,努力降低林农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篇5: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部《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省农委《安徽省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力,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结合我村实际,现就我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改革思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针,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保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运行体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勇于探索,大胆实饯,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集体资产按份共有、同股同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规范化改革的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实行产权改革,构筑农村集体经济新型产权制度框架,改革理顺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体制,确保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创新,实现集体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监督约束法制化。

1、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构成股份化。将村集体生产经营性资产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基本原则,以股权形式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实现由共同共有变为按份共有。在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基础上,吸纳组织成员个人适当比例的现金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2、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股红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革后,村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取消传统的分配办法,改为遵循同股同利的原则,按股分红。

3、实现集体经济运营监督约束法制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建立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式与政策措施

(一)、主要做法。村集体生产经营性资产在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基本原则,折股量化配股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个人适当比例现金入股。依法改制为股份经济合作社。

(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

1、清产核资:清产核资范围,包括生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生产经营性资产。非农用土地并办理了变更使用性质手续的,要列入清产核资范围;农用土地暂不列入清产核资范围。要本着先易后难,先生产经营性资产,后非生产经营性资产的原则,进行清产核资。

2、资产评估: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镇统一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生产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以此做为量化配股基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资本金。

(三)、股权设置。

1、主要形式。设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由集体经济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持有,其余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含个人现金入股),由其本人持有。两种股权设置形式的选择和确定,由股东 大会讨论决定,并报其所在镇人民政府批准。

2、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测定的基本原则。测定集体股比例,一是以前 3 年平均村办公经费占该年限平均收益的比例测算应提公益金的比例;二是根据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测算出应提公积金比例。

(四)、量化配股股东资格认定及时限。明确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持股人的范围,统一限定为 2000年 1月 1日起,到 2009年8月30日止,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分配关系,并还健在的人员内。

(五)、个人股配置与构成。本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村集体经济贡献大小和购股配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基本股、劳力股两种股份一次性配股。配股之后,新生、新落户一律不再配股,只能购置现金股;此次配股持股人,不论其今后身份变化,是否居住在本地,其本人股东身份不变和收益权不变。一律不再对原始股东进行增股扩股,可在新上项目时,吸纳成员现金入股。

具体配股办法:

1、基本股:是指本村社区配股范围及时限内零岁(含零岁)以上的所有组织成员均享有的股份,基本股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配股总额的 40%。

2、劳力股:是体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股份,在享受上述两种股份配股的基础上,年龄在 18周岁至男 60周岁、女 55周岁的再配给劳力股份,其比例不高于配股总额的 30%。

3、现金股:①本着配股、购股相结合的原则,在按照上述两种股份因素配股的同时,要吸收配股成员一定适当比例的现金入股,原则上不购股,不配股;②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新上项目时,经股东会同意,持股人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其他人,可以购买现金股。具体购股办法按《章程》规定执行。

(六)、改制后的经济组织机构设立、人员产生及职责。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设立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按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管理。

1、股东会。股东会由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持股人组成,坚持同股、同权、同利的原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为限,依法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大会是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2、理事会 和监事会。理事会是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决策机构,监事会是常设监察机构,其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大会负责。

3、理事会、监事会的成员数额为奇数,理事会5-9人,监事会 3-5人。每届任期 3年,可连选连任。其成员产生采用直接选举或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产生,差额比例不少于 20%,以得票多当选。“两会”成立后,分别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

4、选举表决方法。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举,一般实行一股一票制,集体股不列表决数。

(七)、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任职条件。“两会”成员必须拥护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意识强,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两会”成员不得交叉任职,财会人员不得进入监事会。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负责人是股东的,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两会”。候选人或当选人中如存在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只能确定一人做为候选人或当选。

(八)、股权证、股东证的发放及管理。由该组织向股东发放记名股东证。股权证和股东证由县统一印制,并加盖认证章。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股东花名册及所持股份,交镇备案、托管。

(九)、股份管理。集体股由理事会持有,只享受分红权,未经股东大会讨论同意,不得增加、减少、转让、馈赠;集体供养的五保户的股份,由理事会代管,不得转让、继承和馈赠,具体事宜由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定。其他股东的股份转让、继承、馈赠,须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并报镇审核备案,同时办理变更手续。

(十)、加强财务管理。改制后,财会人员必须持合法资格证上岗,也可对外招聘。会计人员任用和更换,必须经监事会批准。积极推行财务电算化管理,切实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十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三、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步骤

工作步骤。整个工作从2009年10月10日开始,至12月底前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10月10日至10月31日)。主要任务是: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工作组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二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分别登记造册;三是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核确认资产,张榜公布;四是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五是股权界定、登记颁证;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完善提高阶段(2009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主要任务:一是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机构;三是召开工作总结会议。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首先要在村两委班子中统一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下设宣传组、资产清查组、咨询顾问组等,具体负责改革工作。

2、搞好宣传发动,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村广大干部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整个改革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多种形式搞好改革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深远意义、目的、任务,深入了解具体改革措施和操作办法,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顺利推进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6: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业生产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几年来,我林业生产在委、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委、委对林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林业生产做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依靠全民造林,深化改革活林,推广科技育林,严格执法管林的发

展路子,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护,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城镇村庄绿化、河道绿化、速生丰产林和特色经济林建设六大工程。几年来,经过全万人民不懈的努力,全林业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为新世纪建设绿色,实现生态立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年全共完成各类植树株,相当于过去年的植树总和,有林地面积达亩,林木覆盖率达到,比年提了个百分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全民造林的浓厚氛围

强化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认识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提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作为推动工作整体上水平的前提来抓。一是多种形式搞好

宣传。把每年的3月、10月定为集中宣传月,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宣传车、条幅、标语等形式广造舆论,多次召开林业生产现场会,现身说法。年春,我们制作了《盛世兴林绿》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连续播放个月,200年春,成功地举办了“绿色杯”林业知识大奖赛。通过以上宣传,使中央、省、关于大力发展林业生产的指示精神以及各项林业法律法规,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在全社会形成了“植树如积德,管树如行善,爱树如敬神,毁树如杀人”的强大舆论氛围。二是专家讲座。先后30多次邀请省40多名林业专家与林业局业务骨干在全巡回讲座,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种植难题,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通过算帐对比,扫除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认识上的误区。三是组织乡村干部走出去学习。近几年来,每年组织万多名群众到林业生产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通过宣传发动,干部群众的认识进一步提,植树 的自觉性、责任感明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发展林业生产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需要,是推动全造纸、加工、类等产业升级和“大上工业、上大工业”的需要,是改善镇村生态环境、全建设小康的需要。普遍认为抓林业,就是抓经济;抓林业,就是抓农民增收;抓林业,就是抓小康建设,抓林业生产是造福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程,从而在全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科学规划,实施重点工程带动

几年来,我们按照、“十五”林业规划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城镇村庄绿化、河道绿化、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六大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总里程公里,境内铁路、公路、国道、、、三条道共条骨干道路,、、等乡路两侧分别建成了不少于米宽的林带,公里的村村通油路两侧分别建成—米宽的林带,特别是速公路沿线的、两洼改貌和今春的常绿树栽植工作,我们狠抓加大投入、综合治理、科技治碱、新技术推广四项措施,财政投入专项资近千万元搞水利工程,修桥、打井、调土抬田、改良土壤,标准造林亩,植树万株,苗木全部为胸径cm以上的大苗,由春季造林改为秋冬造林,大大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栽植常绿树万株,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涝洼地,变成了今天郁郁葱葱的万片森林,林中有鸟,塘内有鱼,面貌焕然一新。农田林网工程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渠配套”的标准,新建林网万亩,完善林网万亩,形成千万条绿色屏障;城镇、村庄绿化工程按照“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标准,全部进行绿化,村庄绿化和小康村创建进行有机结合,村庄的四旁空闲隙地、房前屋后、路旁坑沿进行了合理利用,目前全个村中已有村庄进行了标准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以上。

速生丰产林和特色经济林坚持树种交叉搭配、品种优良先进,以东西两条沙河为中心,建设成方连片的速丰林基地,完成造林面积亩。

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奖惩

几年来,我始终把林业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年的春秋两季林业大会战期间,均成立由委书记挂帅的林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农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第一责任人,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委、政府出台了林业建设方案及奖惩办法,并将林业生产列为考核乡镇工作的重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年春天的公路改造和沿线改造两大重点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指挥部建在了工地,工作人员吃住在工地,领导现场指挥、现场办公。在年全林业生产评比考核中,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分别奖励元、元和元。各乡镇也对本乡镇的林业大户、林业状元进行了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的植树状元同志被评为级劳模。

二、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生产的长效机制

完善和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我于年在全率先开展了林地、林木拍卖工作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包则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林业生产的长效机制,真正调动起了广大群众造林、管林、护林的积极性。

建立林地流转机制,促进健康发展

我们把速生丰产林、农林间作、经济林做为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来对待,根据群众意愿,按照“树随地走,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允许采取调换土地、自

由结合等形式,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并明确规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保护了林业生产成果。

依法划定林地,公开公正拍卖

以全林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把绿色通道、村镇四旁、河道、荒碱地等宜林地依法划为永久性林地,全部实行公开拍卖。在林地拍卖工作中,我们坚持典型引路,因村而宜,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林地拍卖办法及林地拍卖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了拍卖、公证程序,健全了监督机制,使这项工作在全个乡镇全面铺开,为林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拍卖过程中,一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的原则,保证所有购买者平等竞争;二是坚持“四宜四不宜”的标准:即坚持拍卖面积宜大不宜小,提倡大户承包,禁止平均到户;

拍卖年限宜长不宜短,一般不低于年;拍卖价格宜低不宜高;拍卖合同条款宜细不宜粗。拍卖前丈量土地,明确四至,由群众代表评出底价,并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户登记是否参与竞标,并签名盖章。竞标者先交足底价款和保险抵押金。竞标时,公证人员到场监督,竞标后,当场交足购买金,当场公证,当场签订拍卖合同。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群众吃上“定心丸”,种上“放心树”。对林地拍卖资金,我们按照级管帐、一级管钱的办法由统一管理,在预留出同等年限的农业税、水费等法定税收外,其余全部用于林业生产和公益事业。

通过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购买者真正拥有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投入机制,拓宽了投资渠道,变过

去由国家、集体投入为主,为群众个人投入为主,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解决了绿化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拓宽了集体和群众增收的渠道,使闲置多年的沟渠路边荒地变废为宝,不仅盘活了集体资产,而且增加了集体收入,林地拍卖为全的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林业生产的经营效益

我们发展林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将林地建成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工作中,我们通过品种引进、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益,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高效化。

抓新品种引进,优化种植结构

抓好林业生产,良种先行是关键。

近年来,我先后引进了速生杨、和等优良品种个,经济林树种、、杏等优良品种个,丰富了我的林果品种资源,优化了经济林种植结构,形成了有特色的观光经济林,且能较好地避免单一品种造成大面积病虫害发生。

抓造林新模式的探索,提林地经济效益

在“、”两洼荒碱地改貌工程中,我们本着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综合开发、一次成功的治理原则,采取了五统一的治理措施,一是统一规划。针对公路及多为盐碱涝洼地的实际,对涉及到的乡镇我们统一一个标准、一张图纸、一张造林设计说明书。二是统一工程治理。改造动用机械多台套,劳力人次,清挖沟渠条,扶路多公里,台面万多平方,平均抬高米,动用土方近万立方米,根据土壤和水质情况到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了化验,确立了增施土杂肥、磷肥、叠堰引蓄黄河水大水压碱等具体改良措施,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在以上。三是统一供应大规格苗木。新购苗木胸径均在厘米以上,根系发达,无病虫、机械损伤。四是统一挖坑、栽植、大水漫灌。五是统一检查验收。年春“、”两两侧各米范围内共完成造林多亩,植树株,两侧完成株,成活率在%以上,创造了植树的奇迹。在搞好植树的同时,我们探索了台田“上种下养”模式,利用形成的坑塘发展鱼虾喂养,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在速生丰产林种植结构中按照株行距设计,不影响间作作物丰产、丰收的原则,推出了“上林下粮、上林下菜、上林下药、上林下菌”等多种间作模式,林地效益大幅度提高,亩均增收几千元,有的高达近元。

抓种植技术培训,确保树木成活率

为开展好大规模的秋冬季植树活

动,确保树木成活率,每年的林业生产期间林业局多名业务人员组成多个技术指导小组,下乡入村指导群众种植。他们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群众植树,大大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几年来,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多次,发放科技明白纸万余份,受训群众达万人次。目前,全林果品种优良率达到%以上,新种植林木的全部为优良品种。

四、严格依法管林,确保全绿化成果的安全

篇7: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标,还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全县上下出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造林护林新景象。据统计,全县去冬今春造林面积达3万余亩,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与林改前同期相比,造林面积增长200%,社会资金投入增长8倍多,均创历史新高,林业发展呈现出新特色。

一、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林改过程中,税费减免给林业部门和乡村两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靠征收林业税费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何求生存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也正是林改为林业部门和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县通过强化林业部门服务职能,主动走出大包大揽的“怪圈”,动员林业部门干职工利用接触政策全面、专业技术精湛的优势,率先与林农合作联营造林,带动党政机关干部、个体老板和林农投入这股造林热潮中去,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走出了一条林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林业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仅罗市镇就引进社会资金90余万元,造林6000余亩,其中,林业部门干部造林2000余亩,镇干部造林500余亩,村组干部及林农造林2000余亩,个体企业主造林1600余亩。

二、从“单户造林”到“合资兴林”,造林形式呈现多元化。林改后,林农精心经营属于自己的“一亩二分地”,采取多种方法努力提升林地的产出价值。对于面积较小、资源较少的零星林地,林农从便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几户或十几户联合起来,采取统一炼山造林、统一管护、统一分配收益的方式联户造林,充分利用农田林网、堤河渠坝等零星地,在平原、滩涂成片营造杨树等速生丰产林。这种联户造林的方式在平原、丘陵等乡镇占到七成以上,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仅2005年全县种植杨树就达15万余株。手中有资金的林农都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进行造林,罗市镇的林农彭德钊租赁港下村779亩荒山和302亩退耕地栽种杉树,仅这两项在20年后可为他创收近300万元。个体经商户、工人、干部等也积极参与林业开发,大搞合作造林、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南昌个体老板周亮采取政策补助资金归农户,造林后产出效益与农户七三分成的方式,与当地林农合作造林,在宋埠镇的锁石村和会埠镇的车坪村承包了2000多亩退耕还林地。这种合作造林的方式不仅使林农闲置的山林得到增值,还集中了社会资金发展林业再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地没钱造林和有钱没地造林的矛盾,带动了当地林农共同致富。去年全县非公有制造林突破2万亩,同比增加1.8万余亩。

三、从“靠天靠地”到“靠人靠技术”,造林的质量不断提高。林改前,由于税费负担沉重、经营机制不活,经营者不能从林业中得到更多利益,不仅很少有个人资金投入造林抚育,而且造林抚育质量普遍不高。栽了树后,多是听天由命,任其生长,从而导致山林经营方式单一,管理粗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林分质量较差。林改以后,税费政策落实,产权进一步明晰,“公家山”变成了“自家山”。广大林农想尽办法、用足政策,把山林当作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来经营,适地适树,精耕细作,严格按操作技术进行高标准整地,积极做好病虫害防治,主动施农家肥,做到造一株管好一株,造一块成活一片。去年,我县竹林抚育面积达12.54万亩,同比增加7.54万亩,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激增,亩立竹增加15支以上,林农每亩竹林可净增收100元以上。

篇8: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时间中,国家的许多林区都是归个体的。当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年间,陆续的对其进行整改,此时个体只是拥有具体的山地中的以及自家区域中的树木,而山地的归属以及大规模的树木这时都是归国家所有的。1957年开始,农村土地调整,从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将原合作社的山林全部划归公社所有。文化大革命时,只有国家和集体拥有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民有民营林业迅速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集体和部分国家占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1981年开始以“稳定山权和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改革是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多元化的开端。1981年,广大农民分到了自留山,承包了责任山,出现了承包荒山造林的专业户、重点户。1985年,在集体林区实行开放市场,分林到户的政策,使农民拥有较充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1987年,执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停止了分林到户。1992,对责任山实行折股联营的林业股份合作制试点,在西南地区和吕梁地区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宜林荒山使用权拍卖试点。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全国开始了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地的承包期可以延长到70年,并允许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

2 开展产权革新活动对资源保护的意义

通过研究上述的变更时期,我们能够知道革新活动关键是将资源的归属性定义为社会群体,以前的时候是归国家所有的资源都变成了该群体的私人财物。

正是因为这种从公有发展为私有的革新活动,大大的改变了该群体的思想。在归国家的时候,森林资产收益权的公共资源属性相当明显,也就是未进行革新的时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所有的人都拥有归属性,不过具体情况中并未体现出来。当完成革新活动之后,资源从公有的变成个体的,此时该群体看待他们个体财富的思想必然会比过去的要强烈很多,如果他们的财富受到负面效益的话,他们必然会积极地抗争。

林业收获方式表现出林业产权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情况与这个机制正好一致。当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力合理的分配之后,以前的耕地很多都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乍一看土地的归属人并非是运作人,不过其并不想将运作权变更为别的主体。就算是一些群体在它的资源上进行活动,那也属于暂时性的活动,并不是说别是人在它的地上进行劳作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的权属出现了变更,其相互间并不存在严格的转让内容。站在这些农民的立场上来分析,其就算是不愿意要那些粮食,也希望留住他们的运作权限。不仅仅是耕地这样,就保护林地也是相同的。就算是全家都住到了城市里面,他们也希望他们的运作权不会受到威胁。此时就会提升对该项资源的维护意义。

由于受到法制思想以及其他一些意识的作用,该项革新活动把林业资源的运作权给了广大的农户,此时该群体会用合理的措施来维护其资源,但只这些措施和直接的资产的维护措施可能存在差异,这项差异通常是经由其使用而体现出来的。此时农户经由运作这些资源来转述一种思想,即其一直都在关注土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存在此类信息变化,带动了农户对资源的使用,换句话讲即是积极的开展造林活动。在外工作的群体回归的时候,也会传递适当的内容,比如希望相关人员对其林木等适当的照看等,在他们看来那是属于该群体的家。这样我们又能够发现,这还是一项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3 确保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3.1 切实提升产权思想以及环保思想。

所有的资源的活动关键人应该认真的重视这样一个思想, 即该项资源是确保经济稳定前行的关键要素, 同时还是关乎到集体以及个体切身权益的重要要素, 因此必须要源头上认真的形成产权思想和环境思想。所有的行为方都应该认真维护其产权, 而且, 还要对别的相关群体的产权必要的尊重。

3.2 实施分类经营优化森林资源产权结构

对于生态公益林,结合其主导特征以及具体的活动来分析,适合以公有产权形式作为最优选择,并应当最大限度分散森林资源经营权和管理权。对于商品林,从产权激励机制的角度判断,建立私人所有的产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经营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的实现。

3.3 明确森林资源产权主体及其责权利边界。

针对那些国有的资源,应该通过法规条文来明确其产权归属者,而且要明确相关单位在该项活动总占据的位置,它们要履行的权利以及要应对的义务等等,要综合思想,分清归属以及运作等等的内在关联,要在相关责任者间形成同样的的目标函数,进而切实提升他们的活动热情。而针对集体森林资源而言:集体所有是区别于国家所有的一种法定的森林资源产权形式,其所有权、决策权应属“农民集体”,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国家单位都不应该对其进行干扰。

3.4 按照物权法原理落实森林资源产权内容

优化森林资源所有权结构。落实森林资源使用流转权。落实森林资源承包经营权。落实森林、林木采伐权。落实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权。

3.5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动态评价体系

政府应规范森林资源产权立法,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行政许可制度,修改关于森林采伐、林木运输、森林资源流转等与《行政许可法》不接轨的规定,加强森林资源权属登记,成立专门制度评价机构,制定产权制度评价标准,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动态评价体系。

通过分析很多实际情,我们发现,要想确保林业发展有效,就应该结合区域的具体特征,认真地分析革新的关键措施以及运行的方法等。应该许可有不同之处,在确保归属权稳定的背景之下,将其运作权等下放给相关的群体,这样可以确保林业发展顺畅。同时还能够提升相关群体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危丽, 杨先斌.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5) :99~103.

[2]张晓梅.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政策支持研究.商业研究, 2007 (12) :100.

篇9: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福建省政府副省长王美香、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祝卫东、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叶兴庆、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蕾、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新清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参加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内容分五个单元,即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产权制度改革与解决“三农”问题、非公有制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产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林木林地流转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配套制度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评论等。

研讨会上,张建龙以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相持阶段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了讲话。他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总结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探讨,为集体林区的发展提供对策思路。同时,为中央制定农村改革政策和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张建龙说,福建省特别是三明市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林地林木的流转;实施配套改革措施。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林农植树造林积极性显著提高,林业资源的管护得到加强,推动了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乡村职能转变,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谈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下一阶段工作时,张建龙强调,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积极探索创建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新的林业管理体制、新的林业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依法、有序、健康地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要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林业主管部门政府职能转变,从工作重点、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转移到宏观指导、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上来。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利益,形成和谐良好的改革氛围,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变成改革的动力,形成合力,构建和谐良好的改革环境,把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

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介绍了福建省情和林改情况,同时提出了我省下一阶段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五点思路:一是建立便民的林业服务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三是建立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四是建立规范的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

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介绍了三明市情和林改情况,并代表三明市委、市政府表示,将以这次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为契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的突破功能和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探索功能,努力实现三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目标。

来自国家林业局、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24个省(自治区)林业厅(局)领导及国内经济学界、法学界、林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研讨会五个单元主题发表了看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蕾在闭幕式上对如何突破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瓶颈,把握改革机遇等提出了建议与意见,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根长在闭幕式上做了会议小结。

参加会议的还有刘鑫、程立双、吴根发、吴俊慰、张来水等三明市领导。

篇10: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陈立根 安雅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简称林改)是我国林业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在林地上的实践,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林改主要解决集体林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调整和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达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目的。

我省林改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两次提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07连续两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把它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林改工作,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2007年重大专项工作和重要工作举措,提出了“坚决推进,稳妥实施”的改革要求。

我省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1.17亿亩,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1.28亿亩的91%,其中3800万亩集体林业用地使用权已经在林业“三定”和“四荒”拍卖期间落实到了农民或其他社会主体手中。截至2005年底,尚有7900万亩林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含1352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全省林业建设和森林三大效益发挥。

我省从2005年开始酝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在平山等19个县(市、区)开展了林改工作试点。编制完成2006~2020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采取“均山”、“均股”、“均利”等改革方式,明晰集体林地产权1500万亩,完成林权登记885万亩,新发林权证12万多份。通过改革,这些试点县(市、区)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林业聚集,促进了我省林业建设,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好的经

验和做法,为全省林改工作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省、市、县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林业、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林改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制定印发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舆论先行,省、市、县、乡、村层层召开动员会议,各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积极组织林改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支懂政策,熟业务的林改队伍。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针对改革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和现场交流会。各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编制了2006~2020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工作将陆续展开。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林改配套政策滞后,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我省虽然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是国家没有出台林改配套政策或指导性意见,林改操作过程中缺乏政策依据和宏观指导。

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全省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 , 但也存在一些地 方改革总体进度不快 , 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 , 改革推动 难度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 一是河北省西北山区、太行山 区、坝上等地区降雨量小 , 立地条件差 , 生长周期长 , 森林经 营效益不高 , 农民群众对林业依赖程度低;二是通过林业 “ 三定 ” 和 “ 四荒 ” 拍卖 , 生产条件较好的林地的产权已经 能够落实到农民或其它经营主体手中 , 剩余的大多开发 难度大 , 投资投劳多 , 经济效益低;三是河北省 2004 年就 取消了原木的农业特产税 , 没有实行林价制度 , 减费让利 空间小 , 群众政策性增收不明显;四是我省林业生产总值 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 有的地方存在改与不 改无所谓的消极思想和求稳怕乱的畏难情绪;五是林改 后 , 集体资产和收入减少 , 基层干部担心会影响基层政权 的正常运转。

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 确权发证易引发矛盾和纠纷。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但在“三定” 和 “ 四荒 ” 拍卖等林木林地流转过程中 , 由于一些地方的一些环节工作粗放、条件限制等历史原因 , 存在许多界 限不清、面积不准、山证不符、图表不

一、合同资料不全或缺 失等现象 , 如今山绿了 , 眼红了。因此 ,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 中 , 如果操作不好、很有可能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

有的地方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 各地进展不平衡。一些设 区市、县(市、区)政府还没有把林改

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 领导重视不够 , 林改仍然停留在 “ 部门推动 ” 层面上 , 工 作推动力度小。工作进度明显落后于省《改革实施方案》要 求 , 落后于全省林改的整体推进步伐。

宣传造势不够大 , 社会关注程度不够高。一些县(市、区)对林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 , 宣传报道林改政策较少 , 没 有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 , 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 有些地方干部群众对林改政策和林改工作还存在片面认 识 , 参与林改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建议和对策

出台有关政策文件 , 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为便于各省推进改革 , 建议国家尽快协调出台《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指导意见》和《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改革采伐限 额管理制度 ,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林管理的有效 形式 , 改变目前 “ 采伐政策死 , 老百姓种树难 , 砍树更难 ” 的 不良局面 , 增强各种社会投资主体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提高对生态重要区域和脆弱地区的造林补贴标准。由 于河北省冀西北山区、太行山区、坝上等地区地处京津周 围 , 生态需求是第一需求。建议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自然条 件差、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造林的扶持力度 , 逐步 提高民营造林单位面积补贴标准 , 适度增加国家重点公益 林的规模 , 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 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 的合理利益 , 提高农民群众营造、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 性 , 为林改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高位推动和政府主导 , 确保改革的进度和质量。坚 持高位推动 , 加强组织领导 , 建立强有力的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 , 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 充分借助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推进改革。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 , 强 化协调调度 , 使各项改革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 确保改 革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宣传和引导 , 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宣传造势 和政策引导 , 着力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 度 , 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制定和落实调减育 林基金、保障采伐限额等优惠政策 , 施惠于民、让利于民 , 引 导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改 , 投资林业 , 为改 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精心组织 , 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 确保农村稳定。精心组织 , 高度重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 , 按照 “ 属地管理 , 分级负责 ” 的原则 ,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 深入细 致地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 , 确保责任不推渎 , 矛盾不升

级 ,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 化解在萌芽状态。引导各方本着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 , 妥

上一篇:制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下一篇: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