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远的记忆散文

2024-05-02

走远的记忆散文(精选7篇)

篇1:走远的记忆散文

走远的记忆-抒情散文

这段日子读了很多文章都是关于怀旧的话题,很多的文字不自主的触摸心底那些柔软,一些走远的记忆也似在翩翩走来,而一些远去的人和事,也渐渐随着怀旧情绪越发清晰。

题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几十年前一些备受乡里百姓欢迎的行当业已绝迹。比如说起锔补匠,30岁以下的人大约会一头雾水,等听明白了之后大抵会想当然的揣度是修缮某些物件的师傅吧。

只是你说对了一半,这锔补匠可是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向往、喜欢的职业呢。跟着那补锅师傅后面转来转去,一路高喊焗锅焗缸锔好锅子叮叮咚咚的时节,那拉长的吆喝声很有韵味。以至于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也会在后面大喊着:锔锅锔缸锔老太太裤裆也不理解是什么话,就那样喊着觉得好玩,直到锔锅师傅或是家人的一声吆喝,吓得孩子们吐吐舌头,不敢再那样喊了,胆小的吓跑了。

也不知这一风靡我们北方城乡的走街串巷的行当是从哪个朝代的村野俚语里滋生,然后被发扬光大成为街头村落一道风景的,无从考证。

在我能记事的记忆中,锔锅、锔缸作为一门关注度比较高的营生应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小城镇和乡里人家都是这么称呼补锅的师傅,锔锅、锔缸的,大家伙儿都这么叫着,也没有什么好听的名讳,大概和他们的活计有关。

那时盛水、盛米面、腌制酸菜、咸菜的罐罐都是瓦做的器皿。大的叫做缸,小点的称做坛子。缸和坛子还分大中小,带瓷的和瓦制作的都有,而煮饭的、炒菜的、煮猪食的大大小小的锅都是清一色的翻砂铁锅,其貌不扬却颇受青睐,比笨重的瓷器、瓦器耐用,但也不宜重重地放下,遇到些磕磕碰碰,或者烟熏火燎高温烧烤时间太久,就难免给弄出些缝隙和小洞(沙眼子),沙眼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将就着使用。有人用棉絮条,或是用废弃不用的布条子补漏。再后来也有用塑料袋子塞到破洞处,用火两面烤烤,看见烧糊要滴答塑料融化物的瞬间,用物件急忙按压,也有人手不怕烫的直接用手挤压,结果是被烫出来一个水泡泡。等物件凉却了就可以使用了,但只能盛装干燥的物品,如果用火烘烤瞬间又是破洞、缝隙如初。家主人即使再舍不得几个钱,还是得乖乖地把破锅、破盆子送到补锅匠师傅的炉边。这些瓦罐铁锅现在也有人家依旧在使用,只是如果坏了就直接扔掉了,也没人去修补,也再找不到人修补。

好在锔锅锔缸匠作为当年的一个行当是那个年代很热门的行业,隔三差五的就会来村子里大声吆喝着。这行当,有行走于各个乡村走街串巷的,也有坐贾。如哪家正在做饭或者煮猪食时,铁锅用着用着漏水了,而家里正急着等锅做饭或是煮猪食呢,此时只需直奔开锔锅锔缸作坊的就行,也就一袋烟的功夫马上变腐朽为神奇。只是那个做贾的作坊是要走两里地在别的村子。

那时我家有一口盛水用的水缸和我当时的身材差不多,水缸存放在厨房门后。妈妈去做饭的时候,我时常帮忙填火,也就是往灶台炉灶里陆续地放干柴。乘着妈妈不注意,我就会趴在水缸沿上晃来晃去地玩,如果缸里面的水少,水缸就和我一起摇晃,就如在荡秋千,觉得非常开心、好玩。妈妈看见就会一声吆喝,说,趴在缸沿上危险,掉进缸里水会淹着你的,缸玩倒了,缸会坏掉的。每次听见妈妈的吆喝,我都吓得紧忙抽身躲开,眼睛里还是恋恋不舍的。那时候没什么玩具,家里的小盆盆罐罐,一张彩色的小纸片,外面的小石头乱瓦片都能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有一次妈妈出去院子里摘菜,让我看着炉灶不要断火。我高兴的答应了,当妈妈关上房门的一瞬间,我立即爬上水缸沿玩起来,使劲的晃啊晃,看见水里有我的倒影也在晃来晃去,心里那个开心。也许是用的惯力过大,缸一下子失去控制,哐啷的一声砸在地上,半缸的水流淌得满地,我也趴在水窝窝吓得大哭起来。爬起来想扶正缸,可没力气。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那个水缸着地的那面裂了很大的一个缝隙。地上的泥土和水搅拌在一起,弄得我满脸满身的.泥巴。妈妈回来看见我的形象时哭笑不得,并没有打我、责骂我。妈妈说,幸亏是缸倒了,如果我掉进缸里小命就没了。据说这个缸是我太爷爷用两个铜板买来的,缸里面的水滋养了几代人,却坏在我这里,当时心里很害怕,也后悔,也第一次盼望着那个锔锅锔缸的人早点来。

那时候也不知道数日子,只觉得是盼了很多时日,终于听到那声锔锅锔缸了。我兴奋的跑出去,生怕被别人家抢走似的,把那个老师傅领进家门。

那个老头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他的脸黑不溜秋的,像是许久没洗脸了,脸瘦得长长的,类似于核桃的皱纹还有一些黑灰在里面,黑黑的,大概是职业使然烟薰火燎的使皮肤变黑了,或是就是长久没洗脸的缘故。手就像榆树皮一样干巴巴的,手指头还有厚厚的老茧。穿着一身看不清颜色或是黑色或是深蓝色的土布衣裳。头发稀稀落落的还有很多白头发,只有头顶亮亮的看着比较干净,因为那里没有头发,白白的。好想去摸一下,但只能是想想而已,不敢。他的行头是一副担子,扁担挑着一头是风箱和补锅、补缸用的工具,一头是一个小铁箱子和一些用袋子装着的小煤块。他在院子里找个被风宽敞的地方先是引燃一些木炭,扯起风箱,呼啦呼啦地响着,然后开始冒黑烟有蓝色夹杂着黄色的火苗儿轻盈地舞动起来,很耐看。干活时,喜欢同前来准备修缮的人们搭讪几句,有时还也我们这些孩子们东一句西一句问这个,说那个的,问家里有几口人,几岁啊,看见喜欢的小孩子还会摸摸头。那黑黑的手,我看着就不喜欢,总是躲得远远的。如身边没大人时,那师傅一边拉风箱一边有时还哼着东北的民间小调: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我们一群小孩子守在一边看老师傅忙来忙去,小调调被他哼来哼去。

我也想拉几下风箱,就央求妈妈帮助说情,可就让我拉了几下就让躲在一边了。这时就看见他把一个很小的盛着碎锅铁的陶钵放进炉子里,上面盖一些小颗粒块煤。在拿一个长锥子放在红炭火上烧烤起来,等锥子红了,就拿起来对准缸裂缝约5公分处钻起来一个小眼子,对称着钻了六个小细洞洞,一边三个。然后就拿出来一个工字型的铁锔子在缸那里比量一下就在火上烤着,等红的时候就用锤子垫在一个矮板凳使劲地砸,大概砸了有十几下又放进火炭里继续烧烤起来,等再红的时候又反复砸几下再比量一下,再烤一会儿。然后就趁着热对准了两面的洞洞麻利地放进去那个锔子。反复多次终于把那个水缸的缝隙紧紧贴在一起固定住了,只留下一道痕迹。那补锅匠拿起来刚刚烧在瓦罐里的铁水浇灌在那几个小洞洞上面,再拿把稻草刷子蘸些湿泥巴,刷在刚放进去的鉄锔子处。鉄锔子滋滋啦啦响几声,冒着袅袅的白气,据说这是防止有缝隙再浸水出来。修补完我家的水缸又继续给别人家的叔叔婶婶修补铁锅、瓦缸。

妈妈检查一遍很满意的把水缸又挪回来原来的地方,继续盛水,只是再也不会承装很多,妈妈说怕那里裂开缝隙浸水,之后我再不敢趴在那个缸沿子摇来晃去了。

直到日头偏西,那个老师傅才收拾起所有的行当晃悠悠走了。我目送他慢悠悠负重前行的背影,逐渐模糊在月色里,越来越看不清,越走越远了。

伴随着时光的老去,许多人、许多事也在逐渐地褪色、变淡,越来越遥远。就如那锔补匠也逐渐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中,连同那锔锅锔缸的吆喝声,也只能在记忆中慢慢回味

篇2:走远的记忆散文

1

记忆里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幸福的人。那些美丽的地方。曾经一起未唱完的歌。感觉那么近又那么远。

如果有的地方一辈子都不能再去,有的人一辈子不能再见第二面。如果我们只能用力用力的怀念或遗忘。这世界上,还剩下什么能让我们幸福?

2

岁月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它无时无刻的磨练和提醒着我们长大、世故、圆滑、衰老,还给我们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

沧海桑田,一些人的离开,一些人的到来。离离合合,从悲伤到从容接受,是否就是成熟?把梦想磨灭,接受现实,背负责任,是否就是生活?

3

周围的朋友都在谈婚论嫁。当听到某个同学生了Baby,当恋爱需要考虑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当你开始怀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连挣扎的借口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所剩下的,只是安静的接受岁月的凌迟吧?

4

从昨天到今天,总在审视自己。难以承受的情感,不能承受的岁月,在此刻凸现的那样醒目。只是简单的要求,只是平淡的告诫,却让我有了身心俱冷的寒意。也许我该习惯这样的秋月春风。尽管看过不少日出日落,可这世态人心,一直都未读懂。这是我的遗憾还是悲哀?

5

想把心头的落寞晾在冬日的天空,可是,却被这深冬的落雪洒下的思绪,零落成一地的忧伤,简化成岁月中的一声叹息。过去的风景,是否应该遗忘?

看着远方秋水天长的平仄,在风雨中苍白的岁月,剪不断、理还乱。拖泥带水的情绪,如何书写成山高水长的念想?

6

是否,得到了太多,就要失去更多来平衡?人对于生命中的许多东西都很是无能为力的。

人对感情的要求是没有什么章法可循的吧?似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事实是,在“如果……那么……”这一假设的结构中,人还是彷徨在原来的轨迹里。

7

走在路上,身边人匆匆而过。如电影里的镜头,拉长快慢的记忆。岁月更迭了时令,是否也更迭了我们的季节?

我总是强烈的拥有过那种体会:每撕去一页的日历,就仿佛扯掉了一个生命的页码。委实,我们是回不去了。万般无奈下只好辛苦的回想着百花怒放的瞬间。

8

慵懒的阳光下,斑驳的碎影在车窗上忽闪而过。如光阴里的故事,总在不知名的时刻入住心田。眼前是落寞的景象,荒芜而温暖。

忙碌的生活,总是让我们的生命消失的没有声响。面对那些没有表情的脸,像一张张意识流的图画,流动在一年四季的早晨和黄昏。

9

你说、你要做一次远行,像一只迷途的鸟儿一样,做一次不知所措的远行。也许、就这样远行下去:遗忘出发点,没有终点。

你说、你要去找寻风的行迹。固然,你现在能感染到风的喘息。你说、不要紧,你说、你会专心的,你说、当你归来的时候,你会牵着风的手。

10

到一个地方。穿行于大街小巷,寻找温馨、明媚。

杂沓的脚步叠起声声浪涛,尘埃飞扬于浑浊的半空,喧闹的集市毫无章法的横躺在污浊遍地的街道,嘶哑的叫卖声撞击耳膜,拥堵的路口咒骂声和着车鸣像一锅沸腾的粥,吆三喝五的随从相拥的轿车鸣笛掠地而过……

11

只因喧嚣的烦扰,挣扎着逃离了一个喧闹,却又走进了另一个喧闹。

延着城市边缘,陌生的杂入熙熙嚷嚷的人群。原来,一切都是徒劳。

走不出喧嚣,走不出繁华。

这个时代还有童话吗?我看得到美好,居然奢侈到要用一生去寻找。

这个冬天,比往年冷。

12

听着奕迅黯然的声音,耳畔有风吹过。车轮卷起的落雪,和天上正在飘落的雪翩然纠结,如这个年代:混沌的状态,游离于掩饰不住的疲惫和厌倦。

我知道她执迷的不肯让步,我亦执迷的转身离开。而最后,把一段生命折磨的痛不愈生又欢娱淋漓。奔入各自的繁花。

13

风寒侵道,封了流离的远行;

大雪倾城,江南依然客舍青;

笑魇晴婉,凌乱最初的羞赧。

冷到极致,才发现没有比心暖的地方;

走了很远,才发现总在心里蜿蜒盘旋;

道到终点,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是途中。

路走尽,风景看遍,心在远方。

14

酒暖回忆思念瘦。比思念更瘦的、是昨晚梦里的那些花落:前路有雪,坏天气的雪,寒冷了一个季节的怀抱。

被雪伪装过的美好,在车窗旁呼啸而过。还是早上、同行旅人小噪了一阵之后,再次回到安静了很久的安静。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角落里有人梦呓。

15

破釜沉舟是何等的境界?切断退路,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无须给心灵承受太多负重。

错过就是过错,要学会反省自己。不去追悔,把握今后要走的路。

痛苦是因为在思考。庆幸自己时常有痛苦的感受,因此真实孤寂的在单线上行走。随波逐流不是我的习惯。

16

人生并不全是童真和幼稚。

当残破的`卷了边页的日历发黄,当万籁俱寂的深夜传来几声并不押韵的狗吠,当西沉的夜月迎着寒冽的北风洒下无数泪滴,当晨起的脚步惊醒辗转反侧的余梦…前方的路注定迷蒙茫然,前行的脚步注定歪歪扭扭,但我们还是要义无反顾出发。

17

残留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酒暖回忆思念瘦。记忆之门打开,回忆卷土重来:

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过的不好。

伪装的坚强,夜半清醒的烛火,万劫不复的叹息,我们,还剩下什么梦可以做?拿什么拯救我生命中的那些花草?

苦命的孩子,从小爱记仇。

18

桌子上放着那么多美好,可是却一触即碎。谁是杯具?

大家在一起满脸堆笑、推杯换盏,可是却各怀心事,打着自己的算盘。这样的场景,谁在复杂着谁?

灯光把黑暗裁剪了。闭上眼睛,才发现世界那么大。黑充斥着黑,无边无际。集体失明:

可好?

19

这样的时刻,拿什么、让思绪得到丝缕的慰藉?

落于文字间的、不过是一时晦涩的心情。

望着夜空中渐渐清晰的星辰,无法捕捉你瓢忽的眼神,无法顾及心中的感伤,无法多想未来长河中的脚步,无法……

今晚后的明晚,不知道这样静静的相守是否还能拥有?

20

我知道,这个冬天,比往年冷。之后,人也会比以往坚强的吧。

似乎能看透一些事情了,不在乎了,很想拉上帷幕,把自己隔离在世俗的纷扰之外,静看潮起潮落……

但是,面对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的纷扰,我真的能做到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吗?

21

天涯、咫尺,隔着时间相望。原来,我伸手即可触及你的额头。只是,如此的近,却也是如此不可及的远。叹息。我们终不是剧中的主角。

化雪的芬芳,无端惹来谁的凝望?惹来谁在心上的濡湿与迷惘?过去的风景,是否应该遗忘?

寒夜零星的心情,无计可消除。

22

走过乡间的小路,坐在一袭温暖里,说往昔的繁花和消逝,聆听来自彼此心灵深处的歌声。

牵手,书写一个叫幸福的故事;牵手,去一个名叫永远的地方;牵手,演一幕似传说般的历程。

在这个冬日里,坐在这里想到那些场景,不经意间又如涟漪般荡起。

23

一味的冠冕之语总让我们烦腻,而偶尔回眸,才发现飘荡了一路的花瓣已然走失。

时间终是朦胧了过往。如今冰天雪地里的脚印渐渐模糊了回忆的星眸,我们只能在自嘲中默认生命里有限的逍遥。一如那无边的草原上兴高彩烈的昆仑奴,忘我之时依然记得身下的脚镣。

2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不完的书,走不完的路,这两者并行不悖。带上一本书,背上一个行囊就可以开步、向前、出发了……

不觉间,生日就要到了,这些凌乱不堪的絮语也要接近尾声了。

以后,我要认真的生活。

寒冷依旧,我们要温暖。

25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

苏秦已远、其道大通。

屈子久游、苍天可昭。

昨日扈捩、不减风华。

壮志在胸、天下之行。

篇3:周庄作坊,渐行渐远的农耕记忆

而在周庄, 这个被陈逸飞画入《故乡的回忆》, 被三毛流着热泪唤作前世故乡, 被无数纷纷纭纭慕名而至的人们成为梦里水乡的古镇, 居然就有十几处手工作坊, 居然还保留着我们童年时代熟稔的场景:打草鞋、编竹篮、推拉磨、垒砖瓦……虎头虎脑的花布鞋, 形形色色的陶罐酒, 叮叮当当的铁匠店, 草药飘香的中药铺——急急忙忙地寻过去, 又慌慌张张返回来, 扶着被叠靠在屋檐下的木门板, 我半天才回神来, 赶紧举起相机, 记录我意料之外的周庄惊喜之旅——

草鞋, 在古代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不借。原意是指其原材料随处可见, 编制简单, 人人皆可自备, 所以犯不着去借。呵呵, 我们的祖先真是大智大慧,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中医草药瓷器不说, 这草鞋的环保和使用, 搁在今天也依然算是卓有远见的一说。中市街的这家“竹草编”, 很显然是以展示为主——一大一小两双草鞋, 或悬挂墙壁, 或平放木板, 仿佛早已做好准备, 随时都让你一抬腿, 一伸脚, 即可与青草来个亲密接触:江湖游侠也好, 乡野草民也罢, 甚或原生态环保秀, 大可招摇过市, 款款而行。周庄人见多不怪, 皆以善意的微笑鼓励你。况且, 脚底的感觉一如按摩, 麻酥酥非常受用。

再就是竹编。在“方便袋”没有问世之前, 我们的祖祖辈辈婆婆妈妈们, 一生都离不开这手工编织的竹篮竹篓竹筐等一系列竹器。剖竹为篾, 青黄两色。质地柔韧, 工艺简单, 可疏编成竹篮竹筐, 密编为竹箩竹桶, 造型奇特的有竹畚箕, 竹斗笠, 做工精细甚至穿插图案的有竹席、竹榻、竹匾, 几乎所有日常用品所需的容器都能够以竹编完成。记忆里的小山村, 我曾用洗碗的竹篮网过鱼, 妈妈用竹篓采过茶。夏夜的凉床和竹席, 经过井水的洗擦, 变得格外凉爽。而童年的玩具, 最难忘的, 就是外公亲手为我编制的竹蜻蜓, 和竹蟋蟀……周庄的竹编历史也很悠久, 清代就在镇北边形成“篾竹埭”, 类似于现在的小市场, 专门生产箩、筐、箕、匾、榻、席、桶、篮等生产生活用具。传承至今, 其竹编细密有致、坚实耐用, 很受四方八邻们的欢迎。作为竹编工艺品, 其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造型也博得不少游客的青睐。

“圆作坊”, 其大师傅在我们家乡叫做“桶匠”, 意为所加工的均为木盆、木桶之类的圆形木器。迈进铺子的第一眼, 我就被师傅背后的大澡桶所吸引。现在水疗养生很盛行, 所有SPA水疗中心都少不了以原木的澡桶来代替浴缸:泡在温暖的、被水浸透的木桶中, 原木的清香, 木质的醇厚, 远比冷冰冰的瓷盆要舒服受用得多。还有就是上了油漆的小家具:清水漆盆啊桶的, 大都是寻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上方刷着紫红油漆的, 则专门为新婚嫁娶定制的, 其中就有新娘陪嫁最私密的几样:脸盆、脚盆、水桶、马桶。呵呵, 凑近一看, 果然有金漆的“囍”字, 和“早生贵子”的字样。另外还有全套的“礼品装”:称钩子、金链子、一块硕大的如意锁, 合在一起的寓意就是:称心如意。不知道那些热爱古典生活的人, 在举行中式婚礼时, 会不会四抬八抬大红花轿之后, 迤逦而行的, 是几十抬扎着红绸布、油汪汪红彤彤的嫁妆尾随其后——那, 该是多么的火热幸福, 又是怎样的妙趣横生啊!

都说时尚变脸快, 五年十年一个轮回。没有绝对的落伍, 也没有绝对的时髦。但早些年, 任是谁也乐滋滋地要穿皮鞋, 而觉得布鞋再舒服, 再“养脚”, 也是笨头笨脑, 难登大雅之堂。也许是中国风的渐渐雄健?也许是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也许“越民族的即是越世界的”地讲求个性?……反正, 中式传统服饰的复古, 令越来越多的人, 重又开始寻着找着这千针万线纯手工制作的花布鞋了。窄窄的周庄贞丰街, 闹市深处有家“绣花鞋艺”, 售出的都是孩子穿的虎头鞋, 厚厚的千层底, 艳艳的花缎布, 一色儿镶着大红边——没有合适的娃娃可送, 我就挑了两双权当做工艺品送给属虎的闺蜜吧!而这几位头裹花毛巾、身着花罩衫、扎着麻花辫、结着红头绳的阿婆, 俨然成了周庄民俗文化的代言人似的, 早已对摄影师和游客的镜头见多不怪, 安之若素了!

梳艺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汉人, 无论男女老少均留长发不剃头, 所以梳子几乎是随身必备之物。又因贴身私密, 往往也成了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巧的是, 老公也曾在“谭木匠”的店铺里选购过一把指甲盖大小的桃木梳, 一根红线穿着送给我, 挂在胸前, 寓意“舒心”。周庄的梳艺店很多, 但多以牛角为原料。迷楼边上也有一家。虽然老板挂着个“谢绝拍照”的牌子, 但见我眉开眼笑地买了他好几把梳子, 也就温和多了, 很热情地问我:要不要刻字?我这才提出想看他制梳。呵呵, 他一边点头开始动作, 一边很配合地介绍起出料制坯等流程:将牛角锯开成片, 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 烘干晾晒, 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 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 打磨梳面后, 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 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木雕刻很是奇特。首先是香, 扑面而来的樟木香, 一瞬间就将人拉回老祖母的樟木箱时代。那里面可是珍藏着儿时的很多宝贝啊!再就是, 无一例外都是挂件雕刻, 拖着大红的中国结——很喜庆, 也很中国。

熙来攘往的人伫足不多, 偶有老外会指着那雕工精细的花纹, 向店家询问着什么。估摸着翻译起来也很为难, 这些以凤凰、蝙蝠、鲤鱼、玉兔为主角的图案, 即便大街上抓几个中国孩子问问, 可能也是一头雾水吧?有时候, 喜欢也好, 热爱也罢, 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 至于知不知“花好月圆”“丹凤朝阳”, 懂不懂“五福拜寿”“八仙过海”, 俨然已不重要了。捎上一两个, 挂在厅堂白墙, 望一眼, 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被唤醒, 变柔软……

一看到那种色彩鲜艳、提拎方便的小酒罐, 我就忍不住发痴:美其名曰买回家送给爷爷, 其实也知道, 他老人家北方人, 南下几十年也只认高度白酒, 而喝不惯江浙一带的花雕。最后只落得给妈妈做菜当料酒, 但毕竟物尽其用为菜添香, 大家于是都很领情很开心, 也不枉我辛辛苦苦地背回家了不是?洗净之后, 再被我大大小小地收留了插花用, 或当雅玩供着, 凝望间自有一番旅途中的咀嚼, 与回味。到周庄也不例外。源丰顺酒坊原为周庄万三酒厂, 在古镇上改设作坊, 无非是换一种方式来展示周庄万三酒的酒文化。诚如技术如何精湛, 传承如何独特, 是“万三黄”, 还是“十月白”, 估计游客们都和我一样, 在乎的是周庄带回去的万三酒, 图的就是那个陈旧的新鲜味儿。

对周庄糕团店的印象很深刻。

一次是冬天住在江南人家客栈时, 大清早溜出来找吃。一溜排木板店铺都还没开启, 只有一家也是刚刚开门——伸头一看, 热腾腾的蒸笼旁正忙乎着一对年轻人。趁着他移开蒸笼盖递给我糕团的同时, 我赶紧抓怕几幅热糕团的尊容——可是, 那雾气总是遮了我的镜头……结果, 那小师傅就很有耐心地等我左拍右拍前拍后拍, 直到满意为止。还有一次, 是傍晚时分路过那里, 亮堂堂的日光灯下, 他们俩还在忙碌着, 且身边又多了一个帮手——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儿, 举着白乎乎满是面粉的小手, 正学着爸妈的模样搓糕团……更多的白天, 周庄糕团店就是眼前这幅情景:人们排着队, 等着, 候着, 新做的糕团出锅来……

和国画油画等相比, 芦苇画显然是怡情养性的小我雅作。但我依然非常喜欢她的简洁, 甚至简单:暗黑的底色之上, 或倦鸟归返, 或月上梢头, 或是江枫渔火, 或牧童横笛, 再大一点, 也就“竹林七贤”“八仙过海”之类吧, 总归还是诗情画意, 韵味无穷。周庄地处江南水乡, 河滩水湾, 蒹葭苍苍。那苇叶、苇穗、秸秆, 都是制画的好材料。经过巧手艺人的修剪、熨烫、粘贴, 再加工润色, 置入精致的画框内, 不论自己赏玩, 还是馈赠友人, 均可长期保存, 添得野趣几分。

蚬江渔唱, 这是一个躲在角落里的记忆。

当双桥富安桥和中市街北市街, 人来人往挤挤挨挨的时候, 这里因在后街僻巷而显得孤单。尽管, 院前, 三位阿婆日复一日在织网, 唠家常;门内, 有许多泥塑的, 木雕的, 石刻的人家渔船。解说词的配乐声中, 热情的大嫂见我多问了一句她的腌菜心, 就非要我尝一口才肯罢手。

蚬江渔唱, 已成为风光片一景。

……

篇4:走远的小马扎

父亲40岁那年单位查体,查出血压高,奶奶就是因为这病54岁去世的,父亲很注意,每天都坚持吃药,还跟着村里那帮老头练气功。可气功并非包治百病,当父亲练功用坏了第三台录音机后,他开始“糊涂”,衣服扣子经常扣错,套头的毛衣时常穿反,因长年吃降压药,本来就有胃病的他,胃更不好了,总不停地吐出非唾液非痰的黏稠状的液体,医生说,不能让他再吐了,再吐胃黏膜都吐出来了,但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为此我和母亲没少说他。

有一天夜里,我发现父亲独自坐在院子里,低着头,任黏稠状的液体从嘴角淌下,我上前用卫生纸帮父亲擦,父亲说难受,还不如死了算了……那一刻,我才明白,父亲确实病了,而且长期受疾病困扰,心力交瘁,他只是不说而已。医生说,并非所有的病都能医治,没有好办法让父亲不吐。

父亲辞去了烧锅炉的工作,赋闲在家,他总算可以坐着马扎晒太阳了,可他似乎早就忘记了这个多年前的夙愿,他喜欢上了四处逛游,一天出去好几趟,外出时间久了,我们怕他迷糊找不到回家的路,便到处找他,每次找回来都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别再往外跑了,以后去哪里必须告诉母亲,让母亲陪你去。父亲点头答应,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有时他前面走,母亲后面跟着,他还扔石头打母亲。后来我开始跟着父亲后面走,他走得很快,什么时候走累了,瘫在地上了,我再打电话给哥哥,让他来把父亲弄回家。

为了不让父亲到处跑,我们又把父亲送去了医院,心脑血管科的医生说,小脑萎缩应该找精神科医生看;精神科医生说,血压这么高,先去心脑血管科把血压降下来再说。没有医院敢收留父亲,经人介绍,有家私人诊所愿意接收父亲,医生看了父親的病历和医院拍的片子后说,他可以治好父亲的病,至少可以控制他不再往外跑,生活能自理。治疗的第三天,父亲突发心脏病,120救护车来了,医生说已无抢救必要,还说父亲在私人医院服用的药物中有一种很容易造成心脏猝死。

父亲就这样离开了,母亲说本来医院都不收留父亲,不让我们去找私人门诊讨说法……我觉得自己是罪人,假如和父亲再去更大一点的医院说不定人家能收留他;假如我们不认为父亲的“跑”是种病,也不会让他去私人诊所;最后,假如我有本事挣大钱,也许可以让父亲多活很多年,可以活着开开心心在北墙边的马扎上晒太阳。

李雪健在《嘿,老头!》里扮演的老头像极了老年时的父亲,不同的是海皮把老年痴呆的父亲当作孩子看,而我把老年痴呆的父亲当病人看。假如时光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不会对父亲说“不许往外跑”,而是会主动问父亲:“想出去玩吗,我带你去吧。”

篇5:那些不曾走远的流年的散文

“嘭”的一声闷响,吸引了刚走出校门目送孩子们过马路的我的目光。转头一看,嗬,一个爆米花的小摊正摆在校门口右侧。

这是一对陕北夫妇,他们的面前摆放着爆米花的工具,还有很多已爆好的玉米花、豆子、大米等。看到有人前来,就操着陕北口音乐呵呵地拉起了生意:“随便尝,好吃着咧!”很多学生便拉着家长的手不肯挪步了。

送完学生,我返回宿舍,拿来一些大米,提上清油和白糖,还有一瓶蜂蜜,也赶紧加入这支队伍,不为能吃多少,而是为了重温心底那份久违的温情,为了弥补那丝曾经的遗憾。

记得年少时分,由于常年生活在山村,除了满山遍野疯跑,贪吃,就剩一些无限向往和新奇的事了。

1、爆米花

记忆中最早的时候,爆米花是在自家进行的。秋收以后,那些粒粒饱满的玉米棒子就成了我们眼中的极品。那些年每天早晨都要用石磨磨面,于是我们就找来一些豆柴、荞麦柴在磨坊门口点燃,这样既可以驱寒,也可以壮胆,因为黑魆魆的夜里会让人感到恐惧。据说那时候还会有狼出没。所以燃火也是一种自我壮胆的方式。等到天基本放亮以后,柴火也快燃成了灰烬,这时候趁着余温放进去一些玉米粒,用灰烬捂住。一会儿便在灰中突突地有了冒头的。冒头的都是被爆成漂亮的多瓣形状的玉米花了。赶紧从灰烬里刨出一两个,吹一口上面的灰尘,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全部扔进口中,不管它是热还是凉。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在磨坊门口进行,在屋子里烧炕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进行。这时候的玉米、豆子都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美味。

后来上学了,家乡来了油田,在大街上偶然见到那种桶状的新式爆米花机,那是可以把大米压制成板状的神秘机器,石油鬼鬼提着大米、清油、白糖在那里等候爆米花。那无限的羡慕,那强烈的诱惑,简直无法言表。曾经追着那人追着那爆米花机不愿离去,听着那声巨响,一点儿也不感觉震耳,反而是那么悠扬,那么吸引人。曾经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能吃得起大米,买得起白糖,也把它们拿来爆米花。

2、货郎担

货郎,我们那时叫他货郎。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阻挡不了人们爱美的情怀与爱生活的积极性。

听到村子里零零星星的犬吠声,我总会第一个冲出院门,看看有什么客人光临了。似乎这样就可以见到一个不常见的面孔而欣喜多时,窃以为只有这样才不会真正感到闷。

顺着弯弯的山路,一个模糊的身影在蹒跚,耳际却清晰地传来“咚咚当当”的小鼓声,那是货郎的拨浪鼓的声音,在寂静的乡间是那般悦耳,那般动人。这时候,我们不会前去迎接货郎,而是返身回家,开始翻找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塑料鞋底,当然有穿破的,也有从油田区捡回来的,还有平日梳头掉下的`头发,被整理后塞在窗棂下。这些逐渐积攒下来的东西现在就有了用场。等到还没翻找结束的时候,那货郎已经进门了。他挑着两只木箱,很神奇的百宝箱,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奶奶会挑出顶针、黑线白线、松紧布,妈妈捡一些颜料、奶瓶奶嘴、梳子。哥哥一下子就抓起了哨子,放嘴边“吱”的一声往往吓人一跳。我呢,会小心地用手指一指那一根根彩色的橡皮筋、现在早已绝迹的那种黑白色的发卡。弟弟妹妹则会盯上那颗颗诱人的糖果……

后来货郎的担子里又多了塑料马勺,塑料瓢,我家也多了这几样使用起来感觉很轻的塑料工艺品。

再后来,货郎的拨浪鼓声就飘得更远更远了,远的我的听力都跟不上了。

3、箍缸磨剪刀

箍缸是一种技术活,箍缸人背着一些藤条,行走在乡间集市,同时挎包里还有一块磨刀石。他们会扯起长长的音调,让高亢的嗓音飘过山梁,荡在庄户人家的上头:“箍缸——磨剪刀——”韵味十足,悠远绵长。这时候谁家的水缸面缸瓦缸面盆等有了问题,就可以扯起嗓子呼应一声,箍缸人便倏忽就来到了家门口。我常常不知道他们的脚力咋这样快。善良的奶奶总会让箍缸人吃过饭再走。而箍缸人也总会给奶奶免费磨剪刀的。

“箍缸——磨剪刀——”这声声吆喝怎么就越听越远了呢?

4、石磨石碾子的咯吱声

奶奶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安排,将称之为“青龙”的石碾子安置在老屋的左下侧窑洞,将誉为“白虎”的石磨安置在老屋右侧的窑洞。大多时候,是石磨的咯吱声伴随着毛驴的嘚嘚声,同时还有面箩在面箱里那两根横木上的来回拉动声,偶尔“当当”两声,那是面箩在横木上的敲击,是将粘在面箩上的面粉震落。而冬天的早晨,往往是有柴火在门前燃烧的。有了柴烟,也就有了烧烤。雪后扫出的一片空地赏,用秕谷把鸟雀引来,然后用筛子把那些贪吃的家伙罩住,再用泥糊住,扔进火堆。那掰开泥巴散发着香气的鸟雀肉,或烧的一团黑的土豆,抹掉皮,那才叫人间美味呢!夏天也会烧烤蚂蚱。

石碾子相对来说工作量就小一些。秋收以后,谷子的脱粒就会使用石碾子,这可能是最平常的也最实在的石碾子用途了。村子里很多乡亲都使用过我家的石碾子。那咯吱声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情歌。

后来,“青龙”也好,“白虎”也罢,除了鸟雀的鸣啼,恐怕就只有一年四季的风声在它们的耳畔掠过,只有花开花落依然陪伴着,让它们不至于那么寂寞。

5、我的一闪而过、不可复制的童年

童年的日子灿烂无比,童年的生活光怪陆离,童年的记忆异常清晰。可是为什么,那些年份总是那么短暂,那些时光总会倏忽而过。于是,我的放牛生涯,我的小人书时代,我的玉米樱子做的胡须,我的韭菜苔制成的耳环,我的高粱杆做成的眼镜,我的柳条儿自行车,我的满地翻找的能吃的小植物,我的“美发团”……所有的一切都随着那年的风轻轻地掠过,在我的脑际不想留下任何足迹。我只有,紧紧地贴住它,粘住它,不愿松手,也不敢松手。

篇6: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

现在的孩子,虽然也戴帽子,但和我们小时候所戴的大不相同,一则戴帽子在上学孩子那里不常见,除非夏天戴遮阳帽冬天戴棉帽;二则现在的帽子五花八门,种类和样式要比我们那时丰富不知多少倍。我们戴过的帽子虽然不多也没现在的好看,但戴帽子的岁月却是难忘的。

记忆中的帽子大多是八角帽,帽檐是内装塑料板的那种,颜色大多是蓝的或者青的。除此之外,就是冬天的棉帽。八角帽有从商店里买的,也有自己家里做的。一顶帽子说起来也不贵,只有三四毛钱,但戴到头上,可是轻易不下来,除非实在破得不成样子了。条件差一点的或者家里做新衣服时有碎料的,就有母亲或许姐姐给自己缝制一顶新帽子。要是能够在上面缝一颗红五星,那会是多么的神气呀。我们到学校的时候,也会戴着帽子。由于经常流汗,帽子也容易脏。要是不太讲究卫生的人家的孩子,他的帽子经常总是很油腻的,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流行过一种网兜状的帽子,样子和八角帽相同,只是是网状的,感觉很凉爽。记得班上年龄比我们大的一个同学,戴了一顶那样的帽子,大家都很新奇羡慕,结果他说他们家里就卖,于是男生纷纷花了两毛钱,让他来的时候买一顶。结果他背了几十顶帽子,一抢而空。不知被谁告了状,他也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现在想想,那时人们的观念中,学生做生意,被看做是不务正业,要是放到现在,他可就是具有商业头脑的小天才了。

后来流行军帽,感觉戴上它五角星闪闪发光,会是多么神气呀。军帽一开始只是在高年级同学中间流行,慢慢就普及了。买不到军帽的人,也会死乞白脸地央求家里人给自己做一顶,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弄一颗五角星缝在上面。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流行起了鸭舌帽,戴在头上,就像电影里的特工人员一般的感觉,用现在的词语形容就是“酷毙了”。等到参加工作的时候,随着西装在普通百姓中间的普及,帽子也就渐渐从人的最高处悄然退下,除非冬天戴棉帽,平时要是戴上帽子,怎么看也感到别扭。当然也有秃顶的人把它当做装饰品。

冬天要戴棉帽。有的棉帽是家里用布、羊毛或者棉花缝制的。棉帽最大的特点就是两边有两个大帽耳,平时翻上去,用上面栓的带子系住,冷的时候把帽耳放下来,就会把自己的耳朵捂得严严实实地,要是脖子里围一条围巾,就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卖的棉帽,除了里面装棉花外,帽耳外面是一层绒,那就更加暖和。还有仿制军帽的棉帽,更加好看和暖和。不管条件怎样,大人们都怕自己的孩子冻坏,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穿戴好,哪怕是自制的帽子,也总是尽自己最好的条件和最大的努力的。

头是人最高贵的部位,帽子也关乎到一个人的尊严。不管多么破旧的帽子,都是不容他人亵渎和侵犯的。那时我们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是“欺人不欺帽,欺了人家的锅锅灶”。亵渎别人的帽子,就像是破坏亵渎人家吃饭的锅灶,哪怕是最软弱可欺的人,也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一旦自己的帽子被别人不小心踩在脚下甚至从旁边路过,也要吐几口唾沫,把晦气除去。如果搞恶作剧从别人头上摘下他的帽子,就会发生冲突的。尤其是帽子千万不能被女孩子踩在脚下,或者随便摸弄玩耍,否则你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谁踩了你的帽子,你就要拿着帽子在他的头顶绕几圈,也就是人们说的“燎一下”,这样才能将有可能带来的晦气冲走。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发生过关于帽子的一件有趣的事情。班上老师不在,因为我是班长,老师嘱咐我维持秩序,但一名同学坐在教室外不进门,不管我怎样叫他,他都无动于衷。没办法,我只好拉他,不知怎地,就抓住他的帽檐拉,谁知他的帽子早就破旧,一拉,糟啦,帽檐就被撕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依不饶,认为我“仗势欺人”,没办法,最终赔了他一顶新帽子,他才善罢甘休。现在想起,真是有趣。

篇7:从未走远的美文

佩服女儿的观察力,她总能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的存在:墙角的蜘蛛,它头小腿长,挂在蛛网上;地缝里长出的西瓜苗,结出了指甲大小的微西瓜。落在头发上的水滴,聚成水水流,滑过脸颊……

现代化的城市里,高楼林立,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我曾听到有人在抱怨,为什么总是看不到大自然呢?

其实大自然并没有消失,它并没有远离你,它只是在你不经意间躲到了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在偷偷地看着这个世界,只要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它的身影。不信你看,在墙角处,你总能看见一张张小巧的网,上面挂着灰尘,一只头小腿长的蜘蛛挂在上面,静静地一动不动。我都不忍去惊扰它,就让它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吧。

一粒种子,不知被哪阵风吹来,落入了地缝里。它依靠一点点尘土,和不知何时落到身上的一滴水,发了芽,就在那里,长成了一株幼小的西瓜苗。发现它时,我很惊讶,没想到这坚硬的水泥地缝还能孕育生命。从那以后,我经过那个地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碰伤了它。有时间了,我就往那地缝里滴两滴水,维系它的成长。但它毕竟太弱小了,当我再一次经过它的身边时,它半伏在地上,那原本翠绿的小叶已有些发蔫了。我想挽救它,就把它挖出来,埋在了我的花盆里。它像懂得感激似的,很快恢复了生机。后来,它竟然结出了一个指甲大小的西瓜。花盆里结出了小西瓜,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水泥地缝里长出的小西瓜,似乎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信物,让我们无法不留意,大自然它无处不在。

下雨了,雨滴飞落,在大地上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走在雨中,我不愿去遮挡雨滴,我愿意任它飞落到我的头上,聚成小水流,滑过我的脸颊。可能你觉得雨是很平常的`东西,但这平常的雨,何尝不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温柔的抚摸,温暖的滋润,细而无声的爱。雨能洗去我们的疲惫和忧愁,还我们一片蔚蓝的天空和绚丽的彩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远的记忆散文】相关文章:

四街记忆散文04-10

记忆光线散文05-01

故土的记忆-散文04-10

尘土里记忆散文04-18

散落的记忆散文04-20

风干的记忆散文04-25

土炕记忆现代散文04-30

清明的记忆散文05-02

遥远的记忆散文05-07

落叶的记忆散文05-10

上一篇:再见,碎片化作文700字下一篇: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的优秀期末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