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2024-04-09

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精选8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总结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经过试用,总觉得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这种方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某一个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教材三年的教学实践,整理了几个自认为较有心得的合作学习的案例片段,以求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案例1]

《走进中秋》是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中秋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三组,“中秋节来历”学习小组、“中秋节习俗”学习小组和“中秋节诗词歌赋”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有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中秋知识擂台赛》,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案例2]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的课文,属略读课文,通过本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挚爱亲情。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本单元中的三篇表现亲情的文章,已初步掌握分析文章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色的方法,所以,这篇课文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这是本节课内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第二步骤: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向他们提问自己小组讨论整理的问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应战同学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这是班级内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及小组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最后,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者。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了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使困难、中、优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且兴趣盎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有“花架子之嫌”的“千锤百炼”的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不动就互动式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有时还是安排的),外加“声、光、电”,真是一堂“上上下下”都满意的课。不敢苟同,我只能在私下里自己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篇2: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

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由于目标一致,学生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性学习。透过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带给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用心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学生在教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构成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3、合作学习就应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是学习的深化理解和延伸巩固提高。

一、提高合作学习的技巧。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规则和要求。

1、培养学生自学潜力。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教给学生成对合作学习如何互帮互助,做到你说我听、我背你听、你做我检查。教给学生四人合作学习如何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四人合作学习如何展示、辩论和竞赛。

3、每周组织一次“学习小组长沙龙”,旨在充分调动小组长的极性和提升组长管理水平。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1、要求各小组每一天轮流在黑板上写一句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格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心性、主动性,解决学习动力问题。

2、透过家长会宣传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好处,让广大家长用心支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3、班内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标语,各小组的口号等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4、透过黑板报的栏目小组大擂台”,营造出快乐和谐高效的氛围。

推荐:

教师要更新观念。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追赶教育潮流,应付公开课的需要,还是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现实社会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的认识,硬性规定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就不会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加强研究才有可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篇3: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一、教学片段

执教人教版二上语文园地六《谁和谁好》时,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是令人惊奇的。那天正好要学一首小诗《谁和谁好》,发现这首小诗通俗易懂,是引导学生写诗的好时机。但是,要写好诗,首先得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及每节诗所写的内容。于是,教师开始引导: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组内的成员说一说。学生们很自然地4人围坐在一起,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侃侃而谈,有的静静聆听。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片段一】第二小组代表:我们组发现每节诗的第一句都是一样的。师:第一句都是?生异口同声:谁和谁好?第二小组代表:我来补充,每小节都是四句话。第五小组代表:我来补充,我们组的发现是每小节里所写的事物之间有联系。师:比如第一小节谁和谁之间是有联系?第五小组代表:瓜是长在藤上的,它们两个好了,瓜果就能长得更香甜了。师:那其他小节呢?各小组又开始活跃起来。第七小组代表:蜜蜂要在花朵中采蜜,肯定要和花儿好,花儿也特别喜欢蜜蜂来采蜜。我是从“花儿仰脸笑”这句中看出来的。师:说得有凭有据,掌声送给他,更要送给他们组。第一小组代表:白云和风关系也很好,它们在一起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因为诗里说风往哪里吹,云往哪里跑。第四小组:我和同学是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师:每个小组都很棒。把这首诗读得很透彻。其实诗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句和读第四句诗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呢?生:它们的韵母都是ao。师:像这样在句子末尾用上有相同韵母的字就叫押韵,读起来会感觉很顺口。其实我们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诗来,你想当一回小诗人吗?生:想。师:那就让我们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诗,体会一下当小诗人的快乐吧!(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我给了他们足足半节课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看每个组员都非常投入地按秩序在讲,讲的人正儿八经,听的同学听得有滋有味。后来,我让每小组的组长将组员所说的内容记录下来,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这个代表一般都是平时表现不是特突出的学生,这点是我课堂要求组长必须这么做的。)

【片段二】第一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谁和谁好?鱼和水好,水往哪里流,鱼往哪里跑。谁和谁好?星星和月亮好,它们手拉手,一起亮一亮。谁和谁好?小鸟和树好,小鸟围着树舞蹈,树儿鼓掌笑。谁和谁好?我和妈妈好,妈妈为我操碎心,我要努力来回报。师:真不错啊!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树,我们离不开妈妈。多美的画面啊!而且还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你们比诗人还厉害呢。第二小节中星星和月亮,你觉得它们可以离开对方吗?它们俩都离不开谁呢?怎样修改比较好?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觉得星星和月亮有时在一起,有时也不在一起。它们都离不开天空。我们组认为这样修改比较好:谁和谁好?星星和夜空好,星星眨眨眼,夜空伸手抱。(我为他们小组加分,而他们小组之所以能加上高分,是因为他回答得好。我相信,这名学生的自信心也一定会逐渐提升。)

【片段三】第二小组代表汇报:谁和谁好?羊和草好,草儿绿又鲜,羊儿吃得饱。谁和谁好?牛和草好,草儿绿又密,牛儿壮又肥。谁和谁好?树和叶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我和哥哥好,我帮助哥哥,哥哥拍手笑。师:你们组真会动脑筋。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很有说服力。为他们的精彩创作鼓掌,为汇报者的精彩朗读鼓掌。教师当场表扬了他们,并为他们小组加了分。第二小组的成员非常高兴,代表发言的同学更自豪。全班掌声不断,其他组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二、教学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适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给足学生思考和交谈的时间,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学到这首诗时,我是临时想到要让学生来作诗,而且还提到的诗歌中常会用到的押韵手法。原以为这么深奥的知识学生肯定听不明白,更谈不上运用。没想到这么稍稍一点拨,悟性高的学生就在合作中发挥了作用。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每组学生创作的诗歌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小组内已经进行了修改,汇报之前请代表读了一遍又一遍。汇报时不适当之处,我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们再次进行交流讨论,就碰撞出了一次又一次思维的火花。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这节课教师深刻体会到,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的必要组织形式,它可以让学生们在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完善自己。当每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摘要:结合三个教学片段,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出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的必要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完善自己,扬起自信的风帆,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自信,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善梅.小班化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篇4: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4 A charity show, 这个单元主要是谈论组织一次慈善演出,当课文上到Integrated skills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怎样组织一次慈善演出,我将一节听力技能课改成了一节小组合作学习课。

在布置活动任务前,我先划分小组,在划分小组时,我考虑到各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水平、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心理学》倡导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使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优等生、三个中等生和一个“后进生”,男女比率相当,小组长由成绩较好、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强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分好后开始布置活动任务。

活动一:

Discuss: What do we need to do for a charity show? 讨论在一次慈善演出中要做哪些事情?

组长负责记录和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在慈善演出中要做的事情,讨论完以后,班级集中展示讨论结果。在慈善演出中要做的事情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答案合理就可以给每个答案加一分。大体的答案是: design the poster(设计海报), organize a play(组织一次演出), be the host of the show(选出主持人), set up the stage(设计舞台), ask friends and families to come(邀请亲友参加)等等,但在小组畅谈过程中,出现很多其它很好的答案,如: provide food and drinks for workers and performers(为工作人员和表演者提供食物和饮料), borrow the costumes(借服装), invite pop stars to come(邀请明星参加), sell tickets(卖票),等等,在讨论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知识并激发了学生学习下一个活动的激情。

活动二:

Working on a charity show, 组织一次慈善演出。在讨论完一次慈善演出要做哪些准备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属于你们小组的慈善演出,内容时间活动形式自己定,给每组分发表格。

请组长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给小组成员分工,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在慈善演出中愿意做什么。活动做完后,请每个小组上讲台展示小组成果,并请下面的同学选出最想参加的慈善演出,按照小组准备和展示的情况给小组加分。当活动布置完,一切准备就绪后,学生就拿着表格纷纷行动起来。善于画画的同学选择设计海报,其他同学一起出谋划策,设计海报的内容。能歌善舞的同学,当表演嘉宾,在积极地准备节目,想在展示时给学生一个惊喜,得到高分。英语口语好的学生当主持人,在写开场白。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有任务,这时我发现班级中一个最差的学生正在一张纸上奋力地画着什么,我心想在展示时一定要给他们组机会,看看到底他在干什么。

展示的时间到了,小组的成员纷纷上台展示,给本组的慈善演出拉票。有的海报设计新颖,颜色亮丽。有的同学英文歌曲十分动听,有的组甚至让组员装扮成那些受到希望工程捐助的孩子,上台表示对希望工程的感谢。这时小杨上台了,他拿出了他的写着一百万支票的纸说, “I am a businessman. When I was young, my family was very poor. Project Hope helped me. Now I am rich, I want to donate 100 million yuan to Project Hope.”(我是一名商人,我小时家很穷,是希望工程帮助了我,现在我有钱了,我要捐100万给希望工程。)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活动已经达到高潮,对于一个从来不张口的孩子,他的表现真的很好。他们组也因为小杨精彩的表现得到了最高的分数。本节课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大家各司其职,都有精彩的表现,也让我看到学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后反思

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载体的。活动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还要为别的成员负责。所以只有同心协力,互相帮助,积极参与才能使活动快速、顺利地完成。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合理地划分小组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小组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定期变换。我将全班分成8组(每组5-6人),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半个学期大换组一次,让学生有机会和更多的同学合作,从不同的学生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

2.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篇5: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看到的景象出乎自己预料,教改似乎陷入误区。经过反复实践、反思,引发几点思考:

1、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合作;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扮演什么主角;

3、合作学习适应什么样的教学资料;

4、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总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新课改才会有成功的期望。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方式之一。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亦能够在与同学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或完善自己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描述

一堂英语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资料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好处的学习。有的小组一向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资料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思考

应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新课程的教学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好处的合作。教师首先就应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主角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资料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资料,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被别人讥笑,怕被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于是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用心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新课程应坚决摒弃这种教育的弊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将带来对传统的极大挑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主角。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主角也就应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主角”感也只有在无数次的有效训练中成就。

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明白的。从这个好处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主角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齐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齐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与极持久的恒心。

三是这种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资料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资料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当然,如需要用这种学习方式,则应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具体实践时,还应个性关注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宜,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此刻那里。教学就就应到达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如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和习惯。另外也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比如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也看不见,这样就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那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教师的此种行为,却是在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篇6: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1.有效分组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这种合作比较牵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潜力、组织潜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持续差异能够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

(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

(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理解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为了避免如上问题,有些合作实验中尝试用同质分组。即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潜力、组织潜力、性格特点相近的进行分组。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总之,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各有其优点,教学中根据实际而灵活地选用。一般来讲,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能够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能够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能够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取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状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资料、学生的兴趣与潜力特点,予以确定。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能够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状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构成后最好持续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用心的相互依靠,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带给保证。

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如“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节课,涉及了13个问题,教师让全班小组合作了13次,每次小组都不明白要合作什么资料,而且都是如闪电般几秒后就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使学生无所适从,一堂课中是教师主导下的小组活动。

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小组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完成后进行考查,那么就会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4-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就明确任务要求和个人的职责。

有时老师能够透过简单演示来说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或游戏规则,使得学生明确任务,提高合作效率。

〓案例4-4:转盘游戏(概率与统计)〓

比如:转盘游戏(概率与统计)

转盘游戏问题一:一个转盘,有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大于黄色区域,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10次,统计记录转盘指向的区域。

(这个游戏很简单,所以教师只需说明即可)

转盘游戏问题二:一个转盘,有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红色区域大于绿色区域,红色区域代表平均数增大1,绿色区域代表的是平均数减小1。每个小组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4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10-10之间的6个数据。

共有5个步骤

(1)从信封中任意抽出一张卡片,算出卡片上6个数字的平均数;

(2)任意转动转盘,如果指针指向红色区域就在原先的平均数上加1,如果指向绿色区域就在原先的平均数上减1;

(3)改动卡片上的这6个数据,使得它们的平局书满足平均数的变化,能够增加一个数据,后者减少一个数据,或者改动其中任何一个数据。

(4)将卡片放回信封里。

(5)重复(1)-(4)的操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这个转盘游戏10遍,把游戏结果填入表格。

(这个游戏的步骤较多,而且需要对游戏规则理解准确才能正确操作,所以教师采取了亲自演示方式,并且重复演示了一次)

3.使学生明确合作的规范

让学生坐在一齐,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进行真正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除了知识方面的资料外,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方面的等等,如果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课堂上吵吵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如下面的情景就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4-5:100万有多大〓

7年级“100万有多大”这节课。

师:“同学们,老师已为大家准备各种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100万有多大’的活动。

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争着去取材料,有的拿书,有的拿黄豆,有的拿…一阵混乱之后,紧之后是“让我先说!”。大约两分钟后,传来了老师的口令“停”!只听老师说:“请成功完成活动的小组交流你们的收获……

[案例分析]

像上面的活动,教师过于重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小组是一个情感构成的群体,需要建立起小组成员合作的情感。那么教师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规范,规范小组成员的主角。

比如上例中,教师应先明确小组中的成员的分工,比如有的取材料,有的进行估计,有的记录结果。教师还要求学生遵循必须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比如

“不要大声喧哗”;

“组内其他成员在进行估计时,要学会倾听、记录”;

“在发言时,要引用组内其他成员的观点;”

“比较组内其他成员所使用的方法;”

“你所用的是什么方法?与其他成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

这样就会使得小组合作井然有序,到达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般像这样的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小组合作应要求分工明确,再有就是初次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也有必要强调分工,帮忙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4-6: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课题学习——用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

之后教师提出合作要求:“为此我想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要求同学们金诚合作、互相帮忙、互相学习。4个人一组,那里有一位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在推选一位发言代表,把咱们组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全班;第三位推选一位统计员,对咱们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对需要的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第四位主要负责制做工作,也就是咱们组的能工巧匠。那好,下面呢,一三五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4个人一组,分组后立刻分工。”(4×6,刚好6组)

半分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分工状况:“请6位组长起立,我们认识一下好吧!”

师:“那么我们6位组长就需要很好的把咱们组4个同学的力量团结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4位同学的合力,大家的力量能不能很好地整合就全靠你们了,好,请坐!”

师:“每个组哪位同学是负责统计的?明白你们的任务吗?”生:“明白!”

师:“如何对咱们这节课的资料进行数据化的处理,以及把大家的观点、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是你们的任务,等一回我会发给每个小组两页稿纸,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我们课后再进行展示,好,请坐!”

师:“那么哪些是小组的发言代表呢?”“噢,就应是能言善辩之士。那就需要你们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告诉别人,展示给别人,不能因为咱们的工作而埋没了四个人的成就。好,请坐!”

师:“最后请每组的能工巧匠起立!”“你们主要是负责咱们这个组的纸盒的制作,我说的是主要并不是承包,所以需要动员其他三位同学和咱们一齐来完成。好,请坐!”

〓案例4-7:小球下滑的时间〓

笔者听过一节测量小球下滑的时间的试验探索课,6人一小组,有小组长,实验前需安装器材,根据需要调整滑板高度,这时由三个同学主要负责,一人移动滑板高度,一人掌握卷尺,另一人测量,并有人监督;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同学负责释放小球,一个同学负责接住小球,还有一个同学负责计算机操作,记录小球下滑时间的信息;最后一块儿填写实验报告。这些分工都是组内同学们自己协商的,教师刚开始只是强调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并没有在这堂课强调合作规范,但每个小组的分工还是十分明确的,这实际得益于之前合作学习中构成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老师从一开始的严格要求。

二、创造合作的机会——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资料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资料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必须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

否必须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能够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必须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主角。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能够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能够合成一个具有必须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必须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主角,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必须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开放性的问题本身具有多种答案,因此,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够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沟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能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解决策略。

〓案例4-8:24点游戏[1]〓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的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案例分析]

像这样的问题,分组活动比较适宜,不仅仅仅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而且不同的小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在设计中,能够借助于计算机带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4点游戏。

再比如可操作性较强的一些实验探索,像《小球下滑的时间》、《摸到红球的概率》等等都比较适合小组合作。

2.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取学生乐于理解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料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构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一课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透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资料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什么状况下,无盖正方体的体积会较大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工合作、讨论研究,透过理性地计算、直觉地决定,归纳出初步结论。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务必用心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能够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也能够组织小组编制数学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加工信息、交流讨论、创新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潜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3.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案例4-9:有序数对〓

七下《有序数对》的引入,从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开始,座位是6×4,两人一,桌前后4人一组。

师:看到充满朝气的你们,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个性愿意和你们交朋友,其时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这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找朋友。看看哪一组在老师的提示下最先找到我的好朋友。他在第三列你能找到他吗?(没有讨论,学生纷纷举手代表小组发言)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龚正”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周世浩”

生:“我组认为就应是陈曦”

师:“其他组的意见呢?”

生:“我们组认为总共有八个人,如果从我们这边数呢,首先是王奇未,然后是周世浩、龚正,还有李冰,如果那那边开始数呢,就是陈曦、陈俊楠、侯玉胜,还有张文爽这八个人。”

师:“有同意的意见吗?”(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那好,看来我说的这位朋友你们找出了八个人,那我说他恰好就坐在第二排,你们再找找看”

生:“我组认为是陈俊楠”

这时同小组的一个同学也举手想要发表意见,师:“那你们此刻小组内就发生分歧了,那这样,咱们先小组讨论一下。”

一分钟后老师拍手示意停下:“来,那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我组认为是龚正。”

师:“噢,你们组就认为是一个人。”

生:“我组认为是四个人,有可能是从后面的第二排,有可能是从前面的第二排,所以是四个人”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一些学生表示同意)有一组有不同意见:“我组认为只有两个人,是陈俊楠和周世浩。因为我觉得不能够倒数。”

师:“可不能够我此刻说从哪儿数没有?”

生:“没有!”

师:“那你此刻认为是两个人呢还是四个人?”

学生异口同声:“四个!”

师:“那我所说的是一个人,是吧?那你们此刻却认为是四个人,好,问题出在哪里呢?”停顿了一下,引起学生的思考,之后笑着说:“讨论一下!”……

这节课老师在引入时设计的问题引起了组内的分歧,使讨论显得必要,首先务必达成组内的意见一致;然后学生们的答案与老师的期望产生了矛盾,激起学生们的疑惑和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的欲望,教师再次把握住了这个合作的时机。当然这些时机和机会大多需要老师事先设计好,使得合作讨论自然而又必要,而不是生硬的插进来的。

三、对学生的指导

1.根据合作资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一般需要讨论的问题或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所以教师应估计好所需的时间,让讨论和合作尽量充分,到达必须效果,不然就有变成了走形式。

〓案例4-10:制作视力表〓

例如一位教师在制作视力表的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

(1)大E、小E相应顶点与观测点在同一向线上时,测量相应距离,填写实验数据。

(2)算

(3)透过实验数据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4)数学角度分析一下,二者的比值为什么相等?(位似图形)

(5)从数学角度,怎样验证这个结果?

(6)透过实验还能得到什么结论?E的大小和谁有关?

(7)站在远处看一个大E,站在近处看一个小E,测试的视力是相同的,为什么?

[案例分析]

这个环节中问题较多,而且有必须难度,但老师给小组交流的时间太仓促,学生无法充分交流。于是老师只能硬性引导,使得学生思维自主性不强,一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合作的时间进行巡视指导和收集信息

教师在巡视时不要停留于形式,随意地与学生交流几句,而应利用这段空隙对每个小组的合作给予指导,比如能够帮个别小组再次明确任务、强调合作规范,或者在小组内出现障碍而无法继续时给予一些提示,或者帮忙学生精炼语言等等,使得每个小组的合作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另外,教师在巡视时还应尽可能掌握每个小组的状况,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较好的值得提倡的做法等能够在小结时提出,再比如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都得到了哪些不同的结论,避免在提问或展示时的重复。

〓案例4-1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先创设问题情境,表现普查的局限性:

(1)生活中的数学:挑火柴;

(2)要调查全国中学生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还能有普查吗?为什么?

(3)想大概了解某一天离开深圳市的人口流量,你认为有普查的方式合理吗?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4人一组)普查的困难,教师参与某些小组进行引导,主要是帮忙学生提炼语言,

如第一组学生提到:“对象太大!”老师质疑:“对象太大?”另一个学生立刻补充:“人数太多”,老师引导为:“对象的数据太多”,之后提问:“还有呢?划火柴那个”

学生思考了一下说:“浪费人力物力!”意思不太准确,所以老师再次引导:“刚才那个同学说了,划过的火柴就不能用了,这就造成了必须的什么?”。学生回答道“浪费!”“损失!”教师及时肯定,并进一步提炼:“对,造成了损失,也就是有时候普查的破坏性太大是不是?”对于第二组,,教师进行了同样的工作,而且这组同学提到:“人口流量的调查数据不准确!”老师也及时进行了纠正:“我们是挨个挨个问的,得到的数据怎样会不准确呢?”学生答道:“因为有的人没有调查到呀!”老师之后说:“噢!那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使得我们无法调查到每一个人,所以不是调查到的数据不准确,而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吧?”在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时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老师很好地解决了。

所以在对小组进行指导时,能够透过抽查了解目标达成的状况和困难之处,使教师能对后面学生的回答作出预见,更有效地解决,如果没出现可作为补充。

四、建立同伴间良好的依靠关系

社会心理和应用行为的研究证明,合作关系增强了组员间的相互协作,人们在合作环境中比在竞争的和个体化的环境中有更多的相互帮忙行为。在大卫约翰逊等所著的《合作学习的原理》[2]一书中对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有这样的描述:

(1)无论学生间的第一印象和态度如何,合作学习的学生比竞争或个人学习的学生会发展建立更多的彼此承诺和关怀。合作学习班级的学生更喜爱老师,觉得老师在学术和跟人方面更支持和理解他们。

(2)个体与同伴相互作用时,他们可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年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在他们互相作用中,个体认同朋友所具有的令人羡慕的潜力并模仿彼此的行为。

(3)个体常常缺乏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忍耐力。同伴带给了学习的榜样、期望、指导和强化。

(4)学生透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

(5)同伴比任何其他社会因素更能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渴望。在教学中,透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使同伴的关系成为有好处的互依。合作学习时,学生体验到归属感、接纳、支持和关怀,学习并实践持续互依关系所需的社会技巧和社会主角。

(6)达成共同目标的共同努力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潜力,而且组员心理越健康,他们就越能致力于共同努力,也就越能创造、建立和维持包括关心和承诺在内的关系。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甚至比合作结果更重要。

五、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一种是小组合作完后的及时评价,应如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要求分组探索:用什么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开始就给出了评价标准如下:

合格:每个结论用了一种方法验证

良好:每个结论用了两种方法验证

篇7: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尹庄实验小学 张维星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就一节作文课谈谈: 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分析

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组里修改《在成长的道路上》这篇作文,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没开始修改,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合作修改?

教学反思: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篇8:从“案例”中谈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一:

我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解《瑞雪》的第一课时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汇报课前积累的描写雪的词语, 句子和文章, 引入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叫瑞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瑞雪?

3.学生自学, 初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段主要讲什么?你喜欢哪一段?

4.汇报交流,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雪大,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景美, 第三自然段写人乐。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三个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 (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分成三组, 每一组或者采用画图画, 或采用讨论, 或者采用朗读的形式学习其中一个自然段, 经过将近五分钟的选择座位后, 学生终于按教师的意图分成三组,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用了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 才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三个小组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画画这一学习方式, 而且也没有合作, 各画自己的画。)

6.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师生逐一研读课文。

7.总结课文,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场雪称为瑞雪吗?

8.出示优美的雪景图, 教师配乐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9.作业:下面几题请你选择你最爱的一题, 做一做。

(1) 背诵课文; (2) 读课文, 画一幅画, 配首小诗; (3) 搜集关于雪的词句, 文章进行交流。

从以上案例, 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目标指向未落实在语言的感悟、体会上

《瑞雪》是一篇语言优美, 词汇丰富的课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 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是如何写“雪大”, 又是如何反映出“景美”“人欢”的, 而不应该用分小组画画的形式去“合作, 自主, 探究”。

二、学习重点在教学时不够突出

《瑞雪》是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 对于过渡时期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字词的教学, 而且要注重段的训练。这篇课文词语优美, 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予以注意。另外, 第一自然段按“时间顺序”的构段方式, 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 只用一课时就讲完了, 大有匆匆走过场之感。

三、教学安排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案例二:

师:请小朋友两人合作学习, 一个扮演小鸟, 一个扮演青蛙, 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老师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 开始吧! (老师说完, 站在讲台上观望)

(学生先各自准备, 然后开始争论,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去, 在学生中走动)

小鸟:我在天上飞了100多里, 飞得嘴都干了, 难道你们不相信我吗?

青蛙:鬼才相信你呢!反正我知道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你怎么这么笨啊!不相信你跳出井口看看。 (此时, 教师停在学生中间继续观望, 未发现不良苗头)

青蛙:你才笨呢!我不跟你多费口舌了。

小鸟:我也懒得理你。 (两人已互不理睬, 教师却还未发现)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发现, 实际教学之中, 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 动辄就合作, 合作次数也较多, 只注重形式, 忽视了课堂的实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成了旁观者, 放任学生无的放矢, 使交流的内容开放无序, 合作过程混乱, 质量无法保证, 活动流于形式。合作的目标不明确, 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合作思考上, 合作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剂。

对此我提出以下合作学习策略。

一、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突出训练重点

合作学习的运用要从教材的重难点处入手, 只有科学地选中合作学习的切入点, 处理好“伤十指与断一指”的关系, 才能突出重点, 强化活动效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才是合作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合作学习中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时需要合作; (2) 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中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需要合作学习; (3)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情感出现了偏差, 这时运用合作学习来解决。

三、合作学习中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顺序

教师要充分当好角色, 处理好训练的顺序: (1) 先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 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探究对象, 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 (2) 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自学, 必须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参与集体交流汇报, 教师要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展小组合作时, 教师要明确该做什么

上一篇:节约用水调查问卷下一篇:刘鹏创建绿色学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