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小组案例分析

2024-04-25

合作小组案例分析(通用9篇)

篇1:合作小组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尹庄实验小学 张维星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就一节作文课谈谈: 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分析

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组里修改《在成长的道路上》这篇作文,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没开始修改,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合作修改?

教学反思: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在批改和讲评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充分相信同学。分小组轮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动前,将作文互批的要求告诉给学生。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为讲评作准备,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面批。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学生为主评人开展评讲活动。教师在中间对讲评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被评作品进行适时、适量的二次评价,沟通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仅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定势心理,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修改讲评的过程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篇2:合作小组案例分析

一、认识钟面。

1、说钟面。

师:(课件展示放大的钟面)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钟面)你看到钟面上有什么? 生1:钟面上有时针。生2:钟面上有分针。

生3:钟面上有1、2、3、4„„12个数字。生4:钟面上还有12个格子。

师: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表,观察钟面,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2、做钟面。

师:(课件展示)看,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作一个?

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小组合作,组长负责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漂亮? 小组合作,制作钟面。

3、展示钟面。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自己做的钟面最漂亮,上台展示给大家欣赏欣赏,并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各小组派两名学生上讲台,一人拿钟面,另一人指示说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如果在合作之前就明确小组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完成后进行考查,那么就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做钟面和展示钟面三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了难点。团结协作,缺一不可

[案例2] 《找规律》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不但能够找到规律,还摆出了很多规律,现在老师要求你们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创造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新的规律。

小组合作:要求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规律。全班展示交流

小组1:用摆学具来展示规律:生1先摆ОО,生2摆▲,生3摆□□,生4●●;生1又摆ОО,生2摆▲„„

小组2:用行动来展示规律:生1坐着,生2站着,生3坐着,生4站着„„

小组3:用音乐来表达规律:生1咪咪,生2梭梭,生3咪咪,生2梭梭„„

有的小组用报数来表达规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每个成员完成了自己的特定任务,小组的合作学习才算成功,每个人都是小组中缺一不可的一分子,教师在组织学生的一些学习活动时,有意识地安排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并将隐性的学习内容包含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能力。组长负责,轮流主讲

[案例3]《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一、交流引入

同学们看,一只可爱的小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数?(课件演示)

出示:“ ”谁会读?你能说几个分数吗?你对分数有什么了解?你还想研究关于分数的什么知识? 生1:我知道了分数各部分名称:有分子,分母,分数线。

生2:我知道了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苹果吃,每个人吃二分之一„„

生3:我还想知道分数乘除法怎样计算? 生4:我还想知道什么是分数„„

二、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

1、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边摆边说。

2、小组交流:组长负责,轮流主讲,说一说自己得到了一个什么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3、全班交流:

生1:我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4。生2:我把15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两份就是 6。

生3:这个长方形的图,平均分成了5份,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了,涂颜色的是,没涂颜色的是。„„

教师点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吗?还有的同学分的是4个苹果,10只小熊,9朵小花等,那么在分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也可以用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你能再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教师要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人人都说,对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纠正,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要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已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进一步的发言;在小组中动手操作、讨论、研究、交流,用这些材料表示出一些分数。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分数的的意义,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分数的意义完全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悟”出的。教师只不过做了些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分数的意义. 及时反馈,共同评价,[案例4]《8的组成》教学片段 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活动课时,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大操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圆片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小朋友们真棒!通过分小圆片,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来同桌或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同时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小朋友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3.填空。

篇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一、杜绝形式上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一 ]分数基本性质教学 ,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 ,让小组合作解决。

1.三 张大小相同纸 ,分别折出1/4、2/8、4/16,并将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

2.认真观察 ,1/4、2/8、4/16在纸上涂的颜色大小。

3.小组讨论 ,这三个分数___变了 ,______不变。

各小组经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结果表述完全一样。

反思: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而像上面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了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这样只注重形式的小组学习没有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流于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索”,事先设定“套路”,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与,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依据剧本的演出罢了。笔者认为教师小组合作学习,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 ,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二、防止问题情境设计简单化

[案例二 ]

问题1: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2: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 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 为什么?

问题3: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为什么?

反思: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 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的探索性,可操作性强,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由于开放性的问题本身具有多种答案,因此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沟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 可以体现出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解决策略。

三、防止以教师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教学

[案例三 ]《圆柱体侧面积 》的教学

在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后,老师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 要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都包上, 包装纸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剪开是长方形。

……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 (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 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 (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

篇4:高中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 小组合作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3-03

新课改理念倡导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并与同伴交流,体会学习乐趣。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活动为研究案例,分析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一、课程教学实录与分析

(一)案例实施背景。本案例教学对象为深圳市西乡中学高二理科班的 36 个学生。课前将学生分为 6 个小组,每组 6 人。教学教具和学具为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大黑板和六个小黑板。

案例选自“城市化”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课程内容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二节。学生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可为后面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奠定基础。深圳本地学生对城市化具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化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节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课堂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可分为导入、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和老师点评四个环节。

1.导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欣赏一下。(以《春天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使用多媒体播放深圳发展的图片)

学生活动:听音乐,看图片展示(看得津津有味)。

用时:1 分 40 秒

该教师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深圳发展前后的图片和音乐,声图并茂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视频和音乐充分反映了深圳的发展,为本节课教学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次图片,第二次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就要带着问题了,在这些图片中,你看到深圳的哪些变化。找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为了提高效率,大家要记录关键词,别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在大家的小黑板上,便于展示。

学生活动:看视频,小声讨论,记录。

老师活动:在黑板右下角画出小组计分表后,站在讲台上看学生讨论。

在活动前,老师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上找出深圳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再次看视频的目的。并对小组的分工提出建议,要求一个同学负责作记录,其他五个同学负责观察视频找出什么的发展变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教室走动,对于某些学生低头看书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没有加以提醒。这个讨论环节用时 2 分钟。视频播放结束后,马上进入汇报环节。没有给时间学生进行小组内总结整理答案,在时间安排上略显仓促。

3.小组汇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了,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已经记录了很多关键词,那么有哪一组同学愿意把我们的黑板举起来,找一位同学用语言把你的关键词阐述清楚。

生:(一小组举手)

师:好,这组举手了,你们就是第一组了。来,给大家看,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在桌子上举起黑板,向大家展示。其他组有些同学没有转过身来看小黑板内容)

生: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了,然后城市的交通改善了,然后城市用地规模也扩大了,还有一个是环境改善了,城市建筑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就是经济发展,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师:嗯,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她还作了进一步地思考。好,你先请坐,你是第一组,第一组表现得非常好。(在黑板计分表记上一分)接下来,有没有第二组愿意再给大家展示的。

生:(举手)

师:好,这组,已经举手了。拿出你的小黑板,给大家展示,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总体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方面变得更好了,比如说西乡中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小组想要展示的?好,第三组。

生: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由落后的面貌转变成现在繁华的面貌,交通和楼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数量也增加了,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师:好,还有没有?

生:(摇头)

师:请坐,第三组同学呢,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深圳的变化,那么我们什么的变化是许许多多的,接下来呢,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家把你们小组的小黑板举起来,看一下你们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咱们共同提到的深圳的變化有哪些?大家相互看一下。

在汇报环节,老师叫了三个小组起来展示他们讨论结果。把第一个展示的小组定为第一小组,肯定了第一小组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记上一分。接着提问第二个小组,第二小组的回答过于简单,答案不够全面,老师并没有给第二小组加分或进行评价,紧接着提问第三个小组。三个小组汇报完,老师让学生共享大家讨论结果。

4.教师点评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看到深圳有哪些比较显著的变化?(板书:建筑、交通、人口)有建筑、交通、人口、环境、教育、经济。那么,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城市化。刚才我们进行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要变现的内容。有哪些呢,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由什么样的人口变成什么样的人口呢?农业人口转化成了非农业人口。第二方面呢,大家提到了建筑和交通,那么建筑和交通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地域的转化,由我们的小渔村、农村地域转化成城市地域。刚才还有同学提到经济活动的转化,我们一开始从事的是什么活动?农业。那么转化成为什么?对,工业、服务业,也就是非农业。这就是城市化。

在点评环节,老师结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深圳的主要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建筑、交通、人口。用“刚才我们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变现的内容”这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城市化。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讲解城市化里的新名词:地域转化。并复述板书了城市化的几个重要标志,提示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应放在建筑、交通、人口和产业的变化上。

本合作学习案例结构完整,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声图并茂地导入环节创设了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阶段学生分工合作,都能总结出深圳发生变化的几个方面。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语言陈述得不是太好,拓展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在活动点评时,老师采用的讲解法总结了城市化的几点变化,并引出本次课主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观察结果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记录结果见表 1。

课堂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表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合作学习情况设置的量化指标。从整体来看,总分 64 分,较集中分布在“良”等级,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整体实施情况还是有待提升的。其中达到“优”等级的学生合作兴趣浓厚、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差”等级的是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二、小组合作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活动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本案例教学活动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分组工作随意化。教师的分组按照男女搭配原则,每组 6 人,这是合理的。但是,小组合作不仅仅是把 6 个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里学习就可以说他们是在合作学习。教室里 6 个小组,教师在黑板计分表却写上了 9 个小组,分组时并没有对小组进行编排,汇报时才临时定最先回答的小组为第一组,没有选出组长。很明显,教师课前分组工作做得不充分,甚至说她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导致小组内缺乏一种集体意识。

(二)教师角色有没转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营造自由活跃的课程氛围。在接近 10 分钟的活动甚至一整节课里,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学生身边走动,像讲台上的智者,主导着整个过程,活动氛围有点压抑。在活动总结点评里,老师用的是讲解法,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结果却是她一个人在讲,自问自答,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组合作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的情境导入是很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提示过于明显,学生不需要讨论就总结出深圳变化的关键词。再者,讨论环节的时间只有 2 分钟,学生在这两分钟只顾着看视频,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没有给时间他们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总结。总的来说,小组在讨论环节的合作氛围是不够浓厚的。

(四)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形式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第二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的过于简单,只说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的变化,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一个“好”字就让第三个小组回答了。图片特意出现了西乡中学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学生也点出来了,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简单说明一下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热爱母校的情怀。

(五)小组合作评价有始无终。老师的小组计分表上只对第一小组做了计分,第三小组的汇报也挺精彩的,但老师却忘记给第三小组加分了,计分表的存在形同虚设。这节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也有意识地采用了计分的评价方式。但是,老师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是画了一个表格,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加上一分,没有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

三、基于本案例的反思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组员一般是 4-6 人,分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小组分工明确,为形成小组的凝聚力,选出能服众、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有效帮助组内成员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驱,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氛围、维持学习秩序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导入视频中播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作为深圳本地学生,被这些家乡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图片和歌声相结合,教师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的要求。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助学者,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讨论过程,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帮助,必要时指导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疑问说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时而俯身倾听,还有助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应变能力。从视频里找出深圳的变化,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在于该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些变化总结出来。此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从浅层认识升级到深层认识。在第三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得太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讨论结果更具体地说出来,或作一些补充和提示,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反思自己的想法,自我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度很高、属于生成性的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助学者、参与者,应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生成价值。课堂以深圳为分析案例,也有学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以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小组成绩的评定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激发成员们的参与热情。要更好地发挥小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重视过程与结果,给小组加分不应只以讨论的结果为依据,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认知目标外,还扩大到人际交往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在合作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分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不定期地讲评优秀小组,让小组在激励中更好地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合作、主动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琳.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肖荣.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2010(2)

[3]王忠宽.新课標理念下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4]郭丽梅.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5]蔡霞.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黄丽玲(1989— ),女,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王 月(1980— ),女,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和地理教育。

篇5: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片段一:学生明白学习资料后,出示下面“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一)出示导学案,学生默读导学案,弄清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还完成不了的,小声与同桌商量,请不要影响他人学习。

2、独立思考,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才不会漏掉和重复?用简单的图示或文字画一画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3、做好向全班交流的准备。

4、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二)围绕导学案开展学习。

【反思】:“自学导航”是我校“先学”这一环节的主线,既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忌过长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还要能体现“独学---对学---群学”这一学习过程。出示“自学导航”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研究,独立思考后还解决不了的与同桌商量解决,再小组交流、碰撞、分享,达成小组共识。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又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平台,避免了少数优生的意见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个个都有成为学习领袖的机会。这是我校“领袖儿童教育”中的“会独立思考、会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

片段二:以小组为单位上前交流展示:

侯平巧小组:他们小组使用学具卡片摆的,侯平巧和杨晨晨两人负责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刘佳杰忙着撕胶布,侯平巧主动讲解思路。四人不等不靠,主动默契地配合,体现了小组团结向上的学习合力。

卢甜甜小组:①,②这是他们组的第一种方法。

①,②,③

第二种方法是:

上1,上2,下1,下2,下3

陈东升小组:我们小组用的是列式的方法,我们用2×3=6(种)来表示。

【反思】:这一环节我常思考在“领袖儿童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我的理解是学生会的不教,合作学习能解决的不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小组展示的状况相机灵活教,教在学生的疑难处、教在思维的盲点处、教在思维的提升处、教在方法的提炼处。以小组为单位上前展示小组的团体学习效果,能够增强小组的学习凝聚力与荣誉感。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用精炼的问题进行追问,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上述片段中,我结合侯平巧、卢甜甜小组的展示状况,透过追问使学生理解这三种方法的异同:只是所用的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件上衣或下装排头,分别依次与另一类组合。这时恰好有出现了陈东升小组的列式方法,正好是对这些直观方法的提炼与浓缩,起到了画龙点睛与提升思维的妙用。

篇6: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

师:在这些种恐龙中,雷龙是最大的陆生动物。下面以它为例,看看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恐龙的。

师:瞧!雷龙来了!

出示雷龙图片讨论:

1.雷龙:这只雷龙长得怎样样?能够用书中的哪个词来形容它?

出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2.雷龙到底有多大,哪句话能看出来吗?指名答

出示:句子

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能说明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指名答,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1)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师:我们一齐来看,一头大象在我们眼里已经很大了,大约4——6吨,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大约30吨左右,可见它真是个————庞然大物。这种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不熟悉的事物的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读作比较。)

(2)每踏一步就发出一阵轰响,好像雷鸣一般。你听过打雷的声音吗?给你什么感觉?课文把——比作——,再一次说明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打比方。

(3)作者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把这个庞然大物写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说明事物。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听听,他描述的这只雷龙大不大?指名读、齐读,师评价。

二、总结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雷龙”的?学生交流。学生能总结出来吗?

指名说说。师总结出示:

学习方法:

①找出词语概括恐龙的.特点。

②文中如何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把特点读出来。

三、小组学习:

师:此刻就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一种你喜欢的恐龙,完成表格中的某一行。

1.学生小组学习。

2.此刻请同学们来汇报。

小组汇报一:

组长:我们红枫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先请刘欣怡为我们读一读梁龙

组员1:我们明白梁龙的特点是身体很长

组员2:我们明白梁龙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

组员3:我们明白梁龙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那里把梁龙比作吊桥,是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老师来补充: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20多米有多长?大约有3间教室长。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小组汇报二:

组长:我们绿叶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我来读一读剑龙

组员1:我们明白剑龙的特点是全身长刺。

组员2:我们明白剑龙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这句话里的“两排”也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组员3:剑龙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那里把尾刺比作利剑,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我来补充:剑龙的尾巴上还有四支尾刺,那里的“四”支也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小组汇报三:

组长:我们小组为大家汇报学习成果,我来介绍三角龙,它长着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所以叫做三角龙。

组员1:我明白三角龙的每只角都有一米长,那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组员2:“望而生畏”的意思是望着就产生害怕的心里。

组员3:我用“望而生畏”来概括三角龙的特点,因为它长着一米多长的三只大角,让我们看了感到十分害怕。

最后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谁来为我们补充?

我觉得你们没有读出“望而生畏”,我们小组想要挑战你们的朗读。

反思:

篇7: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从开学至今,我一直尝试着通过数学教学和与小组成员沟通两个方式促成小组文化的形成,这种小组文化包括诚信、互助、责任三个方面.诚信,既包括考试和作业诚信也包括坦诚面对自己学习中的困难,不掩盖问题;互助,既包括自己有困难是要学会及时求助,也包括尽力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学习困难;责任,主要是不拖小组后腿,不因自己的懒惰而连累小组.老师们帮我在学科教学中强化一下这几个方面,也可以对这几个方面的内涵做一些扩充.下一步,我将着手观察和研究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诸多细节.在这里和老师们分享上周一则案例的几个细节及其思考,希望对老师们有所作用.上周全年级进行了《二次根式》的测试,我周二评讲了试卷,紧接着周三我就从试题中挑选几题修改数据进行了跟踪性的测试,测试结果不理想,仅第八组一次性全部通过.周四进行第二次测试,有四个组过关,周五第三次测试才全部过关(有三个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照顾)..听起来很令人沮丧,但好戏在后面,本周日的全年级的数学测试中,大家表现不凡,虽然没有评分但正确率很高!而且,当我把披阅过的试卷下发后,在我并没有要求改错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立马着手去纠错,因为大家知道不纠错就没出路!.这里操作起来有以下几个细节和老师们探讨:

1.平时的考试和作业我主张不评分,不打叉.评分就意味着学生之间有了比较,有比较就有弱者的挫败感.在分数的刺激下,学生会想法去提高分数,极有可能抄袭.作业不评分也不打叉(用圈代替叉),他们知道抄袭没有用,只会掩盖存在的问题,会导致后续的纠错测试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让学生在考试中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掌握知识的缺陷.这样就等于引导学生仅仅直接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其它外在并不具有价值的评价.2.小组纠错测试中,组长不用参与,仅仅是监督和评阅试卷.这样做可以肯定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弄虚作假,一方面是因为诚信文化在班级已经树立起来.另一方面,小组之间没有竞争,没有外在诱因,学生需要诚实面对的就仅仅是自己的小组成员.组长不参与测试但要批阅试卷,其实也是要重做一次,而且要更加谨慎的做一次.在组长批阅试卷的过程中,他们既希望小组成员不出现错误,又要秉持公平的原则裁判.每一次组长阅卷时,组员都围在一起,内心很紧张,一旦有人出现错误,大家都很失望,出现错误的同学承受的是来自同伴的无形的压力.3.在设定了小组的具体的任务目标后,老师是一个主动帮助者的角色.老师在布置任务后,就该扮演一个积极主动提供援助的角色.主动去鼓励小组成员加油,帮助小组内最可能不能顺利过关的成员解决问题,但一定要把握好帮扶时机!过早或这过晚都不好,过早,学生没有帮助需求,过晚,学生开始有了挫败感,所以我在第一次测试不能过关后就着手帮助学生.4.既要重视知识纠错,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和反省学习态度.很多同学的学习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有的同学眼高手低,经不起测试,在经历上周屡次测试过关失败后,方才明白学习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踏实,成败全在细节.但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也!老师要在关键时刻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做适当的点评.5.集体过关要把握好度.其实这种一人失败,全组重新来,实质上是一种捆绑,一方面要注意捆绑的力度,要适度放宽对特殊案例的要求,同时也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表扬,缓解捆绑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在关键的任务上用这种模式来操作,不宜在明目过多,过繁的任务上采用这种模式.

篇8:从“案例”中谈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一:

我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解《瑞雪》的第一课时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汇报课前积累的描写雪的词语, 句子和文章, 引入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叫瑞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瑞雪?

3.学生自学, 初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段主要讲什么?你喜欢哪一段?

4.汇报交流,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雪大,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景美, 第三自然段写人乐。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三个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 (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分成三组, 每一组或者采用画图画, 或采用讨论, 或者采用朗读的形式学习其中一个自然段, 经过将近五分钟的选择座位后, 学生终于按教师的意图分成三组,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用了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 才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三个小组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画画这一学习方式, 而且也没有合作, 各画自己的画。)

6.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师生逐一研读课文。

7.总结课文,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场雪称为瑞雪吗?

8.出示优美的雪景图, 教师配乐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9.作业:下面几题请你选择你最爱的一题, 做一做。

(1) 背诵课文; (2) 读课文, 画一幅画, 配首小诗; (3) 搜集关于雪的词句, 文章进行交流。

从以上案例, 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目标指向未落实在语言的感悟、体会上

《瑞雪》是一篇语言优美, 词汇丰富的课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 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是如何写“雪大”, 又是如何反映出“景美”“人欢”的, 而不应该用分小组画画的形式去“合作, 自主, 探究”。

二、学习重点在教学时不够突出

《瑞雪》是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 对于过渡时期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字词的教学, 而且要注重段的训练。这篇课文词语优美, 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予以注意。另外, 第一自然段按“时间顺序”的构段方式, 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 只用一课时就讲完了, 大有匆匆走过场之感。

三、教学安排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案例二:

师:请小朋友两人合作学习, 一个扮演小鸟, 一个扮演青蛙, 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老师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 开始吧! (老师说完, 站在讲台上观望)

(学生先各自准备, 然后开始争论,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去, 在学生中走动)

小鸟:我在天上飞了100多里, 飞得嘴都干了, 难道你们不相信我吗?

青蛙:鬼才相信你呢!反正我知道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你怎么这么笨啊!不相信你跳出井口看看。 (此时, 教师停在学生中间继续观望, 未发现不良苗头)

青蛙:你才笨呢!我不跟你多费口舌了。

小鸟:我也懒得理你。 (两人已互不理睬, 教师却还未发现)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发现, 实际教学之中, 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 动辄就合作, 合作次数也较多, 只注重形式, 忽视了课堂的实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成了旁观者, 放任学生无的放矢, 使交流的内容开放无序, 合作过程混乱, 质量无法保证, 活动流于形式。合作的目标不明确, 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合作思考上, 合作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剂。

对此我提出以下合作学习策略。

一、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突出训练重点

合作学习的运用要从教材的重难点处入手, 只有科学地选中合作学习的切入点, 处理好“伤十指与断一指”的关系, 才能突出重点, 强化活动效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才是合作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合作学习中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时需要合作; (2) 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中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需要合作学习; (3)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情感出现了偏差, 这时运用合作学习来解决。

三、合作学习中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顺序

教师要充分当好角色, 处理好训练的顺序: (1) 先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 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探究对象, 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 (2) 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自学, 必须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参与集体交流汇报, 教师要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展小组合作时, 教师要明确该做什么

篇9:合作学习小组互动的话语分析

合作学习互动会话分析

一、引言

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实效显著,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領域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与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使所有成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最初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将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探讨合作学习的优点和有效性,同时开发一些具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随后的研究侧重于影响合作学习的一些个体或者环境要素,比如小组构成、教师的指导、任务的设计、学习者学习风格、性别等等。从九十年代起,合作学习研究开始关注小组互动,即小组成员间的言语交互方式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互动技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训练和提供相关帮助(King,1997;Webb&Palinscar,1996)。Perkyl(2004)归纳了两种典型的互动分析方法:1)分类量化法;2)会话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也被普遍应用到对于合作学习的互动分析,如Lazonder(2003)将合作小组中成员间的互动分为与任务相关和无关的两类,并将前者进一步分为陈述、提问、命令等类别;Haller(2000)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如何相互协作做了细致的会话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对象

本研究在南京某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写作课中进行。参加该课学习的是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任课教师是美籍教师;该班30名学生,组成6个合作学习小组,本研究以其中三个小组为研究重点;并重点观察小组成员互评作文的活动过程。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从任务开始、发言者转接、互评方式三个方面的会话分析,拟回答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完成互评作文的任务过程中如何进行互动?在对以上三个方面互动特点的分析过程中,也试图回答:小组互动方式是如何影响合作学习的?以及哪些因素促进/阻碍小组互动、进而有利于合作学习?

(三)数据收集

课堂观察:对这门论文写作课进行了一学期的课堂观察;访谈:对加入不同小组的三位学生就有关合作学习的感受进行访谈;录音:对这三个合作小组的三次课堂讨论进行了录音,其中第三次的录音(互评作文活动的录音)为本研究重点分析的数据。

(四)数据分析

将三个小组完成互评作文这一活动的课堂录音转写成文字。通过对会话中的话论构成(turnconstruction),话轮分配(turnallocation)和话轮设计(turndesign)的分析,从任务开始、发言者转接、互评方式三个方面描述了合作小组的会话互动特征,探讨了小组活动过程中促进或阻碍互动乃至合作学习的若干因素。

四、分析和讨论

(一)任务开始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向小组其他成员陈述自己的作文,通常由其他成员分配话轮,往往夹杂着一系列的沉默,通过反复协商,话论才得到回应。例如:

10secondsofsilence

1.Sue:Whatisyourtopic?(Smiles)

2.Steve:Youhavewrittenadraft.Youcomefirstsinceyouhavewellprepared.

15seconds

3.Jane:Thisissimplyadraft.(Smileswithatoneofshyness)Ihavenoideawhether4itwilldo.

4.Steve:Evenadraftwilldo,Ihaven’tevengotadraft.

5.Jane:(Clearsherthroatandthenbegins)Myfirsttopicis…

在教师分配完任务(即成员互评写作初稿)之后,整个小组沉默了10秒钟。Sue是这组中较活跃的成员,在注意到Jane手里有初稿,询问Jane的主题是什么,希望Jane能接过话轮。但Jane并没有立刻回答,另一成员Steve继续选择Jane,并给出了规则:课前准备好的先开始。Jane在保持了一段沉默后,表示了自己的初稿很简单,不知道行不行得通,间接拒绝了Steve,最终在Steve的鼓励下,开始介绍自己的主题。

(二)在互评过程中的话轮转换和话轮量

在互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三种话轮转换模式:第一组中,较多由Steve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分配话轮。第二组,更多地是发言者选择下一个发言者。第三组,自我选择话轮较为普遍。以第三组的一个互动片段为例:

1.Ashley:Itismyturn?

2.All:Yes.

3.May:Ijustcompare…

他们频繁地自我选择话轮的原因有:(1)对任务越来越熟悉,成员间配合较默契;(2)准备较充分,其中三名成员已经有了初稿。另外,两名也清楚了解自己要写什么,打算怎么写,这与第一组中还未决定主题的Linda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合作学习强调成员间的合作,但不能忽视个体学习的重要性,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体在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自我选择能避免协商话轮,节约时间,但是对于那些在小组中能力和自信不足的成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在访谈中,Ada提到“我没有得到反馈,没人让我谈谈我的文章,我一直等到所有人的文章都讨论结束。但当我才讲完我的文章,时间差不多就到了。我准备得还比较充分,我希望能有人早点让我讲。”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话轮分配不均。一方面,在同一组、不同成员的话轮量不一样,有些获得了大部分话轮,有些却几乎很少发言,其原因在于性格、能力、成员熟悉度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成员角色从提供反馈者转向接受建议者时,话轮量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作为介绍自己文章的发言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来完善自己的文章,此外,对于小组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反馈往往需要作出回应,所以他们有更强的内外动力加入讨论。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就需要合理设计合作任务,特别是每位成员的角色,并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的学生。

(三)互评方式

互评方式包括指出优点、提出问题和给出建议,其中以提出问题为主,几乎没有直接的批评。当有成员对他人的作文提出表扬,其他人一般会表示赞同,有时还会强调作文中具体的优点,给其他成员提供了学习机会。但是有时候,成员仅仅说Yes,Itisreallyexcellent.类似空泛的表扬,在这种情况下,话轮比较短,往往表达了对同伴的认可和钦佩,但却缺乏从优点中学习的过程。Sue的文章获得了该组的普遍赞扬,仅仅从Tina那得到一个建议。之后,她请教了助教,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访谈中,她说“我总是会指出她们文章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但当我希望他们给我一些建议,基本都是表扬,这有点让我失望。”根据Sue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之前的作文,她可以被认为优等生。不少研究表明,优等生往往觉得他们比其他人对小组的贡献多,这点在该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许多合作学习中,往往采用异质分组,但是如何使那些优等生有同等的学习机会,是合作写作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与其他形式的反馈比起来,指出错误的频率更高,也往往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帮助发言者更好地理清思路,了解自己文章中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成员常常通过打断和话轮重叠,争取话轮解释清楚自己的观点。在找出问题之后,有时成员会提出解决方法。这时,很少有话语重叠,或者打断。一般由一个成员提出,而不是由成员共同地一步一步找出。总体来说,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远远多于解决方法,这也许是因为,提出解决方法要比指出错误更具有挑战性。在访谈中,小组成员反映“提出解决方法更难,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问题,但却找不出解决方法。”

五、结论与启示

对于所收集到得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为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任务开始时容易出现冷场,学生不愿意向小组成员陈述自己的作文。课前的准备程度成为挑选首位陈述者的主要标准。

2.从对一个成员的作文进行反馈到对另一个成员作文进行评述的转换方式三个小组各有不同:(1)小组领导分配话轮;(2)上一个陈述者选择下一个;(3)成员自我选择。

3.互评方式包括指出优点、提出问题和给出建议,其中以提出问题为主。

4.在互评任务中,学生个体间和个体内出现话轮分配不均,其原因在于性格、能力、成员熟悉度以及合作学习任务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

5.在小组任务中,一些学生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知识和能力的不均衡以及缺乏一定的交際和合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活动顺利开展。

以上研究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在小组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这并不意味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际能力,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Haller,R.Dynamicsofpeereducationcooperativelearningworkgroups.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00,89(3):285-293.

上一篇:陨石科幻作文下一篇:李阁小学师德师风回头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