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28

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精选9篇)

篇1: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关注失地农民 完善社会保障——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在全市责任制目标考核中连续位居前列。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经济的发展,依附的是土地资源,没有土地资源一切将无从谈起。作为一级党委政府,一肩肩负的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神圣使命,一肩扛着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郑重许诺。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用地的矛盾,如何关注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2003看,我镇成功地引进了上海制皂集团整体搬迁的项目,新建一个占地450亩的专业工业园区,投资2.5亿元,需要拆迁农户64户,用地涉及95户,工程之大、用地之多,这在我镇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任务之繁重,情况之复杂,也是我们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我们深知: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只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任务再大不可怕,困难再多不可畏,矛盾再多终化解。2003年5月份出版的《半月谈》内部版,围绕失地农民调查刊载了三篇文章,文章讲: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文章中也反映了部分地区在用地建设中,不关心农民利益,补偿标准偏低且资金不完全到位,不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造成了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现象。这一期《半月谈》的出版,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思想上的共鸣,我镇三套班子组织了学习讨论,即将拆迁的村民也自发的组织了学习讨论,文章引发了我们工作上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给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带来了高层的信息。经过反复的学习,党政一班人首先统一了思想,在拆迁安置动员会上,党委宋书记郑重表明:项目建设要加快,但保护好拆迁户、征地户的利益也是我们的责任,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为了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党委政府建立了失地农民保障工作组,宋健书记亲自挂帅,镇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土管、农经、社保等工作的相关同志和相关村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保障工作的领导。

二、创新工作机制㈠关于土地补偿标准的确定和资金的到位《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土地补偿费我镇取的是上限10倍,安置费也都在5倍以上,有6倍,甚至有的达到了7倍以上。年平均产值,我们的实际数只有1102元,考虑到地理位置及全部拆迁等因素,我们研究后,年产值定为1300元/亩。文章说,一些地方青苗补偿费平均只有498元,而我们的青苗费是910元/亩。对于土地补偿安置费,协议一经签订,付款50%,搬迁结束一次性兑付到位。㈡关于失地农民中劳动力的安置对失地农民,在过去的历史上,存在“土地工”、“土地保养工”等安置办法。而今,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政策规定,对失地农民则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办法,失地的农民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我们在实行货币化安置的同时,必须切实维护用地单位的合法权益。我们己对拆迁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年龄结构做了调查,对于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符合用工条件的,可向镇劳动就业服务站提出申请,由镇劳动就业服务站与制皂公司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这一点,在制皂园区建设及招工录用的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失地农民中70%左右的劳动力被安置在制皂集团工作。另外,我们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发创业。在三产服务业发展中,我们的失地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各显神通,自谋职业,自创门路。㈢关于失地农民中中老年人生活保障的考虑在这次拆迁评估工作中,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中老年人担心失地、失业后的生活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使失地农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关键是看广大的农民对一次性土地补偿安置费等如何来安排。土地补偿安置标准再高,但补偿额终究是一个绝对值,用一分就会少一分,难免会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从有限的土地补偿安置费中拿出一部分给中老年人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较为理想、较为现实的养老方法。根据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保险测算方案,如果把土地补偿安置费等用来参加保险,你所获取的收益,将比存在银行更为理想,甚至超出目前土地流转、出租获取的收益。据测算,本次征用土地范围内的农民人均可得到2万元左右的补偿安置费。根据现行农保政策预测:如果现在年龄是60周岁或60岁以上,一次性投保2万元,从缴费次月起就可每月领取养老金167.4元,全年可领取2008.8元;如果现在年龄是55周岁,一次性投保2万元,从缴费的次月起就可每月领取养老金152.6元,全年可领取1831.2元。参保年龄越轻,到龄领取的标准越高。至今为止,制皂园区拆迁失地农户共参保49人,已有19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皂园区失地农民通过妥善安置,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绝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制皂集团谋求了一份相应的工作,生活得到了保障;部分中老年人通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领取领老保险金,解决了一定的生活费用。但随着一些农副产品的涨价,生活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如2003年拆迁时大米0.7元/斤,而目前涨了近一倍;以前可以自生炉火烧饭,现在液化气及电费都有一定的涨幅;少数农户劳动力缺乏,生活上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将想方设法,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

1、对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我们将积极协调制皂集团安排适当的工作,同时在新建的新堰居民小区

试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妥善安置部分大龄劳动力从事物业管理服务。

2、对于失地农户的子女一经进入社会,将协调制皂园区优先安排工作。

3、对于失地农户中生活确实比较困难又无稳定收入或家中有大病重病者,可以列入农村低保对象。失地农民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尽管我们按法规、政策已实施了偿补,但补偿金不能代表损失的全部。我们不能让失地农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失地农民,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篇2: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上饶县位于江西东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城旭日镇与上饶市区隔河相望,纳入了市区建设总体规划,属上饶市的城市副中心。为了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上饶县按照“招商引资抓工业,市场运作抓城建,壮大龙头抓农业,强化队伍促全面,全力推进旭日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以来,高标准规划20平方公里的旭日工业园区启动实施,加之市、县相连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已成为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两年多来,县城规划区内因梨温高速、320国道拓宽改造、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已有2656户、10638名农民完全失去土地。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切实解决好他们失地后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七条渠道”出台的背景

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多方位地提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思路,是7月由县委书记赵东亮提出的,8月6日在县委扩大会上,将“七条渠道”内容列入县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大改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四十一条决定当中。之后,在县长汪友良的主持下,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解决县城规划区内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的实施意见》及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三个《暂行办法》。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有其特定的背景。

背景之一,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推进的难度日益加大。随着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征地、拆迁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相当繁重,各种利益矛盾也突显而出。部分项目的拆迁费、征地补偿费没有及时到位,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众阻工现象。

背景之二,社会稳定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征地费、拆迁费没有按时足额到户,更主要的是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出于对今后长远的生产生活出路的担忧,不断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甚至越级到省、市上访,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背景之三,失地农民问题矛盾普遍存在。我县组织干部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学习时发现,这些省份虽然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但失地农民问题也较突出。这说明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水平高低问题,也不能认为等经济发展好了再来解决,而是越早入手,越容易化解矛盾。况且我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可用财力有了一定增长,已经具备系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条件。

二、“七条渠道”内容及实施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县超前谋划,创新思路,紧密结合县情、民情,反复酝酿研究,确定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两项原则”和“七条渠道”。

“两项原则”:一是“三不原则”。不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能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包袱,各级干部要带着爱民之心,主动做好工作;不能让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无保障。二是“三要原则”。要把失地农民问题当成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把农民近期、中期、远期的利益都考虑照顾到,相关措施要系统化、长效化;要把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当成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条渠道”:即保证征地补偿费及拆迁费按规定及时到位;把多渠道的拆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小区的区域确定及基础设施的实施作为首要前提;把完全没有耕地的农户无条件实行“农转非”;着手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失去耕地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征地、拆迁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户并实行了“农转非”的   农户实行“低保”;推出可行的功能项目,保证他们长效投资,长期回报,使征地利益长远化;优先培训并推荐年轻农民到园区或外出就业。具体内容是:

1、规范资金管理,保障补偿到位。一是征地资金由县财政统一管理,统一支付。二是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三是坚持先筹资,后开工。规定补偿资金未到位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我县重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的,县财政于209月一次性筹集资金1200万元,全部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20以来,全县已征用土地15000多亩,其中耕地3400亩,旱地、林地、未利用地共11600亩,共支付征地补偿费9880万元;拆迁住户1525户,拆迁房屋面积38.12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7642万元,到位率100%。

2、多种渠道安置,满足安置需要。我县约有1050户被拆迁户需要异地安置,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5个拆迁户安置小区,可集中安置被拆迁户近户。小区的“五通一平”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使小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和土地平整到位。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性项目。5个安置小区总投资将达到8000余万元,现已安置被拆迁户890户。同时,实行“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产权调换”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

3、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农民非农化。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办理“农转非”,推进失地农民非农化。现已为2656户10638名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4、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目前,我县共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00多人次,有600多名失地农民选择了10多个工种要求培训,推荐1000多名失地农民到省外和本县工业园区内就业。

5、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全县现有失地农民劳动力6711人,其中18--35岁的4474人。为此,我县一方面加快入园企业建设,优先推荐失地农民就业。目前,旭日工业园区已安排就业岗位6936个,其中不少是失地农民。另一方面推出可行的功能性项目,鼓励行政村或村民个人参与农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宾馆、酒店等功能性项目建设,乡镇、村在5个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

6、实施扶助工程,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比照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核发《上饶县失地农民再就业优惠证》。可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等优惠,并免交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所涉及的20个部门共6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县现已为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612份。

7、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列入城市低保对象。现转入城市低保的有113户、257人,年保障金额共131664元;转入农村社会救助的有195户、376人,年救助金共27320元。二是“老有所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分四个档次,个人缴费最低3375元,最高6750元,按照1:1的原则,即农民缴费多少,政府等额配套多少,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女的达到55周岁、男的达60周岁时,即可每月到县社保局领取养老金。对已达到规定年龄的失地农民,做到当月缴费、下月就可享受。政府决定每年从县本级土地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参加社保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失地农民参保人数达3386人,占应保人数(5572人)的60.8%,571人已开始领取养老金,月发放失地农民养老金8.58万元。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每人每年为85元,其中失地农民个人缴纳25元,县财政配套50元,乡镇配套10元。实行当年参保当年享受,当年停保当年退出的办法,现有6477人参加医保,67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10.3万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为确保“七条渠道”实施到位,县委赵东亮书记、县政府汪友良县长多次对“七条渠道”的实施作出重要批示,并定期对其进行现场督查,也组织了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对其进行专项视察督查,使“七条渠道”措施破解了一道道现实难题,得以稳步推进和实施。

二是部门积极联动。今年3月6日,我县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实施突击月活动,集中力量,狠抓了“七条渠道”的实施。县社保局针对失地农民无力一次性支付参保费的情况,实行了“签订协议、分三年缴费”的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参保率。有关部门主动上门为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医保、就业指导,在办理过程中,提供免费服务,进一步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镇村配合互动。乡镇、村抽调40名干部组成“七条渠道”实施工作组,由县人大副主任、旭日镇党委书记韩建辉任组长。工作小组下设6个小组,分别由6个村支部书记、6位退职科级干部担任小组长,配合部门落实“七条渠道”措施。我县旭日村为充分运用“七条渠道”政策,切实保障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对本村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每人补贴2500元,并为每个失地农民办理了3年的医疗保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七条渠道”,对我县来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上级各有关部门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目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平衡,参保率、培训率还不高。大多数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失地农民积极性较高,而年轻的失地农民就不太积极;一些农户因建房、娶媳妇、治病已将补偿费用空,难以支付养老金。

二是失地农民转型就业难,融入城市生活还要一定时间。目前我县劳动就业培训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还很薄弱,不能适应目前形势下的工业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训的技能和内容还较落后,很难立竿见影地给失地农民以“金手指”。再则,失地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部分农民受不了严格的厂规厂纪约束,工作几天后还是要求回家,“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意识很深。

三是失地农民贫富意识较浓,对一些政策的理解很固执。一些失地农民认为失地后,不论贫富都应享受特困救济或城市低保,且一旦享受了就要终身不变;有的要求干脆一人一户均分,否则大家都不能享受,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我们工作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如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上级没有明文规定,养老金的发放只能在县内进行统筹,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也难怪群众会担忧;再如,我县给失地农民转型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是参照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执行,这需要上级劳动就业部门给予支持和关心。为此,借这次省、市人大领导来我县视察指导工作的机会,请求上级能早日出台有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政策规定,使基层能够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五、几点体会

“七条渠道”一经推出,立刻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深得广大失地农民的拥护,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因征地、拆迁等问题的信访件迅速减少,阻工现象也没有了,社会趋于稳定,民心安定,民意顺应。我们的体会是:

首先,“七条渠道”是保障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征地、拆迁问题,而“七条渠道”从根本上维护了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失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农民也将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足马力,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第二,“七条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七条渠道”从本质上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民上访事件也就逐渐减少,社会的稳定也将得到有力维护。

篇3: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而大量征用农业用地, 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 失去土地后的这些农民成为既有别于农民, 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一个边缘群体, 这一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称为失地农民。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对失地农民的研究和理解, 曾为这个名词下过定义。金晶、张兵认为失地农民主要指城市化进程中因建设征地而失去合法承包经营的土地, 但在撤销建制中和尚未撤销建制中未办理农转非和部分办理农转非的农民;李春斌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 他将失地农民界定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 而逐步失去包括林地、耕地等农用地的农民。另一方面从法学的角度, 将失地农民定义为失地农民指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以上对失地农民的定义各有偏重, 有的主要强调失地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情况;有的是强调失地农民的身份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户口问题;另外, 还有的是从失地农民的权利变化来探求其定义的。

综合以上的观点, 并结合本次对常州失地农民的调查, 本文认为, 失地农民是指因非农业建设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除外) 需要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和住宅基地而丧失土地, 继而从事非农业活动, 部分转化但并未全部转化城市居民, 同时还没有完全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待遇的农民。具体而言, 失地农民土地被占用, 这是造成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出现的前提条件, 也是使农民性质发生改变的客观因素;失地农民失去的土地包括集体土地和宅基地, 主要是用于城市建设即非农业建设;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 与农民已有显著差异, 朝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失地农民的身份本质上是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的一个过渡性身份, 并非农民亦非城镇居民。

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经济发达,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 因此早在1990年前就已经开始对部分农村进行征地和城镇各项建设, 虽然从1990—2000年对农村的征地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是总体来看进程比较缓慢, 然而到了2000年之后, 发展速度突然急剧增加, 在2000—2005年这几年间发展极为迅速。为了更好地了解常州失地农民当前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 本课题组的成员调查走访了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武进区四大区域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和了解, 随后进行了系统地数据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常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再就业的问题

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和最终的生活保障, 劳动生产由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即使各地普遍都采取一次性支付征地补偿金, 但补偿金的金额多少不一, 并很难能够完全满足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需要。因此, 再就业便成为失地农民的唯一出路也是必然的出路。然而,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后仅有26.67%的失地农民有工作, 仍然有73.33%的失地农民由于各种因素而依旧处于待业状态。

1.2 社会保障的问题

对农民而言, 土地不仅仅是其生产资料, 更是承载了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因而, 在失去土地后,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失地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现状是, 农民一方面失去了土地的保障, 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所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状况堪忧。另外, 虽然当前政府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 例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险覆盖率普遍达到70%以上, 但是仍有一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参保, 离应保尽保的社会保障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最后, 政府虽然在征用土地后, 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失地农民征地补偿,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补偿的落实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失地农民认为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或完全没落实。

2 失地农民面临两大困境的原因

2.1 造成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的原因

(1) 农民自身问题。

客观方面,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受到年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限制。目前没有工作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 这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年龄的限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且我国的退休制度为男60岁, 女55岁退休, 又导致这部分失地农民徘徊在退休的边缘, 甚至已达到退休年龄, 无法再参与就业。另外失地农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都比较低, 以初中毕业为主。而且他们长期以务农为主, 因而劳动技能缺乏。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失地农民没有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在讲求知识、技能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明显处于劣势。主观方面失地农民的参与就业培训的意识较弱。据此次调查显示, 有40%的失地农民认为政府没必要提供就业培训;有58.3%的农民表示就算政府免费提高培训, 他们也不愿意参加, 这些数据反映了失地农民在解决自身再就业问题时缺乏积极性, 对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导致的结果就是失地农民虽然很想实现再就业, 但又不努力改善自身的竞争劣势, 这成为了再就业的重大阻碍。

(2) 政府责任不到位。

首先, 就业安排不到位, 有近50%的政府没有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就业安排;其次, 就业安排形式单一, 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多种需要;再次, 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普遍收费, 增加失地农民负担, 挫伤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自2008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到现在, 就业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政府于2010年宣布2009年全年新增就业达到1102万人, 大大超出此前设定的900万人的全年目标。目标为控制在4.6%以内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仅为4.3%, 比上一年年末仅仅增长了0.1个百分点。当前全球的经济还未完全复苏, 再加上大批的学生从学校毕业, 参与到就业竞争中, 就业岗位有限, 不足以提供给就业者。

2.2 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的原因

(1) 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政策存在缺陷

一方面, 养老保险严格的年龄限制导致一部分老年失地农民不符合参加养老保险的标准被排除在养老保险之外;另一方面参保标准不统一, 收入偏低的失地农民无力负担高额的医疗保险。

(2) 征地补偿政策缺陷及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 补偿金政策落实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0%的失地农民真正拿到了土地补偿金,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 表明政府的土地补偿金补偿措施并没有完全实施到位。另一方面, 虽然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安置房, 但是在安置房问题上依然存在纠纷, 其中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 过渡费标准不统一, 有的是以住房面积为标准, 有的是以年为标准, 还有一次性支付的, 一般的标准为3~9元/平方米不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也不断提高, 导致了失地农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其次, 政府安排给失地农民安置房, 但并未给其房产证。据调查得知, 很多失地农民在搬入安置房后好几年都没拿到房产证, 他们也曾到当地政府提出要求给予房产证, 但总是被敷衍了事, 至今仍未拿到。

(3) 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社会保障需求增大

与过去相比, 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呈上升趋势的, 但是由于近几年, 物价的持续攀升, 失地农民的相对收入实质是降低了, 这就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承受着更多生活压力, 调查结果也显示失地农民在征地前没有压力的有73.3%, 而失去土地后, 这一比例降至为36.7%, 尤以家庭基本生活维持困难这一压力的人数较征地之前增多最为明显。

3 解决失地农民困境的对策

(1) 加强失地农民自我保护、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对自身的再就业问题的态度比较消极, 对再就业并非主动积极, 这也就成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一大障碍。因此首先失地农民应提高就业的意识, 清楚认识到再就业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 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其次, 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各项就业培训、讲座等活动, 配合政府提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最后, 在可能的条件下自主创业, 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首先, 政府应深入调查, 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根据失地农民的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同时加强政策的落实与宣传, 杜绝“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并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其次,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力度,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让失地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再次, 对失地农民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 加强失地农民再就业意识及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增长知识和技能, 配合政府各项技能培训以及各项安排的意识, 同时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自谋生产;最后, 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对物流的飞速上涨加以限制, 切实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

(3) 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首先, 非营利组织可以扶助政府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比如和一些企业单位联系, 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或者一些非营利组织可以向失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 帮助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或者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的相关技能;其次, 对生活艰难的失地农民家庭提高必要的物力、财力的帮助;最后, 非营利组织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失地农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各方面调查, 为政府制定征地政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 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并不是政府、社会、失地农民任何一方就能妥善解决的, 这需要三方的合作一致, 共同努力, 积极对待,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 失地农民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让渡给城市, 为城市化进程作了巨大贡献。而我们不能因为城市要发展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这本应该是一个互利的过程, 城市化的加快进展应该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个进程。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以及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维护政府的权威, 体现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常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调查, 分析了造成失地农民困境的主要原因, 进而为失地农民走出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篇4: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1.桦甸市永吉街道辖区征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永吉街道地处桦甸市城乡结合部,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近年来,街道辖区的大量农用土地因工业、城市建设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地。2009年,永吉街道有10个村土地被征用,共涉及农户825户,占街道农业人口的3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失地农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576个失地农民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二是就业能力差。从事农耕的占85%,并且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三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上级相关部门只为完全失地农民办理了失业登记证明,并为已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完全失地农民连续补贴3年50%的保费。

2.农业用地征用存在的问题

2.1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扩建,征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失地农民也逐渐增多,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涉及到户籍、计划生育、义务教育、住房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2.2失地农民中18岁以下的人员没有经济来源 在调查中发现,0~18岁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属消费层,占失地农民人员26%,没有生活来源。

2.3失地农民中45~60岁之间的人员就业难 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以从事耕田为生,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失地,转行就业非常困难。

2.4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桦甸市只发放给完全失地农民连续3年50%的社保费用补贴,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待遇。

2.5征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工作进度作出的一些承诺,征地后没有兑现,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3.今后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于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的知识含量、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既可以增强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3.2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就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招工、投资入股、住房、划地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

3.3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主要是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影响征地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4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 失地农民的资产建设,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培植。要让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资产建设,形成长效的收益机制和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住宅时,既要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

3.5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篇5:失地农民培训工作汇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我区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劳动保障局、农业局、外经贸局、经贸局、科教局、科技局、引进办、旅游局和各镇、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分工负责。明确了各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区劳动保障局负责承担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培训工作;区经贸局、外经贸局、引进办和旅游局负责协助企业做好“订单培训”工作;区农业局和科技局负责做好农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区科教局负责协助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培训工作。各责任单位纷纷把失地农民培训工作作为份内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三是落实经费。区政府计划在3年内投入万元,其中今年万元,作为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各镇、街道也按照区下达的培训任务,以人均元的标准落实了培训专项资金,确保了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调查摸底,制订方案

搞好调查摸底,制订工作方案是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全面摸清全区失地农民的情况,我区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全区失地农民进行了调查摸底。今年4月份,区劳动保障局联合各镇、街道和村委会,通过每个镇、街道抽取1个自然村,每个村抽取50家农户的方法,对全区失地农民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区制订了《区20xx-20xx年失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培训目标、形式、内容、步骤和主要措施,并将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街道,确保了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

三、精心组织,搞好培训

篇6: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材料

自2005年9月21日市失地无业农民安置领导小组扩大会后,我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高度重视,奋力推进,安置工作进展顺利,现将近期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六项举措,贯彻扩大会议精神9月22日,我区召开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专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专题扩大会议精神,落实了六项举措:一

是将区政府相关副区长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加强了工作力量。二是制定了例行会议、专项信访接待等5项制度。三是再次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做到不重、不漏,同时建立健全台帐。四是在第二次清理数据的基础上,科学

测算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所需要的资金。五是克服一切困难,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安置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六是围绕失地无业农民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二、启动九大体系,力推安置补偿工作 我区出台了《关于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9大安置保障体系。一是启动失地农转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清理核实工作,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共1271人(1-9月为失地农转非人员发放低保金万元),对后期新申请的403户614人的核实工作正在进行。二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体系,加速了对失地农民的登记工作,2004年1月1日到2005年7月31日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有649人,已初审393人,预计在月底前自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和救济金发放率达到80、符合条件低保参保率达100,圆满完成市下目标任务。三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安置体系,对符合劳动力就业条

件的5234人,实施了再就业培训,近期开设了9个再就业培训班,共培训450人,在10月12日市就业局招聘会上,签定意向协议26人,为67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四是启动文教、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就近入学、一视同仁”和“低费率就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解决了58名失地农民子女就学,减免教育学杂费、住院费、手术费、门诊挂号费等共万元。五是启动住房安置体系,自2005年9月1日起,我区严格按照“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落实了安置方案和措施,住房安置预计年底前得到全部解决。六是启动信访接待体系,成立了以区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处置突出信访问题工作组,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解决失地农民信访案件,近段时间共受理安置补偿信访案件15件,接待信访群众44人次,处理15件,回复率达到100,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七是启动司法救助体系,对失地无业农民积

极开展了法律援助,采取设立流动法庭、免费咨询点,免费代理服务,开辟救助热线等形式,重点解决工资、赡养费、抚恤金等问题,共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10件,做到了早受理、早执行、早解决。八是启动资金扶持体系,努力克服偿债高峰期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补偿安置资金专户,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是启动便民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区16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部门、涉及69个行政许可项目进入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确保各项扶持和救助政策及时落实。

三、强化四个到位,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活动月中,我区把解决好XXX补偿金拖欠和XXXX“一碗水”动迁58户未入住安置房作为失地农民安置集中兑付阶段的起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确保实效。一是领导指挥到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达现场听汇报、抓协调、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

际问题。二是宣传引导到位,专门组建了由所在乡镇分管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政策,积极化解矛盾。三是管理监督到位,派出专门力量直接参与安置房的施工管理,特别是对工程涉及到的水、电、气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工程的质量,避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四是资金补偿到位,采取缓发机关干部职工福利、向乡属企业借款筹资、加大现有存量资产盘活变现等措施,筹集资金349万元,集中解决了XXXX拖欠补偿和XXX动迁58户安置房的问题。

四、完善四大机制,规范安置补偿工作 一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将安置工作纳入了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100、三个确保”的目标,即在市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政策、法规宣传到位率达100”和“确保失地无业农民子女全面就学”两个目标。二是完善规范运作工作机制,工作中坚持实行“阳光

篇7:我市部署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12月1日起《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将正式施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办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衔接和过度,昨日上午,市政府召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贯彻落实汇报会,副市长赵洪权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市国土资源局介绍了《办法》出台的背景以及我市草拟的实施细则相关情况,各县区以及市直属相关部门就《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就我市实施细则进行讨论。

篇8:构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一)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也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 其最低的生活保障权利往往被忽略或剥夺。我国的失地农民还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失地农民在失去了由于拥有土地和房屋而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之后, 在城里既找不到工作, 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生活水平下降。

(二)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劳动能力丧失, 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 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支出, 同时, 由于土地的减少, 土地的保障功能降低, 且农村的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和子女外出务工, 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地削弱。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在面临着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业的情况下, 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三)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医疗条件在能更好地保障人们健康的同时, 医疗费用也在大幅攀升, 致使失地农民医疗风险凸显, 许多农民应病致贫, 或应病返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现, 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对失地农民而言显然有巨大的压力。

二、影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经营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买卖和转让土地, 也不能出租和抵押土地, 但国家可以依法征用。国家对土地处分权的垄断的膨胀和随意性, 导致失地农民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下, 土地只有经过政府征用后, 农民集体才能转让, 政府是土地处分权的实际掌控者。农民在对土地对处分上缺乏自主地位对话语权, 也对土地处分后对收益分配缺乏足够的知情权。政府对土地拥有超越法律地位的绝对优势权。在征地补偿方面, 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经营导致原本土地所有者实际应享有的土地收益权被剥夺。失地农民获取的补偿金是政府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的, 农民没有与政府充分平等协商土地补偿价格的机会。

(二) 土地产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目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够合理和完善。我们始终没有把土地真正交到农民手中, 始终没有给他们法定的、永久的土地财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我国现行与土地有关的《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农村委员会组织法》等五部法律, 均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 由于“农村集体”是一个抽象集合群体, 故对土地处分权进行具体的分解、执行过程中, “农民集体”这一群体的利益很容易被架空或得不到充分、完全、公众的关注。“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法律上的模糊, 是各级政府随意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的驱动力。忽视土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创设探索选择, 使现阶段土地公有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单一, 土地权利制度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式, 忽视市场机制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忽视农民土地公有产权与农民持有产权的有序分离, 初始产权界定不清晰, 使得农民在土地公有产权主体上缺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未能走出初始产权创设区界模糊的误区。由于利益驱动, 必然导致“农民集体”权、责、利界定不清, 在征地过程中产生各种“搭便车”行为, 最终严重损害“农民个体”的保障权益。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个人素质的欠缺, 加之在征地过程中既无决策权, 又缺乏土地交易过程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致使各种不规范的征地行为滋生蔓延。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显困难。

(三) 补偿额过低、补偿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对补偿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经济补偿, 即农民失去土地可以获得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土地补偿费用, 但补偿费用的评估只是根据农民原来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益进行估算, 并不计算其它增值价值和机会成本。在现实中一块农业耕地, 一旦转为工业用地, 其市场价值往往可以猛增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给予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青苗费补偿费的总和最高不超过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土地是我国现有保障制度下农民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收入理应包括农民的“养老金”和“看病钱”, 但目前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却远远难以承担起这两项职能, 由于补偿数额过低, 只能维持农民近期生活, 很难让农民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 更谈不上失地后创业、安置等费用。而有些地方的补偿额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 拖欠农民补偿款, 农民今后生活难以保障。

三、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对农民而言就是生命线, 就是生存的源泉, 土地承载着发展和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一旦失去, 生活来源随之阻断。在我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下, 所谓合理的补偿和后续保障, 实际上就是要在现有的土地产权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 对征用农地的补偿内容、标准与分配使用等问题进行重新的筹划、调整和完善, 就是要将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内化于补偿和保障政策。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也必须同我国特殊的征地补偿制度结合起来, 必须明确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补偿+保障”职能, 一方面尽可能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补偿安置费的内部结构对于土地功能替代的对应, 实施更倾向于失地农民获得直接利益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方式, 减少他们所承担的保障制度成本。唯此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因此, 征地部门、利益集体以及社会就必须肩负起这双重职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应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

(一) 设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1.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资金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关键。目前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不现实的。因此, 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政策法规上的依据。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 在于政府凭借公权对所有建设用地计划征用。因此, 界定土地征用权、规范政府公权力是当前征地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同时, 必须在征地制度中, 对公益用地和非公益用地做出明确的规范和界定, 在此基础上, 应对不同性质用地的获得采用不同手段和原则, 对于公益性项目用地, 失地农民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政府有义务从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 以相当补偿为原则, 尽可能提高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 一次性足额支付补偿安置费, 为农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土地, 应该鼓励用地单位和农民直接谈判交易,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农民获得较为满意等土地价格, 从而有助于被征地农民问题得到积极主动的解决。

2. 健全基金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应实行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 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 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保险金的发放等, 并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独立性。社会保障基金交由私营机构管理,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也必须考虑基金投资运营问题, 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当然, 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全部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 结合国情, 我们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并引入竞争机制, 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 构建政府主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之一。在社会保障方面, 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是长久解决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的最有效举措。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应具有特殊性, 不能简单的纳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 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1. 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因此, 政府应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只要符合条件, 不得以失地农民曾获得高额的土地征用补偿而将其排除在外, 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失地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其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委会集体经济共同担负, 各级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对低保资金的投入。

2.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目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方法主要是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方法, 这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 且农村的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核心家庭增多, 家庭的养老负担相当加重, 加之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在面临着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业的情况下, 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此, 建立适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可采取政府补贴、征地单位代缴等方式, 将被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统筹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员的医疗保险等问题。

3. 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但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不具备把所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均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因而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并建立“国家出一点, 集体补一点, 个人缴一点”, 共同投入, 风险共担的机制。

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 还可以适当引进商业保险模式,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同时通过法制化管理对失地农民参保、医疗服务和基金监督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 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

再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 政府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提供工作岗位, 更要从失地农民自身特点出发, 积极帮助其发挥自身所长自谋职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并对这部分失地农民提供场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进行分类培训, 提高其素质和技能, 使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政府应积极开发准入门槛低、适合农民就业的公益性或生产性岗位;加快市场建设步伐, 为更多的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通过更多的企业来就地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 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后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农地流转入城市及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在此过程中, 农民的人力资本由于职业阻碍而折价, 收入与就业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 要切实从保障失地农民根本利益出发, 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市场化取向的、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刘晓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J〕.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 (7) .

〔2〕林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困境的政策导向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2007 (12) .

〔3〕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广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岭南学刊, 2008 (2) .

〔4〕周中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1) .

〔5〕邓元慧.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经验及借鉴〔J〕.科技信息, 2008 (22) .

篇9: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初探

[关键词] 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发展性补偿

[中图分类号] F241. 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095-06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集体农地被征收转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征地后,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让他们无所适从,大量失地农民赋闲在家,手握征地拆迁补偿款却无所事事,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有些人甚至陷入炫耀性消费、赌博等不良生活习惯而无法自拔,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使该类社会群体定位准确,正确使用征地补偿款而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中亟待重视与解决的课题。

要解决上述失地农民的困境,社会各界初步达成的共识是加强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性补偿。发展性补偿是指尽可能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相比保障性经济补偿,发展性补偿才是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时代”,鼓励失地农民创业是发展性补偿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学界主要关注失地农民商业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剖析了失地农民创业现状,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失地农民创业的对策。而笔者认为,除了商业创业,失地农民还可以开展社会创业。鼓励并支持失地农民进行社会创业,对失地农民开展社会创业教育,能够将失地农民的社会公益责任与创业联系起来,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创业:破解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的新思路

(一)社会创业的提出及其实践

社会创业是指组织通过创新来融合社会公众利益与自身经济利益,在组织得到发展的同时增加社会福利。目前,学界对社会创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一是企业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提升竞争能力,拓展盈利空间;二是非营利机构通过商业运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社会创业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迅速扩张,民众越来越注重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福利;然而与此同时,政府出于政治、财政等多方面考虑,开始缩减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资助。因而非营利组织被迫选择引入商业化操作,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来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自此,企业家与创业概念开始引入社会公益领域,社会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萌芽。

其次,政府失灵现象导致某些偏远地区无法享受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一些商业企业负责人与非营利组织便寻求合作,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实现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双重效益,社会创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最后,随着社会创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商业与公益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二者以一种全新范式推动了社会创新与公益事业的发展,由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社会创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案。

国内外无数实践证明,社会创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地减轻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负担。

目前,我国社会创业还处于萌芽状态,符合“社会创业组织”特征的非营利组织或社会企业并不多,然而我国依然存在农民进行社会创业的先例。2010年11月23日,云南省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该协会是由一直从事黑颈鹤保护与摄影工作的大桥乡农民杨华发起,并得到了该县政府相关部门及鸟类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杨华认为,成立该协会是为了提高农民社会责任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黑颈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除了环境资源领域,当前我国其它领域的社会创业也在初步展开。上海的欣耕工坊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创新公益项目来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慈善公益组织。该组织从创立之初就奠定了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欣耕工坊的从业者均来自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教育培训,让弱势群体自食其力,并以组织能力帮助拓宽销售道路,提高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身价值。雷励中国是一家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型公益机构。该组织在成立之初即以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运转,以利润获得为组织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该组织旨在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探险旅程,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感受世界,发展自己,让青少年为社区服务与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从国际上看,孟加拉国较早地开展了社会创业的探索。1972年阿比德创立了“农村促进委员会”(Bangladesh Rural Advancement Commit-tee,BRAC) 。该委员会关注当地民众的贫困问题,通过对民众进行不同层次的系统培训,试图减轻他们的贫困程度。除此之外,孟加拉国还成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通过发放微型贷款帮助贫困农户,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济与发展能力。目前该模式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模仿或借鉴。

(二)社会创业破解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

1.失地农民面临的发展性困境

针对日益突出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者提出应完善征地程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等策略。政府部门根据理论研究成果,修改或出台了多项公共政策,试图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一是修改《土地管理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解决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同地不同价、随意性较大等突出问题;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

nlc202309051438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补偿和保障上。然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后所面临的贫困风险和损失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机会、权利等。

研究发现,创业是个人摆脱劳动力市场上受歧视地位的重要发展战略,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通过鼓励失业人群走向自我创业,来解决比较棘手的失业难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方略以来,政府逐步开始引导失地农民创业。在当前辅助失地农民的创业项目中,大多数政府选择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硬件设施及资金支持等。从短期效果来看,这促进了失地农民创业率、就业率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政府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投资回报,表面上看商业创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性问题的有效手段。

然而笔者发现,尽管推行失地农民创业已有一段时间,失地农民的发展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失地农民在创业中出现的困境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跟风盲目,形成恶性竞争。失地农民较难自主把握市场规律,容易盲目跟风当前一两个获利较大的项目,造成失地农民创业项目类型单一,并导致内部恶性竞争;而政府对失地农民创业多采取“多快好省”的理念,缺乏宏观引导和技术指导,自主创业并未给广大失地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二是创业中个体价值得到释放,集体价值却未能彰显。小农道德价值观念普遍较低,人际交往中存在较明显的双重标准。在失地农民创业中,体现为家族内部互相帮助、局外人相互竞争甚至排斥,形成各式各样的小团体。从失地农民整体来看,其经济与生活水平未能得到提高。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落后于百姓需求。失地农村土地大量征迁,城区重污染企业迁入,被征迁村庄的原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显现;同时,由于环保型产业投资额度高、利润回收周期长、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失地农民在没有法律及道德约束条件下便会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高环境冲击型行业,进一步恶化了失地农民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百姓对于“青山绿水”的需求。

2.社会创业可以有效破解失地农民的发展性困境

近年来,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方式逐渐走人大众视野。在实践中,无论是在发达的经合组织国家还是在不发达的孟加拉国,社会创业都已初见成效。社会创业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创业,阿弗德、布朗和赖茨认为,社会创业是采用创新性方法,整合资源解决贫困及边缘人群的社会问题,从而提高社会价值的行动过程。社会创业者试图通过贫困和边缘群体思想、能力、资源和社会分配方式的变化推动社会改革。笔者认为,社会创业是破解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的有效手段。

一是社会创业可以有效避免因生产方式落后带来的困境。社会创业不以个人名利为主,其创新活动的目标必须与社会价值与社会使命的创造相联系。以社会创业为主导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需要建立在社会责任的基础平台上,社会创业有利于被征迁村庄的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生产方式,缓解社会问题。

二是失地农民具有进行社会创业的有效动机。失地农民与社会创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当前我国失地农民从生活环境到生活质量应得到进一步提升,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发展性问题都亟待解决,失地农民是社会创业的直接受益者;失地农民社会创业是缓解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的有效手段,失地农民也因此成为社会创业的潜在实践者。

三是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价值是社会创业的应然之义。近年来,社会创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逐渐认识到社会创业方式在解决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因此,社会创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失地农民中推行社会创业代替商业创业,可以改善被征迁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

二、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资源基础、创业领域与创业路线

(一)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资源基础

考虑到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较弱,无法独自胜任为实现社会价值而进行的社会创业活动,笔者认为,政府、市场、高校与非营利组织四大资源可以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保驾护航。

政府是失地农民社会创业最重要的支持主体。政府掌握的政策与财政资源是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两大要素。当前政府也十分重视创业工作,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口号。笔者认为,当前政府还未完全挖掘出社会创业在解决失地农民发展性困境上的巨大优势,政府应适时将政策着力点进行相应的转移及调整,为诸如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创业者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通过发展性补偿代替保障性经济补偿,从本质上做到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影响生活质量。

当前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意识薄弱,被征迁农村缺乏创业的公共设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大力发展诸如社会创业的新型创业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市场是社会创业企业的战场,但市场也应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提供帮助。拥有了市场宏观层面的保护,失地农民社会创业企业才不易陷入商业、企业的包围中。市场作为对失地农民社会创业企业的资源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支持社会创业企业:投资、供应与销售。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项目更加关注,给予更多投资资金,拓宽对社会创业企业的供应渠道与销售渠道,在必要情况下可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企业倾斜市场,制定保护政策。

高校与非营利组织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创业的方向指导与技术支持。作为高校,应摆脱传统的狭隘的创业教育观,鼓励学生运用商业手段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大学生可以以“村官”的形式深入农村,提高失地农民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认知,带领失地农民由传统商业创业过渡到以创造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社会创业之中。此外,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定期下乡对失地农民社会创业进行指导与培训,培养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意识,提升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能力。

nlc202309051438

非营利组织同样也是支持失地农民进行社会创业的重要主体。非营利组织以其擅长的社会事务管理及组织运作模式可以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提供较全面的创业机会选择与管理模式指导借鉴,为失地农民或相关弱势群体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成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资源基础。

(二)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创业领域

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目的在于解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失地农民在必要的资源支持下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动机及方向。笔者认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领域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领域。在针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政策中,政府鼓励失地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提倡教育公平。然而实际情况是,城里学校不愿接受,乡镇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设施差,师资流动快,失地农民子女无法享受应得的良好教育。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创业解决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组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调控当前对失地农民子女上学的歧视性问题;其次,社会创业组织可将商业运作部分盈利投入城市学校或乡镇学校,换取子女受教育机会;最后,有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协会组织可以与教育类慈善组织沟通,争取获得慈善资金修建失地农民子女学校。

二是农村环保领域。城市污染工业企业转移,给被征迁农村的环境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失地农民可针对环保问题成立相应的组织协会,辅助于政府环保政策,督促污染企业安装净化设备,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失地农民环保组织应积极宣传带动当地居民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为自身环境的改善及其保护出力。

三是失地农民再就业领域。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尽管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获得了大量补偿金,但他们仍然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而这些失地农民只有参与工作才能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稳定的保障。所以,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可以选择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师资、提供培训场地与培训资金,让失地农民满足基本的企业与市场的职业要求,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率。此外,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组织还可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商,加强失地农民落实就业政策与就业培训计划,从法律政策角度稳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平台。

四是失地农民医疗保障领域。失地农民户口虽从“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远没有达到城市居民的标准,所以针对失地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可以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项目。失地农民通过成立社会保障组织或协会,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加快针对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安排,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组织名义在社区内安置相应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为失地农民就地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三)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创业路线

失地农民社会创业需要失地农民自身认知提高及社会观念的进步。笔者认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可以选择以下三条路线。

一是失地农民需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社会创业观念。失地农民获得征地款后生活比较安逸,常年的农务劳作也造成了失地农民保守的生活态度与就业观念。当失去耕地需要开创事业,特别是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进行社会创业时,很多失地农民对此望而却步。但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却十分严峻,相比城市居民缺乏很多必要的政策保护与社会保障,因而失地农民自身必须认识到群体所处的困境。因此,失地农民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社会创业在解决农村问题的独到之处,通过社会创业推动政府落实有关政策,以一己之力逐步改善农村的社会问题。

二是识别社会创业机会,合理选择社会创业项目。社会创业机会源于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于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应从实际出发解决被征迁农村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社会创业针对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按照问题严重性合理划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有能力解决的社会问题才是好的社会创业项目来源,才值得投入资金与精力。

三是合理衔接社会创业中商业运作手段与社会服务目的。社会创业者需要合理规划商业盈利的比例用途:一方面要延续企业运作;另一方面还要为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在社会创业中,失地农民可以通过商业运作获取盈利以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管是商业运作还是社会服务,均需要提高失地农民的管理水平。

三、促进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创业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对于失地农民群体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无法忽视失地农民与社会创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失地农民需要社会创业为其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失地农民也有责任为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付出自身的努力。面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需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政策推动失地农民社会创业。

(一)帮助失地农民开发社会创业机会

社会创业机会源于社会问题。社会创业机会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其本质仍具有社会性,社会创业的合理开发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创业机会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让社会创业机会得到良好的开发。

绝大多数失地农民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社会认知程度较差,失地农民从创业机会的把握到创业时机的选择都需要各界大力帮助。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首先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应转变对失地农民传统的保障性经济补偿,根据不同地区失地农民所处的独特环境,因地制宜地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创业机会。除此之外,市场也需要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保护与支持。从投资、供应与销售三条路为社会创业企业减轻负担,确保企业不受恶性排挤,保障企业的良性运作。高校与非营利组织也应根据自身能力范围培养失地农民对社会创业机会把握的能力。二者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培养失地农民对社会创业机会的认知程度,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提供方向性引导;同时非营利组织可以根据其参与社会事务的经验及限度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创业进行指导,争取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创业一个成功一个。

(二)提高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可行能力”

“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于2002年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可行能力是“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失地农民赋闲在家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可行能力促使资金转化为资本,而该项进程的阻碍将进一步导致创业机会的缺失,失地农民社会创业过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若要打破该循环,笔者认为对可行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提高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将为失地农民社会创业培育更多的社会创业者。社会创业者承担着社会责任者与文化行为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社会创业者通过社会创业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同时社会创业者还负责弘扬自主创业自主解决就业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未就业者积极创业,参与就业。虽然失地农民社会创业面临众多主客观条件制约,但随着社会创业在我国的推进,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创业者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失地农民群体中。当今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培养,将社会价值融入现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中,构建富含社会价值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具有良好社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将新型的社会创业理念传播给失地农民,带领失地农民进行社会创业,促进社会创业在失地农民间开展,以社会创业推动失地农民就业,改善失地农民社会环境,实现失地农民的社会价值。

(三)通过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社会创业技能

社会创业是失地农民凭一己之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有必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社会创业技能培训。笔者认为,创业培训应结合失地农民实际能力水平,让失地农民了解社会创业组织的内部管理,培训失地农民的商业运作能力,系统指导失地农民在社会创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合理划分盈利比例,必要时应派专家在创业初期与失地农民共同打理企业或组织。通过对失地农民不断地创业教育培养失地农民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传授创业相关知识和必备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并发掘其创业的潜力,以实现对失地农民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忆大连作文1000字下一篇:“赢在WPS”校园活动推广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