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研究

2022-12-31

雄安新区以创新思维为导向, 意在营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但是在新区开始铺设之前, 由于土地被国家征收, 统一规划和设计, 会产生一批失地农民, 他们的权益维护情况, 是否能够获得满意的持久发展, 事关新区的顺利开局。

而且, 失地农民作为雄安新区的原住民, 应该平等享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一、雄安新区的设立背景

2017年4月份提出的“雄安新区”部署, 囊括安新、雄县、容城三县及部分周边区域, 是国家着眼整体经济布局,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科学规划北京非首都功能后的一项宏伟决策, 意在探索我国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可谓“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

按照规划建设路线图, 雄安新区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 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区域, 涉及100万人的拆迁转移工作, 后续还将陆续迁入中船重工、中国五矿等大型央企, 远期规划容纳900万—1200万人口。

这种背景下会出现原住民和新居民大融合现象, 如何从社会保障环节发挥支撑作用, 从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不同方面促进人口的平稳过渡, 事关雄安新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雄安新区与国内其他新区不同, 无论是政治地位, 还是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都具有独创性。

这就要求从宏观设计、制度建设、具体执行诸多层面发挥创新性思维。这样的话, 先前的成功经验失去了直接复制的可能性, 需要扎根雄安实际, 做足前期的实地调研工作, 最大化掌握精准的数据信息。

二、国内其他特区的经验做法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 国家已经在有序开展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工作, 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改写了中国经济轴心区域的分布。在上述新区建设过程中, 均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 如何恰当解决, 事关新区前期铺设, 更关乎后期的工程推进, 所以需要上层设计环节做足准备和预案。深圳特区创建时间较早, 很多做法都是先行者角色。其中, 对于“留地安置”模式的讨论较为充分。该模式契合了当时深圳特区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 照顾到了村民后续的发展诉求。但是, 其负面影响随着时间推进也在不断展现, 例如社区经济职能弱化, 社区管理一度处于失控状态等[1]。浦东新区积极利用股权的形式, 将农民的拆迁补偿及土地作为投资股份, 这样的话, 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回收环节中, 避免因失去基本收入来源而丧失后续的基本保障。同时,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 通过村集体组织的合理运营, 能够获得村民财产的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在村民培训方面, 也是政府牵头, 实施多样灵活的培训项目, 确保失地农民具备谋生能力, 实现再就业[2]。重庆两江新区涉及的开发区域和失地农民规模较大,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所做的努力和措施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政府部门在确立保障标准、健全综合保障体系的同时, 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 想方设法为辖区内农民提供灵活的保障措施。加大立法环节, 将农民保障问题的解决, 纳入法律范畴, 彰显执行的公信力。在辅助环节, 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 起到政府和民众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作用[3]。

三、雄安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路径

纵观国内其他经济特区的经验做法, 真正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主要从宏观 (政府) 、中观 (用人单位) 、微观 (失地农民自身) 三个维度共同作用, 合力推进这个系统问题的彻底解决。

(一) 宏观层面上的对策建议

(1) 政府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从国家政府角度来讲, 为了更好的促进失地农民职业发展, 要逐步淡化城乡户籍制度差别, 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 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将失地农民纳入到整体的服务管理体系中来。 (2) 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机会。国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 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具体来说, 要因势利导地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4]。积极拓展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的途径。同时, 采取优惠措施, 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失地农民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失地农民的择业行为多样化。通过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创业资金支持项目, 发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作用, 探索多种支持失地农民创业的项目和方式[5]。 (3) 社会以包容心态对待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社会声望低, 不仅与自身因素有关, 也与社会大众有关。外界群体与失地农民接触不多, 对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往往带有偏见, 这对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以及职业发展都非常不利。应该看到, 失地农民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假如没有他们, 城市经济不可能如此繁荣, 所以全社会不应该排斥、歧视失地农民, 应该敞开怀抱接纳他们。

(二) 中观层面上的对策建议

(1) 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单位不愿意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这个群体的流动性太强, 造成成本的净流出。企业可以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服务期限和提高职工待遇入手, 形成对失地农民的激励, 稳定他们的流动性, 加强培训工作, 强化员工素质, 提高企业利润。企业应鼓励失地农民利用业余时间, 学习相关技能, 提高人力资本, 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将员工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整合起来[6]。 (2) 在社会保障方面, 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是员工的基本权益, 用人单位要配合法律的实施。享受了这些保障, 失地农民的职业才有可靠的后盾, 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 微观层面上的对策建议

(1) 进入城市后, 失地农民应该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而不应继续局限在旧有的关系网络中。基于业缘的“弱关系”, 会使失地农民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就业信息和渠道。广泛的社会关系对于自己职业的长久发展, 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 在端正择业观念, 树立就业竞争意识的基础上, 失地农民要花大力气做的就是快速提升自身素质。在这个讲究能力的社会里, 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会。失地农民应树立成才意识, 利用好业余时间, 进行学习培训, 也要抓住政府或单位开展的培训计划。

摘要: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型城镇化”又将带动城市建设步入崭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失地农民”, 一个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群体。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 同样存在这样的难题。如何为他们提供兼顾当下过渡及后续发展的社保条件, 避免失地农民被动转化过程中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利益受损, 这成为国家应该谨慎应对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雄安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如渊.对我国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5, (10) :14-20.

[2] 杨光.快速城市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5) :289-293.

[3] 罗章, 宁晓凤.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政府责——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2721-22723.

[4] 胡同泽, 张丽娟.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53-55.

[5] 李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调查[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0.

[6] 王剑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的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餐饮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的审计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