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论文

2022-04-19

【摘要】教育培训是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培训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主体单一,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更新机制不完善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分析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与需求现状,发现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失地农民真正的教育培训需要出发,从教育培训的内容设置、师资建设、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

随着亳州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商品住宅小区和各种拆迁还原小区林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断涌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然而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并未得到相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当前亳州失地农民教育存在内容设置单一、培训机构条件差、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缺乏效果评价机制等现实问题。

一、资金来源缺乏,资金管理需完善

在资金来源方面,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来源缺乏,仅依靠上级农民培训补贴,在教育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上同样需要完善,资金监管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资金监管机制缺乏。由相关部门人员关于资金来源与监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亳州市仅仅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统筹使用好上级农民培训补贴资金,并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积极争取上级对口部门的培训计划和资金支持。这样的安排,过度依赖上级有限的补贴资金,并没有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失地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也并未发动社会力量,联合企业、用人单位等进行“开源”,这样的做法很难保障充分、稳定的失地农民培训资金来源。在培训资金的监管方面,培训资金申请使用程序复杂、混沌,审核时间长,未能做到专款专用,导致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内容设置单一、不完善

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层面并且缺乏针对性、效果差,创业能力培训缺失,忽略了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需要,缺乏长远规划。

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方面,亳州市在实践上缺乏经验,在理论上也不够成熟,这导致亳州市目前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未能考虑不同年龄、层次、性别的失地农民群体的不同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不考虑长远职业规划。

亳州市目前针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家政、面点制作、加工技术等方面,培训层次较低,难以帮助失地农民在求职方面提高认可度,获得优势,经过培训以后,失地农民仍然只能获得短期工资福利待遇低的工作。

全民创业背景下,许多失地农民存在创业意向,他们渴望获得政府关于失地农民创业支持政策、贷款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但亳州市针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中相关方面内容缺失,无法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失地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另外,许多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仅仅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并未完全实现观念、行为以及职业的转变,从而面临一系列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生活,游离于城镇边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培训机构条件差,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亳州市鼓励具有培训资质,符合培训条件的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自愿申请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并开展与之配套的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工作,允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农业部门分别认定定点培训机构,并且已有县区开始尝试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资金、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各方面的硬性条件,以规范农民定点培训机构的工作。但由于执行不到位,这些规范和规定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规定出台几年,仍是“纸上谈兵”,并未落到实处。实际上仍然只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长期合作的培训机构真正实施面向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并未出现新加入的培训机构,竞争机制缺乏。而这些真正实施培训的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等问题,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培训,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另外,非农技术技能、种植养殖技术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培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保障教育培训质量,但在目前亳州市失地農民教育培训师资构成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影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越来越强调持证上岗,就业准入制度深入人心。在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如果不加强失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失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获得的知识技能很难得到承认和证明,职业准入制度无形中就会变成失地农民就业道路上的另一道门槛。

五、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资金管理

亳州市需完善资金管理,加大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明确、简化申请程序,严格、高效审核资金拨付,将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社会监督落到实处。同时,继续严肃查处虚报、套取、挪用农民培训资金的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二)多层次多角度优化、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结合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调整教育培训内容;第二,真正从失地农民实际需求出发设置教育培训内容;第三适应失地农民创业需求开展创业培训;第四,加强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为了提高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亳州市应当拓展师资来源,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兼任教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师资构成中的比例以满足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要保障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要注意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四)加强教育培训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加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要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通过一定的考核认定工作给已接受教育培训但未取得证书的考核通过者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证书,将后续参加教育培训的失地农民纳入职业资格认证的范围,达到认证要求的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第二,针对失地农民适当减免职业资格认证所需费用,提高失地农民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第三,大力宣传参与职业资格认证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失地农民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意识,同时扩大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和范围。

基金项目:2017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课题编号:azjxh17105)。

作者:杨梦雅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探析

【摘 要】教育培训是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培训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主体单一,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更新机制不完善等。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需要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健全培训内容及方式的更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构建培训效果的反馈评价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地农民人数急剧上升。据统计,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已高达5 000多万,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到2020年失地农民数量将达到1亿左右。[1]由于绝大多数失地农民缺乏知识文化和职业技能,失去土地后,他们成为了既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一类弱势群体。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不仅可以转变失地农民传统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他们再就业或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对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尝试从教育培训机制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浙江衢州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四川达州创新了教育培训方式,宁夏银川制定了教育培训专项政策,河南郑州开展了“引导性+技能性培训”[2]等。这些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就培训机制而言,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机制、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更新机制、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等均不健全、完善。

1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诸如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社会权益等方面的措施,这些制度、措施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支持失地农民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显得较为乏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3]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度还不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没有对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这使得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其次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教育的职责定位,尚未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更谈不上设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这严重制约着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再次,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也未能有效提供适合失地农民接受的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方式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

2教育培训欠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不足制约着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主要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且经费投入有限。也就是说,仅靠地方政府的投入,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不够持续的。对广大失地农民而言,他们自身能力也有限,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培训意愿。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只能够接受免费或者收费额度较低的培训。[4]与此同时,因为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认知不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社会资金的投入。而教育培训的场地、师资力量等培训成本也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没有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势必影响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3教育培训主体机制单一

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育培训的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多源于附近的学校。由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又较少。教师数量、质量都影响着培训的效果。课上讲授的方式又使得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结合紧密度不够,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够明显,挫伤了失地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的更新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虽然开展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教育培训内容设置层次较低、不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时,多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养殖、果蔬栽培、手工等,这与多数失地农民的就业愿望有较大出入,尤其是中青年。他们的就业意愿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这就使得培训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多数中青年失地农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学习项目,放弃接受教育培训。另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密切,针对性不强,这也挫伤了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方式的单一也影响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就现有培训模式而言,主要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面对面的授课,实践操作性少,培训点集中,这都影响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育培训缺乏宣传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失地农民教育相关培训,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了解的并不多,这说明教育培训的宣传不够。绝大多数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其本身未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失地农民长年以种植业为主,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有限,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安于现状,就业观念、职业教育和技能意识薄弱。有的失地农民依赖征地款,有的认为他们是本地人有其优越感,甚至还有的并没有打算再就业,因此不能够积极地参与教育培训过程中。因缺乏有力的宣传,社会上相关的培训组织对其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未充分认知,这都制约着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推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着力点 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培训健康、持续地发展。为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培训主体孕育机制、培训内容及方式的更新机制、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等。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首先,要不断完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构建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制定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这是做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也是世界上失地农民教育成功的经验。有了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可以使失地农民培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教育培训的随意性,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

2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

充足的经费是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物质保障。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工作计划,设立培训专项经费,不断加大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有序实施。同时,政府应不断拓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渠道,多方筹措资金。除了财政专项拨款外,还可以从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土地征收转用后的土地增值中取得,也可以汇集各企业、团体资金力量。另外,通过不断宣传,让失地农民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乐于投资自己的培训,从而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机制,最大程度上保障失地农民都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进而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

为了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主体。一是为满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引入企业、专业协会、民间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相关教育主体。利用各类教育主体技术与人才优势,开展相关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市场竞争,保证培训主体的质量层次,从而保障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加强培训主体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式”培训,也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从而使失地农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便迅速上岗就业。

4加强教育培训的宣传机制建设

鉴于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发传单,借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途径,广泛宣传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展示教育培训的成果,扩大教育培训活动的影响力,促使广大失地农民充分认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失地农民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来,拓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5完善培训内容及方式的更新机制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失地农民的特点、年龄层次和就业需求,教育培训内容要更加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一般性技术与高技能培训相结合;心理辅导与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等,通过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树立其法制观念,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能够顺利找到各种工作。同时,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与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实际偏好贴近,是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再创业的一条共性经验。[5]为有效提升教育培训效果,根据失地农民的层次和类型,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基地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社区培训、远程教育模式等,促使失地农民能够快速掌握各种技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6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失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可制定失地农民培训的补贴办法,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失地农民,按照不同的培训内容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对参与培训合格者,发放国家认证的失地农民培训上岗证书等。同时,对自己出资参加教育培训的失地农民,相关部门可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促使失地农民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切实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快失地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非农领域就业的转变。

7建立培训效果的反馈评价机制

为提高教育培训质量,需要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培训效果评价是通过收集、分析培训过程中的一系列数据、资料、信息,对培训成效进行定性或定量判断的活动。[6]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一是地方政府根据失地农民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各培训主体从经济与社会效益来评价教育培训的过程;三是失地农民自身,从近期与长远利益来评价培训的效果。通过地方政府、各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三方评价,建立起失地农民教育立体化的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成效,不断提升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与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鲍海君.生存到促进发展:论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J].西北人口,2012,(5):59.

[2]崔铭香.高志敏.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考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

[3]韩长顺.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青年工作创新中的新型农民培育之研究[D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2006-11-29.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4807.

[4]吴伟.失地农民培训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20.

[5]崔铭香,高志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考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

[6]赵艳霞.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编辑/徐 枫)

作者:贺俊杰 聂庆艳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论文 篇3:

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探析

摘要: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和教育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对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宣传、农民参与、农民就业观念、培训课程设置等问题提出媒体参与、政府主导、培训把关、职业院校参与、多重模式并存,促使竞争带动发展等措施展开对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探析。

关键词:失地农民 职业教育培训 长效機制

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失地是指农村居民丧失依据《土地承包法》所取得的家庭土地经营承包权。失地农民是指农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所有变迁为国家所有。据估计,我国现有失地农民4000多万人,单广东就有280万人,并以每年约10万人递增,而广州在其中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广州每年征用土地的数量非常大,失地农民的数量相当多,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发展问题不仅是地方政府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而且成为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的重要因素。

在广州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方式,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当前广州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建立起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广州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它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谋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一、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笔者以广州市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1份,以“您对职业培训了解吗?”为问题进行调查,其中了解较多的仅占3.74%,有些了解的占25.19%,听说过占27.18%,完全不了解有近43.89%。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对其相关的信息缺乏了解。连了解都谈不上,又何来能够有效利用职业教育带来的信息优化自身素质呢,更谈不上利于职业教育学到技术促进就业。这说明政府和村委的宣传、组织工作还不到位,有的村组织过培训但失地农民知道的不多。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中,基层组织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街(镇)劳动保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技术培训比较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政府还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您曾参加过职业培训吗?”为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9.50%参加过培训,80.50%的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在培训参与度方面,参与度较低。农民不热衷于职业培训也是其在就业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影响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积极性除去与政府相关的例如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政府、企业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等之外,农民自身的就业观念也严重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三)失地农民自身就业观念保守是阻碍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障碍

1.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大多数农民据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想特点,那就是保守、自由、闲散。如今失去了土地,被迫置身于一个激烈竞争的陌生环境中,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从而形成依赖、消极和被动的就业观念。

2.不能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补偿金,缺乏开拓性、长远性,同时缺乏自身再就业发展中的投入意识,不能够合理、科学使用土地补偿金,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3.对自身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意识,缺乏长远的打算,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由于认知有限缺乏选择性;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也缺乏必要的选择。同时在调查中以“如果有职业技能培训,您愿意花多少时间参加?”为题,发现45.09%的人希望只参加半个月的培训,32.75%的人愿意参加一个月的培训,愿意参加1~6个月的仅占32.16%,可以看出短期职业培训是比较受失地农民欢迎的方式,并且参加培训的人都希望能在家附近参加培训。

(四)缺乏符合性教材和分类培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对农民来说,他们之前的职业是农民,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在失地以后,政府、企业积极组织,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对农民自身知识的分析导致在课程安排上不能适应市场,也不符合农民心理需求,导致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研究探析

以广州市为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媒体参与,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宣传

要重视新闻媒体在失地农民宣传中的作用。利用媒体宣传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信息、策略,努力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包括就业观念的疏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作为培训参与主体的农民,其态度对培训工作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宣传,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正确权衡取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还要通过宣传职业教育对提高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要适应城市化、工业化中的竞争机制必须改变、创新。新的就业岗位需要失地农民走出原来较为封闭的空间,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媒体需要宣传,才能使弱势农民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层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上风,在不断的尝试、摸索、感染中完成市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的转变。如果能够有典型的失地农民成功化身的事例,需要树立榜样和楷模加以奖励和宣传。

(二)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出力、出人、出才”,成立专门机构做好失地农民技能素质摸底调查与调研,再此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施统计调查和监测。其次,应定期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好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使农民尽快在第二、三产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市、区、镇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每个层面要担负起不同责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起到“牵头、组织、实施”三大责任。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与培训机构及学校共同以政治任务和目标构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同时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培训把关,设置合理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培训主办方和承办方必须要了解失地农民的思想状况,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引导失地农民在众多行业及专业中有前瞻性的选择,另一方面要依据调查报告,制定适合农民层次和水平的教材及课程。此外,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因才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在培训内容在选择和考核培训机构时,要突出把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修订、培训师资、培训学员、提供后续扶持、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等作为重点内容,对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实施激励政策,对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此外在培训层次上,建议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要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技能、技术工种的培训,并鼓励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然后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女性可多开展家政服务业培训。

(四)职业院校参与,共享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和培训效果不佳,除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本身注重实践和操作,无法提供实践和操作的环境也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职业院校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到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是解决培训师资及培训机构费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外,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职业院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渠道广,信息多,与企业、行业、协会联系紧密,具备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因此可配合企业和政府实施失地农民“订单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五)多重模式并存,竞争带动发展

各方都在为失地农民培训做着各种努力同时也为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在运行模式上提供创新空间。广州失地农民培训运行应允许多种模式并存,鼓励各种创新。在模式上可采用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采单的“超市化”培训;依托社区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合培训;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充分调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的积极和创新性,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改变目前仅有的政府一方努力的局面,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发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向。将生产者由政府部门的单位扩展到其他各类组织,构建一定的公共培训市场的规则,形成一定的机制,开展公共培训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失地农民培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竞争中,政府要加强监督考核,跟踪各种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及培训效果,依据就业状况对各培训企业的进行考核与评定。

总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教育业面临这常态化、常规化、科学化、长效性的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级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伟等.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為个案[J].职业培训,2008.

[2]董倩倩等.职业教育与失地农民市民化[J].河北农业科学,2012,(14).

[3]徐君等.关于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4]胡伟等.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的构建及创新[J],当代经济,2009,(18).

作者:冯甫

上一篇: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养护管理园林绿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