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安置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简议

2022-09-10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提升。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 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了千百年来所依赖和生存的土地, 成为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 在缺少一套科学完善的就业和生活保障之前, 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农民的生活丧失了基本保障。如何才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结合失地农民安置保障的问题开展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 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

1.1 土地补偿标准较低

目前, 征地的土地补偿较少, 农民所能获得的现金补偿大概为每667 m2几万元。一般来说, 城市周边农村的补偿会相对比较高一些, 而远离城市的乡村这个补偿标准则会比较低一些。在目前的物价水平下, 如此低的补偿金额, 仅仅只够一个家庭维持基本消费几年时间, 很难满足农村居民发展生产、投资创业的现实需求。即便如此, 在很多地区, 对于农民的低额度的补偿还经常出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1.2 就业安置比较困难

在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 其中一些劳动力可由征地单位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本地单位安排就业, 但绝大多数的农民会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在实践中, 就业安置往往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需求, 但用工单位都有着自己的用工要求, 并且安置面比较窄。另外, 因为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当单位机构进行改革的时候, 往往会被列为首批被精简的对象。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自谋职业, 但目前, 这个比例还较低, 多数的农民因为年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限制, 在就业中缺少竞争力。

1.3 缺少必要的生活保障

目前, 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 大多采取的是货币安置的方式, 这种安置方式的运行成本比较低, 也比较省时省力, 能够将用地单位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一次性的进行了断。但是对于失地农民来讲, 往往不公平, 这是因为货币安置仅仅只是对于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缺少了后续的长期的发展规划, 很多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 想依靠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生活保障的想法往往难以实现, 多数农民在花完了补偿款之后, 生活很难, 不仅影响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 也成为了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隐患。

2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策略

2.1 不断提升土地的补偿标准

在进行征地补偿的过程中, 除了对土地价值进行补偿, 解决劳动力安置问题, 还应该增加农民在30 a内土地正常收益权的损失补偿、土地潜在的收益补偿、土地升值补偿等。即便是依据现行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也应该参照目前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总体的因素;同时, 还要结合农民的意愿, 不断提升补偿的标准, 确保农民在丧失了土地之后有能力进行再就业和再创业, 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失地农民整体生存能力的提升。

2.2 完善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 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农民大多缺少就业培训的机会, 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普遍比较低。这使得很多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之后, 会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在实践中, 要想解决农民就业中的困难, 除了要开展必要的就业安置之外, 还要培训农民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大胆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各类培训, 提升农民自己的劳动技能, 努力在劳动力市场自己的就业机会。政府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 也应该完善必要的就业培训体系, 依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农民的年龄阶段, 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培训内容。如县级的农广校就、农机校就可以针对职业农民培训进行努力, 组织农民适应社会发展,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尽可能的解决农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 还应该认识到, 失地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他们的权利收到侵害的时候, 往往缺少启动权利救济的各种成本, 所以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体系很有必要。

2.3 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的过程中, 各地的农民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 还应该建立起个人和国家和集体共同投入和风险共担的医疗保险机制。首先, 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强化多元化的救助投入, 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捐款, 不断充实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基金。其次, 不断推广和普及新型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目前, 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参保新型合作医疗, 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比较低, 新型合作医疗作为一项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利益的医疗保障制度,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应该做到积极宣传推广。

3 结语

我国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人口大国向非农业人口大国转变的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型成为城镇居民, 但这并非出于自身主观愿望而是被动无奈的转变, 代价便是失去其原有的土地。由于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支撑, 失地农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市民身份过渡, 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 需要政府从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 探索研究差异化安置、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村出现了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的情况, 造成大量的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因此, 如何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 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此, 结合实践, 就目前农民安置保障所面临的困境开展分析, 并就导致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安置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1] 钟水映, 李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制度、模式与方向[J].中州学刊, 2009 (1) .

[2] 吴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 .

[3] 罗文春, 李世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探析[J].农村经济, 2011 (9) .

[4] 李美玲.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 (6) .

上一篇:浅议微格教学下一篇: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