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2024-04-25

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精选12篇)

篇1: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项目简介】

本精品课程继续由开发区一小的高年级精品课程团队承接,由在教坛上摸爬滚打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创意多、有独到见解的胡冬梅副校长主持,研发内容五年级的整理与复习课。自12月精品课程研究以来,我们学校便确立复习课这一主题去研发,如今已走过了五个学期,分别对苏教版六年级上下册的整理和复习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经历了摸索—研“模”--制“模”阶段,这学期我们把眼光投向五年级,力求把前四个学期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进入“入模”阶段,重理巧练,理在得法,练有张度,教会学生“理”知识、“用”知识,主要体现如下特点:1.利用“知识图”,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纵成线”“横成片”“纵横交错连成网”,达到复习知识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梳理。2. 利用“知识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力求使复习课变得有趣有味。这次的精品课程,我们力求在前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下几方面找到突破口:

一、旧课想新招,整理知识有提高

我们在复习课上一路走来,一直在如何让复习课更加有味有趣的层面进行努力。但仍有一些地方一直觉得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和解决,比如板书,如何在学生整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的板书能做到不重复,源于却又高于学生知识图,使一节课的知识点脉络分明;又比如,我们在练习环节,如何让学生平时的错题资源更好地利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等等,这两个问题都是我想在此节课力求解决得比往的课都要好的方面。几节课过后,通过录相慢慢地回顾,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这两方面进行的大胆尝试,虽然还不成熟,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板书问题,练习的设计也得到大家的首肯。原市教研室吴国辉在听过我们的精品课后是这样点评的:

“这节复习课最具亮点的是引导学生对旧知的整理,利用知识图,一日了然,非常有创意。”

吴老师的一席话,一语中地,囊括了自已要说的许多话,确实,我在这节课的心思重点是花在这两方面,课伊始,我像以往一样叫小组交流自已所得,不一样的是,在学生上台展示自已的知识前,我先在黑板上出示本节复习的各知识点:分数的性质、分数的意义、通分、约分、比较分数的大小等,且故意把这些知识杂乱无章地摆放,让学生根据自已的整理经验把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类,并说说理由。当学生上台说明之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已的整理图,这样,双管齐下,不但让全体共同参与疏理了知识,也让板书自然地生成了,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二、练习设计有趣有味

吴老师还对本节课的练习作了评价,他说:“除了整理,练习的设计也具针对性、目的性、多样性、层次性,在数轴上表示数,为降低难度,不是简单的把原题呈现,而是把原题进行分解,从 —0---1,体现一一对应关系的同时,巧妙地从中理解分数单位和有关概念。此外,还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变式成为填空、判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为练习服务,练习设计收到很好的效果。”小精灵儿童网站

确实,我们在练习设计上是花了一番功夫,在复习阶段,如何让旧知焕发出与新知同样的光芒,如何让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如何让每一个练习题都得到它价值的体现?我们可谓煞费苦心。

【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有五个章节 ,即 1.简单的统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约数和倍数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 分数加减法。这册教材内容基本概念多 ,教学内容的面比较广 ,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学生牢固掌握本册教材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教材一共分四安排,第一段是“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方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练习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加减法。第二段是“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和圆的相关知识。第三段是“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第四段是“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测量和简单的实验,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有7个班,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学生年龄偏小,是第一届六周岁入学的孩子,从思维方面来看显得稚嫩些,从学习生活的自理能力来看,也显得弱些,但他们都伴随着教改的脚步长大,在教师较新理念教育下,已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能力,特别是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受益匪浅,新型的学习方式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数学学习习惯已有一定的定势,此外,多媒体的介入,使数学教学更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然而随着教改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过”的现象,比如老师太过注重电教动画代替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太过流于形式,探究学习太过讲求表面,老师讲解仍占时太过。如此等等的问题出现,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尤其在复习教学中,学生们习惯了适应“复习课就是做试卷”的模式,感觉复习课无新意,虽是高年级的学生,但这种被动适应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复习要点】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篇2: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解释水中现象,揭示立体图形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 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习。

2.汇报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3.基础训练

(1).小组互测:教师在练习纸上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相互提供相关数据后互测。

形体名称 已知条件 求体积的算式

(2).小组互评

教师巡视抽查学生演示情况,提出应注意问题。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板书)

( 正方体图)V=a3

(箭头) (箭头) V=SH

(长方体图) (圆柱图)V=SH

V=abh

( 圆锥图)V=1/3SH

四、深化提高阶段

1.综合训练

(1).我当审判长

a.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体积。( )

b.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长方体体积的1/3。( )

c.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圆柱的底面半径。( )

(2).对号入座

a.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 )个小正方体。

b.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 )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c.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走进学习。(鼓励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2、评价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评价。

篇3:小学五年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0倍,商是()。

2、一个油桶最多装油4.5千克,要装20千克油,需要()个这样的油桶。

3、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后得到3.0,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一共有()个。

4、一个数的3倍是15.6,这个数的3.6倍是(),100减去()个2.4后还剩23.2

5、0.36÷0.12=()÷()5.8÷()=58÷29()÷()=32.1÷52

二、判断。

1、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算出准确数后再求近似数。()

2、省略千分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要保留三位小数,()

3、36.5÷2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3()

4、小数除以小数的商不一定大于被除数()

5、3.999保留两位小数是4.00,也可以写成4()

6、无限小数一定比有限小数大()

三、选择。

1、一个数的近似数是3.45,这个数可能是()

A3.444B3.449C3.456

2、把8.99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A9B9.00C8.99

3、11.99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A11.0B12.0C11.9

四、计算。

1、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7.5÷0.50.48÷1.60.45÷451.2÷0.30.48÷0.42.2÷0.110.32÷167.6-3.8

2、竖式计算。

6.4÷0.040.756÷0.368.6÷1.70.8÷0.3

3、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0.4÷24810÷750.224÷56459÷15328÷1646.9÷2.375.45÷1579.3÷2.67.8÷0.750.42÷3.56÷2.54÷15

4、计算下面各题。(保留两位小数)

27.6÷0.437.85÷6.31.78÷0.240.56÷1.07

5、把下列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2415.2415.245.245.241

6、在()里填上<””>””=。

2.13÷5.1()2.130.68÷0.02()0.6836.4÷1.1()36.49.1÷3.2()9.1÷3.3

7、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用√标出来。

5.06÷676.5÷850.3÷0.0121.3÷31.26.52÷2470.2÷7

8、用循环节表示下列循环小数

1.29090…=0.44444…=0.365365…=7.0275275…=

五、口算小专家。

218+184105+8116.7×2600-19517×700.39÷38-0.961.7×45.15÷3

六、开放天地。

篇4:五年数学下册模拟试卷

3、分子是10 的假分数有()个。A.10B.9C.8D.无数

4、两个数的()的个数是无限的。

A.最大公因数 B.公因数C.公倍数D.最小公倍数

5、有三个相同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一定是()的倍数。A.5B.2C.3D.6

6、在所有的质数中,偶数的个数()。

A.只有一个 B.一个也没有 C.有无数个 D.无法确定

7、分母是15的真分数有()个。A.14B.8C.10D.无数

8、体积是1m3的物体放在地面上,它的占地面积是()。A.13

m2

B.1m2C.0.5m2D.无法确定

9、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20cm。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cm。A.12B.40C.30D.60

10、把4个棱长是2dm的正方体顺次拼成一排,变成一个长方体,则表面积减少()dm2。

A.16B.12C.24D.72

填空题11、12的因数有(),其中()是质数。

12、有8袋糖果,其中7袋质量相同,有一袋质量轻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袋糖果。13、3.5ml=()cm3

450dm3()m

32500cm2()dm26.7m3()L14、长方体的长是5m,宽是4m,它的体积是60m3,它的高是()。

15、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30cm2

它的高是6cm,它的体积是()dm3。

16、315

82412÷

()=()(填小数)。

17、把5个同样大小的面包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这些面包的。

18、分母是12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19、26和39的最大公因数是(),15和20 的最小公倍数是()。20、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是5的最大两位数是();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判断题

21、①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②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89的分数单位是1

()④a3

3a()

⑤三个连续的非0自然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合数()

口算22、0.75+1

4=23-16 =1123-4 =4.6+5 =

1-611=0.625-58 =5128

9+9=5+5

=

315+2=9720 -20 =

2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34-(25+310)13210 +8 -597+18+38 +575319 +(4 2)

24、解方程

x

7

4x51238

56x1

x6125、小明和爸爸现在的年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24岁。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26、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

形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

27、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篇5:五年数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每个教师都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学质量也是教师的生命线,它关系着每个教师的声誉。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我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本班实际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由于男生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作业马虎、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由于这个班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所教的第一个班级,因此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没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够严格,让学生有机可乘,没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因此这个班级的成绩始终不高,纵使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仔细想来和低年级时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由于教师有时对他们的管理过于松懈,没能抓紧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十分关心。总之,班级的学风有待加强。

二、采取的措施

1、钻研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惰性,尤其是男生比较多的班级,他们不爱动笔,进入高年级以后,他们更是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减弱。如何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提高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教师的我必须要努力钻研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争取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钻研课标,备好考点。要想切实提高本班的教学质量,教师不单要能将好课,还要抓住考试的考点,要能多角度的训练学生,把书中刻板的知识让它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一样活起来。对于一些考试中的易考题反复的训练学生,并且要变换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让学生的思路像数学题一样活起来。

3、紧抓学困生的辅导。本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太过严重,中等生、学困生偏多,优等生偏少,这对于小班额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因此要想提高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必须要紧抓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计划利用课间时间让一些学困生做一些基础题训练,以减少他们对知识的积累,也能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学困生来说,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做到的,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采取帮扶制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孩子,他们有着较好的成绩,并有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够调动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帮助更多的人之中,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计划在班级采取帮扶制度,实行“好朋友,手拉手”活动,让他们能够主动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在自己的帮扶对象取得进步的时候,也能对她采取一些适当的奖励,提高其积极性。相信这样能为班级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5、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有家长的配合我们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学校来说,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但是他们非常的淳朴、善良,对于老师要求做到的事情都能够尽量做到。因此我需要和家长取得密切联系,让孩子在回到家里以后能够得到家长的监督,完成老师交代的各项任务。这有家校联手,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大的提高。

篇6:五年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人教版

姓名:

座号: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每空1分,共29分)

1、既是3的倍数,又是2和5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2、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3、一个正方体棱长3dm,这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dm,它的表面积是()dm2,它的体积是()dm3。

4、自然数1~20中,奇数有(),合数有(),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是(),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质数有()。

5、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4,这三个偶数分别是()、()、()。

6、把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之和是()立方厘米,表面积之和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84cm,它的长是8cm,宽是7cm,高是()cm,它的表面积是()cm2,体积是()dm3。

8、单位换算

35dm3=()m9400ml=()L=()dm3 2040cm3 =()dm3

6.2升=()毫升=()立方厘米

9、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10、26至少增加()就是3的倍数,至少减少()就是5的倍数。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小题1分,共5分)

1、所有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2、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4、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 cm、4 cm和4 cm,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5、如果a是b的2倍(b≠0)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数是a。

()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1.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米。

A.B.5C.4545

2.求金鱼缸能装水多少升,就是求金鱼缸的()。

A.表面积

B.体积

C.容积

3.至少用()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A.4

B.8

C.6

4.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

A.2倍

B.4倍

C.8倍

5.一个分母是5的分数,当分子是0﹤a﹤5时,是()

A.假分数

B.带分数

C.真分数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共41分)

1、用短除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每题2分)

22和77

18和6

8和12

9和21

28和12

6、把下列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每题2分)

2、把下面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每题1分)

2045=

242630=

39=

7032=

5168=

2149=

3、比较大小。(每题1分)

513○91772311○13

3○

44、假分数带分数互化。(每题1分)

4115=

369=

6053=

834=

9517=

42=

1221=

4460=

430○21 1536=

2012=

89○562713= 335= 72=

35=

382420=

30=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0分)1、501班有男生27人,比女生多5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8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石料重3.6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3、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从外面量长0.8m,宽0.5m,高0.5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篇7: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

1998、(   )、(   )、(    )

9997、(   )、(   )、(   )

497、(   )  (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   ) >(   )

205    306     402

(   )   <   (    )   < (    )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教学反思

★ 二年数学下:《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设计

★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七单元-加、减法估算》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五单元-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设计

★ 一年数学下《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设计

★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8: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上个星期,我们有幸聆听了x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形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理念新、方法活、基础实等特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达到了有效上课的标准。教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整个教学活动是开放的,但不是放开的。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上x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教态,敏锐的思维,使整个课堂成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她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奥秘与无穷魅力。听了《表面积的变化》的这课,使我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x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性,在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很好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而且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

2、活动与数学教学要求的关系。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从发展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篇9: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 左一右

横排一行 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熊猫馆      
大象馆         海洋馆
           
  猴山        
    大门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O)、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篇10:小学五年数学位置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篇11:小学二年数学秋游课件

P4、5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养成教育训练点:体验小组交流的乐趣,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小朋友一起去秋游,呈现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集数学信息。

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小组展示计算方法。

(1)90-45-25=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

总结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差,在减去第三个数,得出结果。

(2)45+25=70(人) 90-70=20(人)

学生讲清楚思考方法,同桌互相讲。

通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的`数学思维。

3.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思考第4页“乘车”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作适当引导。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中1、2、3、4题,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订正。

四、小结

回顾整节课,学生总结出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得出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解法的结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12: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老师组织了一次去外校参观的活动,我们班将组织25名学生进行进行参观,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

生1:派3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3×8=24(人),小轿车坐一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生4: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也可以!

生6: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课堂看似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学生只管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只是说:好,好,不错等语言。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大约过了15分钟,学生讲出了11种派车方案,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老师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在哪儿?接着老师说: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

二、案例分析

从这段教学注活动中,教师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我认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形式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该教师已做到了。

2、解决问题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不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学生个体能力的表现,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达到的要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智慧,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该教师在课堂上只追求解题的多样化方法,不求优化,更不说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而刻意的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的解题方法”。我们应该在追求多解化的基础上,进行解题的优化,即能解决问题又能找出合情合理的、具有实效性解题方案。三年级的学生还辨别优劣的能力还比较差,会刻意的模仿老师与其他的同学,尤其是老师肯定了某一位学生的方法,其他的同学就会往他的方向去思考,寻求答案,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此时的学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

上一篇:选择的优秀作文1000字下一篇:伊庄镇多措并举提高大学生村官组工信息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