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2024-05-04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1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数学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主战场, 开放性的课堂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 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从而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然而, 因为这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因学而低效”的现象, 教师不能合理处理学生的讨论内容, 把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了详细讲解, 不懂得舍弃, 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课堂导学的好处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课堂导学的教学模式, 找准时机, 及时、迅速地吸收反馈学生的生成信息, 调整原先的教学环节。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让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进行讨论, 让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只有这样, 才能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三、采用课堂导学的有效措施

(一) 引导学生削弱反馈旧知, 放大反馈新知生长点。

导入教学常常出现在每个新授知识点的入门处,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 导入内容简洁有趣, 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由导语产生深刻思考。 因为导语内容精简, 学生不会因为导语而讨论过多与课堂本身无关的内容。 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不能放错了重心, 实施目标调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 教师可以“哪位同学对三角形有所了解? ”诸如类似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 削弱反馈低值信息, 放大反馈有价信息。

高效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完美配合, 学生是课堂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生成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注重先放后导, 发现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学习, 造就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算数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课后准备小棒, 在课前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小棒随意摆一些图形, 教师巡视并且与学生进行适当互动。 当看到学生摆的图形中出现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时, 让学生数一数三角形的个数, 然后用乘法口诀算出有多少根小棒拼出了这么多三角形。 对于部分同学拼出的复杂图形, 可以表扬学生想象力丰富, 以等我们学了更多知识再研究来一带而过。

(三) 削弱反馈简单题, 放大反馈意错点。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 清楚明白其中的重难点。 在很多情况下, 因为教师对“以学定教”的理解误区, 造成对所有习题都花费同样的精力讲解, 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因此, 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作业做出批改评价;其次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 教师先要求学生作出高为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 对于正确率较高的普通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 而对于比较困难的侧放平行四边形的高,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的错误画法, 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仔细分析、讲解。 如此一来, 教师对信息进行判断, 就可以节约大量课堂时间,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由简单到复杂。

由繁到简的教学顺序是一直被采纳的教学模式, 它能够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 这种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起点, 经历了符号化到抽象画的过程,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接纳新的知识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思维, 更容易、高效地接纳重难点。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课堂导学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从简单到繁琐、 从已知知识点过渡到全新的知识点的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课堂导学重视主体性和引导性相结合, 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追求学生是课堂主体。 当今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人为本”, 在课堂上更要以 “学生为本”,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 所有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核心, 通过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师要正视课堂导学, 仔细钻研如何将课堂导学的作用最大化, 从而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减少开小差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以启发, 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小学数学教学事业中。

参考文献

[1]王祖琴, 皇甫时雨.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2

益民中心小学 杨正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孕育而生,课堂中学生上讲台讲解,课堂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教师的备课也由原来的单一备课模式转化为了现在的:“课堂教案”和“学生学案”。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好学习小组。我们一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学生好、中、差搭配。合作学习时,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进行实施。小组内精心的分工、合作、组织将保证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启发性的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忙学生解决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课堂教案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评和拓展训练、课后反思。下面谈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案”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导学内容与目标。

导学内容要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导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导学目标、重难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

二、自主学习。

课前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可设计上节课知识内容,也可设计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衔接基础部分。知识的链接创设了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同时有的好导入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案”的课前导入主要包括知识链接、自主学习。这两部分的设计应该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课堂教案时,采用了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设计大量的分数乘法计算,通过排列让学生知道怎么后8道题结果都是“1”,然后让他们看看两个因数的特点,从而引入“倒数”的认识。此时已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个好头。

如果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时,知识链接的导入设计时就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前练习,为顺利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从而学生在学习时,循序渐进,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

新课改形式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要怀有小学生还小,不会

自主学习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精神的启蒙。改变以往教师“高歌论坛”、“满堂灌”形式的教学,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自信。让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教师行间巡视,给与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小组长组织好或者培养一个小主持人主持全局。而老师则在各个小组间巡视,用“问题”的形式来提示,但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了。

在学习讨论环节中,加入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对汇报的知识的互相质疑,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也为更好地养成一个小组汇报的习惯做好反馈和小结。

3、展示交流。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对课堂教案中例题进行分析理解,完成上面作业,并小组上交流结果,最后学生起来展示,教师总结。如一年级的数学“30以内的数比大小”一课,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比较大小的常用的方法或者简便的方法。“ 25的十位是2、15的十位是1,2比1大,所以25大过15。”

4、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其实是对学生的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的“再创造”,这部分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很容易计算,但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多巡视,多下去引导他们,看看他们完成情况。

5、拓展训练。

课堂小结时教师语言简洁,小结的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设计的问题应该多问问学困生,看看他们的掌握状况。从而好设计下节课的导学预习,而且小结的内容应该培养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6、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它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课堂教案的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的不同可以进行删改与调整。教师教学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反思态度。教学进程完毕。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与组内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

第二、反思内容。要反思这堂课的知识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教学方法是否合理。

第三、反思效果。除了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在听课的同时是否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已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已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新形势下的新课改,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我们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教师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摸索出一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子,培养出适应现代建设,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7、9期);

浅谈数学有效课堂导学策略 篇3

一、优化导学案是坚定的基石

导学策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前导学案的设计。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整个导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可行的导学案,是课堂导学成功的一半。导学案设计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将课本知识简单地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从而导致学生只是将教材的知识点生硬地照填了事。导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而导学案的作用则在于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获得知识体验和能力体验。因此,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笔者重视知识产生过程的呈现形式,以及思维的训练过程,将每节课的预期目标设置为一定的层次:

首先,每个学案能够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要通过完成学案,掌握学习本节课知识所必备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基本运算能力、识图作图能力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一般是通过设置一些简单习题让学生事先完成,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質”时,笔者会在学案中设计几道作图题:例如请做出下列函数图像: f(X)=2X, f(X)=()X, f(X)=2X+1, f(X)=2X+1+1。再比如学习线性规划的第一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一)》时,笔者会设置几道根据给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做平面区域问题。又如学习“对数的运算”笔者设计了几道直接根据对数的定义进行对数求值计算题,这样的问题一般不会设置太难,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以保证后面的学习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其次,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和习题,笔者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和思维上的点拨,并重视学生获得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例如在讲解“二倍角公式”时,笔者在自主预学部分先设置一道复习填空题: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角公式,然后出示:

思考1.若令=,上述公式能转化成什么形式?

接下来给出填空:即:cos(+)=

sin(+)=

tan(+)=

这样,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通过设疑: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函数的二倍角公式还可做哪些变形?然后给出填空:

cos2= =

又由上述变形,可得:cos2= sin2=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放的太散,同时又能带着疑问进行思考,给学生以一定的发散空间。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一节时,在公式给出,并且设置了一道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题目之后,笔者给出变式:

已知,都是锐角,cos=,cos(+)=-,求cos 的值。

对于预习过程来说,这道题对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尝试直接应用公式展开解题,这样不仅会增大本题的运算量,对于运算能力差些的学生来说,可能还会使解题过程陷于僵局,因此笔者在导学案上给出思路点拨:1.角与角+有什么关系? 2.是否可以将角用+和表示出来,从而利用已有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另外又在题目的下方给出问题:刚刚的解题过程体现了那种数学思想?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知识进行建构,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一些思考进行之后,笔者在导学案上自然给出接下来的探究内容:

1. cos =cos[(+)]=cos(+)cos+sin(+)

2. cos[(+)-] =cos( )cos( ) sin( )sin( )

3.cos2=cos[(++(-)]=cos( )cos( ) sin( )sin( )

然后进一步设疑:你还能举出多少个类似的例子?通过一步步循序渐进的知识构建以及思维构建,使学生形成能力。对于一些自主预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能够利用这样的环节给后面的课堂导学提供伏笔,使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思考和探究,并就自己不懂的部分在课堂上恰当的提出疑问。

二、优化课堂导学过程是关键

好的导学案是成功的一半,而精彩的课堂导学则是导学案思路得以很好贯彻和实施的载体。有些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只是将它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流程,按照流水线的方式将导学案答案对完就认为课堂内容完成了,这样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再好的一份学案这样执行起来它的意义和价值都将大打折扣。课上导学环节教师应适时点拨,以期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课上的导学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更是师生、生生共同解决学案中疑难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个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导,以保证学生能够对本节内容真正理解,并能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获得适当的学习体验,以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导学课堂绝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一个生生配合、师生合作的过程。为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导学:

1.每节课都设计了与导学案同步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对于导学案中的一些基础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并利用多媒体给出标准答案。

2.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可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间进行自主提问,合作探究,从而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一些较难的习题,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导学环节,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动各种手段进行导学,对于一些方法的提炼,如果学生不能自行解决,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拨和讲解,并以多媒体课件配以精准的解答步骤。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去体验感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4

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的课堂教学, 首先必须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次在“学本”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目标。优化导学策略是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学案导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导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该模式自浙江金华一中教师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后, 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集体备课,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针对每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编制出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 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带着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 导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 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 设计适合学情的学案, 使学生循导而学,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 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接轨。

但是, 随着对学案导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相应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 比如导学案使用不当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束缚;如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反馈, 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等。从总体上看, 学案导学重点在于解决教与学的矛盾问题, 是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针对“教案”提出“学案”的概念, 而且已有的许多概括性与程序性研究, 体现学科特点不明显, 针对小学高年段数学课程教学的学案导学策略研究则更有限。更由于小学生依赖性较强等因素, 在落实学案导学策略时, 教师顾虑较多、推进原动力不足。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的发展, 对教育观念及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都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如何将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真正结合进来, 以期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翻转课堂”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全新视角和实践路径。

二、翻转课堂带来的改变

“翻转课堂”也有译成“反转课堂”的, 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2007年春, 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 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 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 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 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 他们于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 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做法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该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 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 学生借助于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完成作业、探讨问题或得到个性化指导的地方。翻转课堂让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 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过程中掌握。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翻转课堂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呢?

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尽管实施教改以来已有相当大的改观, 但教师中心的观念仍然影响很深, “以学生为中心”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翻转课堂则完全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传统的教学过程,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而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由于教学理念的彻底改变, 翻转课堂对师生角色来了个大“反转”, 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学习, 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三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传统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同步学习新知识, 而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的学习, 在课后再进行以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在课前充分开展自主学习, 而在课堂上教师则因材施教地开展活动,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四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 传统教学过程虽然要利用好在线资源和在线学习, 但往往是课前及课后由学生自学, 由于教师一定会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 所以学生就有了依赖心理。而翻转课堂则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我们不难看出, 在翻转课堂中, 学案导学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 必须进行重新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导学策略优化与实施

有鉴于此, 如果在发挥学案导学优势的基础上, 借翻转课堂的实践成果, 将两者有机地融汇结合在一起, 以学案导学为基础, 以翻转课堂为助力, 最终将实现倍增导学功能, 完善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我们在学校明确提出构建“学本高效”课堂的背景下, 成立课题组, 以五六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 开展了在小学高年段数学“学本高效”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理论来优化导学策略并予以有效实施的教改实验。

本教改实验主要要实现三个基本预期目标。一是优化构建全新的导学策略, 即发挥学案导学的优势, 以其为基础, 将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性地融入, 构建一种全新优化且富有实效的小学高年段数学导学策略。二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即将优化的导学策略应用于学生小学毕业前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动态跟踪, 使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三是探索“学本高效”课堂全新的实践路径, 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学案导学与翻转课堂一体化的导学实施方案, 为真正实现“学本高效”的有效课堂提供新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 课前准备

1. 优化导学案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我们主要尝试为学生每学期做一本导学案, 目的是培养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研读教材, 养成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独立学习, 回到课堂时他们会带着不同的、或多或少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这样, 他们明确了学习任务, 在自己独立回忆知识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两人一小组, 四人一大组的相互答疑和板演同学的讲解, 以及再一次的全班质疑、教师及时总结来学习新知。整个新知学习的过程, 主要是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借助“微视频”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

我们主要借助“微视频”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按照“导学案———微视频———进阶式习题”这样的顺序学习新知, 微视频帮助学生解决了在完成导学案布置的新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进阶式习题完成的过程则是对新知巩固的过程。同时, 我们根据作业反馈的真实学情调整新知学习的节奏, 选择最佳的难点突破的方法, 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 课堂实施

运用翻转课堂理论开展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真正实现了“学本高效”的课堂。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百分数中“蛋白质含量”为例, 介绍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或者说课堂教学流程。

1.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导学目标, 研读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用简练的词语提炼书写在板书中恰当的位置, 目的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如“蛋白质含量”新课的学习任务为: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 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 提炼后的板书为:百分数→小数;百分数→分数;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围绕教学任务来教学, 学生紧抓目标来学习, 师生熟记目标于心中, 有的放矢, 在明确学习目标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生生相互答疑。

学生同桌间汇报自己借助导学案和微视频已经学会的新知识和存在的疑问, 针对疑问先进行同桌之间, 再进行同组之间的相互答疑。如在教学“蛋白质的含量”新课时,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所以这节课的解题重点确定为借助线段图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拓展练习时, 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阅读文摘》共120页, 小明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0%, () ?———提出问题, 并列式解答。 (2) 阅读文摘共120页, 小明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0%,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30%, () ?———提出问题, 并列式解答。要想正确解答, 学生必须紧紧围绕本节课新知识进行思考, 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 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师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 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 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 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想法, 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开阔思路。这样, 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 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享受成功的喜悦。

3. 师生精彩对答。

学生根据学习情况, 可全组或个体借助版演、实物投影、演示等方式为全体学生讲解教材、进阶式习题中典型题和易错题, 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完成学习任务。此环节是在学生精彩的质疑和答疑中学会新知, 而教师只在关键点进行精炼的点拨和总结。比如在“蛋白质含量”新课练习环节中, 有一题是把小数、分数、百分数和循环小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一名学生做错了, 这时教师建议这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及解题思路。这样, “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 反复思考, 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 思考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有何不足, 必定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的思想精华, 博采众长, 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 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最后我们形成的共识是:关注采用的是把不同的数都化成小数, 再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因为这样避免了化成分数时的约分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写的过程, 注意比较方法的提炼, 效果就比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改正好得多。

4. 及时验收反馈。

精选典型习题,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学生在完成进阶式习题时易错的知识点, 考察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并当堂及时反馈。如“蛋白质含量”一课, 我们精选的习题为: (1) 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27%= ( ) 0.3%= ( ) 152%= ( ) 1.3%= ( ) ; (2) 五年一班有学生40人, 其中男生占了全班总人数的55%。女生有多少人? (3) 某中学初一有男生380人, 女生340人, 初二学生人数相当于初一的95%。初二有学生多少人?通过验收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检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 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5. 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从知识内容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这样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 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谈“蛋白质含量”新课学习的收获时, 学生没有局限在对新知的总结上, 而是还重点谈了在学习策略上的收获, 这就解决了学习数学的根本问题。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教改实验经过初步的实践,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今后将进一步予以深化实践。经过初步实践, 发现一些问题是下一步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一是要使自己角色彻底转变。由于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 教师在实施教改过程中难免有所惯性依赖, 所以要让自己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要把自己调整为学生学习的“导演”:为学生搭建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平台, 为学生的需要服务。

二是要更加充分地了解学情。目前我们主要采取在早上提前到教室等待学生陆续地到来, 尽快完成学生导学案和进阶式习题的批改, 但由于时间有限, 很难全面地了解、分析学情, 所以要通过更多的办法来实现对学情的了解, 特别要更多关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5

摘 要:“问题导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又能够获得一些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意义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导?W”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导学”模式 小学数学 意义 措施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意义

“问题导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来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导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并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首先,“问题导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思想走的,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但是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关的结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问题导学”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不受重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个问题联系了起来,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既联络了师生的情感,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意义。[2]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导学”模式的措施

1.利用问题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导学”模式,首先要做的是利用问题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来。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上课时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怎样实现这种转移呢?采用设问题的导学模式是最合适的办法,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进行导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这周班会的时候老师想要在黑板上做一个装饰,用彩带把我们的黑板周围围一圈,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黑板宽是2米,长是3米,同学们知道老师需要准备多长的彩带吗?”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当中来,同时利用这一问题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引学新知,着重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界比较赞同“为迁移而教”这一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歉意教学,歉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原本只是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利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够将新知识的源起作为中心,使学生通过思考相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旧知识的根基上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导学的模式来从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算这几道题:2x7、6/

2、14+3,等学生算完后教师再出一道题(2x7+6/2),这种在旧知识上引起新知识的方法已经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第一道计算题大家都会,大家现在来看一下第一道计算题和第二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分开会合在一起大家就不会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混合运算。”通过这种利用旧知识的问题来引导新知识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温习既有知识的同时对新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熟悉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3]

3.引导学生应用实践,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实践知识的过程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应用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级,数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容易感到厌倦,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例如在学习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一些有别的图形平移、旋转而来的图形呢?有没有见到过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呢?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在一周的时间内把你在生活中见到的这些图形总结起来,咱们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好吗?”通过这样类似的实践和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注重查漏补缺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反思与总结也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在反思和总结方面的引导。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哪些问题呢?同学们集体说一下”,在上新课之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重点“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吗?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在每节课的结束和开头利用2~3分钟来进行总结和回忆,虽然时间短,但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一单元的内容学完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复习,例如当学习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结语

“问题导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引学新知、引导学生应用实践所学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峰;问题导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思考;学苑教育;2017年13期

[2]邱能健;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年04期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设计;重点;效果检测;策略

当前很多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一些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造成学习难点越积越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理解能力好,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虽然每节课都能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成绩很好,但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通过翻阅资料,决定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问题”的内容设计要重在“导”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上做足文章。

1.计算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新知生长点。一个好的导学问题应该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写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想一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学一学。预习例题11.25+2.41,3.66-1.25,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3)试一试。试着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4)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这组问题导学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在第一问中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第二问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第三问让学生理解在小数加减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两个数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2.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生活中的知识原型。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同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可设计如下的问题自学:(1)我找到的百分数:___。(2)读作:___。(3)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__。(4)我还知道 。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不仅使学生能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这个概念意义。

二、“问题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材内容也有难易,因此对概念、公式推导等难点内容,许多学生仍处于“未知、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继续以《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数?并请指出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我找到的百分数:衣服里料成分涤沦60%,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

生2:我找到的百分数:毛线里的山羊绒98%。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

生3:我找到的百分数:肉松里蛋白质42%。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肉松中所含的蛋白质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

生4:我还知道:(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数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3)百分数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量,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是可以的。

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黑板上板书:60%表示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100,98%表示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100,42%表示肉松的蛋白质质量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100。这样学生便能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合适的答案填空:120%,97.8%,0.000001%,100%。(1)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达 。(2)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 。(3)爸爸的身高是小明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意义合理选择不同的百分数,确定在哪一个范围内取舍比较合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于“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未必全部理解,只是把教材中的归纳性知识填起来而已,我引导他们明白“比值是两数之比”的意思,生活中“率”的概念有: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两个数的比值关系。

三、“问题导学”要注意通过巩固练习检测评价效果

如计算课,经过课前预习和上课重难点的分析,课堂就有时间进行检测,可以完成作业本,也可以完成教师的课堂巩固练习题,对计算题全做对的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对计算课的学习兴趣;而对概念课可以设置一些巩固题,既检测一下问题导学的效果,再次理解新知。例如,为了检测评价百分比一课的问题导学效果,我设置了如下问题:(1)某工厂今年产值是去年产值的108%,说明今年产值比去年多 ;(2)用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半壁江山 ;(3)预计今年产量比去年减少3%,那么今年产量是去年的 ;(4)某厂十月份原计划生产机器100台,实际生产了130台,相当于原计划的 %。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7

一、创设情境, 努力激发学生随案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数学课更要引趣激学。新程课标准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主动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数学游戏或学生动手操作等数学情境, 以引发学生求取新知的强烈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分别出示三个信封, A信封装一个直角三角形, 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一个钝角三角形, 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 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锐角是相等的, 并重叠在一起, 且露出这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锐角。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 必须有三个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角或钝角呢?学生很想知道答案, 兴趣盎然, 学习非常主动, 由此我们的教学也向高效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按层次提出数学问题, 吸引学业生随案学习

导学案显高效, 好问题示学路。导学案要用问题的形式展示数学学习方法和教学思路, 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新颖灵活、难易适当、层次清晰, 让学生手不释案, 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心理愉悦, 这样才能自觉随案学习。

一般来讲,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关键是教师的精心构思。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新程课标准要求, 并结合学生实际, 待形成教案程式后, 再提炼问题, 且由浅入深, 有梯度, 充分照顾到优、中、差每一名学生, 让他们看到数学问题不畏惧, 能钻研。切记莫将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成习题案, 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三、探究交流是导学案的精髓, 教学技巧应充分体现

“探究交流要合作, 点拨诱导克难点。”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将在探究交流这一环节中被解决, 教师在问题设计合理之后, 重点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相互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重点, 消化难点, 这时, 教法和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和判断能力, 这就为教师采取“以导为主”来实施数学教学提供了依据。但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偏差, 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 这又为教师指点的不可替代提供了依据。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 教的本质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学的本质是“会预习、会探究、能质疑”。只有教师教法得当,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情当好导演,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交流、探究、再交流、小结等环节, 把每一名学生调动起来, 把每一个高效学习小组调动起来, 让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流程, 生帮生、生教生、生学生、生问生,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技能, 达到教学目的, 突破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四、预习和检测务求全面渗透知识点

“学生依案独立预习, 教师检测力求全面。”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的预习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据“学案”预习, 目标步骤清晰, 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 初步理清了教材内容, 记录了预习中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逐步掌握学法, 培养自学能力, 形成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能。

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检测的全面性直接影响到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上预习、交流、展示、发问、探究这些环节都做得很好, 新知在大脑中已形成初步印象, 急需检测加以巩固加深, 若检测片面, 则知识印象就不够牢靠, 并且易忘、易错, 检测就会无效。

五、适当拓宽加深, 增加课堂教学的内涵

“拓宽加深多训练, 自主小结成习惯。”要打破教师小结的传统, 尝试让学生小结梳理。小结过程, 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再回顾, 再感悟, 再加深。在数学课堂中, 小结应力求突出教学目标, 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达到知识的内化。另外, 数学知识拓宽部分尽管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也是对问题的全新认识, 这样既提高了优等生的水平, 又提高了其他学生的认识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学后反思, 既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又可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拓宽加深的问题设计, 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样, 课本以外的广博新鲜, 从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最终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导学案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8

一、学习目标

在导学案的应用中, 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要深入研究教材, 设定学习目标, 进而使学生在明确学什么的同时, 进行下面一系列的活动。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进行导学案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即:掌握基本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灵活地进行应用。

二、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方式。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了解自己学什么之后,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首先, 带着目标自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并从中发现问题、反馈出来, 如, 有学生提出:在整数的除法中, 如果除数和被除数交换位置, 结果互为倒数。那么, 在分数除法之间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还有学生提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原理是什么?等等。接着, 在自主预习之后,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结果, 二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探究

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我组织学生对上文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同时, 还组织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 两数相除, 所得的结果一定大于被除数吗? (2) 一个数除以真分数, 所得的结果一定大于除数吗? (3) 一个数除以一个假分数, 结果一定小于除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教师精讲

在结束了上述的三个环节之后, 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高效实现, 也为了确保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五、自主测评

测评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该环节, 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个练习题, 如:

一条公路已经修了120 m, 占全长的1/3, 请问:这条公路多长?……

六、反思

在该环节中, 我们要思考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分数除法》这节课中, 一些学生在合作探索环节的参与度较低, 根本不发言, 一直等待着其他学生给出结论, 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也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总之, 导学案的应用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还要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9

一、问题驱动型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是课堂导学的有效载体,以问题驱动的导学案,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对问题思考的过程,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搜索和运用,同时让学生对课堂的重点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更加牢固的把握。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从知识性角度来讲,应该以引导性、入门性问题为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从形式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计应该突出娱乐性和趣味性,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万”时,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设计问题导学。教师提出问题背景: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那么,大家来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通过学生思考和动手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9000时,问:再拨1000是多少?怎样拨珠?最终得出结论:10个1000是10000,从而引出新的计数单位“万”。

二、情景型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设置情景的形式设置导学,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相当于给学生的学习介绍了生动的背景知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直接传授知识会给学生增加理解的难度,因此在设置导学的时候,教师应以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千米、分米、毫米”时,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与分析,问学生能从图中看到什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以此类推,通过情景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形象的认识。

三、探讨式导学,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中使用导学案时一般会有固定的模板,对每部分内容都有相应的安排和要求,这样虽然保证了导学设计的完整性,但是忽略了学生在导学案运用过程中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相关知识的复习运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买一张儿童票比买一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先自己试试看,再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通过计算和交流,最终得出解题思路,先求一张成人票多少钱?32÷4=8(元)再求买一张儿童票比买一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8-4=4(元)。通过学生的探讨,得出重要的解题思路: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弄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式计算。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和探讨的形式,能够加深印象,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巧设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案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 篇10

一、利用“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死板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并开发, 不拘泥于课堂上固定的思考模式, 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灵活思考,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从而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乘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大问题”:4 + 4 + 4 + 4 + 3 = ? 让学生利用简便乘法的方式进行运算.问题提出后, 学生会有很多种解答方法, 比如将上述式子转换为4 × 4 + 3 再进行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对于刚学会乘法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解答方法进行充分的肯定, 并且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想出具有创造性的解答方法, 比如:将上述式子转变为4 × 5 - 1 来进行运算.在这种解答方法中, 学生看到了一个问题中并不存在的5, 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在隐藏的问题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属于一种卓越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充分地肯定这种思维, 并且对这种思维多加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指的是利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来进行表述的一种思维形式, 人们在经历过事情后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 在以后的思考中能够对这些事情形成二次影像.对于小学生而言, 形象思维能力是其所具备的主要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积极地利用“大问题导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对“余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因此,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有14 个苹果, 平均分给6 个小朋友, 每名小朋友会分得几个苹果, 还剩下几个苹果? 2、有11 个小朋友分组做游戏, 每组需要有3 个小朋友, 问可以分为几个游戏小组, 还剩几个小朋友没有分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来代表苹果进行问题解答摆放,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形象记忆, 之后选出11 名学生进行问题2 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之前教师演练形成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后, 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些相似的问题, 比如有9 支铅笔, 需要分给4 个小朋友, 每名小朋友会得到几支铅笔, 剩下几支? 通过这样的“大问题导学”, 学生能够认识到余数概念的本质, 从而掌握余数这一知识点.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设置, 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的是对待问题思考时的严谨程度,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 既要遵循实物的客观逻辑, 思考的过程还要具有逻辑性, 从而进行正确的推理, 在这个过程中, 论点论证要有说服力.可以看出, 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严谨, 更加正确.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在黑板上书写几个大问题:10 ÷ 2 = 5;100 ÷20 = 5;1000 ÷ 200 = 5, 学生看到这些算式后, 就会思考这些算式想要表达什么,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考进行以下引导:算式1、算式2 和算式3 相比, 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几倍? 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时, 商有怎样的变化? 这三个算式能否总结出一些规律呢?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会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自主地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充分地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锻炼, 进而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结语

“大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点, 并且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因此, 教师要积极地应用“大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 从创新、形象、逻辑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方式, 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是学生智力的启蒙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大问题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其强调研究重点问题, 并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地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大问题导学”的概念, 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 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大问题导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思维发展,促进,策略

参考文献

[1]覃小平.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广西教育, 2014 (41) .

上一篇:富硒茶产业下一篇:立体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