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2024-05-15

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共5篇)

篇1: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全力争创教育强镇 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捷 胜 镇 创 建 广 东 省 教 育 强 镇 自 评 报 告

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全力争创教育强镇 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捷胜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创建教育强镇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是实现教育强镇的基础,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是实现教育强镇的关键。捷胜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决策,认真筹划,精心组织,全面改善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事业,不断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全镇教育事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捷胜镇基本情况

捷胜镇位于汕尾市城区东南部,距汕尾市区16公里,是一个滨海城镇。东毗红海湾开发区,西邻新港街道,南临太平洋,北接东涌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辖有联安、联星、大流、五爱、埔尾、前进、石岗、石头、南门外、东坑、沙坑、牛肚、沙角尾、军船头14个行政村,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等4个居民社区,共有33个自然村。我镇三面环山,南面向海,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沙滩海岸线长达12公里。2014,全镇社会总产值15.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98亿元,农业总产值2.53亿元,农村人均年收入6890元。捷胜是一个农业大镇,经济发展以农、渔为主,特别是养殖

业已形成特色产业。

捷胜是一座600多年建臵史的古城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素有“文化古城”之称。明洪武二十八年捷胜所城的建立,形成了以捷胜为中心的周边文化,现其境内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远近闻名, 是研究人文历史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捷胜作为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脉络。在改革开放之后,为继承发扬这种传统,捷胜镇相继成立 “捷胜诗词社”、“捷胜书画社”、“捷胜民乐社”等社团,不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出版期刊,文化氛围浓郁。其代表人物周仲富2009年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捷胜泥塑》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年来,我镇党政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坚持“文化强镇”的决策,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创建教育强镇工作以来,我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抓好教育基础建设,切实推动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我街道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非完全小学5所、教学点3个。中心幼儿园1所。初中在校学生1833人,在职教职工177人;小学在校生1702人,在职教职工161人;全镇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适龄幼儿入园率91.5%。

捷胜镇通过开展“创强”工作,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创强”工作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捷胜镇小学系统2012年至2014年,罗贤色、刘小敏、赖碧莲等16人次取得市、区级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等荣誉;捷胜镇中学系统梁良晓、李让举、何纯宾、黄礼荣等多人次获得市、区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中小学部分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以及在参加市、区的“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中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镇深刻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臵,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成立机构,迅速展开。为确保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捷胜镇成立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由捷胜镇党委书记刘克敏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曾昭好;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教育领导何秀国担任副组长,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何秀国兼办公室主任,王立新、罗贤色兼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人员从镇有

关部门和学校抽调,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强”的工作,并制订出《汕尾市城区捷胜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各项创强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镇党政领导全程参与创强工作,为创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落实责任,完善制度。为扎实推进创强工作,我镇严格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镇、村、学校,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逐步建设、完善学校的功能室和设备设施,定期召开创强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镇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的和意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了创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调研,现场办公,特事特办,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凡是教育的问题,首先研究,凡是教育的困难,优先解决,真正做到把教育摆在最突出的位臵。

3、广泛宣传,明确目标。我镇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以来,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创建教育强镇动员大会,认真学习教育创强的文件精神,提高干群对“创强”的认识,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创强”办公室成员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学习取经和请进来的办法,明确做法,增强信心,创新思路。三是充分利用广播、横幅、标语、宣传册等宣传手段,在辖区内广泛开展“创强”工作的宣传,使群众支持“创强”工作,拉上

横幅标语,自觉为“创强”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大投入,举全镇之力发展教育

由于受客观因素的约束,我镇经济基础较差,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收入十分有限,直接制约了我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开展。面对困境,镇党委、政府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认真履行职责,提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口号,拓宽经费来源,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各单位、部门和村(居)委的职能作用,实施“防流控辍”,创建平安校园,形成了人人支持教育、人人为“创强”出力的工作氛围。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基础上,区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逐年实现增长,教师月收入基本实现“两相当”。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逐一落实。近三年来,镇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我镇发展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为53多万元;

二是加大社会筹资。我镇创建教育强镇累计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笔巨额资金,困难重重。面对困难,镇委镇政府坚定信心,想方设法,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二是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三是充分利用“扶贫双到”的契机,争取扶贫单位

对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这一块的帮扶力度。目前,我镇中小学都按标准化学校要求配齐了各种功能场室,功能室设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成为布局合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镇。

2、坚持“防流控辍”,巩固“普九”成果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普九”成果,促进防流控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强化政府职责。我镇制订了《捷胜镇“防流控辍”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把防流控辍工作作为各级一项考核指标。二是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采取宣传栏、横幅标语、镇村干部会议、学生家长会、校会、班会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普九”自觉性。同时,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教师乐于教、学生喜于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三是帮扶学困生。学校引导教师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的思想,开展一对一的帮教活动,努力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防止他们辍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四是关注“留守学生”。我镇留守学生问题相对突出,做好留守学生工作是防流控辍成败的关键性工作。为此,学校建立留守学生管理机制,实行结对帮扶、定时联系家长

等制度,促使留守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步。五是落实贫困生生活困难补助,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2013年至2015年,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在1%以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较好地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巩固了“普九”成果。

3、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

为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我镇依据有关文件和上级会议精神,制订了相关的学校安全管理规定,统筹规划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力度:一是取缔了学校周边非法经营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二是大力整治学校周围交通秩序,完善各类交通设施;三是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完善安全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制,联合镇安监部门对学校内部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督促学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火灾、食物中毒等恶性事故的发生。近年来中小学校、幼儿园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四是定期开展安全和法律知识教育。学校聘请司法所人员、镇安全监督员定期到学校授课,讲解法律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多年来,全镇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学校被评为镇文明单位。

(三)整合资源,均衡发展教育

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学校

布局,整合、优化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逐步实现学校科学布局调整和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科学布局调整,整合优化资源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全力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我镇原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小学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所欠缺,设备比较落后,不齐全,专业教师缺乏,素质教育难以开展。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外流,小学生源萎缩,班级人少,影响了教育质量。为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我镇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了《捷胜镇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将全镇12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即:中心小学、五一小学、东村小学合并,并拟将五一小学进行扩建,作为中心校本部,原中心校作为扩建中心幼儿园用。就布局调整后的规模:中心校拟招生1100人,分设24个教学班。大流小学、石岗小学、埔尾小学、三角尾小学、军船头小学按非完小设臵,东坑小学、沙坑小学、牛肚小学作为教学点设臵,全镇小学六年级集中中心小学就读。中学、中心幼儿园所仍各1所。

2、建设标准化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在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实现规模办学的基础上,我们把

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设上,狠抓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我镇需通过多方筹资,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用于新扩建校舍建筑面积、维修教学楼、教室、功能室、办公用房、师生生活用房及校园美化绿化、购臵教育装备、图书、体育器材、改建、扩建体育运动场地及其配套设施。通过加大对中小学校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使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形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学校,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我镇创建教育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尊师重教,提升素质,打造优秀育人师资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我镇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实施了校长、副校长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校长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治校能力。对学校领导班子的任用采取民主选举、唯才是用的原则,将年轻有为的青年优秀教师提拔为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打造出一支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勇于进取的学校干部队伍。

2、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安教乐学氛围。

捷胜镇各学校为提高教师积极性,形成以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特制订了《学校常规制度》、《教师评优制度》、《班主任评优制度》等,每学年通过参照各项制度评选出“先进

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奖项,实现了制度管人、激励人、调动人的激励作用,提高管理效益。我镇经济虽较为薄弱,依然积极争取上级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学历进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普通话培训等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我镇各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为提高我镇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兴则教育兴。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近几年来,我镇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抓师德教育。镇党委政府通过对教师坚持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教育,增强教师责任心;开展以“正己、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安教、乐教、勤教为荣的高尚师德,强化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竞争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二是抓科研实践。我镇学校还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竞技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举行的各学科教研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及撰写论文、案例、制作课件等,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近三年,我镇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教改中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8人次,获区级奖项17人次,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教学论文23篇。三是抓进修提升。我镇鼓励

教师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函授、自学考试或电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目前全镇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我镇45周岁以下的教师均掌握计算机网络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技能。

(五)多元发展全民教育

1、整合资源,完善幼儿教育。

近年来,我镇加大力度发展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办园形式,不断规范办园条件,积极推进幼儿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将捷胜中心小学、五一小学、东村小学合并,五一小学作为中心小学本部,进一步扩建镇中心幼儿园,计划建成后的中心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幼儿园的标准。二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大力创办民办幼儿园,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目前,我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1.5%。三是切实抓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镇政府指导和要求捷胜中心小学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举行教学观摩活动,积极探索幼儿教育新路子,使全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2、面向社会,发展成人教育。

近几年来,我镇充分发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采取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一是我镇依托中学,进行学历进修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二是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聘请省市专家教

授前来开课讲座或与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人口与计生局、司法局、安监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科普讲座、劳动就业、农田耕种和海水养殖技术、消防安全知识、计算机技术等培训;三是以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形成成人教育的培训网络,深入开展婚育、妇女、党员等各种各类培训班。近年来,全镇参加成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组织各类成人教育累计达21期,受训达3426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致富本领和综合素质,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3、挖掘内涵,丰富社区教育。

社区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镇充分发挥捷胜文化优势,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发展社区教育,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一是大力建设社区文化设施。2013年我镇大流文化中心落成,2015年捷胜镇全民健身广场落成,已开放群众参与活动;目前,捷胜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动工建设;各村(社区)也建设了文化室、体育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二是传承发扬古城文化。我镇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的作用,捷胜诗词社不定期出版刊物,现已出版《捷胜诗词报》48期,出版《捷胜诗词选集》,每年春节举办迎春雅集,交流诗词创作;捷胜书画社出版期刊35期,举办“古城风〃捷胜书画作品展”,在汕尾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全力打造捷胜文化品牌。三是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我镇是享誉粤东的“文化古城”,群众的文化氛围浓郁,在节假日举办做大戏,猜灯谜,放电影等文艺活动,全年文化活动不少于500场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深化精神文明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科普知识、法律知识、文化艺术、家庭美德、婚育新风进家庭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并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近三年来,我镇在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强工作中依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做,还有很多任务未能完成,现在我镇创强工作主要存在问题:一是中心小学教学楼(即五一小学教学楼)的建设工作还未落实,主要是资金问题未落实。按照我镇创强方案,将东村小学、五一小学并入中心小学,将五一小学作为中心小学校址。由于现五一小学教学楼属C级危房,必须拆除,按要求新建一栋五层具有40间教室的教学楼,预计需要资金1023万元。二是现有中学和小学各学校普遍存在各种功能室配备不齐,设施设备不足,运动场所还缺乏硬底化,这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一步完善。三是镇经济薄弱,现有社会集资困难。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想方设法解决。

一是加强宣传和发动工作,争取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热心人士对创强工作的支持。二是争取上级的支持。三是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在外乡贤和港澳同胞捐资助学,拓宽集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指标,我镇认真的进行了自查评分。自评得分为:

一、政府责任64.5分,占总分值64.5%;其中:①规划与机制17.5分,②改善办学条件35分,③师资队伍建设12分。

二、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20分,占总分值20%;其中①规范办学行为与素质教育21分,②办学成效9分。我镇自评总得分94.5分,占总分值94.5%。我镇各类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已达到了“广东省教育强镇”标准,特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请,请予以督导验收。

汕尾市城区捷胜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篇2: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新兴县新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城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2013年就提出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工作目标,2014年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作为全镇的中心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镇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谋共建,全力推进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开创了新城教育事业新局面。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将我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城镇位于新兴县的中北部,是新兴县委、县政府驻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17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1万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镇政府下辖36个村(居)委会97条自然村。2010年,新城镇荣获“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广东百强、山区十强”、“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等称号。2013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GDP)80.23亿元,同比增长21.5%;人均生产总值完成53268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2.04%。完成各项税收29500万元,比上年增加5119.84万元,成为云浮市唯一一个连续四年税收超亿元的城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00万

元,比上年增加1919.1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231.65万元,同比增长12.9 %,农村人均纯收入10480元,同比增长9.6%,比上年增加917.96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镇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建设优质学校等措施,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镇有3所初级中学,11所完全小学,12个教学点,5所公立幼儿园,12所民办幼儿园,1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镇在校中小学生18961人。其中:初中生5484人、小学生13477人、在园幼儿7538人;中学教职工435人,小学教职工812人,幼儿园教职工799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近三年来,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00%,教育普及程度高。2012和2013年我镇先后荣获新兴县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的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政高度重视,落实工作责任。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强工作,始终坚持“振兴经济,教育先行”和“科教兴镇、商贸强镇”的战略,切实加强对创强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的职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照省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指标体系,举全镇之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全镇各中小学的创强任务,决心把新城教育推上新台阶。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历年来,我镇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等各项教育法规,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与学校挂钩制度,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由一名党委委员分管教育工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此外,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汇报,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和教师工作生活情况,解决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每次召开班子会议,都会优先讨论研究教育问题,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树立了“教育管理无小事”的理念,在工作中优先研究、优先解决教育问题。自2013年我镇正式提出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目标以来,我镇就一直把“创强”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成立了新城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下设创强办,由主管教育的镇党委委员任办公室主任,制定了《新城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和《新城镇创强工作宣传方案》,同时还建立镇党委、政府,村(居)委和学校三级创强联动工作责任制,镇党委、政府把完成创强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镇蹲点村(居)干部、村(居)支书(主任)和各中小学校长政绩的依据。

2、营造创强良好氛围、凝聚全民之力创强。为使我镇形成“全面宣传、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创强工作格局,镇政府着重从三个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创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办法及方案》,提高干群对“创强”的认识,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每周召开一次创强工作例会,了解创强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及时作出解决方案。二是组织镇“创强”办公室成

员和学校领导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学习取经和请进来的办法,明确做法,增强信心,创新思路。三是充分利用本镇的宣传媒体,在各村(居)委会、学校广泛开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的宣传,制作户外广告牌,在街道显眼位置悬挂“创强”标语,让“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人人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支持教育、共创教育强镇的良好氛围。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创强工作,新城镇党委、政府反复组织召开各级创强推进会,从各中小学新建项目的手续办理,旧校舍维修工程及各中小学的图书、仪器设备的添置,运动场地的规划建设,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等项目都作具体细致的规划。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各学校实地调研,检查督办项目的落实,帮助各学校排忧解难。由于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创强工作指导到位,使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形成了凝心聚力齐创强的良好局面。

3、确保教育经费支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我镇认真落实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捐助”的投入机制。近年来,镇政府在财政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仍然优先安排教育经费,逐年加大教育支出。

一是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镇财政对教育经常性支出逐年增长:2011至2013年,全镇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8402.22万元、9795.3万元、11840.5万元,总额为30038.0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8.8%;而同期镇财政对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分别为3233.09万元、4003.8万元、4850.7万元,总额为12087.59万 4

元(不含征地款),年均增长率为22.5%,其增长率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11至2013年,全镇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依次为4826元、7184元、8193元,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依次为5736元、6429元、7968元。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11至2013年,中学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1273元、3089元、3358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1459元、2258元、2937元。

二是争取社会捐资助学。我镇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镇领导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13年广东翔顺集团捐巨资3688万元,建设翔顺实验学校,该校园占地面积81亩,校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可提供幼儿园和小学学位共1800个,现学校已移交使用。2013年12月, 镇领导联系了广东狮子会慈航服务队到枫冼小学捐资助学关爱大行动,资助了多名同学外,还给枫冼小学捐赠了设备设施及图书一大批,解决了该校的部分教学资源问题。2014年2月至8月,新城镇裕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广东省宝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新兴县车岗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县禧嘉丰环保有限公司、溢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对洞口小学、洞口中学捐资达30多万元,捐赠教学设备等,支持学校办学。2014年3月至6月,新兴县洞口凌丰玻璃厂、洞口温氏饲料厂、黄岗宝鼎不锈钢厂等企业对黄岗小学捐资达15万元,改善学校的办公设备。

镇政府通过加大教育的支出和积极实施引资办学,使我镇的

教育得到进一步保障,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得到提高,优化了教育环境,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二)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1、积极协调,调整学校布局。我镇地域广阔,全镇原有27所中小学校(4所中学、23所小学),17所幼儿园,但学校的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镇党委、政府从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根据新兴县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布局,将城关中学并入环城中学,把雨洞、枫冼、仓夏、茅园、桥亭、陇塘、联群、下坪、三挺、大稳、黎源、黄岗设置为教学点,在北洞位置新建一所完全小学。目前,我镇共有3所中学,11所完小,12个教学点,5所公办幼儿园,12所民办幼儿园。通过调整,我镇学校的布局基本合理,而且所有中小学均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大部分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

2、加大投入,建设规范化学校。近年来,镇政府按照教育强镇的要求,共计投入资金12180多万元,狠抓各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积极完善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一是加强校舍的建设。投入7000多万元,在城北新建了一所完全小学(翔顺实验学校),解决我镇小学入学难问题;投入建设经费740多万元,在洞口小学、州背小学分别增建了教学大楼;投入1940多万元,对各学校原来的楼房进行了标准化的装修或改造,新建或维修校门、围墙、校道等。

二是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完善办学设备设施是实现教

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镇政府共投入2300万元,对各学校的校园进行改造,重点建设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改建了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仪器室,修缮了科学、音乐、艺术等功能室场,完善了体育文化等设施,还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及办公设备,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全镇各学校功能场室齐全,有多媒体电教平台279个、计算机2300多台、校园网络系统42个、校园广播系统45个、图书481950册,教学器材充足,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全镇学校均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学校通过校迅通等方式随时和学生家长联系,全镇大部分老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近三年,我镇投入200多万元,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本校特色,挖掘潜在的校园文化,添置了各具特色的宣传专栏,在各学校的教室里悬挂爱国和成才等内容的名言警句,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书画,走廊上悬挂学生的自创作品,学校还开设了“广播室”和“宣传橱窗”,“好人好事报告栏”,“文明讲坛”,“校园新形象”专栏,定期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书画、歌咏、广播体操比赛和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一系列形式活泼、内容健康、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活动。如环城中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行了“三字经”、“弟子规”、“禅文化”等朗诵比赛;实验小学利用校园橱窗、小抄报等 7

形式,开展每日一禅感悟活动,举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语言艺术周活动;镇政府在各中小学举办“禅文化”等征文比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发挥了学生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修养。这几年,我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如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利用评先、创优等激励手段,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全镇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作上,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赞誉。近三年来,有117人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136人次被评为县“师德标兵”、145人次被评为县“政德标兵”、278人次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323人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2、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近几年,我镇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德、能、勤、绩的考核,在中层干部的任命上,通过民主推荐、严格考核、公平竞争,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提上中层干部岗位,学校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有12779人次参加教师培训,167人次参加校 8

长培训班学习,213人次参加学历进修。一批教育教学富有特色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三是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教师,各校的新老教师之间以“一帮一”或“多帮一”等形式结对子,以老带新,互相促进。目前,我镇小学有专任教师70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占83.8%;初中专任教师371人,学历达标率为100%,本科以上学历占81.2%。

3、狠抓教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一是不断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管理网络,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科研兴教观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改革试验,逐步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的新局面。二是保证教研经费和教研奖励的落实,将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贡献与教师绩效、评优等挂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三是保证教研活动的时间。各校合理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保证每个科组有足够的教研活动时间。四是加强教研交流活动。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同时还邀请专家、名师到我镇办讲座、作报告等。各种教研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使我镇教师的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来,教研工作成果累累:全镇中小学共有立项科研课题104个,其中省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5个,县级课题63个;有390篇教师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15篇,省级46篇,市级50篇;有173篇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4、抓待遇落实,营造安教乐教氛围。一是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每月按时足额拨付到教职工银行帐户。二是教师的收入逐年提高并实现了“两相当”。2011至2013年,教师年平9

均收入分别为45468元、54432元、56760元,略高于公务员收入。三是落实教职工的医保、社保及住房公积金。四是关心教师生活,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镇政府于每年教师节都坚持召开庆祝表彰大会,镇相关领导经常上门慰问教师,关心老师的工作、生活。近三年,共表彰尊师重教先进个人283人次,优秀教育工作者356人次,先进集体46个次,慰问退休、患病和困难教师105人。目前,全镇教师队伍稳定,教师安教乐教。

(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积极创新模式和德育内容。各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感恩教育活动,加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成功激励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科普展览、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尊老敬老的好作风。如每年3月份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街道等进行清洁活动,部分学生自发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与老人拉家常,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外化为行动。另外,各学校经常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聘请交警到学校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多年来,我镇学生从未出现过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同时,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针对近年国内发生多起校园伤害事故,各学校都安装了监控设备、设置保安室、配备防暴警械;学校定期请有关专家对师生进行应急培训,举行防暴力、防地震、防火灾等事故的自 10

救演练。

近三年,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均为100%,后进生的转化率均为100%。小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分别达92.3%、93.4%、95.6%,后进生的转化率均为100%。全镇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师生违法率、犯罪率均为零,校园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狠抓常规教学工作,减轻学生的负担。镇政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设立重点校、重点班,不给学校定“尖子生”名额,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全镇学校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切实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和推广课改经验,课堂教学重效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同时,各学校坚决执行“减负”的相关规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做到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合理,节假日不补课,不滥发规定以外的教辅材料。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学生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3.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我镇各中小学校采取积极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与研究,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法等。近三年来,各学校通过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规范课程设置、推广课改成果、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加强教研指导和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等措施,较好地促进了我镇中小学教学工作 11 的开展,教学工作跨上了新台阶。如实验小学的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环城中学的“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11—2013年,全镇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期末水平检测合格率均超过89%;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全科合格率均超过72%。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有2126人次,其中获国家奖272人次、省奖387人次、市奖259人次。

4、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我镇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体卫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扎实推进体卫艺术教育改革,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教育,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近年,各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主题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分享体育的快乐,从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2011-2013学年,我镇小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为96.6%,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33%;中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为97%,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4%,优秀率为24%。我镇在第27、28届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镇小学组代表队连续两届婵联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也分别获得女子组冠军和男子团体第二名。在第29届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实验中学获得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篮球第一名和道德风尚奖,实验小学获得小学组田径团体第二名。2012年实验小校参加省“大课间”活动评比获二等奖,2013年,实验中学参加县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评比获中学组一等奖。

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是我镇学校素质教育的另一特 12

色。各学校开足上好美术音乐课,并积极开展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每年学校均举办 “六一”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各校都组建了众多的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并取得可喜成绩。2011年实验小学学生合唱队参加省首届合唱比赛获三等奖。2012年,实验小学的舞蹈《路灯下的舞蹈梦》参加省中小学生舞蹈比赛获二等奖。2013年7月,实验中学报送的女声小组唱《我爱米兰》节目获得第八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赴港交流展演活动金奖,2014年6月,实验中学在组织和辅导第14届“星星河”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暨大型画集《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第17卷)参选作品中荣获集体三等奖。此外,近三年,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省举办的陶艺、版画等美术类比赛多次受到省的表彰奖励。新城镇中心小学舞蹈队参加县、市、省艺术表演比赛分别获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五)实行全民教育,全面促进社会和谐

1、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争取“起跑”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镇积极顺应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幼儿启蒙教育,使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目前,全镇共有幼儿园17所,其中1所为省一级幼儿园,2所为市一级幼儿园。幼儿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通过改善办园条件、优化办园环境、健全管理制度、培训师资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寓教于乐,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成长。在此基础上,我镇还鼓励、支持社会办学,13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和管理,扩大招生规模,有效地解决了与日俱增的幼儿入园需求。同时引导其规范办园,改善办学条件,使各幼儿园均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目前,全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100%,实现了全镇幼儿教育全覆盖。

2、关注特殊教育,开展随班就读工作。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随班就读工作要求,十分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在镇中心小学积极开展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努力提高特教班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升办学条件,让特殊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目前,该校有1个随班就读教室,有6名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室的保障支持系统和教研网络,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建立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人档案。在学校教育中,校长主管“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具体落实到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教师对特殊学生更关心、更爱护,对他们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根据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的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能加强与特殊学生的家庭联系,形成合力,不断提高特教成效。

3、发展成人教育,铺设致富之路。多年来,我镇坚持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师资以中学教师、农经办、计生办、林业站等部门的技术员为主,另聘请对口培训专业教师授课,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工作。近几年,我镇先后组织农业技术、财会知识、14

种植业、建筑技术、电工技术等实用型专业培训,培训达12384人次,2011-2013年分别为3582人次、4163人次、4639人次,培训面分别达到 10.8%、13.5%、15.2%。通过各类型的培训,一批批受培训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有的已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目前,全镇有多个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覆盖粮食加工、废品回收、种养植等范畴。

4、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打造文化品牌。我镇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社区教育,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一是大力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南外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已相当完善。二是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构建学习型社区,促进社区文化全面发展。近年来,全镇投入286多万元完成了36个村(居)农家书屋的建设,合计藏书达42000多册,免费供居民借阅,同时完善了36个村(居)的文体设施。目前,全镇共有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等17个活动场所。其中,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信息服务办公室等场室;文化广场设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舞台等设施。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街道或村(居)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舞龙、舞狮、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象棋比赛等活动。此外,还不定期举办科普、法制、农技、安全等各种讲座。三是全面建设南外和谐宜居社区示范点。镇政府对南外社区进行总体规划,积极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将“六祖闻经地”的千年禅宗六祖文化底蕴融入其中,围绕“廉、忠、义、孝、悌、和、禅、勇”八方面内容的文化建设,新建立了15处文化景点,并先后建起了社区图书室、博物馆、体育室、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体设施,新建 15

成慢行绿道近3公里。同时,南外社区还成立了社区广场舞蹈队、粤剧社、合唱团等群众文化团体,开展了发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外炮竹”制作工艺,并积极申报市级保护名录和省级保护名录,成立了云浮市首家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基地”。该社区通过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宣传活动,组织和鼓励社区居民和在社区内居住的外来工经常性开展体育竞技、书画展览、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社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近几年来,我镇在各级群众性体育文艺比赛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如镇政府组织群众参加市广场舞比赛获得特等奖。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努力,我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校园品位不断提升;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攀升;教育科研体系逐步健全,新课程改革成效突出;外来工子女教育得到全面扶助与保障,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新城教育逐步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我镇的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中小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档次总体较低,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中小学及成人技术学校教师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的整体素质仍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我镇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后,我镇将继续坚持“教育强镇”的发展战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健全镇和各村(居)委的奖教奖学基金会,加大对全镇师生的奖教奖学力度。

2.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3.根据新形势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继续加强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全面推进全民教育上新台。

四、自评结果

我镇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各项必达条件全部达标,自评得分为98.3分,占总分值的98.3%。我们认为,我镇已具备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条件,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恳请督导验收。

篇3: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多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领先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推进均衡化、发展特色化、提升信息化、起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这“五化”为抓手, 以“创建现代教育强区, 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提高全区的优质均衡教育发展水平, 倾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把教育大区发展为全市以及全省的教育强区, 进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沙河口区总面积49.8平方千米, 人口总数65.7万人, 辖有9个街道、84个社区。全区共有中小学51所, 其中初中15所, 小学30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 特殊教育学校1所, 高中1所,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3所, 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托幼园所93个, 包括幼儿园78个, 托儿所15个, 其中公办幼儿园22个。现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36637人, 其中高中生1029人, 初中生12571人, 小学生23037人;在园幼儿10275人。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3497人, 其中专任教师2894人, 学前教育专职教师916人。

在沙河口区, 重视教育、关注教育、崇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经过多年努力, 沙河口区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继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辽宁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辽宁省学前教育先进区等多项荣誉。

第一章:

大力夯实教育民生之基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位置, 本届政府更是把教育作为事关全区事业发展的第一品牌, 确立了建设全省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 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在课程改革、内涵特色、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了辽宁省“双高普九”工作的验收, 区域基础教育实现了“十二个率先”发展, 即:率先取消小学考试百分制, 实行等级制;率先取消评“三好”, 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率先实施教育信息化, 实现“班班通”;率先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 让居民共享教育成果;率先给每所学校配备保安和交通协管员, 打造平安校园;率先成立教育助学联合会,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率先整合优质学校资源, 带动教育集团化发展;率先打开校际界限, 实行教师交流;率先成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 发挥辐射作用;率先建立公办早教中心,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率先在辖区每个街道内成立早教指导站, 扩大0—3岁婴幼儿教育的覆盖面;率先选派优秀教师团队到长兴岛支教, 促进全域教育共同发展。

沙河口区一直遵循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师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进程,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典型的成功经验:一是保证全区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 构架办学格局的空间均衡态势;二是保证各中小学校办学环境、教学设备、功能、操场及附属设施等硬件办学设施的基本均衡;三是保证各学校师资队伍配备、教育管理水平等软实力达到基本均衡;四是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舆论;五是保证各中小学严格履行九年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坚持依法办学, 严格规范教育行为。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历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工作, 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大事。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设专题会议研究教育, 统筹安排, 共谋教育发展大计。区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有力推进了教育均衡化进程, 从而保证了区域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经费逐年提高,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几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大幅度提高教育投入比例,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着力推进机制改革和创新, 努力实现管理科学化、民主化, 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2007—2010年教育总投入16.35亿元, 其中专用设备投入6700万元, 信息化投入3995万元, 基本建设投入2.47亿元, 满足了教育的三个增长, 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增长标准, 基本满足了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全区中小学合理布局, 使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沙河口区教育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 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 合理布局中小学校, 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化。目前, 全区中小学通过科学调配, 合理布局, 充分满足辖区孩子享有平等的基础教育的权利, 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 基本保证了沙区49平方公里内中小学生就学最大半径不超过1000米, 以及不横过交通主干道上下学。

四、完善一流的教学设施, 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基本相同的教育资源, 是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基本前提。2007年底, 沙河口区以全省最高分数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经过近年来, 尤其是“双高普九”以来的大力改造和完善, 办学条件在标准化基础上, 又有了极大的改善, 已经大大高于国家标准。近几年修缮改造了36所中小学操场, 目前全区中小学操场全部塑胶草坪化;完成了28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任务。经过改造建设, 全区中小学办学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实现了设施完备、装备精良、功能完善、成效一流的目标, 为教育均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教育信息化不断加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是沙河口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采取了硬件更新换代和软件开发同步走的策略, 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几年, 信息化总投入3995万元, 配备台式电脑1948台, 建设校园电视台27所, 更新了网站核心交换机, 教育网络扩容至10兆光纤, 为5—9年级配备投影仪859台、实物展台925套, 配备触控电视163台, 建成了全区域视频会议系统。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应用实践, 软件开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以沙区教育网为载体, 开发了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交流与成长家校沟通系统等应用系统。其中, 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已经完成了4到9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教学资源, 共收集和创作有效资源157860条。建立了“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综合应用平台”和“资源智能管理平台”。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的资源库, 同时最大在线人数达到了378人, 总访问量已超过61万人次。

六、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展的首要前提

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素质优良、富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在队伍建设上, 沙河口区开拓性地辟出新路, 始终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尤其是近三年, 共投入了2488万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1.加大培训力度。在教师的培训上, 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了新岗教师培训、全员教师研训、班主任教师培训、音乐美术教师特色培训、境外培训和“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培训, 以及联合北师大进行的信息化培训。2011年, 组织50名优秀班主任参与华东师大高端培训班的观摩研讨。组织不同层面的骨干教师开展了“群星工程”、“名师工程”等培训, 累计培训骨干教师2400余人次, 各学科累计4000余学时, 全员培训累计学时达到10万学时。通过专家讲学、专题讲座、专业培训, 倡导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新世纪好教师”。从2003年开始坚持派遣英语和双语教师赴境外培训, 近三年, 选派了87名英语教师赴境外学习, 截止目前先后共选派300余名优秀英语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境外培训, 感受英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 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 教育理念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通过交流, 促进校际间师资队伍的均衡。从2004年开始, 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异校交流, 教师交流一是促进了学科建设, 使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尤其是薄弱学校达到了每一学科都有一名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二是使全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基本持平;三是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创造了条件;四是在校级领导配备上侧重于薄弱学校。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基本均衡。

七、加强宏观政策调控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的必要条件

1.优化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经费预算时设立用于薄弱学校改造的专项经费。在安排校舍改造工程等基建项目时, 首先保证薄弱学校建设的需要, 加强政策倾斜和宏观调控, 在办学条件方面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鼓励薄弱学校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品牌, 逐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薄弱学校典型——大连第四中学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学校调整领导班子, 选调德才兼备的干部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选派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修建了塑胶操场和文体活动中心,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联合新闻媒体加大力度宣传薄弱学校在加强学校建设中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使广大市民重新认识薄弱学校, 并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变逐步树立信心。四中的成功经验曾在央视“小丫跑两会”专题栏目中宣传报道。2010年6月, 沙河口区教育局又将区属中小学的办学资源, 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备配备、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通过多个平面媒体向社会公布, 加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的宣传力度, 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

2.通过各项政策保证生源稳定。近年来, 沙河口区加大了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的规范整治力度, 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 初中各年级全部实行电脑编班, 坚决取消重点班、快慢班和特长班, 对违规违纪学校从严处理;强化电子化学籍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择校现象。充分利用指标到校政策的牵动作用, 大力宣传指标到校招生政策, 通过宏观政策调控, 防止薄弱学校生源流失, 有效控制生源流失, 给薄弱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逐步实现生源的基本均衡。严令禁止教师进行有偿补课, 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大力提高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是沙河口区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沙河口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经历了“均衡——不均衡——新的更高水平的均衡”的螺旋发展过程。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沙河口区认识到:首先, 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 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 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应该给予他的公平教育;其次, 均衡发展的目标是促使所有的学校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不是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好的学校的发展, 而是既要鼓励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更要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加快发展,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说, 均衡发展是为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把教育办成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第三, 均衡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 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平衡的情况下, 积极鼓励学校积淀内涵、办出特色。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是不矛盾的, 每一个学校都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孩子的成长创设空间, 为孩子的个性发展营造氛围、提供条件, 学校要通过发展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教学风格。第四, 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应在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上。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 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

当然,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是, 沙河口区全体教育人有决心有勇气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 不断创新, 不断追求通过全区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二章

高起点定位队伍建设高水平打造教育强区

近年来,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为打造教育特色区, 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 逐年增加干部教师的教育培训经费, 开辟出“政策推进化、个体需求化、教育专题化、内容菜单化、方式网络化”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 构建和完善了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操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共承办国家级教育教学现场会4次;承担159项科研课题, 其中, 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53项, 独立研究课题1项, 省级课题27项;发表著作15部、论文2111篇, 其中国家级论文390篇, 省级论文524篇, 市级论文1197篇;所获国家级优质课116节, 省级优质课181节, 市级优质课454节;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94个、省级荣誉称号151个、市级荣誉称号609个。

一、立足干部教师内涵发展,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为促进全区干部教师队伍稳步发展,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坚持三增长原则, 积极筹措教育经费, 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资金。干部教师教育培训费由2006年的600余万元已提高到1000余万元;每年出资110万元, 为全区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免费体检;每年出资500万元, 落实教师住房补贴;每年出资20万元, 为全区在职教师购买统筹意外保险, 区慈善总会、区总工会每年联合捐助30余万元, 对全区特困教师和患重大疾病教师实施救助;每年出资200余万元, 为全区每位在职教师发放节日补贴;2008年出资700万元, 新建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2010年出资100万元, 新建面积为200平方米的阳光教师活动室。政府高标准、足额的投入, 显示了对干部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 显示了打造教育特色区和教育强区的决心。

二、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彰显区域教育的大德育观

全面倡导“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 以道德追求道德、以人格培养人格, 以情操陶冶情操”理念, 开展独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 师德建设活动呈现出人文精神和学校特色两大特色。以主题活动的形式, 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一年一个主题,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2001~2002年, 开展“三服务、三满意”教育活动;2003年, 以“端正工作作风、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主题开展了“新形势下如何当一名好教师”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2004年, 抓住教育特色区建设这一任务, 搭建了建设学校特色的工作平台;2005年, 以“以人为本, 再塑教师形象”为主题, 深化了教师职业道德能力建设。2006年和2007年, 围绕“双高普九”工作,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导思想, 以办高水平教育为工作载体, 全面完成了教育特色区建设, 揭开了“十一五”时期教育规划的序幕;2008年, 以“关爱每一位学生, 关心每一位教师, 关注每一所学校”为主题推进师德建设;2009年确立了“讲师德、强素质、树形象”教育主题, 全区教育工作者聚焦特色、聚焦质量、聚焦改革、聚焦创新、聚焦思维, 推动全区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2010年, 围绕“弘扬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以“五化”建设为抓手, 迈出了“打造教育强区”的第一步。2011年又提出“爱岗、爱生、爱己”三爱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教育强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教师家访达到40万余人次;连续8年开展了“百名教师回馈社会”大型义务咨询活动, 增强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举办的34期区级家长学校, 全面加强了家、校联系, 完善了教育网络建设;开展师德演讲比赛, 组成师德报告团到各校巡回演讲, 弘扬了师德师风;建立教师师德建设个性档案, 增强了教师热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征集《教师师德自律座右铭》《教师宣誓誓词》活动, 编辑了《师德论文集》《教师案例集》;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制定了《教师行为十不准》《教师行为十提倡》和《教师忌语》, 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通过编辑出版《师德建设工作简报》和在沙河口区教育网上广泛宣传基层学校工作中的成功之处, 推动师德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建立“学农”、“科技”、“劳技”、“高玉宝工作室”、“红星村”等基地, 增强对师生的体验教育, 使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涌现出以禁毒教育、生命教育为特色的47中, 以诚信教育为特色的格致中学等一批德育特色鲜明的学校。沙河口区被评为辽宁省依法治教示范区、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

三、以专业化打造为核心, 快速提升师资队伍业务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全面发展的根本, 按照分块运作、梯度推进的原则, 聚焦师德建设, 聚焦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建设, 聚焦高端培训, 聚焦特色发展, 以教师教育“六大工程”为载体, 不断推动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纵深发展。

1.实施全员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工程, 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音、体、美等学科特色培训。一是以系列化主题式为主, 开展师德培训活动。以校际联动方式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演讲活动, 举办师德演讲比赛;开设网上师德展示台, 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系列师德建设举措, 营造出“做人格高尚的好教师”的职业理想氛围。二是围绕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 开展了“教育大家沙区行”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活动;聘请了10余名全国名师现场做课, 与教师互动, 进行课例解析和专题讲座, 为教师搭建向大师学习的平台。从问题入手, 引领教师开展研究, 有效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三是针对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进行特色高端培训, 全面提高了音体美教师的专业素养。

2.对新岗教师实施快速成长的基础工程。根据新岗教师的特点, 成立新岗教师“培训基地”, 探索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步, 进行岗前培训, 筑牢师德根基。邀请全区优秀的教导主任、知名的优秀班主任和学科名师、师德标兵做专题讲座, 与新岗教师面对面交流、传授经验, 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 加深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筑牢师德根基。第二步, 进行因需施教, 关注能力提高。不仅对新岗教师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同时, 也对中小学校长, 教学主任、新岗教师的师傅进行新岗教师能力缺失问卷, 根据新岗教师对岗位的需求, 制定培训课程。第三步, 进行课例引领, 明晰教学规范。组织新岗教师与学科研训教师一起走进课堂, 共同听骨干教师的公开课, 听上课教师备课的解析, 听学科研训教师的评课等, 把理论上的教学规范和课例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 引领新岗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第四步, 进行行动研究, 培养教育智慧。对全区新岗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教研引领、听课反思、名师点拨和同伴展示等指导。第五步, 进行名师对接, 助推专业成长。以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 组织他们走进学科名师课堂, 观摩“行为跟进”式课例研究全过程, 明确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引领新岗教师自主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3.实施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精英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是打造教师核心团队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通过区域特色课程培训、开展高端精品休闲培训、教学专业技能培训、教学风格养成培训、备课组长“群星”培训和“名师成长”培训, 全面落实《沙河口区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这些举措, 既关注了骨干教师的身心健康, 关心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强化了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又打造了骨干教师精英团队, 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4.实施班主任教师研究化的智慧工程。围绕教师职业特点, 以爱心教育为核心, 打造具有阳光心态的班主任教师队伍。以“小问题、小研究、小成果”三小活动为主线, 积极参与“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活动, 并成为首批全国十省市“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的试验地区。

5.实施英语教师专业领先工程。强化英语教师培训一直是沙河口区教师教育的亮点, 培训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实效性。与北京新东方科技集团、大连新东方学校联合承办的“大连市初级中学及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培训”项目, 提升了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批选送中小学英语200余名教师和双语教师到境外培训, 打开视野, 树立英语教学新理念。成立教师精英研究团队, 进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整合, 以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 打造沙河口区英语教学特色。

6.实施研训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工程。研修教师的专业实力是进修学校和全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以研训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 以校本培训项目为载体, 实施专业素质提升工程, 从而转变研训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 规范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 彰显他们的专业实力, 使他们成为最具实力的研训群体。以推进师德修养和综合素养为重点, 实施人文素质深化工程, 通过阅读经典、开设人文课程、搭台推荐、观点交流等方式, 促进研训教师身心健康, 增加教师的幸福指数, 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学校核心竞争力, 建设富有魅力的研训群体。目前, “思想升华为第一境界、学习进修为第一福利、激发动力为第一要务”的思想, 已成为研训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

四、加强管理, 完善制度,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交流。近几年, 通过组织调配和学校自主选择等交流形式, 各类教师交流累计达3200余人次。一是首席教师交流。选派首席教师到薄弱校、新建校任教, 并享受区域专家津贴, 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 达到区域优秀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首席教师的交流, 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二是职称聘任交流。为了消除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带来的弊端,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采取了中高级职称聘任交流, 鼓励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 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对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 实行择优直接聘任、交流聘任。交流聘任人员占教师交流总数的10%。三是骨干教师交流。为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每年都要求各校按照市、区级骨干教师总数的20%以上进行交流。除从制度上予以硬性规定外, 也解决了教师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 在教师住房补贴上, 区政府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 用于解决市级骨干教师的住房补贴问题。对于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 提前兑现。四是专任教师交流。为保证各校学科的均衡, 对主学科与其他学科规定教师交流的比例每年均为10%以上, 使各学科的教师配备达到基本均衡, 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五是社区教师交流。建立了50个社区首席教师志愿者工作站, 在社区开办辅导站和指导站, 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 为上不起补习班、辅导班的家庭困难子女提供义务辅导, 同时, 加强了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教师交流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促进了学科建设, 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尤其是薄弱学校达到了每一学科都有一名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全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基本持平;三是首席教师交流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创造了条件;四是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生均经费相对均衡;五是促进了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交流不仅引入了竞争机制, 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交流, 使薄弱学校的教师力量得到加强, 校际间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均衡了区域内人力资源, 不仅给薄弱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且也给教师本人带来新的追求和自我发展的新机遇, 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的教师交流已平稳地展开, 成为一项日常工作, 被教师接受。

2.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师资队伍任用考评机制。一是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近5年, 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大和华东师大选调优秀毕业生305人。根据区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 在市内通过发布招聘信息、招聘报名、笔试、面试、体检等形式,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毕业生121人。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向高尖端发展, 通过面试、试讲、考核等形式, 在省市内外选拔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6人。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新一轮聘用制度。依据市有关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工作的文件精神, 结合沙河口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 制定《沙河口区中小学工作人员聘用制》, 对中小学教职工实行了新一轮的聘用制。各中小学校采取明确岗位职责, 聘用工作领导小组聘用班主任, 再由班主任聘用科任教师等形式, 实行层层聘用, 对于未聘的教职工, 由学校进行调岗试用。聘用制不仅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职工日常考评制度。一是制定并下发《沙河口区中小学校工作人员日常考评方案》, 与网络公司一起研制开发了教职工考评系统, 并在部分中小学进行试点, 通过试运行, 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教职工考评系统在全区广泛应用, 这不仅体现了教职工工作的过程性、阶段性、成长性评价, 而且还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发挥管理评估功能, 实施具有沙河口区特色的“3+1”考核评价体系。成立了由教育督学牵头、教育局、进修学校、教育局党委参加的“3+1”联合考评小组, 通过完整翔实的考评体系, 每年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评估,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项目被列其中, 考评对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起到了引领、激励和督促作用。

5.完善激励机制, 落实校内津贴分配方案。根据大连市中小学教师工资调整的文件和会议精神, 结合沙河口区实际, 在组织召开中小学校长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对校内津贴发放工作进行调研的同时, 组织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制定并下发了《沙河口区中小学课时津贴和目标管理津贴分配指导意见》, 指导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 激活用人机制, 使教师队伍在平等、公平、竞争中得到优化。

第三章:

在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沙河口区教育局长期坚持“素质教育, 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遵循德育规律, 掌握科学理论, 选择教育对策, 不断改革德育方法, 丰富德育内容, 挖掘德育途径, 拓展德育渠道。以《沙河口区小公民道德规范丛书》为实施载体,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沙河口区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特征为目标, 以建设强有力的德育队伍为保障的德育工作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内涵的区域教育特色, 促进了全区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首位,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1.建立和健全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德育工作的体制。

全区在各中小学中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 校长及行政系统把德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作用, 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发挥协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学校的教职员工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观念, 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学校上下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协调一致实施德育工作的局面。

2.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文明的行为习惯, 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沙河口区教育局经过长时间的筹备, 自2011年3月起在全区中小学使用《沙河口区小公民道德规范丛书》中的《小公民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和《小小公民道德歌》两册区本德育教材, 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文明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观念,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贯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校还发挥各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 因地制宜,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班会、团队教育活动和劳动、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项活动。依靠校内外的力量, 组织各种研究性学习小组,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手拉手扶贫帮困互助等活动,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培养正确舆论, 创设和谐的学生关系,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锻造能力。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强化和完善了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特色, 使德育工作能够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 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以“国学”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无比丰厚的文化积淀, 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为此沙河口区确立了以国学为载体, 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 突出以人文精神为内涵的德育特色, 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历史文明”为主题的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经典美文齐诵读”诗词咏诵活动, 小学毕业要达到咏诵诗词200首, 中学毕业要达到能读懂国学书籍。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开发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赏析》的国学教育软件, 该系统结合日常教育教学, 以中国古代的诗、词、曲、散文等文学作品为载体, 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 吸收其精华。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1.举办区级家长学校。

2002年, 沙河口区在全市率先开办了“沙河口区家长学校”。截至目前, 共开办了47期区级家长学校, 并将区域性的家长学校分化至各中小学, 使更多的家长能够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直接得到帮助。至今已有千余名教师为家长提供了咨询和讲座, 有来自全市的万余名家长参与了学习与交流。

2.春风话语进万家。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 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沙河口区始终坚持中小学家访规范管理工作, 制定了《沙河口区中小学家访工作制度》。从2003年寒假起开展“春风话语进万家”——千名教师家访活动。至今, 全区教师坚持制度化的家访已8年有余, 每年家访学生达上万人次以上。

3.制度化的学校“开放日”。

从2004年3月起, 全区在中小学中开展每学期对家长开放至少十个工作日的活动, 每学期均有万余名家长参与此项活动。79所中小学先后建立了“百名家长义工”队和“让爱在这里飞扬”百名家长合唱团, 独特的家校联系方式增强了家长与学校携手共同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教育教学特色区的早日实现。

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拓宽德德育育的的载载体体。

1.各方联动, 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重要内容的中小学法制教育, 只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 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几年来, 沙河口区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制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明显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为了加大社会力量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区教育局和区内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建立了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为每所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每学期都开展一系列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47中学全国禁毒教育示范校的作用, 积极开展“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和“校园拒绝邪教”等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生命、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的氛围。各辖区负责学校周边环境保障的各部门,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小学进行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常抓不懈, 努力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 在区武装部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沙河口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从1989年起, 以高中进军营、初中进军校、小学试办红领巾军校的三种形式开展了军训工作, 使全区中小学国防教育逐步形成了“教育内容系列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过程实效化、教育对象层次化”的特色, 有效地促使学生增强了国防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

教育局把各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工作, 作为评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开展学生学军实践活动为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军事训练, 以军育德,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以军健体, 提高学生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以军促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以此形成沙河口区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沙河口区获得了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的殊荣。

五、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鲜活活、形式新颖和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

沙河口区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现有学农、学军基地的建设和改造, 每年投入20~30万元用于补贴学生的伙食,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农生活质量和水平, 确保学农、学军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沙河口区创建了国家级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从2007年10月投入使用的中小学生科技中心和劳技中心, 满足了中小学生接受科技教育和劳动实践的需要。2008年2月建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基地暨高玉宝工作室、韩方玉工作室”正式启动, 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 组织了万余名中小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听讲座,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沙河口区教育局常年坚持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不同主题、近四十项内容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使全区近85%的中小学生能够以文明、健康的精神面貌参与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知识竞答、文体比赛、演讲、报告会、名师讲座、咨询、社区活动、社会宣传、公益劳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大型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 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挽起你我的手, 共享温暖阳光”的爱心互助活动, 组织全区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定期到启智学校做义工。沙河口区同泰养老院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义工服务站, 一批批志愿者借助这个小小的平台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 在深入学习领会《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的基础上, 下发了沙河口区《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鼓励各中小学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积极争取“市、省级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校”荣誉称号, 目前, 全区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启动实施的学校达100%。

经过几年来的建设, 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现特色的学校, 如以足球训练为特色的东北路小学, 以大型民乐队的组建和训练见长的玉华小学, 以舞动的童谣和游戏打造校园文化的台山小学, 以读、写、画为切入点呈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春柳小学, 以经典诵读为依托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黑石礁小学等。

六、尊重学生个性,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考评评制制度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1997年以来, 沙河口区围绕考试制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和校本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尝试性的评价改革。全区各中小学都以区教育局制定的《以激励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标准及方法》为指导,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内化为目的, 以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为标准, 充分体现重过程、重学生自身持续发展的具有学校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全区中小学中全面实施“班干部聘任制”或“班干部轮换制”,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率先在全市取消了“三好”的评比,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推行了学生个性发展档案的研究, 《长大》就是玉华小学首创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记录册, 它不仅记录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 也记录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过程。如今全区又在14所学校开始了以用好《长大》为切入点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尝试, 进一步推进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进程。

第四章:

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凸显区域教育特色

近年来,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把“建立符合终身教育要求、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作为和谐城区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 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放在关系教育全局发展的高度, 明确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以加强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学校校本课程和活动小组为主阵地,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功能齐全的办学条件为保障,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改善区域艺术教育的装备和设施, 提升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层次和品味, 积极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倾力打造高水平的学校艺术团队, 使区域艺术教育的特色不断彰显。

一、加强艺术教育队伍建设, 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沙河口区教育局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内涵, 准确把握工作方向, 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作为全面考核学校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十五”期间就确立了“面向全体, 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 个个具备艺术素养”的艺术教育培养目标, 并通过坚持两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形式, 使全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1.加强队伍培训, 为提高艺术教育工作水平提供人力保证。

为了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指导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 区教育局从2005年起投入了200多万元, 为全区各中小学校配置了计算机音频工作站, 教育局每期投入20万元并委托大连大学电子音乐培训中心, 定期为全区音乐教师进行“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培训。截至目前, 所有接受培训的音乐教师已经能够利用工作站进行日常教学, 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而且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2.引进音乐名家点拨, 为提升音乐教师素质妙笔生花。

从2007年4月开始, 区教育局投入50余万元聘请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曲致政为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在训练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音乐教师, 成立了沙河口区“教师合唱团”, 经过强化训练, 先后参加了大连市庆祝“十七大”文艺汇演、大连新春联欢会、奥运火炬传递文艺展演和市庆祝教师节、区艺术节等演出, 在市、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全区又筹备组建了“教师艺术团”, 由单向艺术形式向综合艺术发展壮大, 在彰显艺术特色的基础上, 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

3.引进美术名家指导, 为提升美术教师素养画龙点睛。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美术鉴赏能力, 特别是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沙区聘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花鸟画家常庆利老师为沙河口区的美术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从2008年10月始, 区教育局投入约50万元, 采取“书画创作——研讨交流——集中点评”的方式, 从欣赏、临摹、创作到中国画教学、书法教学、篆刻教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等, 遵循“专家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 使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感到学有收获, 学有提高。同时, 将音美教师完成培训课时情况和测试成绩, 纳入到区“十一五”教师的培训总量之中, 通过量化考核, 强化培训过程,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果, 使全区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也使全区音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逐步提高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美化校园环境, 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要树立“大美育观”, 全面加强学校的“以美育人”工作, 就必须认真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沙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各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 在深入学习领会《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的基础上, 下发了沙河口区《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引导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高标准建设、长久性留存”的原则, 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具特色, 充满感召力;区教育局还采取奖励的措施, 对凡是通过努力获得省、市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校的学校, 根据所获荣誉, 分别给予2-4万元的奖励, 这种带有激励性的资金投入大大提高了各中小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了“争创一流育人环境, 打造艺术教育品牌”的竞争氛围。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近五年来, 专项投入近3亿元用于打造具有一流办学条件的区域教育体系, 不仅更新完善了学校各项教育设施设备, 还为全区所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 修建了塑胶操场, 粉刷了学校的墙壁、走廊, 更换了门窗、装修了教室, 还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音、美专用教室, 并按照国家的标准配齐了专用教室所需要的所有的教学用品, 还为部分音乐教室安装了电脑和大屏幕。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 全区各中小学积极自筹资金, 对校园的育人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设计, 并注重学校环境建设与艺术教育的和谐统一, 特别注重学校文化底蕴的呈现和环境风格的个性化生成, 努力创建一个集时代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 与学校整体建设共生互补、生机勃发的艺术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极大地促进了沙河口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为沙河口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丰富艺术教育载体, 拓展艺术教育途径

沙河口区教育局为了打造区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品牌, 促进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积极采取有效的举措, 促进普及艺术教育向提高艺术教育发展。

倡导在全区各中小学中使用音乐铃声, 每校每天播放5~10首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优美欢快的音乐伴随孩子们度过快乐充实的每一天。

开展“每周一曲”艺术欣赏讲座活动, 是沙河口区教育局坚持文化育人, 立足艺术教育, 让经典走进师生, 让师生接近艺术的又一有力的举措。从2010年9月起, 又在各中小学校尝试开展“每月一画”名画欣赏讲座活动, 聘请专家或者本校的美术教师, 通过校园电视台、文化艺术长廊展示等形式, 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让学生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 体会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 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以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的展示, 以中小学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形式多样的艺术、科技活动为特色的学生艺术节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九十年代初, 沙河口区就逐步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届区级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制度, 至今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极大地促进了全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无论是校长的办学理念、还是教师的职业修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沙河口, 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三队建设特色鲜明, 高精尖社团和全员发展相得益彰。2007年10月, 沙区荣获辽宁省“班班有歌声”活动先进单位, 2006、2008连续两届被评为“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 2011年, 沙河口区又作为大连市唯一一个免检单位, 蝉联“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荣誉称号。2011年, 沙区少儿艺术团参加央视庆六一文艺演出, 受到了李长春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随着区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提高艺术教育, 沙区开始逐步树立品牌意识, 通过倾力打造“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团队”这一“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特色项目, 不断追求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逐步提升区域艺术教育活动的品位, 形成整体推进区域艺术教育的态势。

2005年10月起, 沙区开始筹划组建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大型学生乐团, 目前, 区教育局已投入500余万元, 聘请大连市音乐家协会和大连百度音乐公司的名家, 担纲学生乐团的顾问和训练指导, 在学校中组建了六支特色鲜明的乐队。他们多次参加市、区各种形式的演出, 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 获得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设施的完善, 学生乐团的组建,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样才能保证区域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过去的七年, 全区举资近1亿元逐渐为所有的学校都铺设了塑胶操场。近四年, 又投入资金700万元为全区28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电视台。目前, 全区各中小学实验室、音美专业教室、图书馆装备和教学仪器的配备已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 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003年始, 沙河口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亿3000万元, 确保了区域教育信息化设施达到省内领先的水平,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几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区教育局兴建了国家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了省内领先的中小学科技中心和中学生劳动技术中心, 开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 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提升素质、开展艺术活动的综合实践场所。

第五章: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逐年增大投入, 不断改善和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并在《沙河口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大力推动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 着力提高全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区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场地、体育设施情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建设至少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 为学生搭设展示体育才能的舞台;加强体育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借阳光体育运动的东风, 全区学校积极迅速行动起来, 科学规划学校未来体育工作的发展前景, 着力打造学校体育工作特点, 进而形成了区域性的体育工作特色, 不断促进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资源配置, 为学校体育工作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沙河口区积极贯彻实施中央七号文件精神, 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战略手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为学校体育工作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牵头, 教育局、文体局、财政局、进修学校为成员单位的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 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引进、业余训练、基础建设和教师培训,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政策保障。

先后出台了《沙河口区中小学群体活动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大课间活动形式, 丰富大课间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物质保障。

区政府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 自“双高普九”以来, 全部更新了学校的体育设施, 大面积铺设塑胶草坪场地,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4.人力保障。

近五年, 区政府投巨资到全国六大重点师范院校招收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近五十名, 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学第一线, 以人才引进的标准适度改善他们必要的生活条件。2007年, 提供了1300余平方米的公有住房作为教师公寓供这些新岗教师免费居住, 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创新工作思路, 为学生体育技能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组织开展学校群体活动的过程中, 沙河口区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一主题, 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学生升学和未来发展服务的原则,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学和初中的体育项目衔接。

自大连市正式实施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艺术“2+1”工程以来, 沙河口区就对全区学校的体育资源、体育优势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区小学划分为多个区域, 各有侧重地发展不同的学校体育特色, 与之对口的初中学校也同样在这些小学阶段已成型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 进行巩固与发展, 形成本校的体育特色, 同时也达成了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目标。

2.体育特长生调校。

为有体育特长并在此项目上大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创设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 多年来, 区教育局根据不同时期的体育工作发展状况, 制定了不同的调校政策。2011年,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制定的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学生的录取条件, 及时调整调校方案, 调校目的就是让这些有体育才能的学生能够同项目集中在一起, 集中训练, 参加比赛,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育技术水平。

3.体育特长生特招。

大连市在高中升学时不断增加体育特长生特招比例, 这就为爱好体育的学生打开了一条宽阔的就学通道, 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举更彰显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由于沙河口区未雨绸缪, 多年坚持对体育特色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 坚持常年训练, 使得区初中学校的体育特长生大为受益。在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生录取中, 沙河口区学生所占比例始终占据大连市首位。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运动队中, 也始终是主力。

三、不断发掘活动载体, 打造阳光体育特色

沙河口区结合本区的体育资源、师资队伍特点, 不断开发体育活动载体, 扎实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区域体育特色, 多年位居大连市运动成绩竞赛首席地位, 三次被大连市教育局评为“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1.创建“大课间活动”品牌。

大课间活动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内容, 组织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天的锻炼效率和锻炼质量, 也是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教育局规定, 每天上下午各一个大课间活动, 并纳入到课表当中。2002年, 区里对大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 一改过去大课间只有广播操、严重消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做法, 丰富了大课间内容, 改变了大课间形式。采取典型引路, 开展大课间评比等活动, 全面推广了大课间活动。各学校自主创新, 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新了大课间内容和形式。除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跳绳、踢毽这些传统项目, 空竹、跆拳道、独轮车、羊角球等新兴的活动项目也都被搬到了大课间活动中, 吸引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使大课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真正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道风景线, 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2.加强运动队建设。

根据《沙河口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的要求, 全区学校都加大了运动队建设力度, 根据本校教师、场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建了各式各样的运动队, 坚持长年训练, 为学生施展体育才能, 提高体育技能水平搭设了平台, 同时也形成了各学校的体育特色。

东北路小学, 是一所全国闻名的足球学校, 多年来, 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这里人人懂足球, 人人会踢球, 小球队多次赴日本、韩国参加小学生足球国际邀请赛, 两次夺得冠军, 2012年10月举办了“东北路杯东北亚少年足球邀请赛”, 来自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北京等地的六支球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比赛, 扩大了东北路小学和沙河口区在东北亚的影响。学校曾八次获得大连市“市长杯”足球赛冠军。在东北路小学的带动下, 沙河口区学校的足球运动开展得风生水起, 有24所学校分别成为了大连市“绿茵足球”的中心校、重点校和网点校。有千余人长年活跃在足球运动场上, 全区学校普及足球运动。足球, 成为沙河口区学校体育的一大显著特色。

除足球之外, 沙河口区的学校体育特色异彩纷呈, 篮球, 作为传统的三大球之一, 其普及程度和运动水平完全可以和足球媲美, 全区有男女篮球队50余支, 近三年初中男子篮球队几乎全部包揽了“辽师大附中杯”、“三对三篮球赛”、“枫叶杯”等三项市级比赛的前三名;李家街少年棒球队在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独树一帜, 自1983年成立以来, 始终没有间断过训练和比赛, 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少年棒球赛, 两次获得冠军, 为国家和省棒球队输送了100余名优秀运动员;21中学的健美操多次获得市级比赛冠军, 一次获得省级比赛冠军;实验学校的武术操已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 多次在大连市的重大活动中进行展示, 获得好评。曾代表大连市出访日本、美国, 参加国际间少年武术交流;启智学校参加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第二届夏季“特奥会”, 在非洲、南美洲称雄的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共摘得七金、三银、六铜的好成绩, 为国家增光。

四、“健康第一”为本, 加深课改理念

近年来, 学校体育教学与常规工作改革力度较大, 特别是体育科目进入新课改后, 它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思想精髓, 使人们对体育传统的竞技功能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转变为全面、全员健身功能的认同。

作为全国首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 沙河口区的体育教学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五年多的体育课改实践, 锻炼了全区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验研究中打开了思路, 凝练了精神。通过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的体育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培训和实践活动, 体育新课程理念已经深深植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中。以2007年中央出台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大连市教育局出台的《大连市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意见及评估细则》为标志, 全区广大体育工作者大大增强了搞好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体育工作越发被重视, 沙河口区不仅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还有计划地安排了体育教师的外出进修、观摩、学习, 开阔视野, 使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些做法, 特别是参加了第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后, 一线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改观。自课程改革以来, 沙河口区体育教师共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 有一项获得了国家科研二等奖。在科研的带动下, 推出了大批的国家和省市级体育优质课, 其中国家级优质课13节, 东三省级优质课6节, 省级优质课23节, 市级优质课36节。省学校体育研训部领导在东三省学校体育现场观摩会上曾这样评价:东三省的体育课看辽宁, 辽宁的体育课看大连, 大连的体育课看沙河口。全国中小学体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组副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主任耿培新同志对沙河口区的体育课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第二, 有教与学的过程;第三, 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第四, 将体育挂图、设计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 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看到在教学中应用的。”

五、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场地、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沙河口区政府多年以来, 一直致力于改善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尤其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十五”期间, 适逢体育课改的关键期,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条件要求很高, 建设的速度, 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体育课改的质量。为此沙河口区克服了资金上的困难, 陆续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铺设学校的塑胶草坪场地。2007年, 又投入2亿4千万元以全省第一的实施水平通过了省级“双高普九”验收, 其中投入到塑胶草坪场地和场馆建设的费用就高达7000万元。全部改善和补足了全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到目前为止, 沙河口区51所中小学已有50所学校铺设了塑胶草坪场地, 全区学校有体育馆9个, 现有的场地、器材与设备可以完全满足学生上课和活动要求。区教育局定期调查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状况, 发现有损毁现象, 及时为学校维修和补配。由于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推动了全区学校体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健康稳步科学发展。

第六章:

强力聚焦高效课堂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沙河口区开展有效教学行动、打造高效课堂研究已有三年多, 全区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有效目标、有效需求、有效载体、有效评价, 在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共同配合下, 推进了多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研修模式, 使教师从理论上认识“有效教学”并引领教师把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们积极投身基于校情、学情、发挥自身特长的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引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良性展开, 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

一、推行有效备课, 推广使用学案

坚持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是打造高效课堂、探索提高教学效率途径的有效载体。尤其加强备课有效性的研究及校本研修有效性的研究, 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为加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及分层教学的针对性, 引导教师发挥合力, 各学校组织备课组精研教材、考点及上课的重难点和解决途径, 精简练习题, 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参与的程度。在教学中, 各校充分利用“导学案”,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前使用学案, 把课堂的重点内容以网络和习题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另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教后使用“检案”, 进一步落实课堂反馈环节, 为进一步辅导提供有效信息。

二、结合岗位大练兵, 打造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变苦干为巧干的有效途径, 也是沙河口区教学研究一直努力的方向。自2009年以来, 全区广泛开展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 打磨高效课堂教学细节。各学校均成立有效教学领导小组,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实施有效教学的计划并跟踪落实。除要求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策略, 实施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之外, 各学校尝试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全区还不断探索差异教学的途径, 小学阶段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 同时启动了初中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结合区域实际情况, 深入进行系列交流、研讨、培训, 进一步围绕核心要素, 在现有的基础上研究差异教学的内涵, 使各实验学校逐步形成本校的个性化教育特色。

三、科研带动有效教学,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科研是兴校之本, 各校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主题式、专题式、网络式相结合的校本研修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 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题式研修, 让教师有的放矢;课题式研修, 让教师产生共鸣;网络式研修, 让教师如鱼得水, 各学校聚焦高效课堂, 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教学局面。例举各校特色如下:

1.格致新校:小班大爱。

大连格致新校为课堂教学提出了四个百分百——关照百分百, 互动百分百, 达标百分百, 开心百分百。具体做法如下:

(1) 备小班化教案——让学生名字走进教案, 更走进老师们的心里

为了引导教师把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学校尝试自己设计教案, 专门设计了“学生活动及个性化指导”这一项目, 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 要求细化到某个或某几个学生, 具体到出现学生的名字。课堂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平台, 心中有竹方能画竹, 这种教案设计可以引导教师在备课时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教法, 在关注“每一个”上下足功夫, 从而使每个教师都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2) 探“小班化”教学研究——打造一流精品课堂

班级学生少了, 意味着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多了, 因此, 学校在“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不断改进, 对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要求, 如:如何设计问题形式, 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 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等。当然,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 也鼓励老师在达到要求的同时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活动。

如每周开展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小班化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全校性小班化教学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反思与交流, 成立小班化论坛;成立小班化课堂教学观察组, 运用自制的小班化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进行较为科学的、目的性明确的评课活动, 使小班化教学更具目的性和科学性。

小班化教学绝没有因为人少给老师降低要求, 相反, 却给老师带来更多的挑战, 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研究意识, 真正的关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为其终生发展服务, 努力做到“小班大爱”。

2.群英小学:课堂因课程而精彩。

群英小学自2004年开始,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 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培养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潜心开展实践研究, 经过近八年的磨砺和打造, 课程主线清晰, 课程内涵丰富, 课程管理精致, 课程效果突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办学特色。

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植根于合适的土壤, 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群英小学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 立足传统又敢于打破传统。

首先, 他们打破了年级集中授课的传统, 将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学段, 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

其次, 他们打破了课程固定的传统。每学期他们都会向学生下发校本课程需求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然后将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 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要;

第三, 他们打破了授课时间固定的传统, 除了每周五下午有一个小时的集中学习时间, 其他在校的时间则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后续学习时间。学校的陶艺教室、乐器室等专用教室每天都面向学生开放, 课上没完成的作品可以随时到这里继续加工;

第四, 他们打破了专任教师只授本学科课程的传统。他们的教师与校本课程共同成长, 每位教师除了承担自己正常的学科教学之外, 都有一至两项绝活, 校本课程成为教师展现个人实力及教学风采的又一个平台;

第五, 他们打破了以学分作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传统。学校一楼大厅的展台及展板, 随时展出学生校本课上的学习成果, 每年一次的校园传统文化月活动, 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校本课所学技能和技艺的一个舞台。

3.中山路小学:加强作文研究,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中山路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老校,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开展研究的主阵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论是哪种改革, 最终的落脚点都要体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该校特色的教学——歌诀引领下的作文教学是该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1) 歌诀引领, 片断训练, 明确方向

学校结合新思路作文教学, 把歌诀引领作为起始, 从入学开始, 引导学生和家长将看图说话的训练当成是语文学习的必要一环, 引导他们步入看图说话的训练氛围当中。学校给低年级确立的目标就是:将歌诀熟读成诵, 明确使用歌诀的训练环节, 加大课堂上的一图多用片断训练的力度。大量给予词语, 丰富学生语言;大量给予时间, 加强学生认识;大量使用图片, 培养学生语感。

(2) 多讲多说, 集中训练, 学生受益

所谓熟能生巧, 只有坚持天天练, 才能达到“熟”, 进而运用自如。为把“歌诀”的内容与图上的画面融为一体, 他们坚持一周两节作文课, 利用时间集中进行说话训练, 训练结束后, 学校采用集中考核的方式, 验证学生的说话能力。

(3) 以联动为辅助, 以合作训练为依托, 充分彰显育人实效

作文教学与各科教学密切联系, 学生的作文是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一种形式。因此, 作文教学不能囿于作文本身, 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学科之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生活处处皆作文, 课堂时时皆训练。

看图作文为小学生提供了说话写话的载体, 歌诀解决了师生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为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以及评价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此为契机, 推动了学校序列化作文的全面开花,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4.格致中学: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大连格致中学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新认识, 也表达了教师对改变教学行为的理想追求和热忱。

(1) 编写导学案,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面对现实中的教学, 该校首先树立“全人”、“全面”的“双全”意识理念, 加强学科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研究和挖掘, 特别是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研究, 把教材知识系统梳理透彻, 把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结合起来, 理清知识结构和脉络、重点、难点;把所学知识处理到位, 认真研究在课堂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策略。最终把学案模式优化, 知识与题目的设计比例、对应方式, 都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把导学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做到课前预习利用、上课讲解使用和课后巩固使用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 注意题目的深度和广度, 练习超市中新授和复习的题目逐一分出难度层次,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保了导学案的双慧运用效果。

(2) 多管齐下, 整体推进课堂效益

在转变观念, 优化课堂操作流程,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 学校严格贯彻“三讲”和“三不讲”的原则, 通过精备后的精讲, 提高讲解效率, 把部分老师讲解的时间, 转化为对学生当堂巩固知识效果的检查时间, 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知识, 可以采取以查代讲的方式进行。总之, 还学生以思维的时间, 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

(3) 课题牵动, 有效地实施行动研究

学校把《初中生物理概念建构模式的研究》作为攻关的方向, 经过两年的数据跟踪, 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并自觉地将物理的概念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 物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这种有意义的建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格致中学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5.21中学:优化管理, 聚集课堂。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以教学为中心, 就要求学校管理这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此, 21中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 班科任互聘制的进一步优化

学校实行班科任“互聘制”, 深化“分层聘任、双向选择、学校协调”的人事安排, 进一步形成“事业凝聚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评价, 科任老师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相互评价, 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与动力并存, 人人奋进、个个争先的局面自然形成。

(2) 常规化管理从“细节”入手

21中学常规管理在“细”和“实”上下功夫, 教导处每天要进行查课, 每周检查教师的教案, 并建立日辅导、批改、作业统计制度, 如每天通过“作业量监控表”、“家校联系表”、“21中学家校联谊群”等形式达到教师与家长随时可以交流。

(3) 21中学每日备课模式

为加强“每日集备”的时效性, 为加强分层次教学的针对性, 引导教师发挥合力, 在全校各个年级, 各个备课组实行“每日集备”制度。所有集体备课的内容都体现在每节课的“导学案”上, 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4) 专家引领, 深入评课, 助推课堂反思

要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课后通过评课, 引导教师反思, 这才是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学校组织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上“引路课”, 并邀请市、区研训教师及学校资深教师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本组教师和其他骨干教师分别从多角度、多层次围绕高效课堂的创建进行评课。专家组对于部分学科采用了“跟进式”的专项引导。学校领导加强了推门课的检查和评价, 使打造高效课堂的工作, 有理论依据, 有方法指导, 有检查评估。

第七章:

夯实建设基础强化资源应用

沙河口区从2002年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十年来, 在推进均衡化、提升信息化、发展特色化、起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的“五化”建设整体框架内, 沙河口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扎稳打, 步步推进, 在不断优化装备水平的同时, 努力提高应用层次, 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一、夯实基础, 强化应用, 走内涵发展之路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推动硬件建设的逐步优化和软件开发的深层次发展。

1.优化硬件建设, 推进信息化基础发展

十年来, 区政府累计投资1.3个亿, 用于升级和改造教育信息化设备。目前, 全区共有计算机8964台, 生机比为7:1, 师机比为1:1。全区各中小学均配备了自动录课系统。为区内中学配备了地理、生物、化学、生物数字化实验室。为区内小学配备了数字化科学实验室。全区共建设校园电视台37家。配备了63寸触控电视513台。配备了投影与实物展台859套。为全区中小学统一配备了网络版杀毒软件和上网行为管理系统,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保障了学校上网环境的安全, 实现了信息化在课堂、微机教室、校园网、区教育网络平台上的全面应用。建成了全区域视频会议系统, 利用该系统进行校长年度述职、中小学网上教研、专家讲座等, 在全区范围内视频直播, 实现了教育管理与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的最大化。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大连市高效课堂现场会和2011年5月与长兴岛进行的对口帮扶现场展示活动中, 两次成功地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和教研互动。

2.创新软件应用, 推动信息化内涵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中, 当硬件投入与更新已形成常规, 建设的重点应该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这一点上, 沙区认识在先, 行动在前。

(1) 教学资源开发。

2006年起, 沙河口区资源统筹建设从探索到实践, 从试点到普及, 再到优化, 一步一个脚印, 时至今日, 无论是开发程序, 还是资源质量, 逐步走向成熟、完善, 可以说在全市乃至全国开了先河。六年来, 完成了1到9年级全学科共646个单元、2410个课节、244766项校本资源和教师个性化资源的开发任务。目前, 该资源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资源库。

(2) 管理系统研发。

以沙区教育网为载体, 沙河口区在全市首创开发了“教学综合应用系统”、“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交流与成长家校沟通系统”、“学校任务管理系统”、“在线调查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等八大应用系统。其中几个系统在市教育局的推介下, 已经在其他兄弟区得到推广应用, 并获得很大成功。2011年, 他们又研发了“教师信息管理与应用支持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系统”、“数字化微格教研综合应用支撑系统”三个应用系统, 并对“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学校工作评价系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上传、查询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 使评价更便捷、更科学、更高效。在“人事工作评价应用系统”中, 增加了学生用户角色, 使考评更全面, 更有深度, 充分体现了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 教师空间建设。

在建设全区资源库的同时, 沙河口区也为每个学校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资源空间, 为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截至目前, 全区的有效空间总数达到4510个, 有611个空间被查阅了500次以上, 62个空间被阅读次数达到1000次以上, 有10个空间被阅读的次数超过10000次。不仅沙区的教师在使用自己的资源,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的29个地区, 全部都有对沙区资源库的访问, 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2914人, 总访问量超过86万人次, 页面浏览量1379913次。沙河口区的资源统筹建设项目, 自开始以来, 就受到大连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和中央电教馆的关注。特别是2009年底沙河口区教师个人空间和其所承载的统性资源上线发布, 省电教馆李兆军馆长、中央电教馆研究部陈庆贵主任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3.开辟应用新路,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为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使用效能, 全区不断加强常规培训力度。同时, 针对校园电视台、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设备, 聘请专家进行不定期的专项培训, 确保设备的有效维护和高效使用。同时, 在全区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贴近学科、送训到校”工程。三年累计培训场次165场, 接受培训教师达到2500人。培训采用案例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包括几何画板、PPT高级应用等。培训直接面对教师在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手把手地解决每一个问题。

(2) 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结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承担了“十一五”中国央电教馆专项课题《区域资源统筹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009年10月获准立项, 2011年12月圆满结题。2011年4月, 又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二五”课题《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目前已获批立项为中央电教馆“十二五”重点课题。

二、强基固本, 优质高效, 谋务实惠民之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入, 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及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越发凸显。

1.课堂教学精品化。

在打造高效课堂建设的进程中, 沙河口区充分利用“班班通”、“校校通”、教师个人空间等网络教育资源, 探索出了资源共享、微格教学、同课异构和利用圈子进行同伴互助等网络教研新模式, 为教师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备课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整合,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 易于创设情境, 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 还使课堂的容量增大, 拓宽了学生视野, 把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管理科学化。

由沙区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学校工作评价系统和分布式人事考评应用系统, 使复杂的人事管理和学校评价工作变得更加规范高效, 同时它们的成功研发和推广使用, 更是全区在数字化教育管理方面的有益尝试, 为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无纸化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利用分布式学校工作评价系统,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可以在办公室中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所需资料。学校的考评结果自动生成, 并形成统计分析图表。无需文档打印和装订, 不仅节省纸张, 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重要的是每年度对学校总体考核结果在阶段中生成, 既科学又公平,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分布式人事考评应用系统兼顾了教师过程性、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和教师间互评, 使评价更公正、更准确、更透明。同时, 它与教师绩效工资综合管理系统相结合, 区教育局给出考核原则, 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指标, 只要将考核结果录入到系统之中, 就可以得到当月的绩效工资结果, 一切计算均由计算机完成, 而且每个教师都可以在网上看到本月自己的绩效工资数额, 哪些工作得到肯定, 是否有不足之处, 一目了然。学校可在系统上宏观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状况, 对全校教师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生成图表, 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

3.家校沟通常态化。

学校空间和教师个人空间具有强大的对话讨论功能, 为教师间互动研讨、经验交流搭建了平台, 同时也打破了家校沟通、师生交流的时空局限。沙区自主研发并在黑石礁小学实验的“成长与交流”应用系统,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超越时空的优势, 强化家校教育的互动交流。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交流, 即使出差在外, 也可以登录使用平台, 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或者和孩子谈心, 让孩子时时感受父母教师的关爱。校园电视台的建设, 不但提高了学校纪录大型活动和采集教师教学视频的质量, 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了视频的摄录编采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绿波小学率先将学生日常采集的校园生活片段制作成学生成长手册, 刻录光盘, 在家长会和毕业典礼上发给家长, 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情境, 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 也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珍贵的记忆。

三、不辍耕耘, 天道酬勤, 结事业进步之果

2003年至2010年, 沙河口区教育局连年获得大连市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一、二、三等奖;2007至2010年, 沙河口区先后5次在全国、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2010年6月, 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4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并做典型发言;2010年, 被评为大连市首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验区;2010年8月, 在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 沙河口区教育网与大连市教育局网比肩荣获优秀网站, 是大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级教育网站;2010年6月, 原国家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评价沙区信息化应用“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 盛赞沙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八章:

让教育的阳光普惠于每个学龄前儿童

沙河口区的学前教育以办园的规范化、特色化、优质化闻名遐迩, 形成了以政府办幼儿园为示范龙头, 公办、民办互补共进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满足了辖区不同层次家庭对学前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学前教育水平在省内领先。

沙河口区现有托幼园所93所, 幼儿园78所, 托儿所15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22所;全区在园幼儿10275名, 提前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幼儿入园率连续六年达到100%。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丰富, 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主导、社会力量办园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满足了不同层次家庭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来人口大量流入, 使得现有学前教育学位比较紧张,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以长远的眼光着手规划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蓝图。基于对全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全面调研, 沙河口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沙河口区学前教育标准化达标工程”和“沙河口区学前教育队伍两率达标工程”, 不断满足社会及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用行动创造教育价值”理念的完美与和谐。

近年来, 沙区培养、涌现出一批管理规范、独具特色的示范性窗口幼儿园, 其中沙河口区教师幼儿园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培养、推荐了一批专家型的优秀园长与教师, 其中教师幼儿园的潘义红园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安育红被评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 姜巍成为首批大连市十大仁爱教师中唯一的幼儿教师代表。区域学前教育被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学前教育达标区、辽宁省学前教育先进区。

一、科学规划, 有序构建幼教格局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关注孩子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 坚持教育立区, 教育兴区, 教育强区, 教育惠民。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纳入全区教育整体规划之中, 立足学前,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沙河口区教育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 要求及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结合沙区实际, 科学制定《学前教育三年 (2011-2013) 行动计划》, 在全省113个县区中脱颖而出, 作为大连市的唯一代表, 被辽宁省选为10个典型之一, 上报国家教育部。

行动计划以幼儿发展为本, 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以“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为原则, 努力缓解“入园难”问题,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为学龄前儿童的人生发展奠基。

二、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普惠体制

1.不断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数。

沙河口区政府一直对学前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连年加大政府投入:将区办集体性质自收自支的6所幼儿园转为政府全额拨款的公办幼儿园, 成为市内区政府办园最多的行政区;投入600万元, 建成全省首家公办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2010年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已超过2000万元, 占教育经费总投入 (5.08亿元) 的3.94% (全国平均水平是1.3%, 国际平均水平3.8%, 发达国家不低于7%) 。2011年上半年, 指导和帮助沙河口区东电幼儿园由民办幼儿园转制为公办幼儿园, 增加了4个班的120个公办学位;扩建了马晓幼儿园, 由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9个班, 增加了180个公办学位。新接收的3个小区配套幼儿园, 可增加332个公办幼儿学位。2012年上半年增加的公办幼儿学位数可达632个, 全区公办幼儿学位总数可以提高15%,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辖区居民对公办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2.积极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 就近入园普惠百姓。

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意见的通知》 (大政办发[2009]144号) 精神, 区政府认真查找资源, 积极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到目前为止, 沙区已接收了4所已经完工的小区配套幼儿园, 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

3.减免低保家庭子女托保费, 扶贫助弱, 改善民生。

2011年年初, 沙河口区政府通过公告向市民做出民生承诺, 从3月份起, 实行低保特困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免托保费, 入民办幼儿园每名幼儿每月减300元托保费的惠民政策。至今, 已经为全区41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减免托保费 (其中27名幼儿是低保家庭幼儿) , 区政府每年将拿出118440元进行补助。同时, 全区在幼儿园中积极倡导普惠性服务, 涌现出免费接收残疾幼儿入园、园长领养服刑人员子女、为有重大疾病家庭幼儿免托保费、资助低保家庭幼儿衣物和学具、春节期间为外来务工家庭免费看管幼儿等典型事例。

4.实行公办幼儿园扶持政策, 推动公办园所发展。

自2011年秋季开学起, 贯彻执行市政府对城镇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行补助政策, 提高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水平, 将按照各公办幼儿园实际在园幼儿情况, 给予每名幼儿每月365元的补助。每年区政府将投入1100万元, 对公办园所进行补助, 2012年初首批补助资金将全部到账。此项举措将极大地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

三、规范管理, 推进依法治园进程

沙河口区教育局严格执行学前教育机构准入制度, 坚持规范管理, 依法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定期年检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执法检查。区教育局学前科联合区教育督导部门坚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园工作评价体系》政策, 在管理制度、保教质量、经费支出等方面强化监管, 促进其依法办园, 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确保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区教育局不断完善年检制度, 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 每年对托幼园所实行动态监管, 检查结果列入年终管理考核, 有效地保证区域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

四、齐抓并举, 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沙河口区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优质园为抓手, 不断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率、提升沙河口区幼儿园办园质量。区教育局学前科与区进修学前研训部定期下园具体指导幼儿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玩具器械配备、现场教学等多方面工作, 促进其保教并重、整合课程、提高质量;各优质园积极提供办园经验、传授管理方法、协助师资培训, 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沙河口区现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4所。全区逐步构建出以政府创办的公办示范幼儿园为头雁, 风格迥异的民办幼儿园为群雁的学前教育“雁阵式”发展新体系, 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格局。全区各幼儿园百花齐放, 特色凸显, 作为城市窗口多次接待了国家、省、市领导以及国内外嘉宾的参观, 成为大连市学前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强化特色, 不断提升办园品位

沙河口区倡导多元办园理念, 满足辖区不同层次幼儿的受教育需求。以拓展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品牌等方式提炼教育特色及园所文化建设。沙区教师幼儿园继2008年出版了《幼儿园健康教育探索》一书后, 又确立了“幼儿园户外健康教育研究”科研项目, 获国家科研项目二等奖。早教指导中心印制出版了《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案例》;教师二园印制出版了《梦想从这里启航——托幼一体化视角中的早期教育模式》。在辽宁省幼儿教师多项专业能力大赛、大连市园所文化建设暨环境创设评优、省第二届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等活动中佳绩频传。

六、早教惠民, 不断满足百姓需求

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沙河口区坚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 0~6岁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师二园进行多体制的2~3岁早教试点的基础上, 2009年, 成立了大连市第一个省级早期教育实验基地。2010年, 率先在辖区9个街道成立了早教指导站, 向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的教养指导和亲子课程。2011年, 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由148位一线幼儿教师组成的早期教育志愿团, 保证了定期为社区婴幼儿家庭免费送教活动的开展。按照沙河口区政府年初的惠民政策要求, 全年免费为辖区0~3岁婴幼儿及家庭送教8次, 受教人数近3000人次。至此, 形成了由早教中心、社区优质园所、早教指导站、早教志愿者、高端专家等组成的立体交叉互动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将科学育儿知识辐射到全区每个街道和相应社区, 惠及到每位婴幼儿及其家长, 使早教惠民工程又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九章:

终身教育启民惠民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沙河口区发展社区教育既有独特优势, 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抓住机遇, 创新发展, 真正构建起“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社区教育体系, 是“十二五”时期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文化教育资源为依托, 以沙河口区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为本, 大力推进沙河口区学习型城区建设, 传播终生学习理念,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利用沙河口区社区教育网站、小巷讲坛、市民学习圈等平台, 采取“院、校、站”三级培训网络、“社区教育学分制”等管理方式, 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和覆盖率, 为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找到更新的突破口。

一、健全管理模式, 为社区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沙河口区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社区教育学院 (校) 工作方案》《社区教育学院 (校) 管理问题有关规定》《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十一五规划》等相关文件, 制订和颁布了《建设学习型沙河口》社区教育行动方案, 用制度来保障社区教育的实施。确定了以区长为名誉主任的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确定社区教育工作, 总结、评估、表彰全区社区教育工作。

二、创新运行机制, 为社区教育搭建发展平台

沙河口区政府依托区中学生劳技中心和科技中心, 正式挂牌成立了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 同时, 各街道分别成立了社区学校和社区教育辅导站。逐步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9个街道社区学校为基础、以89个社区辅导站为覆盖面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教育局先后制定了《社区教育学院工作方案》《教师管理方案》《评估验收标准》《档案管理标准》等, 出台了教育局社区教师交流办法、常规管理、培训内容和考核方案, 定期对交流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发挥交流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并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调整整合策略, 为社区教育拓展资源优势

资源是最大的财富,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机构、团体、单位的资源, 统筹和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 为社区教育服务。

学校资源是社区教育最近的资源。沙河口区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与83中学、格致中学、46中学、南平小学、华北路小学、东北路小学、北甸小学、李家街小学、群英小学等数十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签订了社区教育共建协议, 挂设了牌匾。

各个街道结合地域特点, 收集、整合并共享社区资源, 实体化推进沙河口社区教育。目前在区政府部门的推进下, 区内9个街道设立社区学校, 大有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

四、建设师资队伍, 为社区教育提供动力支撑

社区教育工作的推动, 靠一批精良的师资队伍。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立足抓好四支队伍建设——社区教育专干、专兼职教师、志愿者、讲师团。

经过2008年社区干部换届改选, 一大批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热心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走上社区教育工作岗位, 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教育专干达90%以上。建立了沙河口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源库, 专职教师95人, 兼职教师160人。专职教师以社区教育学院、教育局交流教师、社区大学生为主。社区教育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及社团组织不断壮大, 志愿者已超过400人, 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已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

五、关注内涵发展, 为社区教育提升整体品质

以特色课程引领深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提升社区教育核心能力, 逐步构建了以提高生活质量、愉悦身心为主的社区教育学院教学一部系列课程;以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外语普及为主的教学二部系列课程以及各社区学校的课程。组织编写了《沙河口区社区教育课程汇编》, 使课程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评选出“社区教育学分制管理”、“公民道德课堂”、“身边的科学”、“社区教育大课堂系列”等一批区域内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沙河口区的社区教育市民学习网站, 已成为沙河口区市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以及对外宣传的信息化窗口。

六、“品牌”教育给居民生活带来快乐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从萌芽到自发, 再从自发到良性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各类活动的展开, 具有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受益、就近展示的特点。例如星海湾街道化物所社区学校教育文化辅导站, 把社区教育文化辅导站工作目标定在“创新”上, 将载体设在“品牌”上, 使广大居民在社区文化沙龙、老年大学、青少年科普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等活动中提升理念, 在学习交流中促进发展, 使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百姓生活中凸显出来。社区学校教育文化辅导站的活动丰富、载体鲜活, 基本满足了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促进了新型社区教育的发展。

几年来,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基本形成了“全员、全面、全程”的良好态势, 社区教育主要实施了三大“培训”, 通过培训开展各类活动。

1.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按照居民“缺什么补什么, 急需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 力求多样。李家街社区学校的巧媳妇就业服务广场、中山公园社区学校的养护员培训与上岗等深得居民的认可。全区通过社区教育的技能培训包括手绘培训、手工编织、纸板培训、美容美体培训、纸制品加工、十字绣工艺培训和电脑培训等。

2.老年人文化教育培训。

每个社区教育辅导站建立老年活动中心, 以中心为载体, 真正体现“搭文化之台, 健市民之身”。星海湾街道的中老年人环保登山队、俄语合唱队;中山公园街道的康乐、心理学知识教育讲座, 南沙街道的南沙艺苑、365健康生活站等免费为居民提供了提高生活品味、愉悦身心健康、培植艺术新秀的园地, 吸引了大批老年人走出家门。

3.生存技能培训。

(1) 弱势群体生存技能培训。

南沙社区学校以“胖嫂”为统一标识设立职业技能培训等9个职能机构, 31个服务项目, 如今“胖嫂”已成为大连市集培训、上岗、管理、服务一条龙的弱势群体培训金字招牌。通过社区教育培训扶持辖区内的弱势群体灵活就业, 走出了一条把社区教育服务与再就业服务融为一体, 既靠政策扶持又靠市场发展的社区服务安置就业的新路子。

(2) 外来人口生存技能培训。

各社区学校与辖区内的中小学达成共识, 由学校、街道提供优秀的教师、教学用具设施, 以社区教育辅导站为园地, 利用家长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英语等学科。春柳社区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之家——爱心英语课堂”、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校外辅导队等每周坚持上课;如今, 全区共吸纳了近千名外来务工子女前来学习。

2010年12月4日, 沙河口区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 这标志着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李家街道、南沙街道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5个街道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首批辽宁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在首次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总结表彰会上, 沙河口区社区教育学院、李家街道办事处被教育厅授予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两名同志被授予辽宁省社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7个街道的13个项目被授予首批辽宁省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李家街道和星海湾街道的“社区教育学分制管理”被分别授予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示范项目。

在首次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活动中, 26门课程被评为市级课程, 20门课程被评省级特色课程, 13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7项社区教育研究课题被确立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立项课题, 其中, 《社区青少年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被确立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于2011年8月顺利结题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其余6项课题结题论文分获二、三等奖;《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等6项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全国社区教育教育立项课题, 2011年10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顺利结题。

2010年4月22日至23日, 全国社区教育“深化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品牌”研讨会在沙河口区召开, 这是东北第一次承接此类国家级的会议, 教育部职成司、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全国各地300多位社区教育的领导、专家到会, 沙河口区为大会提供了12个参观点, 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使沙河口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沙河口区始终坚持创新多元互动的社区教育学习模式, 有效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在惠及民生, 传播文化, 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等方面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社区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为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区和文化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迪民德, 开发民智, 学有所获。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学有所乐。这就是沙河口区社区教育永恒不变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珍爱生命雕刻天使建生态学校

沙河口区启智学校是辽宁省首批创建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办学理念——“珍爱生命, 雕刻天使”——建生态学校,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目前, 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 教学理念超前, 课堂教学高效, 教师发展专业化, 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实现了科学跨越式发展。学生教育康复效果显著, 在国际、国内各项特奥赛事上, 所获奖牌数创造多个中国同类学校纪录。近年来, 启智学校荣获了“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残疾人之家”、“大连市科研先进单位”和“大连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 学校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制度保障, 加大投入, 建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及市区两级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特教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规划中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列入“教育强区”发展目标之中, 内容具体、目标明确, 并落实到相关文件。特教经费投入有保障, 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在校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标准, 人均8000元。

沙河口区政府加大对启智学校的投入力度, 从“双高普九”开始, 先后为启智学校投入420余万元, 建成18个专业教室, 其中现代化、专业化的康复教室有感觉统合训练室、箱庭治疗室、可视音乐治疗室、蒙台梭利教具室等。对操场进行搬迁改造, 建成塑胶操场。启智学校每名教师配备一台液晶电脑, 学校还有专用机房、信息中心、卫星接收中心、多媒体会议中心。市、区政府联动, 为启智学校配备多感官治疗室、言语语言训练室等专业康复设备。区委区政府重视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 启智学校新址的占地面积、设施设备、专业教室等各项主要指标, 在国内首屈一指, 预计201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沙河口区政府主要领导始终把特殊孩子的冷暖放在心上, 大动作、大举措, 率先免除启智在校生所有生活费用。

二、积极创新特教方法, 成为特教领军者

沙河口区启智学校在东北地区率先实施个别化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国务院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 实施个别教学。”根据这一精神, 学校逐步实现了“发挥每一个儿童的最大潜能”这一教育目标, 在大连市区率先探索出一条适合特教孩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之路。学校自主创设了七套课程表, 自筹资金, 建设了三个现代化、专业化的康复教室。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了个别教育计划,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享有适合其康复发展的课程, 教育效果显著。

三、开国内特教职业教育先河, 把课堂搬进商场

2007年, 学校大胆创新, 开创中国特殊教育的先河, 把学生亲手制作的作品摆上了商场的爱心柜台, 也把课堂搬进了商场。“爱心柜台”是启智学校孩子的一个教学实习基地, 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制作工艺品, 更有益的是可以借此接触外边的世界, 学习怎样用钱, 怎样与别人交流, 怎样做好服务员。“爱心柜台”让这些智障的孩子更好地融入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孩子们的努力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乐;也因为孩子们的优异表现, 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并理解了智障人群。在“爱心柜台”中,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和笑容, 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自信。

四、在省内率先尝试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

学校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创设了七套课程表, 还专门设置了康复训练专用教室, 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械, 开设了康复训练活动小组, 为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全校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人选择一个学生并针对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制定个别化教学方案, 学校也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 设计了《启智学校康复训练手册》。每个学生都有量身打造的课程,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找到适合其康复发展的课程。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享受人的尊严。通过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 启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告诉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五、在全国首创孤独症实验班, 走过辛酸而又辉煌的十年

学校于1995年成立了辽宁省第一个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实验班,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 共接收并教育训练的孤独症儿童达40多名, 其中有3名孤独症儿童经教育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学校现有孤独症儿童15名。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使得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效果明显, 得到家长的认可, 并在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各种新闻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报道。实验班的事迹被央视“走进科学”栏目做了近40分钟的报道, 成为全国特教行业的典型代表。“九五”期间学校的孤独症教育训练实验课题成为省级立项课题, 并顺利通过验收。“十一五”期间, 学校同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孤独症教育课题也已经顺利结题。

六、艺体教育显特色, 创多个国内同类学校第一

启智学校创新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 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秉着科学、系统的原则, 花费大量资金购置了训练器械, 并在训练的时候, 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适时、适当、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在启智学校全体教师的精心训练下, 在每个学生不断战胜自我的努力下, 学校的艺体教育在国际赛场上屡获殊荣, 勇创佳绩。在大连市特殊教育运动会上, 启智学校荣获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第十二、十三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 启智学校学生共获9金, 在第一、二届全国冬运会上, 学生共获26金。学校有2007上海特奥会火炬手,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手, 实现了三个奥运赛事都有火炬手的大满贯。在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每两年一届的文艺汇演中, 学校也先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舞蹈《心灵飞歌》荣获国家教育部大奖, 并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全球现场直播。学校的苏放同学在大连电视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开创了全球第一个智障人开演唱会的先例。

七、开放式办学——最最大大程程度度的的吸吸纳纳社社会会资资源源, 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自身的缺陷, 很多智障儿童是孤独的, 他们很少有朋友, 缺少玩伴, 久而久之, 他们的心理比较自卑, 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针对这个现象, 学校采取各种手段, 给孩子提供参与社会、与社会融合的机会。几年来, 学校在特奥康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 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提升了幸福感。学校把这个资源辐射到社区, 让社区的智障人士一同参与, 一起分享特奥康复教育带来的欢乐。为成立社区康复基地, 学校做了诸多工作, 如为社区智障人士建档、制定培训计划、统筹比赛和融合活动等, 基地的建立是智障人士的教育康复活动的创新, 学校以此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以走进大学为例, 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参观, 了解大学校园的文化,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了解大学的设施。如今, 大连市女子骑警大队、郭大姐爱心果园等都是启智学校学生活动的基地。同时, 学校已经成为辽宁师范大学的实习基地以及东北财经大学青工助学协会、海事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大连市教育局每学期都组织区内的兄弟学校到学校进行手拉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学校还积极联络各方有识之士, 组织孩子们深入农村、到圣亚海洋世界观看海洋生物、到劳动公园参观菊花展览、到星海广场参加“欢乐满天星”的慈善义演, 到凯莱酒店参加智障儿童艺术节, 到大连市女子骑警大队观看马术表演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对今后参与社会、学习与正常人交流大有益处。

篇4: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一、党委重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投产,大亚湾区的经济和社会都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为适应大亚湾的高速发展,街道党委提出了“科教兴镇”“人才强镇”的工作目标,并从各个方面落实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加强领导。确立党政领导一把手抓教育,党委会定期研究教育重大问题制度;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联系学校和定期开展教育调研制度;健全党政班子成员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确保依法办学,确保政府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制定澳头教育十年发展规划,确定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布局调整,迁建中心小学,以及深化教育改革的办学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规划。三是落实政府行为,保障教育投入。2005年以来全街道教育投入6477万元。从2006年起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每年减免学生费用636万元。四是作出创建教育强镇的决策。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创建教育强镇,要特别重视抓好学校布局和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调整撤并薄弱学校、优化教育资源。2002年前,澳头辖区有12所公办学校,分散在11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过改薄工作后,多数校舍有较大的改善,但仍有5所小学的办学规模小,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党委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了逐年撤并5所小规模学校的决定。至2007年,只保留了公办小学7所、完中1所,撤并率达42%,基本实现了1万人口一所小学,每3-5万人口一所初中的要求,使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师资力量得到了合理调配,学校教育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完善功能场室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水平。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在完善各中小学原有功能室装备的同时,投入1890万元新装备了81间功能室和体育设施,新建了2条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修建了田径运动场3个,新购买电脑248台,全街道现有电教平台36个,每所公办学校都基本上装配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美术室等15个标准化功能室,全部学校均接入了惠州教育数码网,开通“校讯通”。

三、落实强校强师措施,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强镇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强生,而育人强生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我们在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中,十分注重强校强师措施的落实。一是实行校长竞争上岗。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就能带出一批好的教师,培养出好的学生。街道党委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工作中,大胆地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实行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笔试、演讲、教师综合评价和考核组的考察四个环节严格筛选,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2005年以来,公开选聘了黄鱼涌小学和道南小学两所学校的校长。二是实行教师竞聘制度。近3年来,随着澳头中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吸收较大量教师。街道制定了向全国各地招聘教师的办法,对应聘者进行了资格审查和笔试、面试等程序择优录用,至2007年,已招聘了来自全国各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60多名。三是把教研活动制度化,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培训骨干教师,选派中小学教师参加市、区举办的新课程培训学习,组织骨干教师前往教研先进地区和学校取经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抓好校本教研,以科组、级组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课题立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5:全力争创教育强镇全面促进教育发展

1延伸服务链,实施“三产融合”强农工程

充分集聚全市农业农机的资源优势,通过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种植,提供粮食耕种收、产加销全程服务,引进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机化新技术向一、二、三产业不断延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扩大生态效益。与传统手工插秧相比,水稻机插秧不仅可节本增效1 500元/hm2左右,而且能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三年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土地不仅平均每亩少施尿素40 kg,而且能够增强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成本。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30%~50%。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实施,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使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2015年该市争取省级以上补贴资金1.87亿元,购置机具6 913台(套), 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仅清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就获得农机补贴3 8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三是开展粮食烘干、加工、销售服务,拓展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机合作组织累计流转土地22.67 khm2。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200 hm2以上的 “四联”农机合作社有6家。农机合作社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面积的70%。淮安区根本农机合作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联耕、联种、联管、 联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服务范围实现了从供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 运输、烘干、进仓到原粮的保管、加工、销售的全覆盖,所产系列优质大米年销售量超万吨。

2培植服务主体,实施合作社发展兴农工程

坚持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服务经营的主体、跨越发展的主角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扶持其规范管理、跨越发展。2012-201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05个,争取省、 市财政投入近1 000万元,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三库二间一室”累计超过5万m2。2015年争取省级机库维修点项目22个(扶持资金220万元), 争取市财政投入850万元,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和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半年,全市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103个,总量达到804个,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合作社15个。合作社社员达6万多人,拥有各类机具32万多台(套),服务农户60多万户。市农机部门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配合,联合人行淮安支行开展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在2014年帮助22家农机合作社争取贷款1 938万元的基础上,2015年上半年帮助12家农机合作社协议贷款530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的制约。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办社, 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农机、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全市共组建农机合作联社12个。 重点帮助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推进农机合作社“双主体”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打造服务品牌。全市达到省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农机合作社有50家,合理配置农机具的家庭农场有20家。真正将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农业抢收抢种的主力军、新机具示范推广的先行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3拓展服务范围,实施跨区作业富农工程

针对跨区作业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新形势,完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展规范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引导市场化运作。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开展跨区作业市场调研,通过“跨区作业直通车”和开通短信平台,为机手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强跨区作业组织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机跨区作业项目由传统机耕机收逐步向机插秧、秸秆打捆和土方工程拓展,作业范围也由原来跨县、区逐步向跨省、市突破。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加强对跨区作业队伍的组织管理,改过去几十台机具的“大兵团作战”为3~5台机具的“小分队作业”,组织543个作业队开展跨区作业,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创新服务内容,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5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提供24小时技术、信息、后勤和安全服务,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优质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与中石化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农机作业用油供应站点70座,保证了农业用油充足供应。2015年上半年,全市投入农机跨区作业机具9 200台(次),实现作业收入5.3亿元。 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是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伟大创举,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4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农机保障惠农工程

上一篇:汽车展参展合同下一篇:外墙蜘蛛人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