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2024-04-28

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通用6篇)

篇1: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工业跨越式发展

白一峰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衡阳县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

工业规模是核量工业化的基本标准。工业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标准,就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工业要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支柱,大部分财政收入来自工业,大部分GTP产生于工业,大部分人员从事工业。以工业化促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减轻居民和农村村民的负担,增进社会福利。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缓解农民人均耕地的不足,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实现工业化是由衡阳县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的,我们的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新型工业化是量的突破和质的提高的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它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也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永续受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经济发展总是由初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表现出梯度性,渐进性,地区差异性,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力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优质企业,但现实条件的制约使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带来承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的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兴起,造成了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众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强国由之崛起;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就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受惠者。改革开放后,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国沿海迅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制约显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或其它第三世界转移是沿海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阳县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各种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迎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各地竞相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巨额的财政补贴,以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衡阳县近些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了64家规模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衡阳至西渡之间的工业走廊,确立了以西渡经济开发区、界牌陶瓷工业园与演陂建材、库宗家具、关市铁矿、井头石材为重点的“一区一园四基地”的工业布局。但是,引进优质龙头企业相当艰难。一个准备从沿海搬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搬迁的当期成本高低,更要考虑长期的经营成本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考虑基础设施好坏、政务环境优劣、上下游企业是否配套、物流配送是否便捷、原材料和产品购销市场是否发达、融资是否方便„„因此考虑搬迁的企业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寻找投资成本最低、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落户。我们强烈地感到,由于本县财政无力作更大的投入,基础设施、物流配套、政务环境都还存在差距,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引进的龙头企业太少,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举措。

二、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捷径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快速的技术变化、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瓦解,生产从依赖大的一体化公司的内部规模经济,向依赖专业化工业综合体产生的外部经济转变。比方,一辆汽车的几千个零部件,不再象以前由一个或几个工厂生产,而是全球范围内采购,这就使单独某一个汽车部件的生产就可能在某地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减轻生产者交易互动的任务,因为地域接近转化为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能力。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导致大量的采购和销售活动,从而能够吸引各地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相对集中,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产业集聚区提升整体竞争力,有了与大规模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关键的催化因素是规模递增收益,比如熟练劳动力的集中、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需求变化和市场冲击的快速反应,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区位品牌”,从而大大增强集聚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如同磁场一样从国外或其他区域吸引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集聚内部的专门化程度也势必增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合力。产业为什么在甲地集聚而不在乙地集聚?在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要素中,只有土地不能流动,其它两个要素都能够流动,都会向对自已最为有利的地方流动。资本必然在赢利预期高的地方落户,劳动力一般在谋生环境最好的地方集中。历史已经证明,产业总是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政府管理最优的地方集聚。

产业集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讯、土地以及相关的配套是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此相对应,由于产业集聚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投入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强,配套设施也必将日益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为资源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供服务的各类服务载体(市场或中介机构),比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艺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载体必须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政府强行提供的、高度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产业集聚反过来使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产业集聚需要更优的政务环境。需要对所有企业和外来人口都公平的对待、低廉的收费、有效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公平的对待就是人不分亲疏,地不分南北,对所有企业的普惠制而不是对个别企业的挂牌保护。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难题就是,由于财政短缺,既无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能保障管理部门的正常经费支出,而不得不依靠收费维持机关运转,因而陷入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之中。尤其严重的是,由部门掌握的收费权、审批权往往深陷部门利益之中,而很难跳出部门自利、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也正因为优化政务环境非常之难,在各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优惠的情况下,政务环境的差别成为各地的本质差别,政务环境好的地方成为资本追捧和集聚的洼地。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政务环境的竞争,政务环境好坏,决定产业集聚的成败,决定经济发展快慢。

三、采取过硬措施,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产业集聚

1、把产业集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来抓。机会稍纵即逝,衡阳县能否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要用新型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把产业集聚作为实现新型工作化的现实之途。围绕产业集聚抓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集聚抓现代农业。政策向产业龙头倾斜,用地为产业集聚让路,部门为产业集聚服务,财政向产业配套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在土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要调整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型企业向资源地靠拢;流通平台向城镇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扩散,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空闲的农居充分利用起来。以形成园区带动,全县联动的工业发展大氛围。

2、把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作为产业集聚的首要任务来抓。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条件抓大型龙头项目的引进,领导出面,骨干专抓,拿出诚意,盯住目标,重点突破。这方面,衡阳县在引进新中源项目上已经创造了成功经验。继续支持龙头项目发展壮大。股市创业版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衡阳县有一批象恒生制药、天天见梳篦、尚卿矿业、长丰矿业、三和食品、金鲲米业等成长性好的企业,要鼓励它们实行强强联合,滚动发展,帮助它们把家族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支持它们架通向上发展的桥梁,争取有一批企业在近年包装上市。

3、把构筑流通平台作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快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放活为企业服务的各种配套行业,适时建设专业市场。将本地产业总体包装,将优惠政策和政府承诺,通过公众媒体对外发布,力争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相关企业主动来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

4、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措施来抓。综观全国的产业集聚区,往往最初是由放活形成的。要用低廉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促进产业集聚。低廉的收费就是以全国各地为参照系,用最低的税费吸引八方客商和各地人才集聚,而不是以现有的条条框框来界定收费。有效的管理就是各部门各尽其责,使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商业流通等各领域规范有序。良好的服务就是国家机关各部门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有访必接,有求必应,使问题能够尽时解决,使矛盾能够及时化解,使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优化政务环境,干部是决定因素。在我县财政状况短期内还难于根本改善、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备、法制监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更加需要一大批顾大局、识大体、超越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注重整体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型干部。这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将会干事,想干事、不谋私的干部用到关键岗位,以促进我县产业集聚更快形成,促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篇2: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一、地税收入对工业区财政具有支撑作用

曹妃甸2002年开始前期建设,2006年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期。据工业区管委会统计,2006年全年实现投资98.9亿元,超过了以前所有建设投资总和,标志着曹妃甸建设开始驰入“快车道”。一年来,各项围海造地工程的全面展开,煤码头、原油码头、LNG码头、精品钢基地陆续开始前期建设,以及矿石码头投入全面运营,曹妃甸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火朝天景象。在这一年中,工业区地税局作为一支新成立的机构,在组织税收工作中依据税收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和堵漏增收,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3855.7万元,其中税收收入13346.7万元,占当年工业区财政总收入的94.8%,是工业区财政收入的重中之重。

进入2007年以来,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抢抓机遇、科学分析、提早谋划,对开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单位,确定投资计划。据工业区管委会资料显示,2007年工业区重点建设项目将有5类63项,一是以服务区造地等项目为代表的围海造地工程,这也是曹妃甸建设的最基础工程;二是以煤码头、原油码头项目为代表的港口建设及港口附建工程;三是精品钢基地建设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这也是曹妃甸最具标志性的工程建设;四是以唐曹高速项目为代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是其他工程。上述工程预计投资总额将达到300亿元,这为地税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在工商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的期间内,地方税收必将保持着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

从曹妃甸的整体发展规划来看,其开发建设工期长、投资大。工业区生产力布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围绕大码头、大钢铁、大电力、大化工的建设,前景蔚然可观。但无论是现在未形成生产能力,还是将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仍将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体现在:一是港口运营实现税收。矿石码头设计能力为年接卸矿石3000万吨,煤码头设计能力为年输出2亿吨,加上原油码头、LNG码头及其他散货码头,港口运营收入将是地税主要税源。二是工程建设实现税收。曹妃甸工业区是纯粹意义的“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三通”,到围海造地,再到工程项目建设,整个投资过程都与地方税收密切相关。三是房地产开发实现税收。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生产项目的逐步深入,与之配套的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建设也将迅速投入,其产生的地方税收必将成为工业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织部分。

二、近期影响地税工作的几个问题

从2006年组织收入情况看,曹妃甸工业区地税收入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分行业构成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税收为全局税收收入的主体,左右着区局税收,乃至工业区的财政收入。二是建筑业税收收入中,以外来施工企业实现营业税为主。由于曹妃甸属新开发建设的工业区,区内尚未形成较强能力的建筑企业,外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营业税就地缴纳,但所形成的所得税仍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回机构所在地缴纳,造成了利益外流。三是从分税种来看,税收构成以营业税为主,其他税收为辅。这同其他传统县区地税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地方税种四分天下的格局不同。也表现了区域税收对营业税的依赖性,税收征管的延展空间不大。四是工业区建设全面展开,工程项目之多,施工队伍之多不虚“一号工程”的称谓。一个项目发包给多个队伍,一个队伍承担多个项目标段,使得工程项目与施工队伍相互交叉,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难度。

上述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当前乃至一段时期内影响地税部门税收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地税收入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营业税为主,地方税收构成单一,收入进度取决于投资进度和营运收入,税收弹性小。新办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由国税管理,独资、合伙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固定不会成为工业区内主流经济性质,也决定着区地税部门不可能在所得税的管理上有太大作为。

二是项目广泛、工程浩大、队伍庞杂、人员众多,给税收管理造成一定难度。随着续建与新建工程的全面展开,曹妃甸2007年工程将达到60多项,投资总额将达数百亿元。据我们初步统计,目前在区内施工的队伍,仅较大规模的总承包企业就有70余个,其下的分、转包企业和“三包”队伍、清包工队伍将有数百个,工地施工人员总量将达到数万人,随着工程展开将会更多,这对新建不久、人员较少的地税部门来说,确实是个考验。

三是地税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曹妃甸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浓厚的区域特色,地税干部还没能及时转变原有的税收管理思维定势,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支持

企业发展的思路不开阔。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单纯考虑税收收入和财政需求,容易形成税收围着财政转的“就税论税”的被动局面,不能较好地发挥地税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工业区地方经济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视察曹妃甸工业区时强调,“曹妃甸是一张白纸,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要想在这张白纸上做出漂亮文章,那需要所有建设者群策群力,各尽其责。笔者认为,地税局作为工业区的一个职能部门,要认真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做好执法与服务两篇文章。

(一)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收入

1.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一个处在建设期的工业区,面临的工程浩大、项目繁多、问题多样,五湖四海的建设单位云集于此,给规范地税执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地税机关在税收管理中,要想真正体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关系,首先就要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严格按照税收规定和税法程序办事。既不能巧立名目多征税款,也不能擅自减免税收,真正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从而保证地方税收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

2.大力组织收入,增强税收计划的科学性。曹妃甸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期,并将在今后若干年内保持现状,这就对我们的税收计划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量使税收计划做到科学、准确,实现地税收入的及时均衡入库。因此,地税部门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客观公正地搞好税源调查,掌握税源底数。另一方面还要细化收入指标,通过税收管理员,将收入计划详细分解到每个纳税人、每个工程项目,从而有利于科学把握税源,均衡合理地组织收入。此外,还要建立起严格的组织收入考核制度,把任务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征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全局内形成人人关心税收的良好氛围。

3.深化征管改革,提高征管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当前曹妃甸地方税收征管中,很多细节工作亟须完善,质量有待提高。结合实际,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改革现有税收任务考核机制。曹妃甸建设实际决定了他的地方税源同传统县区的税源构成不同,用传统的收入考核方式显然不切实际。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淡化收入计划概念,而将工作重点放在常规税源的组织与挖潜增收上。二是适时调整征管工作重点。曹妃甸建设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地税征管工作重心也应随着工业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要宣传与管理并举,把加强管理作为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重要举措,不断寻找新的税源增长点;三是规范征管基础工作,从清理漏征漏管户、健全纳税档案、提高申报质量、加强发票管理上下

功夫,在落实中创新。要在各项工作的规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切合曹妃甸地税实际的新理念、新办法,实现在创新中发展。

(二)树立服务理念,优化税收环境

1.创建优惠的政策环境。曹妃甸工业区已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工业区管委会也在不断地向国家争取更加优惠的区域税收政策。地税部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局要配合管委会创建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环境,就是要在不违背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及时落实各种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建议和制定实质性的倾斜政策和灵活的征管办法,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较大项目落户曹妃甸,使工业区内迅速形成工商企业群,促进工业区的规模建设。建议管委会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到曹妃甸投资,特别是要在规划前提下,鼓励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推进工业区迅速发展。

2.打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曹妃甸工业区的纳税人有两个较大特点,一是范围极广,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聚集在区内施工。二是规模不一,钢铁公司、煤码头等大公司与小规模的一人公司、个体户并存。但对每个纳税人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税收权利是一致的。在当前情况下,如何给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岗责体系,规范岗位责任制和税收业务流程,杜绝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让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参与对税收的评议和监督,增加税收工作的透明度,确保税收的社会性和公正性。三是要提高纳税人税收意识,增强税收管理的人性化意识,变重查重罚为以宣传、辅导和服务为基础,辅以分析、约谈、评估等主要手段,促使纳税人走上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轨道。

3.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文明与严明并行,这对正处在初期建设的曹妃甸工业区来说非常重要。地税部门要加大税法的学习宣传力度,使纳税人对税法的各项政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优化服务意识,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认真、快捷、高效;要廉洁勤政、文明办税,合理把握征纳双方的辩证矛盾,增强相互配合意识;要实行公开办税,增加税收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评税,让纳税人监督,让社会监督;要严格办税程序,规范征管办法,不给纳税人形成不必要的负担,形成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扶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促产增收,拓宽地方税源

1、加强地方税源建设。曹妃甸的特点决定了目前税源结构的单一性,要弥补税源结构的缺憾,就要多方位加强税源建设。一是要做到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切实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好经验,确保主体税源不流失。二要做到小税种的精细化

管理,特别是对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易漏难征税种加强监控,落实规定,从严要求,从严把握。三是要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对建筑材料的混合销售行为的管理、外来施工企业的所得税管理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加地税收入。四是协助当地政府大力培植新的地方税源增长点,壮大地方财力。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和方式,鼓励个人投资,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税收比重。

2、建立广泛的协税护税网络。变税收管理部门行为为社会行为,是对税收传统管理观念的重要改进。针对曹妃甸税收管理特点,我们有必要大力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公民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地税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来“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积极宣传税法赋予各个机构、各个单位的协护税义务,提高社会办税的广泛认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建立起由政府和建设、规划、财政、公安、审计、国税、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协护税组织,使各部门、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进来,建立制度,信息共享,通过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地方税收环境。

篇3: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立足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 按照“全校抓、全年抓、全力抓”的工作方针,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 在保持和巩固传统就业优势领域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市场, 全方位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力促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到国资委管理的117家大型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实际就业人数的60%以上。

一、坚持“全校抓、全年抓、全力抓”, 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学校明确提出“全校抓、全年抓、全力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 建立健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 就业中心统筹协调, 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各学院全力以赴”的工作机制, 逐步形成了人人关注就业、为就业工作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

“全校抓就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 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就业工作大力支持。通过实施学院就业工作考评、划拨学院就业经费等制度, 下移工作重心;各学院领导和教师利用实习基地、合作项目和校友等多种渠道介绍和推荐毕业生, 逐步建立了特色就业市场。

“全年抓就业”。学校坚持将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突出全程化的就业教育、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通过集中开展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指导活动,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全力抓就业”。学校坚持将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贴国家战略发展,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形成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等其他人才培养环节的良性反馈。注重发挥“军工”和“三航”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优势, 从国防事业发展需求着眼, 针对教学各环节, 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国防特色。

二、坚持立足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学校就业工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一核心, 精心打造两个市场:一是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是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在保持和巩固传统优势就业领域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市场, 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1. 坚守国防主阵地, 服务国防战略需要

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 老西工、华航和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积淀了鲜明的“三航”国防特色, 学校肩负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崇高使命。“十一五”期间为国防系统输送了9342名毕业生, 占实际参加就业人数的近50%。2011年毕业生中到国防系统就业1732人, 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并且党员干部和“三好学生”比例高于平均数。

学校注重加强国防教育, 形成了“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经常性国防教育—国防实践活动”等多层次一体化的国防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开展“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教育、国防报告会、“国防行”等系列教育活动, 激励学生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制定了国防系统就业的激励政策。同时, 通过设立国防科技奖学金, 与二炮、海军、空军签订培养协议等措施, 多渠道引导鼓励学生到国防和军队系统工作, 成为国内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和输送学生人数最多的院校。

学校注重加强与国防用人单位的联系, 先后与国内近100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1年, 多位校领导先后带队走访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20家国防单位;就业中心组织47人次分别参加了兵器、中国商飞等12场重点单位会议;组织了6支高水平博士生调研团深入国防单位, 为高层次人才做择业导向。

长年的坚守,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5月,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成资深院士代表团专程来到西工大调研, 分析总结出学校毕业生敢于担当、追求卓越, 在“三航”军工领域脱颖而出的“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西工大现象”, 充分肯定了西工大办学传统和育人质量。

2. 不断开拓新市场,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学校积极开拓以工业化、信息化为重点、以国家重大发展行业和地区为目标的就业市场。每年定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召开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会。2011年, 组织了赴无锡、苏州、青岛等地的调研活动, 参加了中广核、华为、江苏沿江七市等单位组织的毕业生信息交流会;与江苏、合肥、中南大学、工信部软促中心等20余个省市、高校、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学校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开拓就业市场。以促就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怎样结出高就业率硕果》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坚持选拔优秀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超过半数的挂职研究生直接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3.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

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 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 营造到西部大有作为的氛围。近年来我校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应就业人数的40%以上。2011年, 有1名本科生自愿放弃北京新华航空公司的优厚待遇, 回陕西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

三、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着力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学校紧紧围绕课程建设、辅导咨询和教育活动三个方面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坚持教育和指导并重、课程与咨询并重、生涯规划与就业技巧并重, 着力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1. 加强课程建设, 注重实际效果

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就业与创业》3门课程;围绕课程出版了3本教材, 编写了4种讲义;成立了教学研究团队;开通了网络“求职训练”和“职业测评”系统作为课程的支撑。《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研究》获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新的课程体系部分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 课堂气氛活跃, 广受学生好评。

2.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能力

学校坚持资格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一年来, 组织了57人次参加培训, 17人分别取得了人保部高 (中) 级职业指导师、教育部就业指导人员中级证等资格证书。学校还专门引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专职师资1名。

3. 加强教育引导, 就业教育贯穿全程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各阶段, 均安排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面向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将求职考研经验交流纳入学院日常工作;重点推出了“与就业中心面对面”、“成就自我”职业规划工作坊。组织了企业宣传日、简历撰写与面试礼仪讲座、就业观教育等活动。成立了职业发展俱乐部。

四、以“四大平台”建设为保障, 全方位服务毕业生就业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 规范高效”的服务理念, 以人文关怀为主线, 整合各类资源, 从组织招聘会、重点推荐毕业生到就业帮扶、咨询、协议签订等各个环节, 搭建了全方位的服务大平台。

1. 搭建校园就业市场平台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 组织校园招聘活动。面向2012届毕业生共举办招聘会663场, 其中47场为大中型招聘会, 来校单位2236家。这些招聘会不仅为我校毕业生, 同时也为周边兄弟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 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融合就业信息网、数字化签约系统、短信平台软硬件资源, 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建立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去年通过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一万余条, 提供招聘岗位28672个。

3. 搭建事务服务平台

以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信息发布厅、就业资料室为服务窗口, 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协议签订、派遣、帮扶等就业综合事务服务。建立了就业帮扶登记制度, 通过“一帮一”等方式切实解决就业困难、少数民族等毕业生的实际问题。就业中心还成立学生志愿者服务队, 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4. 搭建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篇4: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一、“三个注重”推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

(一)注重组织机构保障

河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题研究解决仲裁机构实体化进程,将组建仲裁院工作列入各县(市、区)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并多次向市政府专题汇报工作,在全市行政事业编制压缩、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于2010年批准设立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市政协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列为重点调研的课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提交提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二)注重市、县两级仲裁院统筹推进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市本级仲裁院办公场所,安排资金10万元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按标准建立了5间办公室、1间会议室、1间标准仲裁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与各县(市、区)主要领导沟通,要求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全力支持仲裁机构建设。同时,对建立健全县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作出明确的部署和要求,核定人员编制,明确机构级别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确保机构建立工作统筹推进。

(三)注重加强各级调解组织的建设

制定《关于完善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导创建调解组织。截至2015年3月底,全市已组建各级调解组织95个,普遍建立了与各乡镇、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中心之间的沟通网络,有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五到位”提高仲裁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人员落实到位

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成立12 个仲裁院(含市本级),共有编制63人,在编人数62人,兼职仲裁员52人。

(二)制度保障到位

制定“立案制度”“开庭制度”“合议制度”“仲裁监督办法”“仲裁建议书制度”等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将办案流程、仲裁申请告知、岗位职责等制度上墙,提高办案透明度。利用局域网将调解仲裁政策法规、办案规则等相关信息上传,方便当事人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制定文书规范制度,统一调解书、裁决书等文书的格式。

(三)学习培训到位

市仲裁院建立学习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疑难案件分析研讨会、理论研讨会、专题研究等会议,交流工作思路和意见。涉及重大案件,则由有办案经验的同志或邀请法院相关人员主讲仲裁法律知识和办案技巧,提高仲裁员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技能和法律素养。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培训模拟仲裁庭审现场,全程按照仲裁庭审程序进行现场培训,专家即时点评。县级仲裁院的新进人员轮流到市仲裁院跟班学习,切实提高新进人员对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四)服务企业到位

改变被动办案的模式,主动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进行宣传、指导,力争把大量工作做在争议发生之前。2014年,先后到河化集团、市自来水公司等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面对面沟通交流,现场解答疑惑。

(五)沟通衔接到位

建立业务交流机制,定期旁听法院庭审,与法院互通业务指导文件、案件选编等资料,不断增强仲裁员、审判员业务水平。通过对近两年来劳动争议典型案件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劳动仲裁的裁决与法院判决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证据认定上的不同认识,并反馈到法院,统一了典型案例在处理上的标准和尺度,促进同类案件的裁审一致。

三、“四为工作法”提高仲裁执法规范化水平

(一)调为首

通过立案前调解、庭前调解、庭后调解等方式,以适用法律的结果为基线,以尊重双方意愿为前提,尽量使双方达成调解意向。如,农民工周某、徐某等37人聚集上访,要求某工业园区入园公路建设项目部赔偿因歇业造成的误工损失,涉及金额达30万元。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采取分解成个案进行调解处置的办法,稳控上访人员,耐心协调,用了3天的时间达成一致调解协议。2012—2014年,全市以调解方式处理社会保险类争议案件688件(其中工伤保险241件),占案件总数的40.9%;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类争议案件729件,占案件总数的43.3%;确认劳动关系类争议案件266件,占案件总数的15.8%。

(二)情为重

推行亲情接案、热情指导、真情调处、友情援助,提升仲裁服务形象。各级劳动仲裁机构把情感调解贯穿在案件处理全过程,既缓解双方关系,又化解对立情绪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宜州市一位农民工在深圳打工期间因脑溢血瘫痪,在其出院后,企业老板想一推了之,不愿支付相关待遇。患者家属找到宜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科求助,科室负责人热忱地帮助书写法律文书,指点家属找相关部门,并督促企业老板按照法律程序给予补偿,切实帮助该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实为据

把查明案件事实作为调解前提,理清双方争议焦点,组织双方举证质证认证。如,农民工李某等45人与河池市某公司争议案件涉及支付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款160余万元,有关部门多次调处无果,市仲裁院经过调查得知双方当事人工程承包协议内的工程款和工人工资已基本结清,农民工诉求的是协议外另完成工程量应支付的工资款,双方意见分歧很大。办案仲裁员组织双方当事人认真梳理案件,经反复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仲裁调解书,企业和农民工对仲裁办案工作均表示满意。

(四)法为准

通过书面形式向当事人宣传法律,针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合议制度,探索建立案件分类处理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合理化、规范化。如,在拆除某电厂旧公路桥施工过程中发生垮塌事故,造成农民工覃某、韦某溺水死亡;某矿厂发生垮塌事故,一名伤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召集亲朋50多人提出200万元的赔偿费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即组成仲裁庭,经过庭审调查和说服工作,参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工亡待遇规定支付相关待遇,分别由企业一次性赔偿给3位死者家属丧葬补助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累计238.8万元,及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减轻各级政府信访管控压力。

(作者单位:河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5: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象山工业园区建设是全县四个重点突破的项目建设之一,我县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突破,创新发展工业经济的工作思路,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工业园区项目的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围绕园区工作目标开展工作,协调好各有关责任部门,抓好每个工作环节;二是制定项目建设进度表。针对每个项目的建设制成建设时间一览表,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工期、责任人、责任单位、遇到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并按一览表的要求一一落实,督办,完成;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组协调会议。主要是解决项目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目前象山工业大道已全线通车。投资5.5万元的象山工业大道种树绿化已完成;投资131万元的南南铝背面和满庭芳西面交汇路网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10万元(全长4.1公里)的明珠矿业有限公司至南南铝业排污供水工程已竣工验收。

篇6:全力促进工业建设措施

区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先后召开书记会和常委(扩大)会两次进行研究。昨天下午,又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一把手赴盱眙工业开发区参观学习,让大家拓宽视野,查找差距,感受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抓好税源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下面,我根据区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深入分析形势,正视现实问题,切实增强加快税源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措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区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 1.26亿元,同比增长35.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8亿元,同比增长19.2%。具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工业经济产销效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剔除华能电厂)实现产值13.9亿元,销售13亿元,利税0.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8.5%、44.8%,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销售、销售增幅高于产值的良好势头。工业用电量7237万度,同比增长50.52%。太平洋元明粉、辉煌太阳能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南风元明粉、双鹤药业等一批新增长点拉动作用明显。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稳定了大棚蔬菜面积,扩大了水产、四季鹅、奶牛等养殖规模;新增外出劳务8820人,其中境外劳务337人。上半年,在三麦、油菜等夏熟作物减产的情况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1元,同比增收43元。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开工建设了承德路二期工程、黄河西路、九江路等主支干道和工业园区内经路、纬路延伸工程;完成了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北京北路、北京东西路、长江东西路、黄河东路绿化以及合欢园、小营广场绿岛改造工程,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8.5万平方米。此外,还开工建设了富豪花园、阳光花园、樱花小区等6个住宅小区,开工房地产面积24万平方米。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区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有的乡镇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从当前形势看,财政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税额相对固定。上半年全区财政增收的3268万元中,农业税达1649万元,占到50.5%。从长远看,农业税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从今年开始,国家实行企业所得税共享政策,超基数部分上交50%,进一步削减了地方可用财力。与此同时,全区刚性支出却在逐年加大。1995年以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近10项调资政策,人均月工资从1995年的358元增加到现在的914元,平均每年增加近100元。这些调资,全部是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需要财政来兜底。今年仅兑现国标工资一项,区乡两级就增加支出近600万元。去年我区实施了乡镇教师工资统一发放,今年又实施了区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统一发放,每月工资性支出就达1300多万元,进一步加重了区级财政负担。5月份,区财政向市财政借资600万元才保证了全区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此外,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的扩面、城市建设的加快、调资政策的兑现,财政支出的压力还将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债务包袱非常沉重。由于财政拮据,近年来区本级共拆借资金11665万元用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其中省市周转金3035万元,世行贷款3210万元,省市城建金融贷款3700万元,宁连路集资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借资1720万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650万元。这些负债,使财政资金可调度的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我区财政的正常运转。

(三)乡镇财政尤为严峻。上半年乡镇完成财政收入4687万元,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双过半”,但是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是农业税增收掩盖了整个税收的问题、王营镇增收掩盖了其他乡镇的问题。如果剔除农业税增收因素,乡镇财政仅实现收入303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如果再剔除王营镇,其他20个乡镇仅完成财政收入1197万元,同比下降了46%。绝大多数乡镇税源项目少,发展后劲乏力。与去年同期比,上半年地税收入只有王营、赵集两个乡镇增长,其余19个乡镇下降,其中西宋集镇下降了87%;国税收入有12个乡镇出现下降,其中南陈集镇下降了71%。乡镇负债较重,全区21个乡镇总负债20810万元,其中有12个乡镇负债500万元以上,5个乡镇负债1000万元以上。由于财政困难,乡镇普遍拖欠干部职工工资。区乡工资统发前,有13个乡镇的工资只发到今年3月份,其中吴城、吴集两个乡镇拖欠达半年之久。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重重、入不敷出。与此同时,一些乡镇胆大妄为,将税改为费、坐收坐支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税源少,有的乡镇甚至无税可收。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加快税源建设,大力培植经济新增长点。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凡是积极新上项目、上大项目的乡镇,财政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财政状况都在逐年好转;凡是没有新项目、没有新税源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推动经济发展,既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更是困难所逼、人心所盼。

首先,加快税源建设是解决当前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措施。虽然去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了2亿元,但仍然是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只能保开门、保运转、保必办。在这种形势下,调资政策难以兑现、各项改革难以深化、城市建设难以加快、社会保障难以扩面、社会事业难以发展。可以说,财政问题不解决,经济就难以发展,社会就难以稳定,政权就难以巩固。只有加快税源建设,切实增加区乡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和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其次,加快税源建设是实现“十五”目标的重要途径。“十五”时期,全区将实现由农业区向工业区过渡、由拮据型财政向平衡型财政过渡、由基本小康向宽裕小康过渡的目标。工业是实现“三个过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业区向工业区过渡,其他两个过渡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虽然我区去年实现了二产超一产,但剔除建筑业,工业的增加值并没有超过农业。加快税源建设,就是要突出工业、主攻工业、壮大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向“二三一”转变,这是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样,要实现“十五”期间财政翻番的目标,更需要大力发展工业项目、高含税项目。只有工业发展了,税源项目增多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才能保证“十五”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三,加快税源建设是强区和富民的最佳结合点。新上税源项目,加快税源建设,不仅是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强区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富民步伐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区实施的元明粉、辉煌太阳能、塑胶基布、双鹤药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对全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上半年仅上海太平洋、山西南风两个元明粉企业就入库税金1605.8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多。同时,这些新上项目还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并带动了三产的发展。加快税源建设、主攻财政增收,并不是忽视农业发展,不关注农民增收。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必须跳出农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仅仅就农业抓调整,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小,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强区”的同时实现“富民”。这也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出路。也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区上下都要牢固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税源培植为重点,坚定不移、倾尽全力地加快税源建设,尽快扭转财政拮据状况,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围绕财政增收,强化五大措施,大力培植新兴税源

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区经济工作要坚持以加快税源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工业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根本途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改革和环境改善五项工作,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为全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一)加快项目建设,全力培育经济新生点。

项目是载体和抓手,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从上半年全区项目实施情况看,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分散的小项目多,进园区的大项目少;传统项目多,高含税项目少;招商引资项目多,企业技改、新品开发项目少;结转项目多,新开工项目少;洽谈项目多,在建项目少。今年是项目建设年,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要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淮阴经济基础差,差就差在工业;经济总量小,小就小在工业;经济实力弱,弱就弱在工业。差距就是潜力,全区加快发展的希望就在工业。从2001年起,区委、区政府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新上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或两个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新增一个规模企业,新增工业入库税金30万元以上。一年多来,真正实现这样目标的乡镇屈指可数,新上500万元以上大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对此,全区上下特别是乡镇要深刻反思,查找原因,研究对策,狠抓落实。

首先,要认真抓好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一批。对3000吨冬青油、恒达公司技改扩产、现代办公设备、大众液压机械等投资较大的项目,要搞好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各类问题,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投产。其次,要跟踪落实在手项目,迅速开工建设一批。对400万标方输卤工程、6000吨高硼硅玻璃管、万香日化香料油、塑钢系列管材等投资超千万元的大项目,要加强与客商联络,尽快开工建设。对塑钢生产线、喷胶棉、精炼油生产线、塑胶电子玩具等进园区项目,要抓紧确定建设方案,确保7月份开工建设。第三,要精心论证包装项目,超前储备调研一批。重点围绕盐化工深度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迅速盘大盐化工行业,扩大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已经通过初评的30万吨精制盐生产线,要进一步加强跟踪落实;要积极新建和扩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从今年起,全区每个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排出1?2个技术改造项目,研发1?2个新产品,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要加快经营性三产项目建设。服务业特别是经营性三产项目,是增加地方财力的短平快项目。要充分利用我区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康怡娱乐城要做好扫尾工作,确保三季度投入运营。苏北市场改造二期工程,要确保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完工。黄河娱乐城、黄河花园步行街等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上半年竣工营业。新街商业步行街要高标准规划设计,按计划进度拆迁,力争建成后达到苏北一流水平。黄河大厦、上海农工商大卖场、广大家具城等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尽快开工建设。火车站周边的仓储及市场群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高标准设计,分步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用地,不得随意搭建。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快韩信故里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要加快城市项目建设。搞好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还可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增加财税收入。城建项目要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市政建设。承德路二期工程要确保8月底完工,同时开工建设珠江路东延工程,保证年底前工业园区内外贯通。沈阳路一期工程、黄河西路、九江路等道路要确保年内竣工。中山北路要做好拆迁扫尾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盐河驳岸、新华园等项目,要加快拆迁,确保8月份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盐河西大桥改造,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力争早日开工。二是加快房地产开发。富豪花园、樱花小区等要加快进度,力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幸福新苑、通胜花园、城中花园、阳光花园二期等,要尽快开工建设。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人做好跟踪协调,帮助客商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快城区美化亮化。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集中力量,加快城区支干道、人行道和绿化建设。近期,要着重抓好淮海北路等重点路段广告标牌的集中整治,美化城市形象。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城市资本运作、招商引资、部门共建、开发商配套和向上争取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同时,要尽快组建城市资产经营公司,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能,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益。

(二)聚焦园区发展,努力构筑财税增长极。

工业园区是我区经济新生点、财税集聚地,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要聚焦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周边地区环境最好、政策最优、服务最佳的“工业特区”,以吸引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进园区建设。

一要高强度推进项目。盱眙县工业开发区,去年10月份才开始建设,到目前已引进项目35个,其中22个开工建设,5个竣工投产,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12个、500万元以上23个,19个乡镇中已有15个乡镇共引进17个项目。我们虽然上半年签约了11个进园区项目,达到了序时进度,但真正竣工的只有1个,在建的只有2个,21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项目。可以说,盱眙起步并不比我们早,政策并不比我们优,交通、区位并不比我们好,但进区项目比我们多、规模比我们大、成效比我们显著。反思我们与盱眙的差距,差就差在思想认识、事业心、责任感上,差就差在抓招商的钻劲、盯劲、韧劲上,差就差在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上。面对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举全区之力,大力度招商引资,高强度抢抓项目,快速度推进项目进园区。

7、8月份为项目开工月,必须确保每月都有10个左右的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已有项目的11个单位,要指派专人服务客商,确保尽快开工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只要项目还没有竣工投产,就不能算完成进园区任务。目前还没有项目的单位,一把手从现在起要一门心思外出招商,力争三季度有项目进园区。到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将坚决按照淮发[2002]15号文件精神执行,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各乡镇、各部门已经洽谈的项目,只要手续办妥,责任单位必须向区委、区政府承诺开工和竣工时间。凡没有在承诺时间内开工的,园区办有权收回土地。园区办、招商局、督查室要加强督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各单位进园区项目进展情况。

二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既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目前,园区面积已经扩大到6平方公里,要按照“生态式园区、花园式工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做到规划设计科学、产业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环境建设优美、建筑造型新颖。当前,要加快园区二期工程建设进度,确保7月底实现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广电、电信“六通一平”。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开工沈阳路以西、淮河路以南的三期工程。园区建设要打总体战,凡是涉及到的单位都要全力支持。供电、广电、电信、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要无条件地迅速把管、网、线与道路同步铺设到位。园区办要对进园区企业的单体建筑包括厂房、大门、围墙、绿化等,提出明确要求,注重整体和谐,色彩协调,形成特色,从而提高园区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三要高水平服务客商。工业园区是全区经济发展的“特区”。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四次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各单位要确保落实到位,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土地价格上,实行“增量减价”。根据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土地价格,以投资500万元、每亩土地收费4.8万元为基数,每增加500万元,土地价格下降一个档次,超过3000万元的每亩土地1.5万元。在同等投资规模下,对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实行跨档次优惠。在项目建设上,实行“税外无费”。凡是进区项目,一律实行“零收费”服务,建设期间免收一切规费、行政服务性费用和证照工本费。同时,尊重客商在招工、人事、运输、装卸等方面的自主权。在手续办理上,实行“全程帮办”。对进区项目,园区办要按“一个机构对外、一张发票到底、一条龙服务”的要求,帮助客商办理所有手续。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将由区委、区政府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全程服务。在执法检查上,实行“扎口管理”。所有执法检查和评比活动,都由园区办统一扎口管理。未经园区办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园区内检查,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增添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要再鼓劲、再加压、再强化,再掀新一轮热潮。

一要进一步强化招商主体。招商引资,人人有责。全区上下没有与招商无关的单位,没有与招商无关的个人。强化一把手的招商责任,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责任。招商引资要加大压力传递,强化一层人、一群人的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抓招商的局面,彻底改变一把手拼命干,其他人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反常现象。要继续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对区乡机关人员进行重新整合:选派三分之一人员专职招商,鼓励三分之一人员离岗创业,落实三分之一人员留守机关。各单位要舍得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善招商、会招商的干部选出来,由乡镇党委书记、区直部门一把手组织或带队,外出专职招商。7月15日前,各乡镇、各部门要将专职招商人员名单报送到区委组织部和招商局。7-9月份,区委、区政府一般不召开全局性大会,尽量少开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会议,继续让大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外出招商引资。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是招商主体的意识。所有区镇属国有、集体资产没有完全退出的企业,都要主动走上招商第一线,以招商促改革,以招商促发展。招商局作为招商引资的牵头单位,不仅要发挥好门路广、信息多的优势,主动走出去招商,更要做好项目考核验收、信息搜集发布等基础性工作,促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要进一步优化招商手段。各乡镇、各部门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招商手段,改进招商方式。要积极实施中介招商。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政府搭台,借助举办“淮安美食节”等活动,精心选择和包装一批项目向外推介,吸引客商;一方面要加强与外地商会、专业协会以及知名人士的联系,广泛聘请招商代理、招商顾问,开展中介招商。同时,要加强与在淮投资客商的联系,切实搞好服务,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招商局要主动与外地招商中介组织进行对接,搜集、筛选客商和项目,尽快建立淮阴招商网站,多渠道搜集和发布招商信息。

三要进一步提高招商效益。招商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一是充分利用关系招商,减少盲目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发动干部职工深入排查关系、寻找线索,有的放矢地走出去,避免盲目招商。二是围绕自身优势招商,增强针对性。计划、经贸、外经、科技、招商等部门要围绕全区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认真策划和包装一批关联度大、吸引力强的招商项目。引进这类项目,不仅可以培育新的增长点,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外出招商人员不仅要了解全区概况、资源优势、产业特色,而且要熟悉国家的产业政策、具体行业的最新动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水平。三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提高成功率。要主攻浙江温州、台州等民资富集区,主攻上海、苏州、广东等外资密集区,争取引进一批工业大项目、高科技和高含税项目,力争在外资项目上有更大突破。四是反对恶性竞争,维护政策统一性。招商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任何人不得无原则地让利让税,引进不仅没有税收还要政府贴钱的“赔本项目”。对个别不出去招商、引不来项目,却在区内搞恶性竞争,出钱买项目、弄权卡项目的,要发现一起、查处通报一起。

(四)深化企业改革,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下半年,要继续按照“深化、完善、扩面”的要求,以“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做到彻底改、改彻底,不留死角,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

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加速公有资本退出。要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强弱兼并、内外挂靠以及破产等有效手段,以资源引项目,以市场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对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包括少数垄断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放手,通过吸收外资增量扩股、出售公有股、股份奖励和配送等办法,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速公有资本的退出。对缫丝厂等“大而亏”的企业,可以采取分立式、切块式改制,甚至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等方式,切实解决“改不了”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包括工业、商贸及粮食流通、交通运输、建筑等各类企业,要在剥离无效资产、无效债权的基础上,鼓励现有法人代表、经营层或社会自然人、境外投资者一次性买断。对一些长期亏损或停产,甚至已经名存实亡的企业,要积极争取政策,依法实施破产。有条件的,要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努力促进资产重组。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原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服务,真正做到一次改到位、一次改彻底。

二要加快职工身份置换。职工身份置换是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职工身份置换到位,理顺劳动关系,企业改革才能实施到位。在今年的企业改革中,职工身份置换率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50%以上。要通过资产变现、追缴外债、企业自筹等各种有效途径,筹集资金,按规定兑现职工的有关费用,彻底把职工转变为社会自然人。要鼓励企业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择优录用原有职工,并动员职工筹资入股,降低改革成本。粮食系统等下属的仿事业单位,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问题,要明确职工的企业性质,按照一般性工商流通企业的办法,加快推进改革。

(五)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形象。

软环境建设没有句号。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立区”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一要强化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投资环境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全区上下必须强化诚信意识,着力打造“诚信淮阴”新形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修订和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把握对外宣传尺度和对客商承诺的底线,不能信口开河、乱开空头支票,向客商作出一些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承诺。信用失范是招商引资的大敌。一个人不讲诚信,不仅会失去一个项目,更为严重的是会破坏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失去更多的项目。凡是公开承诺的事情、出台的政策,必须坚决予以兑现,真正做到以诚信引商、以诚信留商、以诚信富商。

二要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是软环境、硬功夫。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整治,全区发展软环境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各单位的负责同志都能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但在一些基层站所、具体办事人员身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在一些职能部门,手续繁琐、办事拖拉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对干部职工的经常性教育,牢固确立“为客商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多为客商利益着想,多为全区经济发展着想,少想一些小团体利益,少想一些个人利益。要主动适应入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对待企业和客商,能支持的要最大限度支持,能简化的要最大限度简化,能保护的要最大限度保护。对他们遇到的困难,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谁跟客商过不去,谁阻碍税源建设,谁影响全区经济发展,就要坚决摘他的帽子、砸他的饭碗。

三要优化人文环境。软环境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全区广大干部、全体党员都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少一些议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责任,不当评论员,争做战斗员,把引进项目、服务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社会各界都要从加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全力维护团结、稳定、实干的政治局面,着力营造安宁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狠抓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财政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事关全区长远发展大计,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从组织领导到环境营造,从决策部署到督查考核,都要向税源建设聚焦,确保财政增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解放思想,敢想敢试闯新路。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思维决定作为,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做事习惯于找红头文件、做“规定动作”,不敢突破,不善变通,不愿创新,结果束缚了手脚,阻碍了发展。思想不解放,淮阴发展就没有希望。当前,全区上下要结合学习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和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扫除思想障碍,打破思维束缚,走出认识误区,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一要有改革创新的胆识魄力。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解放思想首先是解开思想疙瘩,放开手脚干事。在淮阴区,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都要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干十件错一件,还可以总结教训,重新再干。不敢想、不敢干、不敢冒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要坚持先试不争论、先做不议论、先干不评论,在全区形成一种支持改革、激励开拓、宽容失败的干事氛围。二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放观念。各乡镇、各部门不仅要把客商请进来上项目、办实体,还要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招商引资、打工创业;不仅要引资金、引项目,还要引技术、引人才、引智力,广泛吸取外地先进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三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越是艰苦,越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的拼劲、勇往直前的闯劲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矛盾再多,精神不能滑坡;困难再大,意志不能先垮。面对财政困难,各乡镇等不得、靠不得,必须自想办法,自谋生路,靠自己骨头长肉,抢抓项目,加快发展。四要有进位争先的进取意识。进位争先是对自身危机的清醒认识,是对奋斗目标的不懈追求。千道理、万道理,抢抓项目是硬道理;千本事、万本事,财政增收是真本事。现在,要在全区部门和乡镇之间开展一场竞赛,看谁引的项目多,看谁引的项目大,看谁培植的税源多,看谁增加的税收多,看谁对全区的贡献大。原来基础好的,不能自满,要同强的比、高的争;基础差的,不能自悲,要奋起直追,三步并着两步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二)强化责任,踏实苦干求实效。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干部必须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聚焦到项目建设上来,聚焦到抓工业发展上来,聚焦到抓财政增收上来。如果在一个地方干了几年,没有新上一个规模项目,没有增加财政税收,你怎么对上对下交待?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任何人都不能松松垮垮干工作,舒舒服服过日子,必须要有吃大苦、出大力、流大汗的精神,有真干、大干、快干、实干的作风,一往无前,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全区上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税源建设来开展,上下同心,工作同步,确保财政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考核,坚持凭实绩用人。现在,有的乡镇和部门负责人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还抱有“罚不责众”的幻想,还准备搞小动作蒙混过关。这里我重申,区委、区政府将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全年招商任务不动摇、项目进园区任务不动摇、财政增收任务不动摇。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今后,区委选人用人的基本导向是:招商引资任务没有完成的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部不提拔重用;税源项目没有抓好的干部不提拔重用;地方财政没有增收的干部不提拔重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真正把那些创业有功的人提起来,把那些敬业有为的人用起来,把那些无所作为的人换下来。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今后凡是发现在招商引资及税源建设中弄虚作假的,不仅要处理弄虚作假的主要领导人,也要追究考核人的责任,坚决狠刹欺瞒哄骗的歪风。

上一篇:《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工厂规划设计方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