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2024-04-23

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精选5篇)

篇1: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鲁网4月25日枣庄讯(记者 李志伟 通讯员 王惠惠)近年来,滕州市姜屯镇围绕“滕国正脉、善水乐土”这一宗旨,以打造滕国故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为核心,借题包装,融入生态、观光、水文等本土元素,配套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延伸产业链,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围绕滕国故城这个精品节点,高点定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坚持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依托深厚的“善文化”底蕴,高起点编制《滕国故城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已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善规划编制,据悉初步规划建设滕王阁、上宫馆、廉政文化园、滕氏宗亲园、“善文化”产业园等人文景观。近期,将筹备举办规划编制成果汇报会,为下一步保护性开发夯实基础。

围绕滕国故城这个精品节点,拓展空间,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抢抓森林城市创建的契机,强力推进沿路旅游绿道建设,以新104国道大绿化为主线,打造城郊西部生态屏障绿化带;积极实施沿河绿道建设,借助荆河流经镇域的天然优势,在荆河北侧建设宽100米的绿色防护林带。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财政扶持,对河堤进行硬化,规划 建设自行车绿道和自驾游车道,打造沿河景观带。

围绕滕国故城这个精品节点,延伸链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重点开发乡村旅游,按照规划设计,把滕国故城所在地东滕城村进行仿古建筑改造,恢复古镇名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景观,引导村民身着汉服,开设餐馆、旅游商店,建设家庭旅馆。同时,把滕国故城旅游线路向外延伸,把颜楼花卉生产基地、洪东有机蔬菜采摘园、张园草莓采摘园等培育发展为旅游景点,发展蔬果观光采摘游,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打造 姜屯旅游新名片。

围绕滕国故城这个精品节点,借势发展,加快景区开发进程。发挥天南地北姜屯人的优势,积极对上协调,加强与滕姓人氏的沟通,争取得到中央、省政策支持开发滕国故城。树立“招大商、引大资”的理念,积极寻求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发滕国故城旅游资源,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再现3000多年前古滕国的辉煌与文明。继续挖掘和弘扬善文化,成立更高层次的“善文化研究中心”,吸引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加入,从而进一步丰富善文化内涵和实质。

篇2: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第一差异化崛起

一定要做不同,做唯一性产品,要错位发展,首先一定要注入创意。整个山西也好,朔州也罢,不缺资源缺创意,不缺文化缺包装。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朔州形成一种很好的对话,形成一种边塞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差异化崛起。可以借鉴现在北京市的做法,也是很多地方主推的模式——旅游委模式。

第二龙头化战略

朔州旅游要打出去,一定要形成拳头,就是原子弹,首先要把市场轰开。打造朔州边塞音乐,西部音乐。营造当代的应县木塔,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创新性地打造龙头名片。

第三品牌化突围

一定要营造自己的品牌,依托朔州的经济实力,率先营造概念,譬如世界名塔大会,或者边塞名关旅游节,或者门神旅游节。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只做唯一,如办一个晋商大会,找到右玉精神与走西口的结合点,也是一个品牌方面的突围。

第四产业化链条

朔州的旅游一定要做旅游经济。与会展业、高效农业、工业观光旅游等有机融合,做成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融合有两种思维:一是区域融合。以它为辐射点,去大同、去晋祠、去五台山很方便,这就是旅游功能型产业发展的思路。二是产业融合。在这方面要与相关的资源更好地融合,真正做成产业链条式的经济。

这样一个大的定位,四大战略对于朔州市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体制上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彻底的创新。力度要大点、难度会大些,但是唯其如此才可能把这篇难文章破题。

(录音整理:周芳)

篇3: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2016年5月14日,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会议为大峡谷吹进焕发生机的春风,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省政府资政刘平亲自主持。据悉,省政府印发一个州市的旅游专项规划并由主要领导亲自布置启动,这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大机遇”

以前提到怒江,总离不开“偏”“远”“穷”等关键词,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交通设施,长期严重地制约着怒江的发展。

去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月24日,随着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一声令下,怒江机场进场路开工,“怒江大峡谷”各族群众的“通航梦”触手可及;几个月前开工的保泸高速正在全力掘进,怒江国家公园正抓紧申报,省机场集团、省建工集团等大公司、大企业参与到怒江旅游开发建设,这都标志着怒江旅游即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去年12月召开的怒江脱贫攻坚汇报会上,动情地提出“抓紧谋划怒江旅游开发,实现大峡谷从大难题变成旅游大产业大动力,让怒江群众更多地从旅游产业中脱贫致富”的要求,为怒江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李纪恒进一步就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开拓旅游扶贫新空间、抓好怒江旅游脱贫示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怒江旅游脱贫攻坚启动会上,陈豪省长明确要求,要以《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切入点,科学谋划怒江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全面推动怒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通过努力,要把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把怒江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谋划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大发展”

和所有深度贫困的地区一样,怒江州面临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同时,由于地处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怒江州还肩负着保护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任。

启动会上,陈豪阐述了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作出怒江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的原因。他说,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云南省的亮丽名片、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替代的后发优势。在发展怒江旅游产业时,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怒江山高谷深,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稀少,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常规的扶贫方式难以发挥作用。省委、省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反复研究、科学论证,认为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强,是怒江产业发展中最具特色、最富潜力、最有活力的优势产业,可以作为实施怒江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向和首位产业加快发展。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表示,此次会议,既是怒江旅游脱贫攻坚的动员会,也是怒江旅游开发的启动会。下一步要认真领会陈省长讲话精神,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抓好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打造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旅游品牌,使怒江旅游成为云南旅游新名片。

实现怒江旅游脱贫示范“大跨越”

如今,《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更是描绘了怒江以旅游业为主的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方式,《规划》确定怒江旅游建设发展布局为“一城一极两园五区两带”。“一城”即着力建设泸水旅游特色城市,使之成为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的门户旅游区;“一极”即重点培育兰坪县旅游增长极,使之成为澜沧江旅游带的门户旅游区及带动怒江旅游连接大理、丽江的重要节点;“两园”即着力建设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和独龙江国家公园,使之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试验区;“五区”即重点建设丙中洛旅游区、老姆登-知子罗旅游区、罗古箐—大羊场旅游区、石月亮—亚坪旅游区和片马旅游区。“两带”即积极培育怒江大峡谷旅游带和澜沧江旅游带。

按照“3年初见成效、5年大见成效、10年建成品牌”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把怒江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游客人均消费1800元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4.5万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超过10万人。

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说,省委、省政府对怒江发展高度重视和深情关怀,就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怒江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确定了目标、明确了思路。省直有关部门、怒江州各级党委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帮扶措施,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为确保怒江州到2020年实现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作为牵头部门的云南省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余繁表示,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怒江旅游,带动旅游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旅发委将通过进一步明确旅游项目开发时序、明确投资主体和启动开发项目、强化规划衔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等措施,加大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力争到“十三五”末,建设完成包括一个旅游特色城市、二个国家公园、五大景区、一批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等旅游重点项目,完成规划投资总额500亿元的50%以上。

今天,“怒江旅游产业脱贫攻坚”的雄壮乐章已经奏响第一个音符,这首春天的欢歌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为“七彩云南”的旅游跨越式发展必将注入新活力。我们相信“天境怒江”将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高位推动下,成为云南旅游发展中的后发力量,成为“七彩云南”旅游新亮点、新品牌。

篇4: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A(丁峰):11年前,我们借鉴美国军民一体化的做法,选择了民用部门的三个高技术项目向军方推荐,在实践中形成了“民技军用”的初步想法。2002年国庆节前,我们把这个想法向军委原副主席曹刚川同志汇报,他当即指示:你们的想法和做法我支持,机关没有精力做这件事,你们可去做;今后我们装备采购要改革,要打破部门界限,不管军工还是民企,谁提供的产品符合军方要求,价格又合理,我们就用他的。你们先写个材料立个课题我批一下。从此,“民技军用”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后,总装批准了“用民口资源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服务”课题,我当组长。消息传到国家科技部后,在徐冠华部长的支持下,把课题选定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挑选跨部门专家组成课题组,我是副组长,负责主持日常研究工作。经过3年努力,课题完成后以总装、科技部的名义送达中央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军民融合”从此叫响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Q:您怎么认识“军转民”、民企“参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A: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民企“参军”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的一个主要方面。军民融合之路,是富国强军统一之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科技强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双赢”之举。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一是军队得好可大大缩短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周期,适当减缩军工产品的试验验证周期,降低装备科研生产成本,节省国防采办费用;在已部署的武器系统中,嵌入以民用技术或产品为核心的部件(样机),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战备水平,进而降低使用与保障费用。二是军工借力军工部门利用迅速发展的成熟民用高新技术为军工配套,避免低水平重复,军工可以集中力量在系统集成和攻克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从而保持国防科技工业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民企得利。除了其产品扩大应用范围外,民企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偿,用于科研的再投入,促进民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民用科技的创新能力,并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一是国力增强。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军工增效。开发民品,拓展两个市场,开拓民用市场和国际市场,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军地共荣。在繁荣了地区经济的同时,军工部门也从中获益。

Q:军民信息不

对称,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A:在信息渠道方面,一是民企要知道到哪个部门去了解装备采购信息,了解军方需求;二是要知道到哪个部门申报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竞争;三是军方和军工部门应逐步向社会开放发布需术信息。

利用和参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国家以科技部为主,正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同时,实施科技数据共享工程,改进国防科技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和辅助工具,明确规范的成果描述方式、保密资格和涉密授权等级管理系统,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对科技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开展制定数据共享的机制、法规、管理办法及监督机制等立法工作。

建立军地双方相互了解的信息渠道。对于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民口单位,根据其承担装备研制任务的分类和不同权限,主要通过各分管装备管理部门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定向发布的信息,获取相应的装备采购信息。对于未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企业,可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的互联网或解放军报、政府采购报、经济日报等总装备部指定的媒体上,了解入门信息和解密的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同时,规范向民口企业发布信息内容、定向发布的采购信息,包括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装备采购需求、装备定型文件和配套表、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涉密机要渠道、共享合格供应商体系、军品器件零件备选目录、用户单位的技术需求等。

军方按照需求结构分解办法,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发布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军方也要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对各地方民口科技成果及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跟踪,让采购、科研、投资部门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口科技可用资源情况及动向。

Q:您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有何区别?

A:我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本质上是一致的,“军民融合”是“寓军于民”的发展与延伸。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更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上的飞跃,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前国防科技工业搞“军民结合”,重点是搞“军转民”;提倡“寓军于民”,增加了“民转军”的内容,“军民互动”更多的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来理解,往往局限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范围内进行。“军民融合”涵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容,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从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层面上来理解,而更应该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全局上理解,从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上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强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军方从民品市场上采购货架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政策;在新装备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预先研究、装备需求形成、立项论证、方案探索、部件开发、工程研制、设计、生产、维修保障各阶段,充分考虑利用民用技术、工艺、产品和劳务;在产业层次上,实现可共用的产品和加工技术,实现可共用的共有资源,及实现可共用的人员、设备、材料。同时,还包括提高科研生产活动、维修活动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军民融合程度。从军队建设现代化考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也就是说,“军民融合”要从根本上要把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科技工业融为一体,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植根于国家科技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共有资源来实现。所以说,“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30316

Q:您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应重点采取那些措施?

A: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在现行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创建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首先从信息技术着手,在信息技术领域实现军民技术深度融合。因为信息技术的军民融合度比较高,也比较广泛。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军工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及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是发展各种武器装备、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等军工行业的关键技术;另外,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军民两用技术覆盖面也很宽。为此,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二是大力推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核能和平利用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即“民技军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军转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前面已谈到了。为此,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的关键是如何快速推进“民技军用”。三是军民试验设施互相开放。这里国家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方面。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一些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口的重点实验室性质和功能是相近的,军民完全可以通用。目前,一些军工单位的环境试验室已对民口开放,这是好的兆头。

国家应制订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可以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方面起步,再拓展到其他领域;设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专家评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军民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应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鼓励军方与民企合作,对重大军民两用开发项目实行扶持政策。军方应从军事应用角度出发,对重大军民两用项目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的行为支持企业发展有潜力的高技术,因为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需要很多投入,单靠民企自身的经济实力,将无法完成高技术需要高投入的基础性预研和攻关工作。

Q:“军民融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您能否描述一下?

A:预测“军民融合”最终目标,其主要标志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有机结合;二是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三是国家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四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发展武器装备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具体地说,目前的国防科技工业不再是独立的体系,而是融合于国家科技工业体系中。为此,淡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属性,逐步形成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实体。淡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属性,从根本上说是改变现行军工企事业单位的性质,绝大多数军工企业是军民结合的实体,不再依赖“军粮”。从国家经济体制整个宏观走向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将逐步取消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差别政策和待遇,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实行统一的、公开的、公正的政策。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中应逐渐淡化军工概念和所有制属性,现行的军工企业、军工研究所,除了武器系统大总体、分系统总体单位外,配套的军工企业和军工研究所应逐步地形成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实体。凡是承担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业,都是军民结合的创新主体,亦军亦民的经济实体。无论其是军工企业还是民企,国营还是民营,都视为装备承制单位,在准入政策上,以及进入军品市场后的管理上一视同仁,分门别类、严格准入、严格管理,一律按军品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民用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标,同样也是亦军亦民的经济实体。到那时,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上说,真正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效果。到那时,不再有单纯靠吃“军粮”的军工企业,只有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经济实体。

篇5:姜屯镇全力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文章

关键词:秸秆利用;膨化饲料;生产沼气;循环经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对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省而言,如何用新理念引领实践,走出一条适合吉林省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之路,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吉林省东丰县永丰种猪养殖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为我们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场2002年建立,2014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场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7000头左右。过去该养殖场一直采取全价料直线育肥的方式饲养生猪,这种方法养殖成本高,效益低,生猪生产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2014年,永丰种猪养殖场通过购进秸秆膨化设备,走秸秆饲料饲喂生猪之路,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益。永丰种猪养殖场的做法带动了周边村屯的秸秆利用,附近村社的农户也开始利用秸秆加工膨化饲料,或者饲养生猪,或者饲喂牛、马、羊,秸秆焚烧现象在周围不见了。

一、永丰种猪养殖场绿色养殖做法

(一)在饲养配方上进行探索。永丰种猪养殖场在应用秸秆膨化饲料喂养过程中,采取比较对照的方法,选用不同年龄组杂交猪进行对比试验。其中选用断奶后45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经过90天的试验,用30%比例膨化秸秆替代玉米组,试验组猪的长势比对照组好:猪舍内不再像以往那样有很浓的氨气味,几乎闻不到,养殖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猪群比较健壮,试验期内,猪没有得病,没有打针。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秸秆膨化饲料与养殖效益的关系,他们又进行了分组对照试验,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以15%替代玉米组养殖效益最好,每头猪能多收入150元以上。

(二)在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永丰种猪养殖场没有止步于利用秸秆膨化饲料饲养生猪,又在生猪排泄粪便物上做起了文章,投资10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800立方米的沼气池,购置了一套50kW的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利用生猪粪便生产沼气发电作为养殖场的生产动力,不仅解决了饲料加工和设备运转所需要的动力,实现了生产自动化,而且解决了北方冬季生产取暖问题,利用产生的电能为猪舍和饲料加工车间取暖,使膨化饲料发酵具备相应的温度条件。同时,沼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杀灭各种对作物生长有害的寄生虫卵、病原体、害虫及杂草种子等,使沼气生产出的废渣成了最好的有机肥。

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

(一)节约粮食。秸秆制成膨化饲料后,平均每头猪可消耗秸秆100公斤左右,一个养殖场如果按全年平均存栏3000头计算消耗20公顷的秸秆。秸秆膨化饲料可以按不高于20%的比例替代玉米或配合饲料养育肥猪,每头猪可节约精料近40千克左右,一个年育肥猪3000头左右的养殖场,可节省120吨粮食。

(二)增加收益。废弃秸秆变商品,不仅节约了粮食,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使用秸秆膨化饲料替代玉米养猪,每头育肥猪至少增加收入100元至150元,3000头猪场年增加收入40万元左右。如果此项技术能全省推广,把每年4000多万吨玉米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加工成膨化饲料饲养生猪或马、牛、羊,社会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三)增进生猪健康。秸秆中含有大量粗纤维,能促进运动量很少的生猪进食后肠胃蠕动,秸秆膨化后进行厌氧发酵制成生物饲料,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调整动物消化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生,还会大大提高猪的机体免疫力,使猪群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提高,减少病死发生。同时,提高了猪肉的质量和口感。

(四)改善生猪的饲养环境。饲喂秸秆膨化饲料后,猪舍内的氨气、硫化氢浓度明显降低,猪粪的臭味也大大减少,不仅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也能改善猪的生长环境。用生猪粪便生产沼气减少粪污,对生猪生长和防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场区更加清洁卫生,生猪疫病发生率大大下降,既美化生产生活,又符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五)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秸秆膨化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焚烧秸秆问题,消除了空气污染源头,而且改善农村秸秆随意堆放、遗弃、腐烂等脏乱差的局面,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沼气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减少土地板结,改善土壤条件。

三、推进秸秆饲料化养猪的政策建议

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项新技术,秸秆膨化饲料饲养生猪,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刚刚起步,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还未完全显现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一)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是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示范工程,也是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更是一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的公益性事业。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重点培育,利用各种媒介,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二)加大财政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项目带动、培育典型,搞好示范。对盈利性项目,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秸秆的综合利用,鼓励金融部门通过发放农村小额贷款,帮助农民和养殖大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使秸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给以支持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对积极主动利用秸秆的农民和养殖户进行奖补扶持,扶持秸秆养畜,对农民和养殖大户饲养的牲畜,按一定比例进行保险补贴,支持秸秆饲料化补贴和气化发电补贴,同时免收秸秆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行政性收费。

(四)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要把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研究,纳入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成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专家组和实施组,专家技术组负责对县(市)项目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和验收。项目实施组负责对项目区的培训、指导、服务。

(五)加强技术指导和项目推广。每年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示范,政府职能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通过现场典型示范,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具体实际困难,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

(课题组成员:张立山、李军国、孙凌文、徐文涛、姚洪伟)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中寨乡巴赖小学2016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评审实 施 方 案下一篇:商务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