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分立涉税案例分析

2024-05-02

企业分立涉税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企业分立涉税案例分析

企业重组涉税政策分析及税收筹划之企业分立

目 录

一、相关含义

1、企业重组

2、企业分立

二、被分立企业的涉税政策

(一)营业税

(二)增值税

(三)土地增值税

(四)企业所得税

(五)印花税

三、分立企业的涉税政策

(一)契税

(二)印花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被分立企业股东的涉税政策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但仍面临审批多、融资难、负担重、服务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困难等问题。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企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的税收政策,有效把控企业重组过程中相关涉税政策,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现对企业重组之企业分立的涉税政策及税收筹划做以下分析。

一、相关含义

1、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在不同的税收文件中有不同的叫法。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条规定:本通知所称企业重组,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财税〔2012〕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将企业公司制改造、公司股权(股份)转让、公司合并、公司分立、企业出售、企业破产、债权转股权、资产划转、事业单位改制等纳入改制重组的范围。

财税[2015]5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也将非公司制企业整体改建、企业合并、企业分立纳入改制重组的范围。

国发[2014]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将企业合并、企业分立、股权收购、企业出售、置换等方式又叫兼并重组。

财税〔1995〕4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一文中又只提到了企业兼并,通常理解也应包括企业合并、企业分立、股权收购等内容。

2、企业分立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分立,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被分立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分离转让给现存或新设的企业(以下称为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股东换取分立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企业的依法分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分立可以分为存续分立和解散分立,其中存续分立是指一个公司分立成两个以上公司,本公司继续存在并设立一个以上新的公司;解散分立是指一个公司分散为两个以上公司,本公司解散并设立两个以上新的公司。

公司分立,其财产作相应的分割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被分立企业的涉税政策

(一)营业税

1、税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称应税行为)。但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不包括在内。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5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规定:

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本公告自2011年10月1日起执行。此前未作处理的,按照本公告的规定执行。

2、结论

(1)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51号文规定,企业分立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但前提条件是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才能免征营业税。

(2)企业分立过程中,只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其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没有一并转让的,要按规定征收营业税。

(二)增值税

1、税法规定

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

(1993)财法字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 条例第一条所称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本细则所称有偿,包括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规定:

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2、结论

(1)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13号文规定,企业分立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但前提条件是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才能免征增值税。(2)企业分立过程中,只涉及货物转让,与其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没有一并转让的,要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三)土地增值税

1、税法规定

国务院令第1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

财法字〔1995〕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例第二条所称的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财税字〔1995〕4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第三条规定: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财税[2015]5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企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企业投资主体相同的企业,对原企业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分立后的企业,暂不征土地增值税。

财税[2015]5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五条规定:上述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不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

财税[2015]5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八条规定: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第一条、第三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第五条同时废止。

2、结论

(1)在2015年1月1日之前,在企业兼并中,不区分被分立企业是否为房地产企业,也不区分是分立企业的投资主体与原企业投资主体是否相同,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都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在这之前的很多税收筹划案例都是利用了这一税收政策,财税[2015]5号文件出台之后,这个筹划空间就被堵上了。

(2)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被分立企业是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对原企业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分立后的企业,暂不征土地增值税。但前提条件是分立企业的投资主体与原企业投资主体相同,才能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这里要注意,文件只限制分立前后的投资主体相同,并没有对投资比例做具体要求。

(3)在此期限内,被分立企业是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对原企业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分立后的企业,如果分立企业的投资主体与原投资主体不同,进行了增减变更,要按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

(4)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房地产开发企业分立不适用财税(2015)5号文件规定的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对原房地产企业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分立后的企业,必须按税法的相关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

(四)企业所得税

1、税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1)特殊性税务处理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五条规定:企业重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

(一)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二)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比例。

(三)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四)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

(五)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六条第五项对上述股权支付金额比例做了具体规定:企业分立,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同时,该条款也提出企业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2.被分立企业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

3.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第十八条要求从以下方面说明企业重组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一)重组活动的交易方式。即重组活动采取的具体形式、交易背景、交易时间、在交易之前和之后的运作方式和有关的商业常规;

(二)该项交易的形式及实质。即形式上交易所产生的法律权利和责任,也是该项交易的法律后果。另外,交易实际上或商业上产生的最终结果;

(三)重组活动给交易各方税务状况带来的可能变化;

(四)重组各方从交易中获得的财务状况变化;

(五)重组活动是否给交易各方带来了在市场原则下不会产生的异常经济利益或潜在义务;

(六)非居民企业参与重组活动的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第十九条称“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是指自重组日起计算的连续12个月内。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第二十条指出:原主要股东,是指原持有转让企业或被收购企业20%以上股权的股东。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六条第六项对符合特性性税务处理应计算的所得和损失做了具体规定:

对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2)一般性税务处理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第五项规定:企业重组,除符合本通知规定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外,应按一般性税务处理进行税务处理: 企业分立,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2.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

3.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

4.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5.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五)项规定的分立,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应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进行清算。

2、结论

(1)企业重组分立的企业所得税处理分特殊性税务处理和一般性税务处理。

(2)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部分暂不确认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3)一般税务处理: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的,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4)企业发生符合规定的特殊性重组条件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当事各方应在该重组业务完成当年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备案资料,证明其符合各类特殊性重组规定的条件。企业未按规定书面备案的,一律不得按特殊重组业务进行税务处理。(5)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分立后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五)印花税

1、税法规定 财税〔2003〕1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2、结论

企业重组分立,对双方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不交印花税。

三、分立企业的涉税政策

(一)契税

1、税法规定

国务院令第2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契税。财税〔2012〕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第四条规定: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财税〔2012〕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第十条规定: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2、结论

(1)2014年12月31日之前,企业重组分立的,分立企业承受被分立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2)2015年1月1日之后,由于财税〔2012〕4号文规定的契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已到,在新的规定出来之前,企业重组分立,分立企业承受被分立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应按税法规定征收契税。

(二)印花税

1、税法规定

财税〔2003〕1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二项规定:以合并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业,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财税〔2003〕1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第二条规定:企业改制前签订但尚未履行完的各类应税合同,改制后需要变更执行主体的,对仅改变执行主体、其余条款未作变动且改制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

财税〔2003〕1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第三条规定: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2、结论

(1)企业重组分立,分立企业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2)企业改制前签订但尚未履行完的各类应税合同,改制后需要变更执行主体的,对仅改变执行主体、其余条款未作变动且改制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3)企业重组分立,分立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三)企业所得税

1、税法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第四条规定:同一重组业务的当事各方应采取一致税务处理原则,即统一按一般性或特殊性税务处理。(1)特殊性税务处理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五条规定:企业重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

(一)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二)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比例。

(三)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四)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

(五)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六条指出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2.被分立企业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

3.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2)一般性税务处理

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第五项规定:企业重组,除符合本通知规定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外,应按一般性税务处理进行税务处理: 企业分立,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2.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

3.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

4.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5.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2、结论

(1)同一重组业务的当事各方应采取一致税务处理原则,即统一按一般性或特殊性税务处理。

(2)分立企业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分立进来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

(3)分立企业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四、被分立企业股东的涉税政策

1、特殊性税务处理

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如需部分或全部放弃原持有的被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新股”的计税基础应以放弃“旧股”的计税基础确定。如不需放弃“旧股”,则其取得“新股”的计税基础可从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确定:

(1)直接将“新股”的计税基础确定为零;

(2)以被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净资产占被分立企业全部净资产的比例先调减原持有的“旧股”的计税基础,再将调减的计税基础平均分配到“新股”上。

2、一般性税务处理

(1)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2)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股东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五、结束语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的今天,商业地产迅速发展状大。商业地产开发商一方面为回笼资金补充开发资金的不足,会考虑将部分物业出售。另一方面,开发商也会考虑自持一部分物业,以满足自营或出租的经营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将这部分自持的物业用于资产抵押贷款寻求更广阔的投资渠道,以及持有准备增值转让等。

因各种原因,商业地产开发商会考虑将部分商业物业资产剥离,以成立新的公司来进行资产运作。待满足一定的期限后,再将分立企业的股权进行收购转让,以达到分立企业的股权净化。

从上述对企业分立相关各方的税收政策分析,对被分立企业来说,只要满足税法规定的相关条件,不征收营业税及增值税。被分立企业属非房地产企业的,还可以不征收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满足条件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交易中股权支付也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被分立企业的税负较轻。

对分立企业来说,2015年1月1日之后新的政策下来之前,需要按税法规定征收契税。企业所得税方面满足条件的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分立企业的税负也较轻。

因此,采用企业分立方式进行企业重组,只要充分了解税收政策并筹划得当,是可取的。《国家税务总局》税法链接网址:

1、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2、财税〔2012〕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

3、财税[2015]5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4、国发[2014]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5、财税〔1995〕4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

6、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9、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0、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5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

11、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12、(1993)财法字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

14、国务院令第1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5、财法字〔1995〕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17、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

18、财税〔2009〕5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19、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20、财税〔2003〕18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

21、国务院令第2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篇2:企业分立涉税案例分析

甲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企业股东持股情况为:股东A持股900万元,持股比例30%;股东B持股2100万元,持股比例70%。乙公司注册资本1700万元,企业股东持股情况为:股东A持股510万元,持股比例30%;股东B持股1190万元,持股比例70%。

根据甲公司及乙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经全体股东同意: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吸收后甲公司存续,乙公司解散。合并后甲公司企业实收资本4700万元,其中:股东A持股1410万元,持股比例30%;股东B持股3290万元,持股比例70%。企业刊登合并公告,截止公告期满,债权人未提出清查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的要求。甲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未办理税务变更登记;乙公司办理工商注销,尚未办理税务注销。

双方签订《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合并协议》,合并基准日为20XX年X月XX日,双方约定甲公司承担乙公司全部债权债务及安置全体职工,乙公司名下房产及土地过户至甲公司。经对照《财政部国家说无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判定甲公司与乙公司的合并符合特殊性税务重组条件。

企业合并房产土地过户税法依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本业务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财税字(1995)4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第三条之规定“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本业务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根据财税[2012]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第三条之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其合并后的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本业务属企业合并免征契税。

企业分立案例

甲公司原实收资本150万元,其中股东A出资105万元(出资比例70%),股东B出资45万元(出资比例30%)。根据企业股东会决议,确认通过公司分立方案:甲公司采取存续方式进行分立,分立后甲公司存续,实收资本100万元,其中股东A出资70万元(出资比例70%),股东B出资30万元(出资比例30%);新设乙公司,实收资本50万元,其中股东A出资35万元(出资比例70%),股东B出资15万元(出资比例30%)。分立后两个公司的实收资本情况经会计师事务所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企业分立方案为: 以20XX年X月X日为分立基准日,原甲公司的债权由存续的甲公司享有;原甲公司的债务由存续的甲公司及新设的乙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原甲公司职工由存续的甲公司全员接收安排。企业股东出具承诺保证书,保证在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股东A与B不转让其所持有股权。经对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文件相关规定,判断甲公司本次企业分立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重组条件。

企业刊登分立公告,并通过分立方案。存续的甲公司已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及税务变更登记。新设立的乙公司已办理工商设立登记及税务设立登记。现甲公司要求将房产及土地过户给新成立的乙公司。

企业分立房产土地过户税法依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本业务不需征收营业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相关规定,本业务不属于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篇3:企业分立涉税案例分析

一、企业分立的相关情况

分立前的A公司是集一家集房地产、商场、酒店等多项业务于一身的有限公司。由于内部管理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 使其财务报表不能很好的反映各项业务的业绩状况, 为了让各项业务权责明确, 体现其真实业绩, 同时进行其相应的奖惩, A公司预通过分立的形式, 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 将A公司的部分资产分立出去, 即将A公司存续分立为A公司和B公司, A公司负责房地产项目, B公司负责商场、酒店项目, 从而实现公司业务的单一化、专业化, 使各公司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发展各自的业务,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而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

A公司采用存续分立的方式, 即A公司继续存在, 另外分立出B公司, 分立方案已经通过股东会决议, 并登报进行公告, 通知相关债务人分立之后的债务归属情况, 在分立基准日的资产、负债主要基于经营范围、历史形成原因进行划分, 按照账面价值划分。 (见表1)

资产、负债的划分依据明细如下:

1、货币资金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货币资金15, 200.00万元。分立后, A公司保留12, 000.00万元货币资金, 分立给B公司货币资金为3, 200.00万元。

2、预付帐款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预付帐款36, 400.00万元。预付帐款主要为预付的工款及材料款, 分立后A公司保留36, 400.00万元。

3、存货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存货65, 000.00万元。存货主要为房地产未售及在建的开发成本。分立后A公司保留65, 000.00万元。

4、长期股权投资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长期股权投资28, 000.00万元。按照业务类型及历史形成原因及性质划分, 分立后A公司保留15, 0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13, 000.00万元。

5、投资性房地产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投资性房地产39, 500.00万元。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为用于出租的商业物业、酒店, 分立后全部归入B公司。

6、固定资产的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固定资产15, 000.00万元。按照业务类型及历史形成原因、实际使用情况来划分, 分立后A公司保留10, 0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固定资产为5, 000.00万元。

7、应付账款的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应付账款28, 000.00万元。应付账款主要为应付的房地产建筑工程款及供应商材料款, 分立后A公司保留20, 0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应付账款为8, 000.00万元。

8、预收账款的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预收账款40, 000.00万元。主要为预收的预售楼款, 分立后A公司保留40, 000.00万元。

9、长期借款的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长期借款40, 000.00万元。根据借款的性质划分为经营性物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 分立后A公司持有的开发性贷款为24, 8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为15, 200.00万元。

1 0、实收资本划分: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实收资本30, 000.00万元。分立后的股东及股权比例保持不变, 只是实收资本的金额划分。分立后A公司保留20, 0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实收资本为10, 000.00万元。

1 1、未分配利润:

截止分立基准日, A公司报表上有未分配利润45, 600.00万元。按照实收资本的分配比例划分, 分立后A公司保留30, 400.00万元, 分立给B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5, 200.00万元。

二、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

由于本次分立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且不已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根据《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 本次分立业务,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本次分立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1、本次分立的方式。A公司采用存续分立方式分立为A公司和B公司, 分立后的B公司不变更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只是承接被分立公司的部分业务。

2、本次分立的形式及实质。本次分立所产生的法律权利和责任, 由分立后的A公司和B公司承担。

3、本次分立活动的税务状况带来的变化由分立后的公司根据经营情况按照税法的相应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4、本次分立各方从被分立企业中获得的财务数据是按照分立基准日基于经营范围、历史形成原因进行的划分, 按照账面价值划分。

5、本次分立不会给分立各方带来在市场原则下产生的异常经济利益或潜在义务。

6、本次分立没有非居民企业参与重组活动的情况。

因此, 对于A公司的本次分立, 拟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相关规定, 拟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现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 (2009) 59号) 第五条规定, 针对特殊性重组条件分析如下:

1、A公司本次分立重组的目的是为了优化管理结构, 缩短管理流程, 使公司管理更加专业化。由此可见, 此次重组并无避税动机, 完全出于经营目的, 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2、分立企业的资产100%来自被分立的企业, 原来的股权比例没有进行变更, 因此被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规定。

3、分立后的公司不变更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只是承接被分立公司的部分业务, 因此符合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的规定。

4、本次分立重组不涉及非股权支付额, 因此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规定。

5、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 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 不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因此, 该公司分立符合 (财税[2009]59号文) 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要求。

篇4:企业增资扩股涉税分析

增资扩股是由投资机构认购被投资企业所新发行的增量股权(或股份)的交易。这类增资扩股的交易中,投资机构所认购的股权(或股份)单位价格(即指每元注册资本或每股价格,下同)往往大幅超过被投资企业原有权益(净资产)的单位价格,这些超出部分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投资溢价或资本溢价,这也就是企业增资扩股时产生的各项税负的经济源头。

一、案例分析

A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750万元,原有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甲持股80%,自然人股东乙持股20%。

2010年10月,私募股权投资机构B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公司所增发的250万元注册资本,全部认购金额为2,500万元。其中250万元作为A有限公司的新增注册资本,2,250万元作为增资溢价,计入A有限公司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010年11月,A有限公司收到全部增资款,并完成了相应的增资程序,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1,000万元,其中甲方持股60%,乙方持股15%,B基金持股25%。

同日公司账面计列资本公积2,250万元,未分配利润1,750万元(均系增资前累计形成),A有限公司净资产合计为5,000万元。

到了2011年初,A有限公司以2010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全部净资产8,000万元为基准折算6,000万元股份,变更设立A股份有限公司。折股后,在上述增资、变更过程中,公司的甲、乙股东未发生股权转让行为。

2011年8月,A股份公司主管税务机关对公司2010年-2011年8月期间地方税费缴纳情况进行稽查,提出涉及自然人甲、乙股东的个人所得税是否应予补缴的问题。

二、法律依据

1、《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之(九)款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2、《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所得为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从公司权益的法律权属和经济意义上来说,由于B基金的溢价投入,使得公司权益中增加了2250万元的资本溢价,而该部分资本溢价根据会计准则,计入到了公司净资产中的资本公积,成为全体股东共同共有的权益性资产。尽管相关资产权属的变动缺乏必要的形式要件,但在结果上确实可以推论发生了该等资产权属实质上的让渡和转移。

三、综合分析

1、应区分法人财产权和自然人财产权的关系

公司在获得溢价增资的整个交易过程中,是新股东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之间以股权为对价的资产让渡。依照公司法和税法相关原则,在未经合法的程序(即必备经济事项)转移或分配之前,首先从金额的角度上分析,法人财产权的变动并不意味着包括老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的财产权必然的变动,不构成应纳所得税额的产生;其次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点上分析,在该等法人财产权变动的时间点上,由于自然人股东没有获得其确定的经济收入,当然也就不应是自然人股东相应纳税义务产生的时间点。

2、认定股权价值及权属的依据是出资额而不是出资比例。

《公司法》第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既说明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承担责任以其对公司认缴的出资额为依据,反之也说明股东享受公司的权益也是依据其对公司的出资额。

同时,《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二)股东的出资额;……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

上述条款中凡涉及股东的出资行为的法律规定均以出资金额为认定依据的规范表述,而非出资比例,说明在法律上是根据出资额而非出资比例来认定股东所持有的股权的。

3、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所持股的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增加并不代表相关股东产生了纳税义务。但在公司实际将利润分配给股东之前,公司权益增加的事实也自然不会被认定为公司股东发生税法意义上的“所得”经济事项,股东自然也不会产生相应的纳税义务。

4、增资过程中原股东所持股权并未减少,也未取得收入,不应当认定为转让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九、财产转让所得;……”。在上述增资过程前后,原股东的财产即拥有的公司股权(也即股东对公司的投资额均未发生变化,其财产未有减少,因此不存在转让一说。同时《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在增资过程中,新股东缴纳的款项均为增资款项,亦全部投入了公司,并未支付给原股东,原股东未取得任何收入。

5、出资比例的变化不是判断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依据。我们可以以198号文的规定为反证例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以下简称“198号文”)规定 “二、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作为个人所得征税”,如果企业用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向所有股东同比例派发红股时,股东的出资额会增加,但股东的出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在出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根据198号文的规定,股东已经负有纳税义务。所以,如果以出资比例的变动作为依据判断股东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合理,反而可能造成国家税收的重大流失。

综上,仅凭股东的账面权益增减和出资比例的变动,并不足以判断是否发生了股权转让行为或股东是否发生了纳税义务。公司增资过程前后,原股东出资额和股份权属均未发生变化,也未收到过新股东支付的转让对价,因此上述增资行为并不构成股权转让行为,原股东也并未产生纳税义务,不应为此承担个人所得税。

(上海浦瑞律师事务所吕涛、沈译供稿)

篇5:企业清算程序及涉税分析

1.企业清算的程序

第一步:成立清算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决定终止经营时,首先应该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二步:公告债权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进行清偿。

第三步:制定清算方案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依照前款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公司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四步:编制清算报告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编制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2.企业清算涉税分析

根据当前的税收政策,企业清算可能涉及的税收问题分析如下: 2.1.企业清算的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五十五条规定:“企业在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企业在中间注销,首先需要将生产经营期间的所得进行汇算清缴;然后再就清算期间的清算所得进行汇算清缴。以下就清算期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做一介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规定如下:

2.1.1.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②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③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④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⑤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⑥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2.1.2.清算所得的计算

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计算清算所得。企业的清算所得乘企业所得税税率为清算所得税额。企业在办理税务注销登记之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清算所得税。

2.2.企业清算的流转税

2.2.1.增值税企业以财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中“非货币资产”向股东归还投资款和支付股息、红利款,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的规定做视同销售处理,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做视同销售处理,缴纳增值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如下: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①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②用于交际应酬;③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④用于股息分配;⑤用于对外捐赠;⑥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如下: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①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④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⑦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如下:

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①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②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③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2.2.2.营业税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转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缴纳相应的营业税,营业税税率为5%。2.2.3.土地增值税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转让,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相应的土地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为4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5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2.2.4.印花税

在公司清算的过程中,所签订的转让合同、协议等应按相关政策规定缴纳印花税。

2.3.股东取得分配的剩余资产的税务问题

篇6: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返还涉税分析

2010-12-30 15:54:00 文章来源:中国税务报

打印 |

复制链接 |

本文Pdf下载 |

本文Word下载

目前,山东、江苏、内蒙古等不少省、区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2003年以前称为“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实行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筹集后再拨付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即建筑企业在承接建筑工程时,由建设管理部门向建设单位收取养老保障金,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拨付建筑企业,专门用于建筑工人办理劳动保险。

以山东省为例,按照《关于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决定》(鲁政发〔1995〕101号)中有关改革山东省建筑企业劳保费提取办法的精神、《转发省建委、省计委、省劳动厅、省建工局四部门关于改革山东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提取办法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办发〔1995〕77号)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标通知书》等资料,按工程总造价的2.6%向建筑管理部门预缴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建筑施工企业可依据建筑管理部门为其核定的拨付等级和所承接工程的施工进度,每季度向建筑管理部门申请拨付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获得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返还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应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呢?

一、营业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营业税;以其提供应税劳务所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以山东省和济南市为例,1996年山东省下发的《建筑企业劳保费用行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劳保费用是建安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建设单位在确定工程造价时,仍按《山东省建筑工程费用定额》规定的计价程序计算,并计入造价内。施工单位统计产值时,应列入总产值。甲方与乙方办理工程财务结算时,应扣除该项费用。《济南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管理暂行规定》(济南市人民政府令〔2002〕第140号)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建设单位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应当按现行《山东省建筑工程费用定额》的规定将建筑劳保费用计入工程总造价内。由此可见,由建设单位按规定比例统一提取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是建安工程总造价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收到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返还是建筑劳务营业额的一部分,应当计算并申报缴纳相应的营业税及附加。

例如,济南市某建设单位的一项工程项目结束,按《山东省建筑工程费用定额》进行决算时,总造价1000万元,其中含开工前已向建筑管理部门预缴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26万元。决算后,甲方支付乙方工程款1000-26=974(万元),乙方向甲方开具974万元建筑劳务发票,并缴纳相应的营业税款及附加,同时,在施工期间,乙方陆续收到建筑管理部门核定并返还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10万元,该款项原本就是工程总造价的组成部分,应由甲方作为工程款直接支付给乙方,但按《济南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甲方“间接”通过建筑管理部门拨付给乙方,因此,对于此部分款项,建筑企业应单独作为营业额计算并申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

二、企业所得税。建筑企业从建筑管理部门取得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为收入总额的一部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第一条规定,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一)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对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实行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筹集后再拨付建筑企业管理方式的省、市、自治区来说,关于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的收取、管理、拨付、使用,各级政府均以规范性文件甚至规章的形式进行了明确,建筑企业从建筑管理部门取得的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符合财税〔2009〕87号文件精神,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对在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建筑企业获得的此项收入,应为企业的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上一篇:新酒店工程部管理制度下一篇:看月食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