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思乡诗

2024-05-07

台湾现代思乡诗(精选7篇)

篇1:台湾现代思乡诗

是谁唤醒了思乡的心结

紧紧抱住游子的胸膛

是谁借着秋风的翅膀

把深情的牵念寄上

你让圆月照亮家乡的桂枝

陪伴着父母神清气爽

你让小溪说出涓涓的话语

告诉爸妈不要忧伤

自从看见你的眸光

那串串音符便在心中激荡

自从走近你的身旁

那句句问候便温馨成诗行

中秋的月亮啊

要数家乡的最圆最亮

中秋的月饼啊

要数家乡的最甜最香

笑容荡漾在脸上

甘醇灌满了琼浆

舌尖在佳酿里回味

怎么也不会把故乡遗忘

遥想父母依窗的双眼

炊烟袅袅中仍有惦记在飞翔

凝望妻儿折叠的纸鸢

几许执念里放射着情深意长

牵挂在心底一遍遍滋生

月亮与星星一同闪亮

每一朵鲜花都在洗礼

每一种色彩都在闪光

轻浅记忆,涌动暗香

有果甜,也有徜徉

脚步彳亍,凝聚欢畅

有喜悦,也有幸福的模样

取一句乡音做竖笛

相知相惜,温暖心房

饮一壶美酒做鼓手

千年韵味,亘古回荡

舀一勺月光作背景

拉开中秋之夜的序幕

绣一幅思念嵌丰盈

眼眸再也不用彷徨

沉醉在这中秋的晚上

思念的行板一步步变长

潋滟一颗感恩的心

告慰咱的亲爹娘

无论在外的拼搏有多艰苦

举杯邀月总能捕捉诗意和远方

无论在外的漂泊是否风光

月下的诗篇也能唱出自信和芬芳

任时光荏苒

任岁月沧桑

任灵魂深处一遍遍回放

任中秋的圆月一次又一次深情对望

篇2:台湾现代思乡诗

有秋风,微凉。

叶子已渐黄,

夜深才见月亮。

此时此刻

你记下日记

异乡,中秋月亮

笔尖便停在了纸上

你房间有凝重空气

如烟,如妖包围着这房

让人无法呼吸

有那么一刻

你以为时间停住了

不得不出去赏月逛逛

然而

再次走过这条街,这条小巷

重复着衣食住行的酒店饭馆

相隔着烧烤档,麻辣烫

相隔着许多未曾走过的小路

你迷茫如羔羊

转念不如回去

哪里看月亮

篇3:台湾现代思乡诗

一、台湾提倡纯诗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 大陆进入了“颂歌”时代, 而台湾由于政治局势紧张则进入了“战斗文艺”时期。但即便是在这一阶段, 文学界也并非是“战斗文艺”一统天下的局面, 此时仍有杨唤等诗人唱出了自己真实的歌音。尤其是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之后, 军旅诗人洛夫、症弦等也加入了现代主义诗潮, 开始提倡纯粹的诗歌。

谈及台湾诗人提倡纯诗理论、追求诗的纯粹化的原因时, 我们要回到价值信仰缺失上来。去台初期, 人们和国民党都幻想着能够大陆。回归大陆暂时成了迁台人员的价值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 反攻大陆美梦破灭, 迁台诗人徒然增生落寞情怀。再者, 中国自“五四”以后, 新的价值中心一直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国民党迁台后, 进一步加大了西化的步伐。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 诗人们普遍滋生了一种无所依傍的失落感。另外, 由于政治原因, 国民党对大陆文化施行隔离政策, 诗人们只好转而求师于西方。而处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的诗人们走向现代主义、走向纯诗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台湾诗人提倡纯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迁台诗人把大陆现代主义诗歌的火种带到了台湾。三十年代, 纪弦曾受到戴望舒的启蒙和影响, 也是当时纯诗的倡导者之一, 去台后纪弦便率先喊出了追求纯诗的声音, 其他诗人也都纷纷回应, 从而形成了台湾新诗史上一股颇具规模的纯诗化潮流。

二、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纯诗理论

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纯诗论者主要是由大陆迁台诗人组成, 其中重要的诗人有纪弦、覃子豪、洛夫等。

纪弦是台湾现代派名副其实的领袖, 是台湾纯诗理论“主知”倾向的代表人物。1956年1月, 以他为首成立了现代诗社, 纪弦为诗社制定了《六大信条》。真正体现纪弦纯诗思想的是中间三条, 它们是:“3、诗的新大陆的探险, 诗的处女地之开拓, 新的内容之表现, 新的形式之创造, 新的工具之发明新的手法之发明。4、知性之强调。5、追求诗的纯粹性。”纪弦在第3条一面强调内容, 而另一方面更偏重于形式。在后面两条里纪弦则明确提出了纯诗主张。在纪弦看来, “现代诗的本质是一个‘诗想’;传统诗的本质是一个‘诗情’。……我们以诗来思想, 而以散文来抒情。现代诗本质上是一种‘构想’的诗, 一种‘主知’的诗……”所以, 纪弦认为现代诗应该放逐情绪, 而凭智慧构筑一个诗的世界。在纪弦那里, “诗的世界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 而是一个秩序的世界。全新秩序之构成, 即现代诗的主题之所在。

覃子豪承继了三十年代“主情”一脉的纯诗思想。他说:“我以为诗的本质, 是诗人从主观所认识世界的一种意念, 这种意念是情绪的一种升华状态……”把这种意念用“精炼和完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凝成一个文字的形体, 就是我们所谓的诗了。”但事实上覃子豪的创作、理论后来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古继堂称这种转变为:“由实向虚、由可知向不可捉摸、由明朗向隐晦、由抒情向主知……”其实, 并非由抒情转向了主知, 只是不再偏重于抒情, 而是二者兼顾了。还是覃子豪自己说得明白, “最理想的诗, 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物……抒情并非浪漫派的专利品, 是诗的共有特质。……不许情感侵入的纯理性思考, 那是哲学, 不是诗。”

在纪弦、覃子豪之外, 另外一个对纯诗进行深入论述的是洛夫。洛夫认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 “这种不同并不是语言本身的不同, 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所作的特殊安排, 这种安排必须要能使事物产生一种新的秩序, 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种“新的秩序和新的世界”便是洛夫所谓的诗的本体, 它“是诗人直觉出来的一种纯粹境界, 一种绝对精神, 一种美感经验……”洛夫的纯诗并不像西方那样完全与现实无关, 他说:“与现实的关系不即不离, 既是诗人生命情采的展现, 也是时代与社会的脉搏, 虽无实用价值, 却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美, 我所谓的诗的‘纯粹性’, 仅此而已。”客观地说, 洛夫关于纯诗的观点并未做出什么突破, 他的贡献在于纯诗理论到他那里进一步本土化了。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的影响, 洛夫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合一, 主客一体的忘我与无我之境, 即出神入化, 天然妙合的禅境。洛夫的纯诗就是有意境的诗。

纪弦、覃子豪、洛夫, 这三个人分别是台湾五、六十年代三大诗派—现代派、蓝星诗社与创世纪诗社的主将, 他们三人的纯诗理论也基本上展示了台湾的纯诗理论状况, 即“主情”与“主知”逐渐走向融合以及理论的进一步本土化。

三、纯诗理论在台湾的影响

纪弦于1956年树立起现代派大旗, 提出了“追求诗的纯粹性”的口号。当时响应者颇众, 但真正的知己却寥若晨星。不过, 就重视诗的超越性、形式性及追求感性与知性相融合这几方面, 大多数诗人还具有一致性。所以, 就台湾五、六十年代诗坛的主流来说, 其特点就是“追求诗的纯粹美学上的价值”“追求诗的纯粹性”。对诗歌审美纯粹性的追求, 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诗之为诗的本体, 但同时也令诗歌远离了大众。事实上以批评台湾现代派诗的晦涩、难懂和西化为内容的新诗论争, 从五十年代后期就一直连续不断, 我们也不能忽视纯诗理论的历史意义。

尽管纯诗几经沉浮, 但纯诗论者仍如西西弗一般不停地把它推向诗坛前沿。纯诗论者完全清楚纯诗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境界, 但也正是认清了这种处境才使得诗人的追寻成为永恒的事业。

摘要:本文力图通过梳理五六十年代台湾提倡纯诗的背景, 介绍主将纪弦、覃子豪、洛夫的纯诗理论, 论述台湾纯诗理论的现实境遇。

关键词:纯诗,台湾

参考文献

[1]古继唐.台湾新诗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沈奇, 王荣.台湾诗论精华[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文晓村.横看成岭侧成峰[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77.

[4]洛夫.诗探险[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9.

[5]洛夫.洛夫自选集[M].台湾:黎明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1981.

篇4:如画的秋景诗 宛转的思乡曲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婉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篇5:现代作品思乡诗

1、《满月下》

余光中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象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2、《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篇6:思乡曲的现代诗

芦苇

浅浅的根,布满故乡的西塘

几只翠鸟惊落夕阳的余晖

衔几缕思乡的情绪,遗失在黄昏里

我忘了撷取,就如同忘了你幼时的模样

今夜,江村月落有了褶皱

就像西塘的粼粼波光

层层叠叠,如我心中的涟漪荡漾

梦里,八月的芦花点点

随着蒹葭深处的笛声,飘落云水间

屋檐

石阶上的投影,勾勒三月阳光

和煦的春风,摇响檐头的风铃

铃声渺远,跌落枕畔

往梦渐渐清晰,青瓦濡湿了旧时明月

几根细线穿起几节竹管挂在屋檐

风吹来的.时候,不论梦里抑或梦外

细碎的铃声,摇曳的竹管儿

都仿佛我痛断的柔肠,一节一节

青苔

芳菲时节,有一抹绿生长在浅水边

或安静地在石罅间浅眠

我其实不愿去唤醒它

因记忆里,那种绿太过柔软

以致如今,它还深眠着我的乡思

泥土也爱它,送给它全部的芬芳

落花也爱它,时不时给它点几颗朱砂

又或抹几缕胭脂,惹得蝴蝶也来亲吻

只是,这个春天,我触不到它

篇7:浅析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心中崇尚的“孝”的观念与情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道出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的思乡情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思乡之情,连月都是故乡的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对在家乡时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这区区小事都牵肠挂肚,深挚地表达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叶落归根,去者还乡,走回归程,给自己的一生划个圆满的句号,这或许是许多漂泊者的最终归宿。可见,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以下是我对这类诗的代表作的赏析和理解。

余光中的《乡愁》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有关思乡的佳作。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们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歌的最后,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他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这首诗不愧为台湾思想题材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洛夫的《边界望乡》以其古典而鲜明的意象承载起他独特而跳跃的思维,以突兀的诗句去撞击读者的心灵,以全新的嗓门去唱响一曲古老的思乡之歌。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们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们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这首诗歌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现代诗歌中运用古典意象。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们这里运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们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们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们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着这三个古典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们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可谓巧妙。其次是对语言的处理上的别样效果。诗人们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们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尾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这首诗用古典意象并融合了作者现代的对语言的别样处理,唱响了一首经典的只属于洛夫的独特的现代乡愁诗。

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构思独特,采用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

寄托了诗人们思乡盼归的情感。诗的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它沾着故国的“泥土”,也许它是故国的槐树林中很普通的叶子,可是它带着故国的香味,故国的温厚,故国的气息,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也就成为“故乡美与善”的珍贵象征,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的一片;又因为它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成为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诗人们每每看到它,就会带着一丝回忆的酸涩感觉,就会觉得对故乡的思念正在烧灼自己的心灵,就会让思绪情不自禁地随它回到故乡去,它身上的纹络像故乡的年轮,带着沧桑和回忆,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想流泪”的一片槐树叶。诗的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们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们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诗的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诗的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作者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上一篇:全镇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总结主持词下一篇:棚户区改造项目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