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二

2024-04-25

现代诗二首二(精选8篇)

篇1:现代诗二首二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2.5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案

(二)语文版必修1

雨 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并正确看待诗人的孤独和忧伤。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意象解读,增强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感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营造情感氛围,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对诗歌中浸润了古典情怀和江南风韵的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入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中,紫色美丽的丁香花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承载这样的情感?(初步解读丁香花这个意象。)【答案预设】 丁香花承载了忧伤而缠绵的情感。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2.导入新课:也有这么一位诗人,用丁香花这个意象烘托出一位美丽多愁的姑娘,她走在寂寥而悠长的雨巷中,引出了诗中多情人的期待和惆怅,也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中,感受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忧愁。

二、品读入境

1.自由朗读诗歌,正音正词。

2.带着情感小声朗读,并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初读体验。3.请学生朗读,教师点评。4.欣赏乔榛的朗读录音。

三、赏析诗歌

1.《雨巷》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初体验。知识讲解1: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

【答案预设】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凄婉迷茫、朦胧动人,而又具有强烈暗示的意境。

2.我们对这首诗歌的这种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 知识讲解2:

(1)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2)语言——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体现一种回环舒缓、迷离感伤的音乐美。3.作者为了能营造出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重要意象?

一共有6 个,主要有:油纸伞、雨巷、丁香。另外还有篱墙、“我”和姑娘。4.学生讨论:油纸伞、雨巷、丁香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评点。

这些意象朦胧、感伤。诗歌从物象的选择,到物象的颜色状态以及赋予的情感都流露出一种朦胧的哀怨。

(1)油纸伞。这件真实的雨具,在特殊环境下会构成更典型的意象。雨打油伞的意境是朦胧迷离的。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会因为这小小的道具更显得绝尘飘逸、幽缈迷离,更有一种淡淡的感伤梦境一般弥散开来。

(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 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雨打房檐,滴滴答答,湿漉漉的小径,人迹稀疏,平添几分凄清伤感。小巷绵延,看不到尽头,而两旁高墙堆砌,日久斑驳,置身其间免不了要愁肠百转。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何以寄愁,我们在之前已分析过,而本诗中诗人是化用古典诗词“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代赠》)、“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的“丁香姑娘”和“我”又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1)丁香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美丽高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哀怨彷徨)

(1)《雨巷》的音节特色——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特别是首尾两节互相呼应,起结复见,使诗歌节奏显得更整齐和谐,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 节,每节6 行,每行押“ang”2 到3 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拓展

这首诗的美不仅在于它把握了时代性的精神苦闷,还在于它创造了舒缓迷蒙的内在旋律和音乐性,而其长久的生命力更在于它传达了一种对美的追忆和留恋这种人类共同的情结。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发言。

示例: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段感情早已经

之琳就是一位“生命的玄思者”。他的诗,体现了由“主情”到“主智”的艺术转变。他的创作,比起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更具有一种现代的心智,也更讲究艺术的克制、洗练,每每达到一种千锤百炼的结晶状况。

三、赏析诗歌

(一)朗读诗歌,说出自己的初读感受。(二)诗歌是如何表现“寂寞”这个主题的? 1.意象解读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它们是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死皆寂寞的生命形态。

2.结构分析

《寂寞》这首诗篇幅短小,但结构却富有特点。你能说说其特点吗?这种结构是如何有力地表现主题的呢?

讨论交流:

本诗从内容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这种寂寞是地老天荒的。

从音节结构来说,每一行都是八个字,共八行,只有两节,后一节并非前一节的节奏,每一句也各不相同,它以童年/成年,童年/死亡的结构铺开,对称地变化出来,它衍化着,使“寂寞”笼罩我们,并且无所不在。

3.手法运用

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讨论交流: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让我们惊心动魄。

(三)深层探讨

1.“寂寞”历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主题,但它们往往写的是成年人的寂寞或隐者的寂寞,而卞之琳的这首诗却从孩童时期来写“寂寞”,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讨论交流:

诗人没有写成年人的寂寞,而是从孩童时开始写起,似乎这种古老的寂寞生来就伴随着人们。诗人写的是一种与生俱来,人们从小就“怕”,就想方设法逃避的“寂寞”。这样来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期刊拔萃】

浅谈《雨巷》中的青春苦闷

黄 燕

《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一经发表就广为传诵,成为戴望舒的代表作,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雨巷》的感情基调是忧愁、苦闷的,全诗反复咏叹的是凄婉、迷茫、彷徨等低沉的情绪,这是公认的。至于为什么如此低沉、苦闷,却是见仁见智。大体有以下几种代表性意见:一是抒发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幻灭感;二是表达恋爱的忧愁;三是由于作者小时候得天花脸上落下了疤痕,从而养成了内向感伤的性格。不朽的作品,是不需要附带说明的,它自己就能最好地表达自己,说明自己。它有一种深刻、内在的力量,表达出一种超越具体时代,具体人、事局限的思想与情感。《雨巷》就写出了这种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思想情感。

《雨巷》抒发的情感,与其说是时代的苦闷,不如说是“青春的苦闷”,因为这种苦闷并不特别属于哪一个年代,而是一种广泛的青春体验。它也许与恋爱有关,但这个时期的恋爱也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心理特征。《雨巷》那种忧伤的情绪、浪漫的情调、彷徨的思想无不流露出诗人青年时代特有的人生状态与审美趣味。《雨巷》中也许有社会时代的投影,但首先是个人青春时代心灵状态的一种隐喻与象征,可以说《雨巷》是一首忧伤的青春奏鸣曲。

青春的一方面,是明媚、烂漫、生机勃勃,但是,不可否认,青春也是一生中内心最彷徨、最动荡、最苦闷、最孤寂的时期。青春是理想主义的时代,理想主义的背面是悲观主义;青春是浪漫主义的时代,但浪漫的对面是现实的藩篱;青春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自我往往遇到人群的桎梏;青春是生命力贲张的时代,但张扬的生命力常常会遇到社会强大惯性的制约,所以,青春时代既是热情的又是忧伤的,既是追求的又是彷徨的,既是浪漫的又是孤寂的。

请看作者选择的意象:细雨、小巷。雨,一定不大,否则便喧嚣、淋漓;雨只是淅淅沥沥,像绵长的倾诉,天地只是一层干净的银灰色,清冷。小巷,窄窄的,阻隔了人群;青石板,带着一种不染纤尘的唯美。小巷悠长,为浪漫的遐思做好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准备。这样的意象,充满着孤独的暗示。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无人陪伴的,所以,与青春有关的画面总显得孤独而落寞。孤独是孕育自我的土壤,没有孤独,就不会有觉醒,不会有成长。

如果说雨巷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寂寥之感,雨伞则突出了一个自我的天地。一把雨伞,在天地之间,隔出了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外面是笼罩天地的雨幕,耳边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的跫音和自己心灵的声音。雨伞下的“我”是独立的,是思绪充实的,是不被扰动的,是寂寥背景下的一个充实的小世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长的心灵,哪怕充满忧伤,但是他深深地沉入自我的内心,并对自己的忧伤玩味不已。

《雨巷》又是充满象征意味的。请看作者反复咏叹的“彷徨”。在这里,行走没有目的,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李璟词中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

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诗中另外的意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感到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除了以上几个意象外,《雨巷》还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太息、凄婉、颓圮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而彷徨、芬芳、惆怅等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诗人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更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

0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流露——苦闷、迷惘、失望着,又憧憬期待着。这种心境不禁使人想到金克木先生所译的诗句——“那黄金的青春与希望,今在何方? 已如吹啸着的风,风去茫茫。” 诗歌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所有文体中,最具私人性、个性化,但它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社会的烙印。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彷徨。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

三、形式的音乐美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它节奏舒缓,音调和谐,为全诗平添一份凄婉迷蒙的意境。

全诗节奏舒缓悠扬。节奏舒缓悠扬与全诗的停顿分不开。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

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很有规律。单字停顿一般设置在诗行的行首,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停顿放在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声音,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诗行的停顿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此外,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悠扬。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

四、新颖的象征美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诗人以鲜明可感的意象表现内心深处的意识,抒写的既不怪诞晦涩,也不过分袒露直白,而是似暗似明,迷离恍惚,具有一种朦胧美,在多层面中蕴含着更深的真实内蕴。诗歌的创作意图没有说穿,也没有点透,让人看得懂却充满朦胧的意味,使人在虚实相生的感觉中思索,拥有无穷的回味。这首诗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以下特点:

1.立意的象征美。这首诗表面上描绘的是“打着油纸伞”,静静地走过“寂寥而又悠长

213-

篇2:现代诗二首二

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羊肚(dǔ)糜子(méi)

荡漾(yànɡ)青荇(xìnɡ)满载(zài)揉碎(róu)......斑lán(斓)漫sù(溯)长gāo(篙)shēng(笙)箫 油mó(馍)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蹑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解析: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D.双手/搂定/宝塔山

(解析:B项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4.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5.对下列运用比兴手法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歌颂了党的领导)(解析:A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6.文学常识填空。

(1)《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人合作)。(2)《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7.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8.汉江中学将于5月4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青春校园赛诗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示例:①让青春在诗歌中飞扬。②诗歌沟通你我,青春成就梦想。

(2)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的袁正阳老师做评委,你找到袁老师,准备怎样说呢?

示例:袁老师,您好!我们学校的“青春校园赛诗会”将于2014年5月4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我们想请您来做评委,请问您有时间吗?

02 课内精读

(一)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9.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10.请仔细品味诗中加点字“照”与“喊”的表达效果。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诗是诗人的展望,承接上节末句,展示了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延河水奔腾向前的豪迈气势。12.请简要概括这节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3.品读第一节诗,结合具体字词赏析这一节诗。并说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三个“轻轻的”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时不愿惊动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14.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两节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河边的柳树比喻成新娘,浸透着诗人对康桥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水草在水底招摇”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康河中的水草的动人和多情,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03 拓展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5.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示例:“摸索”:痛苦和仇恨;“轻抚”:热爱与幸福。16.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7.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示例: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作者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04 写作创新

18.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深深依恋,被很多人作为朗诵的题材。请你结合所学诗歌技巧仿照这首诗写一首关于“惜别”这一主题的诗歌。(如:“再别校园”“再别朋友”)

【写法分析】诗歌仿写要注意句式要相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句式;修辞格的运用要一致,;要注意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准所选物象间的内在联系,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仿写时,一定要注意有意境、有文采,才能给人美感。【例文】 再别校园

篇3:诗二首

山中自有千年树, 人间难寻百岁人;

纵有山径行无数, 正道沧桑探幽深;

欲问寒梅居何处?雪峰绽艳不争春;

络绎八方赏梅客, 内涵底蕴永聚神。

登大观楼

登楼远眺凭栏处, 浮想往事越千年;

翰墨古韵今犹在, 孙翁长联冠世间;

三春杨柳观泛舟, 九夏芙蓉非等闲;

滇池海鸥戏白浪, 傲骨梅风势如磐。

篇4:钱明德诗二首、康欣诗五首

流水歌

退休离岗无所求

吃穿住行总不愁

六点起床去晨练

八点买菜有讲究

荤素搭配要合理

精打细算不化多

九点拖地搞卫生

十点淘米插饭锅

孙子放学十一点

共进午餐乐呵呵

午后小睡半小时

有客来访当应酬

雅俗共赏各成趣

谈天说地话春秋

偶有两人成一统

孙子孙女挂心头

有空也打八十分

输赢不计心平和

下午五点夕阳红

准时打打羽毛球

晚饭小酒饮二两

洗刷完毕百步走

新闻联播看完后

两集电视不肯丢

每天定时进梦乡

一觉醒来重起头

朝看江水向东去

暮见日头往西坠

日复一日无止境

六十当作三岁过

两小青梅伴竹马

梦里经常哼儿歌

家宴

辛亥年正月十三日,爱妻六十岁生日,儿女们于如皋万家灯火大酒店为其祝寿。

正月十三该上灯 万家灯火格外明

果肉蛋糕中间放 大盘小碟热腾腾

灯光照得全家福 夫人许愿保太平

酒过三巡桃花面 孙子孙女舞翩翩

儿女双双祝老妈 老妈笑得象观音

儿孙满堂多有福 家庭和睦万事兴

养身健体有考究 四肢勤快人年轻

丢掉六十奔七十 八十九十也笃定

康欣诗五首

笑望中华

联翩浮想夜难眠,

笑望家国几十年。

九域腾飞穷变富,

八方建设竞争先。

神州喜见重归燕,

掘起中华圣火传。

锦秀江山开伟业,

太空漫步欲耕天。

建国六十周年感赋

崛起中华六十秋,

神州无处不风流。

雄关古道从头越,

港澳红芳次第收。

特色江山如画美,

红旗席卷祸灾愁。

京城奥运书新史,

漫步太空抱月游。

秋思

又绽黄花遍地香,

秋虫唱彻晚风凉。

闲庭百草芳菲尽,

远岭红梅素淡装。

牛啃残阳思旧日,

燕裁云朵欲新航。

天公也识骚人意,

浩月悬空印碧江。

为“神七”飞天赋

飞船又越九重天,

携带金秋到广寒。

寂寞嫦娥迎贵客,

欢歌玉兔送金蟾。

太空漫步弹新曲,

旌舞苍穹旧梦圆。

抱月三公传妙语,

神州万手赋诗篇。

秋游龙潭山

云淡天高碧水蓝,

龙潭胜景总缠绵。

水牢铁锁斑斑锈,

庙宇香炉缕缕烟。

句丽城骸扬古韵,

旱牢杂草掩童年。

南天远眺凇城美,

篇5:《现代诗二首——纸船》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的表达训练。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篇6:现代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

3、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教学难点: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少年的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朝气?(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在黑板上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朱湘的《少年颂》,了解诗人笔下的少年形象。

(二)1、简介作者作品(幻灯片1)

2、跨越障碍:(幻灯片2)

(三)、进入文本

1、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师点评。

2、分组自由朗读,讨论每小节的朗读语气或感情并能够说说其中的理由。生讨论并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或自告奋勇。

3、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幻灯片2)

4、再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

5、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生回答)明确: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所以读的时候要轻快,活泼一些,要符合少年的这种性格。

6、诗人在第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把我们说成是小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明确: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幻灯片)

7、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幻灯片)

明确: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幻灯片)

8、第三节中,两个恨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青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幻灯片)

明确: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幻灯片)

9、第四节中作者说我们新人?作为新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幻灯片)

明确: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幻灯片)

6、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四)总结:“少年不知愁滋味”,活泼清纯,追求理想,是历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文中诗人借助了“小羊”“白云”这些意象,勾勒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形象。作为少年我们应该怎么的对面生活呢?(同学说)好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

(五)、简介作者:何其芳(幻灯片)

(六)进行文本: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每个字都读正确。

2、指点朗读第二节,注意朗读速度与其他小节的不同。师点评

3、重点朗读第三节,并体会这些诗句的深刻意义。师点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

第三节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探寻生活真谛的愿望。后两句则表达了革命同志之间互相理解和勉强的真诚心愿。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四、总结:这两首诗作者都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出应该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更应该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篇7:3.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3)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睡眠

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

芦:读lú,不要读成lǔ;

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

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

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

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

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

(7)(8)

(9-12)

(13)

(14)

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

“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六、指导朗读

(16)

(17)

(18)

(19)

(20)

(21)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选做)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诗歌,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27)

(30)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

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篇8:诗二首

推开小窗

眉眼间

是叶落了

不似雨落般激昂

雪落般轻柔

它们热闹

热闹又悲凉

它们在空中翻舞

似欢笑, 嬉闹

落脚一处

遗忘, 孤单

沙!

又一叶落

惊了鸟儿飞离

抬手拨发

望见窗中自己

眸子里

是叶落了

古城烟云

阳光照耀着琉璃瓦

一条街上守护的人家

热闹的林间路上踏马

一拍传音的双响石不会沙哑

走不尽的门前石阶

白与红的冷暖差别

多少白的香火不灭

谁将那一纸对联墙上贴

白与黑昼夜分明

日出是新的模样

日落是旧的念想

雪花落满那青石板

小城里独有的慵懒

安静的桥下河里摇船

觥筹交错的宴席上祝福不断

走不尽的美好时光

白与蓝的晴空朗朗

空气中有香味飘荡

谁将那云海上钟声敲响

总会有人站在古城上

眺望

上一篇:你努力的样子,真美作文下一篇: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