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现代诗

2024-04-20

短诗现代诗(共14篇)

篇1:短诗现代诗

作者/洛夫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

最最温婉的一朵

需要看,

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拉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需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篇2:短诗现代诗

难道爱神是焦渴的唇

只顾痛饮殷红的血、晶莹的泪

而忘却了在血泪里

还有两颗跳动的心

难道爱神是纤细的手

只醉心于拨弄心弦的琴

却忘却了在颤抖中

还有两颗痛苦的心

难道爱神是无影无踪的风

只顾追逐天堂上轻浮的云

而忘却了地狱里

还有两颗沉重的心

难道爱神是心舟的浆

无意间摇碎了月儿在湖心的印

而忘却了在波动中

还有两颗破碎的心。

拓展: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短歌行网站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的界定应为14行以内(包括14行),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但诗界也有人提出, 短诗,一般指12行及12行以下的诗歌。

篇3:现代诗,我们应该教什么

一、咀嚼语句,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 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 才能成为诗。儿童诗的教学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 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 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长江之歌》歌词“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的精确时, 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再请你细细读读这四行诗, 你还有什么发现?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

生: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从“走”和“奔”感受到了。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呢? 为什么?

生1:不能交换, 一个“走”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 冰雪消融, 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 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 缓缓流淌, 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生2: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慢慢走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 谁来读读这句诗?

师:一个“奔”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1:波涛汹涌。

生2:波澜壮阔。

生3: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看到了%%%%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 一路狂奔, 向东而去。一路上, 她汇集了七百多条支流, 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 (生练读)

师: 这四行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 像一根长长的纽带, 贯穿了祖国东西, 所以说她是无穷的源泉。

师:这四行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在时间上跨度很大。

生2:历史悠久。

点评:在此环节的教学中, 老师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咀嚼词句, 让学生细细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走”表现了长江江水的奔流不息, 而“奔”则形象地刻画出了长江江水的奔腾咆哮, 作者用词多么精确传神, 体会到拟人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让长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活了起来。

二、感受意境, 想象诗歌的画面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 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 教学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设优美的意境, 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 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儿童诗时, 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和儿童对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同学们, 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1:通过读第2小节, 看到了一幅青山碧岭图。

师:看到“青山碧岭”, 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们看到了小动物们在欢快地嬉戏, 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生3:我们闻到了阵阵花香, 树木的清香。

……

师:让我们打开书本, 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点评: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青山碧岭”想象画面,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植树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 从而深刻地领悟了植树的好处, 又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可谓一举两得。

三、扣住语言, 体悟诗歌的情感

教学现代诗, 理解不是目的, 我们追寻的应该是领悟和体验。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我们教学现代诗应让学生品词品句, 扣住语言文字体悟诗歌的情感, 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如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悟《长城和运河》的情感的。

师: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 你想用哪个词? (板书:雄伟壮丽) 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是谁建造了这了不起的万里长城?

师:谁能回答他的疑问?

生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师:建造长城的砖石有两三千斤重, 在古代, 劳动人民只能靠双手搬、靠肩膀扛, 建造万里长城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你想对我们的祖先说些什么?

生1: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伟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人间奇迹。

生2: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厉害。

生3: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了不起。

点评: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者引导孩子由直观到深入再到所感, 随着读书的层层深入, 随着资料的步步展开, 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变化, 情感得到升华。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 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体验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学生很自然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很自然体会到建造长城和运河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由此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篇4:如何鉴赏现代诗

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论世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要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背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晓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五、要明确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篇5:现代哲理短诗

那么谁来歌颂我的顽强?

如果触手可及便是希望,

那么谁要活得大费周章!

生活就像莎士比亚的悲伤,

让太多的人站在原地凝望。

他们嘲笑自己孩童的模样,

连最小的梦也在黑夜收藏。

我却要孤注一掷我的梦想,

在一群大人中树立孩子的榜样。

在每个被孤独吞噬的晚上,

尽情欣赏自己从未模仿的目光。

有一天我蓦然回望,那一路的悲伤,

篇6:思乡与爱情的现代短诗

(一)

三十年前 中秋

五十二个远离家乡的少年游子

齐聚在教学楼顶

月光 瓜子 月饼

唱歌 跳舞 诵诗

五十二个灵魂彼此依偎

五十二颗心房互相取暖

忘记了远离家乡的.冷清

忘记了离开双亲的孤单

(二)

那年

新教学楼刚刚建成

你我毕业在即

你喊我到教学楼顶

颤声说:做我女友吧,我喜欢你

我答:你等我吗,五年

我的心说:你知道我喜欢过你,三年前

你的心说:这是你的托词,难道你我并不知音

我的心说:知道你心里有个她,我不要做替代品

其实,你我都只是一张白纸

篇7:短诗现代诗

来摘嫩草之人

落樱缤纷,不知前路望寥廓

听惊雷 天音贯耳

纵天雷难阻断

念彼此 厚谊永存思君恋君 心向君

忘我随去

奈何身不随心

空任孤心对流云樱花徒散尽 不见君归路

君离意已决 相送空折柳樱花雅色

着我青衣

落花飘零

永留后世莲叶素心真

污泥不染尘

露珠作白玉

何故也欺人樱之花瓣

随风飘散

空卷碎浪

永驻我心怒叱赶雀鸟

庭花皆踏散

野外无芳踪

方至我家来天命如露滴 如幻更似虚

相逢若相知

逝亦不足惜春至花开日 花开盛极时

明年能见否 天命有谁知此心终夜暗 迷惑不知情

是梦还非梦 人间有定评风吹居无所 吾身如尘土

前途两茫茫 不知何处去庭院点点红 无尽为君折

谁道次花儿 春绽冬不凋欲寄无从寄 只身隔远方

此心飞作影 日日在君旁朗朗赋笑颜 何将欣说函

如应裁云袖 携来嘉日远 深草野边樱 今年应有情

花开都黑色 丧服墨磨成夏夜尚深秋 天明早已经

云间何处隐 晓月已无形开合若春霞 山樱开似玉

见花如见君 难久不知足流水高山出 一心往下流

寸衷存恋意 也自永悠悠明月当空照 清河似白玉

云深难遮掩 尤可见银光不见飞蛾事 徒然夜扑灯

此身迷惑甚 恋意枉加憎魂似已离体 远去莫能助

所言非所思 言也离远意 从今无所恋 御手洗川来

川水将身涤 神灵允诺哉哀肠系思念 何畏难波前

若使情相易 生死族笑开迷生如得放 随心任消长

纵使话离别 幸自免神伤送君去

情思莫问情归去 情归去

相逢足慰

不求朝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寂静>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彷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字。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企及你:

让我在你的沈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藉你的沈默与你说话,你的沈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如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你的沈默就是星星的沈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彷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而且哀伤,彷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幻灭

--------给洁净的顾诚

夜蒙蒙

我只听说你死了 死在童话里 死在幻灭中 绣洁的眉目和星星

你死在有我的年代 我不断追诉 风 刮的更凄清 夜 满天酒香 这是赐给兄弟俩的

儿子 黄昏的儿子 我更加坚信 我就是夜孩子 挽起你的胳膊 向深处

走去……

《遥遥远远》

再也走不开

因为被风带来

穿过世界的繁星

划破天堂的光彩

再也躲不开

躲不开美丽的意外

秋千上坠落了星辰

闪亮了天蓝的悲哀

再也分不开

梦和醒的你

与我同在

下雨天

淋湿了太多太多

旋转的 伞的回忆

盛开

《小时空》

我在雨后的赤橙里梦想

你在我眼睛的黑白里张望

晴朗的雨水的印记

迷失在白云的远方

倒影清清听你轻声唱

笑声的天平托起了希望和夕阳

夜色的泪眼烟雨朦胧 淋湿了月光有我在身旁

《雪花》

无声无息的如雨的寂寞 一片一片的飘飘落落 寒时冰冷晶莹的交织 如花如梦的纷繁零落

远方的秋天

寄一片白色的枫叶给我 叶上的地图是我们的联络 我用叶子铺满地球 那一天

你走到了错过 却依然能记得

《火》

(你遥望烛光梦想

点燃眼中的哀伤

火焰温暖了泪水

灰烬摇曳的闪亮)

黑夜里蓝色的烛光

从心头流淌心上

寂静的欢喜也迷惘

一瞬间划落脸庞

似曾相识的大海

想念和繁星流浪

繁花含苞等待起航

闪闪的波 将倒影埋葬

《梁祝》

淡妆的月亮

下过雪的风霜

恋着风的起飞

飘落轮回翅膀

交相辉映的翅膀

起舞扰乱了月光

遗忘无垠的遥远

从我心上飞你心上

相逢是缘

萍水相逢,相识即是有缘, 今宵别后,重逢不知何处, 对酒当歌,往事依然清晰, 人生如梦,但愿长醉不醒, 过客匆匆,早晚拱手一别, 今又秋风,昨日黄花安在, 古道长亭,且将金樽斜满, 岁月如星,吾情似水缠绵, 心已望月,何时龙吟九霄.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怀想

我不知道

是否 还在爱你

如果爱着

为什么 会有那样一次分离

我不知道 是否 早已不再爱你

如果不爱

为什么 记忆没有随着时光

流去

回想你的笑靥

我的心 起伏难平

可恨一切

都已成为过去

只有婆娑的夜晚

一如从前 那样美丽

剪不断的情愫

原想这一次远游

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

就能剪断

丝丝缕缕的情愫 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

谁曾想 到头来

山河依旧

爱也依旧

你的身影

刚在身后 又到前头

是否

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

不然为何 杳无音信

天各一方

是否 你已把我珍藏

不然为何 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

留下绮丽的幻想

是否 我们有缘

只是源头水尾

难以相见

是否 我们无缘

岁月留给我的将是

愁绪萦怀 寸断肝肠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自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彷惶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把头仰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思——题油画

只一个沉默的姿态

便足以让世界着迷

不仅因为是一尊圣洁

不仅因为是一片安谧

还因为是一面昭示

还因为是一个启迪

还因为她以现代人的形象

告诉我们

——沉思是一种美丽

豪放是一种美德

我从眼睛里

读懂了你

你从话语里

弄清了我含蓄是一种性格

豪放是一种美德

别对我说

只有眼睛才是

心灵的真正折射

如果没有语言

我们在孤寂中

收获的只能是沉默……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

爱,不要成为囚

不要为了你的惬意 便取缔了别人的自由

得不到 总是最好的太多了 又怎能消受

少是愁多也是忧

秋天的江水汨汨地流

淡淡的雾

淡淡的雨

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颗 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

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

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就是无憾的人生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 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如果,你是湖水

我乐意是堤岸环绕

如果,你是山岭

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

但一定可以

使自己崇高

永恒的心

岁月如水

流到什么地方

就有什么样的时尚

我们怎能苛求

世事与沧桑

永不改变的是从不羞于见人的真挚与善良

人心

无论穿什么样的衣裳

都会 太不漂亮

默默的情怀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 说不明白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怕只怕

爱也是一种伤害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让我拿什么还你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我无法报答 又怎能忘记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思念

我叮咛你的你说 不会遗忘

你告诉我的我也 全都珍藏

对于我们来说

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

——永远不会发黄

相聚的时候 总是很短

期待的时候 总是很长

岁月的溪水边

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 闪烁的繁星

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背影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背影

总是很孤零

孤零

更让人记得清

但是,我更乐意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只要路没有错

名利从来是鲜花

也是枷锁

无论什么成为结局

总难免兴味索然

流动的过程中 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

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

但是,我更乐意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我知道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

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走吧 你看

槐花正香 月色正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篇8:初中语文现代诗教法规律探析

一、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

现代诗不像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那样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学生,纯粹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通过对其语言的感悟达到审美的效果。如何使现代诗语言具有高度审美性?这就需要运用陌生化手段, 陌生化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理念,指进行文学创作时,作者应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使读者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震动。

现代诗语言充分凸显陌生化特征, 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关系换位和荒诞感两个方面。关系换位指诗中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相互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路上的街灯与空中的星星进行关系换位,学生读起来会产生丰富的遐想,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长春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灰烬”这一意象代表着死寂与绝望 ,是万念俱灰的象征 ,但诗人还是铺平灰烬,高喊到相信未来。学生读到这一节,荒诞感油然而生,引起他们对现代诗的感悟兴趣。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 ,即代言人角色 ,《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

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 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三、现代诗逻辑上的变异

现代诗的一大特色是讲究非理性, 即其诗歌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差异。很多现代诗的诗句从理性逻辑上理解是理解不通、不合逻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现代诗时充分把握其内容展现的从理性逻辑到情感逻辑之间的变异。如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学生从理性逻辑方向理解,会想到离别是叫人伤感的、心情沉重的,可徐志摩却用表达轻松、愉快的修饰语“轻轻的”修饰,学生便会产生理解上的矛盾。然而从理性逻辑跳跃到感性逻辑会发现,“轻轻的”看似轻松的、不在意,更能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无比沉重与在意。

总之,初中语文现代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现代性的特征。我们想要探索出一套系统固定的现代诗教法,就要充分把握现代诗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所述的语言的陌生化、抒情角色的转换及逻辑上的变异正是现代诗其现代性特征的一些显著规律。只有探析清了这些显著的规律,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摘要:现代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然而教师教起现代诗来却不如古诗词那样有系统固定的体系而得心应手。本文从陌生化、抒情角色、逻辑变异三个角度对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法进行规律性探析。

篇9:小学现代诗教学策略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诗”者,皆为感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相对于古诗词的温柔敦厚、含蓄隽永,“现代诗”则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景陈述,表达起来相对情感明晰,易于理解,但要领会其精髓,都离不开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由于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因此掌握了这些背景,对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作用重大。

二、注重作品诵读,培养良好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须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读的方式要多样,合作读、齐读,可以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个人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和个人理解。同时朗读也要体现出层次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情;再读,读出诗味,品味情感;品读,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味。在琅琅读书声中,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情感,使有限的语言富有活力,学生领略到汉字表达的奇妙效果,初步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息,并逐渐提高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理解后的真情朗诵,再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增强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更能激发起学生模仿、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在品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诗歌《锁不住的心》时,围绕问题“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读出了“我”被锁在家中的无奈,有的读出了“我”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有的读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还有的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不理解、专制。孩子们结合诗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只要合情合理,教师都要给予积极肯定。

四、创设教学情境,品味诗歌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要让学生领略到情景交融其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形象起来。好的现代诗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更能够使他们受到“语文味儿”的浸润。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冰心赴美留学的情景:在滔滔海浪声中,唯有茫茫大海,飞翔的海鸥,冰心在亲近自然、复苏童心的环境下,却缺少了最爱的母亲的陪伴,浓浓忧伤、深深思念顿时在教室里荡漾开来。情境的恰当渲染,为学生进一步走入诗人情感世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和契机。

五、扩大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新理念强调:教师教学,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就是要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于现代诗的教学,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上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中。要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和生本对话中,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对作者及背景的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完诗歌后,教师可以对诗人的其他诗歌,或同一主题的其他诗歌进行相关拓展。经过一次次积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逐渐提高,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也渐渐的厚重起来。

六、强化描摹仿写,培养文学气质

现代诗篇短小,内容丰富,描述富于跳跃,回味无穷,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都较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容易理解。所以诗歌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甚至是整首诗,教师都可以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或理解,进行适当的仿写。如,教学《海上的风》时,由于诗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我安排了仿写,孩子们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创作才能:海上的风是音乐家,它一来,就奏起动听的交响乐;海上的风是温柔的怀抱,它一来,船儿就恬静的睡去;海上的风是坏脾气的爸爸,它一来,大家就心慌意乱……这么多充满灵性的诗句,在孩子们激情满怀的创作中,迸发出来,不仅鼓励了孩子们,对我进行现代诗的教学也是一种震撼,一种启发: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都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创作出令人欣喜的作品。◆(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

篇10:现代诗欣赏乡愁

• 小时侯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体会到思乡思家的苦。

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篇11:唯美现代诗

1、《唯美的你》

何许安排

生活是一场唯美

不要猜疑

这是什么时候

不能赐予的欢喜

我向谁说一声

须知一下

带你陪我不能憔悴

这辈子是你的人

我就值得了无所谓

许你生活中

变的全方面成对

只为了和你

在这个地方注定着来回

我就会感到加倍

谢谢了你是我的理想

振翅高飞

命运注定着愚昧

2、《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短小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3、《等秋来》

我站于山前

面朝地平线

背靠苍魁的青丘

眼前瞬息的幻海

不知打何处来

天空萌起一盏盏灯

唯独我在山海之间

独特得格格不入

夏末的枫叶还未红

农夫的稻苗刚种下

路途遥遥人茫茫

十字路口红灯亮

你在等车行

而我 在等秋来

4、《美丽的孤独》

走遍世界上的角度

你的身影都在

往回头看

镜子碎了一地

往前看

镜子重圆的也有裂痕

怪你天生美丽

因此丑陋见不得你

怪烟花太放肆

你发现孤身一人

怪外面的世界太残酷

弱小的你害怕踏进一步

当悠扬的钟声响起

你会发现自己的美丽

当你走在人群中

会有人告诉你

你不孤独

5、《岁月静安,如此就好》

傍晚时分

天又下起了蒙蒙细雨

我独自走在长长的街头

任雨丝打湿我的头发

凉气浸入我的躯体

七月未的三天

本应该是三伏天气

却因连阴雨

气温由35度

降到了28度

空气凉爽了许多

感觉如同到了秋天里

街灯一闪一闪

沿着路迹蜿蜒

偶尔有车辆驶过

载着满满的幸福

奔向回家的路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父母的牵挂

家是爱人的嘱托

家是孩子们的蜜语甜言

此时此刻

我也想起了家

我的家是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庄上

家境虽不富裕

但很温馨

房屋虽不豪华

但很宽畅明亮

充满生机

为了撑起这个家

为了父母有个幸福的晚年

为了爱人和孩子们的温暖

我只身一人来到城市

寻求发展

虽然我是一名打拼在外的农民工

在城市里一呆就是几年

干着又脏又累的工作

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

但我不怕吃苦受累

不在意这些冷眼旁观

不在乎这些碎语闲言

父母的腰腿病

是否已好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是否又有提高

现在家中的院子里

墙边的蔷薇藤

是否已开了花

花儿有没有去年的俏

你给我做的布鞋舒适透气

正合脚

你在家忙里忙外

别累弯了腰

请照顾好二老

因为我们终会变老

孩子们也会学着我们守孝道

在没有我的岁月里

事事注意安全

保重身体

感谢一生中有你的牵念

感谢家庭里有你的奉献

我们不求大富大贵

但求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岁月静安

如此就好

6、《昨夜的那条小巷》

昨夜的那条小巷

曾是我梦中等你的地方

在你我并肩的路上

一直沉醉于你比花还香的发香

多少次的想

多少次的想让我脆弱的心

插上双坚强的翅膀

带着你在春风里自由的飞翔

可当我看到你俊俏的脸庞

所有的千言万语 万语前言

顷刻间都在悄无声息的流淌

所以 我有些惊慌

惊慌表白后

你会突然的消失在这久违的小巷

那就守望 彼此的守望

在现实中写下地老天荒

我相信 在未来的未来

我的真诚一定能叩开你善良的心窗

7、《台灯》

静默下一滩和谐的光影

有细小的尘埃寻求着庇护

笔记本翻折在密密麻麻的一页

维持着久久的安宁

我背着手立在影里

他雕塑般定格在光里

稀稀落落的白色发线

映衬着精密的思绪流年

时间的手

定格住那份满怀疼爱的认真

岁月的愁

抽走黑色发线的柔

灯光下孤独的影

静默地,静默地

安眠在温热的笔尖

就像苦咖啡后满口的蜜饯

8、《老同学》

乡音不朽!

是不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我们拼命的重新,却极力的念旧,

以记忆的相聚中换取别样的人生!

可叹啊,都赴之曾经……

―― 题记

老同学的电话响起

二十年的哑语又重复了新声

熟悉而模糊的印象

走近了那个年代的过往

那个谁谁谁

还记得吗?

一个个具象变的一个个抽象

老同学

都好吗?

我装作波澜不惊

却极力克服心潮不宁

那个谁谁谁

还记得吗?

总有些人让你

唏嘘不已

总有些事让你

避之不及

记得的总会记得

一提起就放不下

忘记的早已忘记

我们心知肚明

从小A走到老A

可骨子里都还是那模样

你还记得我给你留的半块蛋糕

我还记得你为我炒的土豆片

流行的明信片上

用“英雄牌”钢笔

写着“祝我们友谊长青!”

记忆深处

一揭开啊

都是亮睁睁的透明!

你说你每年都会回家给老人上坟

我说我回来就不走了

守候那份牵挂

你说再次回来一定好好聚聚

我“嗯”着

心里已燃起泪花……

我们相继送走了白发

我们又渐渐步入昏黄

老同学啊

老同学

渐行渐远的过往

能沉淀几分纯净

二十年的杳无音讯啊

能否反转为你以前的旧模样?

不管哪个谁谁谁

再拼的甜美

一提起()

老同学啊

篇12:经典励志现代诗

1、《为自己鼓励》

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不经意得到的,

总会轻易的失去,

人生需要持久的努力,

成就积累于点点滴滴。

为自己鼓励,

寂寞难耐时,

让宁静慰籍心灵。

困难重重时,

用信念滋养勇气。

为自己鼓励,

把每一次犹豫作为选择的时机,

将每一回停滞变成力量的积蓄。

为自己鼓励,

在失败的记录中写下挑战,

在痛苦的创伤上铭刻坚毅。

让我们用无怨无悔的心去追求胜利!

2、《青春》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

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

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

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愿把光和温暖无私地奉献。

青春是白色的,似雪似浪,如云如月,白洁无瑕。

青春是无色的。像风变幻无穷,像雾绚丽迷人。

放纵它,遗憾终生;驾驭它,乘风破浪。

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

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

3、经典励志现代诗

无悔

人生只售单程票

每个岔口的选择没绝对的坏与好

关键是把后面的路走好

无怨

揣着明白装糊涂很难

别抱怨被生活欺骗

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放眼

错过与过错就在一念间

错过别耿耿于怀 有过错别郁郁寡欢

精力无需浪费在昨天

信步

别人有别人的事

走自己的路 做自己的事

即使有人亏了你 人生不会亏你

4、《总有你鼓励》

离别的夜空白

梦和爱已经关闭

很多世事难料

找寻理想境界总是彷徨无边

在意外收获时

才知道还有你在鼓励我

时光如流水

在空白的夜晚

想不到能和你重遇上

互相诉说的时候

才知道你的经历和我的经历

出奇地相同

原来你我曾在情感的路上跌倒

还在创业的摸索中迷惘不堪

说着这些年的过往

我们都忍不住哭泣

在重重困难之后

我们各自找到安慰

就算热情的爱总是枉费心机

就算成功之路遥遥无期

我们还是好朋友

遇上你的友情瞬间美丽

让我们笑看人生吧

让我们欢唱一首歌告别昨日

所有的恨愁和彷徨

都化作烟消云散

用心感受无尽的暖流回归吧

也许这一生总有很多事情超出预计

但是我相信总会得到你的安慰

还有你真诚的鼓励

5、《鼓励鼓励》

你不必太在意

失败只是一次机遇

遇到了

就预示着要上演传奇

只要你热情洋溢

只要你坚强不屈

鼓励鼓励

受了伤不要哭泣

跌倒了你就爬起

在每一个过程中

你都会

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请你相信

我的祝福就是

你的花季

年轻没有失败

只要你竭尽全力

只要你全心全意

你就会与成功相会

你就会活出

与众不同的美丽

微笑吧

让春风再度唱起

我们熟悉的旋律

阳光灿烂

花香鸟语

6、《鼓励自己》

我们都要

学会鼓励自己

历经风风雨雨

走到了今天

多不容易

忍受了孤单

忍受了冷寂

我们的生命

热情洋溢

鼓励自己

面对现实

微笑着继续

什么艰难困苦

不要放在眼里

时间流逝

一切不会变成过去

高高兴兴()

就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所以说

今天就是唯一的经历

一分一秒

篇13:同题现代诗赏析教学举隅

一.两首 《留别日本》 与两个文学阵营

关于徐志摩与日本的直接关联,如果单凭他曾三次游访过日本这一事实,或许我们很难说他和日本有很深的地缘关系。然而,日本的风土人情是激发他创作欲望的主题之一,而他以日本为背景来创作的文章和诗作也为数不少。在此,先不妨对徐志摩的访日情况做简要的梳理:第一回,1918年8月,乘坐南京号前往美国留学途中在东京靠港停留;第二回,1924年,作为泰戈尔访日的随行人员正式游访日本;第三回,1928年6月,前往欧洲旅游途中经停日本,在神户、横滨和东京短暂游历、寻访友人。

首先,我们来考察两首 《留别日本》 各自的创作背景。1924年陪同泰戈尔一起访问完日本的徐志摩,回国之后随即前往庐山修养,在此期间他陆续翻译了一系列泰戈尔访日时所做的演讲。随着翻译工作的展开,访日之时的种种回忆和场景被逐一诱发,随之挥笔写就了《留别日本》。而郭沫若的 《留别日本》,则是他在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在日留学生涯后,1923年4月和家人一同离开日本、回归祖国之时心绪的凝结和表达。 郭沫若在自传《创造十年》 中曾这样记述道:“一九二三年的三月,在福冈住了四年零七个月的我,算是把大学弄毕业了。 (中略———笔者注,下文同) 北京没有去,带着家眷仍然回到了上海,动身的一天又恰好是四月初一”[1]。郭沫若选择的路线是从北九州岛门司港出发乘坐海船归国,而这要花费将近整整一天时间的海上归途,似乎也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封闭时空,让他整理自己离别日本的复杂心境,同时也唤起内心深处对回归祖国的美好憧憬。而从 《留别日本》 结尾处所属的日期“四月一日”可以推测出,这首诗歌正是他四月一日在海上归途中所写。

不同作家的作品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形态上往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体现着他们各自所属文学团体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理念。 在20 世纪初的中国留学大潮中,以徐志摩等作家为代表的英美留学阵营与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留日作家群,虽然在文学观念上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与特点,但都以其厚重的文学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留学欧美作家群大都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学本体的独立性与个体心灵的自由抒发;与之相比,留日作家在创作方面则多倾向于从社会现实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作用。尽管他们在二三十年代针锋相对、论战频繁,尽管也都存在着各自的偏见与缺陷,但正因其迥异文学观之下衍生的不同文学创作恰恰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难得的共生共荣的文学现象,从而生成了既对立却互补、多元发展的文学格局。留学日本的郭沫若乃是创作社的文学领袖,而留学欧美的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对这样两位背景截然不同之诗人的同名诗作进行比较解读,考察他们各自的日本体验,我们或许能从中窥探出不同流派作家日本认识的差异之所在。

二.异样的“日本体验”,两极的“心象风景”

那么,这两首作品又到底蕴含了徐志摩和郭沫若二人各自怎样的日本认识呢?

1924年,作为泰戈尔随行人员的徐志摩从日方得到了访日全程的经费支持。不仅如此,甚至被视为贵宾而礼待有加,从而全身心地体味到了一般普通中国人无法经历的游访体验。而更为重要地是,随着游访日本主要城市的行程的深入,徐志摩亲眼目睹了经历过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普通民众努力重建家园的身姿,加深了他对日本人民所持好感的同时,也给他提供了反省中国民众之国民性和社会问题的契机。

郭沫若在日本开始他的新诗创作之始,怀抱着一种亲近自然的思想,并曾用大量的笔墨持续地书写和赞美了日本自然之美。然而,到了 《留别日本》 之时,他却一反前状,创作了一首饱含民族愤怒之情的特别之作。从不同于徐志摩的视角和体验出发,将他郁积于内心的情感借助诗歌的形式爆发出来。郭沫若对于自己曾经所遭受的来自日本人的人种歧视遭遇进行过这样的控诉:“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本来支那并非恶意, 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2]可见,郭沫若的处境和身份与作为外国贵宾来访日本的徐志摩相比无疑是天差地别。对于一名只是在异国求学苦读的留学生郭沫若而言,对日本的认识最先还是来自于日常而细碎的生活体验。沉重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以及前途未卜的内心苦闷等等,这种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艰辛体验在他笔下的 《创造十年》 中充满了字里行间(见附表)。

(1) 异邦与故国:作为镜像的日本

前文所述徐志摩与郭沫若各自不同的日本体验,也在其二人的同名诗作 《留别日本》 中有所表达。接下来,我们对两首作品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诗节对比请参照下表,带圈字符表示其在诗作中的相应小节数)。

从诗人的立场而言,徐志摩的诗作总体上是以回到中国之后对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进行回想的方式来书写,而郭沫若的作品则表现了他将与曾压迫他的日本诀别。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首作品却有着相同的构造,那就是:以日本为镜,在与日本的对比之中来反观自己的母国。而就诗作中所呈现的对异邦与故国的态度而言,徐志摩总体上表现出对日本文化的倾倒和对日本异国情调的憧憬(比如第一节、第六节)。与之相对的是,对于自己母国的中国, 却站在批判者的立场,控诉现实中国的不满而追怀古典文化的盛况。 徐志摩的这种思路,不仅仅是在诗作中,在他随后谈及日本之行的演讲稿 《落叶》(1924年秋) 中也有所体现:

再看日本人天灾后的勇猛与毅力, 我们就不由的不惭愧我们的穷,我们的乏,我们的寒伧。这精神的穷乏才是真可耻的,不是物质的穷乏。我们所受的苦难都还不是我们应有的试验的本身,那还差得远着哪;但是我们的丑态已经恰好与人家的从容成一个对照。我们的精神生活没有充分的涵养。[3]

郭沫若却正好相反,他则是秉持一种类似国族主义的主张和立场,在对日本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一种期盼早日回归祖国的心境。比如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五节,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多么先进而美丽的国度,但在郭沫若的眼中看来都无法和自己的祖国相提并论。全诗洋溢着要向祖国飞奔而去的“回归”心态。诗作中的这种心境,同样在自传《创造十年》 中能够找到对应:“‘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中略) 在‘五四’以后的国内青年,大家感受着知识欲的驱迫,都争先恐后地跑向外国去的时候,我处在国外的人却苦于知识的桎梏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进我爱人的怀里。”[4]如此这般发自心底的呼声,无疑可以看作是郭版 《留别日本》 最相称的注脚。

(2) “理想之国”与“文明监狱”

正因为徐志摩和郭沫若二人经历了异质性的日本体验,秉持着迥然不同的立场,怀抱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诗作中各自所描绘出的“心象风景”抑或是“日本形象”也自然呈现出两个极端。在中国古典文献以及传说中,时常能够见到用 “ 扶桑” 来指称海上仙境,比喻一种世间乐土。而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延续不断地得到继承。徐志摩诗作中所描绘的日本景象,正如这种古典传统所言,是犹如 “ 扶桑” 一般的理想国式的存在。长期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生活过的郭沫若则与之相反,因为亲眼看过、全方位体味过日本的不同侧面,所以他对日本的态度怀抱着赞美与不满的两面性。而在郭沫若版的 《留别日本》 中,他只是单单选择将他长期在日本郁积的不满、苦闷、不自由的一面尽情地倾吐了出来。正因为如此,滞留了长达十年之久地日本,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一所无形的监狱。 《留别日本》 则正是给他十年留学生涯画上终止符一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事实上,在 《留别日本》 创作前后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内乱以及关涉到民族存亡的各种政治问题给了郭沫若思想上很大的冲击,而这种影响也非常直接地体现到他的文艺观念中。在1923年9月9日发表于《上海周报》 第18号上的 《艺术家和革命家》 一文中,郭沫若这样论述道:

“艺术家要把他的艺术来宣传革命,我们不能论议他宣传革命的可不可,我们只能论他所借以宣传的是不是艺术。假使他宣传的工具确是艺术的作品,那他自然是个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以他的作品来宣传革命,也就和实行家拿一个炸弹去实行革命是一样,一样对于革命事业有实际的贡献。”[5]

在郭沫若早期的诗论中,他主要倡导诗歌本体的艺术性。 到了1923年,他却开始强调文学家的社会责任以及要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而1924 年5月,他开始著手翻译河上肇(1879—1946) 的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受其影响,他的文艺观为之一新,自称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随后,他便将文艺的社会使命与革命性作为文学创作的信条。如若将这一时期的徐志摩与郭沫若相比,我们能明显地意识到“如果说徐志摩是自然之子,那么郭沫若更像是一位社会之子”[6]。徐志摩不仅仅是没有将自身定位为启蒙家的自觉意识,而且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提出质疑,并提倡一种普遍性的个人主义:“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 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 只认得清个人, 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7]因此,即便是以相同主题来创作的同名诗作,郭沫若采取的是从阶级论的视角来批判日本,呈现出一种革命者的姿态。而徐志摩则是一以贯之地倾注真实的情绪和感受,最直接地抒写了自己对日本的认识。

结语

篇14: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丰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学生配备了不少的现代诗歌,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文体形式,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以现代诗歌为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探究,对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知识有效教学,强化学生现代诗歌学习的基础

小学语文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与其他课文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来为课程的学习做充足的准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教师要按照传统的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做必要的要求,以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课文学习的准备。而另一方面,诗歌又不同于传统的课文教学,虽然现代诗歌相对课文来说比较精炼,但是优美地朗读一首现代诗歌往往比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更有难度。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严格地要求学生借助词典的帮助来对诗歌中的生字单词做深入地理解,进而为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苏教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首现代诗歌的教学准备中,教师就能够发现,这篇诗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整篇诗歌中也会有部分的生字单词。因此,在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之前的语文知识学习成果并借助工具书对整个诗歌进行预习,进而为诗歌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首先对其中例如敞开、芬芳、沃野、鸣禽等单词进行讲解,进而帮助学生以良好的文化基础开展对于诗歌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不仅感受到祖国风光的美好,并能够通过诗歌的朗读表达出自身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配乐朗读,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不同于普通的文章,其往往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诗歌的体裁或者是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应当结合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诗歌朗读欣赏以及诗歌自我朗读来将这种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才能有更深的体会,而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随着学校对于小学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不少小学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以学生跟读、学生配乐朗读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体会。例如,在《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配乐朗诵资料,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跟随网络教学资源,在背景音乐下轻声地朗读,体味作者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之情。之后,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纯背景音乐配乐的形式,让班级部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音调随着背景音乐的旋律不断地变化,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能随着诗歌朗诵的进行而不断地被展现出来。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现代诗歌除了基本的知识和体裁外,学生更能够对整个诗歌意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更深入地了解,进而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

三、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

在诗歌教学完成后,为了强化诗歌教学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生词默写、诗歌背诵以及默写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于诗歌的记忆,进而强化学生应试的能力。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将诗歌教学的效果完全地释放出来。现代诗歌的体裁、内容、手法更能贴近我们的学生,也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按照教材诗歌的载体对诗歌进行模仿写作,进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后又能够获得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被不断地拓展开来。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诗歌的创作也能够对原有的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对新的写作模式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小学语文整个教学效果在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中被凸显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作为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现代诗歌与传统课文的不同,除了基本的知识以外,现代诗歌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积累,为学生现代诗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配乐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最后,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进而巩固和拓展整个诗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红银.苏教版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21).

[2] 周登峰.现代诗教学管窥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3(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短诗现代诗】相关文章:

爱情短诗范文05-15

草丛的短诗04-23

儿童英语诗歌短诗06-28

外国经典诗歌短诗07-18

七月的短诗诗歌04-09

鼓励自我的短诗05-04

短诗一束诗歌04-13

短诗三首教案04-28

短诗小札诗歌04-29

席慕容诗选短诗范文06-18

上一篇:战时造谣惑众罪立案标准(2018年)下一篇:我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