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2024-05-06

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通用9篇)

篇1: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制度建设——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作为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和广大员工养成了良好的执行力意识和具备了较强的执行力行动,那么,企业就有了高效的执行力基础,但仅此而已,企业的执行力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必须打造一个规章完善、流程顺畅、考核闭环的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实用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执行力制度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明确企业秩序、确保有效执行的行为规范,无论在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和服务管理,还是在班组建设管理上,企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定或规章来使员工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令行禁止是打造企业执行链的基本要求,完善规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执行的盲目性。原来以为企业的制度够多了,现有的制度已经把企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进去了。但在具体的执行力监察工作中,却实实在在发现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部分工作职责不明确(要么是装点门面根本没有执行过或难以执行的制度;要么是有些工作找不到相关规定,不知如何执行),造成了执行力脱节和难以执行的情况,也给执行力监察带来尴尬的局面。比如,同样的工作,部门领导更换后工作流程就会随之改变,表现在执行方面有很大不同,但却没有制度加以规定;公司和每个部门都有很多规章制度,但还是有些工作不知道由谁来干、怎么干,尤其是有些工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边界地带,各自都没有规定,职能部门也无相关规定,执行层往往

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扯皮推诿,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薄弱的现象。顺畅的流程是建立企业执行力制度保障体系的硬性条件。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沟通、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只有各项规章制度的流程顺畅了,才能确保企业各环节工作有效衔接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执行效率。在执行力监察工作当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工作职责和内容控制应在甲部门,但乙部门却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由于没有进行沟通,造成相关规定不全面甚至执行起来有诸多不便;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各部门根据所在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制度有利于执行,但由于缺乏全局统筹把握的环节,就会造成各部门内控制度中有些规定相互抵触、标准不一,甚至与公司相关制度不符的情况。

严格考核是加强执行力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没有考核,就没有约束,工作就可做可不做,工作质量好坏一个样,这是极其危险的;加强考核也是为了维护规章和流程的严肃性。只有辅以严谨、科学、公平的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执行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才可能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才会减少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有则不遵行为的发生,也才能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最大限度的有效执行。作为一个企业,再好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各个方面,企业执行力度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篇2: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关键词】 ERP的优势;应用;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 F2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093-01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且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但随着企业做大做强,内部环境纷繁复杂,尤其以子公司、生产分厂、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可是由于控制手段落后,极大地阻碍了内控目标的实现,效果不明显。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内控制度的运行,天宏焦化公司实施了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roject)(以下简称“ERP”),促进了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控制效果。现结合企业实际探讨如何应用ERP系统提升企业控制度的运行。ERP控制手段的优势

实现了企业管理一体化的需求,实现了焦化行业集团财务和生产制造的集中管理,实现了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加强对分、子公司的监管力度,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的数据;全面预算与生产、财务、供应链全面融合,使财务与供应链业务实现一体化,财务帐与业务帐的高度集成有效的消除了原有的一些信息孤岛,实现各单位、部门间的信息高效共享、流通;有效地控制整个集团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确保客户服务水平,最大地减少手工的参与,建立完善内部协同体系。焦化行业的业务存在多种业务流程,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差异,该系统的实施,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了合理梳理,规范了成本核算流程,推进了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综合以上优势,ERP系统克服了传统内控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的内控手段效率低下,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的内容措施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而且花费大。最后造成企业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内控手段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中难免发生由于控制人的意志影响信息的真实性。ERP控制手段的应用

ERP系统分帐务处理系统、报表系统。帐务系统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供应链等模块,每个模块都与其他模块相互牵制,构成了管理核算一体化体系。

2.1 财务会计模块 该模块不仅包含了总帐、现金银行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存货核算。

2.1.1 固定资产 提供对固定资产原始卡片的管理,新增资产、资产减少的处理和资产变动管理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的自动分摊,通过财务会计平台自动生成总帐凭证,可生成固定资产卡片一览表、固定资产资产变动表、役龄资产统计表等。

2.1.2 应收管理 主要提供销售发票的接入生成应收单、客户信用的控制、客户收款的处理、现金折扣的处理、单据核销处理、坏账的处理、客户利息处理等业务处理功能,通过财务会计平台自动生成总帐凭证,并提供应收账龄分析、欠款分析、回款分析等统计分析。

2.1.3 应付管理 提供采购发票的接入生成应付单,提供资金流出预算,通过财务会计平台自动生成总帐凭证,此外还提供应付票据的管理,处理应付票据的核算与追踪。

2.1.4 存货核算 从库存等系统传来的各种出入库单据的成本,完成对采购的暂估业务的处理、存货成本的调整、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摊及财务描述等功能,并提供多种成本计价方式,提供实时的出库动态成本。

2.2 管理会计 该模块主要是全面预算,为企业提供了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和预算的执行分析功能。支持企业从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费用计划→资金计划→损益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的全面的预算的编制过程。提供在执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的预算的编制。

2.2.1 主生产计划 每月初由企业经营计划管理部门(一下简称企管部)下达当月各主体厂的焦碳等产成品的生产月计划。对MPS(物流系统)计划订单的维护是对MPS计划订单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确认,下达等操作。

2.2.2 物料需求计划 每月初由洗煤厂、化工分厂、炭黑厂等完下达当月各厂的自洗煤半成品、粗苯、炭黑等产成品的生产月计划。对MRP(物料采购计划)计划订单的维护是对MRP计划订单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确认,下达等操作。

2.2.3 排产管理 各炼焦分厂根据企业部下达的主生产计划按各工作中心分解到日,实行日完工操作;日计划排产有两种方式:系统自动排产和手工排产。

2.2.4 生产订单管理 包括车间任务管理及车间物料管理两部分,车间任务以对焦碳产成品及自洗煤半成品等以各主体厂的工作中心为核心的生产订单的方式来安排生产,生产订单既可依据计划订单生成,也可直接增加;一个大的订单可分批生产、分批报告生产完工情况。车间生产用料主要依据生产订单形成的备料计划,备料计划依据要生产的产品按BOM(或生产线物料定义)展开下级物料,提供何时发料、用什么料、用多少、用料工作点、实际领用多少等信息,提供一般发料、按订单调料功能。

2.2.5 调度管理 各主体厂按四班三运转建产各自调度日志模板,各班次在下班前按照模板录入当班数据。供应链

该模块包含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

3.1 采购管理 支持供应公司、原料处的采购业务从计划、订单、收货、质检、入库、收票、到结算全过程的管理。通过与计划的集成,达到减少库存积压,保证供应的目的。跟踪采购订单的业务状态,对采购资金进行全面的反映。提供采购成本的构成定义,支持对采购成本的多角度分析支持即时结算,多对多结算等处理模式。

3.2 销售管理 支持营销公司、外贸处的销售业务,以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销售结算、代垫费用单组成了销售管理系统,其中销售订单是NC销售管理的核心,销售管理中所有的业务开展均围绕订单进行。

3.3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业务:基础设置、期初数据、入库业务、出库业务、库存调整、存量查询、账簿查询、储备分析、统计分析。通过系统可随时查到物资现在的库存量和在途量,制定最高、最低、安全库存控制,降低库存占用资金;减少库存量,节约库存占用资金;丰富的查询功能,为用户提供采购决策数据,使原材料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3.4 供应商管理 通过查询供应商交易历史与供应商评估,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供应商,为采购订单、采购业务提供供应商选择的决策支持。可以提高企业对供应商的监控与合作能力,从而保持企业与供应商的最佳关系。

3.5 合同管理 包括合同的录入、审核、生效、变更、冻结、终止、废止及查询统计等内容。ERP的报表系统,即IUFO网络报表,报表数据按照财务会计的发生额或余额完成报表的计算生成,并根据集团内部交易抵消表完成集团合并报表

篇3: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近年来, 我国已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1995年安居房开始, 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但是, 一直以来, 国家投入资金远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以廉租房为例, 从1998年到2007年十年时间, 中国累计投资仅有165亿元, 据统计, 尚不足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的1%, 因此廉租房政策收效甚微。截至2010年底, 全国仅有95万户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廉租房的政策。同样, 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比重也一路走低。到2010年只占到全国房地产开发的3.7%。1999年至2008年底经济适用房累计建设600万套, 而2010年底, 我国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已超过7, 000万户。2010年10号文件代表着房地产政策推动下的房地产保障轨建设以及强调房地产的保障属性等, 开始从政策层面转向落实执行层面。本轮调控政策通过建立地方政府问责机制、扩大保障性用地供给等主线, 通过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开始将政策侧重点转移到执行层面。按照计划, 2009~2011年将解决75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240万户棚户区家庭的住房问题。2010年建设各类保障性3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农村危改房改造120万套。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一)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式。

爱德华认为沟通资源、执行者意向与官僚结构等四项变项互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策执行的成败, 兹简述政策执行模式四大项变量的主要内容如下:

1、沟通。沟通是政策执行的首要条件, 执行命令若传达的越清晰, 则政策执行受到的阻碍越少, 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传达错误是执行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执行成功必由于有效的沟通。一般而言, 传达错误或沟通不良的原因, 有以下两项:一是执行命令欠缺明晰性, 例如含糊的法规、笼统的术语, 让执行者无法明确地知道决策者的真正意图;二是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 是指即使执行命令清楚明确, 但却发生矛盾相冲突的现象, 则沟通仍是受到阻碍。另外, 爱德华也特别强调利益团体的存在, 对于执行命令不一致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 决策者应勇于摆脱利益团体的纠缠, 使执行命令清晰而一致, 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良好, 使政策执行顺利无碍。

2、资源。充分的资源也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因素之一, 一旦执行政策没有相关资源配合, 一切也都只能束诸高阁。一般而言, 资源有分为有形与无形的两种形式, 有形的资源包括了人员、设备等, 在人员方面, 组织不但要有充足的人手, 更要确保组织人员具备相关政策的执行技巧与专业, 才能确保政策的执行成功;而设备方面, 小至办公用品, 大至相关仪器设备, 都是成功的政策执行所不可或缺的。在无形的资源方面, 爱德华认为是信息, 充分而清楚的信息, 是政策执行的关键, 倘若没有充分的信息, 决策者可能设定了错误的政策目标, 或是只能借由不断的摸索尝试错误才学习, 政策执行自然不易成功;第二项无形的资源, 爱德华认为是权威, 权威可能是下达执行命令, 也可能是支持人员金钱等, 皆是“权威”的表现。

3、执行者意向。任何政策执行者皆有其态度、意愿与偏好, 并且会对政策表现出自身的观点与态度, 此时, 若执行者本身对于政策表现出反感甚至相当反对的态度情绪, 毫无疑问的将会影响政策执行;反之, 倘若执行者本身对政策的态度倾向中立甚至是支持, 这都有助于成功的政策执行。因此, 为确保成功的政策执行, 除了可以雇用本身对于政策议题就支持的人为执行者, 更可以进一步透过加薪、升迁等奖励诱因, 以强化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行为。

4、官僚结构。执行者可能知道如何执行政策, 也可能拥有充分的资源与合作的态度推行政策, 但若无健全的组织结构来配合执行, 政策仍无法有效地加以贯彻。因此, 官僚结构也是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 地方政府执行力影响中沟通因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廉租房建设项目的不同参与方, 包括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代建方、咨询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等, 因其在项目中的角色及利益诉求的不同, 因而有着各自不同的项目管理;由于不同的项目诉求与目标决定了各个不同参与方将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各方的管理虽然必须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但也会产生矛盾冲突, 然而作为同一项目工程的各个参与方的管理, 最终又必须集成为一个整体, 即项目各方最终要成为利益共同体。由此可见, 地方政府需要协调建设项目各方利益诉求者的不同需求, 为项目整体管理水平达到必要的高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项目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而言, 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阶段自身有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有各自较为严密的标准、规范, 但各阶段之间仍需要衔接, 存在技术信息的相互流动。

(三) 地方政府执行力影响因素中资源因素对保障房建设的影响

1、资金。大手笔的保障房建设离不开重金投入。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 光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很有限的。为此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 动用全社会的力量保障资金需求。

2、土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瓶颈之一就是土地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时期, 土地供求矛盾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刚性约束因素, 在土地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将会减少商品房的建设比重,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会减少房地产业商品住房的消费群体, 减少商品房消费数量, 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利润, 影响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3、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状况如何, 对行政执行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是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理想要求, 是人们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期望, 也是执行力的保证。然而, 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严格的监督。针对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硬性指标, 同时与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相挂钩, 以此激励政府积极投身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去。将它作为各级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考核内容。

(四) 地方政府执行力影响因素中执行者意向因素对保障房建设的影响。

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并非完全的自然人, 而是追求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复杂人”。在没有监督约束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给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带来困境, 难以将中央政府政策落实到位。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所代表的利益存在差别, 中央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时考虑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 而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考虑的地方财政收入、地方GDP以及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地方局部利益。这种利益的差别是住房政策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采取“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当政策损害地方政府利益时表面上制定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 实际上是相违背的实施办案。

(五) 地方政府执行力影响因素中官僚结构因素对保障房建设的影响。

执行过程过于繁琐、机构臃肿、层级过多、程序繁杂都导致执行过缓, 回应速度太慢。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管制权力具有对有价值的公共稀缺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为了自己的利益, 行政权力垄断社会生产要素对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直接掌握国家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必然衍生出大量官商及依附于权力阶层的“中介人”, 这些人相互勾结, 共同谋取财富, 使短缺的公共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中, 有关责任人以权谋私、大肆受贿, 工程质量存有严重问题。腐败延误政策执行, 直接导致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办事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l.

[2]伍冠玲.我国廉租房制度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房地, 2008.7.

[3]郭芳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不力问题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9.

篇4: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我们经常碰到由很小规模逐渐发展壮大的企业老板问这样的问题,“在企业开创的时候我管得很好,并不需要经营分析,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战略保障,而我又为什么能做到现在呢?”通常我们会告诉他:“你现在已经发展到另外一个程度、一个阶段了,所以需要的工具也就不一样了。当初你没有什么真正的烦恼,而现在你必须通过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SISS)解决成长的烦恼了。”

图1-1就是AMT咨询提出的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SISS)。苦恼中的高层看到这个体系,一定会发现很多现实的急待解决的难题都已被包括其中。

为了实现顶上的战略目标,首先要确保战略控制的有效性。战略实施路径要通过战略的分解来明晰,分解战略实施路径为目标达成指明了清晰的行动步骤和节拍。可以这么说,设计战略实施路径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变革中保持秩序和有秩序地保持变革。确定了战略实施路径,就能确定分解了的目标,进而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出计划,为执行计划制定预算,并利用考核保证计划和预算的正确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高层要了解整个进程并宏观掌控局面,就需要经营分析和高层会议管理这两大工具。经营分析能保证高层实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现状,并为决策提供可靠地依据,为其融入目标、计划、预算、考核这个循环提供足够的信息保障。而高层对战略的控制又很大程度上通过会议来实现,因此会议管理不仅能提高高层的时间利用率,也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控制的风格。

战略落到具体业务中,要通过流程来实现。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SISS)的中间层不仅包括整个企业的流程架构设计和组织架构,实现重塑面向客户的业务链,还涵盖所有业务模块的具体流程。这些业务模块可能有些需要流程梳理,有些需要流程优化。当然,这是站在全局角度的分析和整体优化,业务运营系统的关注重点就在于执行力和执行效率,每个业务模块都不能成为短板。而流程标准化和知识管理的目的则是打造“有记性”的企业,让企业的流程和知识形成可复用的沉淀,而不是一次又一次重建流程和知识体系。

管理如果不和信息化结合,就永远只能是可控度低的人治。信息化对企业战略实施和流程执行的支撑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但是,非专业的企业管理者总是对信息化既恨又爱。恨是因为对这个领域实在太过陌生,学费却没少交;爱是因为利用信息化确确实实让管理变得更简单和有序。那么,如何保证企业在信息化上不走弯路呢?首先,要有清晰可行的规划,并利用数据标准化搭建起基础的信息化规范。其次,是确保正确的系统选型,以避免系统变成形象工程。最后,则是让实施后的系统得到专业可信的评估,充分反映价值并找出不足,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推动管理和信息化的成功结合。

篇5: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摘要:尽管我国为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诸多尝试,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本文从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目前在我国的现状及原因,逐步探索一些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方法和建议,从而找寻破解“执行难”问题的出口。

关键词:执行难 财产申报 听证 诚信

“执行难”是困惑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在2007年底修改并于2008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法律制定者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不可否认,这些努力有效地弥补了《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诸多漏洞,使解决“执行难”问题有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诸如本文将要论述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问题,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构建并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破解“执行难”问题的重要出口。

一、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根据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向法院申报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前的财产情况,否则将

受到拘留或罚款等处罚的一种制度。从该法条中可以看1.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适用的条件是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2.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时间范畴是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前。3.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范围应当是被执行人的所有财产状况,包括所有动产和不动产,同时本文认为还应当包括静态的财产状况和动态的财产状况:静态的财产状况是指被执行人在某一时点的财产余额、财务报表及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情况;动态的财产状况是指被执行人在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内的财产增减变动情况。4.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将导致拘留或罚款等处罚。

查明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是强制执行的关键,同时也是执行的难点之一。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突出问题。执行法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法院调查、申请人举报和被执行人主动申报。没有任何人会比被执行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财产状况,因此如果被执行人能够主动申报其财产状况的话,将是执行法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认为建立并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在于:

1.对法院而言,降低司法成本,减少因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而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提高执行效率,符合执行经济的要求;同时,通过强制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并且明确不履行此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无形中会给被执行人施加心理压力,使被执行人无法置若罔

闻,客观上维护了法院的权威。

2.对被执行人而言,财产申报制度并不完全是扣在脑袋上的“紧箍咒”,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制度:一方面来说,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被执行人有实际困难客观上确实暂时无法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主动申报财产状况则是其无法履行义务的证据,可能导致《民事诉讼法》第232条或第233条的适用,中止或终结对本案的执行。

二、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适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执行难’问题主要是因为无法收集到债务人的财务信息造成的。①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各地高院都曾制定一些准则来确立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状况的义务,②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法治国家都规定了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义务,③这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正是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先进做法并对各地高院强制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做法的一种正式肯定。

但是,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施行以后并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成刚在其《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一文中所说,“笔者在基层法院分管执行工作,从上述规定颁布以来本院通过被执行人自己申报财产(特别是申报可供执行的财产)从而执结案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④。近几

年,由于找不到被执行人以及无法掌握其财产状况从而导致无法执行的情况大量存在,致使“执行难”问题愈发突出,媒体的关注客观上使这一问题放大并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百姓对法院的信任度,有损法院的权威。

“谈到执行难原因时,人们往往很强调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但实际上一些被执行人方面千方百计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的阻力和难度,从案件总体数目上看,可能远远大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干扰”。⑤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拒不申报其财产状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申报通知不予理睬,即使收到执行法院申报财产的通知也拒不说明财产状况。二是隐瞒申报,只申报财物价值较小或者是远远小于执行标的的财物情况又或者是难以实现的债权甚至包括一些债务,对可供执行的财产则不作申报。三是虚假申报,通过虚假陈述虚构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严重滞后,不少被执行人缺乏诚信,欠债后隐匿、转移财产,恶意规避执行。2.被执行人能够轻易逃避监管转移财产,企业法人财产状况不透明,做假账现象大量存在,财务数据严重失真。3.部分协助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帮助被执行人转移⑥4.在我国被执行人不履行申报财产义务的惩戒机制较弱,被财产。○执行人不履行如实申报财产状况的义务并不会招致不利的后果。基于我国的国情,在实践中大多数发出的财产申报令,没有得到申报,基

于执行工作的实际考虑,法院很少因此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罚款措施。这就使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形同虚设。⑦5.执行机制的缺陷导致被执行人能从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中获利。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为了结案,时常对申请人做工作,建议其放弃部分权利主张,以保证被执行人能有足够的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判定的义务。这尽管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方法,但的确是一个效果良好的执行方法。案件虽然就此结案,而且是作为和解方式结案的,然而,看似皆大欢喜的表象背后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即不主动履行生效判决,由被告人转化成为被执行人,可以减少债务的给付义务。也就是说,主动履行义务的被告人,不但需要全额给付债务,而且没有任何好处;而赖债不还的被告人,一旦成了被执行人,不但没有什么损失,相反还能从这种赖债行为中获得收益。这样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是鼓励成百上千的被告人不履行债务,而等待着成为被执行人,等待着申请人放弃部分权益。⑧

二、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执行程序是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民事诉讼程序中最为重要的程序之一。法院如果不能妥善、全面地执行兑现(如农民工工资、企业破产债权分配等纠纷),极有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而如果法院不能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整个执行程序就会因为缺失可供执行的财产而难以顺利进行,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关口也从而被突破。因此,本文认为尽管2007年

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但在此基础上完善该制度仍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尽快制定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制度的相关细则规定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前提

立法的不完善是一个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的首要原因,只有从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才能要求人们更好地去遵循,也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杜绝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第一,应当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具体内容。

本文认为,被执行人为自然人应申报的内容有:家庭成员状况、婚姻状况及夫妻共同财产状况;工作单位、从事岗位、工资及实际收入、收入来源;房产状况及居住情况;存款情况及存款所在金融机构名称(包括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对外债权债务情况;家庭财产(1000元以上)物品清单;外出打工、出国、旅游或其他性质的长时间外出情况。

被执行人为法人应申报的内容有:公司法人的实际投资者、注册资金是否实际到位;公司全部银行开户账号及账上余额;挂靠在公司名下的汽车数量及其现有状况;挂靠在公司名下不动产的名称、数量、位置、价值、照片;公司固定资产数量及变动情况;公司无形资产状况;公司长短期投资状况;公司即期及远期债权债务状况;公司上月、上季度、上半年、前一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公司法人在申报以上材料时,应当附

上相关证明材料。公司法人如果认为自己申报的材料属于商业秘密,也可书面申请人民法院为其保密。

第二,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期限。

依据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当前”是指被执行人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即被执行人应当申报收到执行通知之日的现有财产状况及之前一年的静态及动态财产状况。本文认为除此之外,被执行人还应当随时申报在执行过程中的财产变动情况,以防被执行人在初次财产申报以后转移财产、隐瞒财产。被执行人在此期间转移财产的行为将成为追究被执行人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第三,强化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严重

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拒绝申报、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法律对不申报者的处罚较小,以及执行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对拘留、罚款等处罚性措施运用得较少,故而对被执行人的威慑力不大。因此,本文认为应当强化对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拒不申报、虚假申报和隐瞒申报者应当严格依法予以处罚,严重者还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104条追究刑事责任,要做到“查得出,罚得到,严肃执法”。

第四,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格式文本,在通知上明确不履行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做好释明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书的格式文本,并且在通知书上应当明确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执行法官应当在发出执行通知后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向被执行人送达财产申报通知书,同时执行法官应当向被执行人做好释明工作。

(二)实行听证程序,双方当事人对质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关键,也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关键在执行案件中,申请执行人是最关心债权能否执行兑现的,另外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申请人有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义务,故申请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本文认为,验证被执行人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状况除了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查明外,另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举行听证程序,由双方当事人在听证会上对质。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后,执行法官应当首先进行审查,对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状况先做初步审查;然后召集双方当事人听证,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申报的某项财产状况表示质疑并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的,执行法官应责令被执行人予以说明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执行人无法证明的,执行法官可将此作为被执行人虚

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的证据,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

(三)构建社会诚信系统,努力促成诚信守法、有法必依的良好法治环境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最终目的,也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最终目的诚信是中华民族所世代信奉的传统美德,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老赖”逐年增多,并已形成“赖债怪圈”,严重影响了法治社会、诚信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打击“老赖”的有力手段,也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通过媒体曝光使“老赖”无处遁形,媒体公开“老赖”名单,将此与银行信贷系统、出境检验等挂钩。诚信社会理应是一个公开的社会、透明的社会,应当让“老赖”在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下无处遁形,增加“老赖”赖账的社会成本,迫使其积极履行法律义务。在媒体上公开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被执行人名单,对其名誉造成损贬,也可以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篇6: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报告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我市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工作,在市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下,按照省厅《关于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的通知》(厅办

篇7:阻碍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因素

阻碍企业执行力建设的因素

一、企业体制问题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

体制不顺对企业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

超强计划性的遗疾是企业执行力阻力之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简单机械的重复着生产

职能,完成计划任务,盈利和亏损由国家全部掌控,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观念,从而在员工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执行”顽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企,被推上了市场的浪尖,又由于一些配套改革未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国企执行力建设必将走过的一

段艰难历程。

潜规则的广泛存在是国企执行阻力之二。在国企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

于其它性质企业,潜规则要多,并且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比如山头主义、拉帮结派,逢迎领

导喜好,上下猜忌并刻意制造矛盾,用人多看资历少看能力等等。这些在明文后面潜藏的说

不清道不明但又无形存在的规矩,调整着企业的一些正常运行制度,使显规则受制于潜规则,进而强化了国企执行阻力。

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国企执行阻力之三。权力的高度集中给国企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形成了

不少专于政治而不谙企业管理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领导层人员,进而强行以人治方式治

理企业,往往造成企业执行力或执行的不可控。这样,资产所有者聘用任命的企业中高层管

理者,即便是恪尽职守的职业经理人,在推行企业执行力的过程中,碍于强大的压力,也不

得不顾及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的一些意愿与利益(尽管这些意愿及利益有时表现得近乎

荒唐)。这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当行使企业执行力与这些意愿及利益冲突的时候,多数

情况下,这种执行便表现出一种屈服与无奈,正常经营管理过程发生畸变(通常称变通执行),造成企业令难行,禁难止的困难局面。

二、企业发展战略愿景与经营目标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

因战略策略的不当所导致的执行阻隔,典型表现是企业制订的战略脱离实际,使得战略

执行“悬空”。企业制订战略,主要是为企业制订发展方针、目标,经营管理的办法措施(策

略),企业围绕总体战略制订分战略(职能战略),但由于制订战略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的原因,往往使企业在制订战略与战略规划时,很容易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随之而来的结果

是围绕这一战略制订出来的经营方针、目标、策略(措施、制度)等,随之变形,执行力受

阻。

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也就是我们通常遇到的“目标明确,措施

有力,但推行困难”这种常病。之所以出现执行受阻,战略目标无法“落地”,是因为尽管有

一套好的方法与策略,但它如果脱离了企业实际,没有和企业历史的、现实的、内部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与条件结合起来,再好的战略目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种战

略与策略的失当,方针与目标的虚置,会加重员工的迷茫情绪,对企业未来失去信心。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

三、经营管理者与管理团队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执行力的关键。执行力是企业战略、目标、决策以及管理职能的核心,而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中高层管理者的个人品格、素质、能力等密切影响着执行力的强弱。

企业经营活动往往是通过压力传递的方式把企业战略目标、方针、策略分解落实到各个

环节。压力传递之初必然要考虑传递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如果在中高层这个传递的起点就因

为弱化执行而出现压力不足的话,那么,在此出现的损耗必然在下一个传递环节出现放大效

应,结果是执行阻力在压力传递中逐步加大,而工作、管理的责任压力却逐步减弱,最后可

能还在中间环节就全部消失殆尽,压力传递失败,计划落空。

因此,在推行企业执行力的过程中,塑造坚定强有力的管理者队伍至关重要。

通常说的“雷声大、雨点小”,形象概括了企业执行不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如果经反复

论证,使战略清晰,目标明确,实事求是,就应该坚定信念,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由此而产生的策略、方针、措施、制度。如果在中高层这个环节上首先出现执行隔阻,给企业造成的伤

害是致命的,深层次的并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个

人素质,品格与能力(这里的能力包含决断力、权变力、意志力与执行力)。

四、企业经营业绩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执行力直接影响着企业,但并不是意味着执行力是经营业绩的全部前提,因为企业

经营业绩的好坏还受很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影响。但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好

坏反过来会影响企业执行力。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受冲击的是员工思想与情绪,这种思

想与情绪首先表现在收入降低时的浮躁与激动。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一直顺利,稳步成长,突然遭致内外部各

种巨大因素影响而导致企业极度困难,这个时候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极低(长期在稳定之

中,对困难估计不足或者根本没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这就容易产生不满或对立情绪,甚至缺乏对困难局面的深刻全面反思,有时还表现出某种过激行为,执行往往受阻,如果这

种情况出现在单个或少数员工身上,矛盾可能会化解,但事实上在这样的企业,表现时常带

有全面性,执行以及执行力受到挑战。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困难状况,长期在一

种“冲出困境,振兴企业”的说教下生存,企业没有彻底关闭,但却长期低迷,企业员工往往

表现是麻木以及无归属感。这个时候企业单靠宏观的目标已经无法对员工产生有效激励,员

工关注的仅仅是当期企业状态。

战略落空以及目标实现成为泡影,导致对企业策略的不信任感加剧,直接影响员工价值

观与价值取向,在企业内部必然形成一股惯性的对抗执行的暗流。这个时候运用强力去制止

执行不力往往会事倍功半,形成更大的执行力阻隔。

五、组织制度的设计与规范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执行的依据与标准,制度的缺失或者放大都会对执行力产生隔阻。这

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制度缺失,没有一整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结果是潜规则充斥着

管理活动的过程,造成企业许多管理活动无法正常推进,因为缺乏文本性的规则,各个环节的执行便丧失了执行的依据与评价标准,而这个时候,往往与之相对立的潜藏的一些惯性潜

规则对执行形成阻力,这种阻力在企业制度不完善和缺失情况下,似乎是显性的并且“合法的”。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积重难返,加之各种观念根深蒂固,要化解这种阻力绝非易事,必须从制度的清理分类,设计建设上下功夫,弥补制度“空洞”,以文本制度强制隔离“潜规

则”,才能逐步降低执行阻力。

同样,制度放大也会对执行带来阻力。所谓制度放大,主要是指企业的制度完全脱离实

际。空洞空泛,没有执行的基础,完全丧失可操作性,或者无法持之以恒执行下去。这样的制度,往往是束缚了制度制订者与执行者本身。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企业有一些看似很严格的制度,从出发点上,从最终目的上,都无可挑剔,奖罚力度不小,但往往不易兑现,缺乏

可操作性。这个时候,执行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过程。正式发布的制度不能有

效推行,执行遇到了制度设计者与管理者自设的障碍,执行遇阻。

六、人力资源因素与用工制度对执行力的影响

执行的过程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人的因素对执行力影响尤其突出。

首先,在人力资源因素方面,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在内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

源结构和充分的人才贮备,那么,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执行力肯定遇到较大阻力。

这种状况在许多企业即使是民营企业都通常存在,因为在企业执行过程中,往往碰触到的是

人的利益,整个执行的链条上全部是人的环节相扣,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如果执行遇阻,但又

不得不强力推进的话,很多企业往往是在左右思考权衡之后,放弃了执行或者弱化了执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迁就”,在针对一些特殊技术人才、专业业务关键岗位人才上表现得尤其

具体。

其次,企业在用工上如果没有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也会给执特带来巨大阻力。

一个企业,没有对企业员工进出、使用、晋升、降级等作出明确规定的话,那么员工队伍必

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那些在聘用、辞退员工上随意性较大的企业,员工缺乏稳定感与安全

感,归属感,而就业压力又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的话(员工可能在企业执行之初便出现对抗,之后炒掉企业),企业的执行当然会遇到强大执行阻力。

七、传统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对执行力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传统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对执行力的影响事实上就是习惯势力对执行的影

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情感与人际的因素往往优先于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相互对立与

矛盾的时候,很多问题总是从属于情感与人际关系。在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特别在创立时

间较久的企业尤其突出: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通过多年的相处共事,建立了

浓厚的感情与交织密布的人际关系,这种感情关系甚至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企业密切联系

中国最权威的执行力学习门户网站的组织或者个人身上,各种利益与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企业执行力的强大阻力。

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顾及到这些人的情感因素与关系因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执行弱化现象便因此而不断出现,进而逐步加大了执行成本,阻力增大。

八、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对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业务流程设计上的不合理与缺陷同样对执行产生阻力。

从组织结构上看,它是执行渠道是否畅通的保证,许多企业,由于组织结构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或不合理,带来的结果是指挥渠道不畅通,有时甚至出现多头管理双重管理的情况,工作责任压力无法正常传递,管理上出现问题甚至无法快速对责任单位作出准确判断,这就

是通常遇到的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

从业务流程上看,它与组织结构联系密切。组织结构合理或趋于合理了,但是,由于组

织结构的职能(业务)不明确或职能(业务)交叉又较多,也同样会导致业务流程的不合理。

这样,出现的问题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梗阻时,要么无法清晰快速地判断这种梗阻出现的原因,拿出解决的办法,要么就是找出了原因却因为流程混乱,职能职责交叉重叠而使责

任边缘化、模糊化,执行反而丧失了对象和依据,造成企业执行阻隔。

总之企业执行力问题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影响执行力的因素较多,这里仅仅罗列

其中几项主要因素。而影响和制约执行力的因素又是多变的,所以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企业,这些因素也不尽相同,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这里只对执行力影响因素作

篇8: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本文就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以及如何改进提出几点建议。

一、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7号)第十六条“落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经济政策和建房用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第三条第(五)点再次强调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税费减免政策“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要切实落实现行建设、买卖、经营等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然而,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上述优惠条款执行却遭遇种种困境:

(一)对于保障性的安居工程认定的标准模糊

《进一步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丽政发〔2012〕62号)文件第四条第(三)点规定“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旧住宅区,要切实落实现行建设、买卖、经营等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半收取,暂停收取保障性住房交易手续费”。上述条款明确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这三类项目符合优惠政策,而文件中“旧住宅区整治”只是笼统概念,未明确具体项目名称。实际操作中各执收单位仅对上述列举的三类保障房给予减免有关税费。对于城中村建设中农民公寓以及旧城区危房改造的居民拆迁安置房等项目均不予享受优惠政策。

(二)具体的减免收费标准不明确

在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策方面,由于国家、省都未公布具体的项目范围,各地区的相关政策或模棱两可,或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政策的制定,而制定的政策难以满足国家要求的标准,造成执收单位因政策理解差异存在执行出现偏差的现象,执收单位往往以减免项目范围中未列明为借口不予减免。加之有些地方政策,给予执收单位按全年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总额计提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有关收费部门中多为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收费减免直接影响单位总体收入,涉及单位整体利益,执收单位根本不愿意减免相应费用。

(三)难以实现经营性服务的收费

市政府发布《进一步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丽政发〔2012〕62号)文件中明确“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半收取,暂停收取保障性住房交易手续费”。保障房建设过程中,涉及城市绿化补偿费、白蚁预防费、新型墙改材料基金、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城市道路占用费、施工图审查费、土地证工本费、土地测绘费、防雷检测费、房产交易费、招投标交易手续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工程质量检测费等数十种费用。一是对于承担保障房建设任务的企业来说,首先根本无法判断上述费用是否属于经营性服务收费,经营性服务收费的品种多、概念模糊,难以进行明确的划分;其次大多费用的收费部门多为某行政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费用收取往往被列为项目审批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建设单位必须先予缴费。二是其中某些收费项目(白蚁预防费)需成本投入,且执收单位性质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没有收入且还要投入成本直接影响单位整体效益,是导致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免难的原因之一。

(四)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

由于保障房建设减免收费项目涉及多个收费部门,加上政策制定后宣传力度不够。实际执行中,保障房建设减免收费相关政策收费部门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承建单位也根本不知道保障房项目建设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如某市安居房公司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经财务总监建议并积极交涉,退回房产交易手续费等15万元,白蚁防治费8万,新型墙改材料基金和散装水泥发展基金108万元。督促承建单位与各执收单位协商,仅2013年4个项目的施工图查费、防雷检测费、招标交易费、房产交易费等经营性收费用减免约65万元。目前仍有不少执收单位称不知道该项政策,未按规定执行减免收费政策。如城市道路占用费、工程质量检测费等。政策只制订不执行,或执行起来毫无效率如同虚设,则只会损害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几点建议

(一)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名称必须明确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2〕53号)文件将(危房、城中村)改造及国有工矿、农场、林场危房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均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建议各收费部门应当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给予上述项目在建设、买卖、经营等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型收费和政府基金等项目有利于实现税收结构的优化与财政政策的合理化,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明确政府在执行减免政策中所产生的问题

为了明确政府在执行减免政策中所产生的问题,承建保障性住房的单位必须对承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费以及相关的经营项目收费进行详细的列表,并制作相应的会计账簿。对于其中应当享受优惠或者减免的事项也行一并列出,若政府没有及时给予优惠或者减免,应当制作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向政府提交。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与监管,并发挥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带头对相关保障性住房的承建进行自我检查,以现有的政策为基本要求,便于发现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没有实行相关的优惠政策,立即着手进行调查与处理。

(三)逐对优惠政策的执行标准及执行口径明明细化

制订政策的相关部门应当会同各有关收费部门,对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相关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逐一进行梳理,围绕如何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及旧住宅区整治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问题,逐一研究关于减免政策执行范围、执行时间、减免标准、减免环节、保障措施等问题,逐项明确减免优惠政策执行口径及标准,对于有成本投入的减免收费项目,明确成本回拨或补偿的方案和途径。征求各相关征收部门意见后向社会公布,确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减免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确保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使优惠政策的执行标准以及执行口径明细,不仅有利于政府严格地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执法,也有利于保障性住房承建单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建设,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利益,其次,还有利于人民根据相关的细化政策要求政府,及时向政府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全方位地实现人民的住房利益。

(四)对减免优惠政策进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各项减免优惠政策并面向社会公示,做好政策宣传,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提高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执行与情况反应制度,将所得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反应,切实了解人民的住房情况,此外,对于各部门具体执行政策的情况,也要进行实时跟踪与了解。三是财政、物价部门加强监督,建立收费监督长效机制,定期开展保障性住房收费检查,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单位违规收费行为。

摘要:近些年来,保障性住房成为了各级政府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除了提供财政支出外,还需要对现有的住房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革,使得国家的保障性住房条款在各地区得以更好地实现,切实地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由于保障性住房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优惠政策,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许青学.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基于府际关系视角的分析[J].财经报告,2012

篇9:制度建设 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11月8日,“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大连站的会议在一片喝彩声中结束。至此,历时三个月,遍及全国十大城市的“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高峰论坛由国内著名的管理与信息化咨询公司AMT咨询主办,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合肥、大连等十大城市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内管理咨询业界专家、软件实施专家及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家、高层领导、实战派战略专家及社会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企业战略执行难题,并分享AMT咨询近10年的咨询心得及实战案例精髓,以及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经验。

各地参会嘉宾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系统地了解了以企业战略实现为结果导向的企业运营之道,以及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参会嘉宾从大家的经验中学习到企业各管理环节的控制办法,了解企业战略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了解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行业及其他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案例,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帮助和借鉴。

中国企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成长之后,面对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依靠理性的判断、科学的决策及卓有成效的运营保障体系。这是当今中国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务实问题。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为我国企业的战略愿景从虚无缥缈变成现实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为中国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助力。

“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各站会议回顾

让战略落地,提升新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

——“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北京站剪影

首站“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

系高峰论坛”8月在北京拉开帷

幕。AMT咨询秉承了一贯追求的"专业实用 面向行动"实用精神,为论坛设置了一系列面向企业战略制定与贯彻执行的议题。嘉宾就战略的分解与实施、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业绩监控与高层决策、软件助力打造最佳企业经营管理平台等一系列企业家、高层领导所关心的话题展开了演讲和讨论。

会上AMT集团CEO孔祥云先生的致词体现了本次论坛的举办宗旨:作为一个经过十年发展的、案例入选哈佛商业评论的咨询公司,AMT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首先是将自己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其次是希望与同行以及客户交流一些对咨询行业的新认识。在孔祥云先生讲话的带领下,与会嘉宾包括AMT咨询合伙人彭一先生、AMT专家顾问王鹂女士、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ERP专家崔晓阳先生在内的众多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其中,“企业高层会议节拍理论”、“销售导向的表象报表暗藏经营危机”等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信息化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上海站剪影

9月18日,“AMT企业战略执行保

障体系高峰论坛”经北京、青岛、合

肥的成功举行之后,来到了此次论坛全国巡回研讨会的第4站上海。与会来宾包括:浦东发改委蒋慧工局长、肖现平副局长、上海信息服务协会罗海蛟秘书长、马海涌副秘书长、虹口区科委陆文主任、贝因美范敬副总、中建国际陈康副总、黄金搭档刘作伟总经理、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施万中等诸多重要政府机关领导及知名企业高层百余位。

AMT集团CEO孔祥云先生首先为“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上海站的召开致开幕词。AMT咨询合伙人彭一先生以“战略执行保障体系与战略执行计划”为主题做了演讲,详尽分析了为什么有90%的公司不能成功地实施企业战略的原因,并提出了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和执行计划,为企业点出了问题所在;此后,AMT咨询北京公司总经理廉奇志先生就“基于会议的战略执行推动体系”为主题展示演讲,分享了AMT咨询关于会议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向在场的来宾介绍了和谐会议体系在企业战略执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建设和谐会议的方法。

此外,来自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副总陈康先生、源天软件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黄培先生、金蝶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红文先生、IDS Scheer中国大中华区总裁洪中先生也分别就“中建国际战略转型案例”、“实现咨询成果的价值落地”、“从A至A+提升战略执行力——中国企业信息化之道”、“以开放的流程管理实现战略的落地执行”为主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午的主题沙龙——战略执行保障体系的现实演绎,由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金贤教授主持,受到了到场来宾的热烈反响。

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让企业战略落地

——“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泉州站剪影

本次“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

峰论坛”第六站会议9月27日在福

建泉州召开。此站会议同时作为“第三届福建CIO俱乐部大会”得到了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在福建信息化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针对福建服装鞋帽企业多的特点,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曾任李宁公司、深圳宾奴(Baleno)公司高管的王鹂女士、AMT咨询服装行业高级经理王君女士、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IO吴联银博士、用友公司ERP制造行业资深顾问崔晓阳先生等人,为参会的IT精英们呈上了一道管理价值IT落地的饕餮盛宴。

会上嘉宾发言精彩纷呈,其中焦点人物——特步(中国)副总裁兼CIO吴联银博士的演讲备受关注。他向来宾讲述了自己如何完成了由乙方到甲方的转变,并结合他在甲方和乙方的双重经验和对信息化的研究给出了企业进行IT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IT落地的宝贵经验。

沙龙上,嘉宾共同探讨了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企业要搞信息化了,上了各种各样的系统,公司的信息都进了系统,这些信息怎么保密?这些系统要是哪一天坏了,业务数据都在系统里面,企业该怎么办?公司的保密信息被员工用电子邮件和QQ等工具发给竞争对手了,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公司的信息如何保密?……福建省信息协会CIO分会秘书长谢磊先生在沙龙中与来自七匹狼、劲霸男装、鸿星尔克、安踏等多家知名服装品牌企业的IT负责人对话,与所有来宾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支撑战略 结合业务 达成共识 推动变革

——“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广州站剪影

本次“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

论坛”广州站会议于11月2日,在广州

亚洲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百事(中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佛山电信、广东有线、和记黄埔(中国)商贸有限公司、南方李锦记、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美赞臣公司、美的公司、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珠海丽珠医药集团、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余家华南区知名企业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AMT咨询在此次巡回研讨活动中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模型在广州继续传递。AMT咨询指出,战略落实需要三层体系保障:第一层:以会议管理、经营分析、预算考核为基础建立企业计划、执行和控制为目标的战略控制层;第二层:以业务流程、岗位描述、绩效测评为基础架构,对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各职能领域构建稳定的流程执行层;第三层:以ERP、CRM、SCM、PDM、KM、EIP、EAI等大量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撑平台。

会上,AMT高级经理王君女士、AMT咨询合伙人葛大光先生、用友软件广东区副总经理马文毅先生等众多嘉宾分别就“战略执行过程的业绩监控与高层决策——经营分析结构与报表”、“面对成本压力,企业如何通过生产力提升实现利润最大化”等主题分别发表演讲。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著名流程管理专家、AMT运营总裁王玉荣女士带来的演讲——“从流程优化的一个经典表格说开去”。现场嘉宾纷纷表示,王女士的演讲互动性强,生动有趣,调动了现场来宾的热情,同时又将企业流程优化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现场的观众。现场观众还表示,AMT举办的“AMT企业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高峰论坛”很好地将企业战略执行方面的各种理论、方法和经验带给了企业,这将对企业今后的战略执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感到不虚此行。

上一篇:“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个人检视剖析材料下一篇:税收实务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