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

2023-05-10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

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

制度管人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取得工作成效,必须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加以提高。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些年来,消防部队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探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在制度执行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针对制度执行力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才能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一、 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针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初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各方面还存在问题。第一,制度的可行性的不强。制度的设置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对制度执行力的各个方面提出根本的、实质性的要求,而不是空洞化的要求,看似健全,却无从执行。这不但使制度的执行难以进行,而且制度的权威也受到藐视。第二,制度的设置没有从全局性、长期性进行考虑。制度在执行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制度的执行。因此,制度的设置不但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反馈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从各个方面使制度得以完善。第三,制度的责任主体缺位。制度对制度执行者的问题往往集中于制度执行者这一方面,忽略了对制度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各个方面的考虑,从而使其他各方不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第四,制度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制度在对责任的追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弹性”,不能很好的体现制度的威信,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是制度执行者的力度不强。制度的执行者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执行制度不到位的现象。第一,是由于一些干部的“特权”思想在作怪。他们认为对制度的执行是对自己权利的削弱,只是在正式场合下表现自己对制度的执行和拥护,然而在平时却对自己执行的制度视而不见,自行其是。第二,是一些干部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不必理睬。他们认为制度的执行不是自己的事,不把制度当一回事,能躲则躲,躲不过则看看能不能打打“擦边球”,怀着“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的思想。第三,是一些干部对制度的学习不到位。他们对于制度的知识是知道有这回事即行,浅尝则止,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当真正去执行时,却又由于对制度的不了解而不能对制度的真正执行。

二、 提高方法:

一是不断加强对制度的完善。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看制度本身的可行性。制度本身的完善是制度执行的前提。第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必须是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进行明确的规定,不能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规定,从而使制度得以真正的健全,制度的权威得以存在。同时,制度的设立必须具有严密性,防止“弹性”的现象出现。“弹性”是制度的大忌。“弹性”的出现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就有可能被钻空子,使制度不能真正有效的执行。第二,制度的设立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必须明确规定评价的目标、要求、内容等项目,做到切实、有效。第三,制度对于各个方面的责任主体必须明确他们的职责,并提出相关的要求,使制度得以不断完善。第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对违反其职责的相关责任人必须予以严厉的惩罚,绝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水平。

二是不断加强干部的学习力度。自觉执行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制度只有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执行才有最深厚的根基,这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所在。要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第一,要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在理论的成熟上,才能使干部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发生,使制度得以执行,进而推进制度执行力的提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使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从中扫除“特权”思想和打“擦边球”的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自身的责任意识。第二,要增强对制度知识的学习。在新的制度下来的时候,尤其是“一把手”应该重视制度的学习,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而不是只注重学习的形式。在干部工作的实践中,对相关问题可以有效的执行。第三,增强自律的意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消防部队应该营造一个“自律”的良好环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干部队伍的光辉形象。

三是严格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保证。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的清晰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确保制度执行的监察到位。同时把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价体系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制度执行考评体系,确保制度执行平稳、有效的开展。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同时加强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效果。而且在监察中营造一个“督查严格、违者必究”的监督检查环境,推动制度的执行,使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实。

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不仅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自律,还需要完善的制度。我们必须建立制度运行的长效机制,注重制度的创新,才能确保各级机关对各项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交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省交通事业已有全面的发展。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完善企业管理的建设,强化职工干部的责任心,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企业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提升企业地位。

一、建立企业信誉度。

信誉度的建立是依靠制度保障来完成的,通过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不断改善来夯实基础,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新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

1、培养职工干部的良好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战略决定未来,执行决定成败。良好 的态度决定执行力的实施,同时它也是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才能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的远景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2、强化企业制度体系建设。

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管理编制或创新,同时也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序渐进。当然并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同样的错误,稳中求胜。

3、执行力的建设。

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执行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执行力不能停留在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更应该着重于管理者的观念改变。所以执行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管理者身上,管理者的执行力能弥补策略的不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执行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仅仅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陕西高速集团石泉管理所汉阴站于晓春(18291559626)

第三篇:完善制度体系 提高制度执行力

[摘要]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无论是作为领导核心的“全面从严治党”,还是作为车之两翼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更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不折不扣的执行。

[关键词]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并同时提出: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任务完成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的成效如何。所以,这既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又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那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和完善上做到:

科学性。科学性是制度管用和成熟的关键因素。只有科学的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改革需要,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相反,一项制度的执行一旦有了回旋的余地,有了投机取巧的机会,这个制度也就谈不上是科学的,更不用期待能管用了。中央八项规定以来,从吃住用行每个环节、端午中秋每个关键节点抓起,不放过任何可能损害到党和政府形象的细节,可谓“稳准狠”,使得作风建设有了明显的好转;相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由申报向核查以及即将探索实现的公示的转变,恰恰说明了原有的“申报”不尽科学,材料申报完就被“保管”起来,是否真实、是否完整无人问津,基本没有发挥“预防腐败、发现腐败”的功能。而核查比例的不断提高、核查级别的向下延伸(北京等地已将科级干部纳入到核查范围),都是在尽可能的使得这项制度更加科学、更加严谨。

整体性。推动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在打地鼠的游戏中,有很多个老鼠洞,可能几个老鼠洞会同时冒出老鼠,打这个,那个可能又冒出来,而改革就是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打地鼠考验的是人的手眼并用,改革是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这就需要在每一个洞口都放一把制度的锤子,随时发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出现问题。

协调性。“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针对单一制度而言,一个制度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既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又不能引发其它领域出现问题,或者说制约其它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于一个问题而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制度设计,尽可能的完成制度的配套。要调整收入分配,必须要相应的对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要防治大气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就要改变以往的唯GDP论英雄,改变政绩考核机制,同时还要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想办法割断利益链条、用制度倒逼责任意识的强化。同时在立法上加以完善,提高违法成本。只有这些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制度协同作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偏废其一,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公正性。全面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老百姓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以前是想着吃饱穿暖,现在更多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公”。而恰恰在关系老百姓福祉的民生领域,比如说教育、医疗、就业等等,存在者严重的不公正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一部分群众需求的满足和需求层次的提升,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经因此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产生心理焦虑,社会认同感正在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所以,无论是制度的设计,还是改革的推进,都要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的公正,这也是改革举措得以落实的必然要求。

关于改革的一系列决策和措施,不仅要考虑到资金、技术、人力上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决策部署是要执行下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所以,这种社会可行性不可忽视,公平公正则决定了社会可行性的程度。只有规则的公平才能更好地维护权利的公平、机会的公平,规则公平了,无论哪个群体都没有理由不支持改革、不配合改革,也只要这样的制度措施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才能推动改革。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所以,公正性既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我们制定决策、完善制度、推进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

借鉴性。“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改革任务最基本的目标要求------时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是不容易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制度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就会很长。而如果能有效地借鉴一些成功的治理经验,必然也就减少了工作量,就能大大缩短制度的成熟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科学的制度为执行提供了必要前提,但是制度要真正能够解决问题,成为改革的最可靠的保障,还需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一、具备使用制度的主动性。执行力现在面临的是各式各样的执行不到位,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规章制度,都存在着执行上的一个共性问题------主动性差、自主性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使,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推三阻四,在制度执行上搞实用主义。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潜规则”的大行其道。办事找关系、说人情,谁有关系谁的事就好办。长期以来,在个别地方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按制度办事的人往往很难办成事,甚至可能办不成事,而所谓的“按套路出牌”的人却能轻轻松松、顺顺利利的办成事。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危机。所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最直接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制度的使用率。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制度有全面的了解。要画一个圆,圆规是非常精确的仪器。可是如果对圆规不了解,不知道怎么使用,可能就会选择用量角器或是别的什么工具。

同样的,只有了解了制度,才能更好地使用制度,才能进一步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而这个优越性就体现在它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上。如果用量角器来画圆,很可能要修改很多次,而一旦用圆规画了圆,这个圆必定是无可挑剔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用制度来解决问题,而选用其它的途径,很可能成本会很高,这个成本可能是时间上的、也可能是金钱上的、还有可能是心理上的。事实证明,利用制度解决问题是既是一条捷径,也是最可靠的方式。

二、提高对制度的敬畏意识。了解制度优势提高制度使用率,这是一个正面的措施。相应的,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避免使用其它方式解决问题,还需要负面措施予以配合。当下,与制度和法规对立的众多因素中,一定程度上,利益和潜规则占据了主要位置。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要让人们更多的使用制度来解决问题,提高主动性,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堵住其它方式发挥作用的渠道。

规则以外的方式不外乎权力、金钱、关系,怎么才能管住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实现“一旦在制度和法律之上、之外发生作用,就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最关键的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权力套上紧箍咒。管住了权力,自然也就管住了关系、人情、金钱在不恰当的地方、以不合适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加大制度执行不力的成本”,增强执行者对制度的敬畏意识,倒逼执行者选用制度和法律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常态。

三、增强对制度的修正意识。从制度制定者的角度和执行者的角度,一个制度到底是不是科学,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制定者可能更倾向于制度的应然状态,尽管制度的制定是在充分的调查论证基础上。但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最好工具。一旦制度被运行,很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一些问题。可能由于制度本身,也可能由于制度的执行环境。所以,执行者又必须具有修正意识,把实然的情况反馈给制定者,共同的调试和完善制度,以使得制度更好地被执行。

此外,对制度的的敬畏和不折不扣的执行不是单纯依靠执行者自身就能做到的。违法成本再高,如果没有人发现,也难以起到威慑作用,这就需要监督者站好岗。但实际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恰恰就处于监督意识薄弱,问责不力的恶性循环中。

监督是问责的重要前提。有些监督主体不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觉得反映情况会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是麻烦;有些监督主体不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工作态度仍然停留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层面上。所以,面对着监督权利行使不积极,监督职责履行不到位,问责也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反过来,如果问责到位,监督意识也会有所提高。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最专业的职能部门-------纪检委,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工作,也为群众监督开辟了更多的渠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为群众的举报监督增强了信心。现在的执行力状况正在向好发展,这与监督问责的不断强化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了执行,看起来很好的制度也可能并不实用,因为执行是检验制度的必经途径;没有了执行,再完美的制度也都只是文字而已;没有了执行,坏人就可能任意横行,好人就有可能无法充分做好事,因为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慢慢流失。相反,只有科学、严谨的制度真正执行下去,才能让制度不断成熟、真正管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的支撑。

第四篇: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如何提高执行力

由于业务的扩大,需要通过增加人手和工作分工来提供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支撑,为了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和高质量地展开,组织开始着手制定各种流程规定、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组织能以更强的能力完成更大的业务量,但在企业实务中,却常常出现,制度很完整,装订得很美观,但放

在抽屉里或仅仅挂在墙上给人欣赏,工作人员依然按照各自的习惯开展工作;制度完美有序,工作混乱无序。

ISO9000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目前通过ISO9000的中型以上企业可能已经超过了总量的80,小企业也有大量的已过或正在通过,但这些企业里有多少能执行到80呢?在进行质量文件编写过程中,企业把内部60左右的流程、规定都重新审核了多遍,并据此制定了针对性的系统方案,为迎接外审,企业也不遗余力地展开培训和贯标,花了大量的精力,就为了那一纸证书?

而当绝大部分企业已获得ISO9000证书时,证书本身也就像营业执照一样,仅仅是一张基本的文件,不再是品质的象征和竞争力的象征了。

竞争力体现在ISO9000的执行情况,体现在企业流程、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细节和执行力,细节体现质量,执行力体现效率。

制度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呢?

在《从基层员工需求看执行力改善实务》一文中,笔者曾经探讨过基层员工的需求成因,其他成因可以列举如下:

1、制度不合理(包括不公平、不流畅、太复杂、太难、漏洞多等)

2、固有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很大(如宽松的习惯和过于严格的新制度,引起大范围抵触)

3、未培训就执行后的反复(被执行者说不知道,收回执行或减轻执行都会对后期工作埋下阴影)

4、缺少监督执行人(没人愿意做恶人,执行时一再迁就,制度逐渐弱化)

5、领导不执行(领导的例外原则和企业政治交易,抵消或抹杀制度)

首先必须具备小事处理能力,才能谈到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比如工卡的佩戴,除了操作工在工作时间外,进出厂、其他员工的上班时间,必须挂工卡,未挂者一律罚款10元/次,专人执行,检查人应该发现而未发现或未处理的,处检查人双倍罚金,首先讲明佩带工卡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强力推进,每周公布,形成执行习惯,也就会形成行为习惯;

再比如办公环境的维护,某企业曾制定一个规定,离座超过15分钟的,必须将椅子靠在桌子指定划线位置,否则,每次处罚10元,连续执行3个月,处罚了10多人次后,习惯产生了,连新人进来几天也受氛围影响,很快养成习惯。

一、制度不合理

制度不合理引起的抵触,进而产生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使企业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的无所适从产生的困惑,会导致企业文化形成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在制定者离开组织后3到5年,还能健康地运行,后期的改变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少量地调整,这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的深刻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

二、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冲突大好范文版权所有

流程是合理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或行业现状,行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行业的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资源管理的手段,如软件开发业与流水线生产制造也业就差别很大。

而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起着范围介定的作用,新制度太过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利斗争、消极怠工等,延伸到客户,空降兵将被逼宫、老板威信会降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

即使制度考虑了原有文化,但新制度执行前的宣贯依然重要,新制度的宣贯必须由企业的实际影响力人员带头,不然后遗症影响深远。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可以在宣贯文件中附带一笔,如:由部门主管负责将文件内容传达到每个人(会议签名),如未通知到,员工违反规定,并认为未接到通知,主管又不能拿出明确证据证明该员工已获知的,由主管承担责任。

严格避免执行制度后,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四、缺少执行人

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制度监督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支持,是企业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

监督执行人特征:顽强的意志,原则性强,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超越一般的正直人品,无亲属在企业,熟悉企业所有业务环节。好范文版权所有

执行人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如有意遗漏的双倍处罚),执行人必须获得企业最高长官的支持。

五、领导不执行

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如何提高执行力

由于业务的扩大,需要通过增加人手和工作分工来提供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支撑,为了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和高质量地展开,组织开始着手制定各种流程规定、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组织能以更强的能力完成更大的业务量,但在企业实务中,却常常出现,制度很完整,装订得很美观,但放在抽屉里或仅仅挂在墙上给人欣赏,工作人员依然按照各自的习惯开展工作;制度完美有序,工作混乱无序。

ISO9000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目前通过ISO9000的中型以上企业可能已经超过了总量的80,小企业也有大量的已过或正在通过,但这些企业里有多少能执行到80呢?在进行质量文件编写过程中,企业把内部60左右的流程、规定都重新审核了多遍,并据此制定了针对性的系统方案,为迎接外审,企业也不遗余力地展开培训和贯标,花了大量的精力,就为了那一纸证书?

而当绝大部分企业已获得ISO9000证书时,证书本身也就像营业执照一样,仅仅是一张基本的文件,不再是品质的象征和竞争力的象征了。

竞争力体现在ISO9000的执行情况,体现在企业流程、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细节和执行力,细节体现质量,执行力体现效率。

制度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呢?

在《从基层员工需求看执行力改善实务》一文中,笔者曾经探讨过基层员工的需求成因,其他成因可以列举如下:

1、制度不合理(包括不公平、不流畅、太复杂、太难、漏洞多等)

2、固有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很大(如宽松的习惯和过于严格的新制度,引起大范围抵触)

3、未培训就执行后的反复(被执行者说不知道,收回执行或减轻执行都会对后期工作埋下阴影)

4、缺少监督执行人(没人愿意做恶人,执行时一再迁就,制度逐渐弱化)

5、领导不执行(领导的例外原则和企业政治交易,抵消或抹杀制度)

首先必须具备小事处理能力,才能谈到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比如工卡的佩戴,除了操作工在工作时间外,进出厂、其他员工的上班时间,必须挂工卡,未挂者一律罚款10元/次,专人执行,检查人应该发现而未发现或未处理的,处检查人双倍罚金,首先讲明佩带工卡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强力推进,每周公布,形成执行习惯,也就会形成行为习惯;

再比如办公环境的维护,某企业曾制定一个规定,离座超过15分钟的,必须将椅子靠在桌子指定划线位置,否则,每次处罚10元,连续执行3个月,处罚了10多人次后,习惯产生了,连新人进来几天也受氛围影响,很快养成习惯。

一、制度不合理

制度不合理引起的抵触,进而产生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使企业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的无所适从产生的困惑,会导致企业文化形成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在制定者离开组织后3到5年,还能健康地运行,后期的改变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少量地调整,这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的深刻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

二、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冲突大好范文版权所有

流程是合理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或行业现状,行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行业的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资源管理的手段,如软件开发业与流水线生产制造也业就差别很大。

而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起着范围介定的作用,新制度太过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利斗争、消极怠工等,延伸到客户,空降兵将被逼宫、老板威信会降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

即使制度考虑了原有文化,但新制度执行前的宣贯依然重要,新制度的宣贯必须由企业的实际影响力人员带头,不然后遗症影响深远。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可以在宣贯文件中附带一笔,如:由部门主管负责将文件内容传达到每个人(会议签名),如未通知到,员工违反规定,并认为未接到通知,主管又不能拿出明确证据证明该员工已获知的,由主管承担责任。

严格避免执行制度后,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四、缺少执行人

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制度监督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支持,是企业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

监督执行人特征:顽强的意志,原则性强,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超越一般的正直人品,无亲属在企业,熟悉企业所有业务环节。好范文版权所有

执行人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如有意遗漏的双倍处罚),执行人必须获得企业最高长官的支持。

五、领导不执行

[page_break] 即使企业设置了制度监督执行人,但与其平级或上级领导人违反制度后,如何处理,特别是当该领导人为元老或实力派时,除了要考验监督执行人的协调手段外,企业政治在此种情况下会毫不掩饰地体现出来,该有效地利用企业政治还是规避企业政治,其实最后将考验企业最高长官的管理能力倾向。

第五篇: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周全缜密的制度体系

1.清理修改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其次是要将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修改完善。三是要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同时要做好执行制度的宣传、准备工作,使全体职工知晓制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促使职工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制度执行。

2.明晰业务流程,提炼核心内容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提炼出几个核心内容,明晰每一个工作流程,再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用流程来推动制度执行者的工作,让制度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部门而言,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这些内容都必须在描述关键工作流程时体现出来,这等于给执行者的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职能进行定位。定位明确,执行者和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

3.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

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岗位的岗位名称、任职条件、工作项目、工作依据、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责任追究等内容,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包括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首先,增强员工忠诚度。一是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二是要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三要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四是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坚决服从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而是主动的,善意的服从。公司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

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行业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合理的奖惩制度。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体则要给予崇高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强教育,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并给员工算一算不团结会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总之,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氛围,形成具有有效制度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没有完善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

1.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各负好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

2.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

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和其一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各科(室)对照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一项项考核。考核的程序按自上而下方式进行,即上级考核下级,一级考核一级,考核结果要作为职工绩效奖金发放和职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

3.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

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从委领导到各科(室)负责人到一般职工层层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了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委领导和纪检监察、人事、法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职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

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离岗培训或采取组织措施,应调整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岗位,应降级降档的坚决予以降级降档。

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住建委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如何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执行力要成为一种强势,必须要把握执行制胜的二十四字真经:认同文化、统一观念、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强化执行和严格考核。

1、认同文化。就是认同企业的文化,并掌握该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好的工作方法、做事原则、信仰追求,概括来说就是认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此特指精神财富。

2、统一观念。是针对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问题。一个团队的价值观不统一,无从来谈凝聚力。让你的员工与你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你工作流程中的关键领域,这样你的员工就会以企业为荣,并充满自信和快乐的将执行力进行到底。

3、明确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将去哪里。这个目标是符合SMART原则的,即: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切合实际的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团队和执行者得以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目标的企业会在市场的大潮中成为泥沙被淘汰出局。明确的目标是执行的方向,同时也是执行力前进的牵引力。

4、细化方案。细化方案是解决通过什么方法到达目标的问题。策划方案确定后必须要配备执行细案,即执行工作的标准和规范,要保证员工做正确的事,并把正确的事做正确。

5、强化执行。就是强制性的去干、去做。思想对头了,价值观统一了,又明确了目标,还有系统的方案可以去操作,如果不干,一切为零。要建立检查体系,通过目标体系书、工作计划达成表、月度绩效考核表以及过程质量控制表等工具行使监督职能。要求员工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标准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项细节工作。

6、严格考核。企业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是规范行为,激励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医院重点专科体系建设下一篇:英语作文中考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