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套路

2024-04-24

记叙文答题套路(精选5篇)

篇1:记叙文答题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2012-5-16

裴有忠整理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

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外貌)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

(5)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40、解题技巧

指导要点:

1、要有自信心,相信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2、要注意多次阅读原文,不要一扫而过即动笔答题。

3、阅读原文时要注意把握分析原文的语言等。

4、思路是: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

(一)看标题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完成整体把握文章的各项要点)

(三)审题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重点考查局部研读)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同样要注意整体把握)

答题时如能运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回答的,则尽量用原文语句、词语。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此外,答题时不要孤立考虑问题,而要有整体意识。

篇2:记叙文答题套路

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一、文题解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及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文题的途径来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综上,透过文题,可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三、文意把握,主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事件,感受主旨;对文和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六、赏评拓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字作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的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这是中考记叙文阅读考试的几个大的方面,希望我们在组织复习时能够抓住重点,给学生以指导,特别是答题方法的指导,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考查形式,不再列举。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章,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速读文章——看清文章

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2)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自然 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也有诗的韵味美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7、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评价或赏析: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或态度,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1、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3、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4、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不一定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15、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6、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7、记叙文中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8、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19、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2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1.概括题

① 一般概括:

解题方法:六要素法,找到六要素。

答题方法:(答案如何表述,答案骨架,下同)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是主干,时间、结果有时需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② 高度概括:

解题方法:★审题+分层+找原文:分析原文,看清要求概括什么?文章结构、心理变化、某过程等等;回读原文,分层。

答题方法:一般方法:动宾结构:动词加宾语,但这是基本方法,中考题要具体分析。如07年用词语答,08年用句子答,都未使用动宾结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变的是分层和找原文的方法,几个空多数出自原文,少数自己总结。2.人物分析

① 外貌、动作、语言

品质——要全面 ② 外在表现

心理和情感¬¬——要入境 ③ 内在品质

外在表现——要准确

④ 人物心理变化

要分层并尽量在原文中找答案(找原文+概括)

⑤ 描写

人物品质

描写有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动作)等,作用: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形象。

3.指代

解题方法:找原文+概括。

4.词语鉴赏与写法分析

★词语鉴赏总公式:表义+语境义+(切入主题)注意:是否切入主题要看具体情况。① 词语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的意思是„„,在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人物/事物„„的品质/特征(表+深+切)切入主题的三句套话:

表现人物„„品质

表现事物„„特征

描写了„„场景 ② 鉴赏单个词语:

解题方法:表义+语境义

答题方法:××原意指„„,这里指„„。③ 运用修辞方法的词语

指明修辞+解析语境涵义+切入主题 5.

语段作用:

1.开篇点题 2.设伏笔 3.作铺垫 4.渲染气氛 5.深化中心 6.点明主旨 7. 承上启下 8. 总领下文 9. 总结上文 10. 照应开头

答题思路:如果考察语段作用,如07年考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分析,答案往往有多个点,参考分数。6.句意、文意理解 关键要入境,仔细体会作者的意思和感情,理解深层义时从“双关、深刻、暗示、含蓄”四个角度来思考。

7.标题作用 内容类: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人物品质,交代文章内容,交代要素。线索类:(题目的物、理)作为文章线索。功能类:激发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8.开放性试题

解题方法:首先仔细审题,如果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就必须在表述中有原文句子;如果要求联系自身经历,必须提到自身情况;如果要求联系课内教材,如果要求补充课外事例、名言等等,都要按要求。

答题方法:Z+Y+Q叙述法

Z(Zong总述句):比如,“经历挫折让我们变得成熟”,用一句话说明观点。

Y(Why为什么):比如,“因为挫折让我们学会等待,学会反思,学会坚持,学会自强,我自己在生活中„„”

Q(Que,确认总结):比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历练,变得更加成熟,更加从容。”

注意:近两年中考记叙文这一题不会像我们平时练习那样,开放题几十个字全来开放性写你的看法、感悟,而是出成综合题会插入考察对原文某部分的理解,进而让你谈体会。所以ZYQ答题法已经不能完全应用,很多时候是直接写感悟,关键是解题方法中讲解的审题,按要求做,准确理解文章。记叙文阅读答题时三大错因

记叙文阅读相对较难,很多同学答不准题目失分。概括来看,失分原因无非三种:

1.不全面,没有充分考虑

不全主要出在分析题,主要表现在:回答人物品质题时,人物往往展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有时有一种品质很明显,还有的品质不明显,同学们容易漏掉一部分人物品质。所以前面说到,分析人物注意全面。回答语段作用时,往往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能找到3、4个,分析标题作用往往有2-3个,大家容易找不全。2.不深入,不联系主旨、情感答题

不深主要出在理解、鉴赏题,主要表现在:理解人物感情时不能结合文章主旨,所以理解的不透彻,不深入。理解了表层,缺少深层;鉴赏写作手法时,比如炼字,由于没有考虑主旨和人物感情,所以分析评价时没有结合着谈,分析不够透彻。3.脱离原文,不用原文回答

很多题目答案均在原文中,如高度概括题等,不寻找原文答题,耗时且不易正确。记叙文答题技巧 1.区分答题梯度: 之所以出现不全不深的原因,主要因为答题缺少梯度,平均分配时间,以回答第1题时对待简单题的心态面对后面的试题。数学有小题、大题,语文记叙文也有梯度。所以我们把题目分成两种,要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难题停一停,想想方法,多分析一会儿全面深入一些。

简单题(主要找原文):概括题、指代题、心理变化题等

复杂题(主要理解思考):词语、写法鉴赏、语段作用、标题作用、任务分析等(要“瞻前顾后”不能只局限于部分文章 要看全文找有没有呼应啊,铺垫啊)2.使用结构化的答题方法:

课堂反复练习的方法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使用,多使用套路结构、套路话语。

3.参考题目分值:

有一些题目有多点,典型的如人物品质题、句段作用题、标题作用题。此时为了不漏点参考分值,往往1分1点,少数时0.5分一点。3分及以上往往1分1点。说明文阅读

篇3:简列自然地理答题的“套路”

在自然地理解答的过程中,有许多套路性思路,现简要列举其中的部分知识,希望能给广大的考生一些指点,进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然地理答题的规范性与完整性。

一、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如青藏高原——中国太阳辐射最强的成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大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又如四川盆地——中国太阳辐射最弱的成因:盆地地形,中间低,四周高,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如吐鲁番盆地——夏季中国气温最高的成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沙漠广布,增温快;多晴天,日照时间长。

又如南极地区——冬季世界气温最低的成因:纬度高,气温低;海拔高,气温低;南极地区是陆地,受陆地影响大,冬季降温快,气温低;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冰雪强烈反射太阳辐射,热量散失多,气温低;南极地区四周受南极环流(寒流降温)影响,气温低。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如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而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大于北方,夏季北方昼长大于南方,弥补了太阳高度小的不足,再加上南方夏季多雨天,所以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北方的昼长小于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也小于南方,故冬季南北温差大。

又如纬度大致相同的伦敦比莫斯科年温差小的成因:伦敦靠近海洋,受海洋影响大;莫斯科深居内陆,受陆地影响大。

五、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影响的因素包括:①纬度位置;②相对高度;③阳坡、阴坡;④迎风坡、背风坡。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谱复杂的成因:南坡纬度低,气温高;南坡相对高度大;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南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

六、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①气候(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②河川径流;③海湾状况;④洋流(寒流、暖流)。

如波罗的海——世界盐度最低的成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丰富;陆地河流大量淡水注入,稀释作用强;海域较封闭,高盐度海水流入少。

又如红海——世界盐度最高的成因:北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小;四周陆地河流很少,几乎没有淡水注入,稀释作用弱;海域较封闭,低盐度的海水流入少,稀释作用弱。

七、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主要包括:①大陆架;②寒暖流相交汇;③人海河流。

如舟山渔场——中国最大渔场的成因: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沿岸寒流与-台湾暖流相交汇,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入海河流(长江和钱塘江)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

八、影响内河航运的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

如莱茵河内河航运发达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0度,无结冰期,全年通航;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大且流量稳定,利于航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流速慢,水流平缓,利于航行;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西部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

九、影响洪涝灾害的因素

主要包括:①自然因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等);②社会经济因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如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流域广,支流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水量大且快。

②社会经济因素——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含沙量加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十、影响水能丰富的因素

①流速快(等高线密集处或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流速快);②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流域面积的大小、支流的多少等)。

如三峡地区水能丰富的成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十一、影响卫星发射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纬度、气象条件、地形等);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交通便利等)。

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的优势: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可以避开地面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

又如酒泉卫星发射的优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绿洲之中。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干燥少雨,大气能见度高,适于发射的天数多;靠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人烟稀少。

十二、影响水库坝址选择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移民等)。

如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影响隧道开凿的因素

①渗漏问题;②坍塌问题。

如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的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穹形构造,比较牢固,不容易发生坍塌问题。

十四、判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方法

水系特征——形态(支流);流程;流域;河道;流向等五要素;

水文特征——水位(汛期);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五要素。

如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内流河,流量小(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气温低于0度,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补给多)。

又如松花江水文特征:流量较大;有结冰期且结冰期较长(纬度高,冬季漫长且气温低于0度);有两个汛期(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含沙量较少(流经地区林木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十五、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

一般来说,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土壤等五要素人手。

如分析中国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地贫瘠。

十六、判读地形特征的方法

①地形类型;②地面起伏状况;③海拔高度。

如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可能是平原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地形。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第三步看等高线密集程度——等高线密集,地势陡,起伏大,则为山地或丘陵;等高线稀疏,地势缓,起伏小,则为平原或高原。

十七、判断等值线凸向的方法

一般采用“高低低高”的口决解释等值线凸向的诀窍。

篇4: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

1、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考察要点:倒叙作用、插叙作用。答题技法:

(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2)插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有时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考点: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情节)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简洁概括法。

人+事+结果

(即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4、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质。(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5、分析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技法:

(1)明确塑造人物手法:

表现人物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此外还有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法:体现在采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2)作用:采用……描写,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

(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思路:突出主题,塑造……形象,表达(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4)赏析人物描写的语句:

思路:确定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生动、传神或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6、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①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

②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

③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④过渡句

⑤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⑥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

⑦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2)分析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考虑。通常内容上作用:

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结尾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或者:表现了作者……态度(观点), 抒发(强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常设悬念、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的……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扣题;呼应标题。

7、题目含义及作用:

解题思路: 题目的含义:(1)题目常常具有比喻、象征或双关、引申的意义,指出修辞(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抓住特征,说明作用。(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内容、情感、写作目的)来分析。(3)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

题目的作用通常有:(1)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风筝》);(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3)充当文章线索(《背影》);(4)充当文眼(《爱莲说》);(5)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6)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8、赏析的角度

①赏析词语

对策: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套路:XX一词原指……,在这里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具有(耐人寻味的/形象生动/一语双关)的效果。

②赏析句子

对策: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A修辞之美:(见修辞)

B句式之美:如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C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D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富有(修辞之美/句式之美/哲理之美)。这句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抒发了……的感情,揭示了……的深刻内涵

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

排比: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反问:起警策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引起下文。

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复:起强调作用。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9、开放性试题

考查读后感悟(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展示出来的。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时候,要紧扣这些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去思考作者通过小说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表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往往是形容词或四字短语,可以从下列词语中选用:

纯真 活泼 开朗 热情 俏皮 敏捷 乐观 调皮 豪爽 干脆 正直 直率 直爽 刚直 豁达 率真真诚 热诚 至诚 赤诚 恳切 率直 坦率 笃实 拳拳 老实 规矩 正派 正经 忠厚 敦厚 温厚 宽厚 淳朴 刚强 顽强强硬 强悍 坚决 坚定 坚韧 坚实

狡猾 狡黠 刁滑 伪善 虚伪 刻薄 尖刻

生龙活虎 生气勃勃 诙谐风趣 妙趣横生 妙语连珠 天真活泼 天真无邪 聪明伶俐 机智灵巧 心灵手巧 能说会道 无忧五虑 无拘无束 开朗大方 幽默风趣 憨直风趣 性格直爽 性格豪爽 直截了当 通情达理平易近人 直言不讳 有口无心 快嘴快舌 心口如一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襟怀坦白 真心诚意 胸怀坦荡 开诚布公 堂堂正正 肝胆相照 光明磊落 忠厚老实 息事宁人 言而有信 心地善良 扶弱济困 自尊自爱 粗中有细

色厉内荏 惟利是图 凶残暴虐 嘴尖皮厚 无恶不作 急公好义 六亲不认 奸猾狡诈 优柔寡断 察言观色

篇5:高中数学答题通用答题套路

数学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2月中下旬到4月底(各地情况有所不同)。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故有“二轮看水平”之说。那么我们在二轮复习时要怎么提高数学的成绩呢?

搭建知识结构桥梁

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

你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查,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不多,但仍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回归课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对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数学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是分析、琢磨、强化、变通重点却是完全有必要的。考生除了要留心历年考卷的变化内容,还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才是重点。这也是强调对主干的考察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同时,还要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这对于考生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又很大裨益。

高中数学解答题通用答题套路

1、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不同角化同角。

降幂扩角。

化f(x)=Asin(ωx+φ)+h。

结合性质求解。

②构建答题模板

化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Asin(ωx+φ)+h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

整体代换: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y=sin x,y=cos x的性质确定条件。

求解:利用ωx+φ的范围求条件解得函数y=Asin(ωx+φ)+h的性质,写出结果。

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2、解三角函数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化简变形;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变形证明。

用余弦定理表示角;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确定角的取值范围。

②构建答题模板

定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注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

定工具:即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转化的工具,实施边角之间的互化。

求结果。

再反思:在实施边角互化的时候应注意转化的方向,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全部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二是全部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恒等变形。

3、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先求某一项,或者找到数列的关系式。

求通项公式。

求数列和通式。

②构建答题模板

找递推: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即找数列的递推公式。

求通项:根据数列递推公式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或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通项公式。

定方法:根据数列表达式的结构特征确定求和方法(如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法等)。

写步骤:规范写出求和步骤。

再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

4、利用空间向量求角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建立坐标系,并用坐标来表示向量。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用向量工具求空间的角和距离。

②构建答题模板

找垂直:找出(或作出)具有公共交点的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

写坐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特征点坐标。

求向量:求直线的方向向量或平面的法向量。

求夹角:计算向量的夹角。

得结论:得到所求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或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5、圆锥曲线中的范围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设方程。

解系数。

得结论。

②构建答题模板

提关系: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

找函数:用一个变量表示目标变量,代入不等关系式。

得范围:通过求解含目标变量的不等式,得所求参数的范围。

再回顾:注意目标变量的范围所受题中其他因素的制约。

6、解析几何中的探索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一般先假设这种情况成立(点存在、直线存在、位置关系存在等)。

将上面的假设代入已知条件求解。

得出结论。

②构建答题模板

先假定:假设结论成立。

再推理:以假设结论成立为条件,进行推理求解。

下结论:若推出合理结果,经验证成立则肯。定假设;若推出矛盾则否定假设。

再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特殊情况、隐含条件等),审视解题规范性。

7、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法

①解题路线图

§ 标记事件;对事件分解;计算概率。

§ 确定ξ取值;计算概率;得分布列;求数学期望。

②构建答题模板

定元:根据已知条件确定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

定性:明确每个随机变量取值所对应的事件。

定型:确定事件的概率模型和计算公式。

计算:计算随机变量取每一个值的概率。

列表:列出分布列。

求解:根据均值、方差公式求解其值。

8、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

①解题路线图

先对函数求导;计算出某一点的斜率;得出切线方程。

先对函数求导;谈论导数的正负性;列表观察原函数值;得到原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②构建答题模板

求导数:求f(x)的导数f′(x),注意f(x)的定义域。

解方程:解f′(x)=0,得方程的根。

列表格:利用f′(x)=0的根将f(x)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开区间,并列出表格。

得结论:从表格观察f(x)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

再回顾:对需讨论根的大小问题要特殊注意,另外观察f(x)的间断点及步骤规范性。

9、遇到大题怎么做?

1、做——常规题目直接做

在理解题意后,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这样一想,做题的方向就有了。

2、套——陌生题目往熟套

高考题目一般而言,很少会出怪题、偏题。很多题目乍一看是新题型,没见过;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或者试着往下面运算两步、做一下变形,就会回到你熟悉的套路上去。因此遇到没做过的题型,不要慌张,尝试往自己做过的题目上套。

3、推——正面难解反向推

上一篇:大班主题水里的动物教案下一篇:好青年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