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2024-04-29

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共8篇)

篇1: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偃师市高龙镇卫生院 中医馆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为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依据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根据我院实际,对我院的中医馆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布局、规划、建设,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现将中医馆建设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卫生院基本情况

我院始建于1955年,于2000年搬迁至镇政府所在地火神凹,占地面积13.26亩,建筑面积6099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107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卫生院。2015年被国家授予“群众满意卫生院”称号;有正式职工38人,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医2人),中级职称8人。目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中医科、口腔科、中药房、西药房、B超、检验、放射、CT等科室。审批设立床位55张。

(二)项目执行情况 1.组织管理

我院负责项目建设的主管领导为院长周高升,领导班子有对项目建设进行过专题研究。

2.基本情况

我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批有中医科;

中医馆面积有200平方米,设二个中医诊室、四个中医治疗室,但是中药房和一个中医诊室没有设置在中医馆内;中医诊室外有医师公示牌,中医药文化宣传框有10个;

中医馆设置在二楼,但是出入方便;

我院注册医师(含助理)24人,其中中医类别5人,占比20.1%;我院配备中医诊疗和中医康复设备有10种,分别是熏蒸机、电子针疗仪、超声诊疗仪、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中低频红外电磁热振治疗仪、电磁波谱治疗仪、象鼻式减重步态训练器、站立架(双人)、OT综合训练台、煎药机;

中药饮片227种;

中医诊室配有电脑及打印机等,能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3.业务开展情况

2017年,我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总人次比为41%、中医处方占总处方比为30.3%;

我院提供中医医疗技术至少有6类,例如:拔罐、中药熏蒸、针刀、温针灸、刮痧、牵引等技术;

开展有3种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有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糖尿病;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群覆盖率为46.08%;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群覆盖率为45.27%;

设立有中医药宣传栏,宣传资料有9种,音像资料有6种,2017年举办中医药讲座有4次;

4.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中央经费到账时间为2016年6月,到账金额为15万,本单位自筹10730元,经费于2016年12月已执行完。

二、建设成效

通过中医馆的建设,一是增加了服务人群。我院2017年总诊疗人次20711人次,其中中医诊疗人次8691人,较2016增加2301人次;2017年全年中医住院202人次,较2016年增加36人次。二是增加中医适宜技术。主要有:熏蒸、运动疗法、艾灸等;三是新进年轻中医师一名。四是增加了20余种中草药饮片。五是美化了就诊环境,为病人提供了中医药特色气氛浓郁的就医环境。六是增加了住院病区,使中医科由原来的50平米增加到约200平米。七是增加了诊疗设备。八是在住院病区建设文化长廊,大力宣传了中医药文化。

三、资金情况

(一)专项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该项目专项资金15万元于2016年9月份到账,2016年12月底使用完毕。该资金用于中医馆的建设,包括设备购进,科室装修(包括病区),空调安装,办公设备,中医馆宣传

等。

(二)单位自筹资金情况

该单位自筹资金10730元用于中医馆项目建设,2016年12月底使用完毕。

中医馆建设项目完成后,2017年,我院又自筹资金1.996万元,对中药房部分陈旧中药柜进行更换。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药房没有和中医馆连为一体。分析原因:我院中药房由来已久,一直在门诊楼一楼大厅一侧,占地40平米,里面有中药柜体积庞大,需拆卸搬出,再行组装。中医馆选址在二楼,房间均偏小,没有相应大的空间供中药房使用。

(二)中医馆选址没有选在一楼和临街的位置。我院一楼窗口科室较多,如收费室,医保办,药房等,没有足够的空间承载中医馆相关科室。

(三)中药饮片种类相对较少。卫生院多为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目前饮片种类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院将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整改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高龙镇卫生院 2017年3月

篇2: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2016年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市、区卫计委指导下,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 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结合我中心工作实际,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省、市、区中医工作要求,我们首先成立了以xxx院长为组长的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规章制度、具体实施意见。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把手”责任制,把中医工作与职工的工作考核密切挂钩。四是将任务到头、责任明确,分级指导,层层负责,使该项工作落实到处。

二、摸清家底,建档建账,准确掌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

为积极配合省、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开展,我中心开展了中医药基本情况摸底工作,认真落实单位技术资源情况、科室设置情况以及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建立健全了中医工作台账,准确掌握了中医药资源的现状,为中医创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中医诊疗区域的整合改造、建立中医服务区,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并将原有的中医人员、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设立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开设中草药房,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项目,宣传推广中医专家及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开设了二个中医科,中医特色康复科,开展拔罐,刮痧,熏洗、中医推拿等系列服务。目前我中心有副主任中医师2名,执业中药师2名,中医理疗师2名,中医推拿师2名。配备现代化的煎药系统。

开馆以来为辖区居民提供中药饮片服务,理疗康复服务。已经形成了“因为有需求,专家愿意来服务;因为效果好,病人乐意来诊疗”的良好互动局面。

中医,是我国的国学,理论与实践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结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是发展传统中医的重要战略,既遵从医改要求,又能推进中医向前发展,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需求,又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方面具有简、便、廉、验、效的优势,中医养生保健在群众中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建设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为辖区居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人群,以“医患合作互动、健康自主管理”的服务模式,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特色的养生、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工作,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构建了中医特色“未病先防”体系。

三、配备资源,扎实基础,加强中医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中医创建工作的主体,由于我院中医技术资源相对不足、中医药设施设备简陋,这便加大了创建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认真思考,冷静分析,想办法,添措施,一是争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多途径培养培训,切实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在中央配套资金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有计划地投入,逐步加强设施设备的建设,购置了中医针灸、理疗器械,完善了中医科室的设置,加强了硬件。

2016年我中医馆引进了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中医体质辨识告别了中医传统模式,进入了更加快捷准确的“E时代”。该软件通俗易懂,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完善和规范了数据资料的保存与查询,实现了对辖区居民的中医药保健与治疗的连续性服务,为今后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四、整体联动,团结协作,工作见实效

我中心在工作中,针对不同体质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疾病预防、食疗药膳、情志调节、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经络按摩等养生保健活动,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放不同体质的中医保健处方,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尤其在康复方面,康复患者在接受系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在专家指导下,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肤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技术和中药熏蒸、腰椎颈椎牵引器、针灸电针仪、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设备进行康复治疗。极大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有效地缩短了康复疗程。

在慢病管理方面,针对社区管理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人,制定适合社区慢病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运用中草药和针灸、刮痧、理疗等中医技术,实施中医特色个性化慢病指导、慢病干预和慢病治疗,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在中医馆建设过程中上级给予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的扶持,划拔专项资金X万元,我中心购置了中药橱约X万元,煎药机约X万元,中医体质辨识仪X万元,中医康复理疗设备约X万元,室内装修约X万元,这些都为更好的建设中医馆打下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室。

篇3: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1 搜集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范围和种类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国医馆乃集中医历史与文化之大成所在, 是宣传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的平台, 也是展示中医药技术、继承优秀传统, 并进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载体。因此, 国医馆的作用和性质, 决定了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作。笔者运用档案学、方志学的理论与方法, 认为国医馆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应分为文字档案资料、实物档案资料和口碑档案资料3种, 其搜集工作也应这三方面着手。

1.1 文字档案资料

文字档案资料是指记载中医发展史实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它包括涉及当地中医发展的图书、报刊、日记、碑记、中医名家手稿和信札, 以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

1.1.1 图书

即有关当地中医发展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图书, 几乎所有涉及中医发展的具备史料价值的图书, 都有其搜集价值, 特别是当地历代史官编篡的正史、政书、方志等。除了馆藏典籍外, 还要注意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物, 如有关会议记录、报告、情况反映、调查研究等资料汇编, 以及有关文艺、科技等内部资料。

1.1.2 报刊:

是指报纸期刊上所反映的有关当地中医历史情况的报道、文章等有关资料, 它是历史活动的记录。由于新闻报道和有关文章所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大多比较准确, 不失为珍贵的历史档案, 如桐庐县改革开放后举办数届“华夏中药节”、“中医药朝圣节”的报道。在搜集报刊资料时, 还要注意搜集本地出版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小报、刊物等, 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中医药内容的记载。

1.1.3 其他文献档案资料:

包括当地历代中医名家、中医家族的笔记、日记、书札、手稿、回忆录、各种图像, 以及家谱、年谱等。这些地方性文献资料, 不论已刊或未刊, 往往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些内容比之官方记载更为详细真实, 可以补充其他档案的不足。

1.2 实物档案资料

实物档案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历史实物, 主要是指遗迹、遗址和文物。

1.2.1 遗迹、遗址:

遗迹、遗址往往能提供有价值的实物档案资料。如桐庐县境内桐君山上的“桐君老人结庐炼丹采药”之处, 就是有名的中药发源地遗迹。遗迹和遗址可以用照片存放于国医馆内。

1.2.2 文物:

历史遗留下来的在中医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如诊疗用具、制药用具、药物加工炮制用具等, 以及与中医药有关的金石、字画、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动植物化石标本等。

1.3 口碑资料

是指贮存在人们记忆或流传在群众口头中, 而未能整理成文字的资料。由于古代中国人民求医问药主要靠中医中药, 中医药与民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 因此这方面的口碑资料各地都相当丰富。特别是那些涉及医药卫生保健养生方面的民歌、民谣、民间谚语, 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 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科学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当然, 这里面不可避免也有糟粕, 要注意去芜存真, 进行筛选和选择。

口碑资料还包括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 就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传闻和人民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述说, 如桐庐县的“桐君老人结庐炼丹采药”。这类资料虽然有的可信度高, 有的可信度低, 但如果与文字资料相互对照, 互为印证, 也会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

2 搜集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主要方法

2.1 阅读文献

阅读有关的典籍、各种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包括报刊、杂志、论文、日记、手稿、谱牒、书札等, 从中搜集与中医发展有关的内容。

2.2 查阅档案

这就需要组织人员到当地档案馆进行查证摘抄, 做成资料卡片, 以备用。

2.3 述录口碑

采取访问老中医、专访名中医、举行有关座谈会等方法, 进行记录。

2.4 信函索取

根据需要和有关线索向知情人发信发函, 索取资料。

2.5 考迹验物

对中医遗迹文物, 包括古建筑、墓葬、碑刻、器物, 以及历史文物等, 进行实地考查。

2.6 行文征集

即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名义以通告等形式广泛进行征集, 把散失在社会上的文物、图书、手稿等收集起来。

3 国医馆中医历史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国医馆中医历史档案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宣传教育, 即向年轻一代中医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宣传中医历史与中医文化以及中医行医的规范、医德医风和优良传统, 起到敬业育人的作用;二是为中医工作者提供前人的经验和技术, 提高中医师、中药师的业务技术水平;三是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历史文献资料。因此, 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对所搜集的中医历史档案资料, 运用档案学方法进行整理和管理。

3.1 分类归卡

即把搜集到手的比较集中、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原始资料 (文字、实物、口碑等) 进行分类, 集中登记, 然后按分类著录卡片。

3.2 建立专题数据库

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中医历史档案专题数据库, 并设计运用软件, 便于使用查询。

3.3 鉴别与考证

历史档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也是鉴别与考证的过程。可与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合作, 对中医历史资料进行书证、物证、人证和理证。所谓书证, 就是把同一问题的不同资料进行比较对照, 求得比较正确的意见。物证就是以实物资料来订正文献资料。人证是用活资料来验证文献资料。理证就是运用专业知识 (档案学、医史学等) 来判断是非真伪。

国医馆中医历史档案工作是一项动态性、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要做到边搜集、边管理, 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利用。

摘要:文章对国医馆建设中如何做好对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1) 作者对所要搜集的中医历史档案作了分类。 (2) 介绍了搜集中医历史档案资料的主要方法, 包括阅读文献、查阅档案、述录口碑、信函索取、考迹验物和行文征集。 (3) 提出了国医馆中医历史档案管理的三种方法, 即分类归卡、建立专题数据库、鉴别与考证。

篇4: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建设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进一步落实省中医药管理局近两年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全省中医药特色进基层工作会议精神,为努力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三个三分之一”目标,我院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宗旨,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目的,开展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特色服务建设工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为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卫生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卫生院实际,积极研究制定了盐锅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规划,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1-

组长的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人才培养及特色科室服务能力建设

我院现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永靖县名老中医1名,中医执业医师2名,中药师1名,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精神,我院派一名执业中医师参加了“中医学经典”培训班,并选派一名中医师参加了“中医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班,结合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室,积极推广使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开展针灸、推拿、按摩、火罐、浮针等中医特色服务。同时为发挥县域名老中医作用,开展师带徒工作,我院于09年11月聘请我县名老中医张志高先生专堂坐诊,并安排一名中医执业医师拜师,负责卫生院中医科门诊诊疗工作,还经常开展一些中医理论知识讲座,让卫生院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理论,给每一位西医医师管理的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辩证论治,今年以来,先后为2876名患者提供了中药汤剂处方,并为542名患者提供了中医特色服务,患者满意率达92%,基本实现了就诊人数、总收入和药品收入“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

三、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及中药房规范化建设工作

我院现有门诊中药房30平米,中药品种364种,中药饮片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明确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层层把关,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晾晒炮制等记录,保证了药品质量,加强了中药房规范化建设。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我院在中医科、中医康复理疗室等处悬挂古代中医名家、“治未病”等宣传图画,积极营造中医药特色服务氛围,大力倡导“看中医、吃中药”、“治未病”理念,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盐锅峡镇中心卫生院

篇5: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汇报

建设汇报材料

(苏州高新区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中心坚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医的服务能力,在履行社区卫生“六位一体”职能的同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中医特色,把中医发展的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辖区内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及时便捷的中医诊疗服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机构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中心通过中医诊疗区域的整合改造、建立中医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并将原有的中医人员、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设立了中医诊疗区,外聘中医知名专家,开设中草药房,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项目,宣传推广中医专家及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开设了中医科(内、外、妇)、中医伤科、中医痔科、针灸推拿科、理疗科等科室,开展针灸、推拿、拔罐,牵引、刮痧,熏洗、理疗等系列服务。目前有中医人员11名,其中,副主任中药师1名,主治中医师5名,中医师3名,中药师2名。备有三百多种地道药材;配备中药饮片打磨、粉碎,代煎中药,提供煎剂,洗剂,膏滋和浸酒等便民服务。

二、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中医队伍建设

中心坚持把中医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作为中医特色的核心和关键,加强了对年轻医师的培养,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继承老中

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中医接班人,提高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心特制定《中医“一带一”活动实施方案》。二名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老中医”作为指导老师,按照“一带一”的方式,尊重师徒双方志愿选择,结成对子。通过“一带一”活动,整理、继承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扎根基层工作提供有力基石。并利用送出去、请进来、与上级医院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选派1名中医人员外院进修。

三、不断完善功能,深化中医服务内涵

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将特色建设与医院医疗服务全面合作有机融合,在机构内部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心召开了“中医药特色建设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困难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会议通过了 “2011年中心中医药特色建设方案”、“中医特色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

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能力

为了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我中心以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突破口,围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广泛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一是重点推

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中心能够开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等在内的多种中医药服务。二是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进行筛查。截至2012年9月,共建立高血压档案2156份,糖尿病档案586份,其中运用中医药1105人,实行专人管理、跟踪随访,结合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了从心理干预、饮食养生、运动保健、药物治疗到康复保健等方面一整套相应的中医保健干预措施,定期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康复服务。三是开展了中医药一体化防治。制定了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和社区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针对不同慢性病制定了中医药防治一体化工作方案。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受益人口显著增加,中医药服务已经成为吸引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抓好中医药应用工作,强化了传染病早期防治

我中心坚持以中医药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成功运用于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走出了一条中医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新模式。在201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期间,区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购买中草药,进行熬制汤药,免费为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发放,并同步进行技术指导,使发病人数明显减少。

六、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扎实开展了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我中心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每年都确定健康教育活动集中宣传,确定宣传主题,突出中医药内容,并通过组织名中医开展

义诊、健康咨询等活动,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水平和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同时指导社区居民宣传要未病先防的中医治疗理念,强调防患于未然。还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专门设立了健康教育室,定期组织社区医师和聘请专家为社区居民讲授中医药卫生知识;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安置电教器材,播放中医健康教育光盘,随时随地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药知识健康教育。

七、下阶段主要工作

1、继续打造“中医特色”品牌。借鉴“老康”的成功模式,争取3到5年内,能让“中医特色”品牌立足本地、辐射周边。

2、坚持“丰富服务内涵和打造专病特色”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中医诊疗项目、治疗手段和干预方法,和西医互补相得益彰。涵盖内、外、妇、儿、皮肤、美容、眼科等几乎所有西医科种,方法包括内服、外用、熏洗、灌肠、针灸、推拿、刮痧、浸酒、膏滋等,要全面挖掘、精心提炼,成熟一项及时转化推出一项。

3、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及治疗手段独特(如拔罐,刮痧,熏洗、贴敷等)、以及“冬病夏治”的防治特点。逐步形成系列成套的中西配套方案。

4、抓紧抓好人才培养教育,以中医特色为抓手,全科服务为阵地,专项特长为亮点,鼓励西学中、中学专、专带全的成才模式。

5、坚持严格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中医药文化不单是中医药氛围的营造,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确立人文关怀的道德取向和精诚济世的行为准则。

我中心自创建以来,在全体医务人员共同的努力下,中医工作及中医适宜技术得到了稳步发展,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但离相关部门的要求仍有差距,软硬件设施上存在相对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弥补不足,按照上级政府和部门的要求使我中心的中医药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苏州高新区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6:中医馆建设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医馆建设为主体,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基层卫生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服务能力、特色优势、人才培育不断提高,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建设目标

我院以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构建乡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中医馆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服务。

三、建设内容

(一)中医馆环境和文化建设

1、结合我院的房屋布局和环境的绿化美化,计划以二楼六间业务用房约100平米作为中医馆,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装修装饰,诊区内诊桌、诊凳、器械柜、屏风、按摩床、治疗椅等体现中式风格,装修体现中医元素;中药房要突出中药元素,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如中式木制中药柜,青花瓷药罐等)。

2、充分利用走廊、候诊区、诊室、理疗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馆的走廊、候诊区、诊室、治疗区通过张贴展板,宣传中医药知识,并使用中医病名和术语,从中医药基本知识、中医体质辩识、适宜技术、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实践者。我院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资金投入,计划编外聘用二名中医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医师,以合同制员工管理,并给予同级别在编职工同等待遇,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为我院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实施中医师规范化培训,让年轻中医师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中医方剂和适宜技术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3、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逐步提高中医辨证施治优良率。在中医辨证施治中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

4、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医“三基”(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中,逐步增加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体现中医传承、发扬、创新的发展理念。

(三)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覆盖面

1、不断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提升我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我院中医药服务的辐射面,吸引外地病人就诊。在提高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各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人次、为中医住院诊疗服务的开展打下基础。

3、我院要把中医馆的创建与医院内涵建设以及中医药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中医特色专科的优势带动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中医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占医院总处方的比例,增加中草药的使用率。

(四)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构建乡村二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医馆的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类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2、以卫生院中医馆作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培训基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卫生室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培训,提高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推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争取在年内80%村卫生室至少开展四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更新中医药设施设备,促进中医馆快速发展。

1、对中医馆100平米的业务用房进行装修装饰,体现传统中式风格和文化特色。

2、购置木制中药柜、理疗床、按摩椅、屏风等中医药服务设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3、购置智能电炙仪、中药熏蒸仪、软组织伤痛治疗仪等中医药治疗设备,提高中医药现代化服务能力。

以上是我院对中医馆建设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在场馆建设、设备配备、人才招聘、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主管局的大力支持,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中医馆的建设大约需要2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中医馆设施、设备和中医药文化展板,然而资金有限,恳请主管局给予大力支持,我院一定会按相关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好建设资金,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服务特色的中医馆,为当地和周边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篇7:临海市基层中医馆建设表态发言稿

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的《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我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具体指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面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工程的今天,如何更深入地实现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建设,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带动全市中医药服务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功能中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医疗和保健的需求,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少花钱,治好病”的实惠。

现就我市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省社区中医药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中医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实中医药服务内涵,积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开展养生保健,扎实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和进家庭活动。使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和知识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市中医药服务占医疗服务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所有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建设一级中医科室和中药房,所有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能提供不少于5种中医药治疗方法。拓宽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内容,以镇、村为单位的拓展推广覆盖率达100%,使用率达100%。年内完成江南街道、白水洋镇、沿江镇、涌泉镇、东塍镇、小芝镇、杜桥镇、永丰镇、河头镇等9个基层中医馆建设,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在2020年前完成基层中医馆的全市域覆盖,打好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的攻坚战。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中医药政策导向。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修订中医药服务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制定鼓励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激励机制,将中医药业务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接受中医药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

(二)落实资金投入与保障。在医疗卫生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积极引导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建设工作,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调整中医诊疗收费标准,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同时增加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三)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将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总体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其他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同时,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真正把中医药服务融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四)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要发挥市中医院在中医药服务中的龙头指导作用,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市中医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技术力量,与区域内各基层中医馆建立长期、对口、密切合作关系。加强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承担全科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全市副主任以上中医师每年要保证有1周以上的时间到城乡社区开展系列服务。主治及主治以下的中医师每年要保证有2周以上的时间在对口支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

(五)规范中医馆建设要求。各基层中医馆可根据需要设置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二级临床科室,有特色专科的可设中医病房;按规定标准建设中药房,并相应设立中药煎药室,配备250种以上的中药饮片、50种以上的中成药,配齐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中医馆布局、设施、风格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规定执行。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从事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资质。

(六)加强中医药培训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城乡社区中医类别全科人员的中医药全科知识的培训,分别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证书和规范化培训证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的其它类别医师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对药剂人员开展中药基本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其它类别医师,特别是镇(街道)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要鼓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加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

(七)全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人员集中培训,重点推广一些方便、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八)大力开展中医药康复。利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对诊断明确的重点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恶性肿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针对社区内中风、偏瘫、腰腿痛、颈椎病以及伤残等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和社区简易康复设施开展康复治疗和咨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九)组织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广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体质类型不同的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的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保健服务。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人群,推广使用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疗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不少于10种;通过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要通过宣传栏、宣传保健手册、开设讲座、播放音像等多种形式,为老百姓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各基层中医馆每年完成不少于12场中医药健康大讲堂,推广不少于1项养生保健运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局相关部门做好基层中医馆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市中医院负责对基层中医馆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基层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开展各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市局对各相关单位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抽查和年终考评,将其列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未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对限期整改仍不能通过的单位,在年终考核中实行倒扣分。

(三)加强交流,示范推广。各单位要及时搜集项目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交流。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推动项目建设的实施。项目实施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单位要努力发挥示范作用,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是实施“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工作路径的有力手段。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使中医药对促进人群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篇8:中医院卫生文化工作汇报

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位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南阳市白河游览区内,白河大道中段、市五中北边,是一所具有35年历史的、集教学、科研、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宛城区中医工作的龙头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7.5亩,建筑总面积19510平方米,编制床位78张,实际开放床位150张。枣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可设床位200张。医院有职工161人,离退休人员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61人,专科以上学历70人。学校(中医院)设置25个科室,其中职能科室8个,业务科室17个。其中专业人员第一学历的中医药人员64人,西医学历41人,中西医结合1人。年门诊13720人次,住院1980人次。

在区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中医院为保障全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尤其是在新一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组建后,在继承医院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大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狠抓医疗质量和优质服务,尊重人才,科技兴院;同时,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实现“四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同并举,实现了医院的快速发展。现就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制度健全,措施到位

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全体员工一代一代在 1

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将团结和激励全院职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推进医院的文明进程,为医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优化就医环境,对于和谐医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院领导班子坚持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不是孤立地、割裂地来认识和部署该项工作,而是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如每年院领导与各科室层层签定综合目标责任书,除了工作量、医疗质量指标、一定的经济目标等之外,还有党风廉政责任制、追究制落实情况,医德医风实行情况,病人满意度,科室的文化、文明、团结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检查,年终与奖惩挂钩。在其它各项工作中也是如此。医院成立了医院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院党政一把手牵头负责,由质控科、办公室、工会等数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兼任,其职责是弘扬先进文化,引导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文化上奋发进取,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今年初,为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把过去陈旧落后不适应医院发展的制度及时废除,重新整理、修订和建立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医德医风、文化活动等方面出台了适应医院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职能科室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等制度,为医院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并且在医院经费不宽余情况下拨款购买康复活动器材、购买图书万余册组建“职工书屋”作为医院文化活动的窗口。

二、人本理念,人文氛围,科学民主管理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医院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医疗副院长和医务科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任成员的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设医务科、控感办、质检科、护理部,形成了严密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修订和新制定了《手术审批制度》、《病情告知制度》等29项制度。加强法律、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行医意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并考试。强化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三基”训练,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措施如疑难病例讨论、出院病人讨论等,确保医疗安全等等,其目的都是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优质服务是医院文化的一大重点,医院围绕如何使病人方便满意进行改革,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如从2006年起,医院实行门诊365天,天天开诊,并陆续推出天天手术、天天记帐结帐,打开所有门诊服务窗口面对面为患者服务,简化就诊流程,推出划价交费、取药一站通,为抽血病

人及发放免费早餐、为门诊及住院病的免费提供开水,对五保、低保人员、荣残军人等免费进行医疗救治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如最好的房屋、房间留给病人,电梯、走廊、卫生间等安装扶手,以方便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老人,电梯使用高峰时医务人员让位于病人等等。

创造整洁舒适优美的就医环境是医院文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医院除了斥巨资修建枣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外,又先后融资310万元资金购买CT、彩超、全自动生化等大型医疗设备等等;又投资数十万元进行电线变压器改造、绿化美化院内环境等。如今,修茸一新的考务中心宽敞明亮,医疗救助中心病房温馨舒适,医院内绿树红花草地争辉、假山水池大面积绿地等,不仅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还为病人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温馨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科学民主化管理,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院、科干部多次赴上海、天津、成都、郑州等地参观、学习及培训,并到管理先进的医院考察取经,结合院情对医院发展科室建设重新定位思考、规划部署。坚持院务公开,建立院务公开组织领导体系及监督体系,凡职代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一律公开,每年医院的总结、计划,经费及其它事宜,都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凡招聘、晋升、评

先选优、任职等一律张榜公示。医院实行先进的微机化管理,如HIS系统(医院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系统、医师、护士工作站等)使医院的科学民主管理更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三、救死扶伤,勇挑重担,行风建设成绩显著

在2003年春季抗击非典的特殊斗争中,医院按区委、区政府及卫生局要求部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防治非典”的重担,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每个职工积极性,科学防治,制度健全,加班加点建立发热病房及发热门诊,坚持零报告制度,实行网络报告。培训医护人员200余人次并考试,院多次组织专家上街义诊宣传防非知识数十次,发放资料数千份,抗非工作成绩显著,医院荣获“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医院总支书荣获省政府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院长、副院长、专家及普通医务工作者分别荣获市、区级荣誉称号十余项。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医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同时,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为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显示出了医领导班子的领导管理运筹能力和医院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日常急诊、病房的各种抢救、义诊、义务献血、中医院都义不容辞,勇挑重担,为保障全区人民的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廉洁行医是医疗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们在抓行风建设上狠下功夫,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一是对干部、党员和职工进行反腐教育,警示教育,采用培训、答卷、看录象等形式,并把廉洁行医作为晋升晋级、评先选优,考核主要条件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在药物、设备、房屋维修的采购修建过程中一律采取按程序公开招标议标办法;三是对社会公开承诺:凡举报医务人员行医中有不廉洁情况,查实后给举报者一定奖励;对个别收取现金、红包或分流病人的医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通报全院;四是“创建放心药房”,实行就诊一日清单等等,努力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医院文化广阔的内容和深深内涵,促进医院健康、全面而快速发展,尤其在近年来,中医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职工的思想观念变了,热情高、干劲大,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正稳步提高,就医环境大大改善,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医院荣誉接踵而至,医院连年获 全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艾滋病防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将继续拓展医院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让它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上一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游戏动漫设计下一篇:历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