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2024-04-07

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共7篇)

篇1: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征 求 意 见 稿)浏 阳 市 柏 加 镇 渡 头 村

二OO四年四月

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

发展规划纲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发展的方针,提出从抓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入手,推动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把示范村建设成为真正能起示范作用的全面小康村。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

依据湘农办[2004]7号文件和长办发[2004]14号文件精神,长沙市农业局工作组迅速进驻梅克保书记的联系点——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统一认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一、渡头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指导思想

遵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署,遵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发展的方针,围绕渡头村全面现代化建设小康生活的需求,以湘农办[2004]7号文件和长办发[2004]14号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自主创业、适当扶持的原则,以科学技术开发利用为核心,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为保障,大力促进渡头村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率行实现全面小康,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我市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渡头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根据渡头村的独特地理优势,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2、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利用渡头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实行山、水、田、林、路、住房、供水、排污等的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村居。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务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自主创业,适当扶持。

充分发挥渡头村农民作为建设者和受益者的主体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后盾单位适当支持,社会力量多方 参与的投资和建设模式,形成良性发展。

三、渡头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渡头村未来五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高科技化,农业设施标准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农民生活现代化。至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7200万元和16000元,实现生产条件改善,物质生活优裕,精神生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的要求,加强和推进渡头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2、重点专项

(1)编制《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发展规划》(2)渡头村民服务中心的建设(3)渡头村道路网络设施建设

(4)浏阳渡头花卉苗木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5)渡头花卉苗木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设(6)渡头信息化教育体系的建设(7)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8)渡头商贸中心的建设(9)渡头新集镇的建设

(10)渡头生态环保系统工程的建设

四、渡头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步骤 渡头村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2004年3月至2004年12月底。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编制《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发展规划》。

2、完成“渡头村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程,使之能迅速发挥功能,为渡头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提供服务。

3、启动“渡头村道路网络设施建设”工程,预计2004年实现“家家通小车”的目标。

4、启动“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工程。

5、启动“渡头花卉苗木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设”工程。

6、筹建“浏阳渡头花卉苗木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步骤: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底止。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渡头花卉苗木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设”工程。

2、完成“浏阳渡头花卉苗木股份有限公司”组建。

3、继续“渡头村道路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4、继续“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工程。

5、启动“渡头信息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工程。

6、启动“渡头新集镇的建设”工程。

第三步骤: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底止。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渡头村道路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2、继续“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工程。

3、继续“渡头信息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工程。

4、继续“渡头新集镇的建设”工程。

5、启动“渡头商贸中心的建设”工程。

第四步骤: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底止。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渡头信息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工程。

2、完成“渡头新集镇的建设”工程。

3、完成“渡头商贸中心的建设”工程。

4、继续“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工程。

5、启动“渡头生态环保系统的建设”工程。

第五步骤: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底止。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渡头旅游生态度假村的建设”工程。

2、完成“渡头生态环保系统的建设”工程。

3、完成“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的验收工作。

五、渡头村实现全面小康示范建设的主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应该坚持三个标准,首先是物质文明,农村经济要高度发展;第二是政治文明,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村务政务,发挥当家作主的作用;第三是精神文明,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离开这三条标准是不全面的,三条标准是统一的,需要全面把握,缺一不可。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设方面:

村党组织坚强有力,成为“全面小康示范工程”先进党组织;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级组织统一协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运作有序。

2、经济发展方面:

主导产业突出,集体经济实力强,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安置,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3、生活水平方面:

家家有美观舒适的住房,基本实现电器化,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100%,固定电话普及率100%,移动电话普及率80%以上,计算机网络终端入户率达到80%,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例大于15%,小汽车拥有量超过200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

4、精神文明方面:

弘扬尊老爱幼、五讲四美的精神美德,大力改善教育环境,改造软硬件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组建文艺团体,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全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形象,既是致富能手,又是精神文明的楷模,更要做到先进帮后进,带动一方致富。社区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尚良好,达到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标准。

5、环境整治方面:(1)布局优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借山用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

(2)道路硬化。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次干道硬化;主干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3)村庄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

(4)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100%。(5)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清洁自来水普遍入户;村庄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6)河道净化。保护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六、渡头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保障机制

1、深化农村改革:

(1)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物质保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使 农民收入呈跨越式增长,为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示范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渡头村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在渡头村力争逐步将农村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

(4)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5)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融合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2、科学编制规划:

全面小康示范村既不同于城市居住区,也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乡村,而是在新的条件下,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环境空间。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着力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建设路子。同时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基于此,在对渡头村的环境基础、产业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围绕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渡头村全面发展规划。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坚持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园林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树立经营村庄的新理念,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观光休闲业与建设特色小康示范村结合起来,力争把渡头的特色农村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体现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拓宽投入渠道:

实施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资金投入是保障。拟走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途径。

4、健全工作机制:

实施渡头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协调一致,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实力。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紧密结合联系点,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篇2: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10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

。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07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到2007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2005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2006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

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2007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

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05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

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04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05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二OO四年七月六日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户主姓名实施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蔡成烈2004~2007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亩示范户恭绍伦2004~2007农业人口5

篇3: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我们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把“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严格保护耕地, 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头戏在“三农”。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 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

一、农村发展战略要调整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的集体主义 (大锅饭) 到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 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经济怎么搞?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发展造血型经济。农村有肥沃的土地资源, 但是广大群众脸朝黄土背朝天换来的是粮食卖不出去, 种的水果蔬菜也卖不出去, 要么是价格太低, 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造成思想上还停留在生产上自给自足。“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 无疑为农民朋友解决了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依靠手工劳动为主, 计工分, 吃大锅饭, 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机械化作业, 插秧机、收割机已经进入广大农村, 农民已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我国也有成功的例子, 比如华西村、大邱庄等。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更不能形成规模化。农民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 土地资源出现了闲置, 劳动力出现了剩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剩余的劳动力靠劳务输出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整合资源, 树立科学发展观,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政府部门就要加以政策引导, 进行产业扶持。农业农村要发展, 必然要靠政府的引导。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村委班子就要转换职能, 要像做企业一样把经济搞起来。村长书记是企业一把手, 村民社员是职工。村长书记要跑市场要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 创新思路, 整合优势资源, 走有特色的地方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必然选择, 结果将是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将高度产业化, 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 农村人口布局将发生根本变化, 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乐观地估计, 在二三十年以后, 我国现有大中型村庄的一部分将转化为2—5万人的小城市, 一部分将完全消失, 还有一部分将收缩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型居民点。

二、让新型农民职业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当前, 我国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问题呈加重趋势, 要建设现代农业,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 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另一条出路就是进城务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很多, 但是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很低, 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农民要在城市就业, 就要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技术水平, 这样在大城市中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而不是只靠出卖力气挣钱。

三、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应起积极作用

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推动农村和和谐稳定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村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的资金投入, 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我国于2010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方面的投入将增加近300亿元, 比上年增长20%。地方财政也将大力增加投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首先, 2010年我国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按中央要求, 2010年将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将少数集中连片品目改为征收农业税;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其次, 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10年将在13个粮食生产区全面推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 直补资金总额为100亿元, 约占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40%。再次, 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要确保主要用于农村。支持西部“两基”攻坚, 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及向中西部农村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最后, 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粮食综合能力建设及扶贫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国债资金的使用向“三农”倾斜。

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免除农业税,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建立新农保制度, 是完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工程。让农村居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使老年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使农村居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不犯愁”。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较多, 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诸方面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是导致社会不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2. 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建设现代农业要求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的素质。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这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3.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篇4: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对《纲要》实施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布置安排《纲要》实施和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一、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总结,系统提炼成功经验

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规划成功编制的根本保证

一是以五中全会《建议》指导规划编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建议》,为编制《纲要》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建议》起草组组长,还明确指示,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编制出一个耳目一新、实用管用的规划。

二是强化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纲要草案》。国务院首次成立《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李克强总理亲自担任组长,主持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纲要草案》。张高丽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任成员,均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做出具体指示。

三是加强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沟通衔接。在《纲要》研究起草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研究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完善《纲要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全国人大财经委首次联合编写《纲要草案》解释材料。“两会”期间,多位委领导、170多位司局级同志分赴各代表团,逐条解释近千条具体修改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二)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研究,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前提

一是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我们注重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谋划发展。《纲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谋篇布局、指标设置、政策举措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体现。

二是深入开展规划前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开遴选并委托国内外80余家机构,围绕“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弥补全面小康社会短板、防范重大风险等课题进行了研究论证,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还向中央《建议》起草组提交了包括《基本思路》在内的24份研究报告。

三是强化“三个重大”研究论证。做深做实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三个重大”,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大亮点。《纲要》通过23个专栏明确了165个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五大支撑”,是实施《纲要》的有力抓手。

(三)创新工作方法、开门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途径

一是创新规划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新时期规划性质、功能定位、文本形式、编制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加强对重大趋势演化规律和方向的研判;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处理好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更加注重开放思维,用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构建制度、配置资源;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增强规划的弹性,使规划留有余地。

二是完善咨询论证机制。李克强总理亲自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内外专家对“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组建了由55位不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从《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就开始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我们还专门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主要智库,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强化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创新开展“问计求策”活动,并开通了建言“十三五”微信公众平台,共收到3万多条意见建议,一些真知灼见得到了采纳。我们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在校学生为规划建言献策。

(四)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基础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在思路研究、《纲要》起草、宣传解读全过程,发展改革系统上下联动,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系统会议,听取各地发展改革委意见,推动中央和地方《纲要》衔接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了近50期《“十三五”规划工作简报》,向地方介绍各方“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好做法和重大课题成果,加强系统沟通交流。

二是加强横向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组长单位,三次组织召开起草小组会议,研究讨论《纲要》框架和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多次就“三个重大”召开部门座谈会,讨论协调重点和难点问题。

两年多来,同志们牺牲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国家和各地区《纲要》的成功编制并高票通过,是对大家最好的奖励和肯定,值得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同志们自豪和骄傲。

二、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坚定不移推动规划实施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7%,成绩来之不易,但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年均6.5%以上的增长目标,难度也不小。发展改革系统要肩负起规划实施的历史使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规划实施

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更多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二是完善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机制。推动规划实施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要让社会资本“挑大梁”、“唱主角”。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良好氛围。要分类做实重大项目包,推出几个有全局意义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要创新民间投资参与方式,加大购买服务力度,通过PPP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三是创新做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意见》首次提出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要把年度监测评估重点放在主要目标和“三个重大”的实施评估上。要通过年度监测评估,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实施的薄弱环节找出来。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改进规划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要继续完善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党政监督相结合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改进意见。要落实《意见》提出的“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国务院大督查内容”有关要求,加快建立专项督查机制。

(二)狠抓实施重点,科学引导资源配置

一是落实主要指标。《纲要》设置了25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落实,并进一步分解到各地区确保全面完成。预期性指标的作用与以往有所不同,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二是贯彻重大战略。《纲要》明确了18个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要突出抓好中央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工作。要围绕如何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发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的叠加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任务,研究强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真抓实干出成效。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是《纲要》实施的重要抓手,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开工,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国家级专项规划及各地《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做深做实、加快推进。要完善纵横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搭建会商和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全程监察。

三、着力加强规划能力建设,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

编制中长期规划、实施中长期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规划编制实施任务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提升规划能力和水平,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重大问题研究

一是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的积极变化,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经济整体提升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路径,继续强化政策激励和制度便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发展动力问题。培育增长新动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目前,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产业融合和创新,拓展了创业和增长空间,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内涵与组织运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行和服务效率。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形成的新动能,要加强跟踪研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更加重视新常态下经济治理方式的创新。新常态新变化需要我们创新经济治理方式,特别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更加准确地把握经济实情,更加科学地预判主要经济变量走势,更加有效地用好各类政策工具组合。要根据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产业政策创新转型,更好激励创新创业,更加包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配置更多公共资源,补齐全面脱贫、改善生态环境等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继续保持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的良好精神面貌,切实履行好我们的职责。

二是持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深化实地调研,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增长才干。要积极主动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要强化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不断调适理念、思路和方法,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三是促进系统干部融合联动。要继续深化上下联动和横向互动,健全工作简报、纵向网等信息交流平台机制,强化纵横向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将这两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要广泛开展联合调研,继续推进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组织好地方发改部门业务培训班。

(三)推进规划工作创新

一是更加注重用全球视野创新规划工作。我国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更加广泛,资源配置、市场拓展、产业链构建等,都需要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角度来展开,规划方法创新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二是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创新规划工作。要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部门间、地区间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实施的工程项目、出台的政策措施汇总起来,提高上下左右的协调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公众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新媒体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强化政府与公众间的交流。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法律保障创新规划工作。要加快规划工作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发展规划法》立法,开展空间规划立法研究。要尽快出台《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技术规程。

推进规划实施任务十分繁重,而且非常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继续保持旺盛的精力、扎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共同努力把“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5: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本情况我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人),1040户,劳动力1685个,耕地面积106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8.4亩,两季田150亩,旱地233亩),三湾塘2口,面积35亩,堰塘4口,面积24.5亩,蓄水池8口,面积4亩,村、社机耕道路共5500m,提灌站两处,支部+协会成立了两个(佛南村党支部+郑葛养猪协会,佛南村党支部+欣榆种养殖协会)。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六通三化”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规划原则及总体规划(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我村地处县城郊,绵渝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离前锋渠较近,坚持以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抓好基地建设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扶持大户,打造龙头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为途径,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实施“种、养、加”一条龙为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观光农业等五大支柱为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

1、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实现亩平收入3000元,人均收入800元。

2、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引进油桃、丰水梨、大五星枇杷、日本青见柚等优良品种,对现有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建立600亩优质水果带,实现亩平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3、建立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以老鸦山、长岭岗为重点,建立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建立花卉基地,瞄准城乡消费时尚,抓住城市发展扩张机遇,以十二联社刘兴元花园苗圃,长岭岗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35亩花卉基地。

5、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围绕一村一品,以郑葛养殖园为中心,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基地,发展年出栏肥猪100~500头大型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50~100头中型养殖户85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1500元。(二)以“六通三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小区建设、农村新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狠抓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第一,实施“六通三化”工程。力争2007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我村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小康标准。

1、“路通”工程,建设上山公路两条,第一条是老鸦山上山公路6000m,第二条是长岭岗上山公路2500m,宽6m的水泥路,13联社户道路硬化2500米。

2、水通工程,建抽水站两处。(1)老鸦山三级提灌站,前锋渠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350m,二级站5寸管300m,三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6口,3000m3,灌溉面积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350亩。(2)长岭岗二级提灌站、前锋渠(5社地段)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180m,二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3口,1500m3,灌溉面积450亩,其中果园面积100亩,3、电通工程,至2007年全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

4、“气通”工程,实施沼气化战略。全村沼气池入户、改厨、改厕率达80%以上,现已规划沼气池100口,基本淘汰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柴草和蜂窝煤。

5、“光纤电视通”工程,2007年,全村光纤电视入户率达99%以上,互联网入户率40%以上,“农络网”开通至社和农户。

6、“电话通”工程,全村安装固定电话达90%以上。第二,建设农村新村。城市小区建设:2004年入住达70户,2005年入住达270户,2006年入住达500户,2007年入住达850户,城市开发合作社安置完毕。新村建设:2004年新建5户,2005年达30户,2006年达60户,2007年达100户。第三,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1、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失业安置1000人,实现人均收入4500元。

2、劳动力输出1300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第四,发展民营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个体工商户现有50户,每年递增20户,2007年达130户。

2、私营企业现有19户,2004年新增2户,2005年新增3户,2006年新增5户,2007年达40户。

3、招商引资2004年引进2户,2005年引进2户,2006年引进2户,2007年引进4户。

四、社会发展规划。

1、严格控制无计划超生二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把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搞好我村教育事业,组织党员干部、群

众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好“四五”普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使我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4、经常了解掌握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生活、生产,把农村社会低保、救灾救济落实好。搞好拥军优属的慰问工作。认真宣传殡葬改革,严禁土葬。

5、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会议经常讲、经常抓,安全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严禁乱修乱建、不审批就建。

6、继续做好新村建设工作,严禁一户两基,切实搞好合理规划。做到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不占用耕地的原则。

五、主要措施

1、成立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班子组 长:谢履均副组长:谢福德成 员:谢常海 童万春 罗国清

2、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广交天下朋友,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共同开发建设。

4、加大我村自然资源、区域优势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最优惠政策。

5、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解民事纠纷,服务于开发建设。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脆弱(1)现有塘库堰蓄水设施陈旧、老化,急需整治;(2)现有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急需整治;(3)因城市开发,急需搬迁两处提灌站;

2、机耕道路硬化3.5公里[原南井沟村2社(郑葛养殖场)~3社~4社~老鸦山]。

3、城市开发后,小区建设进程缓慢。

4、城市开发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严峻。

5、养殖大户缺流动资金。以上各项发展规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上级党政的正确指导,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完成各项任务。附: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党支部村委会二OO四年七月十三日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单位:万元项 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备注

一、总产值 2083 2336 2596 28101、农业总产值 150 205 320 435(1)种植业 80 90 100 110(2)养殖业(含牧业)60 100 200 300(3)渔业 4 6 8 10(4)林业 6 9 12 152、工业总产值 1932 2129 2273 2370(1)劳务输出 265 300 350 400(2)个体工商业 200 220 250 270(3)私营企业 667 729 750 755(4)民营企业 600 660 673 675(5)其它行业 200 220 250 2703、村集体经济收入 1 2 3

5二、总费用(成本)1834.03 1985.33 2092.78 2116.4三、农民经营所得 248.97 350.67 503.22 693.6

四、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 120 120 120 120

五、农民所得总额 368.97 470.67 623.22 8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628 4628 6128 8000注:本表农业人口1017人 2004年7月2日

篇6: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代流通是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流通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发展现代流通既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为此, 发展现代流通必须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 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坚定信心、与时俱进, 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流通, 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流通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为此,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是认清现代流通的地位与作用。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 是各种要素集结、整合和聚变的载体, 也是促进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发展现代流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是树立发展现代流通新观念。发展现代流通要从传统的做法解脱出来, 即从偏重硬件设施建设、市场容量扩张、粗放经营向服务提升、质量提高、环境和谐、低碳高效、集约有序转变;从只求单方面利益最大化向生产、研发、流通、服务等多方共赢的合作伙伴转变, 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把握现代消费市场的新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商品在数量上的满足, 而且要求商品在质量、品种、款式、功能以及价格等方面不断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包括妇女市场需求、儿童市场需求、老年市场需求等, 构建现代流通市场体系, 就能更好地实现流通发展方式转变。

2. 更新流通经营业态是发展现代流通的基础。

新的流通业态应该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便需求、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为此, 一要转变经营模式。即从传统的商店、商场到超市大卖场, 从专业店、专卖店发展到专业市场, 从一般商店发展到大型购物中心, 从单店经营发展到连锁经营等;二要转变经营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 必须转变经营方式, 运用先进快捷、安全的流通手段, 以适应网上购物、刷卡消费、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促进现代流通的健康运行。三要构建美好环境。包括外显的商业建筑美观、店堂布局合理、配备设施齐全、员工素质高、礼仪风貌好、规章制度全等;要提供各种周到的服务, 包括展示、介绍、导购、送货、维修、退货等, 做到百问不烦, 百拿不厌,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3. 彰显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现代流通的灵魂。

流通不仅是经济概念, 它还有思想的、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发展现代流通中, 必须研究文化引领流通的深刻哲理。一要树立同发展现代流通相适应的经济思想, 转变传统的经商理念;二要有商业道德的有力支撑, 改变商业道德缺失的状况;三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 给现代流通注入新的流通文化, 从而使现代流通同它的思想、文化在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中得到发展。

二、发展现代流通是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要举措

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相当发达为基础, 以人民生活相当提高为标志, 以社会相当稳定为保障, 以人与自然相当和谐为标准。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小康社会的蓝图, 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 都离不开现代流通发挥积极的和引导的作用。

1. 扩大商品交流的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副产品, 都必须在实现与货币的交换后, 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 也才能使这种生产成为发展经济的动力。而现代流通就是专门实现产品与货币交换的重要行业。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看, 生产是流通的基础, 流通是生产的动力, 两者互为因果。社会发展到今天,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一是生产的产品通过流通销售出去,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通过流通组织进来, 实现扩大再生产。二是流通为生产企业源源不断反馈市场信息, 使生产的产品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实现货畅其流产销两旺。三是流通为生产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信息, 使生产的产品不断改进和创新, 成本不断降低, 效益不断提高。无论国内发达地区还是国外发达国家, 无论历史、现实还是将来, 现代流通对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的拉动和导向作用都是其他行业不能替代的。只有现代流通发展、发达了, 才能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现代流通的发展程度, 决定着生产和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2. 满足消费需求的平台。

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在通常情况下, 人们为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消费行为, 都是通过流通环节以货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的。消费是流通的前提, 流通是消费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流通与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流通对消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是满足消费。人们为了生存, 对衣、食、住、用、行等各类物质的需求, 除了极少量由生产者自给自足外, 基本上都是通过流通得到满足的。在商品社会里, 离开了流通, 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 社会也就无法正常运转。二是引导消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人们的生活也是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一方面人们不断从流通环节获取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商品或服务, 另一方面流通环节也不断向人们展示各类新的商品或新的服务, 引导和激发人们不断迈向更高、更新的消费领域。三是享受消费。人们在保障生存、求得发展的同时, 还不断需要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现代化享受。人们这种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只有依靠相应的现代流通才能实现。生活离不开消费, 消费离不开流通, 因而流通必须在商品、服务、环境、方式、氛围等各个方面都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享受。

3. 缩小地区差别的纽带。

中国内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 地区之间即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较落后地区间的不平衡依然比较明显。当然, 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 社会内部各地区之间, 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即存在差别是绝对的。作为全面小康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努力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别, 实现相对平衡。发展现代流通对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别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 流通可以促进地区间的产品交流, 实现资源互补, 余缺调剂。一方面使较落后地区生产的粮食及农副土特产品等尽快转化为商品, 使死资源变为致富的活资本;另一方面将较发达地区生产和经营的各类商品输送到各地, 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商品差异。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较发达地区的流通业将不断冲破地区间的经济壁垒, 将自身的触角伸展到欠发达地区, 占领当地市场, 拓展发展空间。同时, 将资本和资金输入对方地区, 如同引进外资一样, 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 随着商品的交流、资本的流动, 必然导致地区间的人文交流越来越密切和频繁。从而促使地区之间在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及管理经验等方面逐步融会贯通, 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别、推动共同发展。

4. 扩充就业机会的渠道。

现实告诉我们, 我国居民中, 绝大多数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即就业获取报酬来改善生活的, 而靠非劳动途径 (如投资等) 获取收入的只占极少数。因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居民收入, 也就必须较大幅度地扩充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发展现代流通, 对扩大就业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 现代流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涉及面广, 容纳量大, 而且是一个永恒的行业, 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众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其次, 流通业的就业岗位是多层次的, 从高级管理人员、中级营销人员到一般营业人员、服务人员及勤杂人员等, 可以为各类人员提供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第三, 随着现代流通的发展, 各类旨在为方便居民生活服务的连锁便利店, 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居民较为集中的社区及附近地段, 这为那些年龄较大、文化较低、而且不便远离家庭就业的人员提供了就近方便的就业机会, 为他们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渠道。

三、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是发展现代流通的有力保证

现代流通既是繁荣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工程, 也是保障生活、提高生活的民心工程。为此,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强行业管理。

1. 加强宏观调节是发展现代流通的必由之路。

搞好商品供求平衡, 对发展现代流通来说, 既是前提条件又是目标任务。我国幅员广大, 人口众多, 而且地区之间在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搞好商品供求平衡, 任务艰巨而又复杂。政府有关部门一要及时发布符合客观规律且预见性较强的商品供求信息, 指导企业和行业按照商品供求状况和趋势组织生产和流通。二要采取必要的价格手段, 引导和调节商品供求平衡。三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之间, 通过组织商品的进口和出口, 谋求国内商品供求的积极平衡。四要做好省级范围或特定经济区域内的商品供求平衡。

2. 搞好网点规划是发展现代流通的重要环节。

业态配置和网点规划, 是发展现代流通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现代流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根据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状况、人口状况、生活水平、交通条件及自然环境等情况和特点, 合理规划好业态配置和网点布局。尽管每个城市或区域的客观情况各不相同, 其流通业态和网点情况也不可能一样, 但有几条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一是作为城市商贸中心的商业网点, 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高中档专业商店及品牌专卖店设置要相对集中, 以聚合较高层次的商业氛围。二是超市大卖场要建在交通便捷、有足够停车场地的城区边缘, 既减轻闹市区交通和停车压力, 又方便大综商品的批量购销。三是商品专业市场要设在居民相对聚居、物流集散方便的地段。四是各种连锁便利店则要设在居民社区附近, 最大限度地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消费和服务。

3. 完善配套设施是发展现代流通的必要条件。

一是交通。物流和人流是商品流通的两个基本要素。物流畅、人流旺, 商品流通就必然兴旺发达, 货畅其流, 佳宾幅辏就是这个道理。交通是物流和人流的前提, 只有从空中、地面、水上甚至地下为物流和人流提供快捷的交通条件, 完善方便的停车设施, 才能适应并促进现代流通的发展。二是通讯。如果把交通比作是现代流通的双脚, 那通讯就好比是现代流通的翅膀。无论是供求信息、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以及计算机管理等, 都离不开先进而又完善的通讯设施和通讯网络。三是电力。电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对现代流通来说, 一方面流通本身离不开电, 现代化流通设施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以电为动力或能源的现代化生活设施和用品的种类不断增多, 使用面积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以相应充足的电力供应来支撑。这对于目前电力建设和供应尚处于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来说, 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四是自来水。水是生命之源。改善生活、讲究卫生、发展现代流通, 对自来水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搞好自来水供应的同时, 还要重视建设好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供应清水和处理污水, 是一个水问题的两个方面, 无论城市或农村, 都应该同步解决好。五是公共服务。环境卫生、休闲园地乃至公共厕所等, 虽然看来平常, 但与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息息相关。这方面的设施和服务到位了, 对吸引人流, 聚旺人气, 发展现代流通将产生积极地效果。

4. 强化行业管理是发展现代流通的有效支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政府、行业、企业三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越来越清晰。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政府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和对企业实施监督管理, 而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 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行业性组织, 则必须担负起行业管理的职责。一是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根据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对本行业的业态、网点、规模等进行具体规划, 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 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协调行业内外关系, 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 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推动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行业和企业的市场信誉。五是配合政府部门搞好行业的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六是组织或帮助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 提高企业的员工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 由于种种原因, 行业性组织还不够健全, 其职能还没有完全到位, 作用也还没有很好发挥。然而,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 以及与世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接轨, 相信行业组织及其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必然会越来越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陈延中, 林英泽.加快现代流通建设促进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师, 2012 (1)

篇7:渡头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发展规划纲要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洛阳市将如何作为?

事关洛阳未来五年发展的

“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

3月5日,在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河南省副省长、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详细阐述了“四高一强一率先”这一事关洛阳未来五年发展大局的重要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就是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调中向好,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全面提升洛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城镇化水平更高,就是要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城镇魅力,让人们在城镇安居乐业,拥有更多归属感。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洛阳发展的第一动力。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加压奋进,逐步缩小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其他城市的领先优势,以发展水平和业绩来提升洛阳的地位,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有更大作为。

加快构建九大体系是基本途径

决胜全面小康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洛阳如何走出新路?洛阳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新发展理念在洛阳落地生根,关键要靠发展体系来支撑。洛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九大体系,这是“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人才支撑、项目抓手、改革牵引,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提升洛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关键是要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关键是要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县级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中心镇、特色镇、美丽乡村的基础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关键是要打开通道、提升枢纽、强化支撑、厚植优势,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着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亮。

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不断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

构建开放体系,关键是要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持续推进开放招商,着力提升洛阳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在哪些关键点率先落子?

如何真正让新发展理念在洛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建新的发展体系又要在哪些关键点上率先落子?

洛阳市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唯一的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3月8日,李亚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洛阳单晶硅集团,调研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就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李亚表示,要争创行业一流,积极做好国内外领先技术的引进储备和平台载体建设工作,把握行业话语权,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洛阳还要打文化、旅游牌。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将于2016年4月5日至5月5日在洛阳市举办。今年的牡丹文化节与产业深度融合,将举办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2016洛阳机器人暨智能装备展览会、洛阳电子商务园区峰会等一系列经貿活动。河南省政府相关领导表示:“以牡丹文化节为平台,奋力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的开放优势,着力打造洛阳对外开放新的载体和平台。”

上一篇:裘山山琴声何来阅读原文下一篇:实验大班幼儿行为规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