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

2023-02-01

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主要体现在:

•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

• 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

旋余地。

•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

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

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

了一个新的起点。

• 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 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

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

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

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

比2000年翻两番。

2.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我国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3、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二、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经济方面谈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改革开放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5、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四、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到什么?

1、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3、培养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保护资源环境,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

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

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下几个的解决尤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断扩大就业,缓解体制转轨、城市化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三是切实保护产权,发挥产权的长期激励作用,为新一轮改革培育驱动力;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国际竞争力,使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等等。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制度经济学的表明,文化、道德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于减少社会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

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高举旗帜明使命、推进转变当先锋”主题教育(七)

教 案

题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位: 姓名:

一、授课地点:

二、参加人员:

三、教育目的: 深入领会党的要根本宗旨,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四、教育重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宏伟奋斗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进一步明确了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以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运用一切资源,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五、教育方法:

1、课堂授课。

2、分组讨论。

六、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

2、认真完成讨论题。

七、讨论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八、授课要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2、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根本宗旨

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既是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研究制定今后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当前在小康社会内涵的理解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将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概念。这主要是从小康概念的历史渊源上来理解的。有专家认为,小康是一个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小康的含义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含义,一般包含三层意思,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指食品、衣着、住房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是指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二是将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目标概念。这主要是根据“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将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联系来认识的。这种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概念。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我国特色的。

根据小康社会概念的来源分析,特别是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我们认为,小康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段,是一个被中国化了的现代化概念,当然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关键在于把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要理解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的条件下,党中央为什么还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根本宗旨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说的“小康社会”不仅不是私有制的社会,而且也不只是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社会,它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通俗的描述。在“十七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发展变革过程。“十七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更加明确地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与那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理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十七大”报告指出,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七大”报告在有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还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是实现了从贫困向温饱的跨越,而后又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综观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教育、经济结构、社会事业、资源环境、体制改革、民主法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历史的必然。这个构想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首先,它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它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规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任务的具体化。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为最终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政治基础、先进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三十年的全面持续发展,就可以胜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般层次上关于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定性概念,那么,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具体的定量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中期战略规划,是衡量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上一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下一篇:砌块砌体工程砌筑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