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2024-04-23

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精选6篇)

篇1: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问题学生的个案辅导案例分析

何谓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不健康等特点、并需要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这是一个令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十分头疼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问题学生在学校或班级里,虽说数量不多,但其对班级、对学校乃至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却不小,如不能正确的教育、管理,很容易造成这部分人的教育脱轨,同时,他们也会影响别的学生,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学校乃至于周边环境的文明。但是由于问题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影响行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化名):张扬 性别:男 年龄:11岁 性格: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

1.家庭背景:父母在外务工对张扬的家庭教育很少而且方式简单粗暴,爷爷奶奶对唯一的小孙子很是溺爱,尽可能满足张扬的要求。对张扬的学习放纵极少要求他。

2.学业表现:张扬是住校生,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时就寝,大声在宿舍讲话。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打闹,和同学打架差点被开除。本来是留校查看,认错态度好,学校给通报警告处分。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月考总分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3.朋辈关系:张扬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张扬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和班级的同学相处的并不融洽。

二、问题分析

(一)案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1.张扬的父母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了张扬跟老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的关爱,对孩子的教育很少。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爱的缺失与家庭教育的断接,从而给孩子的教育造成问题,进而形成问题学生。2.爷爷奶奶对孩子特别疼爱造成孩子的性格特别任性,行为以自我中心不懂考虑别人的感受。

3.张扬自小性格放任,上初中后与社会青年厮混子一起,染上了抽烟喝酒不良的习气。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并且渐渐有了欺凌弱小的习惯。

4、自我形象较低。由于班级上属于后进生,案主惰性比较大,不求改变。被老师和同学定位为“坏学生”,案主习惯这样的形象。所以案主对于自我形象的定义较低。

(二)对于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可应用社会工作中几个理论来加以分析:

1、从社会化理论上来说

社会化理论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张扬的母亲由于长期在外地,对于孩子的管教鞭长莫及,父亲没有工作,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张扬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对孙子的教育比较忽视,造成了张扬平时在校呼朋唤友,与社会青年往来密切,对自己的学习也不过多要求,使之认为学习无用的错误想法,才导致作业的上交和学习上的不积极的现象。学校环境中,本身属于班级后进生的张雄,很难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张扬自暴自弃的原因之一。

2、从越轨行为理论上来说

越轨行为包括三种,张扬的现象在我看来更属于社会失范论,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文化产生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的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某人接受这种社会目标又没有合法手段,必然会出现越轨行为。这样也就容易造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张扬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张扬在生活中与社会青年接触密切遇事习惯以武力方式解决,习惯用武力简单粗暴的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符合青少年追求刺激,英雄主义的情节。在学习上,张扬无法用正当的手段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而在其心中还是期待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必然导致只能采用作弊的越轨行为。

3、从标签理论上来说

标签理论主要认为偏差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的,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孩子一旦被打上“坏孩子”“问题学生”的标签,其行为就会不自觉或自觉地主动修正向“问题学生”靠拢。张扬被同学、老师标签为“坏学生”“后进生”,一定程度上会让张雄潜意识中修正自我形象,不断地靠近标签上的角色,上课不积极、不主动,态度懒散、与社会青年交往和不想与老师沟通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个案目标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与案主家人联系,告知案主的近况和进步;督促案主家人与案主进行定期沟通和了解,了解案主的想法和需求,加强案主父母对其的监管教育;

2、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定期与张扬沟通了解其心理发展的情况,拉进案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3.提升自我形象:督促案主注重自我形象,改变同学和老师对他的看法;在与案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分析本身的优劣情况;鼓励参与班级事务,提升自我形象以及巩固案主的自我认同感。

(二)服务计划

1、与案主建立朋友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

3、沟通交流,展开对话;

4、引导案主朝正确方向前进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一)过程: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奶奶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张扬的奶奶很溺爱张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张扬,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张扬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张扬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张扬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张扬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张扬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张扬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张扬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张扬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张扬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张扬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张扬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张扬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张扬是班主任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张扬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张扬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

(二)实施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通过治疗与教育,张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张扬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张扬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模拟考试,张扬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张扬,理解张扬的行为,信任张扬的行为,和张扬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张扬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张扬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张扬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张扬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善于细微之处多观察,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不论是什么的样的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有性格的。决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慌张。要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要多和学生沟通、班主任以及家长沟通,及时获得第一手的材料。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具备准确分析评价各种信息的能力。

篇2: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姓名:李某

性别:女

年龄:十三岁

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

问题行为描写:

案主性格内向,表情木纳,唇色发白,不爱跟别人说话,总爱用长头发遮住眼睛。上课很沉默,即使叫起发言,也是声音极小。说话含糊,吐字不清,似在喉管发出的声音。学习兴趣不高,常借同学钱去买零食或漂亮的文具等,还请同学吃,出手大方,长期借钱不还,夸口说自己家很有钱,钱会马上还的。经常在家里拿父母及保姆的钱去乱花。常去自家楼下买东西不付钱,让其父母还钱。两次发现偷同学的钱,其中一次偷了好朋友75元,被老师查出。认错态度不好,曾有多次离家出走经历,胸无大志,从不想自己的将来。

具体研究报告:

*智力状况: 智商一般,学习成绩较差。

*外貌: 外貌一般,衣着普通,脸色黑黄,唇色发白,表情木纳,总是用头发遮住脸部(短发长留海),常低着头。

*身体状况:偏瘦,身高1??65米,面色萎黄。

*家庭状况:家庭不和睦,父亲再婚,父亲脾气暴躁,在关外开电器厂,经常给出她零花钱。但她一犯错误就遭毒打。母亲似家庭妇女,没有文化,在南山开一小店以补贴家用。有一个与其年龄相仿的姐姐及一个刚四岁的小弟弟。经济状况较好。

*教师报告:该生六年级上学期来本校就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面无表情,从不在老师面前多说话。上课不讲话,也不主动举手发言。刚刚转来时未发现其有不良现象。后发现其经常带十几元钱去校门口买零食吃,还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吃。表现出手大方阔气。没钱花时,就向同学借,并夸口说自己家很有钱,还拿来十六万元“支票”叫同学们看(经其父母亲证实,并未给其甚么支票)。一次,趁同学们上音乐室上音乐课,她藏进教室旁边的厕所,偷拿了好朋友马凡的75元钱,把与钱放在一起的十几张卡(学生的一种玩具)丢到垃圾桶里。然后,若无其事的去上音乐课。下课后,装模作样的从垃圾桶旁边走过,并去告诉马凡,她的卡被人扔在了垃圾桶里了。以示自己清白。后经老师调查,直至抓住了有力证据,抵赖不成,才肯承认。但要求老师不要告诉其父母及其他同学。后老师与其父母交流,才得知其已多次拿家里的钱,少则几十块,多则一两百块,还和姐姐串通一起。家里多次管教,因其父母管教方法不当,轻则恶骂,重则毒打,曾两次离家出走。发生前次偷盗事件一个多星期后,其母亲带其家保姆找到学校,说其又拿了姐姐(保姆)八十元钱,叫老师帮其追讨。师问其是否拿过钱,其拒不承认。刚巧上课铃响起,师回教室,其便趁母不备,跑出学校,并一夜未归。师与其父母想法找寻未果。第二天,趁其父母上班,其回家取衣物准备出走之时,师将其堵在家中,并与其长谈。其提出要求,要回老家读书,不再 来深圳,师做其工作,期末考试后一定送其回老家,才答应重新上学。随后师展开心理辅导。

*与其同学谈话:她总是夸自己家很有钱,父亲是大老板。常出手大方,请同学吃东西,还拿过一张“支票”给同学看,说是父亲给的。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曾给同学说过要离开深圳,说这里太黑暗等等。

*与其父母谈话:从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与父母无感情。与其姐姐常常吵架,偷拿家里的钱,藏起来慢慢花。父亲多次打她(生气后,用酒瓶砸其头),母亲骂,但其不思悔改,从不和母亲(后母)多说一句话,曾离家出走,自己坐长途汽车回老家。(潮州)

*与其谈话:自述恨父母,不愿意在这个家里呆,十分想念爷爷奶奶。父亲打她,母亲骂她的话极难听。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竟无动于衷。极力要求师向其父母提出要回老家。

*与其家保姆谈话:李映心在家里经常挨打挨骂,还经常在家里偷父母的钱,其母亲总象骂街一样骂她。并给我看了她给爷爷奶奶的信。

*其写给爷爷奶奶的信:“ ……我在这里过着地狱班的生活,他们(指其父母)动不动就打我骂我,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晚上…我恨这个地方,我发誓要离开这里……我恨这个地方,我发誓要离开这里,……她骂我的话不堪入耳,…你跑得那麽快,急着去做鸡呀!”等。

*其的周记摘抄:…深圳是很美,但在我眼里它是灰暗的,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永远不回来。……

行为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1、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管教不当。

2、父母对其零用钱控制不当,养成其乱化钱,追求奢侈的坏习惯。

*社会因素:

1、受社会不良风气污染,虚荣心强,物质欲望高,为求满足,只得出此偷窃下策。

2、学校周边环境太差,小贩惟利是图,可以赊帐,给其创造条件。

*学校因素:

1、因学生性格内向,未引起老师注意,从而忽视心理辅导。

2、学校周边环境太差。

*个人因素:

1、已形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和人生观,物质欲望高,认为有钱就会被人看得起,看得高。

2、希望以偷窃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引起别人关注。

辅导策略: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获得温暖和信任。

2、探讨其偷窃、出走之动机。

3、进行“家庭辅导”提醒其父母要注意管教方式,多给孩子些温暖和关怀。

4、应用“现实疗法”,告诉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讲解法律知识,说明偷窃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5、适度满足个人要求,与其家长探讨平时金钱使用方法,零用钱额度问题。

6、应用“角色转换法”,让其设身处地想象失窃者的可能遭遇与感受。

篇3: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 (打人行为) 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 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陶某, 男, 9岁5个月, 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 但因学习成绩差, 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 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经过一年的教育, 问题行为虽有改进, 但还是会反复出现。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 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2010年国庆假期后, 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 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 (故意打人) , B类行为 (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

二、原因分析

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 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欠缺

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 关怀备至。但最近几个月, 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母亲对他无暇顾及, 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 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 学校教育的问题

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 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 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 同伴交往的问题

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 不会与人交往。表现在与同学的身体接触时用力过度, 造成同学的不满, 当同学向老师告状时, 该生会再次打人。

三、教育干预过程

对陶某教育干预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各种问题行为, 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陶某在课堂上的打人行为逐渐减少至消除。为了达到目标, 研究小组制定了干预计划, 从家长、老师和对个案本人的个别辅导三方面做工作, 做到全面协调, 确保效果。

(一) 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来说, 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求家长多关心陶某的生活与学习。指导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与陶某互动, 使其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 从而产生安全感。

(二) 对教师的指导

1、指导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待并处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关心, 渐渐地使学生信任老师并听从老师的教导。

2、指导教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内开展“今天你进步了吗?”的活动, 鼓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给陶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 促使其克服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要求任课老师对陶某进行行为观察记录, 重点记录其打人行为的类别和次数。运用代币制方法, 如果陶某表现良好 (一节课上15分钟能做到不打人) 就会即刻得到小红花, 累积得到2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他喜欢的东西, 或从事喜欢的活动。同时采用行为处罚法, 当陶某出现故意打人时, 取消他最喜欢的活动。

(三) 个别辅导

1、通过讲社交故事, 训练陶某视觉、听觉、记忆能力, 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其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不当。

2、鼓励陶某参与各种团体活动, 使其掌握在集体中的行为要求, 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资料的收集

注:陶某在第六周和第九周都是病假在家休息

五、结果分析

根据记录, 将陶某每周打人行为的次数作出曲线图并分析结果如下:

从曲线图中可以反映出:

(一) 问题行为的次数趋于减少, 表明干预有效果。

(二) 在病假返校后, 问题行为出现反复, 表明干预效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

(三) 第三至第五周由于采用行为处罚及加强社交故事的教育, 陶某的故意打人行为 (A) 减少, 但一般打人行为 (B) 未见明显减少。这表明陶某在教育干预下逐步改善了其问题行为, 由故意行为向一般行为转变, 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由重转轻。 (四) 过了第八周之后, 故意的 (A类) 和一般的 (B类) 打人行为均有下降, 并趋向稳定。表明教育效果得到了巩固, 但要彻底消除不良行为仍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六、存在的问题与干预计划的改进

由于这种教育干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干扰, 如学生生病, 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 任课老师外出时代课老师的配合不够、教学方法不一致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 降低教育干预的效果。另外, 家校配合、沟通还不够, 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有时与在学校表现的差别很大。

下一阶段, 教育的计划将要加强对干扰因素的控制, 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避免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同时由于问题行为的程度已经转轻, 这有利于对其进行学业辅导和兴趣活动的开展, 可以加强对其音乐活动、手工操作以及球类活动的辅导和训练。

行为矫正的目的是减少行为问题和增强积极的、正向的行为。智障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可以轻易地纠正, 有些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但是无论怎样, 只要人们都能抱着积极的态度, 以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处理, 必定能使这群智障的儿童离开困境。

参考文献

[1]施显烇.严重行为问题的处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2001, 3.

[2]陶德清, 刘敏.学龄儿童适应技能测评量表的编制[M].中国特殊教育, 2005, 9.

[3]韦小满, 杨希洁.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分析[M].中国特殊教育, 2011, 2.

篇4: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关键词:行为改变技术小学生问题行为

一、背景介绍

行为改变技术(以行为正强化为主要理论)所需的辅导技巧,相对较少且比较安全,在小学生身上使用效果很好,是学校心理健康个案辅导中使用最广、研究最成熟的一种辅导方式。我们在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运用了这一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辅导效果。现呈现其中的一个典型辅导案例,以期交流与推广。

二、个案描述

李×是10岁女孩,智力正常,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发现她有吮吸大拇指的习惯。因为长期的吮吸,两个大拇指已经变形。上课的时候,只要大拇指一伸进嘴里,就忘记了一切,吸得津津有味,还发出“吱吱”的声音。因此,上课思想不集中,听课效率很差,各课成绩均不及格。在对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李×吸手指头始于幼儿园时期,家里人为了治疗李×这一不良行为习惯也采用了不少方法。如劝说、打骂。在手指头上涂上辣酱等等,但效果都不好。

三、诊断分析

引起吮吸指头的原因很多,如缺乏安全感、恐惧、焦虑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李×吮吸指头的原因很难考证,加上孩子年纪尚小,很难从认知或情绪系统人手去改变其行为。李×家人的教育经历就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行为强化是一项最直接的技术,也是对儿童最有效果的技术。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孩子的行为有了强化的过程,这种行为就容易再次出现(正强化),当孩子的行为被忽略(负强化),则行为会逐渐消失。儿童正是在父母和环境的不断强化下形成行为习惯的。因此对李×而言,直接的行为训练或许更有效果。

李×吮手指头的历史比较长,要全部改变行为有较大的难度,决定先消除李×上课吃手指头的行为,继而达到白天在校都不吃手指头的目标。改变这个习惯可以促使李×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成绩。

四、实施辅导

1.工作流程

(1)个案会议

由心理辅导老师及有经验班主任组成个案小组,召开个案会议,确定李×为辅导个案,并分析确定李×的靶行为和目标行为(靶行为是指辅导过程中需要加以改变的问题行为中的具体目标,而目标行为是指由靶行为出发的辅导终点目标、即期望的目标)。李×的靶行为是“上课吮吸指头”,目标行为是“上课不吮吸指头”。

(2)多方面收集资料

案主及其靶行为、目标行为确定后,个案研究组成员就要运用各种方法、途径(如家访、访问案主历届任课老师,作必要的智力、个性等有关测验,测定靶行为的基准线等),尽可能详尽收集与案主的靶行为有关的各种主客观资料,且在后来的辅导过程中,若发现资料不全或有误,仍需及时补充调整,如此反复直至问题解决。

个案资料具有隐私性、保密性,必须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公开,更不得做饭后茶余的谈笑资料。

(3)分析资料,诊断原因,提出辅导策略

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须由个案会议讨论分析去芜存菁,整理出可用资料,并分类列写。一般采用心理档案形式,作为个案研究的第一批资料,存档保管。

个案会议尤如医生会诊,应在详尽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诊断原因,诊断是辅导的前提,极为重要,应由研究组各种专业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与靶行为有关的因果、因素而后提出辅导策略。个案会议在提出辅导策略后,仍需定期或不定期召集会议,以便研究组成员互相交流情况,研讨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执行辅导计划

辅导老师在执行辅导时,要按约及时记录案的反应行为,按约及时兑现强化物,此外,还要注意案主的思想动态,精神状态。(具体见“辅导过程”)

(5)延续辅导

个案研究旨在尽可能彻底矫治个案之问题行为,因此要防止复发。但在治疗末期,即强化物取消后,复发是常见的。如发生复发,须继续重新分析原因,找出补救措施,再予以辅导,直至彻底转变为止。

(6)撰写个案报告

结束个案辅导后(一般以达到预期目标为标志)应写出个案报告,并存人心理档案。(报告格式略)

2.辅导过程

(1)获取支持

根据个案会议提出的辅导策略,我们与李×家长交换意见,征得李×家长的同意和配合。同时我们找李x谈话,帮助她认识自己的问题行为,提高她转变问题行为的意愿和信心。

(2)测定基准线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一节课40分钟内,记录李×吃手指头的次数。共观察6天,下表1是观察的记录。 周语文平均每节课1.75次,周上午、三节课平均每天6次,周全天(包括下课时间)平均每天10.1次。

(3)约定中介行为,选择增强物

在测定基准后跟李×进行了一次耐心的谈话,告诉她吃手指头对学习和身体的不利,进一步激起她改变自己行为的意愿。她同意先控制上语文课时不吃手指头,专心听课(中介行为)。通过家庭访问和跟李×交谈,得知平时李×很喜欢吃巧克力。结合这一信息在尊重李×选择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增强物——巧克力。共同约定:

4.制订辅导契约

在商定强化物和辅导中介行为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规定案主应该执行的责任。进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和达成目标行为的意义。并在经李×同意的基础上,把契约内容告诉同伴,提请大家共同帮助她。因此,每当她把手指放入嘴里时,同学就注意她,这无疑对她是一种极好的暗示、提醒。

5.依据约定实施辅导

五.成果评估

李×上课吃手指头,基准期是语文课平均1.75次,上午四节课平均6次,全天平均10.1次,采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后第一个星期,语文课下降到平均0.4次,说明运用增强物对李×纠正问题行为有成效的。到实验第九周时,李×已能做到在学校里不吃手指头了,达到了本实验预期的目标。

任课老师反映,由于李×上课不再吮吸手指头,因此听课的效率有提高,上课发言也较积极,语文课的成绩有进步。最明显的是英语课,开始辅导后,她听课专心了,口头对话、英语单词就容易记住,所以期末总评,李×的英语成绩从上学期的62分提高到80.5分。

李×的问题行为是在运用增强物后促使改正的,实验后期,增强物取消后仍有效果,但这个效果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和巩固尚待验证。

六、注意事项

1.前提是“信任”

“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在辅导过程中,我们要以朋友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给他们温暖感和安全感,让孩子“信任”我们。这样实际上是真正把案主推上了他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改变负责的地位,自己做自己的行为改变的主人,这样的辅导关系,既使案主倍感亲切、也确实唤起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这是辅导顺利开展的前提。

-

2.关键是“小步走”

从靶行为到目标行为,中间有一距离。这距离犹如深深的鸿沟,孩子很难一步跨过去,这也正是以往学生出现“屡教不改”现象的关键所在。从行为学习的观点看,一个问题行为固着的时间越长,消退它或减弱它的时间也相对越长。企图只用几次谈话,几顿打骂就期望他们一举改变固着数年数月的问题行为,是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小步走”的原则,设置若干个“中介行为”协助孩子一步一步朝向目标行为进步。

3.最难是“锲而不舍”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理行为,经常表现出反复和被动,往往这时候,有的老师会丧失了耐心和信心,放弃了对学生的进一步辅导,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4.最重要是“家校合作”

篇5: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一例因大学生失恋引发心理问题的个案报告

名:

刘兰茹 身份证号:

***026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所在单位:

哈尔滨华旅商工职业培训学校

一例因大学生失恋引发心理问题的

个案报告

———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摘要:

以一名大学三年级女学生由于失恋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为例,详细搜集、整理求职者的有关资料,对求职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归类,“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可排除精神病;根据“徐又新神经症的判定标准”,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态冲突,病程不足3个月、来访者的内心痛苦程度可以摆脱,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坏,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依据认知疗法理论,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职者开展咨询,使来访者的负性情绪有所缓解,非理性信念得到控制,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思维方式有所认识, 逐步引导来访者实施自我行为训练,缓解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 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来访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 1 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李某,女,22岁,大学三年级学生,身高1.65米左右,体态正常,发育良好,面容清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出生于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均为农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家庭关系和睦,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均健在,但不同住。经详细询问,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1.2 个人成长史

李某,性格内向、乖巧听话。从小与父母同住县里,上大学后离开家乡到省会城市,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众人眼中的好学生。平时做事仔细认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进人大学后因成绩优秀,在班级担任班长并在校学生会学习部任职,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大二时和其他专业高一学年的一名男

生学长开始谈恋爱,两人天天一起学习,感情较好,二周前突遭失恋,这使她感到很烦恼和痛苦。二周来睡眠较差,心情很低落,也没有心情学习了,但考勤状况良好。1.3 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齐,举止得体, 待人有礼貌,思维清晰连贯,语言表达流畅,注意力集中,自知力完整,情绪明显低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1.4 身体状态

没有躯体不适感,只是食欲不佳,因为晚上难以入睡并且睡眠质量下降,显得脸色比较苍白,略显疲劳。1.5 社会功能

学习成绩没有明显下降,仍担任班干部,同学之间关系尚好, 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朋友约她也常回避,人际交往和外出活动减少。1.6 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

选择《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1.5,强迫症状1.7,人际关系1.8,抑郁2.1,焦虑2.3,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总分152分,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常模。

(2)SAS测验结果: 56分,属轻度焦虑。

SDS测验结果: 53分,属轻度抑郁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烦恼,失眠,情绪低落,食欲不好,持续二周。2.2 个人陈述

两周前男友向我提出了分手,原因是他临近毕业,和父母谈及我们恋爱的事情,他父母认为我们两家条件相差悬殊,不同意继续交往。男朋友是上一届学生,在校学生会任学习部部长,我也是学习部部员。我们通过慢慢接触发展成为朋友的,谈恋爱的时间是从大一的下学期开始的。已经两年了,我们感情很好,从没发生过争吵,但都没有告知双方父母。然而,由于他父母不同意,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说什么都要和我分手。我不明白,两个人相爱就应该在一起,是不是我不

够好,所以被抛弃;我想,我不能放弃,只要继续付出感情,或只要恳求他,我就能重新得到爱。这一段我心里非常难过,感到很压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干事情一点心情都没有,吃饭也没胃口,睡眠也不是很好,我习惯了两个人一起学习的世界,如果真的分手,我不知道我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如果真的放弃,又觉得不舍,再想想英语六级考试马上就到了,再不安定情绪复习功课真的没时间了,真是希望设法改变这种处境,可是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该同学由班级宣传委员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3.1 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梳着运动头,着衬衫长裤。衣着整齐,进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坐下后心神不定,低着头不敢与咨询师对视,不主动说话。在咨询师询问后开始叙述,言语条理清楚,回答切题,语调适中,语速缓慢,定向准确。思维反映较敏捷,智能记忆好,整个叙述过程不停地流眼泪,说话间有一次走神,情绪波动大,反复提到“以后怎么办”,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3.2 宣传委员反映

平时认真履行班长的工作职责,热情主动地为班级同学服务,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但最近发现,该同学面容较为憔悴,说话时总是低着头,语速缓慢,晚上很晚睡,早晨很早起床,不爱吃饭。总是唉声叹气,有时落泪,学习依旧努力,班干部的工作也愿意承担。但是效率下降,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她。4

诊断

4.1 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4.1.1 该来访者的主要表现为:

(1)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2)睡眠问题、食欲下降;

(3)存在“两个人相爱就应该在一起,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

被抛弃;”的不良情绪,“如果真的分手,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等糟糕的不合理信念。4.1.2 原因分析

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1)生物学原因:

该求助者处于青年期,对情感问题比较敏感。产生焦虑情绪。(2)社会性原因: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一个月前被男友抛弃;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被同学背后议论,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原因:

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认为相互喜欢的人必定能够在一起,认为男友提出分手使其失去自尊心,产生不良情绪。存在明显的非理性观念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个性特征:苛求完美,敏感、易受外界影响,夸大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烦恼、焦虑、自卑情绪所困忧,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4.1.3 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该来访者的主客观统一,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男友提出分手)引起的,虽然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知、情、意完整统一;自知力完整,人格稳定。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幻觉、妄想;且主动求助。根据以上评估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4.2 鉴别诊断 4.2.1 与精神病相鉴别

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人特点是主客观不统一、知情意不协调,人格异常,且无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求助;存在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来访者消极情绪是由现实事件(失恋)引起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来访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其个性没有发生明显根本的改变,个性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为自己所陷入的心理状态担忧,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

神病症状,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4.2.2 与神经症相鉴别

按照许又新划分神经症与正常心理的评分标准,从病程来看,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从精神痛苦程度来看,该来访者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自己主动设法摆脱,为轻度,评1分;从社会功能来看,该来访者的学习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为轻度,评1分。总分为3分,排除神经症。4.2.3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病程大于两个月,并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只限于谈恋爱,也未失去理智的控制,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4.3 诊断

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来访者是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5 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5.1 具体目标

1.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如“如果真的分手,我不知道我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等。

2.缓解抑郁、焦虑、烦恼的情绪。3.改善睡眠与饮食情况。5.2近期目标:

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存在非理性的认知观念,学会用理性的观念代替非理性观念,从而消除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5.3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帮助来访者正确处理恋爱问题;增强来访者与异性的交往方面;培养来访者良好的全面合理的认知评价结构,提高来访者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其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咨询的方法与原理

6.1.1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也称为 “理性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6.1.2 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核心理论是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习惯上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该理论认为情绪或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所引发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造成的。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认知评价是导致其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DE ABC理论治疗实践的核心,并不是以简单消除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为目标,而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去反思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帮助他们认识到正是这些非理性信念才是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的真正原因。同时,帮助来访者学习建立理性信念来代替非理性信念,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新的、理性的情绪,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结合本案例可以看出:李某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于男友提出分手引起的,实际上真正原因是由于她对失恋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李某性格内向,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以偏概全或糟糕透顶,即认为恋爱失败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如“如果真的分手,我不知道我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我习惯了两个人的世界”等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导致她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出现睡眠障,为她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帮助她改变对失恋错误认知;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使其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而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其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的生活态度。李

某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适合用合理情绪疗法。6.2 双方责任和义务 6.2.1 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个人意愿知悉、协商、选择咨询的方案、时间;执行商定的咨询方案及时间方面的规定;尊重咨询师的工作,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6.2.2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遵守执业道德;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关系建立前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工作特点、局限性和来访者的权利义务;开展工作时的有关事项要与来访者协商,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尊重来访者,不得因任何因素进行歧视对待;对来访者的一切资料和信息进行保密;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6.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第一次60分钟,以后每次50分钟。共五次。

咨询费用:根据学校的规定,为学生咨询不收费。7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三阶段,共进行五次咨询。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诊断与咨访关系建立阶段:此阶段是咨询的第1、2次;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第二阶段为心理帮助阶段:此阶段包括咨询的第3、4次;让来访者了解合理情绪疗法,领悟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帮助,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观念。第三阶段为结束与巩固阶段:此阶段是咨询的第5次,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和总结,监督来访者把学到的理性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结束心理咨询。7.1 第一次咨询

任务: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和困扰问题,让来访者宣泄目前情绪,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

过程:认真倾听,引导宣泄:咨询师热情接待来访者,用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尽情倾诉,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初步确定主要问题是失恋的苦恼,并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完成情况:开始时来访者说话有些吞吐,只说睡眠不好,明显的不安和顾虑,但咨询师通过灵活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关系技术和询问、鼓励、内容反映、情感反映和具体化等参与性技术,使来访者逐渐信任咨询师,消除了防备和阻抗,讲出自己的伤心、失落、自责自怨或委屈,愤愤不平等感受,帮助了来访者消除失恋带来的心中郁结,同时通过咨询师的理解和真诚关心的态度,使当事人感到温暖和支持,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在来访者尽情倾述的同时,咨询师收集了较多的信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作业:让来访者记录自己不良情绪时出现的想法和观念。7.2 第二次咨询

任务:给来访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验,如SAS和SDS;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与来访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确立咨询的内容和范围;向来访者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理论模型)。

方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

完成情况:给来访者做心理测验;选择《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测试,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并根据ABC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使其理解和认同ABC理论,最后领悟到他的情绪等问题不是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咨询师: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来访者:是因为我那么爱他,他却因家庭原因而放弃我,我感到难以接受。

咨询师:你的痛苦我能理解,这是许多人生活中会碰到的事,但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你现在这样的情绪状况。

来访者:那是为什么呢?

咨询师: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所以直接令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而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来访者:„„

咨询师:比如,考试不合格的学生,面对失败,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一个学生会想:这次没考好,真让人伤心,还是复习得不够充分。另一个学生会想:我简直糟透了,连考试都没考好,真没脸见人。如果你是第一个学生,你有什么情绪和行为反应呢?

来访者:我会因考试失败而伤心难过,但也会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努力。

咨询师:很好。如果你是第二个学生,又将出现什么情绪和反应? 来访者:我想可能不仅仅是难受而是非常郁闷。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个诱发事件(A)考试不及格,但不同的想法(B),情绪和行为反应(C)却迥然不同。可见影响情绪行为C的是B因素(不同的信念)而不是A因素(事件本身)是吗?

来访者:好象是。

咨询师: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

来访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通过引导,使来访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被动地由外界事件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情绪。家庭作业:将自己平时产生不良情绪时出现的想法和观念写出来,分析其非理性。7.3 第三次咨询

任务:进一步寻找和明确引发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共同讨论,分析原因。

过程:要和当事人一起,引导分析失恋的原因。帮助他重新看待两人的关系,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

完成情况:根据来访者的作业问题,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使来访者逐渐领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是由不合理信念导致的。

作业:举一个自己不良情绪的例子,并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报告,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ABC各项。7.4 第四次咨询

任务:帮助来访者重建合理信念,调整不良情绪,适应大学生活。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过程:检查来访者的作业,与来访者商讨、辩论,引导来访者转变思维角度,建立合理信念。尤其是要他认识到事情已经发生了,是积极去适应、获得心理的平衡呢,还是永远困于此,使自己成为“爱情至上”的俘虏?“使他能认识到恋爱虽然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但却不是唯一重要的事。

完成情况:来访者能够比较客观、冷静的看待失恋这件事情,能列举出自己不良情绪的成因和影响,同时,引导其积极自我调节,正视现实,建立合理信念。即使男友真的离开,自己也要好好的生活,毕竟恋爱不是生活的全部,自己还有很重要的任务要去完成”。认识到恋爱虽然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但却不是唯一重要的事。

作业:要求来访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合理信念列表一一对比;进行认真思考,使来访者认识到合理信念对个体情绪的调节和促进作用。7.5 第五次咨询

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做心理测验SAS和SDS,引导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回顾和评估,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帮助来访者重新回顾理性观念,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知识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

完成情况:来访者已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不是恋爱失败本身造成的,而是对恋爱失败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来访者慢慢接受了合理信念,自我感觉良好,睡眠、饮食均有明显改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结果为正常。在对来访者进行正面积极鼓励的同时,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来访者将积极地思维方式和认知评价扩展到其生活的其他领域。

作业:对这五次的咨询做一个小结,把自己学到的新的理性观念运用到生活中。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来访者的自我评估

来访者向咨询师反馈:“我感觉自己心情平静了,情绪也好多了,晚上睡不着、食欲下降等问题也基本消除了。整个人感觉轻松多了”。来访者改变了错误的认知,明确失恋不是失败,已建立了合理的信念,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达到咨询预期目标。8.2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发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基本消除了抑郁、烦恼、焦虑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对大学生活及恋爱观的看法客观合理。8.3 同学的评估

来访者已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也能够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和组织班级活动,现在上课时精神状态较好,班级和学生会工作积极主动,未出现差错,人际沟通好。8.4 心理测验复测

前后心理测量结果显示,来访者SCL-90 总分132 分,总分下降了20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属于正常范围。SAS和SDS的标准分从56和53降到了48和37,均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参考文献:

篇6: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调查,走访,了解导致他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同学,互助合作,以诚待人,生活上照顾他人,学习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研究意义:使学困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培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和学习生活的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

一、个案描述:

姓名:聪聪 性别:男 年龄:9岁 班级:二年级3班 智力正常。

学校表现: 通过调查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得知这个孩子的智力正常,这表现在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课上,时常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孩子上课时经常发呆,沉默寡言。做事拖拉,有头无尾,家庭作业时常完不成,写的字非常潦草,简直是看不出来,下课后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只退不前。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问其原因,总说帮爷爷干活了,没时间做作业。他本人,还有课桌、书包,包括书包里的本子都是“蓬头污垢”的。

家庭情况: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在他三岁时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很少与他相处,小时候到现在都是爷爷一人照顾的。爸爸很受给予他们爷俩生活费,爷爷靠种菜种瓜买点钱,便也无暇照顾他,加上由于他的自制力差,所以作业时常不完成。

与人交往情况:因好拿别人的东西,班上同学基本上不与他相处,放学后喜欢在社会上游荡,且跟住学校附近的那个社会小孩交往密切,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老师找他谈话会好一阵子。

学习情况:上起上落的现象很严重,认真时,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正确有响亮,看不出他是个学困生。但多数情况属于不认真,表现在,作业乱做一通,一问还三不知。做起小动作来一刻比停,被老师收了一样还有一样。回家后作业更是不堪入目,家庭作业经常不交,所以学习成绩差。

(3)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

父母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管教。虽然生性聪明,但学习不认真,贪玩贪吃,喜欢在社会上游荡,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比较少。缺乏交流,和与人相处的自信。

二、指导策略:

1、撒爱心。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在生活上我经常给予关心,有时邀请他和我一起吃饭,有时找他谈心,使他成为一个乐学的人。

2、揪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数落之声不绝于耳的学困生,一声赞扬无异于久旱的雨露,久雨的阳光。因此,我对他每取得的一点进步,总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以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力争上游的发展态势。

3、强联系。尽量多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尽管其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但我还是经常与他电话联系,沟通时多说孩子有点,以引起他的注意和关心。最后,在我多次的建议下,他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工作了。经过很长实践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个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渐渐地,他在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最大的是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了,书写也端正了。他不再对学习感到枯燥p乏味,慢慢有了学习的欲望,有时还会来办公室问我问题。同事我教育其他孩子与他和睦相处,同学们邀他一同游戏,一起合作,互相帮助,这种景象真让人欣慰。

4、给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允许他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当他不小心再犯错误时,常常需要处在他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然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现自己最大的耐心,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殷切期望,从而提高他上进的信心。因为理解和宽容能很快架起师生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启发与体会

上一篇:门冬酰胺片说明书下一篇:统战部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