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2024-05-05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共8篇)

篇1: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分析形体训练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前言

近几年来,终身教育得以快速推行,青年一代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美操以其明快的节奏、动感的音律得到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技术能力逐年降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媒介,而健美操则是高校体育教育首选的课程之一。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塑形的黄金时期,所以正确、适当地学习健美操可以改善形体形态,陶冶情操,修正由于长时间埋头学习形成的不良坐姿,增强体质,对大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在现在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而完不成健美操的训练,有的学生因为健美操的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而对健美操失去了兴趣,这就导致了健美操教学根本体现不了健美操的魅力,发挥不了健美操的作用,事倍功半。

形体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体训练,是通过徒手和器械的练习塑造体形,训练仪态,锻炼身体,培养道德品质的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开展健美操教育的同时开展形体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大学生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形体训练和健美操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完善高校健美操教育的教材和学习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高校健美操符合学生要求,改善高校健美操教育的现状。

一、形体训练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1形体训练能提高学生体质,使练习者动作优美,姿势到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休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他们用在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致使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健美操的动作。而且,现在高校的健美操教育都只是通过一套或几套动作的练习,强调的只是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标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身体姿态的纠正,学生长期伏案学习造成的弓腰、驼背等一些不良习惯得不到改正。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学生将这些习惯带到健美操的练习中,不但影响健美操的优美性、可观性,还会降低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形体训练注重身体练习,使人体匀称、和谐地发展,对头、腰、腿、足等都能起到练习的作用,而人们也只有在五官、四肢配合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展现出运动之美。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加以适量的形体训练,能够令练习者身体的一些不良姿态得到改正,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提高协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动作的标准程度,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可行性,使练习者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从而达到了我们在高校开设健美操教育的最终目的。

形体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审美观念

气质是一个人谈吐举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的个性之一,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外在美是先天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来加以改善,我们无法改变五官,但可以改善我们的形体;而内在美要我们不断地学习、锻炼、磨练来形成,而运动则是培养良好、高雅气质的`重要途径。

形体训练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站姿、正确的行走方式,使练习者形成了良好的身体形态、优美的体型,这样就提升了练习者的外在美。与此同时,同学在课堂中体会到的形体之美,可以使他们产生美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认识了美的概念,养成了注重形体美的良好习惯。同时,健美操教学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对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健美操所特有的美需要高雅、有品味的美育鉴赏力再现出来,形体训练可以将体育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柔美、协调的体态之美来展现人们特有的美。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体会美,感悟美,认识美,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修养,使整个人散发出运动之美,拥有旁人没有的独特的、高雅的气质,并将这种气质带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最终成为一个有着高雅气质的人,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3形体训练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相对单一,很多学校开设健美操课的目的也是应上级要求,而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一下考试,及格万岁。其学习的内容也全是考试的时候要考的动作,加以反复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美的享受,更不能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这样就造成了健美操课程资源的浪费,费时费力,使健美操课程开设的目的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在健美操课程中加入形体训练后,学生可以在优美、轻快的音乐声中去学习,去享受舞蹈和音乐带给他们身心的快乐。在学习的时间段中,他们可以彻底沉淀自己,消除杂念,使身体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松,将内心的情感在运动的过程中随着舒缓的音乐得以很好地抒发,使身心合一,起到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感受快乐的人生和生活的美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抗打击能力和抗压能力,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健美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态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其他老师不同,健美操老师除了要有美好的师德和人品外,还要格外地注重自己的形态。每个人对美的东西都很向往,而教师自身优美的形态形象会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在青少年时期,学生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还不太成熟,教师适时地表现自己的形态美、语言美,会让他们产生对美的向往,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学习。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非常注重自身的形体练习,利用良好的心情和形体语言去教导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2保证形体训练过程中的动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由于在形态训练中有些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动作的复杂程度高,并且学生身体的柔韧程度和承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很容易造成动作不到位、不规范,并且造成学生肌肉或韧带拉伤。在学习动作过程中,学生既要保证动作的技术、技巧掌握到位,还要把握动作的要领和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练习,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纠错,并且在一些动作上量力而行,使学生动作尽量做到流畅、规范,从而才会产生美的感觉。

3形体练习的内容选择合理,时间安排适当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注重基本形体姿态的练习,对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可以增加舞步、柔韧性、协调性的练习,使他们的形体动作更加舒展大方。另外,形体训练只是为健美操教育服务的,不能因为形体训练耽误了整个健美操课程的进度,学习的时间不可过长,一般可以放在课前准备阶段或课后放松阶段,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能培养大学生的内在美,并且能使其在外形上姿势优美。通过形体训练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培养表现力,提高健美操的质量。而形体练习也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不断纠正不正确的形态姿势,才可以使健美操课程顺利成功地进行,培养出气质高雅和身心健康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宽柔,姜桂萍。健美操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余雪香。浅谈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J]。理论研究,(06)。

[3]贺新家,王红梅。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科教文汇,(10)。

[4]燕政。形体训练在师范女生健美操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1(10)。

[5]张蓉。健美操专选课中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山东体育科技,2007(02)。

篇2: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 要:缺少发展性是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发展性问题的对策是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通过体验感受、分享交流、总结应用等环节,激发受训者的潜能,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指导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发展性心理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11-0138-03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尚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以补救 性为主、还未转向以发展性为主等问题[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重心理 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的情况。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处于 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一些高校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有人格缺陷的那部分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 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2]?。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困惑之一就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不够显著。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仍集中在有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少部分学生 身上 ,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表面 上看虽然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坚强意志的磨练等发展性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转向以发展性为主是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提出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实践中探讨如何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将全体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大学生共同的成长问题给予指导,重点放在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同时,兼顾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咨询、 治疗与行为矫正。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3]?。素质拓展训练 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素质拓展训练在各大高校中应用的还比 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4]?。 素质拓展是对人的一种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5]?。拓展训练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让学员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获得体验,接受个人潜能的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共同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的一种课程[ 6]?。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其特点为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阅读到的信息,人们可以记住10%;对于听到的信息,可以 记住20%;对于看到的信息,可以记住30%;亲身体验的事情则可以记住80%。体验式培训 是让学习者通 过亲身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拓展训练作为 一种“先行后知”的现代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在形式上融体育与娱乐于一体,可以激发、调整、升华和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 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等目的,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影响 和指导其未来的事业和生活[7]?。 二、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受益面比较狭小。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上看, 首先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其次是预防性心理教育,最后才是矫治性心理教育。目前,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预防性心理教育。有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二 是矫治 性心理教育。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实施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等。事实上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其重点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 不够。由此 ,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必要,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扩大心 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育主旨就是“你的拥有超过你的想象”,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比自 己 的想象多得多的勇气、力量、智慧和善心,以行为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激发内在潜能。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把拓展训练的体验有效地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2.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虽然不是挑战大学生的身体极限,但对体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完成目 标时突出了任务性与技巧性。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后,能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当代大 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很容易被打垮,缺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完成 了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激发了其潜能,提高了其对自身的正向评价,从中让他们看到 了自己的另一面,在心理素质的锻造过程中使其拥有了信心,增强了对挫折的承 受力。

3.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素质拓展训练让很多独生子女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完成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学会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懂得在帮助 团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拓 展训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实用性,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能够使大学生在挑 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过程

多数研究者将素质拓展的基本过程总结为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极限、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六个方面[5],[9]?。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 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体验感受、分享交流和总结应用。(1)体验感受

在参与训练前,先要通过“破冰”项目建立信赖关系,并进一步设定团队的任务与目标。信赖关系是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基础。从第一个“破冰”项目开始,使团队的伙伴之间迅速建立起一种亲切、相互信赖的关系,而且在接下来的项目中逐渐强化这种信赖关系。目标设定是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发挥团队作用的有效因素。在每个项目中都有一些特定的困难或问题 等待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通过设定团队目标,可以使全体成员学会如何分担团队的责任。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挑战极限,释放心理压力。在素质拓展中,慎重地 设定了许多看起来是危险的、使参训者感觉到有心理压力的活动。这决不是单纯地追求惊险体 验,而是要让参训者挑战心理极限,克服困难去真正地释放心理压力。通过高峰体验,让每名成员都有机会拥有自信。拓展训练设置了一系列特殊的情境,让参训者能够释放压力 ,在团队的支持下积极挑战自我,这是非常容易激发参与者高峰体验的训练课程。(2)分享交流

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过程结束后,由团队指导老师引导每个成员进行分享、交流和思考。这个环节是在前一阶段的活动或游戏结束后必须开展的一个环节。没有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 与交流,素质拓展训练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实现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这一环节,非常考验指导老师的组织、引导能力,对习惯了被动、等待的大学 生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只有让每个团员都能够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在参与活动时的感 受,让每个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引起情感的共鸣,让感觉和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 ,才能引起团队成员对素质拓展训练本身的思考及对拓展训练之后人生的反思,这样的分享和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

(3)总结应用

素质拓展训练的终极目标是在拓展训练活动结束后,对拓展训练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加以总结 和 应用。在上述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每个成员都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在拓展训练过程中 参 与的主动性,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自己对任务完成和角色分工等方面的承担 状况,自己所得到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一次认真、仔细、完整的分析与总结,并将素质拓 展训练的收获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的迁移。 2.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学校现有“孤岛求生”、“穿越沼泽”和“相依为命”等十四个素质 拓展训练项目。这些项目的设计都经过多次论证与调研,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引入的重心放在解决大学生 心理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意志品质不坚定,人际交往中表 现出来的不成熟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全体学生都可以自由组队或以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为单位,由二级学院相关的 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担任责任人,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出预约申请。

第二,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筹安排各团队的训练活动,协调拓展训练开展的时间和场地,指派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第三,由带队老师对训练活动进行全程指导。活动结束后,学生所在团队要对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定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回顾,提高训练的质量。

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思考

首先,高校应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有规定学分的必修课或系列选修课。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教学的大纲、教学的规模和教育的目的,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丰 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其次,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拓宽训练的渠道。素质拓展 训练对场 地、器材和设施的要求不高,成本也很低。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 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体育场完全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有游泳池的高校也可以将其作为水 上 项目的培训场地。至于具体项目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总之,素质拓展训练 提倡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促进身心的发展,并从中获得感悟。目前,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得都很 优美,校园的草地、广场,甚至小桥和流水都可以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团队指导教师的组织、监控、引导 和归纳能力。拓展训练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学科知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应变、引导和预见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还需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培训。

第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对参训的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拓展训练也存在一 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要提高挑战性而降低危险性,必须建立科学、周密的安全保障系统,为拓展 训练的顺 利开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五,素质拓展训练必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以项目体验为载体的拓展训练最大的特点 在于,其以受训者的体验为基础,并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关键,以各种方式模拟在实际的 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虚拟各种场景让队员去亲身感受。这种体验式学习活 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引导性。素质拓展培训在引导学习者进行活动与游戏的同时,也必须同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把训练中的收获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拓展训练活动打破了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主动地在体验中学习各种技能,并养 成持之以恒的习惯,用“生活的训练”引导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促进其德、智、体的全 面发展,这就是拓展训练的主旨。

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是多样的,随着目标人群的不同、训练目的的不同,可以设计、开发出 更多的训练项目。但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拓展训练的宗旨是锻造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的目 的。在高等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大有裨益,但其推广需要得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 与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2]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3]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4]陈军.拓展训练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6]李薇,肖丽哲.拓展训练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2).[7]朱广奇,李永建.从拓展训练的特点看其对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9).[8]盛义岭.拓展训练课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9]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

篇3: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长期以来, 体育课教学主要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片面性、表面性, 缺乏对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教学其他功能的实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教学过程应当设计七个阶段目标, 即知觉目标、心向目标、引导反映目标、机械反映目标、复杂反映目标、技能调试目标、创新表现目标。但是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只注重在前四个阶段, 忽略了其他目标。事实上第六、七阶段的动作技能向生活迁移和创新表现才是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新体育课程标准设定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体育课程中引进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拓展训练有其特殊的意义。

1 拓展训练

1.1 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为户外体验式学习是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用于帮助年轻水手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军事训练。知名的教育家K u r t Hahn1941年在英国威尔士的Aberdovey成立了“海上生存训练学校”, 以Outward Bound作为其注册商标, 寓意是“一艘孤独的小船, 离开平静的港湾, 去迎接暴风骤雨的考验”。

二战结束后, 随着经济发展, 竞争空前激烈, Outward Bound成功的培训理念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经过整合将原来用于军事生存训练的拓展训练演变为培养现代精英人才人本训练。

1.2 拓展训练的特征

体验为先:拓展训练是以完成项目进行活动为导入, 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实现项目设定的目标, 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 关注活动过程, 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项目具有一定难度, 不能轻易完成, 表现在个人和团队的考验, 同学要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超越自我的“极限”。

熔炼团队:拓展训练以全面整合团队为目标学习活动, 涉及信息、决策、计划、分工、沟通等组织运作的方方面面, 通过提高组织运转能力,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心、参与和合作意识, 以及相应的管理技能。

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 完成训练项目规定的项目目标以后, 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获得人生难以获得的高峰体验。

自我教育:教师在每个项目开始前, 只向学员讲清楚项目的规则、目标、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参与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提高团队精神和基本技能。

通过拓展训练, 学生会有以下收获:重新认识自我, 树立积极心态, 激发个人潜质;砥砺意志、拓展心胸、关爱他人、强健体魄;提高合作意识, 增强团队精神;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掌握并提高沟通技巧;适应变革管理, 提高领导艺术;启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2.1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特征

体育教学中提倡拓展训练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体育活动中学生体验的直接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最终结果。项目的成败与心理感受直接关联;项目的目标确立、决策计划、组织分工、执行是直接的社会角色体验, 在模拟的形式下了解实的情况。

(2) 体育活动中学生体验的即时性。无论个人体育项目还是集体体育项目都会立即引起参与学生意志力、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体验。突发情况的出现, 引起真实的情感的变化和行为的改变, 从而学会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

(3) 体育活动中学生体验的外显性。体育活动中, 学生用身体练习的方式参与、体验活动, 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3 拓展训练的过程

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总是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 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个体亲历的阶段, 即个体在模拟环境中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式学习的第一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每个个体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受, 但是每个人的感受都具有个性特点, 感受不尽相同。

(2) 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中获取的感受和引发的思考进行总结、概括, 获得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经历着许多各种各样的事情, 可个人的获得感受是不一样的。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验项目的第一阶段, 还应当上升到对体验项目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事物、事件的认识, 并通过老师引导上升到思想道德观念上

(3) 个体在新情境中适用新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通过一次老师有意创设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体验, 获得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还必须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适应, 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的思想道德观念。

(4) 再反思, 个体带着从前面项目中获得的经验进入到下一项目, 通过完成项目目标, 获得新经验, 运用这样的模式, 不断循环, 不断体验, 不断获取经验, 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 拓展训练是在模拟现实的情境活动中, 使学生不断产生新体验、新认识, 获得经验, 并通过总结、讨论形成观念和意识, 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4 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的影响

在参与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实验的学生中, 有95%以上的人表示在团队精神、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拓展训练的项目是根据现代组织运作过程中的现象, 经过设计、整合而成的, 真实地反映组织在社会中生存所面临的各种情况。通过拓展训练的个人挑战项目, 提升学生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和承载能力。通过拓展训练的团队合作项目的体验,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提高合作意识;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掌握并提高沟通技巧;适应变革管理, 提高领导艺术;启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的项目直观的将现代组织的运行情况展现出来, 使学生对社会状况有直观的了解, 同时作为一面镜子的拓展训练, 能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特点, 正确地认识自己优势和弱点, 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4:拓展训练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

1前言

拓展训练,其英文为(Outward bound),又叫外展训练,拓展运动。户外拓展主要是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1〕。户外拓展的课程主要由三大类组成,分别为水上、野外和场地。最近几年,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训练理念、训练方式受到广泛推广,训练的对象范围也逐渐扩大,其目标也依据不同群体的需要逐渐增加,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能训练,还增加了心理、人格和管理方面的训练。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和野外生存等一系列的拓展运动课程,广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其参与性空前高涨〔2〕。拓展训练对一些场地设施要求比较灵活,实施者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对训练项目进行设计,另外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选择没有危险,或者危险性小的项目,即使有些项目看起来非常惊险,但都配有严密合理的保护,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保证。拓展训练本身的优势说明它有利于在学校开展。

2高校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2?郾1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课程,主要以体能活动为主导,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并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其心理素质,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趣味和挑战〔3〕。拓展训练的有效进行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过程,教育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来的。拓展训练体现的是学生启发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和获得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另外,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实用、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把趣味性融入到现代体育课中,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郾2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专业体育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树立“以学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能、技能简单化多以“教”为主,而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是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郾3开展拓展训练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长期以来,因为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受重视,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使得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此外,由于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冒险性强,这些正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挑战自我,更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

2?郾4拓展训练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拓展训练进入学校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兴趣与爱好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摆脱困难带来的逃避、沮丧等消极情绪,突破自我和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意识,学会信任和与人交流合作,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丰富体育教学本身,还对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拓展训练活动的发展。

3拓展训练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郾1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不足和经费短缺

拓展训练的项目涉及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决定了拓展训练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与之配套的软件、硬件设施,才能支持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展,而事实上,拓展训练的许多项目在学校现有的器材设施基础上无法开展,如攀岩、射箭、射击训练、山地车越野等场地复杂、危险性高的项目。配置这些器材设施、场地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多数高校资金除了用在原有的体育教学中需要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以外,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额外的资金投入到这些拓展训练项目上,从而导致拓展训练在学校无法开展,或者投入的不足导致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的拓展训练项目层次低,不能够给学生带来应有的高峰体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4〕。另外许多高校拓展训练指导教师没有系统的拓展训练知识,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专业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师资力量不足仍将制约着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和发展。

3?郾2拓展训练教学课程结构设计有所不足

拓展训练有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与体育教学课程不同,拓展训练的主要培训目标是使学生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拓展训练因各院校地域差异、教师等外部因素的差异,都有自己的侧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或者很难找到可以直接使用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探索,发展不成熟,另外,学校增设拓展训练的选修课,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的教学课程设计和结构对其在高校的推广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3?郾3拓展训练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拓展训练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而安全问题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拓展训练活动走入体育课堂,对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是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学生对拓展训练的兴趣和好奇,往往会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危险,在不了解其中存在危险的前提下参加活动,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因此,拓展训练在项目选择上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和发展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4拓展训练在高校教学中开展的对策研究

4?郾1在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应性原则,拓展训练要贴近学校实际,从实际出发来设计拓展培训的环节,主要包含学校的构造、场地、器材、教师等。第二,针对不同的锻炼需求选择灵活化的拓展内容,拓展训练项目不同,所注重的要求也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不同,侧重团队和个人都有不同的项目,因此,选择相适应的拓展训练内容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把握拓展训练的灵活化原则贯穿各个教学环节。第三,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原则,既包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又包含学生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4?郾2拓展训练在高校教学中开展的对策

4?郾2?郾1开发建设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资源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为拓展训练在学校的更好发展做好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对学校原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在教师方面,应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社会上俱乐部专业教练员互相交流增加经验。学校方面应在就近区域结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并与其他相关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促进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课上的更好开展。

4?郾2?郾2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的开展,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拓展训练项目本身的特点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受到专业的培训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保持交流和沟通。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使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运用到拓展训练中。在进行项目内容设计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拓展训练项目,还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要求,这就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4?郾2?郾3做好预防安全工作

拓展训练项目本身存在着一些危险,为了达到拓展训练对人的心智的锻炼,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对受训者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在拓展项目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否则不仅达不到拓展训练设计的效果,还会对学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7〕。因此,加强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各个训练场地、设施和操场醒目的地方必须安放安全事项提示牌,并配有专职人员看管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5小结

为了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与相关部门应做好配合工作,开发建设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资源,同时还要做好安全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过程中应注重适应性、灵活性、适应身心发展等原则,提高自身素质,设计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挑战自我、提高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宇平,彭福栋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郾

〔2〕姜丽?郾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报,2005,28(2):285-287?郾

〔3〕李好君.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拓展训练的因素及其解决对策〔J〕?郾梧州学院学报,2009,6?郾

〔4〕顾洪伟,黄玉涛?郾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郾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郾

〔5〕王成建?郾浅析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102-103?郾

〔6〕贾礼君?郾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D〕?郾湖南大学,2008,4?郾

〔7〕陈斯祈?郾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郾

篇5: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孙春林

(浙江省温州市梧田二中)

摘 要: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呼声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现状上明显较为薄弱。在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直未变且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应运而生。针对其概念、现状及重要性,对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篇6: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王利平太原市49中学校)

摘 要:核心力量训练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在我国跆拳道队、皮划艇队、网球队、冰雪队等高水平运动队中已经广泛采用,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当今高考体育训练中仍主要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因此本文借鉴核心力量相关研究对核心力量的定义、作用,结合高考体育训练项目的特点讨论高考体育训练中核心力量的重要性,拟以此对高考体育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高考体育训练;应用 1 前言

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业内专家及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1】。因为所有运动技术动作但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须要动员很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2】。核心力量训练注重对核心区深层小肌群的募集和训练,强调多肌群的协调配合和力量在各环节上的传递,增加了非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方面的不足,为传统力量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1 核心力量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人体核心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躯干, 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我们所说的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 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腌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腰一骨盆一髓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 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

从解剖学来看核心肌群的位置,包括深层的小肌肉群和浅层的大肌肉群。深层的小肌肉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和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等。这是维持脊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的核心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各脊椎体间的稳定能力,并可以是脊椎维持在正中区域的范围内。

浅层的大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竖脊肌(也称为“背部伸展肌群”)及臀部肌群等,作用也不可忽视,当它们收缩时,可让躯干做弯曲、伸直及旋转的作用。这些肌肉并不直接附着在脊椎上,而是从骨盆连结到肋骨、胸廓或大腿关节,控制脊椎的动作方向,平衡冲击脊椎的外力。

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1.2 核心力量和一般力量训练

在传统观念中,四肢直接参与运动,因此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人们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到直接完成运动的四肢肌肉的力量发展上,这样可以针对性的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并与专项结合形成丰富的专项力量训练理论,但是在运动实践中,人体完成运动的力量源来自于一个多肌群参与的力量系统,同时一块肌肉要表现出良好的专项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即具备一定的神经机能调节能力,一定的生理横断面,并且能与其他肌肉协调配合才能表现出其专项性的特点。一般训练的提出就是根据专项训练这一不足之处提出的,旨在提高运动员的基础力量问题,塑造全身肌肉在参与运动时具备的基本力量素质,通过一般力量训练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适应人体进行激烈运动需要,预防运动员受伤,在广泛的一般力量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高水平的专门力量训练,发展与运动项目广泛相关的肌肉最大力量,解剖学适应期的力量训练是全身性基础力量训练,它为后续力量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根据项目力量特点而安排的肌肉体积增大对最大力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同时在一个“运动链中”,某一肌肉群要完成运动,必须依赖于以关节连接的骨杠杆,而杠杆运动必须依赖于另一肌肉群的支撑或固定,肌肉间的配合形成一个运动链,完成技术动作。对于人体而言,所有运动以四肢而展开,而人体的骨盆—腰椎—髋关节就成为连接上下肢的核心部位【4】。在传统的专项力量和一般力量训练中,这些部位的肌肉力量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但是只是对大肌肉群和原动肌进行了训练,而未对那些真正在运动中起着支撑和固定作用的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进行有效的训练,不注重肌肉力量训练的神经机能调节和协调工作能力的训练,以往也无真正意义上对身体核心部位的力量进行专门训练,从而制约专项力量的提高和其他运动素质的表现【5】。核心力量的提出正是基于人体躯干部位力量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提出来的【6】,而这一部位肌肉的提高需要对传统的一般性力量训练理念进行革

新,这一核心部位的肌肉的工作方式与直接参与运动的主动肌群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其独特性,必须树立全新力量训练理念,方能在运动中体现核心力量对运动员体能提高的显著作用。因此,这种理念是成功的直接原动力,来源于为专项力量提高提供一般性力量的基础作用。2 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考体育训练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

在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的完成中,都需要多个肌群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核心力量训练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将运动中的人体看作是一条链,身体的每一部分是链上的一个环节,运动技术的完成,依靠动量在链上的传递来实现。核心力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起到枢纽作用,协调上下肢运动,提高力量的传递,进而提高技术的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主要采用悬垂训练、不平衡器械训练和滑板训练等方法。立定跳远、100米跑等项目都是在身体非稳定状态下进行的。立定跳远在身体腾空后身体会绕人体的额状轴和矢状轴向各个方向转动。100米跑过程中,身体重心不断变化,躯干处于一种高速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动态变化中,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力量起到调节身体姿势维持躯干平衡的作用。一分钟杠铃挺举动作中,需要全身的协调配合用力,强大的核心力量能保证躯干的稳定性,有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传统的力量训练是在稳定状进行的,而运动过程中又打破了身体的稳定状态,使得力量难以更好发挥作用。非稳定状态下的练习能够提供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这种动态的力量训练成为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肉的有效方式,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运动负荷,对表层大肌肉群训练的同时,使起稳定作用的深层小肌群得到有效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有明显作用,更加强调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实现提高运动技术稳定性的目的。2.2 减少运动中能量消耗,提高能量的输出

曾有学者形象的将核心肌群比喻为气缸,腹部肌肉在前,背部肌肉和臀肌在后,横膈肌当盖板,盆底肌和环绕髋部的肌肉群做盒底。当四肢开始发力时,核心肌群储存的能量就从身体中心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传导。杠铃挺举动作中,上肢以躯干部位为固定支撑点,需要核心稳定力量的参与,核心部位的稳定将下肢和躯干肌的力量高效传递到上肢,集全身的力量作用于器械。立定跳远、100米跑、800米跑都是以下肢为最后发力点的运动,同样需要上肢力量的参与,而核心肌群对核心区稳定状态的控制,是上下肢力量传递的关键。在跑动过程中,身体重心随着运动而变化,重心大幅度的改变会消耗过多的能量,强大的核心力量能

够控制重心的稳定,减少能量消耗。2.3 降低运动损伤几率

Sommer【7】指出:在疲劳的情况下运动员在跳跃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股骨内

收和内旋动作,而这些位置变化和损伤密切相关。他认为,产生这种动作的原因在于运动员的臀肌、腘绳肌和腹肌不能产生足够的扭矩来抗衡髋和膝关节所承受的外部力量,膝关节外翻应该归因于腰髋肌群软弱造成身体位置控制能力下降。运动员的臀肌、腘绳肌和腹肌、腰髋肌是人体的核心位置,其力量正是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脊柱的稳定状态,同时,通过核心区的协调作用,为上下肢的发力建立了稳定的支点,减少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目前国内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平衡状 态是通过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稳定的支撑反作用力而实现的。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身体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核心力量训练是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训练时要集中精神,慢慢建立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知能力。

3.1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练习的方法主要有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静力两头起等。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这种类型的练习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3.2 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悬吊绳、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3.3 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诸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适用

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8】。4 结论与建议

4.1 核心力量训练注重对核心区深层小肌群的募集和训练,强调多肌群的协调配合和力量在各环节上的传递,增加了非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方面的不足,为传统力量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

4.2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立定跳远、一分钟杠铃挺举、100米跑、800米跑等项目动作技术的稳定发挥,改善运动过程中力量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衔接和传递,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同时预防运动损伤。

4.2 核心力量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7: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环节中,做好对节奏训练的研究,能够为更好的实现初中音乐教育目标带来支持。文章先对节奏训练对初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予以探讨,之后对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予以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节奏训练;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节奏训练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其能够实现对学生音乐节拍掌握、音乐乐感能力方面的提升,其对于实现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节奏训练对初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作为艺术的基础表现形式,其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活动开展目的,不只是对学生音乐技巧的掌握,更包含着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这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强化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音乐的构成,感受到音乐当中的情感表达,进而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技巧,提升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是一种艺术,想要将其完美的表现出来,需要演奏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技巧,对节奏感的掌握就是音乐众多技巧中的一个。在学生演唱或演奏过程中,其必须要掌握歌曲的节奏感,才能够找准节拍,从而调整自己的气息运用,让自己的气息与歌曲的节奏相符,进而将歌曲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缺乏节奏感,那么就会在演唱或演奏时出现抢拍、慢拍、拖拍等情况,既影响了音乐的表达效果,又打击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三)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节奏训练,能够为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带来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听两遍歌曲就能够哼出曲调甚至参照歌词唱出歌曲,有的学生则“干教不会”,这就是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知的差异,如果学生都能够具有较好的节奏感,那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为此,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节奏感训练,让他们能够通过掌握节奏去掌握歌曲的特点,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学生聆听自然声音

音乐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教师想要让学生真正的了解音乐,就应该指导学生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此种方式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进行《鸟啾和蝉鸣》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了解鸟啾声音和蝉鸣声音的特点,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播放两种声音,让他们通过聆听去感知两种声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两种声音进行模仿,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两种声音的记忆,为他们在进行歌曲学习时更好的掌握鸟啾和蝉鸣声音的节奏打下基础。

(二)科学选择教学辅助乐器

在音?费葑喙?程中,乐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有效培养,就要做到针对歌曲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乐器来予以伴奏,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感。例如在进行《说唱脸谱》的教学中,歌曲中的主要乐器有大锣、小锣和铙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三种乐器的声音和节奏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三种乐器拿到班级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演奏三种不同的乐器,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三种乐器的节奏特点,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多声部教学的模式开展

多声部教学模式是初中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的节奏训练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多声部歌曲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在演唱多声部歌曲时,准确的找到歌曲节奏,完成对自己声部的演唱,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例如为了达到对学生节奏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声部演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因为这个歌曲学生之间都会唱,所以他们基本不用熟悉歌曲,但由于他们初次接触多声部歌唱模式,所以他们常常会出现一、二声部相互“窜频”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以指挥者的形象出现,让一声部的学生看自己的左手指挥,而二声部的学生看自己的右手指挥,以此来提高他们在演唱过程中的独立节奏感,为他们完美的演绎这首多声部歌曲提供支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能够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带来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科学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感知、训练等多种方法共同培养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中去感受和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己准确的节奏感,为他们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他们音乐素养的有效构成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篇8: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 可以有效的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改变传统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 通过拓展训练来增加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 不仅可以锻炼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 高校要充分的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一、将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将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 以自然化的方式来展开体育教学, 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同时还可以有效锻炼高校学生的身体, 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1]。通过拓展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让高校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独立自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增加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 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高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除了体育教学本身所固有的体育器材, 还要有效的利用高校的操场、植被以及教师等教学资源, 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 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高校的操场和植被来开展捉迷藏、定位搜索以及侦查和隐藏等模拟训练, 利用教室开展相关的讲座和知识培训等等,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 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 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 将体育的基础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让高校学生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 通过自然化的体育教学训练来锻炼高校学生的意志力, 提升高校学生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的能力, 完善高校学生的人格[2]。此外, 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合作性, 需要高校学生团结协作来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让高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升团结意识和合作意识, 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价值标准。

(三)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展训练将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自然化, 让高校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体育活动和心理锻炼, 逐渐完善高校学生的自我人格,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 增加了体育教学的户外模拟活动, 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充分的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去, 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 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 深度挖掘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教学资源。我国教育

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高校的体育教学, 鼓励和支持高校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并相应的做好政策上的扶持, 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4]。同时, 还要深入挖掘高校开展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的资源, 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增加相关拓展训练设施, 加强与其他学校以及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丰富拓展训练的实践内容, 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二) 合理的设计拓展训练模式。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需要不断提升体育老师的专业水平, 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进而优化拓展训练教学方法[5]。体育老师可以借鉴相关拓展训练的理念和案例展开体育教学, 巧妙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有魅力, 提升体育教学氛围, 提高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 拓展训练活动中做好安全工作。

拓展训练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组织过程中出现问题, 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活动中的安全工作, 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 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 合理的设置拓展训练项目, 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结论

总而言之,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 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 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校要提高对拓展训练的重视力度, 深度挖掘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教学资源, 合理的设计拓展训练模式, 优化拓展训练课程, 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提高高校学生对拓展训练的参与积极性, 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进而有效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潇.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2]蔡尚琪.拓展训练在华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毛华燕.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3.

[4]王增斌.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关于排球说明文作文下一篇:元旦聚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