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2024-05-26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精选8篇)

篇1: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探究

郝玉琼

(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

摘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怎么来,我以为关键在于激活思维。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体会生活,抓住文本深入思考,让老师引领情感体验,创设诗意课堂。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源源不断去灌溉语文课堂之花,让其香气扑鼻。

关键词 思维拓展 人文精神 文本 诗意课堂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认为语文课堂更应该百花齐放花香满室。教师应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才会真正在课堂中绽放出亮点。如何在课堂中激活思维呢?

一、走进生活课堂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所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2002年国家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组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中考命题明确地指出:“命题要加强题目的开放性、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自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性试题。如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育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离开了生活,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挖掘文本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常许多老师之所以把课上得平淡无奇,很有可能就是缺少语文味,也就是不注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大多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浅表层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地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如对《木兰辞》的分析,在人们心中花木兰她是个为国为名的女英雄,但在这首诗里面,写木兰为家担忧、思念亲人、见亲人、化妆,有二十几行,而写打仗不到六行。可以看到这篇经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李逵、武松、岳飞这些英雄是不一样的,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不一样。战争不是《木兰辞》描述的重点。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是中国的文本,这是一个充当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伦之乐看得比当官还幸福的一个英雄”。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通过挖掘文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三、引领情感体验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氛围。

课堂上,我们应该发挥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如《散步》写的是一家祖孙三代散步的事情,文章寓意深刻而文辞恬淡,教学中一般将它主题定为:亲情,要求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这种亲情的美好。结果,学生认为《散步》文字浅显,事情稀松平常,情感平淡无奇,尽管我们费劲口舌,学生却无动于衷。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先引入莫怀戚的话:“《散步》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与“生命”有关的句子。学生发现文中直接或间接写“生命”的句子有:“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有一些老人的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然后,再要求学生从这四句话的字里行间去发现作者对母亲生命将逝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感。这是一般中年人常有的心理,随着父母年岁的增加,我们总是担心父母会离开我们,每每想到这些,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悄悄涌上心头。最后,把这篇文章的核心推动力——“母亲生命将逝”挖掘出来展现于学生的面前。其意在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母亲生命将逝,所以作者特别看重这次散步,所以才“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所以才在结尾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旦母亲逝去,作者的世界将会轰然倒塌。这是一种生命的悲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又引入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的最后几段,让学生感悟到“趁父母健在为父母尽孝”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创建诗意的课堂

人们常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面对如此意蕴深厚、丰富多彩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抓住“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间流淌。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和灵性得到发展的港湾。

语文的本质就是诗性的,它是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性存在。语文老师就应利用一切语文资源义无返顾地致力与学生诗性情怀激活与建构,让我们的语文课氤氲诗性的光辉。记得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新,创作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等学生交上后,我选了最好的五幅作品添在黑板上,然后我要求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上一二句古诗。有的学生说喜欢《春花图》,看着它,仿佛感觉到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情景,可用“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于是许多学生纷纷补充,还可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万紫千红总是春”;有的喜欢《春雨图》,说它把细密的情景描绘得很逼真,尤其是在春雨中劳作的人们,静默的房子,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喜欢《春草图》配上“浅草才能没马蹄”“草色遥看近却无” „„ 学生诗一样的语言在语文课堂里流淌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努力创建诗意的课堂,激活思维,让学生迸发出个性与灵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上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创新境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但教师更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教材当天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的畅游在其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只领头雁,一旦领入美丽的天空中,学生的思维就会畅想无尽!

篇2: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作者:贺彩莲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5期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拓展,通过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教学,我深有体会。现就我在教学中关于类比思维的一点做法整理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问题分类

(一)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类比

1、在平面几何中有“已知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与平面几何相类比,平面内的三角形对应空间的四面体,边对应面,就可以拓展得到:在立体几何中“正四面体内的任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

篇3: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一、以情景化教学为思维拓展方式

(1)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语文是对词语句子深入化理解的过程, 受到感情、语调、音质等多方面的影响, 阅读效果有所不同。首先,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情感、主旨,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教学思维深度的把握, 有利于通过学生神色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作者真实情感的理解程度。再次,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学生自我的价值观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脉络的分析,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观点。

(2) 课程教学观点分析的情景化。传统的课程教学里也有针对某一段落观点的分析, 但是由于任课老师讲述技巧的不同, 其教学效果不同。针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任课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 以问题的情景化, 让学生从同类事物的分析中提炼出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段落主旨观点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写作观点。

二、以启发式教学为思维拓展途径

(1) 重视作文观点的讲解。从作文教学的整体方向上来讲, 作文观点的理解反映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正确把握作文写作要点和表述思路, 作文写作才有可能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首先, 对作文观点的深入讲解是学生把握作文写作观点的基础,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学生对作者写作的文章脉络才会有个全面地认识。其次, 对作文写作观点的正确把握是学生作文写作思维模式拓展的基石, 作文写作思维的拓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 需要掌握发挥的方向、范围、写作基调, 这样作文的思维模式拓展才会有条有理。

(2) 在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作文课程的喜爱程度及作文教学的效果, 与学生在平时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的理解能力有关, 良好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作文写作思路的把握和对写作观点的透彻认识。首先,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任课老师积极配合,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 其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凸显, 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两者在理解能力和速度上的沟通。其次, 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其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养成。不仅在语言把握方面, 更是在情感培育方面, 学生能够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和感情环境里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快速还原真相, 建立自己的思维观点和价格观念, 这是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再次, 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其他科目学习理解的基础, 是作文教学从段落材料走向段落主旨, 从字句到精神提炼的过程, 是学生全面发挥其自主思维能力的全面体现, 是拓展性思维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1)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深入理解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首先,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多思考, 多观察, 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 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养成。其次, 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学生对文章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美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方式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把握真实的写作感情, 有利于学生以写作为途径表达自己对事物观念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真性情写作。写作的高度就是真性情写作, 能够通过语言的字里行间表达写作者的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状态。首先, 真性情写作要求写作者能够说真话, 写真情, 能够摊开心扉, 倾听内心的声音。其次, 真性情写作以感悟生活为基础, 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没有真实悟性的铺垫, 写作出来的文章只会蜻蜓点水, 观点不透彻, 概念不深入。其次, 感悟生活, 真性情表达是走出写作困境, 走出理解谷底的有效方式。

(3)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是尊重孩子个性化思维拓展方式的方式之一, 是培养孩子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途径之一, 是适应于时代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创新。首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尤其在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向上, 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 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全面的价值观念。其次, 在学生写作的思维拓展上, 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挥写作视觉,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 多角度考虑问题。再次, 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身边的人和物进行写作素材的选取, 培养孩子生活价值观念的生活化, 在生活的同时, 理解生活现象及其事物缘由, 进一步依靠真实写作训练学生的思维角度, 产生适应于思维发展的拓展模式和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 针对初中语文作文课程教学进行拓展思维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观点表达能力, 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针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情景化教学作为思维拓展的方式, 以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积极探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对初中语文作文课程的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铁锁.浅论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1) .

篇4: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一、在观察事物方面拓展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事物观察时,一方面要仔细观察外部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对其内部结构、特点进行思考。比如,教师指引学生观察树木时,要仔细观察其外部特征,如外部形態、色相、味道等,更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树木如何繁衍生长,怎样才能开花结果等情况。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外部结构的观察,同时也进行内部结构的思考。其次,还能引导学生进行神态的思考,使学生能看到一个形神兼备的物象。比如学生在观察水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的外形,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水有何种特性、如何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观物思神”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满学生的思绪,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目的。

二、在知识积累方面拓宽思维

一篇好的作文在于能否让读者印象深刻,不断回味,主要原因还是内容上的特点。学生在写作文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与自身情感达到一种时空交换的美感,使真实与虚幻完美结合。生活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作文更要注重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流换,并且,从中体会生命的美丽。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亮逐渐的升起,“我”推门出去在淡淡的月光下行走在荷塘周围,直到走到自家门前却没意识到时,轻轻推门走了进去。这篇文章通过时空的流动体现了生活的情味儿,让读者们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生活充满矛盾,同样也因矛盾而精彩。在作文的书写中,采用矛盾的写法更能真实地写出生活的本质,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例如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写作《恋爱絮语》时,叙述了一对恋人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冲突与矛盾,这都是作者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通过一个个简单典型的矛盾,达到了一种互相照顾、互相借鉴、互相对比、互相观赏的阅读体验。真实的事物与景物引发出了人们的思想,在创作文章时,如何把非物质的思想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是作文写作中不可低估的能力。单单通过眼前的真实事物与人们思想中的虚幻联想结合可以达到强化情感的效果。

教育学科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科时也要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培养自己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和敏感性,要努力的理解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学习,提高对知识的运用,做到活学活用。只有把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融合,才能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例如某学生在讲述他学物理学时,学习了“惯性”这一概念,然后联想到自己“三点一线”的单一的学生生活,正当他感到困扰时,想到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物理知识:“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改变,虽然仍具有惯性,但对于最后的结果还是有影响的”。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生活态度,这就充分地表现出作文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相关。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在作文的内容上加深、拓展,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无限的空间。

三、在实践练习方面拓宽思维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对题目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例如在写《在老师帮助下进步》与《我在老师帮助下是怎样进步的》这两个命题作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弄清题目的题意,就要围绕主题选择相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合理安排材料,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写作前编写提纲,是训练思维的有效方式,提纲是整篇文章的框架,提纲的书写要紧扣主题,对提纲书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讲述不同类型的命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用“改写”和“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训练,“改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构思和表达。而“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总而言之,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思考与学习的有效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5:数学教学如何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要运用新课标理念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数学表达式、几何图形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美与和谐美,结构对称的物体很容易给人一种均衡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美感。在画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对称美。例如,在绘制圆、椭圆、双曲线等图形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对称性,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对称、流畅和洒脱之美。

再比如,讲二项式定理时,教材介绍了“杨辉三角”,通过学生阅读与探究,使他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竟蕴藏着如此多的奥妙。再经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这个特殊三角形所蕴含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另外,美育对使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的创造力,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高中数学活动中运用几何画板揭示高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之美,通过美的熏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方面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要有层次地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教师在具体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时,要做到稳扎稳打、井然有序,让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在课前预习中寻找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针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自身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种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应该属于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己提出相关的疑问,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前针对本章所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引导性质的安排和布置。

通过深入课堂展开讨论、探索质疑问题。探索疑问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就是由疑难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其掌握了陈述性知识,而且使其掌握了过程性知识,产生了深层次的疑问。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适当给以启发性地点拨,使其开窍,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思考,使他们从各个角度进一步探索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来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最后教师通过解惑答疑、归纳总结来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

2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造

了解数学史的人都知道数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巨大,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数学史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创造。一般来说,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到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可以想象,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希尔伯特肯定会从中领悟到一个数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种包括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法的探索过程在教学书上无论如何是看不到的。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这样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

创造机会,开启学生的创造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创造,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形成。新眼光看平常事,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是。”如果接着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

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学生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篇6: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摘要】在语文课堂研究中发现,小学生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思维,他们经常想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在此期间,加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各种促进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培养效果不佳。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持,人类发展进步与创新思维形成密不可分。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对小学生和成人的思考能力比较后发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其他阶段更积极,不受内在思维的某些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构建新的想法和体系,所以教师应该构建更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我分化

语文课程的魅力在于其语言的美,这可能在体现在文中表达的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或一个符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展示语文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路,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创建一个教学情境。创新就是要摆脱原创思路的束缚,在思维上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更加进步和科学。为了培养创新思维,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有这种条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会创建一个相关的教学话题场景,小学生很容易被吸引,更愿意参加语文课堂,积极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应该更加积极和鼓舞,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视角。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比较活跃,但有时会产生一些更可笑的想法,其实也包括一些小学生更独特的想法,也有创造性思维的元素。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基础上,实施以培养创新思维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适当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老师对于不同寻常的学生应该充分尊重,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新立异并不适合用来夸奖学生,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标新立异”,运用创新思维实现更好的发展。

2.拓展小学生的思维

思维的产生始于一系列基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和好奇心的思考。如果你想得更多,思维也更容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进行思想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课本的内容。在学生的眼中,教科书的内容必须是正确无可争辩的,但实际上,许多教科书会产生各种错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疑点思想素质。对于语文学科的研究,很多内容比较主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理解。通过与同学讨论或查找信息,他们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其次,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的质疑权威,利用外部的一些内容让学生理解,用来质疑权威,而不是完全迷信。例如《比萨斜塔》中,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设备推翻数千年来错误的影响理论,在此期间告诉学生很多人有时间做实验的条件和能力,但不是一个人做的,主要原因在于严重缺乏质疑权威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可以使学生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任何问题上,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3.深化学生思维,突破固有障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一些原创性的想法,让学生不要被自己看到的观点约束,而是应该在自己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虽然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有时候小学生的看法看起来比较幼稚和可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后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本身也蕴藏着自己的观点,学生对相关事情的分析和处理同样有自己的理由。过分干预容易让学生失去思考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注意清楚学生思维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包括一些思维模式和过于迷信的权威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多重思维中看问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思考深化,更容易实现创造性思维,通过实现创新活动的转变。教师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更多创新。

【结语】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与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的培训策略,从多个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黄朝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3)

篇7: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学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综合过程。而问题解决又与思维能力有关,不同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解决的程度不同。所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动机是良好的学习动机。当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能运用多种思想方法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并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三)提高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品质,如勤于思考,有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等。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问题的思考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数学是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数学符号、数学概念必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如教学“9加几”,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算式。如果脱离了实物单纯的教学“凑十法”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物体。如数饮料:箱子里装有9瓶,箱子外面放有4瓶。让学生想想共有几瓶?怎么数就能很快又能很清楚的知道?接着再借助小棒摆一摆。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说9+4可以怎么算,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使其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凑十法”,并能灵活的应用。

(二)加强问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它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的思路及解题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人的解题思路,要求表达清楚、合理。

(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打破思维定势,练习的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下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要求在符合常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又要打破常规;要求在问题解决中选择求变、求异的思维,进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性练习: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各种方式的探究,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创造性的探索出计算面积的方法,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三、结语

篇8: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研究

一、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训练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的艺术院校所开设的针对工业设计的素描课程仅仅是站在设计素描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对于所涉及学科没有更加细化和深入的区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的内容设置过于单一, 所开设的素描课紧紧围绕着对自然物象的研究与再现, 并以此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技能, 甚至为了让学生适应公司应聘时手绘写实产品效果图和为平时草图表达能力而把基础绘画课的写实训练当成唯一和终极的教学目的。在这一目的的指导下, 大量的教学模式是对具像对象的描绘, 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设计专业进行素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 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 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 而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要秉持的要点就是对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这甚至是贯穿于整个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最基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专业能力, 这就是当前的多数工科院校素描教学中仅仅要求学生通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 学会如何把一个对象逼真的表现到画面上这种教学模式中所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如何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1、将思维训练的模式贯穿于素描教学中

在进行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学生对于原有的素描的一种既定认识, 重点分析设计素描与传统光影素描的区别, 以及设计素描与所学设计专业的联系, 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一下几点: (1) 素描是一种探究的形式; (2) 素描是为设计所需, 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 (3) 素描研究的是物象的基本形式, 形态、空间组合等; (4) 素描的训练方式应该以视觉思维的整合机制和多样、多维的表达手段和形式语言, 来获得设计造型的原创形式与表达方式。

作为设计学科的造型基础课程, 素描必须从设计的观点出发, 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1、功能意识;2、结构意识;3、空间概念;4、视觉传达方式;5、造型原理与规律;6、形式法则与构成方式;7、系统与总体意识。

以设计为目的的“素描方式”绝非是以纯艺术为目的的“表现与在现”而是在训练中发展多方位, 多视点的视觉方式和挖掘多维度, 多样化表现的可能性。在整体视觉思维训练过程中从观察、感受、分析、理解、想象、创造、审美判断等各个重要环节中开拓符合设计造型表现和创作思维的基本能力, 培养未来和及时的全面素养。

2、思维训练的模式

思维训练内容包括对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分析, 通过这样的理性分析, 透过客观事物的表层寻求其内在本质的构造及运动, 解决形态从具象到抽象的多样性形态表现得问题。整体的训练过程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形态讲是从形态表象到内部, 由内部形态构造联系到外部表象特征, 并将自然形态过渡到抽象形态:从思维上讲是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认知, 对形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提炼, 并发展成新的造型, 从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中发现其形态构成秩序、节奏、韵律, 并对这些要素具备一定的主动应用能力。从素描写生到多种手段的创作教学过程, 体现出理性分析与感觉的结合, 具象与抽象的联系与过渡等特征, 在训练过程中强调思维灵活性、艺术敏感性的养成, 并重视造型审美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则是强调对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激发, 使他们能够主动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 又能够抛弃常规概念的造型理论, 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个性。

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导学生从研究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和再现, 达到主动的认识与创造, 并把基础训练有机的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全面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出丰富性和灵活性, 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 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真正落实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思维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一个“视觉思维的整体观”通过对自然形态或人工形态的观察、分析、理解、推理和想象,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体存在状态中的形体、空间、结构、功能、物质、肌理以及形式与美的特征的感觉与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在对视觉形态信息有效地表达的同时拓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

把设计的思维方式带入到素描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就慢慢的习惯用一种设计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深入的去挖掘对象的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结构特征, 通过对物象每一个细节的深入观察, 进一步的去体会每一种特殊的对象所带给人们的感官甚至精神层次的不同感受。通过对工业设计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挖掘新的素描形式以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不断地灌输艺术与文化意识, 将其渗透到基础教学中, 使学生能在这种从始而终的氛围中强化审美能力的培养, 形成系统的设计思维,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通过课堂内外的不断的教学改革工业设计的素描基础教学一定能够更加契合本专业的需求发展出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志禹, 编著.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作品造型基础/形态解析变体[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吴国荣, 著.素描与视觉思维:艺术设计造型能力训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社工考试心得下一篇:作业辅导班积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