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艺术美

2024-04-22

谈书法艺术美(通用8篇)

篇1:谈书法艺术美

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汉字的发展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以至于楷书,每个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书法艺术作品凝聚着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审美和创作实践,在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书法艺术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人们情感意趣的心理势态和精神素质有着非常强大的感化作用。这种感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书法艺术有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感和观念

书法艺术不同于人们用来交际的一般文字工具,是一种意象的表情艺术。书法艺术以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抒情达性为特征,渗透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包含着人们不同的观念。书法艺术不但是书者人文灵性的表现,更是书者人生情感真实写照的隐迹。

历代书法家无不重视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扬雄论书》一文中,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论断,将书法确定为人们心灵的一种外化,扬雄的论断使书法成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一门艺术,为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钟繇曾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把书法看作是人们审美情感的一种流露。

唐代可以说是阳刚之美的盛世。唐人大力倡导“骨力”、“丈夫之气”。唐代的代表性书法名家们具有纵放之气,提倡一种以气势胜、有“丈夫气”、“飞动”的美。他们所强调的“兴会”、“神会”的书写方式更是集中体现了阳刚之美的动态、纵放、率意的特点。正是书法艺术的这种超人魅力把书法真正构造成人类审美情感的表现符号,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

理能服人,情能感人。书法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寄以抒纵横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融入了书法家无穷的审美情感,那么,在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作品时,一定会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触动感情的神经,产生艺术的共鸣,形成多种多样的审美观念,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高尚的美的境界,或性情为之怡悦,或精神为之振奋。我们在欣赏毛泽东草书的时候,一定会被那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美所震撼,引起崇高的美感和力感,产生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因此,书法艺术对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作用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书法艺术确实有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感和观念。

书法艺术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熏陶和浸润的作用

书法艺术是感情的艺术,书法艺术所表达的感情则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意识基础上的,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情。书法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书法家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的评价和对自然的感悟。

设若仅是符号本身“翩若惊鸿”,它的生命的张力不会如此宏大,书法艺术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更是耐人咀嚼,而书法意象的美也是同所写的文字内容结合在一起的。一幅隶书小中堂“宁静致远,淡泊明心”,可供赏玩,更是对人处世之道的警醒;一幅行草长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铁钩银划般的笔迹又给予奋进中的人们多少豪迈!一卷魏碑横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可谓敦厚君子的座右铭!鲁迅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质朴无华,刚柔相济,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得到鲁迅精神的感染,使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从而深化审美感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入得书法家心意的,多是脍炙人口且积极健康的佳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的新风尚都融进了作品中。当书法与具有健康意义的文字内容结合一起时,就会对人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启迪作用。

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之美,感受书者的心态情怀的时候,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诵读文字,让那内容涵义深入内心,在审美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书法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作为书法家,都具备非常超人的创造精神。书法艺术在产生过程中,融入了书法家无穷的创造灵感。每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都是书法家的创造过程。对于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书法家在艺术作品中会写出不同的气势,会把欣赏者带入不同的境界;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家笔下,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新颖的而又恰到好处的结构;就是同一个字,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都会写出不同的形态和神态。例如,王羲

之的《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就有二十几种面貌,没有一处是重复相同的,每一个“之”字都各俱特色,每一个“之”字都闪耀着王羲之创造精神的光辉。

中国书法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不断创造。例如在字体的创变过程中,秦朝统一六国后,集甲骨、钟鼎、简帛六国诸种文字于一体的小篆,以“秦书八体”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秦书八体”开汉代以后各种书体之先河,为历代书法名家所倚重,同时“秦书八体”也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并为后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光大书法艺术,弘扬创造精神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例和楷模。正是这种突破前人艺术成就的创造精神,才使得书法艺术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不断得到壮大,成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重要艺术。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会获得美感,而且常常会惊叹书法结构章法的奇绝,被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创造精神打动,从而在作品的结构、线条和黑白的分布之中,感受到作者的匠心智慧和豪迈胸怀,在欣赏中开阔视野,强化创造意识,产生创造欲望,激发创造精神。

书法艺术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书法艺术在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无论是练习创作书法,还是欣赏书法作品,都能够怡情悦性,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焕发朝气,不失为一种积极而又愉快的休息。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总是先凝神静思,而后才执笔挥洒,万毫齐力。这与武术、气功讲究气沉丹田,而后心到、眼到、手到、脚到,一动则百动的要求是息息相通的。武术讲究虚实变化,运转自如,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气势贯通,形神兼备,书法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相映,时断时连,笔断意连,气韵弥满,神采至上,两者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好妙。

书法艺术可以说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功能。不少书法家通过书法活动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当年就是通过书法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曾写信给于立群说:“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在许多休息和疗养的场所,如卧室、宾馆、饭

店、疗养院等,人们都喜欢悬挂一些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确实能够起到镇静安神、愉悦性情的神奇效果,确实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书法创造和欣赏的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高尚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总是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对欣赏者的作用实现的。作品的存在首先是因为鉴赏者的存在,群众的审美要求与鉴赏兴趣,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根据。如果没有群众的鉴赏,作品产生社会作用的可能性就不能转化为现实性,作品的价值也就形存实亡。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人们的感化作用,除了感化创作者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欣赏者的感化。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欣赏者的水平越来越高,欣赏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感化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发展,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一定会越来越突显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

篇2:谈书法艺术美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书法艺术美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韭花帖》线条结体章法意境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是通过毛笔书写汉字来表情达意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法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人格的化身,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是思想的物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阐述了天台子真对书法的理解:“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名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书法的艺术美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来表现的。即在勾勒整幅作品时,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这就是书法的艺术美所在。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阳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苏轼曾高度评价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又云,凝式书颇类颜行。”作为一个深藏超人智慧的天才书法家,杨凝式以书法艺术来反思人生,自由地抒写着自己的性灵。其中成就最为著名的公推以行楷写成的《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的惬意心情。

杨凝式《韭花帖》继承了二王的魏晋风骨,在帖学正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王妍美流变的书风,颇多新意创造。他的这幅《韭花帖》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结体别具匠心,空灵而不失温厚,萧散舒朗的空间,产生了淡雅、洁净平柔的风格,给人一种“疏星朗月”的幽雅气息,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树立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范式。

一、书法的线条美

书法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笔法,同样的书体,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原因即在于笔法表现形式的不一致。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是书法艺术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线条在作品中不仅是构造字形的基本素材,同时还表现出字形的质感、量感和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线条随着浓淡、干湿的墨色和轻重、疾涩的用笔变化造成的节律,让人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形成多种视觉效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多样化的线条语言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的气势奔放,情感激越,令人振奋;有的笔墨散淡,意趣悠然,使人安怡等。杨凝式的《韭花帖》则属于后面的一种。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的用笔出于颜而秀于颜,自颜入二王,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当中汲取营养,但他一改王羲之温柔俊雅的线条,用墨稍淡且略枯,因而线条略带枯涩,迟重又不失通畅。起笔有藏有露,并融入方笔、侧锋以取势,笔画轻重对比强烈,淳厚不失灵动,笔画收敛蓄力,放纵有度,不急不厉,笔断意连,立体感极强,营造出空间的变化美。如“忽”、“盤”、“味”、“佟”、“鍳”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方圆、浓淡、枯干的对比关系,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空间表现力。在俊雅秀美之间多了些淳厚和凝重,营造出一种有别于魏晋风度的书风新天地。

二、书法的结体美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线条和结体经过疏密和繁简的搭配组合成字的形体,字与字和行与行的排列构成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即实象,表现作品的筋骨和血肉,即作品生命的物化实体,构成了作品的笔墨意象。如果说,西方绘画精意刻画人体是为了歌颂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的话,那么,中国书法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则表现的是一种近乎抽象,展现多姿多式的结体美,其疏密辑让和虚实相生体现了生命运动的节奏。

邓石如指出:“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墨,奇趣乃出。”不疏,就没有空间美,不密,就没有实体美。一个字的结构,跟一幢房屋的建筑一样,实体空间,高低欹正的巧妙结合,才算得上结体美。杨凝式《韭花帖》中的结体端秀而略有欹侧,是其产生独特韵致的重要因素。正如董其昌所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其结体总体上是端秀的但又是形态多变,略有欹侧,较明显的如“兴”、“正”、“味”、“羞”、等字。另外,为了造就丰富的形态,突出疏朗的特点,在结体上还“善移部位”,如“寝”、“实”的宝盖头,高高悬起,下面故意留出一段空间,给了被覆盖的部位以充分活动的自由。全篇字的姿态欹正相映,动中有静,左右摇摆,东顾西盼,尽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想起书法家那怡然自得的情态。午睡乍起,似乎还带着点睡眼朦胧;友人馈赠,更增添了内心的惬意。这些,都通过手中的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我们也得以分享其中的乐趣。

三、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安排,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美,章法美则是整体美。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书法的章法是包孕意境的主要形式,又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韭花帖》意蕴萧散,情味冲

淡,就得益于章法的疏朗自然上。它一改唐代尚法书风的森严茂密,也没有一般行书波澜起伏的行气,字字独立,上下字与字之间,左右行与行之间拉开了明显的远距离,而且越到后面,距离越远。各自距离又是大小不等,富有变化。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虚实、黑白、疏密的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静。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开阔,节奏越来越舒缓,形成层层推进之势,犹如天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云淡风清的天空。这一层次推进,很好地表现出杨凝式书写时的闲适畅然之情,犹如闲庭信步,有意无意,走走停停,逍遥自在,尽情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宽阔疏朗的空间处理不是杨凝式本人的独辟蹊径,钟明善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史》中说:“《韭花帖》章法疏朗,后世也很推崇。其实杨凝式在这里是以法古为开新的。这种行距、字距都很宽的章法,我们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中都能找到源头。„„杨凝式一反常态,把字距、行距都拉开,就给人以爽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韭花帖》成功借鉴以往其他书体的章法美,将其运用到行书的章法中来,丰富了行书的表现手法,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匠心独用。

四、书法的意境美

在艺术创作中,技巧是肉体,意境是灵魂。没有技巧,意境则无处依附,没有意境,技巧则是一堆“肉”而已!所谓意境,指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所达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书法作品中“形质”与“神采”、“情感”与“理趣”的有机结合。书法意境是书法家心灵的外化,它折射着书法家的人格、情性及理想追求。宗白华说:“艺术境界主于美。”书法的意境也是如此,它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永葆魅力的根本所在。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境,都会在欣赏者眼前展开一片美妙的天地,欣赏者就是通过领悟和置身这样的境界,得到愉悦,接受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韭花帖》在结体和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利用虚与实的关系,移易位置,使字在疏密强烈反差的组合下,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如帖中“寝”“实”字,上面的宝盖头与下面的字适当挪移位置,拉开间距,笔画少的显得十分宽松,笔画多的反而紧密,这种一反均衡匀称的排列组合形式,使字愈益臻于天趣盎然神行天下的境界。读者似乎能通过这种舒敛反差所透出的虚白中,生发出不知多少神奇的遐想。此帖对疏密关系的处理,形成于有意无意之间,存在于抽象的感悟之中,充满自然的情性。

五、《韭花帖》的书法价值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笔笔顿挫有序的线条,疏朗而秀逸的整体布局,略有欹侧而不失平衡的间架,在向我们提示出一种时空交错,但又趣味十分内敛精警的审美态势。既没有前它的颜真卿开拓时所呈现出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后它的苏东坡开拓时具备的随意性格——工稳的、含蓄的、精警的趣味,在五代是最应运而生并且必有大成的审美形态。他的《韭花帖》摆脱了庙堂碑石那种由于森严惊心而导致的人格异化,它清挺疏淡而更接近人生,传达给人们的是对人生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珍惜,婉约深沉的艺术语言,把人们引进了亲切而略带伤感的真实情绪之中。正如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所赞道:“韭花一帖重球琳,千古华亭最赏音。”

【参考书目】:

①、韩盼山著《书法艺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②、吴国平主编《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③、藤守尧主编《书法艺术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美学作业:

萧散冲淡,胜似闲庭散步

---五代杨凝式《韭花

帖》的书法艺术美

姓名:李东容(200710100096)

学院:文学院

年级:2007级

篇3:谈书法艺术美

艺术文化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美, 数千年来经久不衰, 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书法。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 独立形成且蓬勃发展的一项艺术, 具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唯一性。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局限于此,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 在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书议》中提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 皆有深意以见其志, 览之即了然。……非有独闻之听, 独见之明, 不可议无声之音, 无形之相。”通过“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对书法这门艺术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度揭示。“无形之相”非人眼所能见;“无声之音”非人耳所能闻。书法虽然与同样以线条作为表现方式的绘画艺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却并非突出描摹、强调色彩, 力求生动逼真。而是旨在通过建立欣赏者对作品的想象和联想达到体会客观事物的目的, 以“无形”为“有形”。书法的创作过程则好似将节奏韵律转化成笔画、线条为欣赏者提供体验创作者风格和情感的媒介, 以“无声”为“有声”。书法家沈尹默曾经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 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 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 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 心畅神怡, 引人欣赏。”正是“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的艺术特点, 使得书法成为一种“可以心契, 不可言宣”的独特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项具有感染力和表现性的艺术。这项艺术的创作主体为个人, 创作者依据自身审美选择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作为媒介, 欣赏者则藉此媒介通过感官体会创作者所表达的特定的心理感受, 这个主体感情抒发的过程即为表现, 可谓“一字即见心”。

在对书法艺术的品评和欣赏中, 通常有一种审美观念, 就是追求“韵外之致”的境界, 要求创造出含有余韵的意境, 比它呈现出的造型本身更有深意。人们看到的是具象, 但给人以比具象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即文艺理论中经常提到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这就是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 不仅反映现实, 而且揭示现实的本质与规律, 比如唐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 就是作者借由书法——这种抽象的线条, 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代表作品。此类“以字抒情”的巨作, 在我国悠长的书法史中屡见不鲜。他是有情的图画, 有如无声的乐章, 把没有生命的线条赋予了极大的生命力, 颜真卿奔腾激昂的情感,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倾注于此, 用其带有情感的书法作品, 冲击着观赏者们的心弦。《祭侄文稿》是在杲卿父子英勇就义的背景下完成的,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颜真卿与其兄杲卿父子同举义旗、并肩作战, 杲卿父子二人不幸城破被执。颜真卿在战斗中的激动之情难以平复, 怀着共同杀敌的愤恨, 又悲痛于家族失员, 临文时激昂悲壮的情感一语难表, 把内心的声音刻在了纸上, 毫无保留地将长期积累的激昂之情倾泻于笔端, 慨当以慷跃然于纸上, 有惊心动魄之气, 毫无矫揉造作之迹, 真可谓初不用意, 实为奇迹, 把意象转成了特殊的抽象的文字符号, 雄浑刚劲、力透纸背。其实颜的这篇《祭侄文稿》就是典型的意象形式的表达, 所谓“意象”:就是消融客观现象于主观情趣而创构的艺术形象。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强调“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 “随其性欲, 便以为姿”。书法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乃至书法这门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都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启发密不可分, 都要以“取象于自然, 取象于生活”作为创作基石。虽然书法艺术在表达上, 并非止步于写实这个“具象”, 而是更加注重对“实”所产生的主体情感, 进而延伸到个人精神的追求, 以形传神。但是却并非臆造, 而是肇于自然, 肇于生活, 却又凌驾于自然与生活之上。

对于书法艺术而言, 无论是意象的, 还是抽象的, 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当然, 书法意象之创造, 不能仅仅存在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更为重要。“书法”的另一意, 就是讲书写之法则:有笔法、墨法、章法之分。笔法是运笔之法, 或中锋或侧锋, 或断或续, 或点或画, 墨法即用墨之法:或枯或湿, , 或浓或淡, 章法即结构布局之法:所谓“密不通风, 疏可走马”之类。写书法要想达到神行备具全凭这字内功夫。这种功夫要靠临碑攀贴、师法古人才能学到。

同时, 书法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 它不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再现, 而是把物象及其在运动中的各种形态升华为线条而重新创造组合的“一个新的启发人类神志的观念集体”, 反过来它又给自然以广泛的暗示。汉杨雄谓“书为心画”, 书法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 笔软而奇怪生, 利用柔软毛笔所写成的变化万端的线条节奏与组合, 表现出书家品格美和情性美

篇4: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传统文化;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5-01

新社会发展以来,书法艺术的繁盛局面赢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情追捧,成为人们精神享受上的物化产品。将一幅书法作品悬挂在斋室内,不但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学、知识和文化的交流。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品味,对书法内容的领会、鉴悟,达到陶冶情操、愉情弄性的目的,已然成为现代人欣赏书法艺术的时尚。

一、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书法艺术欣赏与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知识背景息息相关,欣赏者的文化水平与审美能力呈正比关系。对于书法的美,先辈们多借用动词与形容词来描述,比如“雪林枯松”、“渴骥奔泉”、“金刚怒目”、“冰河危石”、“惊蛇走虺”、“鹰博隼击”等 这些词语给人生动形象的感受与联想,帮助欣赏者从大的方面上区别、体会书法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书法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审美方向。以下将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风格类型,以便帮助书法爱好者从整体上了解与把握书法的美感所在,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也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审美观来确定自己的方向。

(一)雄伟庄严

雄伟庄严很容易就可以让人联想到巍峨的山峰、无边的大海、庞大的建筑、广阔的高原以及伟大的英雄和热血的革命。这一类型的书风,多见于西周的青铜器铭文、汉代的玺印、隶书《华山碑》、楷书《瘗鹤铭》、篆书《泰山石刻》、魏碑《郑文公碑》还有颜真卿、李邕的书法等中。在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便是颜真卿的书法。

(二)纵横奇屈

纵横奇屈给人以幽默、奇特、趣味黯然和出其不意的感觉,同时也带有自由、放纵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的印象,让人很快联想到断壁残垣、万丈瀑布、参天古树以及奇山怪石等。这种书风体现在秦朝的权量钱币、汉隶的《石门颂》以及北魏的《龙门造象》等古时的雕刻中。这类书风的代表还有怀素的狂草和黄庭坚的行草等。

(三)飘逸秀美

飘逸秀美给人以清新、自由、优雅、飞腾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飞翔的鸟儿、挺拔的树木、江中的偏帆以及空中的白云,从而在内心中产生亲切、美妙的感受。这种类型的书风,在篆书方面较常见于吴熙载和邓石如的书法中,而在楷书和行书上,则以王羲之、褚遂良的书法为代表。汉代的《曹全碑》也集中体现了这种飘逸秀美的书风。

(四)工整精细

工整精细也就是工巧、精密、认真以及严谨,这是书法艺术的另一种书风类型。这种书风常与美术工艺相结合。有唐朝的经文,虞世南和欧阳询的楷书,文征明的小楷,赵佶的瘦金书以及王福庵的篆刻等。

二、书法的品评

书法艺术活动的两个关键面是创作和欣赏,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与书法创作方面有关的话题,但是面对一幅书法作品,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怎样发掘它的艺术美,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一幅书法的品评,其视角应该是全方面的。

(一)在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

面对一幅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通篇的整体结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是否呈现均衡,气韵有否生动连贯以及是书体类型,能否给人以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的感受。再观察各个字的点划和偏旁部首间的搭配形式,各个部位之间有没有进行合理的虚实避让、长短错落。宋时姜夔的《续书谱》言及结构——“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也就是字的长短大小、疏密阔窄、伸縮参差等变化,不仅要体现出字的姿态,又要能够适合自然法则,从变化中体现出均匀的结构、协调的效果,以及流畅贯通、行云流水般多变的特点

(二)从整体风格、流派方面去观照

书法是一门多风格、多书体和多流派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者的性格、修养、学问以及气质等因素都有直接的联系,但也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不同来定优劣。正如奇崛古松、清幽兰竹、婀娜垂柳、香艳木芍,都是美好的景物,又如五岳党的风景不同但都很美,五味的味道不同但又都是味。即使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也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古雅不逮,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是莫衷一是、各有所见。这也是品评欣赏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从笔法、笔力上去欣赏

书法作品最忌讳的就是千字一面,即使是相同的笔画也应尽可能的减少重复。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所出现的所有“之”字没有一个出现重复性的,并且每个“之”字都形神兼具。由此可见,优美的书法作品隐藏着创作者高深的笔法、笔力上的功夫。同时,在细微处观看,一幅优雅的书法作品,其点画通常都带有质感。和润、刚柔相济、有势有力、饱满浑厚、骨肉相称并且带有涩感的点画,其体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形态都能让人深刻的领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四)注重章法布局美

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映入欣赏者眼帘的整体画面是作品通篇章法的布局。对于布局形式有深厚功底的创作者,能够采用不同形式的变化与对比,将通篇化为一体,使各个字均匀相称并且互相协调的组合成平衡以及统一的整体。每一个书法家的章法都各有其特点,但又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唐太宗曾经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观其点曳,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其《兰亭序》正是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

(五)从书法和文字的内容上去欣赏

从古到今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都能入书,若是自行创作自行入书则会显得更有美感。从艺术与思想方面来说,书法家往往都是在对文字内容有了深刻领悟之后才将文字内容和书法艺术相结合起来,这样更加相得益彰,也使得欣赏者在观赏之余与书法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结束语

书法艺术是“心灵和心灵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只有心灵相照,书法艺术才会有永恒,才能真正体现书法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欣赏者对书法作品进行欣赏是对该作品的二次创作,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者个人的审美能力。书法作品也直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的流露于审美意识,因此,书法艺术的欣赏应当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推敲,并从中体会真谛,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谈书法艺术美

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书画描绘青春,书法谱写未来。

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沉醉墨海,书写人生。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提高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华而有实,招招眩目;默默无闻,奉献最深。

实用是硬道理,美观是真财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奋力绘写美丽人生。

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弘扬书法魅力,阐释书法精神。

笔力遒劲动感两岸,如诗如画传承中华。

沉醉墨海,书画人生。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书法艺术。

篇6:书法艺术作文

刚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按照老师的吩咐买好笔墨纸等工具,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一星期后,令我好奇的毛笔书法课开始了。只见老师拿着毛笔,点了点墨水,随便挥舞了几下,一个漂亮的毛笔字就跃然纸上。看得我十分眼馋,真想像老师一样,于是急急忙忙拿起毛笔,学着老师的样,蘸了点墨水,在纸上写了起来,可一开始我就傻了眼,自己的手竟然不听使唤,要它左,它偏右,要它前,它往后,还把手弄得全是墨水。写出来的字就像蚯蚓爬过一样,惨不忍睹。我生气地把它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原来对它的那种喜爱之情,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可是看到老师那龙飞凤舞的毛笔字和亲切鼓励之下,我心中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于是我拿起毛笔,按照老师所教的,从最简单的横竖开始练起,慢慢地,“蚯蚓”从我笔下爬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开始教我们学写整个字了,学写笔画的日子才慢慢的结束了。新的学习又开始了。

随着刻苦的练习,我的毛笔字突飞猛进,叶老师还让我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以后,我写出了“良书有益,妙笔生花”几个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大字。没想到竟然拿了一等奖。直到现在,这几个大字还仍挂在我房间,时刻鼓励着我。

篇7:略论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的甲骨文时期,虽然那时候没有笔墨纸砚,而仅仅使用各种兽骨,石块,或者兽皮等原始材料,但是文字已经形成了最初书法艺术的雏形。欧洲的文字设计,却起源于古埃及时代,起源于法老帝国时期。

书法艺术形式多样,并非笔墨纸砚所独具。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文字载体并可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凡是下了功夫,认真书写,并书写得具备了美学欣赏价值的文字书写方法,都可以归纳成为书法艺术。现今的人们论及书法艺术,习以为常的概念就是笔墨纸砚,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毛笔,宣纸,墨汁,砚台等就代表了书法。这是一个错觉,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心理。其他先不说,但就碑刻和印章,难道就不算书法艺术么?可见,只要是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学创造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看,而不能局限书法艺术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化和美学化文字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实质是针对文字进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文字内容进行删改的文学工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有无具体的练习规范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美的书法,不存在严格的和必须的定论以及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临帖的方式去练习书法,常常会扼杀书法爱好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对于临帖行为,不予以推荐和支持。

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们,认定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前提是练习楷书。但是,我却认为,楷书也不过是一种书写规范,而且,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用美学的观点和创造性地角度来分析,那么,书法艺术是不存在什么规范和定势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书写者能否书写出具备审美价值并能震荡人心的文字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故而,书法艺术的行为之核心本质,和绘画,文学,摄影等等其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美,创造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进行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临帖呢?原因有三!

一、强调临帖的人,把书法艺术狭隘的归纳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的书写艺术,的的确确有着不少名家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们去步人后尘的崇拜并模仿。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从最基本的笔划书写入手。而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好每一个笔划,故而,楷书中概念化的笔划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常用的练习规范。

三、很多人以抄袭和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作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们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袭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绝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他们错把书法当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行当,以为只要师从了某一位古人的书法帖子,就可以名扬世界,就可以登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根本搞不懂美学和美术欣赏。

书法艺术从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是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们,他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创造和个性,根本搞不懂文字书写艺术和临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为师而把自己禁锢于某一种书写格式中。??中国古人论及书法,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又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近代某一位国画大师更是语惊四座,谓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其艺法以达自由之境者生,学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们,最终强调的还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术馆观看京都市展。在看完书法部门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个感觉:颓丧!绝大多数作者都喜欢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袭,几乎没有一幅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四个字,如果去掉“艺术”两个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两个字代表的无非就是书写的方法。而所有书法部门的作品,毫无疑义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不少名家名作的书写规范。然而,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称为“书法艺术”,那么就太糟塌“艺术”这个词汇的含义了,因为没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备了书法艺术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没见到一个活着的文字!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从事书法艺术的大忌!

篇8:浅谈书法教育与书法艺术传承

一、书法教育的悠久历史

早在西周时期, 即设有官学制度, 使教育有了正规化的体系, 官学施行“六艺”教育体系, “六艺”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和“数”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和条件, 也是基本的文化知识。秦统一中国后, 基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需要, 推行了“书同文”的文化政策, 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 这对汉字和书法的教育普及和发展发挥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教育有了更广泛的发展, 并形成了“家学”的教育方式。隋唐时代, 尤其是唐代, 政治开明、文化昌盛, 书法得到空前重视。宋代的书法不仅在科举制度上等到了体现, 而且宋徽宗还专门设置了中央官学, 课程包括国子学、书学、画学和算学, 并在政府衙门设置“楷书”、“书令史”等名目之常员, 负责书写记录。明代帝王对书法的喜爱同样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兴盛。同时对书法创作优秀者予以赏赐和提拔, 这对书法的普及无疑有明显的效果。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广泛的联系, 其中康、乾二帝尤其喜好书法。同时清代教育制度基本沿袭明制, 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校和书院, 还有民间的学塾。仅以国子监为例, 监生每日必须临摹晋、唐法帖数百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工作, 先后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并在部分大学、中小学设立了书法专业和书法课, 同时设立艺术类专业提前招收书法专业学生, 鼓励书法爱好者和有书法功底的学生学习和报考, 乃至从事书法教育和创作工作, 这对于推进我国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广作用, 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书法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虽然书法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目前, 在我国已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科研机构设置了书法专业, 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 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并日臻完善, 与此同时每年还有百余名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受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发展和培训机构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 书法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既缺少师资队伍, 几十年来罕见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造成这种局面, 不外乎由如下原因:

第一、书写工具的改变。几千年来, 中国人日常写字, 使用的都是毛笔。而现在国人日常写字, 使用的是钢笔、圆珠笔等硬笔, 毛笔则几乎完全退出实际日常使用领域。书写工具的根本差异, 使写字者已越来越难以体会掌握书法的操作规范及其美学意义。特别是随着电脑的普及, 以至于硬笔也很少派上用场了。这对书法来说, 真的是一场灾难。

第二、更深层次的, 是教育的失误。一直是应试教育, 故考试的内容左右了教育的内容。科举成绩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进入上流社会, 也是安身立命的工具。现代中国, 步入上流社会, 基本用不上书法, 身份教养的象征也与书法不沾边。由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照搬西方来的, 所以, 现今青年人受的审美教育, 也是发端于西方现代文明和后工业文明, 审美的标准也在相当程度上惟西方人马首是瞻。现行书法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恶果, 不仅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写自己的母文 (据说这在全世界也是罕见) , 更严重的是给我们的后代在文化的认同, 传统的承袭, 人格的养成和审美心态上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书法理论的混乱。我国传统的思维是实事求是的, 极少长篇大论。文学、艺术、美学等诸方面的理论, 也大都是点评和顿悟式的。只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 都是人家白种人针对自己的美学艺术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实践, 尤其是书法艺术实践方柄圆凿。

第四、部分媒体的误导。正因为目前书法理论界存在着混乱, 许多专业报刊及其影响下的大众传播媒介发表的书作, 往往非常低劣, 对青少年和一般受众起了误导作用。

第五、书家地位的尴尬。这是造成书法危机的并非不重要的因素。就是说, 现今中国, 很多书家无法以书法谋生。书法历来被文人学者视为雅事, 因而大都恥于言钱, 也很少有完全靠鬻书为生的专业书家, 即使在当今商品社会, 也一仍如初。而在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 由于有完美的书法教育体系, 需要一支庞大的书法教师队伍, 书家可以凭借书法艺术谋生, 书家的社会地位也自然很高。

三、普及书法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

一是要提高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在古代, 甚至近代, 书法艺术主要发挥着信息记载与信息传播的社会实用功能, 但同时也具有审美与社会教化功能。当代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社会政治价值、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五个方面。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价 (下转96页) (上接72页) 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途径。在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是落实要求, 普及书法教育。早在2002年, 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 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书写状况加强指导, 通过示范、比较、观摩、展示等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加强写字教学的趣味性, 增强成功感。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写字、书法的课余活动, 提高书写能力, 加深对汉字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理解。2011年8月, 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意见》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 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书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逐步提高教师书法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多渠道解决书法教育教师缺乏问题。中小学目前普及书法教育的主要客观问题, 就是缺乏书法专业教师,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一是应在现有教师中, 选择有书法基础的教师去短训进修;二是鼓励大中专院校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三是聘请当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文化艺术团体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书法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书法;四是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上一篇:商标律师函范文下一篇:制丝车间学习许振超精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