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

2024-05-10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通用6篇)

篇1: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

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刘馨

通过开展学习活动,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公信力、执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当前加强“四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种种表现,认知了增强“四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结合工作实际,着重说说执行力。

“执行”就是“做”,“力”就是能力,“执行力”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实际履行能力。通俗理解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任何事情不落实在行动上,只是“纸上谈兵”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做了才能体现出我们每个人个体和集体的差异及能力;只有不断地做和学并把学转化为做的能力,才能有执行力之说。我认为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必须解决好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就此谈一点个人在学习中的认识。

一、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对待日常工作,不要总找借口,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习惯,自动自发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才能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实际出发,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在发现问题中主动思考,最终把学习体会和工作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解决问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常说,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人要有一个做人的标准,做事也要有一个做事的原则,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有制度,有措施,也有违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个做人是否诚实,做事是否认真的问题,联系到我们平时,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这样才会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才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诚实认真地执行好领导的每一项决策,要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要视服从为美德,工作中无小事,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带着情感去做,而且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对待工作,不要说不行,有时困难重重,也要坚决去执行,别人不会干的,自己要能干,别人会干的,自己要更会干。

三、提高执行力就要认真体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内涵。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奖励时,总是说,我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不得忘记的!

公信力、执行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体现,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凝聚力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是当能够担负起革命和建设的内在政治优势。”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与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民族的向心力形成合力,提升执行力才能提升公信力、向心力、凝聚力。

通过开展这活动,我深深地懂得了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履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扎实基本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篇2: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

20xx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进一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落实市教育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xx中学20xx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实贯彻中央8号文件,围绕学校20xx年工作部署,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校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总体要求

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围绕我校创建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办学目标和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抓建设、强队伍、扬特长、创品牌”,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促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上开拓新局面,巩固和保持我校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单位荣誉称号,为我校早日成为“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三、具体任务

(一)、积极推进理论武装,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20xx年,我校要继续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要充分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组织好全校党员干部群众各层面的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工作及现代化建设实践,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投身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把提升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有力举措。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心组织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1)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摆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的位置,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全过程,使全校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围绕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广泛开展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纪念庆祝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到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之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弘扬正气。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深入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市民文明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的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把“共铸诚信”活动贯彻于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之中。

(3)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新疆实际,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深化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教育。积极组织“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列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广泛开展基本国情、区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等形势宣传教育,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继续开展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再教育成果的活动,以全市开展第2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契机,着力在各族教职工中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努力营造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浓厚氛围。加大引导力,使“三个离不开”“三个在一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5)继续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开展“爱学生”、“爱学校”、“爱岗位”为主要内容的“万人评议”活动。在全校教职工中竖立“校以师为本、师生为本”的意识。形成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勤政为民、爱岗敬业、努力开拓、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通过多种媒体,各种渠道,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大力宣传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教育教学优势及先进教师、优秀学生,进一步向全市人民展示xx中学健康昂扬、发展后劲十足的良好形象。以xx中的教育形象为乌鲁木齐市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三)、掌握主动权、增强责任感,掀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热潮。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以德示范达标校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对全体学生尤其要突出道德建设、民族精神及国家意识和教育。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

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积极开展创建诚信学校,诚信班级、诚信师生活动。大力宣传以诚待人、重诺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文精神,引导和教育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遵循诚信道德规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来进行,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大家庭格局。

继续推进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以争创“绿色学校”为目标,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参加社区每年春季冰雪、垃圾清运等整治环境卫生的专项战役。春季,以净化绿化美化家园为重点,开展爱国卫生和植树造林活动;夏季,以宣传科学生活常识为重点,开展科普教育;秋冬季节,以防治流行疫病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同时要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科普教育、扶贫帮困、爱国卫生、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道德意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的工作特点,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方面要求融入到教师行业自律之中,要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德育处、教研处要组织开展师德教育论坛,开展争创师德标兵活动,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如: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等,要予以关注,仔细研究,并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上积极调整,力求有新的突破。同时努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不断优化制度环境,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完善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工作制度,定期向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通报工作,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人员落实,各项资料齐全。各年级家长会每学期要举行2次以上,家访率必须达到50%。要按计划请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课,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宣传和文化阵地,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开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认识网络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做好校园网站上网内容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扩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

学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与实施。力求做到教学科研科技开发等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统筹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学校制定和出台有关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政策,都要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和培养“四有”人才的根本任务出发,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团工会、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工作,积极为学校精神文明作贡献。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篇3: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

一、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现道路之美

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我们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到一点, 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 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顺应了世界大势, 体现了时代要求。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且人口多, 耕地少, 发展不平衡, 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 都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二、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生态型政府, 体现政治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生态安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 重点在于构建生态型政府。2012年, 全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氧化硫减排4.5%, 化学需氧量减排3%, 氨氮减排2.5%, 氮氧化物减排2.8%。这一成绩令人欣慰, 但环境治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破坏的速度。[2]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 政府的生态治理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 如何权衡经济发展的短期阵痛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之间的关系, 成为对各国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应对这些风险的同时, 寻求一条有效而可持续地解决这些多重危机的道路[3], 确保“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遵循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避免继续加重全世界面临的生态资源紧缺和气候变暖危机两大风险。如, 韩国政府宣布争取在 2020 年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为此, 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 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 以及三大战略下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南非政府有意识地将绿色元素融入经济发展, 注重开发、利用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政府支持的国际太阳能洁净水计划雇佣人数超过3万, 包括妇女、年轻人以及残疾人士。在发展中国家中, 墨西哥率先实行了绿色 GDP 核算。1990 年, 墨西哥在联合国支持下, 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 并且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估算出环境退化成本, 实现绿色 GDP 核算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 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是消费品, 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 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 无论是理论层面, 还是实践层面, “生态型政府”都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型政府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面临理念层面、体制机制等诸多困境, 因此, 加快推进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是当务之急。“美丽中国”建设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政府作用十分重要。要加快建立“美丽中国”生态环保评估体系, 严格执行“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刚性法规, 加紧完善“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公共政策, 切实加大“美丽中国”生态环保投资力度, 建立“美丽中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美丽中国”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体现政府生态公信力。

三、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体现经济之美

美丽中国什么样?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 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我们用几十年发展走过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工业化之路, 同时也积累了人家一两百年遇到的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要停下发展的脚步, 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设“美丽中国”, 除了环境污染严重, 还有更大的拦路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很严峻。以2011年为例, 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 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4]对于憧憬美丽中国的人们来说,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必须是共识, 必须只争朝夕。因此, 中国美不美,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不断突显, 不仅影响短期经济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我国实际经济出发, 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者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后者除了涵盖前者以外, 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作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效益, 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形成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浪费, 环境恶化。导致不美的最大“元凶”是传统工业化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当前要切实摆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就是在环保理念指导下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循环发展侧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低碳发展侧重解决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生态发展侧重解决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 让居民消费模式更加绿色。

四、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绿色文化, 体现文化之美

绿色文化即生态文化, 是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5]绿色文化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根本转变,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新注解,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绿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 是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绿色文化具有生态的和谐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具有立体的高效性, 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生态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促进人类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文化的普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 会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在一定意义上说, 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只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引导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生态文化”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未来的生态文化还会以新的、不同的形式出现, 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使中国未来的生态文化更加异彩纷呈。当前, 主要是通过构建以绿色意识为主导的生态文明体系, 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和理解;通过绿色文化理念的传播, 节约资源的文化宣传, 实现绿色资源文化价值的有效提升;通过绿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可见, 绿色文化发展既涵盖了其他多种文化的进步, 又突破了文化的界限, 呈现出绿色文化发展独具的环保特征——不囿于形式上的绿色理念或生态意识, 而是将绿色理念突出地反映在承载着生态意识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工程等物质形态上, 继而通过这些物质形态进一步延伸、深化、整合、提升绿色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

五、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之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是美的重要内涵, 社会和谐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 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理论, 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历史阶段, 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 “人定胜天”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华文化自古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全国党代会首次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家园,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保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 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环境公平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 首要是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一般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保护、谁受益, 谁污染、谁付费”, 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 通过区域补偿、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方法实现环境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环境公平的基本途径, 就是在资源被产业化或资本化开发的同时, 对资源地的民众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补偿。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建设 “美丽中国”强调造就美丽中国人。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丰富, 同时, 中国人口基数大, 数量多。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外, 还必须重视整个社会的人文之美, 就是塑造美丽的中国人, 使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涵。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美, 是一种内在结构的美。社会之美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得到体现。因此, 要在道德和法律的维系下, 形成一整套的社会运行规则和行为准则, 共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绿色创建”活动, 以节俭为荣, 以环保、生态为行为导向, 从家庭、学校、工厂、社区逐步推开, 扩展“绿色成果”。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市建设的评判权和监督权, 形成人人踊跃参与创建, 个个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局面。“美丽中国”首先要表达的内涵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之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固然重要, 但中国的适居程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以及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实现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在环保等公共事务上, 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 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公众参与的主体, 不应仅局限于人大、政协, 还应包括基层社区、民间团体、企业、基金会。公众参与的方式, 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立法、监督、信访, 还应包括听证制度、公益诉讼、专家论证、传媒监督、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

六、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体现生态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准确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客观现实, 明确指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 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是由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就是要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 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不断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着力抓好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实现结构节能;大力发展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 实现管理节能;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加大节能力度;充分运用好监督手段, 加强执法监督, 积极推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的贯彻实施;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基本形成,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好“美丽中国”, 任务仍然艰巨,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步一步攻坚克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七、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体现科技之美

“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生态科学技术支撑。生态科技是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回应, 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创新系统。生态科技具有生态循环、生态进化等特点, 体现了生态化的发展观, 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和谐有序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资源投入型和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新“重经济、轻生态”, 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这一发展模式已为理论界所否定。生态科技要让蓝天更高远, 让鸟儿更欢唱, 让沙漠披绿, 让河水变清。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技术创新不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或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 同时它还是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手段与中介。追求和谐是生态科技的基本定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科技的基本要求, 实现小康是生态科技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大部分地域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人口压力大, 经济发展快速且发展方式不尽合理, 致使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全球变化所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断加剧。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科学地从源头保护生态, 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治理与修复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并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阻断和减轻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保障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从全球范围看, 由于绿色意识的觉醒, 迫使企业无论在生产过程中, 还是在终端产品上, 都要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而旧的管理方法只适应于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管理, 这种管理始终以市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它在绿色意识广泛兴起的时代又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因为这种管理不能也不会顾及消费者的生态需求, 所以从企业保证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看, 也必须实施企业管理的转向, 即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向绿色管理。目前, 我国生态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克服石油短缺, 实现煤的清洁利用和节能降耗;寻找优质和环境友好的可替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高效、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 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 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 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 (沼气) 及海潮能等,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 因此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开发研究,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生态科技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 它已经超出了纯粹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成了一种对社会各系统进行创新的泛化的技术手段或技术路径,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 它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 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与人的潜力的全面释放为目标, 它的这种目标追求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微观层次上的具体化。当务之急是必须树立生态科技发展观, 必须营造技术创新生态化环境, 必须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化法律制度, 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生态化会计制度。

总之, 建设“美丽中国”, 既要注重“美丽中国”建设与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建设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又要注重差异性研究, 注重“美丽中国”建设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具体目标指向, 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现实, 重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通过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让人们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2].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3].钱新.“绿色新政”成就“绿色希望”[J].中国石化, 2009, 5:66~68

[4].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篇4: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

建设特色文化体系,打造辽宁有色品牌

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是经过几代地质人长期实践、反复探索而凝聚成的文化精髓。特别是2004年12月以来,以王研为局长的新一届局党组组成后,在明确辽宁有色的产业定位基础上,大力弘扬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对团队文化认真归纳和整理,建立了辽宁有色独特的文化体系。

辽宁有色秉持团结、务实、高效、发展的团队精神;贯彻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的经营理念;构建善于自主创新,永远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实现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建设辽宁有色富强的发展目标。辽宁有色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个围绕。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条主线是:发展地勘经济,建设和谐有色。四个围绕是: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产业加速发展;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团队文化,打造精英团队,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管理要效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建设和谐“有色”,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职工办实事、解实困。

通过五年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正在向深层次发展,突出文化核心理念,这就是“爱局如家”。辽宁有色的目标是在近几年内着力树立“辽宁有色”精神,打造“辽宁有色”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辽宁有色”文化,实现“人企合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快速推动全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围绕特色文化体系,建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建立团队文化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收益。为此,辽宁有色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团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办起了一报一刊。辽宁有色相继开办了《辽宁有色报》和《辽宁有色地质》杂志。一报一刊作为思想宣传的阵地、辽宁有色形象的窗口、团队文化的载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全体职工心声,团结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地质工作,培养造就辽宁有色宣传工作队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谱写了局歌。辽宁有色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创作了局歌。在大型会议上、在文体活动中、在野外工作点,职工们广为传唱。一曲雄壮、豪迈的“辽宁有色”和谐之歌正在辽沈大地唱响。

三是组建了文工团。抽调局机关和各地质队的文艺骨干组成业余文工团,在局大型活动和节假日联欢会上演出。并经常到野外地质队、项目部、机台班组慰问演出,受到职工的普遍欢迎。

四是建设了辽宁有色展览馆。“业绩铭记历史,文化传承未来”,辽宁有色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兴建了1200平方米的辽宁有色展览馆。馆内一幅幅珍贵图片、一张张发黄图纸、一枚枚闪光奖牌、一块块厚重标本,见证了60年来几代地质人栉风沐雨和辛勤耕耘,也激励了当代地质人的与时俱进和勇往直前,是局重要的“三光荣”教育基地。

五是建设了辽宁有色图书馆。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辽宁有色及时兴建了辽宁有色图书馆。图书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为职工搭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

此外,辽宁有色还制作了局旗、宣传册、文化手册、多媒体光碟、廉政准则等文化宣传工具,着力推动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实施团队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辽宁省有色地质局通过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凝聚力量,提升职工素质,为辽宁有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物质文明成果显著。近五年来,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抚顺红透山铜矿先后发现厚大致密型铜锌矿(化)体,矿体最深厚度达30米。经初步估算,其储量可延长现有矿山开采年限50年以上,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红透山铜矿。凤城青城子铅矿外围发现了4处金、银矿产地,提交金资源量213吨,成为辽宁省最大的金资源地。该项目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地质项目一等奖,该报告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此外,在抚顺平顶山探明铌钽矿500万吨、海南省罗葵洞探明钼金属量25.4万吨。

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硕果累累。2007年,局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等荣誉称号;五年间,先后有5个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单位,有3个党委进入市级先进党委,有12个党支部受到市以上表彰,有5人荣获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4人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勤廉先进个人,1人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6人荣获省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有2个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局先后荣获省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省党建信息先进单位,省文明机关,省直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直党建示范点,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扶贫标兵单位。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中国国土资源报、辽宁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多次报道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团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的成功经验。

辽宁有色人深深体会到,经过60年沉淀富集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辽宁有色文化,是激励辽宁有色地质人铸就丰碑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是打造百年辽宁有色的基石。必将激励和鼓舞当代地质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立新功!

篇5: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为了省级文明单位,委局机关做了不少工作。把党员干部塑造成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为的是使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做法方法与时代的规定和谐共进。

委局机关还给干部作宣传教育,尤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法和做法习惯。凡事贵在实践。委局机关不仅对干部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关于单位形象、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地方的宣传宣传活动,而且也举办了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

所谓匹夫有责,作为单位的一份子,我们当然也为“创建文明单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认真履行“委局机关文明办法”,并且按照“委局机关民文明做法规范”去做,为的是争取做一名通过的文明干部,为委局机关创建文明单位贡献一份自己的努力。

我们应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展约束,要做到语言礼貌、举止文明、尊老爱幼、衣着大方等基本规定,在公共场合绝不大声喧哗、要顾及他人感受,爱护公物,保证城市的卫生,在不一样的场合,注意遵循有关规定,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文明单位的精神;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关心时事、接受教育、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决不让自己落伍。

在整个创建文明单位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好像都在同一个课堂上,我们拥有着一同的目标,通过各种的方法在精神上不断的填充自己:被经典的音乐贯穿,被璀璨的文化熏陶,被公众的榜样感染,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得以升华。在工作上我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社会中表现积极、心态上进、追求完美;在精神上相互监督、互相学习;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更是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诚信礼貌。整个委局机关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一派和谐相处、积极上进的景象。可见文明的意识是多么重要。所以世界才需要文明,我们才需要追求文明。

篇6: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定稿]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在现实当中,有许多同志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因而,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在全国城乡、各行各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得力抓手,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各项创建活动的始终。要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着力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要注意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之中,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载体,集中组织战役,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满意的实事,务求取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建设,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思想道德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合理配置就是这两方面能得到合理、最优的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又直接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偷税漏税等成为社会公害,直接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破坏了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进程和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建设,用来约束和调节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

思想道德是经济运行中的无形资产。如果把经济运行中的资产仅仅理解为有形资产,那只是认识或掌握了资产的一半或是一小半。经济的发展、高效益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作为无形资产的人的思想道德觉悟。行政管理和思想道德是每个集体生存发展的两大支点,二者密不可分。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重视和管理,这个集体必定是效率低下,效益欠佳,发展前景暗淡。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协调、完善和激励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质放到经营与管理的制高点,这个集体才会顺利发展。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建设可激发人们为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同经济共融,一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其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情绪的感召性、影响的普及性。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转化为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精神力量;消极颓废的文化产品可以把人们引向歧途,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的作用,必将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更加积极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文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综合国力的水平;其二,文化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文化建设的任务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上一篇:陪护家属压力问卷调查下一篇:公开课评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