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第一章作业

2024-04-29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作业(共5篇)

篇1:运动训练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及训练学的 任务和内容,掌握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概念及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特

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及运动训练的特点。如何在实践中正确理解运动

训练学要解决的各项任务。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竞技体育概念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

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作为体育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始终与人类社会同步

地发展与完善。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 动的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 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描绘出20 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

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

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 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 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 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 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 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 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竞争性

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竞技体育由此而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比较竞技水平高低的体育活动。激烈的竞争 性就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二)规范性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 利。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种各种训 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公平性

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竞技运动比赛应该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参赛者。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为保证公正、公平地进行竞 争,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对比赛项目、时间、地点、场地器材及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对运动员的参赛行为及比赛组织和裁判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

(四)集群性

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d 有可 能组织竞赛活动。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这种集群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五)公开性

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使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 动。而且,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六)观赏性

竞技体育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不仅参加者可以通过表现自我并战胜对手获得胜利的喜悦,而且 观众也可通过观赏竞技体育比赛,从日常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特有的轻 松感和美的享受。因而,观赏比赛成为广大群众善度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 破。竞技选手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 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 彩的表演,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竞技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也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追 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观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 赛已经成了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人

(三)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及顽强的 意志,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围绕奥运会和 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

(四)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巴不仅涉及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团体的荣誉,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对竞技体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巨大的投人。

(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流通。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 发展。竞技体育已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塞罗 那市城市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 年。

(六)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 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 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人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 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理想的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运动竞赛 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 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 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 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成功地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 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 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而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也各不相同。虽然运动员有可能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 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却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 绩。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是哪一个项目,运 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的。各项目运动 员的主导竞技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 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的 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 状态的先形。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 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作连续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 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 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 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对 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 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 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过程的设计都需要 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知识都对运动训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 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力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一)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 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据此,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人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沦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 践应用之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 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国内外运动训练学教材、专著的内容体系虽各有区别,但其基本 内容都是非常相近的,大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 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 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近年来,运动训练实践有了飞速发展,现代训练理论也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许多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陆续充实到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如项群训练理论、训练控制理论等。

课下作业:熟悉本次课内容,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有关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加强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扩充。课堂小结:

篇2:运动训练学第一章作业

课 目:第一章 色彩的物理规律

学习要点:物体显色的各种色彩都是由一定比例的三基色光源组成的,描述物体的色彩,客观的表现光源即物体与色彩的关系,这是色彩科学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也是在影视节目制作中能够对画面色彩进行控制与调节的依据。内 容:第一节 光的特性

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

第三节 色彩外观的表现

第一节重点:作为色彩本质的光线是怎样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一节难点:色光混合的规律 第二节重点:物体的吸收特性 第二节难点: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 第三节重点:色彩的类别 第三节难点:色彩的基本特征

要 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踊跃发言 思考:三原色等量混合规律是什么?

第一节 光的特性

一、光的本质

光是人们感觉所有物的形态和颜色的唯一物质。有光才能看到物。色是由物体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一种光学特性,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因此,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结果,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是光赋予了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色与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光是色之母,色随光而变”。

1、光谱

人们对光谱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666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可算是最早对光谱的研究。

其后一直到1802年,渥拉斯顿观察到了光谱线,其后在1814年夫琅和费也独立地发现它。牛顿之所以没有能观察到光谱线,是因为他使太阳光通过了圆孔而不是通过狭缝。在1814~1815年之间,夫琅和费公布了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条暗线,并以字母来命名,其中有些命名沿用至今。此后便把这些线称为夫琅和费暗线。

实用光谱学是由基尔霍夫与本生在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他们证明光谱学可以用作定性化学分析的新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几种当时还未知的元素,并且证明了太阳里也存在着多种已知的元素。

1896年,塞曼把光源放在磁场中来观察磁场对光三重线,发现这些谱线都是偏振的。现在把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次年,洛伦兹对于这个效应作了满意的解释。

塞曼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中也是重要的。在复杂光谱的分类中,塞曼效应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它有效地帮助了人们对于复杂光谱的理解。

2、光源

光源光一般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有两种标准光源,一种是太阳光,在蓝天下的光线,是带有蓝色的白光,这是最常用的光源。一种是在黑暗环境下的,如经常使用的白炽灯、荧光灯光源等。

二、色光混合的规律

1、色彩的产生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呢?要了解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对光源色和物体色做进一步的了解。

(一)光源色

当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再投射到一块白色的屏幕时,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犹如雨后彩虹般的光带。光带颜色的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其中有些部分的变化显著,颜色差别较大,由上而下呈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色排列。这是因为在太阳光中含有不同波长的光(辐射能),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同时刺激人眼时,人感觉到的是白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因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到白色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形成了色光带。这种被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称为色散。在色散光谱中,一种颜色只有一种波长。这种只含一种波长而不能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也称为光谱色或光源色。真正的单色光并不存在,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平时所谓的单色光,就是指波长λ在一定范围内的光,波长λ跨越的范围越小,该色光的单色性或单纯性就越强。

由各种光源(标准光源:

1、白炽灯

2、太阳光

3、有太阳时所特有的蓝天的昼光)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如:普通灯泡的光所含黄色和橙色波长的光多而呈现黄色味,普通荧光灯所含蓝色波长的光多则呈蓝色味。那么,从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其中所含波长的光的比例上有强弱,或者缺少一部分,从而表现成各种各样的色彩。

光源色是光源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除日光的光谱是连续不间断(平衡)的外,日常生活中的光,很难有完整的光谱色出现,这些光源色反映的是光谱色中所缺少颜色的补色。检测光源色的条件:要求被照物体是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

自然界的白色光(如阳光)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3种波长不同的颜色组成的.人们所看到的红花,是因为绿色和蓝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红色的光线反射到人们眼睛里的结果.同样的道理,绿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反射为蓝色,蓝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反射为绿色.3种原色中的任意两种相互重叠,就会产生间色,3种原色相互混合成为白色,所以又称为“加色法三原色”.(二)物体色

有了光,人们才能看到物体,才能通过视觉的感知得到物体的形态和色彩,物体有色吗?物体的色从哪里来?我们说,物体本身没有颜色,光才是色彩的来源。当光线(可见光)作用到某个物体后,会产生不同的反映,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才决定了物体的颜色。当光照到物体上时,会产生透射、吸收和反射现象。这些现象对物体呈色起着主要的作用。物体对光波透射的多,吸收和反射的少,称为透明体。反之,则称为不透明体。光作用在透明物体上,除部分光线被反射、吸收外,相当部分的光线能透过物体,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光谱成分决定。光作用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则由反射的光谱成分来决定。物体对光全部吸收时,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是黑色;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便是白色;物体对某些波长的可见光不吸收而产生反射,这个物体便呈现出这些波长的光的颜色来。这就是物体色。因此,一般地说,物体色是可见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如果用字母B、G、R、Y、M、C、W 分别代表蓝光、绿光、红光、黄光、品光、青光和白光,那么可用以下示例表现三原色光灯等量的混合规律。

绿光(2G)+红光(2R)=黄光(Y)蓝光(2B)+红光(2R)=品光(M)蓝光(2B)+绿光(2G)=青光(C)

蓝光(2B)+绿光(2G)+红光(2R)=白光(W)

2、色彩三要素(1)明度(2)色相(3)纯度

三、光源特性的标志

在国际五种标准光源中,A光源的色温是2854K,近于40-60的普通灯泡,B光源的色温是4800K,接近于上午直射的阳光,C光源的色温是6800K,相当阴天较高的色温,D65光源的色温为6500K,E光源是为了简化色度学的计算而假想的一种光源。

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

一、物体的吸收特性

世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和无形的东西统称为“物”。物的定义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便有了设计与制造,有了与大自然塑造的“物”的不同东西——“人造物”。因此:物,包容了自然生成物和人造物两大类别。当照射光源的光谱成分固定时,物体反射或投射的光线及由此形成的色彩仅仅取决于物体对照射光线的吸收特性。比如:当蓝、绿、红三原色光组成白色照射景物时,成熟的橘子吸收了白光中的蓝光和一半绿光,把全部的红光和一半绿色反射出来显现了橙色。迎春花吸收了白光中的蓝色,把绿光和红光反射出来,形成了黄色。初雪把白光中的蓝、绿、红三原色几乎全部反射出来了,因此呈现出洁白的色彩。

二、物体的显色方式

物体的颜色是如何显示的呢?由于物体的特性和与光源的关系不同,色彩显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雨过天晴,汽车驶过积水的柏油马路,会形成一片片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原来无色透明的汽油,怎么会变成彩色的呢?这是光的干涉现象造成的。

在平静的水塘中丢下一块石头,水面就会激起一圈圈涟漪。如果从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两块大小相同的石头,它们激起的水波相遇时,波动情况就大不一样,在两列水波相遇的区域,水面起伏更剧烈。某些地方的水面特别低。水面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案:从中心向外,不仅有成同心圆状的高低相间的圈圈,而且有辐射状的高低相间的条条。两列水波相遇后叠加的情况,物理学上叫做水波的干涉。

同样,两列光波相遇时也会发生干涉。飘浮在水面上的油膜,在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当光线照在油膜上时,一部分会被油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进入油膜内部,被油膜下面的水表面反射。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复色光。当它在油膜的正面和背面反射相遇时,就要产生干涉现象,有的光线互相加强,有的光线互相减弱,甚至完全抵消。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和薄膜的厚度。由于油膜的厚度各处都不一样,阳光中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会得到加强,有的却会减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样,油膜上有些地方就显得红一些,有些地方显得蓝一些,呈现出瑰丽的色彩。

不仅油膜会形成光的干涉,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比如肥皂泡、晴蜒或苍蝇或苍蝇的翅膀,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色彩缤纷。

三、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

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能为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物体,其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有一定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是绘制色彩画的基础。1.固有色:是指人们在正常光线下(如太阳光、天光和普通的灯光),所看到的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如蓝衣服、红花、绿草等。色彩变化与物体本身的质地、远近及光线强弱有密切关系。固有色一般在柔合的光线下显得明显,在微弱的光线和强光下则变弱。反光强的光滑物体固有色弱(如玻璃、抛光的金属等),反光弱的粗糙物体固有色强(如呢绒、麻布等)。距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较鲜明,距离远的则固有色弱。这说明固有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稳定的,光线太弱和太强(如暗部和高光部)都不易看清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处于明部的中间调子部位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物象的固有色。所以对于固有色的认识应该是;既要看得出,又不要把它看得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光线和环境的关系,随时随地都会起着变化,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2.光源色:即光的色彩。如火光色暖,月光色冷。由于光的照射,引起物体固有色的变化,即光源色的不同,直接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如光源色倾向越明显,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越大,在光度很强或很弱的光源照射下,固有色随之减弱,甚至消失。在一般情况下,暖光使物体受光部位色彩变暖,冷光使其受光部位色彩变冷。所以,特定的光照条件,是决定物体色彩的首要因素。也可说光源色是色彩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光源赋予物体的特殊色彩成份,对画面色调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眼前要画的对象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光照条件下,这对于正确确定画面色调是非常重要的。3.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化。无论是在直射或反射的情况下,光线既照亮了要画的对象,同时也照亮了它周围的物体和空间。这样,光线经过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就会给所画对象本身的色彩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环境色的作用。如人们穿着红衣服,则面孔的暗部反光处即呈现着偏红的灰色。物体的明部也会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但往往由于光照强烈,光源色远远超过环境色,因而环境色在明部往往是影响微弱的。对比之下,对暗部的影响则非常明显。这种在不同光源、环境的条件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叫条件色。可见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对色彩的感觉与理解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实质上是人类面对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应,而不同的心理感受又决定了人们的情绪的不同变化和内容。于是色彩使人们的联想在艺术作品中,便成为人们情感语言内容的词汇和辞海。在影视节目中的运用:

黄色——是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我国汉代已在官场中时尚黄色,尤其是皇帝的黄锦袍,上绣团龙,光彩照人,威严无比。在我国古代黄色被等为至尊无比的天子色。这是因为黄色能以其亮光的力量显示出物质的最高纯化,用在皇族身上,便取代物质的纯化,成为最高政治权势的象征。另外,黄色缺少透明性,似乎没有重量感,因此古今中外,金黄便成为述说光明、神圣、来世、天国等的“色语”。如拜占庭的殿宇、日本的神庙、玉皇大帝的宝殿、如来佛祖的尊位、耶苏复活升腾的眩光、孙悟空识辩人妖的火眼金睛、埃及艳后豪华的金色风衣等。黄色用于现代时装,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用于武士,黄色又是勇敢与无畏的代言。

红色——是一种较为纯正的色彩。有红色的地方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和兴奋感。这可能是红色同阳光、火有联系的缘故。如果人的潜意识或视觉上与血联系在一起,则产生恐怖感和危险意识。红色在阳光下呈红橙色,有一种闪闪发光的色彩效果,在中国传统的习惯中,女穿红是青春朝气的表示,结婚礼仪场合是一种男女情爱的表示,商店开张之喜,农民盖房、丰收,红色又是一种吉庆的象征„„在某种持定的场合,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红海洋”,红色具主导地位,则有好斗的热情表现。红色同蓝、白并置或掺合,能放射出邪恶凶险的幻象情调,同黑结合则能辐射出或守旧、传统,或刚毅、崇高,或魔鬼般的情调。红色的不透明性和他色融合产生变调的各种可能,总使红色处于主导位置。其艺术价值无所不在,用的适度,能产生出类似原于爆炸的冲击力量。西方人对红色似有讳忌,在电影艺术作品中多用于战争、鲜血迸飞的场合,让人感到恐惧、危险,或感到精神不正常„„

蓝色——同红色的凝重热烈相比,是一种轻质冷凉的色彩。蓝能使人的视野扩展到晴空、冰川、大海和神秘而又无垠的广阔宇宙,故画家和电影艺术家往往用蓝色表现人类幻象的另一世界、西方宗教敬仰之“天堂”、东方人畏惧之“地府”„„当然,蓝也具有多义性质,蓝与亮光为伍时,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境,蓝与昏暗结合时,则有恐惧,迷信,痛苦和毁灭的意味。

绿色——是蓝黄融合色彩。是大自然生命的象征。阳光下的绿,有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使人类精神振奋,具有希望和欢乐的价值与意义。人类生活中的邮政借橄榄枝的含义而喜欢用绿色,便是和平之意内涵的具体运用;在当今世界污染日益严重、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时,绿作为象征色彩,唤醒人类大面积植树,美化生存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当绿色暗化时,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沉稳,静逸。医院的环境装饰以绿色为主有益于病人的精神安定相身体调养。

紫色——同绿色相对较为单一的价值和意义比,紫色显得极富多义性。明亮时、高贵、虔诚,是智慧才智的象征,深暗时,有一种威胁压迫的感受,又是迷信、蒙昧的体现;蓝紫有时表现出孤独和死亡,红紫有时又能表现神圣和兴奋„„

色彩随民族、地域、历史、时代、文化等因素制约,其表现意义大不相同,象征、隐喻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如不同的乐曲能表现不同的音乐主题那样。一般讲,所有明亮的淡色都代表人类生活中轻松、活泼、幸指、光明的方面,而暗化的重色则是黑暗、残酷、丑恶、灾难的内容。同一种色彩,有时有正反两面含义,而加大不同色彩的含义对比,色彩的情感语言则更具力量感,更有冲击力。这一点与动听说耳的音乐作品有着奇妙而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影色彩中的亮色犹如音乐作品中的高音部,能奏出跳跃、愉快、节奏感强的旋律,引入人们的感情和心灵之中;暗色则如乐曲中的低音区,抒发、呐喊的颤动将人们引向电影人物的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之中。

第三节 色彩外观的表现

一、色彩的类别

1、纯色物体

在影视节目中,色彩作为一种情绪因素,同时也可以用来刻画人物。英国影片《简爱》中,一直穿黑色棕褐色服装的简爱,当她感受到罗切斯特对她萌生爱恋之情时,第一次换上白底素花的连衣裙,在阳光斜射的绿草和树蔓的背景下,显示出她初恋的欢块心情。第二天,当她听说罗切斯特不辞而别,并可能与另一个贵妇人结婚时,她又换上黑色的衣服,显示出她痛苦的心情。

如影片《黄土地》中的“庄院迎亲 ”这场戏,以黑、白、红为主要色彩,导演陈凯歌就是将其作为情绪因素来使用的。它说:“红,包括轿帘门脸,新娘衣衫。婚礼的悲哀已不言而明。此时再见红色,其意已转。封建式婚姻多时喜在外边,悲在里边;虽整场戏没有一个人说这个意思,却有颜色替咱们说了。黑白专属男人。黑棉袄,白羊肚子手巾。” 又如,影片《黑炮事件》中,红色及相近的橘红色是全片的色彩基调,其中“歌舞阿里巴巴”的满银幕的红色,使人感到一种昂奋、狂放的不稳定的情绪;因此,全片不用蓝绿色(即使出现也会采取措施,改变其鲜亮程度),表现出一种红色的烦躁和危机的暗示,给观众一种焦灼感。其结尾连续剪辑了七个夕阳的特写,象征一种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

2、洁色物体

洁色物体除了对三原色光都反射外,还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原色光全部反射,是其色彩中含有白色的成分,不含有黑色,给人一种洁净、明快的感觉。

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辐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眼睛的结果。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一个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则被它吸收,如果在钠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钠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份可以被它反射,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这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白黑系列上的非彩色的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时,接近白色,越低时,接近黑色。彩色系列是指除了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光谱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颜色的色调,如红、橙、黄、绿、青、紫等。要确切地说清楚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总效果。色调是指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色调是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征。颜色的饱和度是指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非彩色则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个属性。

3、浊色物体

浊色物体除了对三原色光都吸收外,还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原色光全部吸收,使其色彩中含有黑色的成分,不含有白色,给人一种污浊、浑厚的感觉。

二、色彩的基本特征

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和符号,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也作为基本艺术语言而存在。在对色彩的分析认知方面,先民更多的是被动的、模仿的和感性的。直到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由牛顿解开了色彩与光之间的关系,人们对色彩的认知才上升到本质性的高度。作为一种话语编码,人类对色彩的感性认知或理性认知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毕竟属于视觉范畴的色彩,在认知过程中必然是感性与理性的混合体不能分开来谈。色彩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融合的整体,但它们各自又有特点。

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生负后像。

例如: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

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黄味橙

绿味黄

绿

蓝味绿

绿味蓝

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或黑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或黑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或较亮)的方块。

视觉负后像的干扰常常使我们在判断颜色时发生困难。例如,初学色彩者在练习看色时,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后像,感受色彩的灵敏度不断降低,色彩分辨能力迅速下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与看色的节奏,避免视觉疲劳。同时对比 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例如: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在黄底上呈紫灰味 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蓝。相邻之色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向。红与绿并置,红更觉其红,绿更觉其绿。

色彩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现将色彩同时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

(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抑制的方法: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色彩构成过分暖昧而缺少生气时,那么互补色的选择是十分有效的配色方法,无论是舞台环境色彩对人物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还是商品广告及陈列等等,巧妙地运用互补色构成,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篇3:运动训练学第一章作业

现在新课程的使用已全面铺开。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以下简称地理新教材) 中有大量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解决。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外因, 而学生是其学习成绩变化的内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毫无疑问, 学生就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 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而且,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是目前发展均衡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 如何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就成了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使用地理新教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做法, 与同行们商榷。

二、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占有”课堂。

从地理新教材的结构来看, 插入了大量的“活动”内容, 或“探究”、或“阅读”、或“实践”、或“思考”。例如, 必修I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节, 这些内容大致占到了该节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其中这一节当中, “探究”和“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更突出。且大多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例如,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线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昼夜更替的成因;某地的经度计算;时区、区时的有关计算;日期的判定;日照图的绘制及昼夜长短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所有这些要通过“活动”来解决, 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因此, 教师必须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地理的相关问题。

2. 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 而不是教, 承认理解应当是学习的目标, 因此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主张应当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在教学目标上, 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地理新教材中插入的“探究”活动, 是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地球自转”处插入的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的“探究”活动。其中第2个问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并根据已学的知识, 以太阳日为标准, 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将结果填入下表。”并且课本还配有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和相关表格。在这里, 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去思考和发现结论,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控, 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参考答案:

(1) 请说出该问题有哪三个要求? ( (1) 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2) 根据已学的知识;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

(2) 请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说明太阳日和恒星日形成的情形并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差异? (从插图上来看, 一个恒星日里, 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了一周即3600。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当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而形成一个太阳日时, 显然, 地球自转的角度已超过了3600, 这样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就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 。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看看表格中给出的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多少?这时怎样去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从表格可以知道, 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根据对星空的观测, 若在不同时间, 要观察到同一星空, 日期要推迟15天, 同时时间点要提前1小时。即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提前4分钟。也就是说, 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4分钟, 这样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的时间长度为24时-4分钟=23时56分钟。也找到了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是360059/。) 这样, 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 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结论。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课文中插入的“阅读”内容, 一般是课本的重点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如果设计成具有层次的相关问题, 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同时, 还能有利于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 关于“地方时”这部分知识的“阅读”, 让学生结合地球自转情境去品味东早西晚所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在这里, 可以把它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 (1) 什么是地方时? (2) 经度与地方时有什么关系? (3) 如何定量地分析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由浅入深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时, 不仅感觉不到它的枯燥无味, 而且还较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4. 让学生及时地去参加“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所在。作为学生, 除了在教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外, 在教室以外的其它地方, 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从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看, 插入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例如, “地球自转”部分的“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以及使用地球仪或其它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来探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及时地在适当的地点去做。尤其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个活动, 需要学生在学了相关内容之后到教室外去做。从课本内容的编排来看, 这个活动安排在课本中“地方时”这个“阅读”内容之后。可以说是为求证“地方时相差多少导致经度相差多少”而设计的。该问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及时地让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去验证。且在晴朗的白天, 在教室外去按步骤做。让学生的全身心完全动起来,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获得这方面知识。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经度分布的知识和东早西晚的时间观念, 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 掌握计算某地经度的方法的目的, 还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需注意的问题

1. 时间分配要合理。

上述所进行的“探究”、“阅读”、“实践”等适宜于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各环节, 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同时, 在哪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哪一个环节, 都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否则, 就不利于相应知识点的拓展或巩固, 也就不利于学生相应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探讨“如何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这个问题时, 不仅要注意到需要一个较长一点的时间, 还要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探究应放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地球的公转,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之处。

2. 教师要当好向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的。这就是说, 在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当好向导。这就如在旅游区当导游一样。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但每一个问题是什么, 如何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去确定了。很显然, 这里涉及的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正所谓教而得法, 事半功倍。可以说, 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以一定适当的教法为载体的, 而教法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前提。例如, “区时的换算”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即“从上述计算结果中, 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方案。”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是待他们产生“愤悱心理”时, 再去开导他们,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即: (1) 跨00经线, 不考虑日期的方案; (2) 跨1800经线, 考虑日期的方案。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思考, 就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褚绍唐, 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1) .

篇4: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第一章思考题

【答】 由一个线圈提供的电压,波形不够平滑。用许多分布线圈串联构成电枢绕组,各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相互叠加,可以得到很平滑的电压波形。从电压波形的角度看,线圈越多越好,能够得到更平滑的波形。但线圈过多时,电枢开槽过多,齿壁过薄,齿部磁密过于饱和,所需励磁电动势过多。因此,从励磁角度看,线圈不是越多越好,受齿部磁密饱和的限制。

1-6 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吗?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吗?

【答】 是的,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势。事实上,无论发电机、电动机,都有电磁转矩和感应电势。

1-9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置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是一回事吗?

【答】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惟其如此,方可使得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之感应电势为零。而电刷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意味着直接放在电枢几何中性线的导体上,省去换向器,习惯上称为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位置。在电枢表面上,相邻磁极之间中心线成为称为几何中性线。通过电枢表面磁场等于零处所连接的直线称为物理中性线。由于电枢反应产生的交轴电枢磁场与主磁场相互叠加,一般情况下,合成磁场的这种畸变使负载时物理中性线与几何中性线不重合,只有在空载时,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才重合,可见,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心线不是一回事。

1-13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功率还是机械功率?还称为什么功率?

【答】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既是电功率,又是机械功率,还称转换功率。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枢绕组的电功率,又是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的机械功率,意味着在电枢电路和机械系统之间发生机电能量转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机状态下,电枢绕组从电源吸收电磁功率,转换成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机械功率,通过转轴传递给机械负载。发电机状态下,电磁功率是原动机通过转轴传递给转子的机械功率,克服电磁转矩对转子的作用,转换成电枢绕组中的电功率,输出给电负载。

1-16 一台既有并励绕组、又有串励绕组的直流发电机,在恒速条件下,将它作为他励、并励、积复励时,比较电压调整率的大小。为什么励磁不同时,电压调整率也不同?

【答】一般来说,各种励磁方式下电压调整率大小关系为U并>U他>U积。原因:对他励发电机,由于电枢回路的电阻压降和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使感应电动势下降;对于并励发电机,除以上原因外,端电压下降会导致励磁电流变小,使感应电动势变小,从而引起端电压进一步下降,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比他励电动机大;而对积复励发电机,通常由于串励绕组的补偿作用,可使外特性保持为一水平线甚至可以外特性上翘,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可以更小。

1-17 正在运行中的并励直流电动机为什么不能断开励磁回路,断开励磁回路后磁通、电动势、电枢电流和转速将如何变化?起动时励磁回路断了线,会有什么后果?

【答】 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如励磁绕组被断开,则If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EaIaRaEaCen,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此时,若负载为轻载,电磁转矩Te可以克服负载转矩,转子必须以极高的转速旋转,将产生“飞车”现象;若负载为重载,所产生的电磁转矩Te克服不了负载转矩,则电动机可能停机,Ea0,而IaURa,使电枢电流一直增大到起动电流Ist,引起绕组过热而将电机烧毁。这两种情况都是及其危险的。因此并励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励磁绕组绝对不能断开。若起动时励磁回路发生断线,则If0,同时转速n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IaRa,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情况与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时励磁绕组被断开相似。

1-18 直流电动机可以采用那些方法来调速?采用这些方法时,机械特性有何变化?

RRaRaU11CD【答】 nUaIaUTTTeee22CeCeCeCTCe2CeKfIfCTCeK2IIIffff①改变励磁电流调速;②改变电枢电压调速;③改变串入电枢回路的电阻调速。机械特性的变化分别为:①截距变、斜率变;②截距变、斜率不变;③截距不变、斜率变。

1-22 并励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为什么会有拐点?是属于自励还是他励?如果不能建立端电压怎么办?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还是他励?

【答】 从空载开始,负载电阻RL降低,端流I增大,端压U下降,If下降。If降到一定值时,磁路进入低饱和态。此时若RL、U、If下降,较小的RL、If降速导致较大的Ea降速,进而导致较大的U降速,从而IURL不升反降。于是外特性出现“拐弯”现象。并励直流发电机属于自励。如果不能建立端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解决:①电机转子没有剩磁——充磁;②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的连接接反了——反接;③励磁支路的电阻大于临界电阻——减小励磁支路的电阻。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

篇5:第一章+导言+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此段论述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即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是自私的,是理性的,做任何决策都是为追求个人利益。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的,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

请问:①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② 请用所学经济理论解释这段话。

参考答案: 1.看不见的手是指价格规律,阐述一下什么是供给,什么是需求,以及什么是供求均衡,以及供求规律。

上一篇:砂型铸造实习报告李阳阳下一篇:送样和填写委托单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