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2024-05-02

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精选10篇)

篇1: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本章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初中物理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弊端进行批判性思考后,提出的一个新的结构板块。传统物理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几个缺陷:第一,不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开始就学习测量、机械运动……一个个具体的内容,虽然开始也有一个绪论,但非常简单,主要是说如何学习物理,学生对物理学难以形成一个总体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教材未能充分体现不同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不仅中学物理如此,大学物理也严重地存在着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学各部分内容之间互不相干的情况。第三,存在教材素材脱离生活,远离现代科技的现象。这些缺陷,是由“大纲”对各部分内容要求过于具体决定的,所以在大纲框架下,在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有很大难度。课程标准为从总体结构上改变了教材提供了机遇,为学生从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角度去认识物理创造了条件,这样做有利于发挥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教师应认真研究体会,以付诸教学实践。本章教材编写的创意有如下几点:①在课程标准一级标题 “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框架下,突出物理学总体特征。使初中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学有一个粗浅的总体认识,从宏观到微观,到宇观给出物质世界的一个清晰框架;对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和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有一个总的粗浅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初中物理联系着一个个发展的方向,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广泛领域及其对社会进步巨大推动作用产生较大兴趣。②突出物理学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和能量形式是互相联系的且可以互相转化的,这种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思维,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③突出物理学的基础性、现代性与实用性,在一开始就把物理学各种运动规律与生活、生产、科技广泛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关系,促使广大青少年不仅对物理有兴趣,对物理学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情感,觉得物理学非常有用,一开始就形成对物理的科学价值观。注意事项:1.本章是从总体上使学生对物理科学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不要求对物理概念进行具体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不要怕存在问题、留下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这一章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联想,形成热烈的学习兴趣。2.要应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设计本章教学模式和内容,但一定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动脑,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风气。 3.本章设计了一些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内容,要努力促成让家长关注物理教学、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本章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学生阅读、讨论和教师讲解,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进行。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共三节,建议用2~3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节 科学探究:走进物质世界的大门・ 1课时1~2课时第2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1][2]下一页

篇2: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北半球、大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且四季明显

海陆兼备

与周边国家的比较

二、辽阔的国土

1、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世界第三

陆上疆界长2多千米

有陆上邻国14个

海洋面积--领海等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蓝色国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疆域的四至点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南:曾母暗沙

东: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西:帕米尔高原

南北相距—5500Km 东西相距--5000Km

3、疆界及临国

陆上疆界--22000Km

海岸线—18000Km

陆上临国:朝、俄、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海上临国:韩、日、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域的划分

1、三级行政区划: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县、自治县、自治州、市

C)乡、镇、民族乡

2、省级行政单位:共34个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首都北京

分布:

东北:3省~黑、吉、辽

北部:4省区~内蒙古、陕、甘、宁

西部:3省区~新、青、藏

西南:3省~云、贵、川

东南:7省~苏、浙、闽、台、琼、皖、赣

带方向:8省~“两湖两广两河山”

鄂、湘、粤、桂、冀、豫、晋、鲁

直辖市: 4市~京、津、沪、渝

篇3: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现在新课程的使用已全面铺开。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以下简称地理新教材) 中有大量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解决。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外因, 而学生是其学习成绩变化的内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毫无疑问, 学生就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 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而且,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是目前发展均衡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 如何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就成了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使用地理新教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做法, 与同行们商榷。

二、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占有”课堂。

从地理新教材的结构来看, 插入了大量的“活动”内容, 或“探究”、或“阅读”、或“实践”、或“思考”。例如, 必修I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节, 这些内容大致占到了该节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其中这一节当中, “探究”和“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更突出。且大多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例如,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线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昼夜更替的成因;某地的经度计算;时区、区时的有关计算;日期的判定;日照图的绘制及昼夜长短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所有这些要通过“活动”来解决, 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因此, 教师必须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地理的相关问题。

2. 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 而不是教, 承认理解应当是学习的目标, 因此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主张应当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在教学目标上, 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地理新教材中插入的“探究”活动, 是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地球自转”处插入的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的“探究”活动。其中第2个问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并根据已学的知识, 以太阳日为标准, 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将结果填入下表。”并且课本还配有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和相关表格。在这里, 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去思考和发现结论,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控, 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参考答案:

(1) 请说出该问题有哪三个要求? ( (1) 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2) 根据已学的知识;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

(2) 请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说明太阳日和恒星日形成的情形并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差异? (从插图上来看, 一个恒星日里, 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了一周即3600。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当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而形成一个太阳日时, 显然, 地球自转的角度已超过了3600, 这样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就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 。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看看表格中给出的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多少?这时怎样去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从表格可以知道, 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根据对星空的观测, 若在不同时间, 要观察到同一星空, 日期要推迟15天, 同时时间点要提前1小时。即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提前4分钟。也就是说, 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4分钟, 这样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的时间长度为24时-4分钟=23时56分钟。也找到了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是360059/。) 这样, 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 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结论。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课文中插入的“阅读”内容, 一般是课本的重点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如果设计成具有层次的相关问题, 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同时, 还能有利于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 关于“地方时”这部分知识的“阅读”, 让学生结合地球自转情境去品味东早西晚所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在这里, 可以把它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 (1) 什么是地方时? (2) 经度与地方时有什么关系? (3) 如何定量地分析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由浅入深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时, 不仅感觉不到它的枯燥无味, 而且还较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4. 让学生及时地去参加“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所在。作为学生, 除了在教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外, 在教室以外的其它地方, 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从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看, 插入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例如, “地球自转”部分的“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以及使用地球仪或其它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来探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及时地在适当的地点去做。尤其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个活动, 需要学生在学了相关内容之后到教室外去做。从课本内容的编排来看, 这个活动安排在课本中“地方时”这个“阅读”内容之后。可以说是为求证“地方时相差多少导致经度相差多少”而设计的。该问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及时地让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去验证。且在晴朗的白天, 在教室外去按步骤做。让学生的全身心完全动起来,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获得这方面知识。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经度分布的知识和东早西晚的时间观念, 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 掌握计算某地经度的方法的目的, 还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需注意的问题

1. 时间分配要合理。

上述所进行的“探究”、“阅读”、“实践”等适宜于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各环节, 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同时, 在哪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哪一个环节, 都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否则, 就不利于相应知识点的拓展或巩固, 也就不利于学生相应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探讨“如何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这个问题时, 不仅要注意到需要一个较长一点的时间, 还要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探究应放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地球的公转,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之处。

2. 教师要当好向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的。这就是说, 在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当好向导。这就如在旅游区当导游一样。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但每一个问题是什么, 如何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去确定了。很显然, 这里涉及的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正所谓教而得法, 事半功倍。可以说, 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以一定适当的教法为载体的, 而教法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前提。例如, “区时的换算”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即“从上述计算结果中, 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方案。”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是待他们产生“愤悱心理”时, 再去开导他们,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即: (1) 跨00经线, 不考虑日期的方案; (2) 跨1800经线, 考虑日期的方案。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思考, 就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褚绍唐, 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1) .

篇4: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关键词】 初中数学、简单性处理、简单数学

让生活中的事物更简单,在复杂的世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用更简单的方法处理日常事物,这是数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简单性贯穿于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大大推动人类的进步。在7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大量的应用了简单性处理这种思想,下面我一一阐述。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各种各样的图形很复杂,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怎么办?为了更简单的研究,我们先研究表面光滑的规则图形,把这些规则的图形命名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让生活中的事物更简单。

二、归纳出简单的数学。

第二节《展开与折叠》,观察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的展开,发现这些立体图都能展开成平面图,都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学生再自己分组制作几何体,发现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都是由点、线、面组成,于是简单的规律出现,几何这门数学创造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发展几何。继续归纳出不同几何体展开与折叠中的共同点,得到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这个概念。区别底面图形不同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等。

三、应用数学。

从上面的自己制作几何体实验中,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把几何体分成很多部分来认识更简单,一个面描述物体比一个立方体描述物体更简单,那么如何更简单的描述一个几何体在一个面上呢?认识几何体除了展开和折叠,还有什么方法呢?

1、3D动画。

第4节《从不同方向看》,让学生观察不同方向的规则几何体,不同方向看到的效果不同。于是从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着手,引入投影,从正面看的主视图、左面看的左视图、上面看的俯视图,这些平面图在计算机中组合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几何体外型三维立体图,这就是3D动画。

2,CT。

如何更简单的描述一个几何体在一个面上,还有什么方法吗?有,观察一个几何体还有截面这种方法。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中,用不同的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得到不同形状,这些不同形状组合后,就能大致了解这个几何体的内外部情况,这就是在医院你们看病经常用的CT,它能有效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四、得到复杂的数学。

总结出点、线、面的简单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几何体。点、线、面的规律都是从体总结出来的,点、线、面、体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得到稍微复杂的数学。

1、封闭图形。

我们熟悉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他们共同点都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扩大到圆的研究范围,它也是一个封闭图形。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把圆分成很多部分认识,得到弧、扇形的概念。

2、欧拉定律。

大数学家欧拉真的很聪明吗?我们也可以成为大数学家吗?第5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我们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等,除了截面和投影,还有什么简单的认识规律吗?观察以下表格能得到什么规律:

有个别同学就得到了规律:面数f+顶点数v-棱数e=2,这就是著名的欧拉定律。所以数学家离我们也不远嘛!鼓励同学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我把简单性处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同学生共同研究与学习数学、创造数学、发展数学、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学生学得有趣,我教得也有趣。

篇5: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m; 1dm=10m; 1cm=10m; 1mm=10m; 1μm=10m; 1nm=10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6

2-3

3-1(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教学反思: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

-6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篇6: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1“形形色色的运动”,观看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让学生想想看,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吗?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由此引入这一节的学习。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的根据是什么?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总结: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奔驰的火车、天上飞的飞机„„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7,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都市中人流的移动、大自然中江河的奔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流、浩瀚太空中天体的运动、令人震撼的地壳运动等都是机械运动吗?

总结: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过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典例解读

【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一二·九运动 B.电梯上升 C.飞机的飞行

D.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解析】判定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要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其他的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上升的电梯和飞行的飞机相对于地面,下沉的潜水艇相对于水面,位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一二·九运动属于历史运动事件。

【答案】A(二)参照物 1.概念 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我们说房屋、树木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为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的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典例解读

【例2】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解析】鸟类飞行时,若以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具有很大的能量,足以撞毁飞机,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D(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探究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提问:你认为课本图1.2-4运水稻的车辆的运动情况怎样?(1)选取地面为参照物,运水稻的车辆是运动的;(2)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运水稻的车辆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描述课本图1.2-5的各种物体的运动状况。典例解读

【例3】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长沙市区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解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答案】C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篇7:八年级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篇8:我拍“世界第一运动”

2.足球比赛中的拍摄技巧

说起“世界第一运动”,大家都知道是足球。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集体运动项目,当然也是奥运会上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喜欢踢足球,也有机会去欣赏我们自己的足球超级联赛,不过,要想拍摄出专业水准的足球照片,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给相机带上“望远镜”

很多球迷看球的时候喜欢带上一个望远镜,这样才能够看清楚心目中的球星。不过,用望远镜看球只能看到球场

的局部,不能看清楚球员之间的配合。而我们想要拍摄足球比赛,最好也给数码相机带一个“望远镜”。有些数码相机天生就具有超长的光学变焦能力,比如佳能 S3 IS具有12倍的光学变焦,使用焦距等效于传统35mm相机的36-432mm,这样就可拍出更加清晰生动的球员画面了。此外有些相机可以选配附加长焦镜头,比如佳能 S3 IS就可以再加上1.5倍的附加镜头,成为性能更强大的“大炮”。在镜头选择方面,单反数码相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购买时就可以首先考虑拍摄远景的需要。

小知识:使用长焦镜头拍摄足球比赛的注意事项

1. 给相机一个稳定的支撑,三脚架是值得购买的;

2. 使用大光圈,高ISO拍摄。长焦镜头限制了通光亮,想让照片明亮就要使用更大的光圈,调高ISO值也是一个办法。另外大光圈可以制造出浅景深效果,让运动员更加突出,背景更加虚化;

3. 使用“快门优先”模式,调高快门速度。在长焦下你能看到的范围更小了,因此想要拍摄到远处移动的目标,建议使用1/5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

只拍“临门一脚”?

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对抗也非常激烈,特别是在双方禁区前沿。所以通常位置不好的观众席,比如球门侧后方,却成了较好的拍摄位置。在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双方队员的拼抢、射门以及前场任意球、角球甚至点球。不过,我们不是专业的足球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拍摄。除了抢点攻门、争顶头球、大脚解围等门前的瞬间动作,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拍控球的队员,比如中场的盘带推进、小范围内的拉锯式拼抢、边路下底传中等。拍摄拿球队员有一定的控球时间,能够做出连续动作,因此拍摄的成功率较高,更重要的是控球时间较长的队员通常是人人向往的球星!但要想得到精彩的照片,就不仅要注意球星本身,还要观察其他球员的动作,特别是人与球的结合,以及盘球、过人的瞬间,才能得到一张精彩的照片。 另外,球场上变化莫测,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停顿的小插曲,比如球员受伤倒地、与裁判员发生争执等等,都是抓拍的好时机。

球场内外都是主角

足球运动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因为它具有超乎其他运动项目的巨大影响力。别的不说,单是比赛场地就无与伦比,足球场通常可以容纳几万名球迷。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观众,置身看台,那你就会发现,兴奋的观众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也是体育场中的主角。一场激烈的比赛中间,球迷们为了心爱的球队加油、助威,举止神态也是千奇百怪,可以说精彩程度不亚于球场上的比赛。观众席上的人浪、狂热球迷的呐喊、球迷打出的旗帜、标语以及胜利后燃放的烟火,都是很好的拍摄题材。

小提示:准备好“机枪扫射”吧

球场上瞬息万变,当无法确定最佳拍摄时机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相机的连拍功能。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通常可以在一秒钟内拍摄3到8张照片,有些相机可以设置连拍张数,有些甚至可以持续连拍,快门声音就像机枪扫射一样。在拍摄完成后,就可以从连拍的照片中选择最精彩的瞬间。需要注意的是,数码相机连拍完成后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将照片写入存储器。

晚上的球赛精彩,但也很无奈

足球比赛通常都在下午或晚上举行,特别是重大赛事的决赛,几乎都是在晚上,因此拍摄时的光线较暗成了一个大问题。作为普通的拍摄者,除了使用较大的光圈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另外,由于晚上的球场会使用亮度很高的大灯照明,我们在拍照时经常会出现“眩光”现象,就是在照片上出现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我们可以用手、帽子、报纸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想出现在画面中的光线,这样就可以减少眩光出现。不过总体来说晚上的精彩球赛对于普通拍摄者来说拍摄比较困难。

网络大补贴

长见识:给小DC带上真的望远镜!

http://www.chongjian.org/index.php?showtopic=5790

篇9: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 看 2.放 3.读 4.记

(4)特殊测量方法 ①测硬币直径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③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3.误差:

(1)定义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是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的观察总会有偏差造成的,是

总会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是不遵循仪器使用规则、读书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的

(3)怎样减小误差?

二、例题讲做

例1 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例2

例3

例4

三、当堂达标检测

1. 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窗户的高度是 (2)圆珠笔的直径为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2. 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利用A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cm,利用B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不同。

A B

3.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某校一节课45min= 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

4.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

(A) 0.25千米 (B) 25分米 (C) 25米 (D)25厘米

5.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

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6. 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21.15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7.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

测量的结果是( )

A.1.25cm B.3.25cm

C.0.225mm D.2.25cm

8. 下列单位变换中,正确的是( )

(A)3.5米=3.5×100=350厘米 (B)3.5米=3.5米×100=350厘米

(C)3.5米=3.5米×100厘米=350厘米 (D)3.5米=3.5×100厘米=350厘米

9. 用软尺测物体的长度,如果把尺拉得太紧,测得的结果将(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判定

1.2 运动的描述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

2、自学教材P17“参照物”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

3、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例题讲做

例一、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 B.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

例二、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同学是 的,乙同学是 的。 例三、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以小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人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例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 )。

A.地球根本没有运动

B.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地球运动很慢,我们感觉不到

三、当堂达标检测

1、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2、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 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

4、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

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 D.无法判断

1.3 运动的快慢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想想议议”)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2.阅读教材P19 –P20相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

(2)公式 单位换算:1m/s= km/h

3.自学教材 P20-21“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结合教材图1.3--3 的“闪光摄影”,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2)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例题讲做

例一、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

例二、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三、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

例四、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

是 m/s。

三、当堂达标检测

1、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 )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

B. 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

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2、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1.2m/s B. 1.25m/s C. 2m/s D. 2.5m/s

3、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

甲物体做的是 运动,

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

5、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6、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7、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篇10:八年级上物理第一章教案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上一篇:小悦悦作文下一篇:《宣州送裴坦判官往》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