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2024-05-14

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精选6篇)

篇1: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观察200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运动员以及对他们运动素质的研究,以及对专业的亲身体会对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提出相关训练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乒乓球 运动员 专项耐力 素质训练

在2009年世乒赛中,半决赛马琳对王励勤。马琳以3:4输给了王励勤。王励勤分别在第1、3、5、7局获得了胜利,而马琳则拿下了2、4、6局。赛后马琳承认,在前两场的比赛中,消耗了太多体力。目前在乒乓球训练中,特别注重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很多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与提高技术无关,练技术比练素质重要。在安排运动训练时运动强度小,训练方法单一,造成运动员运动素质差,体能恢复较慢,不能承受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比赛,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由于对运动素质的训练不够重视,从而使运动持续比赛的能力低于欧洲和韩国运动员。现在打球很强调动作快,旋转强,变化多。打球并不是靠球拍,要靠自身的体能。

一、乒乓球运动员发展专项耐力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由于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打乒乓球时所需要的耐力,是一种在运动节奏和强度均处于不断变化并与速度、力量和灵敏紧密相联的专项耐力素质。特别是当前国际乒乓球协会改用了40毫米的大球进行比赛,使乒乓球的运行速度和旋转强度比原来明显减弱,从而使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相持球回合次数明显增多。乒乓球运动员在参加重大的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往往要连续进行6至10天左右的比赛,运动员要承担激烈比赛时的运动负荷,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耐力素质。

二、乒乓球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的内容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后期,由于专项耐力不好而导致比赛的失利。实践证明,除了坚持一般耐力练习外,还应加强专项耐力素质的练习。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耐力,能够满足所有运动项目的需要,所以采用重量轻、反复次数多的练习能较好地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

(一)练习强度

单纯发展有氧耐力的练习强度相对要小,并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练习强度通常可用心率负荷来控制。一般运动员练习时可控制在140~160次/分钟之间,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控制在160~170次/分钟之间。根据这个强度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可使有氧系统供能得到改善,心肺系统的机能水平、肌肉供血和直接吸收氧气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练习时间

有氧耐力的练习时间,一般可根据训练水平而定,受过训练的运动员可长达2小时,但至少也要维持20分钟以上。时间越长,对机体有氧代谢过程的刺激也就越大。同样,有氧耐力练习只有维持较长时间,才能使全身血量和红血球增加,提高每搏输出量和机体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达到发展有氧耐力的目的。无氧耐力是专项耐力的基础,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和肌肉活动时必需的能源物质储备以及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途径。

(三)非乳酸性无氧耐力训练

间歇练习法是提高非乳酸无氧耐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强度可造成机体供氧、供能的很大困难,心舒张期明显缩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提高运动员承受“氧债”的能力。发展非乳酸性无氧耐力训练的休息间歇,由于氧债的偿还速度相对较快,待机体氧债基本得到偿还时,就可进行下一次的练习,所以练习与次数间的休息可相对短些,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可相对长些,这是因为肌肉中有磷酸、肌酸的储备量有限,有3~4次重复练习中差不多已耗尽,组间较长的间歇可促进能源物质的恢复。但间歇时间也不能太长,以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本质的下降。

(四)乳酸性无氧耐力训练

运动员机体是以糖酵解方式供能,在糖酵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由于乳酸的产生,特别是神经系统,从而提高无氧耐力水平。为达此目的可以采用间歇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负荷的强度应低于非乳酸无氧耐力训练,高于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这个界限大约处于本人可以承受的最大强度。由于人体产生乳酸的时间大约是机体剧烈活动35秒以后,所以负荷时间应长于35秒钟。为了使乳酸达到一定值,刺激机体能力的提高,应保持一定负荷的持续时间。

三、乒乓球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

应根据各专项的要求,练习的方法可以采用动力性练习,也可采用静力性练习。对于耐力性运动专项,似乎与负荷强度大小关系不大,而与重复的次数或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即以小负荷强度,坚持较多的重复次数,也可以使肌肉耐力得到发展。常用的练习有:

(一)800米、1500米、3000米跑。

(二)1-3分钟组合技术联系:如左推右攻、推挡侧身后扑右角。

(三)在乒乓球台前做跨步、交叉步移动练习,每组100-150次,做5-8组,每组间歇2-4分钟,强度为55%-60%。

(四)1分钟多球练习,要求联系着按照教练员安排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直至疲劳为止。

(五)原地做正摇跳绳,跳一次摇两圈,连续进行。每组跳30-40次,做4-6组,每组间歇5分钟,强度为55%-60%。该练习心率必须恢复到120次/分以下,方可进行下一组练习。

(六)连续跑台阶练习,在高20厘米的楼梯或高50里面的看台上,连续跑30-50步,例如:跑20厘米高的楼梯,每步跑2级,重复5-6次,每次间歇5分钟,强度55%-65%。

(七)快速移动捡球练习,将20个乒乓球放置不同的筐内,距离为1-1.5米,要求练习者将球从有球的筐内向没有球的筐,反复进行一个来回,每次20个球,做4-6组,间歇5分钟。

篇2: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及其专项运动训练

刘丹宁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 201319)[摘要]本文对攀岩运动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总结,以期对攀岩运动的训练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攀岩运动

身体条件

生理特点

运动训练

攀岩是从登山衍生出的,利用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种安全保护装备和攀登辅助器械,攀登峭壁,裂缝,海蚀岩以及人工制造的岩壁的一项体育运动。

攀岩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竞技攀登和自由攀登; 按保护方式可分为有先锋攀登和顶绳攀登; 按运动场所可分为人工场地攀登和自然场地攀登。竞技攀登有难度赛、速度赛及攀石赛三种比赛项目。按比赛形式又可分为: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本文对攀岩运动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总结,以期对攀岩运动的训练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与指导。

1攀岩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

1.1运动员的身体成分

一般而言,优秀攀岩运动员的体脂相对于人体的总体质量而言,百分比较低。Watts等人利用Jackson & Pollock法对世界杯赛进入半决赛的21名男子运动员及18名女子运动员进行体脂成分的测试结果显示,其体脂成分均低于5%。而一般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攀岩者,据Grant等人的测试,分别为14%至15.3%。尽管在所测数据上存在着差异,然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体脂成分低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也即,体脂成分低对这项运动本身十分有利,但并不是攀岩运动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尽管Grant 等人在文中如此叙述:“在这项(攀岩)运动当中,人体的质量需不断地克服地心引力向上运动,任何额外负担,无论是以体脂或大块肌肉形式存在的额外质量,对运动都是不利的。” 1.2形态指标

身高及其它身形态指标对攀爬能力会产生一定影响。Billat等人在比较其它人对攀岩运动员测得的身高数据后,发现攀岩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8m。

另一个反应的形态指标为ape index,即臂长与身高的比。如臂长大于身高,则此值为正。一般而言,优秀攀岩臂长/身高的比为2.5cm。此值与普通人相比,差别不大。同时,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臂长/身高的比,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只能认为它对该项运动更为有利。

1.3肌力与耐力

就攀岩运动员而言,运动员的肌力与耐力最突出地表现在其前臂、手及手指的肌力与耐力上。无论是横移还是向上攀爬,均以脚下踩稳支点手指并拢牢牢抓往岩点为依靠(除脚下踩稳支点时配合靠得是手指并拢牢牢抓往岩点)。

肩带及手臂耐力是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主要特征,也是预测攀爬高手的一项重要指标。Grant 等人通过对优秀攀岩运动员及攀岩爱好者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的测试表明,优秀攀岩运动员的肩带及手臂耐力显著高于一般的攀岩爱好者。另,由于攀岩运动员因需抓往岩点克服自身体重垂直向下的作用。因而优秀攀爬选手手部及指部的握力远远大于非运动选手。

2攀岩运动的功能反应 2.1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功能反应特点

攀爬过程中的心率随着攀爬难度的增加而增加。心率的变动范围在129-180之间。心率的变化与运动强度及攀爬技巧、经验和水平有关.。

有学者研究发现,心率的升高与VO2量增加成非线性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几种,除攀爬过程中因心理应激造成心率增加以外,运动的特殊性质也是造成运动员心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攀爬过程中,运动员的手臂运动多处于肩部上方高于心脏的位置,加之运动员的前臂在不断地做等长收缩,运动重新分配给前臂的血流阻力加大,上肢供血困难,给心脏造成的负担加重,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显现出心率升高与摄氧量增加脱节的非显线性现象。2.2物质与能量代谢特点

攀岩按运动场所分,有人工场地攀登和自然场地攀登。人工场地攀登多以攀爬人工岩壁为主,而室外自然场地攀登则以攀爬自然岩壁为主。两者因攀登的角度与路线不同,划分为出各种不同难度等级的攀登,因而,攀爬者在能量消耗及摄氧量方面,因难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Mermier, Robergs, McMinn and Heyward(1997)等人报道,攀登路线由易(5.6)到难(5.11+),能量消耗的均值为0.622 – 0.844 kJ·kg-1·min-1(相当于 9 – 12.5 kcal·min-1)。摄氧量对应为20.7 – 24.9 ml·kg-1·min-1。在难度级别最大(5.12)的攀爬中,据Watts, Daggett, allagher and Wilkins(2000)等人报道,摄氧量的均值为24.7 ml·kg-1·min-1(相当于 8.3 kcal·min-1),最大峰值的均值为31.9 ml·kg-1·min-1(10.7 kcal·min-1)。而人工场地攀登(室内场地测得)的能量消耗为8 – 12 kcal·min-1, 摄氧量在 20 – 32 ml·kg-1·min-1范围之内。在能量代谢方面,随岩壁角度的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减弱,无氧供能增加,当角度增加,超过900时,运动员主要以无氧供能为主。2.3血乳酸

Mermier, Robergs, McMinn & Heyward(1997)等人对不同难度路线攀登后即刻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了测试,所测得的值分别为:易(90º, 5.6)为1.64 mmol·l-

1、中(106º, 5.9)为2.40 mmol·l-

1、难(151º, 5.11+)为3.20 mmol·l-1。Watts,Newbury & Sulentic(1996)等人认为,当岩壁角度超过900时,乳酸开始显著堆积。引起乳酸堆积的因素与岩壁角度、攀爬方式、支点大小、手臂等长收缩的耐力、攀爬时间以及个人经验有关。其中攀爬能力的优异与否,与运动员是否具备极强的耐乳酸能力有极大关系。

3攀岩运动的训练

3.1心肺功能的训练

VO2max、能量节省化、乳酸阈是决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三个主要因素。大量的证据表明,运动成绩的提高取决于这三项指标中的一项或多项(Pate & Branch, 1992)。因此,训练必须针对运动员的这三项指标进行,以使其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发挥最大功效。三项指标当中,VO2max又是决定运动成绩最重要的指标(Costill, 1967;Farrell, Wilmore, Coyle, Billing & Costill, 1979)。在长跑及自行车等全身型运动的训练当中,人们普遍认为,VO2max受到肌肉中氧供应速率的限制。因此,通过训练,攀爬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最大摄氧量增加,使运动员在特定负荷条件下的心率低于训练前的水平。3.2耐力训练

提高耐力运动水平的经典方法,就是采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方法。这种类型的训练能导致“心肺功能得到更深层的适应,使外界氧运送至线粒体内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肌肉能量代谢的调节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训练必需要在心肺功能有显著提高的阈强度之上进行。当前耐力运动员所采用的耐力训练强度一般为VO2max60-70%。随着最大摄氧能力的提高,部分教练员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使VO2max的值高于80%。目的在于给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生理刺激。3.3高强度的间歇训练

许多间歇训练法不只是在挑战有氧供能系统,其它供能途径也在经受考验。训练强度与训练时间的不同,对各种供能系统提出的要求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相同。有些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而有些训练则测重于提高运动员无氧耐受能力。

攀岩运动通常有两类运动强度可供选择,一是极量强度,通常在高于VO2max之上进行。另一类是高强度,强度通常设定在个人乳酸阈值范围之内。当选择的强度高于乳酸阈之上时,整个耐力训练通常难以为续。

3.4训练计划的长短与心肺功能的适应

攀岩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有长短期之分,取决于个人目标与偏好。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训练的频率、训练的强度、训练时间的长短(Wenger & Bell, 1986),以及训练之初的素质水平(ACSM 2000)。训练计划的长短对运动员所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训练的时间越长,运动对选手的心肺功能产生的影响越大,对训练的适应程度也就越高。

3.5攀岩水平提高的训练

篇3: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1、专项素质差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专项素质差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 青少年运动员只讲究走捷径, 不注重全面基础锻炼。青少年运动员往往不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 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方面, 都比一般正规训练的运动员差。特别是半读半训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既不重视全面的体能锻炼, 也不重视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他们心中的功利心很强, 所以只讲究走捷径, 直接进行专项运动的训练, 从而造成他们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下降。

(二) 青少年运动员没有很好的全面身体训练的好习惯。青少年运动员在每节课前往往不注重做准备活动, 只是把身体素质界定在某项专项素质上训练, 从而造成全面素质跟不上专项素质的需要, 使他们的人体肌肉在专项训练时满足不了所进行运动时最大限度发挥能力需求。更有甚者的是青少年运动员由于不做准备活动, 肌肉会处于比较僵硬的状态, 在后期的运动中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特别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所以教练员一定要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做好做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 让他们认识到课前做准备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三)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上常常表现出“全面素质不及专项素质来的快”的错误观念。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具有不重视全面身体素质发展的心理准备, 这样错误的观念就导致青少年运动员们不够重视全面素质的训练。如果再加上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教练员单一的进行专项素质的训练, 那么正是因为人为的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 使众多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在训练上不能很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从而造成“只专不全”的现象。

(四) 现在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心肺功能都比较差。现在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是独生子, 由于独身养育在各个家庭, 从小娇生惯养, 缺乏必要的运动量, 造成心肺功能都比较差。他们属于“不能练、不能碰、比较脆弱”的一簇。运动训练中根本无法实施“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 这种体能上的软弱, 进而导致专项素质和运动成绩不能全面大幅度提高, 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 从而导致专项素质跟不上专项技术的需要。

2、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逐步提高专项身体素质

在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训练过程中不能急于加大运动量, 只有在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专项素质和运动成绩。只有循序渐进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 并通过训练实践的探索, 合理安排一定的“量”, 掌握好运动负荷与运动后的恢复, 科学地安排好运动员的作息时间, 减少和消除运动后疲劳, 有效地逐步提高身体肌能恢复, 才能有效促进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发展。一是在训练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要充分考虑到身体的系统性。一般要做到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项目进行合理的安排, 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待。对于青少年学习技术上采取阶段性教学, 例如, 在每个动作的教授上, 每次课、每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周期、都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到温故知新, 不断提高。二是重视运动训练的重复性。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要有详细的训练计划, 特别是重视运动训练的重复性, 重复训练的次数、及完成的量上都要有一定的要求。青少年运动员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 不注重动作的精准性, 总是急于求成, 往往会造成只求快, 不求精, 专项素质不专, 而体育运动技术在巩固的过程中, 重复练习可以不断强化刺激大脑已经建立的“动作痕迹”, 有利于巩固和熟练所学技能技术。三是以变换训练的手法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训练中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训练课的教学中通过变换训练方法, 如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的形式, 以游戏促进教学训练, 或以教学比赛等方法来促进训练, 也是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方法之一。四是以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五个方面素质全面进行训练, 加强他们的耐力、肌肉力量、灵敏速度等方面的培养, 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五是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意识的教育加强品德教育,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配以必要的循序渐进手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达到发展运动能力,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全面体素质提高, 专项身体素质发挥更好目的。

总之, 以全面身体素质促进专项素质的提高, 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只注重专项素质而忽略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 也只能是身体上的空中楼阁, 只有重视全面身体素质锻炼, 才能有效提高专项身体素质。

摘要:青少年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水平差异很大, 不重视全面身体素质锻炼, 注重专项技术而忽略专项素质的练习, 导致全面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进而影响专项素质的提高。我认为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专项素质差的原因有四个。总之, 以全面身体素质促进专项素质的提高, 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只注重专项素质而忽略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 也只能是身体上的空中楼阁, 只有重视全面身体素质锻炼, 才能有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

篇4: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摘 要:对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的位置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他们各项素质的优势和劣势,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分别对不同位置(后卫、前锋和中锋)CUBA男子球员进行了11项运动素质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看,CUBA男子运动员在上下肢最大力量、灵敏性、反复冲刺和启动速度等专项运动素质存在较大的不足;代表有氧耐力水平的20米多级折返跑和代表无氧耐力素质的变向折返跑等运动素质普遍较好。从位置上看,除了代表有氧耐力素质的20-MSRT和弹跳耐力的30秒障碍跳两项指标在不同位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9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CUBA男子球员;专项运动素质;位置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90-08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basketball player's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rough literature, testing and statistics methods, we tested 11 indexes of physical fitness on different positions (including guard, forward and cen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ower and upper limb maximum strength, agility, repeated sprints ability and first-step quickness are insufficient. However, 20 m multistage run representing aerobic endurance and suicide run results representing anaerobic endurance are good in general.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except for the 2 indexes of 20 - MSRT representing aerobic stamina diathesis and 30 seconds disorder jump representing bounce endurance do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ons, the other 9 indexe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UBA male player;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positional features[HK][HT]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历时16个赛季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并培养出了众多篮球竞技人才。但是,目前CUBA联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球员的专项运动素质较差,已不能适应联赛高强度、长周期的对抗要求,成为制约联赛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要素。众多关于篮球专项负荷特征的文献研究发现,不同位置球员(后卫、前锋和中锋)的比赛负荷和移动结构模式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我们,篮球比赛对不同位置球员所应具有的专项运动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对球员的运动素质进行位置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不同位置球员的特征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专项体能训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CUBA男子球员的专项运动素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分别以“CUBA”“篮球”“运动素质”“评价”“basketball fitness”“basketball conditioning”等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外期刊数据库。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1卷第3期2015年6月

徐建华,等 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位置特征研究

No.3 2015

1.2.2 测试法。利用在济源一中CUBA夏令营的机会,对参加集训赛的92名球员按位置(后卫、前锋和中锋)进行了现场测试。所有参加测试的选手都健康状况良好且没用伤病。受试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因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球员都完成了所有11项测试,具体人数见正文)。测试期间的气温在(27±3)℃,相对湿度(26±15)%。本测试由一系列共11个项目组成(见表2)。

1.2.3 数理统计法。对有效数据运用Spss13. 0 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球员素质测试特征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和范围的表述方式,并用W法对测试成绩进行正态检验。

2 结果

专项运动素质测试特征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和范围的表述方式,并用W法对测试成绩进行正态检验;在分析不同位置运动员之间各项运动素质的差异性时,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检验各位置运动员运动素质平均值的差异性,如果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则运用Scheffe多重比较法确定两两位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分别见表3、表4和表5。

从表5可看出,全体的平均成绩在13.14±0.23秒,对照表8中关于职业运动员的标准,此成绩仅相当于国际优秀职业女子后卫运动员的成绩表现。从各个位置来看,分别为后卫>前锋>中锋,且后卫运动员与中锋运动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1.18,P<0.05),后卫与前锋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后卫的灵敏性最好,中锋分别与前锋和后卫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外线选手的优异的灵敏性比较有利于他们较好地完成攻防技战术的发挥(移动范围大,移动方式转换频繁,防守较快的对位选手)。他们灵敏性好的原因应该是跟其身材较矮,体重较轻,惯性小,便于改变移动方式。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采用场地测试法对篮球运动员进行灵敏性测评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位置设定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公正。

3.4 CUBA男子运动员耐力素质水平基本情况

3.4.1 有氧耐力水平

良好的有氧耐力不仅有助于单场比赛中高强度移动之后的恢复,还有助于多场比赛(CUBA大部分的比赛采用的是赛会制)之间的快速恢复。20米多级折返跑 (简称20-MSRT)是Leger于1982年提出的有氧耐力评价方法。该方法的间歇性特征特别适合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大量研究表明,20-MSRT与VO2max存在高度相关(R=0.92),且各年龄段测量的有效性均较高,并能表现出性别与年龄的差异。测试指标包括:速度级别和该速度级别的往返次数,由两者推测最大吸氧量的值。

从表9可看出,所受试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估测值的平均水平在VO2max(52.3±3.7 ml·kg-1.min-1),这与Carlo Castagna等运用YO-YO间歇恢复测试法推算的意大利优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年龄16.8±2岁)的最大吸氧量尚有不小的差距(60.4±5.1 ml·kg-1.min-1)。导致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有氧耐力实际水平造成的,也可能是测试所处的训练阶段不同造成的,他们的测试是在竞赛期刚过进行的,这时候球员的体能状态正最佳,而本研究的测试是在准备期,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正处在上升期。Tavino等人以美国NCAA的选手为受试对象,研究了他们的有氧耐力情况,结果显示,其最大吸氧量为(65.2±6.2 ml·kg-1.min-1),差距也显而易见。通过对CUBA球队教练员的访谈发现,这与教练员的训练理念有直接关系。各球队平时体能训练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普遍偏重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而不重视对有氧耐力素质的培养。

从不同位置上看,有氧耐力水平依次为:后卫>前锋>中锋。且后卫与中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5.6,P<0.05),而前锋与中锋、前锋与后卫之间无氧耐力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前锋和后卫均有较好的有氧耐力水平。Caterisano研究了在赛季前和赛季后的主力运动员和替补运动员之间最大吸氧量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在整个赛季里,主力运动员比替补运动员相比,更能保持相对高些的最大吸氧量水平,这可能主要是由比赛效应带来的影响。这提示我们,作为替补运动员,由于出场比赛时间较少,为了保持较好的有氧耐力,必须在比赛期间多加强训练。

3.4.2 CUBA男子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

截止到目前,尚没有一项系公认的关于篮球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测试的方法。鉴于成本、实用性和移动的专门化角度,本研究采用的是运动员训练中经常用来发展无氧耐力的练习形式-变距四线跑(共143.4米;共进行三次,每次间歇1分钟)。从表5可以看出,所受试运动员的总时间的平均值为1分30秒1。根据于振峰教授拟定的我国青年优秀男子球员体能素质评分表,这个成绩表现可以得到90分。从总体上看,非常不错,说明CUBA运动员在无氧耐力素质方面已经与我国优秀青年男篮队员水平相当。另外,这也许可能是与平时运用这种方式训练较多有关,已经对它产生了良好的适应。Hoffman等人以8名以色列国家青年男球员为对象,测试了他们的四线跑成绩。结果显示,三次的平均值分别为280±10秒,289±11秒,299±11秒,总时间平均值为:1分26秒6。疲劳指数平均值为107±004。而CUBA选手的成绩分别为289±12秒、295±11秒、317±15秒,疲劳指数为11±006。与以色列优秀青年男子运动员相比,反映无氧耐力代谢能力的疲劳指数CUBA选手略显偏低。进一步证实了CUBA运动员在无氧耐力方面的优异,需继续保持。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无氧耐力素质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单趟平均用时,二是疲劳指数。从疲劳指数看,三个位置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并不具有显著性(F=303,P>005),说明水平相当。但从单次"四线跑"的平均用时角度进行比较,依次为后卫>前锋>中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检验,发现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我们,在用变距四线跑评定球员的无氧耐力素质水平时,如按不同位置来评定,那么选取单次平均时间或总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理;如果不分位置,用疲劳指数评价更合理。

3.5 CUBA男子运动员专项特殊素质基本情况

由于篮球专项特征所在,弹跳力素质和反复冲刺能力是贯穿运动员整个比赛过程的关键素质,故本研究将他们列为专项特殊素质进行深入分析。

3.5.1 弹跳力

据统计,一场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起跳次数在50次左右,通过对球员比赛中的跳跃特征发现,其不仅要有弹跳的绝对高度,还要有较快的弹速,也要有良好的连续弹跳能力。

3.5.1.1 弹跳高度

弹跳素质中表现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的弹跳高度,也是最为关键的指标。根据Latin等的研究,弹跳高度与运动员的上场时间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68,P<0.05)。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运动员的平均单脚助跑跳跃高度为63.9±8.8 cm,根据NBA体能教练员协会制定的评分表看,这个成绩只能得到5分(满分为10分:86.36 cm以上)。而赵映辉教授关于CUBA男子运动员弹跳的研究显示,平均弹跳高度为79.3±8.7 cm。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性可能主要是因为本研究限制了5步助跑起跳,没能达到运动员的最高水平所致。另外,从位置角度看,无论单脚还是双脚起跳,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后卫>前锋>中锋。但位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我们,现行的以最大摸高为指标的考核方式存在其不合理性,因为不同位置之间身高和臂展差异的存在,摸高的成绩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运动员的弹跳素质,对身材较矮的外线选手存在不公平。关于篮球运动员的弹跳高度的测试非常多。但由于测试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性,建议在以后的弹跳高度测试时,对测试方案进行标准化设计,以有利于测试结果的可比较性。

3.5.1.2 弹速-触地时间

注:※中锋与后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FL(K2] 篮球专项特征及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争抢篮板球、抢断球和完成投篮等重要技术,运动员不仅需要较高的弹跳高度,还需要有较高的弹速。从表10可以看出,就单脚助跑起跳触地时间来看,平均值在0.281±0.102秒。过往的研究都是关注的起跳高度方面,而没有发现对运动员起跳速度和触地时间的相关研究,故不好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建议以后的研究中多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球类项目运动员起跳时触地时间这一重要指标的研究。将各位置之间进行比较,中锋与后卫之间的单脚起跳触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5.62,P<0.05),可能是与后卫的体重较轻有关。而双脚上步起跳的触地时间在各位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差异性不显著,但从测试数据看,仍然存在:后卫<前锋<中锋,说明中锋的双脚起跳速度最慢,在比赛中,中锋双脚起跳的机会更多,在训练中要多加强中锋位置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的训练,以更有利于其完成战术的要求(抢篮球板、封盖等)。将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单双脚起跳触地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各个位置的运动员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说明单双脚的起跳速度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5.1.3 弹跳耐力

4 结论

4.1.1 CUBA男子运动员在上下肢最大力量、灵敏性、反复冲刺和启动速度等专项运动素质存在较大的不足,尤其是上肢力量和反复冲刺能力严重不足,应优先发展。代表有氧耐力水平的20米多级折返跑和代表无氧耐力素质的变向折返跑等运动素质普遍较好,在保持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

4.1.2 在总共测试的11项指标中,力量指标(卧推1RM和深蹲1RM)、速度指标(5.8米成绩和22.2米成绩)、耐力指标(20-MSRT和多组变距折返跑)、灵敏性指标(三秒区灵敏性)、专门化指标(单脚跳跃、双脚跳跃、30秒障碍跳和反复冲刺)。除了代表有氧耐力的20-MSRT和代表弹跳耐力的30秒障碍跳两项指标在不同位置之间不存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9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1.3 后卫的优势素质为:上下肢的相对力量、启动速度、灵敏性和反复冲刺能力,劣势素质为最大力量素质、加速能力。前锋的优势素质为加速能力、有氧耐力素质和反复冲刺能力;劣势素质为相对力量素质。中锋的优势素质为上下肢绝对力量素质;劣势素质为启动速度、反复冲刺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华,程丽平,王家宏. 国内篮球运动员无氧耐力测试的一项缺失-忽视反复冲刺能力的测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51.

[2]道格拉斯,B.麦基.运动医学与科学手册:篮球[M]. 孙欢,

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0):15-27

[3]Latin RW. Berg K. Baechle TR. Physic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NCAA division I male basketball players[J].JStrength Cond Res,1994(4):8-214.

[4]Slobodan Jaric.Muscle Strength Testing-Use of Normalization for Body Size[J].Sports Med,2002 (10):615-631.

[5]John b. cronin,Keir t. Hansen. Strength and power predictors of sports speed[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5(2): 349-357.

[6]A Delextrat. Physiological testing of basketball players: toward a standard evaluation of anaerobic fitness[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8(4):1066-1072.

[7]D.Farrow W.Young.L. Bruce The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reactive agility for netball: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5(3):52-60.

[8]莫月红,傅强. 用20-MST评定学生有氧耐力的区分度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1):102-104.

[9]Carlo Castagna, Vincenzo Manzi,et al.Effect of Playing Basketball in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 [C]. Scuola regionale dello sport delle marche, 2007.

[10]LP Tavino, CJ Bowers Effects of basketball on aerobic capacity, anaerobic capac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male college[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95(2): 75-77.

[11]Caterisano, Brian T. Patrick, Wyatt The effects of a basketball season on aerobic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among college men: starters vs. reserv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97,11(1): 21-24.

篇5:关于标枪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研究

掷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的完整技术,是由肩上持枪经过一段预先助跑连接投掷步获得动量,通过爆发式的最后用力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将标枪经肩上投出去。标枪力量训练是为了提高专项力量素质水平,增强投掷能力;是一般力量训练向专项力量训练过渡的重要环节;是标枪训练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力量训练当中广大教练员尤其重视爆发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项力量训练,使力量训练的效果尽可能得转化为专项投掷能力,以期糗大肌肉做功效率与技术结合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掷标枪运动力量训练实践当中,怎样使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得到渐进式的同步提高,进而在掷标枪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在进行高负荷专项力量训练的同时兼顾掷标枪技术训练。

标枪,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后用力,动作速度从7一8m/s猛增至30--31m/s,最后用力为典型的爆发式用力,而较少需要最大力量,因为完成动作速度的时间要少于肌肉完全发挥出最大力量的时间。为此,要重视发展速度型力量,尤其对肌肉发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水平运动员而言更有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绝对力最的训练,就会形成大块僵硬的肌肉,这样就会妨碍技术的发挥和速度的提高。进行爆发式力量练习时应全力进行,保质保量,要求运动员多次做专项力量的投掷,并安排好恢复。在整个训练中要深人细致地评定力量和速度训练的比重,并合理地安排到训练计划中去,以获得最有效地提高爆发力的方法。在进行专项力量练习时,练习动作一定要与技术动作结构相似或相近。这不但有利于巩固技术,而且能最有效地发展专项所需力量,使肌肉之间的协调更趋完善。训练中应建立轻重负荷最适宜的比重关系,负荷越重所采用的练习动作应越简单,不能因为训练而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或破坏原有的正确技术动作。

(二)研究内容

探讨和归纳发展标枪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方法与依据。结合国内外关于标枪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的文献资料,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进而归纳出能提高标枪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标枪运动员的训练应以发展快速力量(即爆发力)为主,专门投掷力量的训练应与技术紧密结合,标枪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选择正确的力量训练手段,贯穿到整个训练计划中。

(三)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以下为几种我们国内常用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1)上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击掌

俯卧撑:俯卧于地面,两手合两脚支撑于地面,两手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并拢,开始做时两手逐渐弯曲成上臂与前臂夹角为90°,然后迅速撑起,两手推离地面瞬间击掌,击完掌后两手迅速着地接着做下一个。要求击掌快,两个动作之间迅速连贯,身体要保持一条直线,两脚尖要始终接触地面。每次练习的组数与次数要根据运动员的水平来确定,要不断上升组数与次数,做到不断超越每一个阶段的训练负荷。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引体向上,立卧撑。

(2)躯干专项训练方法

仰卧负重收腹练习:身体横卧于跳箱或者海绵垫上,手持重物或腿帮橡胶带,两腿固定或两手固定做收腹弯曲上身或收腹举腿动作。要求:收腹或屈上身收腹快,快回时缓慢放下,上身或下身不能触及跳箱或海绵垫,身体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绑胶带或手持重物是要由轻到重,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肋木上悬挂收腹举腿练习、仰卧两头起、负重转体。站立手持重物绕环。

(3)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深蹲练习:并排放置间隔距离相同、高度不同的跳箱,运动员从第一个跳箱下跳上跳箱,然后从跳箱上跳下迅速跳上下一个跳箱,在迅速从跳箱上跳下迅速再跳上下一个跳箱。要求采用循环练习法,不间断。跳箱的个数和训练的组数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来确定,要充分利用肌肉的离心收缩原理,组间间歇要充分。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单足跳、双足跳、蛙跳、跨步跳。后蹬跑等与跑和负重跳跃相关的练习。

(4)全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助跑投掷手榴弹(或接力棒):与投掷标枪相类似的助跑、引手榴弹(或接力棒)、交叉步、最后用力。要求:助跑速度快,引手榴弹(或接力棒)迅速,最后用力出手速度快,投掷动作做完后要迅速做好缓冲,防止超越投掷弧出现犯规情况。

不同质量的标枪投掷练习:这种练习要完整动作练习。质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重器械一般在非竞技状态时期使用,竞赛期则以此标准或略轻的器械为主。原地拉胶带:身体左侧对用力方向,投掷臂手持胶带一端,胶带另一端固定。开始姿势体重压在右腿上,右腿发力内转并送髋,带动躯干和投掷臂。要注意及时翻肩和向左腿移动中心,沿一直线前拉胶带。标枪是一个非周期性运动,它要求助跑速度快保持技术动作不变形的情况下作用力臂尽量加长。在选择专项力量练习时要针对专项训练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力量练习手段,避免采用杠铃为工具的大的训练强度的练习手段。将16名运动员随机分成4组,4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1、分别对4组进行标枪的投掷测试,并记录成绩。

2、实验时,每个组进行一种专项力量训练,为期一个月。

3、对实验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仍为标枪的投掷测试,并记录成绩。

(4)可行性分析

根据标枪运动的技术特点和用力环节,我们把标枪运动中的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由骨骼肌收缩与伸张时产生的一种外在表现。绝对力量是指肌肉在人体运动中克服内部或外部阻力的最大能力;速度力量则是力量与速度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前者多半通过后天的训练形成,而后者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很难在后天训练中得到较大地发展,所以在标枪运动员选材与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要有明确的分工。

标枪与其他投掷项目相比,对绝对力量的依赖性相对要弱。最后出手的力量主要来源于高速度助跑与最后速度力量的结合,其中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最典型表现形式,也是速度力量的核心。在标枪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中,绝对力量与速度力量之间不但存在着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区别。从解剖学来看,绝对力量的大与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纤维粗

细状况,而速度力量则取决于神经的快速节奏感。

标枪专项力量训练就必须以无氧力量训练为主。而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是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而无氧力量训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强度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要注意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从整体来讲,标枪专项力量讲究用力的协调性、爆发性。因此,在标枪专项力量训练时应特别注意加强注意力的训练,要尽可能地通过改善神经支配来加强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4组常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比对,研究出那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专项力量。

[2]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篇6: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

专项能力应是多方面能力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完成比赛过程能力的总称。如果把比赛全过程简化成站立—跪撑—站立的立体过程去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具备如下能力:争夺能力和争夺与技术的连接能力;站到跪一步到位的衔接能力;跪撑提、滚、变向的转化能力。这三种能力在比赛中如能从头至尾充分展现出来,就具备了专项能力的高水平,这就是专项能力。训练中就要围绕这几种能力有节奏地进行安排,而完成比赛中的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所以要针对比赛这种需要提出为提高这些能力的具体量化要求。

一、对专项体能技能提高的要求

任何能力都不能脱离本项目技术应用的需要和比赛的特殊需要,所以训练中必须结合技术特点和比赛的特殊需要进行要求,为了便于说明,现用表格形式将训练中的立体状态的三个部分的要点和要求整理如下:

表1:立体对抗3个部分在训练中的要点和要求

从上表中的要点和要求中已表述了训练方法,但训练中在时间、组数、频率上要根据不同时期、阶段提出不同侧重和相应量化要求。在较长冬训期间应以提高各方面的最高能力和耐力为主,如争夺和争夺与技术连接能力的对抗时间应以2′-3′、4-6组的中、小密度安排为宜,并在不许停顿、零距离和抢、拿、夺、插、棒、掏的6字变化要求,提出每人每组在3-5次的攻击频率去完成,可较好地提高争夺和争夺与技术连接的能力和耐力。在提高技能以双人和沙袋完成提抱能力时以次数为主,如双人可提出在爬行中完成提抱过胸、滚桥的组合练习,一般安排为10-12次、4-6组为宜,沙袋的组合则以大于本人级别重量的10-20公斤,沙袋(小级别为20公斤,中大级别则大于10公斤或本人体重),以16-20次、4-6组,要求每组都要连续完成和一定的尺度、幅度要求,各种专项的对抗练习也应以2′-3′、4-6组的中、小密度安排为宜,一般一次训练课可安排3-4个内容;在夏训中则以提高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主,应以短时间多组数大密度的训练安排为宜,例如夏训中一次训练课的内容为三项:1、争夺与技术的强行连接:40”-1′×8-10组,组间休息20”-30”,频率为每次强行攻击2次以上。2、爬行中的提抱攻防对抗:1′-1′30”×6-8组,组间休息30”-40”,频率为每次强行抱起1-2次。

3、立体对抗:1′-1′30”×6-8组,组间休息30”-1′,频率为每次强行得3分以上。这种典型的夏训内容在时间频率和组间休息的到位要求中伴以连接技术的上步、贴身、旋转要求和攻击次数的到位要求,其训练的目的—突出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以能形成在技术运用中和各种能力的融合,形成一元化。专项体能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就是在这样的安排和要求中达到的。纵观冬、夏训在安排上的不同是,冬训以提高专项实力和实力耐力为主,以技术连接为辅的安排,要求上以重量和强度的耐力为主,以速度和速度耐力为辅,以各种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奠定坚实的综合实力水平;夏训则以提高在对抗中与技术连接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主,以保持综合实力为辅的安排,在要求上以频率和次数强度的耐力为主,形成获得的综合实力,在对抗的技术运用中进行强制性融合。这就是专项技术不断提高的来源。

二、专项技能提高的关键是坚持训练有效性

认真分析比赛中运用规则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在日常训练实施中一步步去完成,尽快提高运动员各种能力,达到高水平比赛需要,问题是在日常训练中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才能真正完成这种提高。训练中都有自己的计划而且周而复始地去努力,但为什么同样训练年限运动员却会在比赛中出现较大差距呢?这就要分析对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对要求是否落实到位,达到有效性。训练中对不同训练内容在时间、重量、组数、次数、高度、时间间隔、动作幅度以及频率的具体要求是否较好地完成。各项目的竞技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强化训练,不断深化的负荷刺激中去提高。如何达到训练的有效性呢?首先要对训练对象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测试,选择具有结合本项目技术特点和比赛特点要求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的测试,根据测试数据提出阶段、周期和年度目标,通过训练实施努力完成,这些数据就使训练的有效性要求有了依据,按照人体各器官对负荷刺激不断深化要求中得到适应和提高的机制在具体要求上有了科学根据。有时训练安排可能会出现完不成重量、次数或组数上要求的状况,可以借助一点外力帮忙让其完成这样的要求,对机体产生非常深刻的刺激,而机体在这样负荷刺激中才能较快适应,一个阶段后最终完成这样的要求就是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如果对完成这样要求采用减重量或降低次数标准,那机体就永远得不到深刻负荷刺激,机体也无法在适应中提高。这就是训练的有效与无效的最根本区别。而专项训练的有效和无效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重要:比赛是通过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最终完成制服对手,这是比赛双方的共同目的,那么在训练中就要为完成这一目的提出相应要求。因为任何技术运用都是对抗中完成,要想把握进攻时机战胜对手就要提高进攻的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中就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攻击频率,通过这种强制性要求逼出运动员的攻击速度,才能提高把握攻击的时间和提高专项耐力水平。但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高失败的过程,因为在提高攻击率要求的同时会乱了对方,也同样乱了自己,然而谁能在训练中坚持这样的要求就能逼出运动员攻击的速度而更好地把握攻击时机,才能达到大赛中的高成功率,完成制服对手的最终目的。那种在训练中不针对比赛特点提出较高频率的负荷要求,而让运动员在对抗中自由发挥,已较难适应当前高水平竞赛要求了;比赛运用技术过程中的发力、发力方向、动作幅度、握抱手是否松手和完成动作时的倒地部位是瞬间成功与夫败的关键,然而在训练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对运动员技术运用中是否有发力、发力方向是否对、动作幅度是否够、倒地部位是否正确、手松没松往往注意不够,只注意其是否在做动作。这些方面要求的不到位也是训练无效性的一种,又不易察觉。

上一篇:KTV筹备阶段工作方案下一篇:开创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