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2024-04-13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精选10篇)

篇1: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论文:培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①

那我们就应该引领孩子走进课外阅读,去了解,去品味,去享受„„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好读书”

1.1个性解读焕发情感渴望。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他们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对所学的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得到深切感受: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课外阅读的一个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对文本的批判与质疑。这样,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焕发出情感渴望,更期待课外的阅读。

1.2知识迁移引发阅读兴趣。教师要整体把握好文本,善于沟通联系,举一反三。讲读文本中著名作家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和有趣的佚事。而后用文学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他们,形成自动阅读。如教学《只见儿童多处行》,就可让孩子先认识冰心、了解冰心,而后学课文。在有了对作家、作品的初步认同后,即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冰心的相关作品,如《繁星》、《再寄小读者》等。这样的阅读是孩子主动与作家的对话。

1.3榜样示范稳定心灵体验。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孩子分享。孩子在憧憬中加强了阅读的愿望。当然我们也可以树立孩子中的典型,发掘模仿对象。有孩子在作文中运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我更喜欢叶的事业。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评讲课上,我大加赞赏:“这是课外阅读的功效!”这位小书迷得意但不贪功。同学们在向她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也对阅读的妙处有了更多的领悟。

2.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

2.1筛选读物。由于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或顺手拈来,或为稀奇而读,甚至读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特别要广泛地认真阅读儿童读物。我们不但要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给他

们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故事,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也可选择与自己年龄特点、认识水平相符的课外读物,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等。当然题材要广泛,小说诗歌故事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应有。

总之,孩子读的应该是好书,有益身心的书。2.2指导方法。

2.2.1读一读。阅读的方法是很多样的。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等方法都很重要。略读可以粗知文章的内容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很普遍的。而对于有反复咀嚼价值的段落,我们就可采用精读,把握它的结构,用词的严谨等。当然我们还应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品位语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俗语有“熟读唐诗八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法。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2.2.2写一写。“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可以适时地运用于课外。读书不仅要边读边想,而且要边读边动笔,这样才有成效。所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室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课外读物如果是自己的,还可用笔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圈圈划划,也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旁边加上批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把书真正的读好,读明白。

3.重视阅读评价,体验学生“读书好”

3.1对课外阅读要调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教师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阅读任务。

3.2课外阅读要评价。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确实,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接触点与课堂所学知识是相通的。

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势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我们可在教学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

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恰当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强烈的成功欲,又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倾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也在认识课外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

阅读让孩子进入书本,进入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他们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受益匪浅。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精神元素吧。

篇2: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天朝读时,我见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书吗?”没料到一个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文章开始读时觉得很有味,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会背了,您还要我们读,真没劲。”是啊!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学生读课文,却不知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对预习课文比再读课文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自读自悟,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常常强调某个地方要重读,某个地方要轻读,哪些句子和段落要用高亢的语气去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没有感悟,没有真情实感。

课标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和提问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享受阅读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倡导自己选择阅读方式,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如,我在教《开国大典》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指导,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部分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读,从同学们的神态中,我早已看出同学们被开国大典那热闹而充满激情的场面陶醉了,我感到了同学们在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欢呼而自豪,此时,我无需再多言,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自读自悟中,学生的阅读升华了课文,释放了孩子们的灵性,再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灵阅读课文。

二、体验情境,乐在课堂

语文中常有许多情感等待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这些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分析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巧设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阅读仿说仿写去感悟。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课文,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让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对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描写。那天,我们里恰好有大雾,我就出这样的练习题让学习练习:今天的雾真大啊,;今天的雾真美啊,;今天的雾时间真长啊。学生看着窗外的雾,想着课文中对山水描写的句子,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课文来。

三、拓展阅读,乐在课外

一本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要求同学们每天每人身上都要有一本课外书,交换着阅读,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谈体会。同时,我还布置同学们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编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我安排学生上网或去图书室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知识,学生们以极大的兴趣了解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到多媒体确实“神乎其神”,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感到学好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会成为未来的文盲。”

篇3: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翻开北师大版课本, 一幅幅精美的插图, 一段段优美的文字, 这无疑是孩子们最好的阅读材料。我在课堂上力求让每一篇文字都能让学生有所感悟, 都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欲望。记得在上《上天的蚂蚁》一课时, 在理解小蚂蚁为什么会用那么自信的口吻说话呢?我告诉学生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 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我班有一位同学说出因为小蚂蚁觉得巨人害怕了, 也有学生认为小蚂蚁太天真了, 竟然会妄想上天。我告诉学生这就是阅读的好处, 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体会出不同的感受。我想我们在课堂里一定要把握住“课文”这一个好的例子, 在精读课文时, 一定不要忘了点燃学生心中的阅读激情, 这样学生们就会对阅读充满期待, 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延伸课外阅读, 保持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读写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我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学了《三峡之秋》、《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让学生去课外书里找找描写祖国其他地方的文章, 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学了《望庐山瀑布》, 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李白的其他古诗;学了《三顾茅庐》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我向学生介绍了张海迪、霍金的故事, 并且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学了《美猴王》, 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一夜的工作》《成吉思汗和鹰》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 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课内的引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 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我不光让学生读, 我还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在学习、交谈、作文中运用,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以方法指导, 实现有效阅读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但学生光有了阅读的兴趣还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当给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番茄太阳”》一课时, 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读书要慢慢读, 就像在欣赏风景一样, 要慢慢品, 精彩之处要停下来欣赏。”“读书就是在欣赏风景”, 多么形象的比喻, 好书不去慢慢品读, 怎么能品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呢?所以我让我们班学生读课外书时, 手中一定要有笔, 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到精彩之处, 画下来, 如果有所感悟, 可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到喜欢之处, 可以停下来, 在脑海中想想这里为什么我这样喜欢呢?可做一下批注;读到作者情感升华处, 可以放开声音读一读, 背一背;读到语句不明白之处, 可以停下来默读几遍, 认真思考;读到与作者情感共鸣处, 可以模仿着作者的口吻写上一段话……

在读书时,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边写的好方法, 读书一定要在脑海中想画面, 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书怎样才有感情呢?一定要在头脑中放电影, 将眼前读到的内容想象成画面。”这样学生们一定会对自己读过的书印象深刻了,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摘抄, 就是把看到的文章里的好词佳句记下来, 第二天早读课之前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我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学生们的阅读质量提高了, 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四、搭建展示平台, 促进快乐阅读。

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 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品尝阅读的快乐, 收获阅读的成功, 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如我们可以开展“讲一讲”活动, 每天早读前坚持5 分钟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的收获, 内容学生可自己组织, 可以是一首古诗, 一个故事, 一个笑话, 一段好句等, 让讲述者通过自己的讲述,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热爱;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大家通过每日交流, 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交流, 学生们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 更令我欣喜的是,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源头活水, 日积月累,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写作也迎刃而解了, 不再因为文章无话可说而感到苦恼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 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如同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就会在学习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么重要,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 将可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 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在有许多小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 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 毫无情趣, 使阅读教学一直成为教师比较棘手的难题, 成为学生比较敏感的问题, 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那么, 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4: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培养 学生 阅读 兴趣 提高 能力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

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在活动中磨炼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 “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磨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語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篇5:培养阅读兴趣,从小学生抓起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标准是多少字呢?答案是最少145万。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达到了标准呢?一小学老师说道,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是如果学生仅是靠课本内的课文篇目,那大概就只有40万字,所以增加阅读量还是得靠课外。

如今有一个大难题摆在家长面前,就是孩子不喜欢阅读。教育专家表示,孩子认为阅读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是如果家长从旁引导,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很容易激发出来,从此爱上阅读。以下是一些引导孩子阅读的技巧:

1.朗读与默读

将每个字词读出声音,可以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更可以强化听觉的学习效果,这是朗读的独特性。父母可以选择具有韵律性的诗歌和散文,与子女一起朗读,共同感受其律动之美,让孩子喜欢朗读,从而踏上阅读之路。父母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相互约束不可出声。先教动口但无声的默读方式,再练习不动口只用眼睛看,让孩子感受默读的乐趣,培养默读的能力。

2.精读与略读

父母可以选择精练的小品文章作为精读的材料,然后引导子女逐一阅读每一字词,推敲作者的本意和企图,体会作者的情怀,使子女了解精读的功能和精读文章的丰富性。略读并不着重于推敲一词一句,而着重于快速掌握文章大要,因此大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数个要点即可。父母可以选择通俗性文章或是报章杂志上的材料,要求子女快速浏览,并报告他(她)所看到的重点摘要,以达到略读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寻找字句的游戏或比赛,来训练子女的略读能力,例如找一篇文章,两人比赛计算文章中出现“中国”的次数,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者获胜。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增进子女的略读技巧,值得父母采用。

3.慢读与速读

慢读无须训练,速读就必须接受训练才有可能达成。父母可以制作纸卡洞,利用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纸卡洞的速度,来加速子女的阅读速度。纸卡洞使用初期可能只是单字,接着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组;其后可以改变成一行一行的纸卡洞,让子女一次看一行字。成行的纸卡洞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的速度,由慢到快,子女的阅读速度也就在这种练习下,不断加速。

4.连读与跳读

篇6:怎样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父母是成为孩子的导师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孩子进入到小学学校的时候,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更高的一个要求,其实就是形成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中发掘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一些带有吸引力的阅读,带着表演的朗读,这样在孩子学习的那个过程中更能使他们牢牢记住。

以唱歌的方式进行,还有一定的时间内举行不同的主题的表演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产生兴趣,在实践中,尤其是课堂学习上,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文章的阅读中应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孩子从阅读短文的方式入手,最终能够达到理解短文的效果,这样不仅提升了其对学习的认知度还培养了其热爱阅读的兴趣。具体而言,可如下方法进行。

(一)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朗朗悦耳中引导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读书的习惯。正如平常所说的,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还要自己学会读书。所以,语文老师的自身本质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学习和提高其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真实的体会文章的思想,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学生共享。

(二)从阅读中开拓孩子阅读的习惯,发散阅读思维

众所周知,小学生并非对每一个课文都非常的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实际上来看,这样的孩子并非他们不喜欢学习,而是其兴趣没有被重视,所以才会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向。就因为这样,我们不应该快速的去否定,要懂得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从中,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对其学习的兴趣和自由发散的空间给与了一定的灵活性。

二、选择书籍下功夫

(一)让孩子遇到自己合适的书

通常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好齐心也是很强的,还有各个方面都处于比较灵活的状态,这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想发也会慢慢产生不同。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这不同的好奇心与渴望,相对而言,中年级的学生更对科学类书籍感兴趣,他们宁愿想象用书上的只是来实现自己穿越宇宙的想法;然而低年级就缺更倾向于对童话或者想象丰富的世界感兴趣。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都应该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喜欢的书籍。

(二)适当鼓励,引导学生阅读独立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沟通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也包括老师与老师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在隔阂上少一些,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小孩子们对相对的思想有一个连续的发挥。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话尽管是在大人看来毫无逻辑的他们依然能够进行丰富的表达。所以,在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这样的思维,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去想想文章背后的东西,对于不合理或者不合逻辑的思维进行及时的纠正,不断提升学生理解文章并能自主的思考文章的能力。

三、授之以渔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给予学生学习的能力,并非单纯的灌输科学知识或者阅读量。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家长应该同教师配合,主动引导孩子去思考怎么学习,而并非学到了哪些内容。例如: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思考,通过利用课外阅读,让孩子们能慢慢体会到阅读的吸引力,逐渐产生对语文的兴趣,知道语文能表达的各种美,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文字的形象生动。因此,老师们就要学会用方法去教学生们如火如何的把握一些东西,如根据文章写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的一些变化来去感受;文章里的修辞手法,经典的语句,用心去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长期这样的锻炼,会不经意的使学生在阅读上形成一个科学的阅读思维。这样一来,使得学生能够不断的加深学习方法的理解,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次含义。

四、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思维

语文是一个时间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固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篇7:怎样培养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休闲活动,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各种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这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个人朗读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集体朗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协调统一,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感;分角色表演读,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让学生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1、“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太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3、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也知道多读课外书好,可是功课那么多,作业要完成,那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你渴望读书,愿意与书交朋友,肯挤时间来读书,就不愁没有时间。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就像挤时间跟好朋友玩一样,我们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我班的同学每天都会挤出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这其间我也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遇到好的地方我会给同学们读一读,让学生说说感受或想法。

4、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

篇8: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一、进行读书动员, 触动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 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 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在推进阅读计划时, 我在班上召开了读书动员大会, 通过举例说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有经验之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现代文豪郭沫若也曾有论述:“胸藏万江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同时, 笔者自己也“现身说法”, 给学生讲自己读书的故事, 还请来高年级读书小组的同学, 为班上学生演讲, 讲述他们读书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动员, 学生不仅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 也很快地产生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书香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在教室的墙上可以张贴大量关于读书的名言, 这些名言会时时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 让他们有一种身在这个集体非多读书不可的意识。如“书犹药也, 可以医愚”等。

“问泉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图书室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最好的“水源”。另外, 教室里也可创立“图书角”,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 并不断补充和更新, 使他们能随时进行自由的阅读。要想让学生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获得思想的洗礼, 就应该让图书角成为一眼不断流动汩汩清泉的水源, 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长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还应多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把自己新近读的一些好书推荐给同学们。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又激发了学生想多读书的愿望。

三、故事制造悬念, 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 特别是对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 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 从讲故事入手,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刚进入小学时, 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 根据这个实际, 笔者每天都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 如《西瓜王后和豆角公主》《好蛇索索比》《头发树》等。我一边把图书里的插图投影在大屏幕上, 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内容, 精美的图片加上老师的“表演”,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讲到故事的精彩处时, 我会停止讲述, 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 这样, 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 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去寻找结果。这就是被笔者称之为“悬念激发兴趣”的阅读引领法, 这种方法可以说非常有效, 百试不爽。笔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推荐图书, 只要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 孩子们都会争着去翻阅笔者讲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大公鸡送信》《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猴子捞月亮》等课外书就在学生之间传阅开了。同时听故事也是一种阅读, “听读”不但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还能够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学生爱听故事, 渐渐就会形成自己阅读故事的习惯。

四、开展活动, 巩固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 开展适当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巩固阅读的兴趣。

如经常开展以下活动: (1) 故事会; (2) 美文诵读; (3) 话剧表演; (4) 专题知识抢答赛; (5) 其他读书成果展等。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 为了取得胜利, 学生必然要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 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篇9:小学生阅读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阅读对人格、人性、人生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文学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前人的总结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习和阅读的最高境界——美。美,是指发自内心的,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给他人的一种享受。这种美会让我们的人格充满魅力,是我们道德修养的升华。完美的人格会使我们受益终身。一篇好的文章作品同样会让小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地促进和发挥。可以让小学生认知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一篇积极向上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点燃奋进的火焰;一篇感恩的作品,会让小学生懂得人性的善良,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一篇科普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变得不愚昧,长大以后不迷信不盲从。可见,有益的作品对小学生人性的培养塑造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把阅读作为一种人生必不可缺的营养品,根据研究表明,我们获取知识的70%来自阅读。中华读书报等机构就推出了“影响一生的少时阅读”活动,这正说明了社会有识之士对阅读的推崇。具体到个人,在我们每个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受到某一篇作品的影响呢。我们发现,小学生的行为做事,除了社会的影响,更多的则来自阅读。

二、小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是国家教育研究机构根据当前社会背景,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而迭选出来的阅读文本,这些文本的选用能够让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形成能力发挥。老师也能够有的放矢,对学生不同年龄段进行培养。在课内阅读中,除了语文文本的阅读,其他的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科学课的阅读会让小学生得到自然知识,让学生从小不迷信,不唯心;品德课的阅读,能使小学生在幼年时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力,知荣辱,晓良知,辨是非,明事理。作为老师要把小学生课内的阅读时间充分的利用和发掘,使每个小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提高,我们要有目的的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或经典,正确的引导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励志类的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可以让小学生去发掘内心的力量,点燃心中的希望。“做个保尔式的战士”会成为小学生展现勇敢和坚强的口号。不容忽视国内的一些励志类作品和励志故事,很多作品除了励志,更具有教育意义,其教育意义是其它不可替代的。

三、印刷品阅读和电子书籍阅读

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阅读电子书籍、刊物成了我们最直接和便利的方式。电子版读物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西方腐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中国带有诋毁性质的文章、言论,铺天盖地,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意志、观念。尤其是我们中小学生,在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对薄弱而不成熟的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在小学生中电子读物的阅读必须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相对于电子书籍阅读,纸质印刷品的阅读刊物给了小学生更有利的阅读可能。纸质印刷品读物没有电子设备对人体的危害。当小学生在阅读纸质印刷品的时候,纸张和油墨所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绝对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在这种嗅觉和视觉的交融下,学生浮躁的心会被征服,纸质印刷品的阅读刊物会对小学生情操的培养大有裨益的。

四、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们知道,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所要到达的目标不是兴趣的一过性,而是兴趣的长久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点小经验:

1.利用好小学生初次阅读的热情。在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阅读课时,心理上会有一种新鲜感,在老师适当的铺垫下,小学生会对阅读产生热情和憧憬。老师一定要抓住并且利用好这一特点,给小学生一个好的阅读开端。

2.利用好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小学生也不例外。老师的任务是要营造大的阅读环境,给学生一个阅读空间。可以组织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使学校家庭成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始终在一个阅读环境下成长。还可以举办阅读比赛,让阅读优异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阅读。

3.博览群书,不厌其杂。小学生要获得知识和智慧,与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个人喜好不同,老师不能“一刀切”。给小学生制定阅读范围,随其所好,因势利导,开卷有益,这将会给小学生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篇10: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班级读书习惯的培养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我们的图书柜中 陈列着各类书籍共一百五十多本。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方面的,有科学方面的,有安全讲座方面的,有我爱校园方面的。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书笔记分两类:一类是‘‘摘抄笔记”,是家里写的;一类是‘‘我爱读书,”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语文听写大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每周一诗一词诵读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对每次比赛前五名的同学设立了“我是诵读小名星”表奖励一面小红旗,在教室张贴。这张小小的表激烈着同学你追我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第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以下三个: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什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哈涵炫舞团3月份月总结下一篇:疯狂高考毕业季 最炫高性价比学生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