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2024-05-06

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通用9篇)

篇1: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

2011年11月23日,到易门一中观摩了“玉溪市第二届高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共听了6位老师的竞赛课,分别是:师院附中张巧红的《诗经<氓>》,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新平一中唐丽庭的《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易门一中刘丽萍的《走进对联》,凡贝利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给极大我启发。

第一、诵读欣赏课,真正体现了语文诗歌教学的“诵读”与“欣赏”。

1、重视读准字音,“准”是诵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现层次。

2、重视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于文字的结果。“读诵”、“欣赏”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诵读”为赏打好基础,“欣赏”又为“诵读”提升层次。

3、配乐是使作品增辉。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乐曲,不管作者本人理解不理解音乐。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阐发是合乎人类自身的节律的。老师充分地运用了诗歌的这一特点,使诗歌教学栩栩生辉。

第二、教师善于概括,巧妙提问。

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教学中总结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许只是引用,但是这些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让学生不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在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的教学中紧紧抓住“归”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诗的主题。

第三、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读、说、讨论、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但给我印象的是“演”,《诗经<氓>》、《归园田居》诗歌教学中的表演诵。《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教学中对山寨电影《大话西游》的片段,再次进行山寨创作表演,生动、形象、诙谐,在表演中让学生去感悟山寨文化的优劣。《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去评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深层次的感受主人公的形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去观摩高中语文课堂,确实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有机会,盼望去感受一下小学的语文课堂。

作者:六街中学马龙昌

篇2: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周丽

(桐城师范学校

231400)

摘要:语文课堂是一能够交流情感并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场所,因而容易吸引学生。但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我们不少的教师仍习惯变指导为灌输,从而导致学生在沉闷的课堂气氛中被动学习。本文着眼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语言,将语文课堂从室内转向室外这三个方面,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欢乐动感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

和谐

灵活

室外

“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是德国一教授对中国传统基础教育的“精辟”概括。

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少教师仍只重知识的灌输,未能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从而使课堂缺乏欢乐的氛围,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渐失。如何在教学上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师一定要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构建欢乐动感的新型课堂。

首先,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迫在眉睫。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正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关系专指师生在互动关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多方 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对其一味溺爱,因而形成对父母强烈的的依恋,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紧张、不安,想在老师那里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围着某一个学生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如果师生间未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心理承受力低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子一良好的心理环境。“吴教师这句话的精髓在于“爱”,即我们通常说的“师爱”,教师亲切和蔼的形象会令学生感到父母般的温暖,并坚信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的,这种爱比母爱更细腻,经父爱更深切。学生从而深深地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易于老师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产生“移情”作用,使学生由喜爱老师进而喜爱该老师所授的课程,而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满意某老师而对基所教的学科产生抵触的心理。而且这两种不同的状况对小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的师生关系右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心境下,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反应能力就迅速,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看作一种精神享受,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语言。

老师是吃开口饭的,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与否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成败。我国著名教育家斯霞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谈到老师的基本功时指出:“老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短扼要,用词准确,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这些。„„„所以老师的语言修养是十分重要的。”总之不同的教学语言将起到不同的作用。

(1)生动形象性语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J、q、x”的学习

1、学习“J”

可以我画一幅大公鸡的图画,带学生自编儿歌“一只公鸡jjj”。

2、学生“q、x”,可以我一幅气球和一幅叉子的图画,带学生读自编儿歌“一个气球qqq,一把叉子xxx”这样生动的比喻,自然会吸引孩子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爱上学习,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侧重形象思维的教育启智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2)激励性常用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 2 极大的学习动力。

每个班几乎都有性格内向,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孩子往往表现为貌似认真听课,实则一耳朵进一耳出,甚至成了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旁观者。长久下去,不仅导致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将产生厌学情绪,心理极度脆弱,不能适应学习环境。我们不能忽视这类学生,应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抓住一切时机对这些学生进行话语激励。如经常抽这类学生上讲台听写,如果发现一个或几个别人写错,则这个同学却写对了的字,便可以捕捉住这个机会对这个学生进行表扬:“你看,你真是个很棒的孩子,这个字只有一个写对了。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一直这样认为,只要你上课能更积极一点,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样类似的机会只要你及时把握,并不吝于你的激励性话语,相信你的学生不会顽固不化,冥顽不灵的。

(3)赏识性常用语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直到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尊重和鼓舞。如《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问题“你知道的交通工具除文章中的还有哪些?”几个学生居然说出了“磁悬浮列车”、“太阳能汽车”、“核潜艇”等,这不能不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的教师这时就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如“不错/真了不起/真是奇思妙想/你真博学多用”等,这样的话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拓宽知识,并形成了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

第三.适时地将课堂从室内转向室外。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闪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广阔、多彩的生活中去,打破封闭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春天来了,可以带学生去田野里,让他们脚触青草,面浴和风、鼻嗅花香,让他们聆听小河的心语,感受大自然给予人类无尽的思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如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庙、六尺巷、左光斗祠,桐城派文物陈列馆等,这些都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件教育资源,让学 3 生从小接受人文主义熏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完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风景点口头介绍、人物形象分析,写游记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适时将课堂由室内移向室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泥土,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以上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司得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想法,还敬请各位行家斧正。深为谢!

参考文献

篇3: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一、对重点概念的形成、理解展开探究

在新授课中, 离不开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 有时也成为了一个难点, 此时可精心设计一串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先自主探究, 再全班交流。

课例1:必修一中“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 可以尝试师生一同探究定义的产生过程, 具体操作:

第一步:给出具体函数, 增加感性体验。

问题1: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并说明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怎样变化? (1) y=x 2, (2) y= (x>0) 。

学生练习后, 教师从“形”的直观性对增函数和减函数做了定性描述。

第二步:教师提问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2:如何从“数”的角度, 对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或减小) 的特征给予具体的定量刻画呢? (大部分同学感到不好回答, 教师再明确如下)

问题3:函数 (1) 在区间上为增函数, 你能举一些具体数据说明一下吗?

学生:当x=0时, y=0;x=1时, y=1;x=3时y=9……

教师:这样的数据能列举完吗?用什么办法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请学生先思考, 再前后4人讨论2分钟) 学生能逐步回答出:对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R, 当x1

第三步:尝试定义, 形成概念。

教师投影图形, 让学生尝试定义, 由2~3人回答补充后, 再与课本中的定义进行对比。

二、以课本例题、习题为切入点展开探究

课例2:已知直线, 求直线与的夹角。这是2-4节“向量数量积”的一道例题, 教材编者的意图很明显, 是想体现向量工具性的作用, 当笔者给出此题时,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解题策略:

生1:在直线上取两点 (2, 1) 和 (0, 0) , 得向量l1, 在直线上取两点 (3, -1) 和 (0, 0) , 得向量。笔者顺势启发引导:既然向量可以研究具体直线的夹角, 为什么我们不以向量为工具对“直线”做一个彻底的再研究呢?让学生就寻找探究方案展开讨论, 通过交流, 初步达成共识。= (2, 1) - (0, 0) = (2, 1) = (3, -1) - (0, 0) = (3, -1) cos<, >.=,

生2: (1) 直线的基本量:斜率、点;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

师:如果找一个能表示直线的方向, 且与直线的斜率有关的向量, 就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如引例中直线上取的两个点所确定向量就可以表示直线的方向, 请同学思考:直线的方向与斜率之间有何联系?

生3:在上任取两个不同点,则也是直线的方向向量, 且它的坐标是, 其中为直线l的斜率。

师:其实这就是教材第84页的“探究拓展”第8题阅读题告诉我们的。

以此讨论拉开了探究的序幕, 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出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两点式方程、一般式方程乃至课本87页的“探究拓展”第16题。所以,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展开探究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这就是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上出现了“节外生枝”时, 教师应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果断地把问题抛给学生,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又能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课例3:课堂上笔者投影出这样一道题目:

甲乙两个围棋队各5名队员, 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擂台赛, 双方1号队员先赛, 负者被淘汰, 然后负方的2号队员再与对方获胜队员赛, 负者又被淘汰, 一直这样进行下去, 直到有一方队员全被淘汰时, 另一方获胜。设每个队员实力相当, 则甲方有4名队员被淘汰且战胜乙方的概率为多少?

课堂上引发了两派同学的争执:

生1:由题必定是比赛了9场, 最后一场一定是甲5号胜, 且对手是乙5号, 而前8场比赛甲输了4场, 且每次输的概率是。

生2:构造10个座位, 分别标号为1∶10, 其中座位1坐第一个被淘汰的选手, 座位2坐第二个被淘汰的选手……则问题转化为在10个座位中选5个给甲, 有种, 且第10个座位必是甲5号坐, 第9个位置一定是乙5号坐, 前8个中选4个给甲队, 有种。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此时, 笔者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有没有“救世主”可以来解释一下?同学们开始争论, 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生3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内容: (1) 甲1、甲2、乙1、乙2 (淘汰次序) 对应的概率为。 (2) 甲1、乙1、甲2、乙2对应概率为。

没等生3再写下去,其他同学发现发现这几种情况不是等可能的, 故不能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来算, 只能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来算。

在上课时受到学生的质疑是教师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此时我们应该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四、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展开探究

三棱锥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问题, 而在解决三棱锥问题时, 常常会遇到如何确定三棱锥的高的问题。解决了高的问题就能解决其他许多问题, 其实如果三棱锥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确定了, 高也随之确定了。

课例4:提出问题: (1) 如果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 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位置如何? (2) 如果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位置如何? (3) 如果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 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位置如何?

问题求解:

教学中不急于把解法过程抛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探究, 寻求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解决。

变式探究一:若将 (1) 中的条件换成“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 则结论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 动手推理论证, 很快会得出“外心”这一结论。过程略。)

变式探究二:对于问题 (2) , 任意一个三棱锥的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一定在底面三角形的内部吗? (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 经积极的思考后会想到三棱锥的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可以在底面三角形的外部, 也可以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

变式探究三:对于 (2) 中, 若结论不变, 则须对它的条件进行怎样限定? (这时学生已能很顺利地写出来了)

变式探究四:请大家对 (3) 的条件和结论作大胆的联想, 构造一些与本题有关的命题。 (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增强, 老师作适当点拨, 可得出好几个命题。题目略)

通过此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分析论证、科学探究等诸多能力。

篇4:动感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活

初中 语文教学 教师

备 注: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技能的论文。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要真正“活”起来

1.转变观念,体现新理念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活。变“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传统的“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活力涌动。

2.活用知识,熟练驾驭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熟练地驾驭好语文课堂。只有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才会充满活力。

3.活用教材,不做教材奴隶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果课堂教学只是“抱着教材打滚”,只在一间房子里兜圈子,就难以求活,何况有些教材距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很难引导学生进入境界。这就需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通的联结点,巧妙地给学生搭桥架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活用教材的前提,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增强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

4.情感感染,引发审美愉悦

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

二、要让学生“活”起来

1.开放教育,让学生主动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找,结论让他们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语文素养可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如:(1)教学生自己编课本剧、演课本戏,进行讲故事、诗歌朗诵、背诵比赛,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2)办语文知识手抄报。语文知识手抄报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在这块学习的园地里,学生既可评析自己的优秀习作,又可介绍读写常识;既可梳理归纳基础知识,又可以进行精彩片断赏析;既可辑录名言警句,又可一事一议等等。通过办手抄报,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3)向报刊、杂志推荐优秀学生习作。

3.体验成功,让学生乐学

在教学中欣赏学生,在欣赏中教育学生,学生会因此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会变得多姿多彩、更有个性,课堂会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篇5: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读一读,议一议

(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野豆角花,谁不认识!”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

(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你能猜出谜底吗?

2、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4、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篇6: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1.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牛犊()摩天()水榭()跻身()kān()察

颁发()贝聿铭()卓著()lín()选 mèi()力 tī()透 yíng()系 答案:dú mó xiè jī 勘 bān yù zhuó 遴 魅 剔 萦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初生牛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轩然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辅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2)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作敢为。(3)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4)互相补充,互相配合。(5)具有与众 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造句略)3.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誉为“艺术三宝”。贝聿铭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______________及美国______________、法国总统授予的______________、美国总统颁发的______________。答案:自由勋章 国家艺术奖 光荣勋章 全美十佳公民奖 课堂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4—8题。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

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10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 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防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一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一句中“自然美”如何理解?清用文中的语句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秀”一词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根”的含义。(1)我的根在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8.淡淡你对“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一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1)“一贯”是一直都这样,表现人物认真的态度。多次:突出人物做事的认真细致。

2(2)“似乎”:好像的意思,其实说明香山饭店并不普通。

5.答案: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由于香山饭店采取了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初看很普通,看不出设计者匠心之所在,只有深入理解后,才能领会这座建筑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

6.答案:(1)生命之根,民族之根。(2)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3)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7.答案:把现代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现代建筑风格。

8.答案:这句话表现了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物设计的思想: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化建筑相结合。课外作业

9.选出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而在夜里,厅堂内灯光闪耀,大厦更似一个充满诗意的水晶宫。好一个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因为大厦的外表几乎是由玻璃组成的,在灯光的闪耀下,光亮而透明,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艺术的美感。)B.“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用“初生之犊”比喻贝聿铭,可见贝聿铭当时的勇敢、大胆、富有创造精神。)C.“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当时的人们认为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既破坏了罗浮宫的整体风格,“而且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又破坏了人们心目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D.“罗浮宫院内飞来一颗巨大的宝石。”(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不仅暗含了整个建筑的外表是由玻璃组成,熠熠生辉,而且也显示这个建筑在罗浮宫群体建筑中的显著地位。)答案:D 创新作业

10.把下面十二个词搭配成四组,每组包括两个同义词和一个反义词

①优秀 ②朴实 ③斥责 ④低劣 ⑤含糊 ⑥赞扬 ⑦朴素 ⑧优良 ⑨清楚 ⑩华丽 ⑩赞颂 ⑩模糊

答案:第一组①—⑧—④ 第二组②—⑦—⑩ 第三组⑥—○11—③ 第四组⑤—○12—⑨ 11.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A.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答案:A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篇7:高中数学课堂改革感悟

课后,我的感想很多:

经验:第一次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变成了配角,学生真正成为了主角,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展示问题,各环节做得都很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踏实的,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得来是印象深刻的,效果远远高于老师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解放了老师,更解放了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团队意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解放了老师,但这对老师课下要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课下的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改革会使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

不足:没有一堂课是绝对完美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在普通班做这样的课,第一次有那么多老师听课,课堂上的我对时间的把握出了一点问题,开始的复习引入阶段用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问题探究没有解决的太好,最后的时间显紧张了,另外我在课堂中的点评还是有点多,可能是一下子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束缚吧。

篇8: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 教师是充满生命力的, 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 教学流程是充满生命力的,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关注生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一、“奇”中心动, 在“生命长廊”中融入自然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未知的一种心理倾向, 可以说是人之本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颗好奇心, 坚持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 并有新的创意, 机变百出、奇中动心, 让学生迅速主动地融入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班级故事会上给孩子们讲《矛盾》的故事时, 开始, 我设下悬念问学生“古时候, 人们在战场上打仗, 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 到底是矛能穿过盾, 还是盾能挡住矛?”有的学生脱口而出:“矛能穿过盾。”有的说:“盾能挡住矛。”两拨学生争论不休, 我又问:“如果把矛和盾集合, 那将是怎样的武器?学生面面相觑, 好奇之余, 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 急忙打开书阅读起来, 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所以激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好奇则心动, 心动则行动,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 可谓润物细无声。我们不仅用语言的活力来拨动孩子的心灵, 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孩子的灵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知情交融, 充满盎然的生命力。课伊始, 趣已生;课继续, 情已深;课已完, 意未尽。这样的语文课如同生命的连廊, 像磁铁那样把每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二、“境”中情动, 在“动感磁场”下自主探索

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 并从活动中产生乐趣, 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情境教学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 课堂上我总是合理创设和充分利用各种情境。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 在阅读教学中,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 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 尤其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感知, 读明白了, 文章中的意思自然也就出来了, 如我在教《江南》时, 作了如下设计: (配乐, 师描述并贴“江南”的图画;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 想象) 让我们一起跟着小姑娘, 坐着小船, 荡漾在江南美丽的水乡, 鱼儿在水中嬉戏,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乐曲, 孩子们的头脑中不时地出现一幅美丽的采莲图 (贴上小女孩) 。师问:小姑娘看见了嬉戏的鱼儿, 说话训练:我坐在小船上, 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 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 学生读得美美的, 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鱼儿、青蛙、莲花、鸭子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 这样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趣”中行动, 在“美妙花园”里平等对话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 是师生双方的互相“敞开”“接纳”“分享”, 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 学习内容共创作的过程, 是生命意义共生的过程, 是成功体验共享的过程。

1.趣味性语言,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 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 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 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 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 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时, 许多同学老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课上, 我按照同学们错误的笔顺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 并风趣地说:“谁把衣服穿反了, 先穿了外衣, 再穿里面的衣服。”指出了错误, 学生也心领神会了。

2.趣味性游戏, 在快乐中学习。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 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 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例如《复习四》中, 有一道题是把动物与表示它们名字的音节用笔连起来。我们创设了一个“把动物带回家”活动, 让一部分学生戴上动物头饰, 另一部分学生手拿着写有音节的卡片, 根据卡片上的音节, 去寻找这一种动物, 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以故事为背景,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投入自己扮演的角色, 不但复习了有关的音节, 而且渗透了爱护动物, 保护动物的教育。此外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找朋友、插花、摘果子等游戏, 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种要求, 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 而且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其实课堂中的“动”“静”是辩证的统一, 静中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悟;动中静则是让学生经历一段更为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动”“活”“乐”中, 我们更应注重学科本身, 从学习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学习的内在动力, 真正实现快乐语文。

摘要:语文是充满生命力的, 小语课堂是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 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在上语文课时, 从心动、情动、行动三方面切入, 采用激疑、设境、激趣等手段, 把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 把课堂打造成学生感兴趣的、能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动感”课堂, 让学生爱上语文、品味语文、读懂语文, 在快乐中体会成长, 在成长中获得快乐。

篇9:让语文课堂充满动感

一、让学生动脑

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中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人特有的认知活动。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第一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那只羚羊哪去了”一句,要求学生去琢磨妈妈当时的心情,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体味人物思想感情的落脚点,学生也很有兴趣把它弄清楚。学生结合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交流体会,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抓住“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及“从非洲带回来”等语句,体会到妈妈一旦发现女儿桌子上不见了这个家里的“宝贝”,心情该是多么着急。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动口

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说教现象仍屡见不鲜,这种说教留给学生的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是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开口说话,学会表达。

我首先规定自己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堂课设置5分钟口语训练,或讲故事、说成语、赏析一段文字等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使学生充分展示口才。在作文课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极大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说话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给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三、让学生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去打动学生。惟其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比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我采用了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的对安塞腰鼓产生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带着激情进入角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习高尔基《海燕》时,我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再通过精练的阐释,把学生带入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老师的激情诱导下。

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四、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纸船》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叠纸船,并写上祝福的话语,然后放到河水里,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冰心诗中对母亲的情感。

此外,我还让学生尝试做小记者、小编辑,深入学校、家庭、社会搞调研,增强其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虽不太成熟,但的确在调动学生活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我的课堂一改气氛沉闷的毛病,“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地下室工作总结技术下一篇:共青团永丰乡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