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

2024-05-01

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 篇1

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呢?

一、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等教学实施方法论原则。郭教授提出的教学实施方法论原则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先教后学”的思想,该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等。鉴于新课改精神,借助郭教授的教学实施方法论原则思想,新学期教学中我进行了语文作业前置尝试,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在教学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即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导学核心,具体措施如下:

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天,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学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时,明确学习目标为“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学习重、难点为“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和分析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由此,引导学生解读考纲并使学生明白:诗歌的情感类别有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情感载体为:杨柳———离别、菊花———清高、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抒情方法为: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学习,不仅是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学。自主学习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今后要继续探索研究和付诸实施的教育理念。

二、小组代表展示,教师适时点拨,解决学生疑问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一语道破天机。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时,分门别类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送别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分析这一类诗歌的常见思想感情。教学中都收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学生受益颇多,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目的。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智慧性、方法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教师智慧能折射出自身素养,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素养高雅的教师,会获得学生的敬佩和青睐,所以智慧性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热爱的课堂,学生必将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一定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必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课堂教学应当具有生动性。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改进、变化,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而学生要进行创新学习,必须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点拨、启发,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有启发性。

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 篇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 创设形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等。而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使学生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创建一个适宜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下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创造乐学语文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篇4

一巧用教学语言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语言表达风格, 它是当前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其在授课中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有条理性, 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节奏, 循序渐进地学习, 还能让学生很快地明白自己所讲内容的具体意义。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解读, 就是语言的艺术,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平, 还要具备相应优秀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这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加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应用幽默的语言, 让课堂教学变得不再乏味、枯燥, 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采取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 使严肃认真的教学变得更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幽默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它与严谨的学问教育碰撞在一起, 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不仅能够使学生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还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使其能够跟着教师的思维活动进行思索。教师在教学中, 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人物进行相应的模仿, 增加趣味性阅读, 使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其内容。幽默的教学语言是一门语言艺术,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系, 使教学的具体工作能够紧紧地围绕学生开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取少讲多问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多提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解答, 如果是重点问题, 还需要单独地列出来进行重点讲解。多开展对应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在沟通中解决问题,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 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自由的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 解决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 将以前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辅导为主。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多增加一些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项目, 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 通过营造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质量。

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来说, 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征, 使其比较爱好于探究新奇的东西, 不喜欢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 所以,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 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给学生讲解文章具体的中心思想或具体的句子含义时, 不至于让其思想开小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对比法、讲读法、谈话法以及情境结合法等, 如讲授《荷花淀》时, 我就相应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给学生们播放相关影片和图片, 通过此方法使学生融情于景, 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中, 既保持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情境教学法结束后, 我又给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课文重点讲读, 在讲读中, 把文章中的内容和其他相似文章进行了对比, 找出其中存在的相似点以及不同之处, 最后, 让学生相互讨论, 提出自身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 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 并讲解其中的重点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 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采取趣味性的教学, 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 在彼此的沟通中实施愉悦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活动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幸福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语文教学知识, 加快创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心理特点以及知识能力等, 分析应如何借助各种资源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生语文课堂教学 篇5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3-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魅力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价值观

当下的语文课堂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一面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一面过分注重以高考为中心的考试文化,让学生处于应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无法体会到课堂学习的趣味。处于这样的矛盾下,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放弃,要尽快改变现状,着重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善,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课堂。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融情于景

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的教学要充满激情,学生才会有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好方法,学生跟随文字的引导,一步步靠近作者,融入教材情境,就能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把握其情感。

比如,在学《荷花淀》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到了荷花的世界,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有完全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有花骨朵的,满眼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联系文题《荷花淀》,必定是与荷花息息相关的,很自然地,我就借学生对荷花的喜欢转入其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其从荷花的美中感悟出家乡的美。紧接着是祖国的美,进而领悟荷花淀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成长为抗战游击队的情怀。最后在荷花美中探究出荷花淀人与荷花一样美好的品质:善良、淳朴、热爱生活。整篇文章,荷花贯穿始终,学生能在荷花情境里激发对文本的兴趣,带着热爱、探究的心情步步深入,得出感悟。

二、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单一的讲授形式上,要转换形式、更新教法,设法活跃课堂,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要鼓励其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其融入课堂,我们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目标。

一般我会采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探究、进步、提升。比如,我在教学《离骚》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一个有关屈原的片段,让其在看的同时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屈原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沉江?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看完之后,他们对事情始末有了了解,我就鼓励其讨论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在讲《孔乙己》时,我转换角度,让学生质疑,首先,我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对文本提出问题。然后,我就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尝试着解疑。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我在一旁适当地指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解疑。此外,我会让学生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让其充分融入,深入探究文本。比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就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雷雨》的电影,让其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让其充分阅读感知,体会人物性格和文章内涵。等到学生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就鼓励其表演课本剧,设计台词,自编自演,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文本的领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语文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文章,更多的是要发挥文本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学生探究思考、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比如,我在教授《孤独之旅》一课时,我就着重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其充分了解文章。在课堂上,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探究学习的阶段。先让学生复述文章情节,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最后,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联系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手,只要是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就不要插手,适当地指导启发,让其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智,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生活、社会,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新时代的学习要打破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让学生接触外界,多一些体验、感触,为语文学习注入“活水”。

教学时,要注重教材和生活的联系,在讲到一些情节时可以插入社会见闻、国际新闻,像小月月事件、马航失联、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四川乐山地震、上海美领馆遭轿车冲撞、缅甸签订停火协议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有必要了解国家、国际上的事件。每次写作前,我都会让学生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作为素材,写进文章,作为论据和亮点,为文章增光添彩。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仅仅了解新闻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精髓值得积累学习。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拓展”,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途径,也是其享受语文乐趣的媒介。很多时候,我会布置延伸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与教材结合,实现衔接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在阅读的世界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8

一朗读的重要性

南宋倪文节曾说:“松声, 润声, 山禽声, 夜虫声, 鹤声, 琴声, 棋子落声, 雨滴阶声, 雪洒窗声, 煎茶声, 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 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 则喜不可胜言矣。”可是, 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考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等因素, 这种至清之音已与我们渐行渐远。让我们尴尬的是, 许多时候课文已讲授完毕, 而学生读起来却还结结巴巴。即使是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机械地背下来, 也就谈不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曾听到过一个学生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人家都把学习说成是读书, 读书读书, 你书都不读, 怎么能学得好?”这样的说法, 貌似偏颇, 但细研深究, 却也不无一定道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 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其实, 也只有朗读才能实现语言的两种转换——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 作者语言向读者语言的转换。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同时获得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作文教学, 很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畏惧感, 作文往往是临时“挤”出来的, 自然语言缺乏美感, 干瘪无味。广泛的朗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轻松自如, 一气呵成。一篇好文章, 读出声音来, 读出抑扬顿挫来, 读出语调神情来, 比仅用眼睛看, 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会的要透彻得多。

二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朗读如此重要, 自然要努力抓好。然而, 怎样才能抓好呢?

1.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

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 由过多过细的讲解、分析课文转化为学生熟读成诵的课文学习为前提。避免单一的说教, 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 以朗读带动讲解, 以讲解促进朗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 活跃课堂气氛, 朗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 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 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朗读教学指导水平

朗读, 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应该对朗读教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还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

3. 教给学生必需的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地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加强课堂朗读的有效指导, 让学生的朗读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明显的进步,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受课文, 在朗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 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 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 运用形象思维,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4.“朗读”要强化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 也得逐渐养成, 在没有养成的时候, 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我就规定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朗读一首诗词, 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上的课文, 教师定期检查, 落实到人、到篇。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的朗读训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9

我认为, 首先,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 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 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 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 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 只有集中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 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 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 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 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 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 死记硬背, 看似“双基”知识训练, 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 表达不清, 错字、别字成堆, 标点符号乱用等,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 这样, 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 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 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语文实践, 能力训练, 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做到切实有效,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 无论课内课外, 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 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 课外致力于阅读, 课内课外相互结合,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 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 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 对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接受,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 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 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 但一到实践中, 就缩手缩脚, 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式模式, 引起课堂混乱, 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地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 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 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 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 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 个个踊跃讨论, 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 改变旧的学习状态, 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 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赣州市第四中学)

新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的教育部也强调把英语、电脑、应用写作这三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 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下面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些认识和设想,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英语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

目前,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论英雄已经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障碍。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 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 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 重精读、轻泛读,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 只能产生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实践体验和巩固、缺乏师生互动而收效甚微的教学局面和效果。此外, 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 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

3. 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 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有它的优点, 如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 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 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 进行社会交流和生产实践。就英语教学本身而言, 其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英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 而高职院校要求有专业的实用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等需求, 满足实践需要, 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 (1) 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适合专业的旅游、外贸、科技英语教材; (2) 增加法律、会计、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3) 适当增加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 尤其要加强听力教学。

2. 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 篇10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一定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指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传承文化, 更指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必须有效更新教学观念, 摒弃传统的老师板书的教学模式。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 老师讲授的知识面太过宽广复杂, 学生未必能够接受。因此,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情况下, 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这样能更好地更新教学观念。

二、提高教师素质, 重视课前准备

应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一是教师个人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中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 成为杂家, 具备睿智的思想、缜密的思维, 知识面要宽广, 文学造诣要深厚, 能用新课标新理念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实事求是地说,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内功不够扎实、自身素质不高、语言文字功底欠佳、文学底蕴不厚实, 这些情况导致课前准备工作苍白肤浅, 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学校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 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改变无力教研、缺少互补的现状。一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 同伴互助, 集思广益,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团队学习化发展;二是为有效交流信息提供平台, 碰撞交流, 集中智慧, 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是要求教师提高精选信息的能力。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 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 导致对教材内容把握的高度不够, 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有限, 课前准备仅仅是停留在对教参和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 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有效捕捉选择信息上, 还不能驾驭自如, 更不具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良好语文教育机智。教师备课不单纯是写教案, 必须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 不仅要花工夫钻研已有的教材教参, 更要结合学生实际, 精选能够在课堂中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其他资料及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和绩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传授学习方法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师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 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和语文学习价值的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 它和个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而不是把语文仅仅当成高考科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 领悟到语文的魅力, 给予学生先进文化的浸染, 全面建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营造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下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发挥主体能动性。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要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导, 学生要上好语文课, 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 边听边思, 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 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必须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 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 提问学生,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 积极投身到课堂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 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 而是注重如何在课堂上控制学生。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 要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讲究内容的有效并不矛盾。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 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 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激发学生合作动机, 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

五、活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民族传统教育下一篇:化工企业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