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 学会看病

2024-05-24

20课 学会看病(精选14篇)

篇1:20课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

读一读

打蔫儿

怔住 喋喋不休

忐忑不安 艰涩

坠入

拖沓

倚门 按图索骥 词语释义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艰涩:本文指艰难、缓慢的意思。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按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并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中心: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画出来,并做批注。表现妈妈心理变化的词语: 怔住

咬着牙

心立刻软了 后悔

忐忑不安 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深深地谴责自己 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1、“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2、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色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1.小练笔:儿子长大成人了,而且拿到了三个硕士文凭。当他与母亲谈起小时候母亲要他独自去看病的事时,他会对母亲说:“妈妈,„„” 2.推荐阅读毕淑敏作品《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儿子的创意》、《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

篇2:20课 学会看病

雪上加霜,“雪”“霜”各指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艰涩是艰难苦涩,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独自等待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1.出示

①抓“忐忑不安”谈感受

②品“艰涩”,(平时用什么词来形容时间?)

补充沙漏资料:也叫做沙钟,沙漏是古代计量时间的单位,随着时间慢慢地流动,沙子也随之慢慢地落下。是一种对时间的测量装置。

③“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孩子们,就这句话,你还会关注哪个词?(坠)

能给它组个词吗?(坠落,坠毁)理解“坠”,(母亲的心情很沉重)两个小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母亲可能会……(让学生想象)(是啊,在这两个小时里面,母亲的心一直纠结着,一直忐忑着,一直自责着,你觉得她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吗?(愿意又不愿意,左右为难,进退两难,)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一直有两种声音在折磨着她,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9、艰涩的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儿子看病回来了,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尾。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但聊胜于无。” 1.理解聊胜于无。

2、“路线图”指什么? 3.母亲剩下的是什么?

4.是啊,母亲剩下的却是两个多小时艰涩的等待,这两个多小时的——担心,——自责,——后悔,这份担心,这份自责,这份后悔,都源自于这份对孩子深深的——爱,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求写出儿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尝试运用“雪上加霜、残忍、狠心、冷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篇3:20课 学会看病

纠结的母爱

【群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选学课文《剥豆》/《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教学目标】

1. 认读“埋怨”“剥豆”, 理解“按图索骥”的词义。

2. 读懂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炼出三个故事中共存的对母亲内心纠结心理的描写。

3. 能透过梳理母亲的心理路程图理解母亲纠结心理背后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由“X”提炼“1”, 着落情节, 感知纠结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是《学会看病》, 除了它我们还要读《剥豆》《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 我要在这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 先走进第一个故事《学会看病》。

(1)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

1开火车读, 正音:埋怨。

2理解“按图索骥”的字面意思。

(2) 听文章第1~20段录音, 借助“按图索骥”在文中的意思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 默读文章第21~27段, 说说故事还写了什么, 体会母亲纠结的内心。 (板书:愿, 不愿)

3. 第一个故事读到这, 读第二个故事《剥豆》, 自由读, 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提炼:让, 不让)

4. 关注《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快速默读。如果说刚才两篇文章描述的是母亲愿与不愿、让与不让的纠结, 那这篇呢? (板书:打, 不打)

5. 聚焦板书,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提炼议题——纠结的母爱。 (板书:纠结的母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我让三篇文章的教学平铺开来, 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后自己寻找文章表达的共同点, 然后自己提炼议题。这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X”到“1”的提炼。)

二、由“1”辐射“X”, 着落文字, 体会母爱

1. 通读三篇文章, 我们发现文章都在表达纠结背后的母爱。那么毕淑敏又是怎样把这纠结的爱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细细咀嚼文字, 走进母亲的心路历程, 分工合作, 一、二组读《学会看病》, 三、四组读《剥豆》, 完成两张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出示下图)

《学会看病》心路历程图:

《剥豆》心路历程图:

2. 板贴学生完成的图, 目光聚焦《学会看病》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1) 指名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母亲的心路历程。

(2) 情景朗读, 读出母亲在儿子走后的后悔、忐忑及对自己的谴责。

(3) 如果此时儿子还未回来, 母亲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

3. 继续看第二张图。

(1) 指名学生说说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

(2) 男女生对读, 读出慢快缓急节奏变化中母亲的纠结。

4. 随着这两张心路历程图, 你是否想到自己的母亲, 想到在她气急时扬起手臂的瞬间, 想到这瞬间的背后也有过这样的纠结:

出示《孩子 , 我为什么打你》片段,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紧抓纠结背后的母爱这一议题, 通过心路历程图来理解三篇文章, 这又是从“1”到“X”的辐射。此时学生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学生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读懂更多类似的文章。)

三、夯实“1”, 着落情感, 呼应母爱

1. 三篇文章, 一种情感。这份纠结的母爱有没有唤起你内心的波动?此刻, 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选择一个故事, 写下你内心对这份爱的呼应。

2. 同学们, 你们已经读懂了母亲这样的心声, 齐读《学会看病》最后一段。

篇4:《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把“自主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一步步地理解、感悟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2.过程与方法:

(1)以自读为主,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母爱,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

(2)培养学生锻炼自我,学会自立自强。

三、课文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爱,感受母亲的爱。

四、课文难点

学生通过探讨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爱。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释题

1.出示课文图片谈话导入。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答出:一位小朋友在医院看病。老师:平时,小朋友看病往往有父母陪同,他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病?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事情的真相,好吗?)

2.“板题”,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学会看病”),老师板书课题:学会看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刚才老师看到你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读情况,请看下面的生字词,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估计大家也清楚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告诉大家?)

(3)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指导。(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自学的第一步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们已经完成,第二步是进一步了解与感悟,请按下面的要求,进一步自学。)

1.学生速读课文。

2.按阅读提示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请同学们用“~~”划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

3.指名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出示对话内容,理解母亲当时的感情。并进行分角色朗读。(刚才你们都找得很好,老师也找出了几句,现在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来读一读,好吗?(从上面的对话描写中我们知道了妈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板书:做出决定)

4.指名读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5.品读句子(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①“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出于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我”让孩子独自带病上医院看病,但孩子走后却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②“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篇5:20.《学会看病》导学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课文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掌握本单元33个生字。读读写写33个词语;读读记记35个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爱的,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五上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

作为本册第六组第四篇课文,本篇文章的学习是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爱的,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篇课文学习中已建立一定的学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太困难,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以突破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读字卡和书写练习,正确认读11个生字。正确读写“打蔫、残忍、喋喋不休”等词语,并积累运用。

2.通过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评价任务

任务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等14个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

任务三: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交流、朗读、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从而感受自己所得到的母爱。知识链接:

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学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代表作有《不宜重逢》、《翻浆》、《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最新作品《心灵7游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课前积累:(母爱开头)

她在我心中无比的高大,她的和蔼、慈祥、朴素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但她也有严厉的一面,这使我懂得了“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他就是我眼中的妈妈。

课 前

学案自学: 自学提示

1、我要用心地把课文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我会认读下面的词语,还会加上拼音呢!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毫无疑义 来日方长 聊胜于无

3、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会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5、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那么,她是怎样向儿子倾诉的?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

课 中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

1、把课文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认读下面的词语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毫无疑义 来日方长 聊胜于无

3、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会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5、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那么,她是怎样向儿子倾诉的?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三、班级展示

读下面句子,认真体会。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小结:爱,有许多种表现形式,有细腻的爱,有粗犷的爱,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爱,就像本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早日学会独立,忍痛割爱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看病,看上去是“放弃”,实际是更大更深一层的爱。

四、质疑探究

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五、自悟自得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达标测试:

1、我会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说说它的意思。

()不休 雪上()按图()()不安 毫无()来日()()于无

2、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想我一定是()的母亲,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

(2)时间()地流动着,像()。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

(3)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之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做出决定——()——()——()

(4)我想把我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积累下来。

3、写一写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课 后

课后反思:

篇6:五上 小学语文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 ~ 6年级)提出目标,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全员全程共同参与教学。2.基于教材特点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

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3.基于学生实际

“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爱,感受爱。【教学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爱,感受爱。【评价活动方案】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课后反馈分笔试和口试,从而检测目标的适切性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有前备经验,所以,就识字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生之间的自我发现、交流来巩固,再借助读生字、读词的方法来检测掌握情况。

目标2,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全面认识母爱。

目标3,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加强课外拓展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活动预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2)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面对()()地指教 改变()()地走了 留下()()地判定

篇7:汇报课学会看病

金川区第一小学 唐文文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现在我们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2.“说”与“读”,“读”与“悟”,“读”与“写”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爱子情深。【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学完了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你对父母的爱有了怎样的认识,能说出来吗? 出示:《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是。《慈母情深》中,母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母爱是,父爱是。

2.师:是呀,父母的爱有各种表现形式,或批评或鼓励,或理解或支持,但都表达着对子女深深的爱。可有一位母亲在孩子生病时,却让孩子独自上医院去看病,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学会看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以自学为主,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2.出示词语:

①指名读,全班跟读。②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打蔫 怔住 艰涩 坠入 谴责 拖沓 忐忑不安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母亲的这种做法,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三、品读内心,感受母爱

1.引导:这位母亲愿不愿意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心里想了些什么呢?

2.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理解母亲内心的变化。(1)课件出示母亲的两种心理。

(2)质疑:母亲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从课文中寻找答案。(3)小组交流讨论。(4)师生达成共识。

3.学习2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痛苦。(1)齐读本段。

(2)理解“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序”。

四、想像拓展,理解母爱

1.出示句子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常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2.在这个时候,母亲见到儿子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就仿照作者的写法,写写此时母亲对儿子说的话。要求:以“孩子”开头写。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评价。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5.拓展阅读《剥豆》。

五、布置作业

以《我学会了看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提示:

场景一:母亲要我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场景二:在医院里,我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听到病童的哭声不时从病房里传出来,我想„„

篇8: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儿子感冒发烧,母亲觉得这是让孩子学会看病的最好时机,便让儿子自己上医院看病。可当儿子走出家门后,母亲就开始后悔,旋即担心,继而自责,内心可谓备受煎熬。在儿子“凯旋”而归时,母亲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让儿子学会独立。

课文的前半部分以语言描写为主,着力表现儿子对父母的依赖和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的犹豫不决。后半部分则运用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母亲在尝试“放手”的过程中的痛苦心路历程。儿子走后,她开始后悔,认为这是给儿子“雪上加霜”,应该先“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很显然,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占了上风。在等待儿子回来的时候,她觉得“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多么形象而真实的描述,因为担心儿子,所以两个小时变得异常漫长。因为担心儿子,所以心里开始胡思乱想,竟想得疼痛难忍。爱子心切的母亲已然忘了自己这样做的初衷,“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如果说关心、呵护、疼爱是感性的爱,那么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学会独立就是理性的爱。此刻,感性的爱完全战胜了理性的爱。儿子回来了,“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理性又重新占领制高点,母亲“放手”的决心也更坚定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在作者一次次的内心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除必要的生字词学习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之外,不宜涉及太多学习点。“面面俱到,等于面面没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便是本文真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切入心理描写。然后引领学生品味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这份独特的母爱。当然,还可以由读到写,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这样的学习,想必学生会学得更深刻,更有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挣开”的“挣”,“埋怨”的“埋”的读音,理解“打蔫儿”“怔住”“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母亲试图放手却又不舍的情感变化,体会独特的母爱。

4.学习同类型文章,尝试进行心理描写,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习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自学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1.读准课文中的11个生字,并找出生字在文中组的词语读一读。其他没把握读准的字音查字典确认。

2.运用自己拿手的方法理解“打蔫儿”“怔住”“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意思。

3.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毕淑敏的人生经历及文学成就。

二、课中学习

(一)前学检测

1.检测对作者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要求交流最想告诉别人的一点。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女兵—医生—作家。

2.检测课文11个生字的认读情况。出示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并说出该字在文中所组词语。读正确的其他学生跟读2遍,读错的请其他学生纠正,并让其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它的,然后再让读错的学生读2遍。

3.检测文中多音字认读情况。课件点出“挣开”“埋怨”两个词,指名学生认读,读正确的再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附带检测学生练读课文的情况)。读错的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纠正。

4.检测文中词语的理解情况。先让学生质疑预习时没弄懂的词,如果学生没有提,则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学生解释词语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要让学生说说解词的方法,并板书总结(查词典、百度搜索、请教别人、联系上下文、逐字理解再合并、抓关键字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以文中“按图索骥”一词切入,引导概括主要内容。(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词语中有一个词包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1)课件出示“按图索骥”的故事,生默读故事,说说在这个故事中“图”和“骥”分别指什么?生交流:“图”指伯乐写的《相马经》,“骥”指千里马。

(2)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文中“按图索骥”的“图”和“骥”又分别指什么?(按“生独立默读思考—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的程序进行)“图”指看病的方法(指名学生读第18自然段母亲的话,既让学生明确“图”的所指,又附带检测学生课前练读课文的情况),“骥”指学会看病。

(3)请结合以上理解,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先学生独立思考,试说,再小组交流、比较、修改,最后小组成果汇报。教师评价各组概括的优劣,并提出修改意见。

2.品味母亲的情感变化。

以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切入,抓心理描写品味母亲的情感变化。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凸显一点: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2)画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在相应的句子旁做批注。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做批注—小组成员交流,相互纠正、补充—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展开讨论,分享看法。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后悔:心疼孩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担心:怕孩子出事)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自责:爱子心切)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坚定:让孩子学会独立,让自己学会放手)

(3)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生交流发言。(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负责)她诠释出的母爱是什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3.尝试写心理活动片段。

课文的前半部分以语言描写为主,鲜有心理描写。现在就请你来为作者补一处:

“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怔住了?她的心里会在想什么呢?在此处补写一个心理描写。

学生各自写后交流评价。

三、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剥豆》(附后)。

自学要求:①独立或与同学讨论解决文中不懂的词语意思。②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品味母亲情感变化,寻找引起变化的原因。④说说文中的母爱是什么。

2.编一张以“爱”为主题的小报。

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完成;文字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摘抄。要求编得图文并茂,精致美观。

附: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篇9:《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拿到文本,我就在想,这篇课文,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从“姓语”的角度上可以学到什么?

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其实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学生读了之后就能体会。分析文体后不难发现这篇表达方式的特别之处就是母亲矛盾的心理历程,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母亲的心理: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不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更妙的是:在本学期选读文《剥豆》里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而且都是毕淑敏的文章。所以备课时我就把学习作者抓人物矛盾心理表达爱作为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母亲曲折细腻的心理,更感受到伟大的母爱。同时通过对比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此时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我就应该提供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通过细腻的矛盾心理描写小练笔。通过写、交流达到用语文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于这堂课设计时一个整体的设想,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想说说:怎么教?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时我希望我的课堂“简约高效,一课一得”所以我在教学大胆删去繁枝末节。初读后直奔重点:这篇课文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母亲的心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品词析句,在这一环节上,对于学生易理解的句子我不教,只品味了一个精妙的“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通过“换词”体会艰涩、坠入的好处,同时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此时,再让学生感情读一读,可谓:情之所致,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的品味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孩子品出母亲细腻、曲折的内心。所以我让学生划出句子,边读边悟,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接下来在品味作者表达方式上,我引导学生对比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通过对比读加深了对作者表达方式的理解。为写作好准备。

篇10:《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华容县实验小学 刘强梅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妈妈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么想?”有的说:“妈妈,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妈妈一定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篇11:读《学会看病》有感

那篇课文叫作《学会看病》,主要内容是:有一天,作者的儿子生病了,“我”本是医生,却想让儿子自己去看病,好不容易劝服了儿子,让他自己去医院。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却迟迟没有回来,“我”很着急,可是又想着要锻炼孩子,忍着没去医院找他。过了一会儿,儿子回来了,他骄傲地宣布:“我已经学会了看病,这真是件麻烦的.事,而且你教我的步骤有些地方不对。”

其实,我刚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这位母亲真狠心,可是当我认真阅读几遍后,却发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用心良苦。母亲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独立生活,因为她知道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独自生活,所以,她抓住一切可以锻炼孩子的机会。啊!母爱,它是那么的伟大,不管母亲怎样对待孩子,那都是一种爱。

当我看到最后一段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却聊胜于无。多好的母亲呀,虽然也许儿子当时不理解,可是等他长大了就会感谢母亲,感谢母亲让他学会了独立生活。

篇12:读《学会看病》有感

如果我生病了,我妈妈一定会立刻送我去医院,绝不会这么“狠心”的让我自己去医院的,您真是不近人情呀!

可是,当我看见您两个小时后的样子,我就不这么认为了。我看您如坐针毡,不时地看着表,侧耳倾听有没有熟悉的脚步声,向窗外望望,有没有儿子的身影。我看到您紧锁着眉头,你全身都被愁云包裹着。您的心一定在滴血,如果当时有后悔药的话,我相信您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吃下去。

篇13:学会看病读书心得

这篇课文讲了: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看病,学会看病,最后儿子成功学会了看病的事。

当我读到“打算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心想,这位妈妈太狠心了吧。儿子生病,不但不帮助儿子,还让他独自一人去看病。要是别人妈妈的话,早就带他上医院看病了。带着凝问,我往下读,读到“我能帮助你,就只有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是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时,发现原来这位母亲是利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了对儿子无限的、深深的爱,让他学会了面对生活。

此时,我不由地开始敬佩这位母亲的明智。我觉得爱孩子并非是宠爱孩子,溺爱孩子。过多的为孩子代劳,不但不能使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生活,还会使孩子过于自我,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独立是真爱孩子的表现。

由此,我想起了我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兴高采烈地等待着妈妈来接我,可听到妈妈叫我自己回家的消息后,我顿时绝望了。我踏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来到家门口,我敲了敲门,妈妈打开门,激动地抱起我,又习惯性地摸摸头,说:“啊,女儿,你真棒!你能自己走回家,说明你学会了独立!”我听了妈妈的称赞,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

篇14: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贯以来,对略读课文的目标把握,一直是有些忽视的。王老师选择这样的课例,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鞭策,这是佩服之一。在教学叙事中,王老师讲到她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修改,而且每一次的试教和修改思路明确,先分析不足,再从理论高度找原因,继而出炉更好的教学方案,每一次都有提高,解决方案有针对性,这是佩服之二。在星期五的课堂展示中,王老师呈现了一堂有深度、有大师风范的课,每一个环节丝丝相扣,其最终目的直奔目标,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主的课堂理念,这是佩服之三。听了课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最是精彩:

一、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王老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份预习单,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文内容理解。通过预习单的填写,王老师基本掌握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有重点,并不面面俱到,主要是解决一些四字词语的用法。在预习单的检查中,王老师发现学生提出最大的疑问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王老师就从关键句子入手,抓住“磨炼”粗线条放开研读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再话锋一转重点花时间研究母亲的`心理描写成功秘诀,最后把学生中好的练习拿出来交流,使略读课文也“精致”。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课堂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课堂设计层层深入,完全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学法指导,与单元导读紧密结合,知识点的落实抓得实,抓得到位,并进一步深化了单元的知识点训练。研读课文有层次,有深度,拓展训练小练笔学生也有话可说。最后推荐学生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剥豆》,体现了大阅读观。

上一篇: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倡议书下一篇:歌手大赛主持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