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

2024-04-2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共9篇)

篇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1.听课文朗读。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8-9)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板书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

不可估量 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板书

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 革命。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

最为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

(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附: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二.(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革命(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8-9)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写法

篇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掌握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计划课时:两课时

导入:

由马克思简介导入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1814年2月14日,燕妮·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互相等待。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罗茨纳赫,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 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一:悼词介绍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应用文——悼词。

悼词,即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述其哀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以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赞其功。结尾——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颂其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解决以下问题

1、生字注音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嫉恨

污蔑

诽谤

诅咒

2、根据悼词的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7节: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述其伟大功绩。第三部分,第8-9节:论述马克思在当地的巨大影响,表达深切悼念之情。

三、分析研读第一部分。

1、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明确: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2、两点三刻,为什么要把时间交代的这么准确? 明确:庄重的意味。

3、第一节除了这里提到时间,还有哪个地方提到时间了? 明确:“还不到两点三刻”

4、时间之短,表现了恩格斯的痛苦和遗憾。而这种痛苦和遗憾是通过“还”这个字表现出来的。

5、第一节交代了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那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死”、“逝世”这样的词了吗?

明确:没有,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代替。运用了讳饰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 情。

知识引申: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即讳饰。如古代不能直接说君主的名字,还有现代说怀孕是“有喜”。

6、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中间的破折号有何意义? 明确:不希望他死,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他的死。

7、总结第一小节的情感基调。明确:无限悲痛,深切惋惜。

四、分析研读第二部分。(第2节)

1、阅读第2-7节,思考:第二节和第3、4、5、6、7节有着怎样的结构关系?

明确:总分结构。

2、首先来看第二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损失大不大?

明确:损失大。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损失很大? 明确:不可估量,能否换成“巨大”,不能,因为不可估量程度最深。因此,作者在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损失时,评价的角度之一是程度。(板书:程度)

4、这个损失是对谁的损失? 明确:无产阶级,历史科学。(板书:对象)

5、“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空白”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后果非常严重,突出马克思的伟大。(板书:后果)

6、“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 明确:“不久”,说明很短时间内损失就能使人感觉到。(板书:时间)

(第3、4、5节)

1、浏览第3、4、5节,通过完成下列填空,概括每节的大意。第3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节: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第5节: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第3节

1、第三节是一个长句,句子的主干部分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句子的什么部分? 明确:前置状语。

3、为什么将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

明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发现,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即历来………简单事实”和发展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是对简单事实的补充说明。

5、简单事实后面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包括哪些? 明确: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6、“人们首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和简单事实什么关系?和发展规律什么关系? 明确:补充说明。第4小节,1、第4小节,不仅如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这个小节中最能体现这个发现作用的是哪个词? 明确:豁然开朗。

3、豁然开朗和那句话形成对比?

明确:在黑暗中摸索,体现了马克思的伟大。第5小节

1、“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2、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评价修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明确: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说明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之多、之广。

3、总结:3、4、5节论述了马克思在哪些方面的贡献? 明确: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第6、7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怎样理解“这样”? 明确:他在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2、“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怎样理解? 明确:作为革命家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3、由此可见,第6节在结构上是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4、在第6节写到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分别因为什么而喜悦?哪种喜悦程度更深?

明确:前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而喜悦,后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对实 践有重要作用而喜悦。后者喜悦程度更深。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

明确: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更为重要。

6、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明确:两个参加引起的短语。

7、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这些报纸的名称和时间背后隐含着马克思辗转的革命生涯,以说明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

8、总结:第7节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9、回顾一下第二部分,第2节和第3、4、5、6、7节是总分结构,3、4、5节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第7节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实践方面的贡献。这两个贡献在第2节中其实已经概括出来了,是通过哪些词语概括出来的?

明确:对于欧美的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方面,对于历史科学,是理论方面。

五、分析研读第三部分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两个最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收到嫉恨和污蔑的程度之深。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资产者诽谤、污蔑。

4、把他们像蜘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

明确:马克思对对敌人的蔑视,必要时的回敬,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5、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说明马克思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立,具有光明磊落的品德。

6、这一节用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对比,体现了马克思的崇高地位。

7、第9节“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8、第9节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六、写作特点总结

1、以理服人

结构严谨:符合悼词的一般格式。

逻辑严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以情感人。

篇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虽然本文是否应该作为议论文来教一直是语文教学界颇为争论的问题, 但是本文主体部分由总到分, 以理论分析和客观事实充分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 体现了典范的议论文论证结构特点, 却是不容置疑的。同时, 作为一篇议论性悼词, 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的特点, 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分析结构,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 又要彰显文本自身特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 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理解恩格斯在客观评价中饱含的浓烈的思想感情, 从而充分发挥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揣摩关键词句、重点段落,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深刻内涵。

2.根据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文章的结构。

3.通过动情诵读、品词品句等方法, 理解恩格斯在客观评价中饱含的浓烈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一) 变序式教学法

教学时, 没有按照课文的结构顺序, 由句而段、由段而篇地分析讲授, 而是从课文的重点处入手, 抓住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以此向全文辐射扩散, 梳理和贯通全文内容, 逐层揭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论证结构。

(二) 问题支架式教学法

教学中, 以支架理念为指导, 围绕“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和“文章表达的情感”设计了两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问题链,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由文章的外表深入到肌理, 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

(三) 语感教学法

教学中, 以比较揣摩法为主, 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 从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四个维度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 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教学共分两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相关背景, 梳理文本内容。课堂教学紧扣一个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从文章内容和语言两个维度展开, 分为一个人、一份情、一句话三个板块, 旨在训练学生议论文阅读思维能力、品读语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其中, “一个人”板块侧重对悼词主体部分内容与结构的分析, 意在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和伟大人格, 把握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文本结构。“一份情”板块意在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一句话”板块中要求学生将本文的标题作为副标题, 为文章拟一条正标题, 并说明原因, 从而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 归纳概括, 提炼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且为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

五、教学过程

(一) 第一板块:一个人

1. 在恩格斯心中, 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 (1) 快速浏览全文, 筛选出每个部分的关键句。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 将筛选出的关键句整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3) 回答问题时, 要突出恩格斯对马克思身份的定位。

明确: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2. 那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从何得知?

指导:对涉及身份的关键句进行分析。

明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 “其次”是什么?从何得知?

预设与点拨:学生可能给出两种答案, 即思想家、科学家。

如果学生提出是思想家, 则引导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的“因为”是因果关联词, 或解释上文, 或引起下文, 从上下文找寻“其次”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明确:科学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其次是一个科学家?

点拨:要回答为什么, 我们就要先要搞清楚, 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 分别有哪些贡献;然后再研究这些贡献之间的关系。

分解问题 (1) :请同学们读一读, 找一找, 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 分别有哪些贡献?

分解问题 (2) :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转入对第6段的分析。

明确:科学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的力量, 即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 (马克思的科学观) 。

5. 既然首先是革命家, 其次是科学家, 那么为什么不先说“首先”, 而先说“其次”?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他的毕生使命是什么?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 那么, 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哪个更为重要?先说科学家, 后说革命家, 是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由次到主, 由轻到重。

6. 作为一篇议论文, 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总说与分述的顺序不一致?

明确: (1) 总说:由主到次;分说:由轻到重。 (2) 作为演讲稿, 便于听众理解。

(二) 第二板块

1.本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前面我们分析了这篇悼词的主体部分, 了解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两方面的伟大贡献, 理清了作者的论述思路。我们看一下, 这篇悼词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头交代逝世时间、地点及逝世情景。结尾写逝世造成的影响, 表达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提出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悼词的主要内容: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追述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歌颂逝者的品德, 并借此激励生者。

2.讨论交流:你能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读出恩格斯什么感情?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 灵活运用加、减、调、换、改等方法, 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 (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对语言进行品析。

如删改第一自然段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让学生比较, 从而迅速而深入地领会原文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删改后的文字: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两分钟,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

3.本文的情感表达与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明确: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本文在叙述与议论中寄寓情感, 在客观的评价中寄寓情感, 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4.除了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外, 恩格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表现手法 (类比、点面结合、对比、层递) 、修辞手法 (比喻、讳饰、借代) 、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关联词) 。

5.本文的情感浓烈、深厚, 虽然是面对逝者, 但哀而不悲, 痛而不伤, 反而让我们对逝者充满敬意, 为什么?

点拨:联系文体特征和相关背景。

明确: (1) 除了哀痛之情, 还有赞扬、歌颂之情, 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的品德。 (2) 恩格斯的讲话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 而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讲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悼念马克思, 更在于激励后人继承马克思的遗愿和革命事业。

(三) 第三板块:一句话

如果把这篇悼词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副标题,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 给文章起个主标题, 并说明理由。

要求:

(1) 以“一句话”形式表达。如:让伟人的光辉永照人间。

(2) 要有概括性、文学性。

这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艺术基础上的再创造, 难度较大。在交流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学习时习得的方法对拟写的标题进行揣摩、点评和修改, 以实现能力的迁移。

篇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札记

1.文体辨正

《讲话》原本列在议论文单元,新教材又定其性为演讲词。个中原委,也许为分类更显科学考虑。但演讲词的必备要素——鼓动性,却很难与本文牵扯起来。据可靠史料载,参加马克思葬仪的只是与马克思有着特殊友谊的十来个人。人少不说,作为最亲近的挚友,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用无限痛惜、哀婉的心情祝愿这位功勋卓著的伟人得到灵魂的安宁。如果恩格斯使用演讲体(且不提“演”,用动作去辅助等),在场的人们必然会极不自然甚至莫名其妙。因此,笔者认为将本文定性为讲演词中的悼词最为合理。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倒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人教版《教师参考书》态度明朗一些。

2.关于总纲与分说的颠倒

毋庸置疑的是:第②段为全文的总纲,③④⑤和⑥⑦段分别对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论述,可行文却正好颠倒(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

③④⑤理论建树(历史科学)→⑥⑦实践功绩(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从逻辑上看,这明显给人凌乱的感觉。试想:一个稍有文章学概念的人,如能斗胆置恩格斯之权威于不顾,是否会得出如下结论:将第二段两个“对于”的内容换位,改为“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岂不与下文前后对应,更无懈可击?(当然,分说部分不可更改,因为理论指导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接受习惯)。遗憾的是,很多论者(如张家璇,章志德等)却对准这一颠倒“按图索骥”,提出恩格斯的这一颠倒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着实让人难以苟同:试想彼时彼刻,恩格斯深怀痛惜且日理万机,哪有心力“巧设”这一“玄机”?

3.第六段的归属

《讲话》第⑥段属上文“理论建树”,还是下文“革命实践”,历来是文章结构、思路上的一个难点。有个认为应该归上文,而《教师教学用书》却不经意地陷于尴尬的境地:“板书设计”属下,“有关资料《谈谈〈讲话〉的两个问题》”属上,令教者一头雾水,究竟该何去何从?

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该段过渡段的性质。首句承上,“这样”指代上层所述马克思所有的理论研究都很独到且都不是浅尝辄止;次句启下,“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意谓本段不再论及上层“理论建树”的问题了,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他看到……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并非纯粹的书斋理论家,他更强调科学理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即实践功用,他从事科研的目的即在于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足见本段是为引出下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无疑,为过渡段。按结构学的普遍法则,过渡段归入下一层次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如果把第⑥段归入上一层,第⑦段首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则显得突兀,实际上⑥⑦段逻辑关系十分紧密。一言以蔽之,第⑥段归入“革命实践”顺理成章,也不至于将学生引入云里雾里。

4.关于第七段“坚韧不拔”的商榷

现代汉语中有“坚韧”,亦有“坚忍”。不难理解,前者具体,侧重实物,《孔雀东南飞》有“蒲苇纫如丝”句(“纫”通“韧”,柔软而结实——教材注),“蒲苇”便是具体物;后者抽象,侧重精神。马克思一生与各国政府、资产者不懈斗争,毫不动摇,其精神应为“坚忍不拔”。况且《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注释:“坚忍:坚持而不动摇:~不拔的意志。”可知译者的笔误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就在与本文同单元的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出现了“坚韧不拔”一词。

中学教材及其参考书应当起到科学示范作用。然而《讲话》及《教师教学用书》却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不应该。既已出现,就必须及时纠正,否则会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家璇.中学语文新教材疑难问题百家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章志德.这样的安排该怎么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构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9,(1).

[4]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篇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简介生平)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剩余价值

科学家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

(思想家)

诅咒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理论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

驱逐

对于无产阶级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实践革命家

尊敬

人民

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4、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5、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 诽谤 诅咒

人民:尊敬 爱戴 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小结

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见书)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

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五、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

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分析第3-8段

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

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 与达尔文类比

达尔文

生物界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C 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

吃、喝、住、穿

=物质、存在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

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

占统治地位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 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各方面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分配形式

国家政权、国家制度

法制、军队、生产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上层

人;劳动对象; 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科学

建筑

劳动工具

艺术、宗教等

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

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分析第4自然段。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第6段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

对破折号的理解

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

4、分析第7段

(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2 句语法分析。

第4 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5、分析第8段

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

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三、小结

1、总结课文特点

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论述语言: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2、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

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篇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文体介绍:

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字词归纳

2、朗读文,体会情感

3、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篇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

2、揣摩关键词语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并借助他们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2、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德育目标

1、学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

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马克思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位伟人的逝世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克思的好友思格斯是怎样来评价他的。(板书课题)

二、了解文体特征,明确学习重点

教师发放预先打印好的资料(演讲词、悼词,本单元学习的注意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结构

1、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作者从哪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要抓住第二段内容重点分析。这段作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 1 另一方面看,了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② 找出本文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了解本文结构,并掌握有关指代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

运用承递性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如2、6段为过渡段,2、4、5、6、7、8段用了承递性语句。

第2段是个总纲。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第2段分析略。第4段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5段中“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但是马克思„„”。....第6段是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难点。这段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第二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他作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那种品质和精神。第7段的承递性语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是“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加点字是须画出的指代类词语、关联词语).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语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指代词、关联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而且对了解本文内容起到重要作用。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全文分三部分:悼念、评价、赞颂,思路清晰。评价时围绕“革命家”“思想家”两方面来论述。同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对颂扬马克思、唤起人们的无限景仰起了重要作用。

四、揣摩文中精彩语句,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1、3月日下午两点三刻(详细去世时间;强调时间,让大家永远记住这一刻对人类产生..14.........重大影响的时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马克思是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较准确如果用“去世”显得太一般化,“与世长辞”不合具有演说性的悼词的语体色彩)。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去世的突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世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扬了他的贡献之大)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繁芜丛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地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

4、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些加点的词语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

6、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7、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尊敬、爱戴和悼念”是层层递进的。

8、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多一少,强调马克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

六、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词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行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婉曲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深沉型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

第二课时

七、拓展延伸,深入理解演讲词内容的针对性、逻辑性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预先发下)

思考: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学生阅读,思考并自由发言。

师:演讲词的内容应有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因祭悼的对象不同,故两篇文章内容有别。《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此文对一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作的一切贡献。

篇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

究竟该怎么讲这篇文章呢?我以为一者无非是形式上的。其一, 这是一篇悼词,就悼词的特性,我们要弄清生者如何悼念死者———无非是追述死者的平生事业与道德成就,恩格斯就是这么干的。他把马克思的一生定位为两种身份:思想家与革命家。作为思想家,马克思为人类思想贡献了他的两大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作为革命家, 马克思领导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其二,语言表达的艺术:本文语言可谓简洁的典范。要在一篇短小的悼词里概括马克思这样一个大人物的一生,难度是极大的,但恩格斯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有赖于恩格斯本人的思想家特质。作为思想家,恩格斯把马克思放在人类解放的宏阔历史背景上,于是,他得出了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那么悼词只要简述其革命成就即可;把马克思放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流动画卷里,那么,他就意识到了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那么,悼词自然要宣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贡献。 看, 简洁就是这么做到的。 这并非语言成就,而是思维成就:直抵本质的思维是简洁的,他决定了语言的简洁。至于修辞的运用, 这属于小道,但也并不完全基于语言天赋,而很大程度上基于作者对悼念对象的深厚感情。比如, 他不说马克思死了,而是说他永远地睡着了,停止了思考。这样的修辞, 其感染效果非常明显, 盖因这修辞本身就是作者对马克思之死的痛惜与遗憾。可见,为文需要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感自会寻找到适合这种情感的语言修辞以及特定的表达方式。

然后就是内容上的。事实上, 内容的讲解与形式的讲解也不可分开。比如对语言简洁的探讨必须要谈到马克思的两种身份以及他在这两种身份上的相应贡献。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可以毫无疑义完整地按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把他的这两种身份与几大贡献毫无保留地认可并给予恩格斯一样的赞美呢?我以前的老师是这么做的, 现在网上的所谓优秀教案与课堂实录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不论是以前的老师还是现在的老师,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恩格斯发表的这篇讲话是在一百多年前,但历史的洪流是不断奔涌向前的,1883年之后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可以被跳过的吗?这一百多年天地间发生的沧桑巨变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对马克思的学说和历史意义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吗?例如,由马克思发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遍规律, 昭示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而由此带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社会稳定,民生安稳,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在民众心中蔓延滋长。不过,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上层建筑的落后常常让人们观赏到“我爸是李刚”之流、各种奇葩炫富之举、丢人丢到国外的诸多行径,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难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短板。

篇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

下面从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来简要分析其中的妙处,以使同学们能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高妙的修辞运用

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显得高超而精妙。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讳饰、拈连、借代、比喻等。

1.讳饰、拈连

讳饰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方便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形式避开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拈连就是从甲句中信手拈来一个在习惯上只与甲事物相关的词语,恰如其分地用于乙句中,使其与乙事物发生关系,且自然贴切,天衣无缝,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却又毫不牵强。

比如文中,恩格斯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不直接说出马克思逝世了,而是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这里就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不是一般的因感情的需要而用的,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同时也表明他临死前仍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勤奋工作。

此段文字中还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2.借代

所谓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本文作者在文中就多次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第二段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代指马克思的逝世给后人造成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是后人无法弥补的,更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恩格斯说:“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3.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似的某一点,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本文中,恩格斯多次使用比喻辞格。第四段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时他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把剩余价值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说:“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诽谤的言行很多,但却十分无力;二是将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形象的表现出来。

总之,作者通过以上修辞手法的妙用,既避免了直白忌讳,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更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景仰和深情悼念。

二、常见的考点撞击

考查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的例子在高考试题中也比比皆是,此处略举几例。

例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5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报秋》)

文段节选:“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分析 试题考查到反复辞格的作用,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例2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创造宣言》)

分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问中“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的受教育者成才。

近几年高考中,关于修辞的考查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仅在2002年春招出现过,其他年份均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除和上述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外,还往往与句式仿写、语言连贯、扩展语句结合起来。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3 请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2005年高考山东卷中第24题)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最后一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分析 本题是考查比拟句的仿写,根据例句句式的特点再为“关爱”选择其他比拟对象,组成与例句相仿的句子。参考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例4 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9题)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联对下联的能力,也属于仿写题,涉及到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句式要完全一致,包括字数、词性;二是内容要统一,尽量要正对;三是修辞要恰当。参考答案: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另外,扩展语句中也常考到修辞的使用:

例5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青春是人生的鲜花,_______,______。青春_____,_____,拥有磐石般的坚贞。

分析 文段的隐含要求是构成比喻。第一段要构成暗喻;第二段喻体要作定语,其中心词是描述“青春”特点的形容词。参考答案:是生命的瑰宝,是纯真的结晶;拥有激流般的热情,拥有梦幻般的憧憬。

针对上面的各种考查方式,我们在修辞备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只注重概念,重要的是要我们正确判断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要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修辞考查呈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表达的趋向,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三、及时的强化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歌词,完成(1)~(2)题。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片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1)歌词中借用的诗句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______》。

(2)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

2.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写两个比喻句。

例句:一个教室,就是一座幸福的殿堂。

一个教室,_______;一个教室,_______。

3.仿照例句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_________彷句:______女儿是母亲的镜子,________,________在女儿的眼中,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唤回了她,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人间四月天。_________。

4.请用夸张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不超过35个字)

草地上的雾特别浓而且湿。

扩展为: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红豆吸余鹦鹉粒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D.暗香浮动月黄昏

【参考答案】

1.(1)枫桥夜泊(2)比拟、对偶

2.就是一只人才的摇篮;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3.学生是老师的成绩单,在学生的通知书里,老师找到了他,事业成功的快乐。

4.草地上的雾特别浓,又闷又热,仿佛随意朝空中抓一把,都能挤出水似的。

上一篇:带薪实习第三周心得体会下一篇:‘教案’中国石拱桥微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