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

2024-05-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精选11篇)

篇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烘托手法

烘托手法一般用于文学作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作者为了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予以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却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烘托手法。

(1)旁衬烘托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予以衬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发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那么就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衬托,从参照物上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2)反衬烘托

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使得经济研究领域豁然开朗之后,说:“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通过“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3)自衬烘托

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来相互衬托,就叫自衬。文中有两处:

①文章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伟大意义之后,推进一步,用两个发现衬托马克思在其他领域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都不是肤浅地研究”。这样以点衬面,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多方面成就的辉煌。

②文章在高度评价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之后,又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就是说,科学家和理论创造还不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特点和主要成就。这就衬托出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贡献更加卓绝无比。

(4)映衬烘托

画家要想显示山高,常常以烟霞缠绕山腰。恩格斯在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伟大的贡献之后,又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他,这就更加说明马克思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他的理论对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民都“尊敬、爱戴和悼念”,他说明了马克思的崇高和伟大。正因为如此,他的逝世,才“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篇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1.听课文朗读。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8-9)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板书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

不可估量 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板书

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 革命。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

最为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

(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附: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二.(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革命(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篇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虽然本文是否应该作为议论文来教一直是语文教学界颇为争论的问题, 但是本文主体部分由总到分, 以理论分析和客观事实充分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 体现了典范的议论文论证结构特点, 却是不容置疑的。同时, 作为一篇议论性悼词, 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的特点, 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分析结构,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 又要彰显文本自身特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 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理解恩格斯在客观评价中饱含的浓烈的思想感情, 从而充分发挥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揣摩关键词句、重点段落,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深刻内涵。

2.根据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文章的结构。

3.通过动情诵读、品词品句等方法, 理解恩格斯在客观评价中饱含的浓烈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一) 变序式教学法

教学时, 没有按照课文的结构顺序, 由句而段、由段而篇地分析讲授, 而是从课文的重点处入手, 抓住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以此向全文辐射扩散, 梳理和贯通全文内容, 逐层揭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论证结构。

(二) 问题支架式教学法

教学中, 以支架理念为指导, 围绕“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和“文章表达的情感”设计了两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问题链,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由文章的外表深入到肌理, 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

(三) 语感教学法

教学中, 以比较揣摩法为主, 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 从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四个维度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 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教学共分两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相关背景, 梳理文本内容。课堂教学紧扣一个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从文章内容和语言两个维度展开, 分为一个人、一份情、一句话三个板块, 旨在训练学生议论文阅读思维能力、品读语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其中, “一个人”板块侧重对悼词主体部分内容与结构的分析, 意在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和伟大人格, 把握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文本结构。“一份情”板块意在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一句话”板块中要求学生将本文的标题作为副标题, 为文章拟一条正标题, 并说明原因, 从而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 归纳概括, 提炼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且为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

五、教学过程

(一) 第一板块:一个人

1. 在恩格斯心中, 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 (1) 快速浏览全文, 筛选出每个部分的关键句。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 将筛选出的关键句整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3) 回答问题时, 要突出恩格斯对马克思身份的定位。

明确: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2. 那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从何得知?

指导:对涉及身份的关键句进行分析。

明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 “其次”是什么?从何得知?

预设与点拨:学生可能给出两种答案, 即思想家、科学家。

如果学生提出是思想家, 则引导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的“因为”是因果关联词, 或解释上文, 或引起下文, 从上下文找寻“其次”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明确:科学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其次是一个科学家?

点拨:要回答为什么, 我们就要先要搞清楚, 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 分别有哪些贡献;然后再研究这些贡献之间的关系。

分解问题 (1) :请同学们读一读, 找一找, 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 分别有哪些贡献?

分解问题 (2) :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转入对第6段的分析。

明确:科学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的力量, 即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 (马克思的科学观) 。

5. 既然首先是革命家, 其次是科学家, 那么为什么不先说“首先”, 而先说“其次”?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他的毕生使命是什么?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 那么, 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哪个更为重要?先说科学家, 后说革命家, 是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由次到主, 由轻到重。

6. 作为一篇议论文, 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总说与分述的顺序不一致?

明确: (1) 总说:由主到次;分说:由轻到重。 (2) 作为演讲稿, 便于听众理解。

(二) 第二板块

1.本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前面我们分析了这篇悼词的主体部分, 了解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两方面的伟大贡献, 理清了作者的论述思路。我们看一下, 这篇悼词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头交代逝世时间、地点及逝世情景。结尾写逝世造成的影响, 表达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提出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悼词的主要内容: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追述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歌颂逝者的品德, 并借此激励生者。

2.讨论交流:你能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读出恩格斯什么感情?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 灵活运用加、减、调、换、改等方法, 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 (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对语言进行品析。

如删改第一自然段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让学生比较, 从而迅速而深入地领会原文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删改后的文字: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两分钟,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

3.本文的情感表达与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明确: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本文在叙述与议论中寄寓情感, 在客观的评价中寄寓情感, 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4.除了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外, 恩格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表现手法 (类比、点面结合、对比、层递) 、修辞手法 (比喻、讳饰、借代) 、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关联词) 。

5.本文的情感浓烈、深厚, 虽然是面对逝者, 但哀而不悲, 痛而不伤, 反而让我们对逝者充满敬意, 为什么?

点拨:联系文体特征和相关背景。

明确: (1) 除了哀痛之情, 还有赞扬、歌颂之情, 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的品德。 (2) 恩格斯的讲话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 而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讲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悼念马克思, 更在于激励后人继承马克思的遗愿和革命事业。

(三) 第三板块:一句话

如果把这篇悼词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副标题,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 给文章起个主标题, 并说明理由。

要求:

(1) 以“一句话”形式表达。如:让伟人的光辉永照人间。

(2) 要有概括性、文学性。

这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艺术基础上的再创造, 难度较大。在交流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学习时习得的方法对拟写的标题进行揣摩、点评和修改, 以实现能力的迁移。

篇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札记

1.文体辨正

《讲话》原本列在议论文单元,新教材又定其性为演讲词。个中原委,也许为分类更显科学考虑。但演讲词的必备要素——鼓动性,却很难与本文牵扯起来。据可靠史料载,参加马克思葬仪的只是与马克思有着特殊友谊的十来个人。人少不说,作为最亲近的挚友,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用无限痛惜、哀婉的心情祝愿这位功勋卓著的伟人得到灵魂的安宁。如果恩格斯使用演讲体(且不提“演”,用动作去辅助等),在场的人们必然会极不自然甚至莫名其妙。因此,笔者认为将本文定性为讲演词中的悼词最为合理。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倒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人教版《教师参考书》态度明朗一些。

2.关于总纲与分说的颠倒

毋庸置疑的是:第②段为全文的总纲,③④⑤和⑥⑦段分别对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论述,可行文却正好颠倒(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

③④⑤理论建树(历史科学)→⑥⑦实践功绩(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从逻辑上看,这明显给人凌乱的感觉。试想:一个稍有文章学概念的人,如能斗胆置恩格斯之权威于不顾,是否会得出如下结论:将第二段两个“对于”的内容换位,改为“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岂不与下文前后对应,更无懈可击?(当然,分说部分不可更改,因为理论指导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接受习惯)。遗憾的是,很多论者(如张家璇,章志德等)却对准这一颠倒“按图索骥”,提出恩格斯的这一颠倒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着实让人难以苟同:试想彼时彼刻,恩格斯深怀痛惜且日理万机,哪有心力“巧设”这一“玄机”?

3.第六段的归属

《讲话》第⑥段属上文“理论建树”,还是下文“革命实践”,历来是文章结构、思路上的一个难点。有个认为应该归上文,而《教师教学用书》却不经意地陷于尴尬的境地:“板书设计”属下,“有关资料《谈谈〈讲话〉的两个问题》”属上,令教者一头雾水,究竟该何去何从?

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该段过渡段的性质。首句承上,“这样”指代上层所述马克思所有的理论研究都很独到且都不是浅尝辄止;次句启下,“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意谓本段不再论及上层“理论建树”的问题了,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他看到……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并非纯粹的书斋理论家,他更强调科学理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即实践功用,他从事科研的目的即在于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足见本段是为引出下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无疑,为过渡段。按结构学的普遍法则,过渡段归入下一层次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如果把第⑥段归入上一层,第⑦段首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则显得突兀,实际上⑥⑦段逻辑关系十分紧密。一言以蔽之,第⑥段归入“革命实践”顺理成章,也不至于将学生引入云里雾里。

4.关于第七段“坚韧不拔”的商榷

现代汉语中有“坚韧”,亦有“坚忍”。不难理解,前者具体,侧重实物,《孔雀东南飞》有“蒲苇纫如丝”句(“纫”通“韧”,柔软而结实——教材注),“蒲苇”便是具体物;后者抽象,侧重精神。马克思一生与各国政府、资产者不懈斗争,毫不动摇,其精神应为“坚忍不拔”。况且《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注释:“坚忍:坚持而不动摇:~不拔的意志。”可知译者的笔误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就在与本文同单元的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出现了“坚韧不拔”一词。

中学教材及其参考书应当起到科学示范作用。然而《讲话》及《教师教学用书》却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不应该。既已出现,就必须及时纠正,否则会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家璇.中学语文新教材疑难问题百家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章志德.这样的安排该怎么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构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9,(1).

[4]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篇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述哀 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 发现 参加

颂德 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教案点评:

篇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篇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文实际,确立教学的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理解。

①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了解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②画出本文承递性的词句及过渡性句段,理清本文思路,并画出有关指代性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完成全文结构图。

2、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和把握本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论证思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特别是《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学读一读。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难点

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语,深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其崇高的人格。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本文篇幅不长,但文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学习之前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提两点要求:

1、粗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自主扫清文字障碍。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同学可以在小组内研讨,协作解决。如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共同解决。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有所感,亦可加注旁批。

(二)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可任选以下一种方式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想大家肯定是很熟悉马克思的,但不知谁看过马克思的著作没有?在美国,《共产党宣言》是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的。《马克思的自白》中的一些话,看看大家是否与伟人“心有灵犀”:

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温柔。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优点,讲不出自己优点的,让同桌帮忙找,比如爱笑——善良,多愁善感——文学天赋,目的是为了增强自信)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您最讨厌的缺点?奉迎。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您喜爱的颜色?红色。(请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还要说出其原因,目的是明白颜色的象征意)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同学们,从马克思的回答中,我们走进了马克思的心灵世界,可惜这位伟大人物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好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去更全面的了解他。(2)由《少年先锋队队歌》导入。

这首歌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我们熟悉吗?下面,我们就跟随伟人恩格斯来了解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

(3)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分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1844年在巴黎相见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两位历史巨人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40年,建立了伟大的革命友谊。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演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勇闯语言关

(1)了解悼词的特点。

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为死者举行的葬礼,哀悼者给死者家属亲人安慰的话往往是——节哀顺便(故作停顿,让学生说出)。假如我们给这些人写篇悼词,必须涉及到(故作停顿,让学生说出)——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也就是“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2)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在预习过程中经过研讨仍未解决的知识问题。

同学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同学共同解决。

3、问题探究

学生阅读文本,独自思考,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这里给学生一个空间,突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点。课标解读

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老师除了担当引导者、帮助者角色以外,和班上同学一样,同时也是主动参与者、协作者、学习者、探究者。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研讨专题

1、整体把握内容(展示学生画得好的结构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生前伟大贡献的高度评价。了解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就必须细读第2段,它是全文的总纲。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2)运用承递性词语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如第2、6段是过渡段,2、4、5、7、8段用了承递性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讨论:在第2段中,作者先说了“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再说“对于历史科学”,而在后面,作者却先写理论,后写实践,为什么?

明确:和演说词有关。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

第6段是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难点。这段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第二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见解”“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那种品质和精神。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第8段“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指代词、关联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

2、揣摩语言

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词句: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自己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得睡着了。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后,明确:详细交代时间,一是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二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难忘的时刻;三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包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突出强调“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不用“去世了”“走了”“与世长辞”,而说“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方法点拨:本段中我们主要选择了表时间的词语、使用修辞的词语进行揣摩,“替换法”是揣摩语言中常用的方法之一。(2)“不可估量”“空白”“不久” 明确:“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方法点拨:揣摩语言离不开外部环境、内部语境,“联系法”是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3)“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 明确:“繁芜丛杂”的本意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的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4)“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的可感可见。方法点拨:这里我们选择了对比性的词语进行了揣摩,抓关键词语是揣摩语言的捷径。(5)“衷心喜悦”“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点拨:本句运用了层进强化词语,如果仔细揣摩它们,句意便清楚了。(6)“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7)“尊敬、爱戴和悼念”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尊敬、爱戴和悼念”就更不能调序了。反复咀嚼,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

方法点拨:通过揣摩语序,进而揣摩语言。“调序法”是揣摩语言的又一常用方法。教师总结(1)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一定能够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学说,但你们也一定会敬佩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而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2)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学们可能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可能还会有许多的问题,不过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思维真正打开了。最后,我想赠送给同学们一段话。

在座的同学们大概是十五六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我给大家读几句,作为老师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用毕生的努力、奋斗使他在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方面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用投影出示马克思的图片)我们应该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发挥的重大指导作用。让我们与恩格斯一同深情地祝愿:“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布置作业

篇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

究竟该怎么讲这篇文章呢?我以为一者无非是形式上的。其一, 这是一篇悼词,就悼词的特性,我们要弄清生者如何悼念死者———无非是追述死者的平生事业与道德成就,恩格斯就是这么干的。他把马克思的一生定位为两种身份:思想家与革命家。作为思想家,马克思为人类思想贡献了他的两大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作为革命家, 马克思领导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其二,语言表达的艺术:本文语言可谓简洁的典范。要在一篇短小的悼词里概括马克思这样一个大人物的一生,难度是极大的,但恩格斯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有赖于恩格斯本人的思想家特质。作为思想家,恩格斯把马克思放在人类解放的宏阔历史背景上,于是,他得出了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那么悼词只要简述其革命成就即可;把马克思放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流动画卷里,那么,他就意识到了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那么,悼词自然要宣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贡献。 看, 简洁就是这么做到的。 这并非语言成就,而是思维成就:直抵本质的思维是简洁的,他决定了语言的简洁。至于修辞的运用, 这属于小道,但也并不完全基于语言天赋,而很大程度上基于作者对悼念对象的深厚感情。比如, 他不说马克思死了,而是说他永远地睡着了,停止了思考。这样的修辞, 其感染效果非常明显, 盖因这修辞本身就是作者对马克思之死的痛惜与遗憾。可见,为文需要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感自会寻找到适合这种情感的语言修辞以及特定的表达方式。

然后就是内容上的。事实上, 内容的讲解与形式的讲解也不可分开。比如对语言简洁的探讨必须要谈到马克思的两种身份以及他在这两种身份上的相应贡献。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可以毫无疑义完整地按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把他的这两种身份与几大贡献毫无保留地认可并给予恩格斯一样的赞美呢?我以前的老师是这么做的, 现在网上的所谓优秀教案与课堂实录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不论是以前的老师还是现在的老师,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恩格斯发表的这篇讲话是在一百多年前,但历史的洪流是不断奔涌向前的,1883年之后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可以被跳过的吗?这一百多年天地间发生的沧桑巨变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对马克思的学说和历史意义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吗?例如,由马克思发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遍规律, 昭示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而由此带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社会稳定,民生安稳,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在民众心中蔓延滋长。不过,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上层建筑的落后常常让人们观赏到“我爸是李刚”之流、各种奇葩炫富之举、丢人丢到国外的诸多行径,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难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短板。

篇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艺术手法分析

下面从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来简要分析其中的妙处,以使同学们能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高妙的修辞运用

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显得高超而精妙。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讳饰、拈连、借代、比喻等。

1.讳饰、拈连

讳饰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方便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形式避开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拈连就是从甲句中信手拈来一个在习惯上只与甲事物相关的词语,恰如其分地用于乙句中,使其与乙事物发生关系,且自然贴切,天衣无缝,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却又毫不牵强。

比如文中,恩格斯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不直接说出马克思逝世了,而是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这里就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不是一般的因感情的需要而用的,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同时也表明他临死前仍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勤奋工作。

此段文字中还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2.借代

所谓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本文作者在文中就多次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第二段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代指马克思的逝世给后人造成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是后人无法弥补的,更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恩格斯说:“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3.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似的某一点,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本文中,恩格斯多次使用比喻辞格。第四段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时他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把剩余价值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说:“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诽谤的言行很多,但却十分无力;二是将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形象的表现出来。

总之,作者通过以上修辞手法的妙用,既避免了直白忌讳,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更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景仰和深情悼念。

二、常见的考点撞击

考查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的例子在高考试题中也比比皆是,此处略举几例。

例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5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报秋》)

文段节选:“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分析 试题考查到反复辞格的作用,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例2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创造宣言》)

分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问中“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的受教育者成才。

近几年高考中,关于修辞的考查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仅在2002年春招出现过,其他年份均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除和上述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外,还往往与句式仿写、语言连贯、扩展语句结合起来。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3 请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2005年高考山东卷中第24题)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最后一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分析 本题是考查比拟句的仿写,根据例句句式的特点再为“关爱”选择其他比拟对象,组成与例句相仿的句子。参考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例4 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9题)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联对下联的能力,也属于仿写题,涉及到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句式要完全一致,包括字数、词性;二是内容要统一,尽量要正对;三是修辞要恰当。参考答案: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另外,扩展语句中也常考到修辞的使用:

例5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青春是人生的鲜花,_______,______。青春_____,_____,拥有磐石般的坚贞。

分析 文段的隐含要求是构成比喻。第一段要构成暗喻;第二段喻体要作定语,其中心词是描述“青春”特点的形容词。参考答案:是生命的瑰宝,是纯真的结晶;拥有激流般的热情,拥有梦幻般的憧憬。

针对上面的各种考查方式,我们在修辞备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只注重概念,重要的是要我们正确判断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要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修辞考查呈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表达的趋向,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三、及时的强化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歌词,完成(1)~(2)题。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片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1)歌词中借用的诗句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______》。

(2)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

2.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写两个比喻句。

例句:一个教室,就是一座幸福的殿堂。

一个教室,_______;一个教室,_______。

3.仿照例句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_________彷句:______女儿是母亲的镜子,________,________在女儿的眼中,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唤回了她,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人间四月天。_________。

4.请用夸张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不超过35个字)

草地上的雾特别浓而且湿。

扩展为: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红豆吸余鹦鹉粒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D.暗香浮动月黄昏

【参考答案】

1.(1)枫桥夜泊(2)比拟、对偶

2.就是一只人才的摇篮;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3.学生是老师的成绩单,在学生的通知书里,老师找到了他,事业成功的快乐。

4.草地上的雾特别浓,又闷又热,仿佛随意朝空中抓一把,都能挤出水似的。

篇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2.学习恩格斯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课下可能都读过一些名人传记,今天我们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传记,这就是弗·梅林所写的《马克思传》。在阅读这部传记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多媒体显示)

二、课文讲析

(一)学生默读课文,划分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之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统一认识。(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1—2段)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第二部分(2—7段)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高度评价。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二)重点学习

问:第一段中,谈到马克思的逝世,用到逝世、去世这样的字眼了吗?为什么?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没有。作者不忍心用这样的字眼。作者用了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已经是永远的睡着了,这在修辞上叫讳饰。

问:马克思是在哪里逝世的?是在床上吗?正如我们的成语所说,是寿终正寝?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在安乐椅上,不是床上,这说明马克思在临死之前还在忘我地工作着。

问:第二段第一句对全文来说,在结构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第二段是全文特别是第二部分的一个纲,第二部分就是围绕这个纲展开的。

讲:第三段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讲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我们在政治教材上所学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政治教材上用了哲学术语,我们感觉抽象一些。可这里,恩格斯说得多容易懂啊!真是深入浅出。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自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Ⅱ讨论:恩格斯是如何对马克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评价的?同桌、前后桌讨论,各抒己见。

边讨论边明确:

以退为进手法。(多媒体显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叙述之后,恩格斯说:“甚至只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展,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在叙述之后,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对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到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时,恩格斯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类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Ⅲ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教师巡回解答。Ⅳ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Ⅴ能力迁移

一般同学总觉得悼词对写作没什么帮助,其实不然。作文如果是文体不限,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悼词这种形式来一点黑色幽默,有谁又会说这不是创新呢?高考中已经有人这么做了。2005年高考,山东是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作文,有个聪明的考生写了一篇《悼父亲》,获得了满分,我们不妨欣赏。

悼父亲

阿拉巴迪:

我亲爱的父亲,您知道吗?今天巴勒斯坦成千上万的民众来参加了您的葬礼,因为您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亲爱的父亲,在您的葬礼上,人们也纷纷向我,您最喜欢的女儿表示敬意,要我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我怎么说呢?巴勒斯坦要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如果说这是您奋斗的目标,那么我继承。但是,您奋斗的方式,我不赞成。

您携带炸弹,偷偷潜入以色列,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您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弹。您知道吗?在您灰飞烟灭的同时,上百名以色列平民也失去了生命。我要说,以色列平民不是和我们一样居家过日子的人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仇恨?他们是无辜的。可现在他们竟这样走了,要知道他们也有慈祥的父母,也有心心相印的妻子,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忠诚正直的丈夫!由于您的一颗炸弹,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一切,您知道吗?难道您在行动之前,没有预见到这一些?

我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老百姓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就是和和美美的过日子。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以色列坐在谈判桌前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呢?想一想,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不是持有这样主张的人吗?他为了我们中东永久的和平,竟遭以色列极右势力的暗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要知道,以色列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拉宾,而是有千百万拉宾。理智的分析一番,我们就会知道,靠人体炸弹换不来和平,只能是火上浇油,换来的是以色列的强烈报复。久而久之,我们两个民族的积怨会越来越大,更加不利于和解。有句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什么一些人就是不懂得呢?

当然,我在这里发表这些言论,会被一些人斥为异端,说我不配做烈士的女儿,说我背叛了巴勒斯坦。即使这样,我还要说,靠人体炸弹换不来中东和平。只有坐在谈判桌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才会有双赢的局面出现。

我的话,您听到了吗,我亲爱的父亲!别人如果不了解我,但愿您能够理解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的主张符合巴勒斯坦民族的利益,和您的终极目标——建立巴勒斯坦国是一致的。

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

您最最喜欢的女儿:凯迪丽莎

2005年3月24日

【评析】

这是一篇悼词。作为悼词,多少年来,历览高考优秀作文,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在阅卷的时候,千篇一律的文章看多了,也看烦了,突然见到这么一篇文章,阅卷老师眼前又怎么不会为之一亮呢?应该说,选择没人选择的悼词写,也是一种创新。

就文章的题材而言,选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在我们电视上是天天亮相,算出镜率的话,应该是蛮高的。但在考场上,以此为题材来写文章的,恐怕也不是很多。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把触角伸到国际题材这一块的时候,我们涉及了,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文体与众不同,题材与众不同,就文章内容而言,又扣题非常紧。这样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作业布置 1.解释词语之后造句(1)豁然开朗(2)繁茂芜杂(3)卓有成效(4)永垂不朽

篇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

1.下列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悼(dào)念诅(zǚ)咒肤(fū)浅豁(huò)然开朗 ....

B.嫉(jí)恨立即(jí)驱逐(zhú)卓(zhuó)有成效 ....

C.诽(fěi)谤勒(lè)令估量(liàng)意识(shí)形态 ....

D.闭塞(sè)空(kōng)白忠(zhōng)心纷繁芜(wǘ)杂 ....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走出峡谷,眼前便豁然开朗。....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

3.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

A.虽然但是以至而且

B.虽然可是甚至并且

C.即使可是甚至并且

D.即使但是甚至而且

4、下面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作者恩格斯,普鲁士(后称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物种起源》。

C.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指出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发现,其中主要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还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D.马克思,普鲁士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代表作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5、从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更“古”了,________(①但,②而)却不能说他们不属于现代,不能说他们不属于未来________(③因此,④因为)他们的思维具有最强的“历史穿透力”________(⑤并且,⑥从而)对未来展望也最远,最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6、写出你对下列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

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7.第2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

8.从全文看,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

A.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B.先提马克思贡献最大的方面。

C.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层层深入。

D.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9.概括的说“两个发现”是什么

第一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10.“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6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于加点词注释...

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

“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D.“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

2.C

3.D4、D(《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5、①④⑥

6.(1)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空白”一词即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也是恩格斯当时心境的准确表达。

(2)“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引导读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了解马克思这一发展的伟大意义。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说明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真正来源,所以一切研究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找到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正确道路,所以用“豁然开朗”赞美这一发展的划时代意义。

7.A。

8.A。

9.第一个发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

10.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上一篇:YTB-60B计量油桶泵厂家十大品牌-上海阳光泵业下一篇:极短歌歌词与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