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4-05-25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精选8篇)

篇1: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王 盈

我们都知道,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在课堂。新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以探究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则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下面就结合个人的实践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四种基本课型:

1、新授课教学。

2、复习课教学。

3、实验课教学。

4、综合实践课教学。每一种课型的有效教学设计都有它自己独到的方法。这里着重探讨新授课探究式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新课的引入设计。

新课引入的设计方式有很多,这里初步小结了12种:

1、观察和实验引入新课

2、实例引入新课

3、小故事引入新课

4、物理史料引入新课程

5、导言引入新课

6、巧编笑话引入新课

7、错误经验引入新课

8、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9、引申扩展引入新课

10、描述情景引入新课

11、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12、提问、质疑引入新课。这么多种引入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当然是灵活的加以选择,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不多,连两幅较大的插图在内共一页纸,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前面第八章第1节“力,弹力”中已经研究过。要研究的就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书上只是用举例推理的方法,讲述了物体受平衡力和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有效的引入新课呢?请看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故事引入,将自己乘车去某地时,车子行驶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拐弯等情况,编成故事,再配合动画展示,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二: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物体受到力时将怎样运动呢?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三:实验导入,首先教师出示一只排球,并把它放在讲台上,接着从讲台上将排球水平推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参与,谁愿意轻轻将排球抛给老师,并问:你抛球时用力了吗?老师推球时也施力了,说明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四:魔术导入,教师先展示一只乒乓球,并请学生检查没有问题,然后播放音乐,同时快速将一根很细的透明细线用透明胶带一头贴在乒乓球上,一头贴在教师手掌心,然后配合音乐表演乒乓球听着教师的口令上升,下降,向左,向右等运动,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好像浮在空中听从老师的指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激趣导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经过实践及操作反思,不难发现1、2两种引入太过平淡,不能立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第3种引入设计是学生参与式实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实验虽然有学生参与,但本身过于平常,没有新奇性,不能起到震憾效果,第4种方案,将魔术引入物理课堂,有很好的激趣效果,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魔术本身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其次这个魔术与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有联系,但学生往往会将探究的注意点集中在老师是用什么特殊方法不接触球就使其运动起来的,其引入新课的有效性不高。

方案五:放礼花弹引入。

第5种方案,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激趣作用效果显著,学生得以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其次,礼花弹施放的过程紧扣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同时,教师提问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了课前设计的预设效果。

新课引入的有效性分析:分析以上几种方案,新课引入的有效设计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

2、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能否引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4、能否促进新旧知的转化,5、能否增强课堂的诗意,6、能否活跃课堂的气氛等等。

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开拓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需借助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创设物理学习情景,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心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机,才能自觉地启动思维,迫切而主动地将矛盾转化为问题提出,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发现有待于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把“幽默”、“诗意”、“发散”的课堂教学艺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变得快乐起来。

二、进行新课设计

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等等。

(一)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如下几点要求:

1、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不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重视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4、多样化的概念教学形式和途径

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降低了对概念应用的定量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要求 ;

2、多处对概念的定性说明不再给出统一严格的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的含义;

3、增加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

4、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

为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般而言,物理概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2、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I、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力?

(2)提出体验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1:学生体验实验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海绵变形。

2:学生体验实验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同用手推的小球发生一样的现象。教师举例:机器代替手也起到提、推、拉、压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起到这一作用。

3:学生体验笔脱手。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巩固应用,加深理解,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一只巴掌拍不响”,进一步理解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课堂现场氛围,比如上公开课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然后再次热烈的鼓掌,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一只巴掌拍得响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强调启发式教学——变教为诱和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强调体验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适用于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出的概念教学。如:压力、压强、浮力、熔化和凝固、杠杆、功等概念。

II、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密度”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由如何分辨不同物质的体验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进而进行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设计并进行实验: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得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自然的引入密度的概念,进一步教学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出示密度表,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

由于

1、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问题性。

2、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3、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所以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实践了课标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的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关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规律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观察与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很适合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讨论探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设计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Ⅰ、提出问题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以下几种:运用观察,引导比较,指导推理,实验体验等。

下面我们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案例是这样设计的。

1、用灯光隧道引入新课后,组织学生活动:大家的桌上也有镜子,照一照,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过渡: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我觉得„„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提出问题,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之间关系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体验:请学生分别靠近正常工作的电熨斗和其导线

2、教师过渡:你感受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提问:感受到„„,我想到了„„。

再如:探究“速度”时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举高到相同高度,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将放手,你想知道什么?

★第三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体验提出问题,比如,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的。

1、体验活动:叉鱼比赛

2、活动中你有哪些疑问?

3、学生提问。

再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射击比赛。先用激光灯直接射向靶心,再用激光灯对着平面镜照,看谁还能准确的击中靶心,结果老师胜出,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些什么?

★还可以根据旧知提出问题。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中,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在已知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情况下,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时,在已经得出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的基础上,问学生你有哪些疑惑?

Ⅱ、猜想与假设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要为学生猜想创设必要情境。

2、指导学生猜想要有根据。

3、要引导学生对实质相同的不同猜想进行归类。★猜想与假设环节实施步骤:

1、搜寻事实、经验、直觉

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探寻与之相关的现象、事实、经验、资料、仍至学生的直觉等等。

2、归纳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找出共性内容或特点。

3、形成假设。

根据分析,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组织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独立思考。

△比如,学生猜想大小纸锥谁先着地?学生猜大的先着地,教师可以提出: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再如,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桌上的镜子照一照,再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进行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如果太多可以进行整合,或有选择的验证其中的部分猜想。

Ⅲ、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研究对象包含的物理量

2、弄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明确研究的方式:定量、定性、比较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步骤:

1、指导学生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量

2、确定实验器材

3、设计实验步骤

4、设计实验数据、现象记录表格

△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猜想时,首先学生小组讨论,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像距和物距,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及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用玻璃做这个实验,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教师也可以在揭示虚像概念时,有意识的演示确定虚象位置的实验从而降低学生在设计时的难度。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二是如何消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小组交流确定方法,做三次,收集三组数据。这样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再如,探究光的反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猜想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反射角与入射角,然后小组交流确定最佳方案。

Ⅳ、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实验交流要求

2、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3、注重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及时指导

4、实验时间要保证

5、指导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步骤:

1、提出交流要求

2、根据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充分实验

3、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本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指导帮助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并抓住典型类型为交流作准备。

Ⅴ、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2、教给学生必要的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策略。

归纳法: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出共同点提炼结论;

推理法:分析数据或现象找出其趋势推广趋势至理想化;

比较法:根据表格对比直接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常见结论的形式:

△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与论证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指导学生分析三组数据,不难看出每一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从而归纳得出结论。再如分析与论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首先指导学生看电压的变化情况,再看电流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电压增大时电流也增大,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小组讨论后会发现,存在正比关系。

Ⅵ、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检验过程是否合理

2、要指导学生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3、要指导学生改进探究实验方案

4、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估及教师评估的方式。

其实科学探究的评估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应该特别注意及时性原则。如,当学生提出探究方案时,应及时作出评估,这样可以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适当的修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的给以评估,及时反馈和指导修正探究方案,以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当探究的结论得出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精神以及探究方法、技能甚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在探究活动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太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等。

Ⅶ、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设计:

★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展示探究过程。

2、要指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质疑。

3、要指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探究方案。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原则,也应将它运用于探究过程的始终,从而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且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设计都要完整的包含这七个环节。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实践

★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

1、必须紧扣并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

2、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

3、必须难易适度

4、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

5、必须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特性

6、作业必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比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故事的形式出示一幅画,大师的失误,学生很感兴趣,讨论很热烈。

2、虽是一个常见题,但却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速度”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海洋里游得最快的动物旗鱼,天空中飞的最快的动物雨燕,碰到了一起,它们都说自己是速度之王,并为此争论不休,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怎样裁决?谁愿意试试,为了快速裁决出结果,你可以升格为裁判长,需要几名助理裁判及他们的任务由你决定,开始!这道题改编自3W的第2题,其实质就是3题计算题,如果不加以改编,直接呈现给学生,导致重复计算,有效性不高,换一种设计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更体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力与运动关系”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传气球”游戏做完后,问学生游戏过程中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练习的有效性很高。

四、课堂总结的设计实践:

★课堂总结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学生是课堂总结的主体

2、要指导学生从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总结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

4、教师要把握全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的首席,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才是有效。

五、课堂拓展延伸的设计实践:

★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充分认识STS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所选的STS内容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主要内容。

2、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整合

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及科学世界的内容。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

3、根据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方式

4、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比如:“平面镜”的拓展设计:设计实验,将两块平面镜互成90度放置,将一物体放置在靠近夹角的某一适当位置,观察成像情况。然后逐渐减小两块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像的变化情况,最后两块平面镜平行放置,观察成像情况。再将其中的一块平面镜换成玻璃,观察成像情况,说明这就是灯光隧道的工作原理,再问为什么老师制作的灯光隧道展示的效果比你的好呢?想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课后继续探究。

△“速度”的拓展设计:在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同时激发兴趣,课后查资料,了解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速度之最。下节课交流。

篇2: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激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提高,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评价主体双向化

1.正确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我在拓展练习中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姓名2.“我”表现的孔雀美丽吗?3.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优美歌声,体态律动,器乐伴奏等多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学生对自我的表现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就应逐步建立。

2.积极的学生互评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简单的评价”的要求。同学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高自我审美、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进行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组表演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小组名称2.表演投入3.合作默契4创作有新意5.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建立了他们自己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孩子们开始能以欣赏的眼观去评价,态度显得积极主动,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3.平等的师生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教授《幸福快车》这首歌曲时,有位学生跟我说这首歌原来是首英文歌曲,歌名叫The Walkers《Sha La La La La》,后来由徐天填词,张宏光编曲孙悦翻唱的,我马上对他说“你的知识面真广,比老师强,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让全班同学给予他赞扬的掌声。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二、体现评价过程的生动化

1.把握评价的良好时机

评价贯穿音乐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教育契机进行评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1)把握评价激励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随时扑捉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从教师及时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把握评价引导时机

音乐是一门非语义学科,正如“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学习歌曲《小企鹅》时,教师加了一个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活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活动,个个都化身为可爱、调皮的小企鹅了,最后,凡是参与创编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了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2.彰显评价的语言艺术

(1)表扬语言――生动具体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让学生清楚“好在哪儿,怎样好”就会大不一样。如“你唱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音唱准就更好了”“你的动作真优美,像只美丽的小孔雀!”“你的思维真敏锐,提的问题很中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认可,内心倍感自豪,而问题的具体化,也让学生可操作,有的放矢地改正,从而信心倍增。

(2)暗示语言――恰当得体

音乐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激励的作用。

(3)批评语言――幽默委婉

海茵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例如在学习《踩雨》这首歌曲时,学生在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时演奏得大声而有力,看到此景,我先用手捂住肚子作痛苦状,然后用伤心而疼痛的口吻说:“唉,今天的铃鼓可挨了一顿狠揍,看来回家要贴膏药和服止疼片了。”听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即都减轻了演奏的力度,伴奏的效果也好了很多。实践证明,幽默委婉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改正缺点。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1.鼓励为主,挫折并存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鼓励、赞赏的评价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而挫折性的评价,对于个别过于自信的孩子以挫折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评价。不过,在设置挫折评价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掌控。

2.尊重差异,弘扬个性

音乐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所以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如学生学完一首歌曲后,我将学生的表现划分四个等次进行评价,A等:必须唱准音高节奏,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B等:基本能按音高演唱歌曲,C等:节奏或情感方面能表现好一项,D等:敢于演唱,针对他们的条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的我都给他们“优”,但有一个统一要求就是每位学生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种有效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丰富而且是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篇3: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影响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播体,学生作为接收体,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激情越高,与老师互动多,教学内容就会挖掘得越深入、细致; 而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则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因此两者之间是循环互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的。

从学生方面看,作为接收体的学生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呢?根据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情绪的影响。学生会根据作品类型、内容、作者、情感色彩等进行学习选择,感兴趣或喜欢的则能积极主动学习,相反遇上不喜欢的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2.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创作的音乐作品无法深入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根据古典音乐作品来展现音乐意境, 也无法深刻地理解作品传达的旋律节奏,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肤浅苍白。

3.受理解深浅的影响。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在交流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贴切描述作品精髓和个人感受,影响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性和文化素质提升。

4.受流行歌曲的影响。由于歌曲行业的迅速发展, 使歌曲水平良莠不齐,其中很多流行歌曲,尤其是易理解、易传唱的口水歌曲深受学生喜爱,导致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大受影响。

在教师方面,作为传播体的教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忽视学生兴趣。教师在教程设计和教学开展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忽视因材施教。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差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教材分析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或者千篇一律。

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

音乐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感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引路人”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学方式为手段,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做到有效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提高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例如,学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音乐作家的创作背景,也不能大篇幅地分析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变化,这样僵硬的讲授式教学是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的。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好表现,参与激情和参与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时,让学生根据作家的创作背景去积极感受音乐的情感导向,去触摸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去分析作品中使用了哪些乐器,去归纳音乐的主题旋律和精髓。学生的感受肯定会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

2.优化教师语言

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师的语言风格是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的影响点,优化的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知,既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传导情感的媒体,既是授业解惑的工具又是教学艺术的形式,因此新课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作品欣赏满怀期待。

例如,欣赏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时,教师通过对画家哈尔德曼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音乐,再通过对其中美术作品的形象描述,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想象、联想, 等学生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十幅艺术作品的具体形象时, 再把音乐分散打乱,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感情色彩猜测所对应的美术作品。这样的即兴测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音乐作为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表现内容也纷繁复杂。要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音乐水平,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准确提示, 让学生和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和《楼台会》的旋律都是优美而伤感的,但是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又是有分别的,学生很难进行准确分辨。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形象诗意地解说,让学生体会到《长亭惜别》表现的是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其旋律是缠绵委婉的;而《楼台会》表现的是肝肠寸断的分别的痛苦,其音乐情绪是悲惨苍凉的。由此可见,这些乍听上去相似的情感表现在细微中所传达的感情色彩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互动和共鸣,只有真正地融入作品,并随之起伏,才能更细致地理解音乐神韵。

4.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教材内容始终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外环境发展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丰富。课内课外教学结合模式是教师音乐教学上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设计,这种有效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在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例如,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电影、电视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影视中有很多和影视主题相配合的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影片内容和学生一起观看,让影视的画面感、故事感和人物感带领学生快速进入音乐状态,而且这种实际情景的结合还能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话剧演练,学生要想演好他们作为主角展现的话剧,就必然会对音乐作品深入分析和理解,追求每一段旋律的精准感受,而在整个排练前后,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也贯穿其中,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5.激励学生主动创造

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舞蹈, 器乐等,而随着青春期的发展,个人思维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创造性也将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在学生的创造性表演中发现不足,纠正不足,帮助学生在快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在改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深入音乐进行感受,还能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给音乐配舞,大家可以一起边跳边学习,边跳边感受,把音乐作品带来的真实感受通过肢体语言形象表达,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能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激情,又能与作品融为一体。这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

6.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要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师生角色转化,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路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刺激学生的参与度和激情;其次,教师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不仅对课内知识了如指掌,还要涉猎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丰富知识架构,在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中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灵活设计教学形式,实现互动教学。

篇4: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35-0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吃穿住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其中,初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要求我国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实际,全面发展我国的初中音乐教育。本文就现今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解决当前不足的办法等方面着手,希望对于有关部门有积极作用。

一、我国目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现状

1、教学率低

目前在部分学校中因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落后,存在音乐教学不被重视的现状。也有的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而只是简简单单地带领学生欣赏几首曲子而已,这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有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根本不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刻意地将自身的看法强硬地赋予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及时的解答,教学效率低下。

2、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不重视(而音乐教学是促进初中时期学生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一般只会采取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不会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忽视如何利用音乐课堂来创设教学情境)这大大阻碍了我国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热度以及延缓了我国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不齐全

教师对课本教材中的曲目情感挖掘欠缺,不善于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但是在音乐课的情景创设中,教师缺乏良好的驾驳能力,在归纳与总结能力方面,有待提升。教师的基本功仍待提高,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示范教学,学生无法直接从教师处获取情感传递,导致学生在歌曲演唱和表演时缺乏情感的表达,以至于演唱的曲目枯燥乏味。部分音乐教学活动只流于形式,并未深入的进行审美体验挖掘。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不足,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致使部分学生无法体验音乐,无法获取良好的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多媒体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但是由于音乐教学过程中缺乏审美性,在实施中,虽然做出了细致的安排,却因缺乏感情变化,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另一个版本,以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音乐课堂显得异常生硬。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让学生理解、熟悉音乐人文,体验不同作曲家的经历、生平,大量的文字填充,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部分音乐教师取代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有教育实验表明:教师与学生的发言次数比值是1:5。教师不仅注重对音乐作品的引导,而且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师生交流应略少于生生交流。若教师取代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会迎合教师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走入误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解决当前不足的相关措施

1、优化教师语言

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师的语言风格是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的影响点,优化的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知,既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传导情感的媒体,既是授业解惑的工具又是教学艺术的形式,因此新课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作品欣赏满怀期待。例如,欣赏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时,教师通过对画家哈尔德曼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音乐,再通过对其中美术作品的形象描述,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想、联想,等学生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十幅艺术作品的具体形象时,再把音乐分散打乱,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感情色彩猜测所对应的美术作品。

2、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音乐素养

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艺术首先要懂得的就是欣赏,如果教师自身对某一作品研究不深刻、欣赏不到位,那又如何能够带领学生去欣赏呢?例如,湘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曲览胜》一单元中,独奏的名曲有德彪西的钢琴独奏曲《月光》、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比才的长笛独奏曲《卡门》,交响乐有《兰花花的故事》和《蜜蜂过江》。在对独奏曲《月光》的欣赏中,教师不但要对德彪西及他的曲风有充分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贝多芬以及他的音乐风格,才能将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进行对比,经过对比欣赏之后,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有限,对音乐的理解不足,在讲授过程中只是简单的介绍曲作家之后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将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音乐知识,只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其次,音乐不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达到与教师的感情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乐知识。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老师大胆创新,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文婷.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 曲亮亮. 基于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 北方音乐,2015,05:1.

篇5: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音乐学科专题总结

黄堡小学

唐媛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那么,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从哪里来呢?

一、从学生日常的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笔者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课间常常喜欢做一种拍手游戏。游戏时,他们边拍手边念口诀,如:“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两个穿新衣„„”这是小学生在课间常念的一种游戏口诀。这些口诀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于是,笔者想到将它们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如教学生记常见的八分音符以及附点四分音符时,把这些口诀和音乐中的节奏联系起来,有效地化解了枯燥的节奏训练和学习,学生一会儿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二、从课堂的表演中来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引导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笔者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体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表演形式,都可引入到课堂中来。

三、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本领中去进一步探索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如,在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新增加了一种乐器——排笛。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中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都感到很开心,拿到手就用自己想的方法,“演奏”着谁也听不懂的旋律。在刚开始的两周,笔者没有让孩子带乐器进课堂,而是引导他们认真复习了以前课堂中熟悉音符的位置和时值。与此同时,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节奏,给音符找家,这样,简单的旋律就产生了。孩子们把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整和起来,学习吹奏自己创编的旋律,学得可带劲了,个个都争当班级的“排笛之星”。

四、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中来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因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比如,教学一年级《有趣的声音世界》这一单元,在教会孩子们演唱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歌曲后,笔者神秘地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耳朵倾听老师是在模仿什么声音,是用哪种打击乐器模仿的,比比谁的小耳朵最好!笔者在钢琴的一角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分别模仿雨声(沙球)、马蹄声(双响筒)等。孩子们为自己能够听出乐器声音而雀跃不已。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想想这种打击乐器还可以怎样去演奏,如铃鼓除了敲击它的鼓面还可以摇一摇,等等。笔者把多种打击乐器都摆在桌子上,让孩子们选出最合适的打击乐器为学过的歌曲伴奏。小小的打击乐器被笔者和孩子拿来在课堂上大做文章,发挥了它的最大教学力量。孩子们越学越开心,越玩越热闹。这些刚入小学的孩子们通过这堂音乐课的学习,通过这些叮叮当当的打击乐器,一下子爱上了小学的音乐课。

五、从教学后的及时评价中来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音乐学科成绩的评价应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的评价,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表扬,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非常注意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分层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不仅涵盖课堂上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对音乐情感、速度、力度、节奏等的把握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以及音乐课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的态度和程度(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过程中配合程度等)。对个人或集体(小组)评价奖励的形式有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小印章等,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在乐器教学中,笔者选出每月的排笛之星来担任本组的小组长,负责组里成员的排笛课后学习、指导的考核等,再由教师在课堂上抽测。在评价中,充分考虑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出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

六、从及时反思中来

一堂音乐课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教师的教后反思。教师对反思结果若能及时处理,对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十分有益。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有助于及时发现自己在语言组织水平或音乐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若能进行自主训练,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提升。

在未实施“反思性教学”前,我们总以为每节课的效果都很好,而实施了“反思性教学”后,才发现教学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学”改变了原来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反思性教学”的效果。“反思性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实施一反思一实践”的过程,它所发挥的效果是螺旋式上升的。相反,对于一个从不反思的学生和教师来说,他的发展一定是缓慢的。

篇6: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有效性的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重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当前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依旧遵循着应试教育的模式,要么认为音乐课是为了给学生放松,要么在音乐课上进行音乐史知识的普及,对音乐欣赏和审美涉及非常少。本文将讨论如何提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审美性确立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

作为一门艺术类科目,音乐与文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化课带给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智力发展和审美发展方面取得平衡。因此初中音乐的教学不仅仅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娱乐课程而存在,它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发展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提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音乐的审美性确立为教学总目标,缩减音乐教学中的功利意识,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进行音乐教学[1]。

二、打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音乐是人类历史最早出现的艺术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音乐分散出了很多的分支,从种类可以划分为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从乐器又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等……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在对音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因此教师需要向学校和教育部门申请购置教学所需要的乐器以及高级音响等,打造适合进行音乐学习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展开情景教学

随着对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正在逐渐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收音机等相对单一的播放器,播放相关音乐片段,所造成的效果是比较差的,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不仅有了更好的音乐播放设备,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增强音乐的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开展情景化教学,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享受最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恰当的讲解和提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找相关电影或者纪录片,按照音乐的节奏对电影或纪录片进行剪辑,使二者对事件的呈现表现出一致性,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电影的提示对音乐的表现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让学生进行实践

实践练习是掌握一项技能最快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环境开展实践课程。首先,教师在播放完一首音乐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凭借记忆复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复述时学生可以采取哼唱或者打拍子的方式,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乐器演奏。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寻找歌曲的主旋律,在寻找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再次播放该音乐。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到音乐的主旋律之后,教师开展最后一步实践。如果是一首唱歌课,教师可以选择该方式教学生进行演唱;如果是一首纯音乐,教师可以选择哼唱、为音乐谱词或者让学生进行弹奏。通过实践练习,学生对该音乐的领悟能力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该教学流程,让学生对该音乐进行演唱练习。

四、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共进

音乐的种类是多样的,教师在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时应该从全面发展的角度选取相应的音乐。例如民族音乐表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交响音乐则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选取多种多样的音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材积累,从而提升学生对不同音乐的鉴赏能力。其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音乐知识的广博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音乐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各种音乐的关注程度,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进行个性化培养。

五、结束语

篇7: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书

1、选题依据论证(是否是十一五延伸课题;是否是引进课题)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分析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是近年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题研究,将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如何将这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效整合“课堂有效性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并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符合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究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这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它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

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强调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⑵提高学习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面对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⑵关于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只有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才能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⑶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检验教学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⑷关于学习评价。《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①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②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③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取得进步。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教育专著、资料汇编及大量的期刊杂志。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

当然,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及调整。

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参与兴趣浓厚。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建立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教学模式。

5、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⑴成立课题小组。⑵申报立项。⑶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1.6~2011.8)

⑴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⑵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⑷组织开题论证。其成果形式为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

⑴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⑵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⑶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⑷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⑸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论文等。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实验报告。

4、结题阶段(2014.1~2014.3)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6、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8: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思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时, 我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使用, 缺少对学生专业课的耐心以及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兴趣等等。

(二) 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目前,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不重视。而音乐教学是促进初中时期学生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 所以, 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 忽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一般只会采取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 不会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往往忽视如何利用音乐课堂来创设教学情境。这大大阻碍了我国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热度以及延缓了我国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缺乏完善的课堂教学方案

在完善教育制度的过程中, 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问题。例如, 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分配不均匀以及没有一体化的音乐教学管理制度等等。所以, 随着音乐课程不断被广大人们所重视, 解决目前我国所出现的初中音乐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二、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一) 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重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研究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最基本的原因。第一, 初中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 一定要注重对于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检验。尤其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 一定要安排应聘教师“实验上课”, 设置实验小课堂, 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音乐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让教师回答, 从而提高教师上课过程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第二,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要按照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提高。第三, 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 了解班里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及声乐的练习方法, 从而结合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 教师也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案。如多媒体教学, 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氛围。

(二) 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在进行分析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的过程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 按照学生独特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 解决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所产生的疑惑。首先,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要按照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进行教学, 全面了解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不能对于所有的学生都一概而论, 这是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其次, 教师要按照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抛弃传统型音乐教学的缺点。同时, 教师要根据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注重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采用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环节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 学校也要注重对音乐教学进行一定的宣传。音乐是我们人与人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所以, 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同时也要注重使用音乐和创造音乐,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三)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教师要重视分析音乐课题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 注重课堂过程中的情境教学。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所以, 我从以下几点来着重分析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第一, 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案,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音乐技巧的使用以及理论知识的了解, 并着重强调: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案来进行强行灌输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技巧, 应该运用科学性的音乐教学方案来教育学生学习音乐, 培养其兴趣, 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艺术性以及创造性等等, 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真正的乐趣以及兴趣。只要让学生先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第二,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创建教学情境。以八年级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青春舞曲》为例。在上音乐课之前,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件。课件内容要多注重对于音乐学习的技巧以及音乐学习内容的制作, 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同时, 也要让广大中学生对于国内外音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解。特别注重我国从古到今音乐的发展史, 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史,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本身的知识内涵, 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 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教师应多选择图片教学和视频教学, 让学生多看一些著名的音乐剧, 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操,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思考力。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关键的因素。

(四) 建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首先, 学校方面, 要注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 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另外, 学校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 对音乐教学方面也要进行一定宣传。其次, 教师方面, 要分别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优化教学方面等来分析如何建立一体化课堂教学方案。指导思想要从音乐教学的利弊入手, 且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对于音乐的看法以及音乐的兴趣爱好, 才能“对症下药”, 制定合理、科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案。另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音乐思想的宣传, 让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与音乐融合。而且, 在优化教学方面, 教师要重视从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学、音乐专业技巧等方面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教师要关注国内外初中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以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目标, 吸引学生热爱音乐课堂以及音乐。最后, 在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时, 教师应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 吸其精华, 弃其糟糠, 并借助国内外音乐教学的先进方式, 加以融合, 就能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音乐教学越来越重视。所以, 音乐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下, 音乐课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康佳琳.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J].中华少年, 2015 (11) .

上一篇:水土保持方案下一篇:更新观念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