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2024-04-30

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共9篇)

篇1: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1.存在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根深蒂固,忽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急着赶进度,抓成绩。

存在问题:

1.1 学校的实验设备很齐全,平时的实验开出率却很低,上面来督导时,理化生教师们都忙着造假,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1.2 其实老师们也很想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担心赶不出教学进度,初二物理每周只有两节物理,落下成绩怎么办?有时出现了做实验的还不如背实验的成绩好。于是出现了“学生实验”被教师的“演示实验”所替代;如果时间再紧,干脆不做实验了,于是又走上了老路;我们理化生老师们,也有很多的无奈。

1.3 怕麻烦、图省事,不愿做实验。

一节课45分钟,有的实验10分钟做不完。

2.应对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要高度重视:

教学要放眼学生发展的未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应该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开好、开齐实验。

反思这些年的物理教学,也算是非常的敬业,备课非常认真,从不用现

成的教案,走上课堂,有时就是一种享受,可回想起来也有那么几次,上午完

课后感觉疙疙瘩瘩的,自己感觉也不是那么满意,原因就是讲的多点,学生动

手实验的少点。有个别时候还留下点“小尾巴”就下班了。

对于多数数教师都觉得不好接受的课题,我总是反复推敲,采取各种方案并进行比较。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上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记得以前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感觉时间很近,今年我来到了实验室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先引出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然后再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体会一下改变受力方向的方法。几分钟就解决了。仔细想想,你烦烦地讲,可学生听进了多少?还不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经历一下。

再比如说讲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你烦烦的讲步骤、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的步骤,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为什么不把??嗦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呢?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才会克服惰性思想。

(二)增加政府投入,增大督导力度,增加实验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

目前在实验教学设备方面确实投入了很多,上级督导的也很频繁,就是

对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培训的力度不够。每年“研课标”、“煮教材”、“论教法”活动很多,相比之下实验培训的机会少点。

1、充分发挥教研联合体的作用,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考查、比武。

加大教师实验技能培训的力度,让每个理化生教师都得心应手。

2、一年一度的实验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给每个老师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学习契机。

前段时间,我去当教师实验技能大比武的评委时,发现教师的实验水平差别很大,在有些实验的细节方面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如:天平游码的,没有用镊子拨动;在移动游码的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刀 口。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没有点燃蜡烛就调节了“三心”的高度。

3、通过举办各级物理实验研讨会,提供物理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从而相互促进。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并且措施到位。

要从根本上根除“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

从根本上改革对教师评价的机制。教师的考核不再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评

价的方式,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要再以成绩论英雄。这也

是我们理化生老师想“放”又不敢放的一块“心病”。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想法很好,改革了中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加

大实验的考试比重,希望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足够重视。最近几年的中

考中,实验题占30分左右,而计算题才占20分左右。如从明年开始,理化

生实验占了一百分,和政治、历史等科目等值、等级。

建议:

1、改革考试的内容:

我们的教学目前还是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因此中考、高考的命题

趋势,决定了我们教学的基本思路。因此要真正使实验教学走上正规,制度

保障是关键,并且要真正落实到位。

可以在考试的内容上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管填空、选择题都完全可以用实验题的形式来考查,完全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的知识点。考查的实验内容要避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一些必须学生亲身体验才能答好的题目。

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进行克服?

你是怎样探究的?围绕过程、方法来考查。

例如: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可以避开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等题目,取而代之的是,将10欧的电阻换为20欧的电阻后,下一步怎么办?如何设计一张实验的表格?实验过程中得不出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结论,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等等。

2、改革评价教师的制度:

不只是看成绩,重点看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满意度。

3、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创新:

多进行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成绩突出的在中考中可以予以倾斜。实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进职等方面予以倾斜。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4、改革上级督导的方法,加大督导的力度。

不要流于形式,完全可以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考查,足以说明。

(四)克服教师、学生的惰性思想,千万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

1、为了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我把演示实验尽量上成学生实验;上完课后我总是把器材留在教室几天,再让学生多练一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做一遍。

2、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在讲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情况下能够磁生呢?

一般学生能够围绕下面三种情况:

(1)导体在磁场中静止不动

(2)导体在磁场向上、向下运动;

(3)导体在磁场向里、向外运动;

然后我又提出还有没有请他情况呢?小组探究后,我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补充:

(4)导体在磁极外侧斜着向下运动;

(5)导体不动,让磁铁向右或向左运动

通过这几种情况的实验,让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有了明确的认识。

3、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要善于挖掘学生潜能。

去年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获实验创新大赛省二等奖。

4、建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

19班的高翔同学对物理饶有兴趣,讲了电和磁以后能自己拆装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并进行实验。他还能想到用电动机带动小灯泡发光,这对一个初二学生来说精神难能可贵。于是让他担任了初二物理兴趣小组的组长,带领同学们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到实验室活动。如:对教具的改进,自制土电话、潜望镜、小孔成像等装置,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阔了学士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习惯。

5、加强实验引导,力求惜时高效,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老师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在实验方法上给予全方位指导,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通过各种考查手段促进、加强学生实验,让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篇2: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云南省昭阳区靖安乡中学

虎发平

摘要:把抽象的电功率的两种计算(一种是通过定义来的,即:P=W;另外一种是伏安法测电功率的计算,t即:P=UI)通过演示实验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能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电功率;定义;伏安法;实验

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这一内容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电功率概念的建立;(2)额定功率;(3)伏安法测电功率。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电功率的定义与伏安法测电功率在教学中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不能把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定义与伏安法测电功率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电功率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学过后,学生知道了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与通电时间(t)的比值可以计算电功率;也知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U)与流过用电器的电流(I)的乘积可以计算电功率。但是,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给出的内容是W=UIt,所以P=W=UIt=UI。这个内容是糊弄了大部分的学生,但是老师和好点的学生也发现,在tt讲电能的时候我们给出了电能W=Pt,因为P=UI,所以W=UIt。这就出现了电功率和电能之间相互推来推去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找不到好的切合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困难。

对于定义公式P=W和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公式P=UI来说,其本身就是电功率的两种计t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从理论上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的接受十分不利,教师的教学也变得很困难,电功率还是始终还摆在抽象的位臵。换个角度来看,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就是知识的切入点。笔者经过实践,发现P=W和P=UI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它的t切合点,学生对实验过程要比对推导过程感兴趣得多!现就整个过程做如下归纳:

(一)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初说电功率,许多同学都会感到陌生,那么在讲电功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220V,15W”的灯泡和“220V,100W”的灯泡在照明电路中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学生都知道并且能马上回答“220V,100W”的灯泡要比“220V,15W”的灯泡亮。接着再问,既然“220V,100W”的灯泡在照明过程中比“220V,15W”的灯泡亮,为什么有的家庭却只选用“220V,15W”的灯泡?学生也能够回答是为了省电省钱。这里就可以向学生说明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用电器多少瓦实际上说的就是用电器的电功率,电功率对用电器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设问之后进行教材上(物理八年级下册41页)的演示实验。先如图1把“220V,15W”的灯泡连入电路,在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几位同学数出2分钟内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再如图2把“220V,100W”的灯泡连入电路,让学生在观察灯泡亮度的同时仍然让几位同学数出2分钟内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实验表明,在工作过程中“220V,100W”的灯泡要比“220V,15W”的灯泡亮,并且在相同时间内“200V,100W”的灯泡让电能表转过的圈数也比“220V,15W”灯泡让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多,也就是说电功率大的用电器连入电路电能表转得快意味着消耗电能也快!所以我们说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这里还应该着重强调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并不等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这个问题可以举例解决,如,问学生是不是“220V,100W”的灯泡就比“220V,15W”的灯泡消耗的电能多?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比较这两个灯泡消耗电能的多少要看这两个灯泡是不是都在工作,工作时的电压和工作的时间是否相同?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这个问题就不能比较!至此,电功率的概念基本建立。

(二)电功率的定义。有了电功率概念的建立,不等于就定义了电功率。学生知道了电功率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但不知道电功率是怎么确定的。所以电功率的定义的教学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的处理应该考虑和后面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先简单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虽然人教版的物理教材中把速度的内容放到了电功率的后面,但是学生对速度的认识早在数学内容中涉及到,学生是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的)。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是用物体的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比值来表示,即V=S。同样,电功率既然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t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那么我么就可以像定义速度那样用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和消耗电能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来表示电功率,即P=W,也就是用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t来表示电功率。此时,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在演示实验中利用电功率的定义式P=W来测电功率。如图3所示,把“220V,100W”t的灯泡连入电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测量过程。让一个学生数电能表转动的圈数,另

外一个学生用秒表计时,可以测量电能表转动10圈所用的时间t。笔者所用的电能表表盘上标的是“3000r/kw·h”,根据测量结果可以算出时间t内灯泡消耗的电能(也就是电能表转10圈所代表的电能)

W,即

3000r3.6106JR=10(3.610J1KWh),电能WW6计算出来就可以用P=W来计算这个灯泡的电功率。t实验可以多找几组同学进行数据测量,这样有助于

学生对电功率定义的理解。实验的数据可能因为电压的原因与灯泡标的功率不相符,这正好给教师讲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埋下伏笔。通过实验能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电功率的定义有深刻的认识。

(三)把P=W和P=UI通过式样联系起来。t在上述测量的基础告诉学生除了根据定义公式P=W能够测量电功率外,在实验室中我们还t可以用电压电流的乘积来计算电功率。这里的实验任然用“220V,100W”的灯泡,但是由于学生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不能在照明电路中使用,所以只能用万用表来替代。如图4 所示

选择万用表相应的档位和“220V,100W”的灯泡串联到电路中,测量流过灯泡的电流I;再按照图5选择万用表相应的档位和“220V,100W”的灯泡并联到电路中,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U。测量后让学生求出U与I的积,再和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做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了通过P=W可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P=UI也可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这样t的操作过程学生最容易接受,也省掉了那个抽象的推导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都达到了双赢!

由于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照明电路的电压,很多老师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意做这样的演示实验。对于教师来说安全的问题应该能够避免,如果连这样的演示实验都不敢做,那电功率的教学就没有办法落到实处,那还让学生怎么学好?

参考文献: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篇3: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一、诵读口诀, 激发写字兴趣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认认真真地练习写字, 是一件非常枯燥而无趣的事情, 而且不如其他的学习那样能很快获得成效。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创编一些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掌握写字要领的口诀,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领悟, 掌握字的写法。

如在教学“枫”字时, 可以按照其字形特征, 创编口诀:“左偏旁, 窄又长, 左窄右宽瘦让胖, 做人如同写好字, 同学相互多谦让。”再如, 教学基本笔画“长横”的口诀是:“写长横, 起笔顿, 收笔顿, 左低右高才平稳”;教学“竖撇”的口诀是:“写竖撇, 要好看, 先写竖, 再转弯, 出撇像个豆芽尖”;教学“卧钩”的口诀是:“写卧钩, 真容易, 轻到重, 笔弯圆, 往上钩, 像小船”, 等等。上述这些口诀, 语言儿童化, 节奏明快, 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学生们口中诵口诀, 心中悟笔法, 手中写笔画, 心、口、手并用, 很快就掌握了写字和写笔画的要领, 大大激发了写字兴趣。

二、授之以渔, 夯实写字基础

传统写字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想写好字, 先得掌握执笔方法, 写好基本笔画, 把握字的基本结构。这是练习写字的基本步骤。基础打扎实了, 到了一定的程度, 认识的字很自然地就会写了。

如在教学“硬笔的执笔”时, 教师可向学生教授“四字”握笔法:“捏” (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 离笔尖一寸) , “托” (中指第一节托住笔杆) , “垫” (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面) , “ 靠” ( 笔杆轻轻地靠在虎口处) 。再如, 写基本笔画“斜钩”时, 让学生学会口诀:“斜钩可以斜不可以倒, 又直又弯要钩上挑。”可怎样才能做到“斜而不倒”呢?可让学生在田字格左半格或右半格中练习, 从半格的左上角起笔, 对准右下角行笔, 至右下角后延右边线向上出钩。像这样在田字格中练习斜钩, 让孩子大胆拉长, 加强力度, 是避免“力弱身弯”的好方法。又如, 在教学“间架结构”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控整体。中年级学生要一部分一部分地组合写, 掌握字的间架结构。高年级学生要一条一条地提要求写, 强化字形分类。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三、反复强化, 培养写字习惯

良好的写字习惯既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课后作业, 一手漂亮字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信心。然而,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比较难的。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 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激励、赞美、示范、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 寓教于乐,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例如, 当学生准备写字时, 教师可让他们一边念着坐姿口诀“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一边调整自己的坐姿;开始书写时, 让他们一边念着握笔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老三下面来帮忙, 老四老五往里藏”, 一边检查自己的握笔姿势。这种利用口诀教学儿歌的方法, 可操作性强, 学生们也喜欢。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篇4:怎样将学生的读与写落到实处

关键词:读与写;实处;朗读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而作文又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想象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训练基地。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较好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我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阅读课文中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只不过第一学段在前面加了个“学习”一词,排序在第二位;第二学段没有添加词语,排序在第一位;第三、四学段加了一个“能”字,排序仍在第一位,可见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现在,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不够重视,教师没有沉下心来钻研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在听、说、读、写中,往往听说喧宾夺主,而读、写放到次席。也就是说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没有真正地把读文重视起来,最多读正确、流利便算合格,至于怎样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不想费这个力气。于是教师没能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感染力,读出课文中内在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导致学生在读文的时候平淡无奇,没有感情投入,读出感情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我们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

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从读好一个词組、一个句子开始一直到整篇文章。对各种语气的读法教师要指导到位,对各种句式的读法教师要成竹在胸。如,比喻、排比等句式的读法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甚至是强化训练。

对于一些能特别表达事物特点、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或段落,教师备课时要切实感受,借助相关资料深入挖掘、借鉴,探讨、尝试最佳方法进行指导朗读,以期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些课文的构句、构段、构篇很有特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读好的同时及时进行写的训练。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教师把难度再加大一点,让学生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个开头、结尾。学生不但不畏难,反而情绪极为高涨。“唰!”“唰!”“唰!”很快就把开头、结尾写完了,且写得相当不错,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痛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大段。你看,写得多好哇!开头是这样的:“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唯有童年时代发生的那件事特别有趣,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结尾这样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一想起这件事来就直想笑,因为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不,学生已经学会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要写中间部分就容易多了。

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学语文要靠积累,靠反复的语言实践,要靠扎实的语言训练。如,《桂林山水》在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时,运用了一组排比句,充分体现了排比句的节奏美,读起来流畅,有气势。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它的朗读指导,学生就会很难体会到漓江水的特点,领略不到漓江水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画面、读出感染力,美美地品读,甚至范读,在学生读出味道后,教师顺势一领:如果将静、清、绿后面修饰补充的词语去掉,效果会怎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这一训练为朗读桂林山水的描写埋下充分的伏笔。如此训练才能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把那些属于氛围、情调、气韵、神采一类的因素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仿造本文的写法,把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景物写下来。这样读写就做到了有机结合,把读写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篇5: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邓庄中学宋伟伟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法即评价问题已经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衡量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各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多方面潜能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已进行了一段时日了,到底结果如何,落到实处没有,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有的地方虽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必须达到什么等级学生才有资格升上高中或重高等,但在整个大的考试评价制度没发生改变的今天,升学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又有谁会牺牲学校的前途而去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呢?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将何去何从?答案是肯定的。迎难而上。到底怎样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我作为一个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目的及意义

1.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过去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评价通常只靠班主任写评语的办法进行,致使学生之间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的优劣很难比较。素质评价为德育工作者测量和评定学生的表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

2.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和诊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更加明确的工作方向,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于肯定、否则给于否定,这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起到社会导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3.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检验和改进,借助评价,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情况,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是评价结果判断的关键。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基础课程的特点,按照社会对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我们的学校管理

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对课程的考核,目前主要采用百分制的考试方法,每个课程都有一次或者两次的考试评定成绩。考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虽然我们在提倡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没有体现出综合素质的考核。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指标矩阵,将期末考试成绩、网络学习和自测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研究报告、小论文成绩、竞赛成绩、出勤表现成绩都纳入其中,并通过讨论确定矩阵元素中各个指标的具体取值。通过归一化处理、一致性检验得到同层次组合权重。最终的权重就作为总成绩的评定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体制建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

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同时特别要强调被评价对象的自评,即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2、评价的方法原则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

(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4、评价的功能

一定要突出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充分评价出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特长,学生的潜力和学生的成功。不能把结果作为排序和奖惩的主要手段。

5、评价内容的表述

宜采用定性叙述,等级制、星级制和鼓励性的评价措施。要承认差异,强调个性,重视特长,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学生以肯定。如A为优秀(Excellent),B 为良好(Good);C为通过或及格(OK);D为还需要努力,还需要上来,意为不够及格(Come On)四类。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定性的描述,以鼓励和提希望为主,让学生容易接受。

6、评价机制的透明度

评价不要搞得太神秘,使学生产生恐惧和不安,评价的整个机制应该增加透明度,无论是评价的主体,内容、时间、方法,结果和它的运用功能都有应该增加透明度,以使学生配合,支持和参与。

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不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是也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因为新的评价体系中,注重了过程和能力的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把能力评价的过程明朗化、程序化是实现人才能力评价的重要过程。在评价体系中吸引学生参与,对课程实现能力培养给予了重要的帮助。

三、要全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

要真正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不是一句空话,要付出大量而艰辛的劳动。因此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认为在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努力提高教师整体待遇,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让教师成为大家都羡慕的职业。

一是创新模式,强化培训育人才。本着“按需培训,学用一致,促进成长”的原则,创新队伍建设的载体,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起多彩的舞台。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开展“四心”教育活动,引领教师关爱学生、诚待同事、忠于事业、感恩社会。

二是创新思路,优化配置用人才。以激发教师活力、提升职业幸福感为目标,完善资格准入、合同聘任、职称评聘、考核评比等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合同管理”,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建立起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营造出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

四、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健全的制度为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否落到实处,也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行,制度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改革要从根本上获得突破,需要政府保驾护航,破障清淤,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机制和外部环境。

1.政府及社会要确立“绿色升学率”的概念。所谓绿色升学率,就是在合理利用、保护和提高学生、教师、社会健康储备和生命活力前提下所实现的升学率,换言之就是有利于保护和增进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升学率。教育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律令:在将学生培养成人、教育成才的同时,必须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健康储备,并努力增进其存量,确保其源远流长,永续利用。现在出现的某些学校的优等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跳楼自杀的现象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是悲剧,决不能让它重演。

2.政府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在升学、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仅仅依靠家庭、学校来推进素质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是在招考聘用人才尤其是公务员时,把学历仅是参考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示范性学校是政府办精英教育行为的必然结果。我们期待优质教育资源使用出现平民化的回归。三是学生高考中考报名施行社会化。在升学率上,学校之间就失去了可比性,学校里素质教育的进步可能就会少了许多羁绊,减轻许多压力,使学生相应地轻松起来。

3.教育考评宜淡化分数。要想让学校、教师放开手脚去搞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消除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当前学校和教师不是没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而是担心在以升学率和以教学成绩为主的考评中落后,从而影响学校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和效益,因此,尽管有

良好的愿望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得不忍痛割爱,违心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如果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在学年考评中淡化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将学校的办学秩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学校科普、体育、音乐、美术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评的主要依据,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素质教育也许就能有效地得到实施。

篇6: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

篇7: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摘要】物理实验既能让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在我们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实验探究优势,尤其对初涉物理的初中生应加大实验探究教学力度,加强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关键词】 观察能力 实验探究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利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物理问题总是从观察、实验入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最后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形成物理理论。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利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应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

一、培养学生物理观察思考能力

观察是研究问题的基础,我们要注重观察和发现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注意这些现象的产生及引起变化的条件,思考它们变化的原因。观察是研究物理的入门向导,没有观察就抓不住现象,就不可能发现规律,深入了解研究物理规律。例如,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礼堂吊灯的摆动中提出问题,认识了摆的等时性。生活中有大量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如对萘加热熔化过程,先是温度不断上升,等到一定时间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为什么保持不变;把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向前吹气,纸条为什么会向上飘起呢等。所以说我们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现象,了解现象,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能否达到观察的目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水平,所以在具体物理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坚持细心,有目的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表现为对物理实验探究及现象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对实验探究现象,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来,培养他们自觉、有目的、细心、持久的观察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做活各种实验探究(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尽可能为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营造出生活的物理情景,例如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习中[案例]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本演示取一只小杯子,灌入水,把一根小塑料管A插入水中,然后利用另一根塑料管B对准A管露在水面外的管口处,向B管中吹气,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他们通过现象的观察了解物理知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观察,深入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留意写物理观察日记,写物理日记可以促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周围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从而善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近年来,我们班学生通过观察在日记中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化雪时比下雪时冷?为什么冬天大多数人穿深颜色衣服而到夏天却又穿浅颜色衣服?下雪时路上结冰,为什么人比平时容易跌倒?等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多,并在老师的指点下对一些问题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做出科学的解释说明,通过记物理日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感到学习物理的趣味性。

其次,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既能整体观察又能够多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地去观察,而且还能结合物理现象分析其原因。例如[案例]在讲物质的升华和凝华问题时,常做一个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被加热的固态碘慢慢有紫色的碘蒸气,当不加热一会又发现出现了黑色的固态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注意现象中的一些细节。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现象,而且提高了观察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善于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表明观察者的观察已很细致全面,并能勤于思考,这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观察实验探究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变化条件后?还会怎样?如在“研究冰的熔化”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是什么?观察冰在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是否吸热?状态如何?温度如何变化等,通过观察获得冰熔化的特点,使学生对冰熔化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并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予以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这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态度和观察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又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操作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手段与方法,而探究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操作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兴趣。所以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几乎一切物理概念和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形成和建立,没有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实验探究操作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但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只为应试而教不注重实验探究教学,有的认为,做实验探究不如讲试验,因而教出的学生只是会用笔“写实验探究”而不能用仪器做实验探究的“空头理论家”“高分低能”便孕育而生,以致于家里灯不亮,排除故障是保险丝坏了,却不会安装打电话找电工的笑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操作能力,除了实验探究课堂开放于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让学生进入角色,有目的观察过实验探究、探索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探究”和“课外小实验探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如:潜水艇等。并且不定期的开放实验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对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能力

物理现象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因素对物理问题的具体影响,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控制的观察和测量。因此,在实验时要要正确的操作和使用物理实验仪器。为什么一些甚至连字不识的菜农却能熟悉的使用戥子、台秤?而我们的一些中学生,初三毕业的学生,用秤称出物体,却不知是多重,量出体温却读不出数。这是因我们用的太少,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室的基本仪器主要是测量仪器有: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筒、弹簧秤、密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等等,都是学生必须准确熟练掌握的基本仪器,对这些仪器的基本性能,读数和操作方法等,都是掌握。在正常的教学中,要把这些仪器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际的测量工作,这样在经常使用中,不知不觉掌握领会了某种仪器的使用。这样一来,使同学们对温度 计的使用原理注意事项,读数掌握的非常透彻。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善于找出每一个物理现象的特点,又要善于抓住相关现象的共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生毕竟还比较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懒惰性和依赖性,尤其表现在一些困难生中,怕动,大多数是一个组中几个固定的同学做实验,其他人做旁观者,等着实验数据出来抄一下就结束。还有的女生直接让男生帮助做一下,就当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严格要求,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在动手安装和组合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那么该如何培养生动手实验探究能力,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商讨。

第一、将分组实验里固定分配任务转化为互换式任务。传统的分组实验是,同学们明白题意就设计一个固定实验,分组将每个同学的任务固定,做出结论就可以。但是我认为,这仅仅锻炼了个别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而对于那些计数的、观察的、读数的等同学就失去了亲自操作的机会,所以今年来在我的实验课中,我让组员们互换任务,重新实验,这样就锻炼了每个人的操作能了,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变传统演示探究实验为分组实验探究,提供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初中物理书中,真正的学生的实验探究只有15个,大多数是演示实验探究,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而传统的演示实验探究,大多数采用教师“边解边演示”,学生在座位静听静观的方式。这种方式教师传授知识手段对学生观察能力,尤其是操作能力的培养,约束了学生思想与行为。而“变传统演示”为“分组实验”即又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眼、口、手、脑”等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或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演示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实验探究为学生实验探究,并且根据实验探究装置复杂程度操作难易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客观实验探究设备条件,可分别采用“协助教师式”“教师协助式”“分组指导式”和“全面指导式”(具体适合对象与作发这里不再阐述)

第三、变封闭式实验室管理转化为开放式实验管理。我既带课也管理实验室,在实验课上我发现同学们的操作能力不是很好并且互换时因为时间关系也有的同学根本没时间亲自去做就下课了,还有,一般实验室只有在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才开放,使得学生对实验探究室有种神秘感,一听说到实验探究室上课就非常兴奋,认为到实验探究室就有玩了,上实验探究课就是为了玩,使得实验探究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因此,我就尝试着将管理实验室的规定改变了一下,打开实验室大门,向学生开放,在实验桌上放上不同的实验探究仪器,让学生自由选做其中探究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便乱来,安排教师在一旁及时指导,释疑,并且每一个实验探究桌放置一张硬纸板注明此桌上实验探究的目的,步骤和思考题,让学生做完实验探究书写实验探究报告和心得体会。经过一年的试验效果真的很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了,也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8:从学生角度谈怎样学好初中物理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学生不能视而不见, 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马路上的汽车, 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为什么大油罐车拖着一个长长的铁链?怎么用学到的光学、力学、电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夏天游泳时, 中午感到池边的水泥台很烫而水不热, 晚上感到池边的水泥台比较凉而水不凉。联想天气预报, 内陆城市气温温差大, 而沿海城市气温温差小。关于沙漠气候, 还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学习了比热的知识, 就能解释这些问题了。观察红日东升, 夕阳西下, 夜晚仰望星空, 想一想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为什么星光闪烁不定?划破夜空的流星又是怎么形成的?只要他们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也应该向科学家那样,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乐于观察思考。留心处处是学问, 培养同学们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同时要培养同学们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要做到有目的的观察, 不然, 很多常见的现象都会“视而不见”。还要培养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 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并敢于发表意见与别人讨论。

二、勇于实验, 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学生应该勇于实验, 乐于探究,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物理学家观察到小刀碰盘子发声后, 马上回家实验;敲盘子声音连绵不断;用手一按, 声音停止, 但手感觉有点麻。经过反复研究后, 高兴的说, 发声要紧的是振动。11岁时写出文章, 论声音。我们的同学也应自觉主动积极去实验探究。我们也用实验探究大气压的作用。杯子倒进红水。 (半杯水倒置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探究中, 同学们应该积极参与。比如, 有的同学主动给老师提出, 水应装满;有的同学大胆质疑:如果水不满结果如何?老师作实验回答学生的问题, 半杯水盖上纸片需要注意的事, 在实验中, 同学中应仔细观察。仔细看, 流出一些水, 撤去手向上的支持力, 水和纸受重力而不下落。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后, 同学们应分析推理,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在实验中同学积极活跃, 还提出振动一下, 转动一下, 老师操作, 半杯水不下落, 推理得出, 内部气压小于外部气压。设计实验, 验证推理, 事先, 杯底扎个小孔, 用胶布堵住, 撕去胶布, 水落下。说明空气进去, 使杯内气压变大。水才下落。杯底的小孔和茶壶的小孔类似, 都和大气相通。总之, 同学们应该大胆积极的参与, 就会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学习物理, 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 还必须动手实验探究。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探究, 才能证明你的设想是否正确。实验探究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重要的方法。走进实验室做学生实验时, 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分析概括总结能力。实验、探究可以是课内的, 比如我们在学校做的一些物理实验, 在课外同样也可以探究。

三、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 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说明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 对于初中生来说, 联系实际, 首先是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大气压处处都有, 所以大气压处处有用。挂衣钩贴在玻璃板平面上, 可以挂东西, 这便是利用了大气原理。总之, 我们要引导学生处处用学问, 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

篇9:谈怎样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个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均有很大的帮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既能获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具有能开发出新的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这个来源于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现实中学生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所以传统的教育观是十分错误的。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循循善诱,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不拘泥于一切传统的观念,以彻底的创新精神革新了旧有观念,建立了相对论,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杰出代表。我们在物理教学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意识。

⑴ 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通过“火箭升空”的图片,让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火箭是怎样升空的?火箭*什么力量升空?火箭升空时为什么有浓烟产生?等等,然后再限定条件(如从能的转化情况来看)让学生具体提出问题,学生会立即提出:火箭升空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再如:学习“电压”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本所配的章首语,并看章首图,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电压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要注意及时表扬。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实际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冬天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夏天打开冰棍纸后为什么冒“白气”?在学习光现象时提出: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⑶ 教师的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密切联系的揭示,无不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不作学生的主导者,做学生的朋友,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

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强调的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目标之一。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然而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

⑴ 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如: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如:探究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可以是家庭开放性实验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观察水中筷子的折射情况等。通过近一年来的物理教学探究实践活动,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发现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一是要组织好学生实验,如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问题,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正确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

⑵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例如: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不同的水果电池,并测量其两端的电压,既通过实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大部分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学生分组进行。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丙负责观察,最后共同分析总结。或不同学生负责在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丙观察,第二次乙操作丙记录甲观察。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⑴ 实验探究中,抓住良好时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师要及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认真记录时间和温度,将数据画成图表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和存在的误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5.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式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学不断深入下去。

⑴ 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如针孔照相机、指南针等。同时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吸墨水时为什么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后才能吸上墨水?挂衣钩是怎样贴在墙上的?这样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⑵ 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后,组织学生通过对自行车实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说出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独立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适当改变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仪器等,要求学生在原有实验认知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设计,体验失败到成功、片面到全面、错误到正确的过程,运用新的实验方法来设计新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⑴如初中物理第一册学生实验《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一节实验中,在学生进行完实验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拓展,每个实验桌上准备好一个小蜡块,提出问题“如何测出蜡块的密度?”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得出此实验的要点在于解决如何让蜡块象小石块一样没入水中(因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让学生猜想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来得出结果。再比如提出“如何正确测出小砖块的密度、海绵的密度怎么测?”等诸如此类问

题,供学生展开讨论探究。

⑵《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学生实验中,教师提出“五分硬币的直径怎么测?”“一张纸的厚度怎么测?”“乒乓球的直径怎么测?”“学校操场的周长怎么测?”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并验证。在学生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中,教材任务完成后,教师可提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什么有关?”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让学生改变所挂勾码质量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上一篇:志愿服务经历下一篇:去其他学校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