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24-04-09

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通用7篇)

篇1: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煤炭学会及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 的工作定位,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1248品牌工程活动”为载体,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简要总结并提出2008年的工作思路: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大做强学术论坛

4月11日,在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组织了代表煤炭行业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200余名代表听取了洪伯潜院士等8位专家做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特殊凿井技术、矿井地质、安全高效开采、巷道支护理论、选煤技术发展、矿山机械安全装备研究等多个技术领域,受到与会者热烈关注和好评。

把培养一线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举办了第二届煤炭生产一线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濮洪九理事长亲自到会就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创新作了重要讲话,150余名35岁以下的煤炭生产一线科技工作者到会进行了科技创新经验及成果的交流,提交论文200余篇。会上评选出2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80篇优秀论文,为一线青年技术人员搭建了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对促进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7年10月,举办了“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来自国内外近150位瓦斯治理领域顶尖级的专家出席了会议。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中国同行研究交流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瓦斯治理技术、探讨瓦斯治理的新趋势,共同分享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最新成果并参观了淮南矿业集团现场。这次会议促进和搭建了国内外瓦斯治理技术的合作平台,将推动煤矿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国内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并精心组织报道了这次国际会议。

一年来,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创建“品牌学术会议”,在岩石力学、经济研究等专业委员会已初见成效。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51个,国际学术会议5次,有8848人次参加,征集论文2999篇。有的专业委员会利用到会专家的优势,专门在学术会议上安排国家973项目汇报研讨会、新产品评议和“难题技术会诊”,扩大了交流范围,收到良好效果。多数会议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煤矿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历年出版的论文集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山东、湖南、福建等省煤炭学会和十余个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和表彰。

各省(区、市)煤炭学会紧密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和学会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福建省煤炭学会主办了2007年闽苏赣皖湘煤炭学会学术交流,到会5省代表139人,择优提交会议论文149篇。湖南、河北、云南、安徽、福建、山东等省煤炭学会,淮南矿业集团、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团体会员单位,贯彻落实“科教兴煤”战略,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论坛讲座等活动,并取得了成效。

二、普及煤炭科学知识,为提高煤炭行业职工科学素质服务 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工作,结合煤炭行业实际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把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作为重中之重,会上表彰了6个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11个优秀宣传单位。

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省煤炭学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如:开滦集团公司科协以科普志愿者的形式把科技人员组织起来,科普工作非常活跃,集团上下建科普橱窗200余个,布设科普展牌916块、出科普版报121期,并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报纸、电视台、局域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江西省煤炭学会制作100余幅大型图片进行巡展,影响大、效果好。

学术性月刊《煤炭学报》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已成为煤炭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07年《煤炭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共发行12期,约12000册,发行英文版4期,在EI(美国工程索引)检索率达到99%。

科普性月刊《当代矿工》以“传承矿业优秀文化,推动矿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矿工最根本利益”为定位点,不断优化期刊内容,体现出《当代矿工》杂志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设立的“安全你我他”、“安全卫士”、“班前安全小故事”等栏目受到广大矿工和基层单位的欢迎,全年发行共144000册。

三、认真组织科技评价、科技成果鉴定、举荐优秀科技人员,推动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我会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共同组织《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2007年接受全行业科研、高校、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406项,由学会专家库遴选聘请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评出煤炭科学技术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00项。

按照《中国煤炭学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所属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组织专家完成了“煤矿用安全控制新型化学材料研制”、“EBZ150TY型掘进机”等15项成果的技术鉴定工作。

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自获得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后,每年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和交流经验。一年中承担并完成了“肥城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等7项鉴定任务,科学、公正地为政府部门解决了难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2007年,煤炭学会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科协《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研究与修改建议》课题;正在承担《煤炭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的课题。

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的委托,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推荐工作。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工程师卫修君、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康红普博士获能源大奖,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等10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一批团体会员单位大力举荐专业人才,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经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煤炭学会推荐,该公司1人获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2人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14人荣获河南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四、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成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2007年4月召开了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60余人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到会。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煤炭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198位、常务理事61名,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聘任了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副秘书长。同时,对优秀工作者、先进集体和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大会认真审议通过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学会新的章程,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会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大会组织学习了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大会举办了学术论坛,一些先进单位还进行了经验交流。中国煤炭学会是中国科协学会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项目承担单位,07年修订了《中国煤炭学会改革方案》,依据该方案制定学会换届方案和选举程序,明确理事的任职条件,实现理事会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分布结构。对理事会试行以竞争为基础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更换不符合条件或工作发生变化的理事,增加选聘煤炭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建立并完善“中国煤炭学会秘书长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术会议质量考评指标”,在每年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学会每两年组织考评并进行评优活动。对专业(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实行竞争优选机制。

按照学会改革方案,理事和委员实施动态管理。为有利于学会开展工作,全年增补调整理事2人。凡因退休、调动、不参加活动、不缴纳会费等原因,根据单位意见,专业(工作)委员会调整解聘委员22人,增补委员26人。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

继续发展个人(专业)会员、资深会员、团体会员,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2007年由省级学会发展个人(专业)会员1300人,由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发展个人(专业)会员559人,重新登记1462人。推荐资深会员、经常务理事会审定批准有68人(总计373人);根据单位申请,常务理事会审定发展团体会员2个(总计53个)。

学会和分支机构为会员或委员订发专业杂志,传达技术信息,寄送生日卡、贺年卡。开滦集团公司科协开展争创“模范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活动,集团各级科协组织向党政部门传递科技人员诉求信息75件;举办科技工作者联谊会24场,1197人次参加;订购科技图书6148册,科技期刊274种,拓展了对科技人员的服务面。一年来,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开展有强有弱,发展不平衡,少数专业委员会组织活动影响力小,不够重视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缺乏多种方式和有效载体;民主办会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与地方学会的联合与交流有待加强。这些都是今后需要着力改进的。

篇2: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在民政部、中国科协和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关怀支持下,2007年3月25日-26日,中国密码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中国密码学会正式成立。现将学会成立后开展的主要工作和2008年工作计划简要报告如下:

一、2007年主要工作

中国密码学会成立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密码学会工作的重要指示,遵循学会章程,按照理事会通过的工作计划开展了创业阶段的基础性工作。

(一)以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思想建设。

1.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的时候,密码学会年会还在进行,理事长在大会上号召学会领导和全体会员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统领学会工作,指导科研教学实践。会后,学会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并转发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和韩启德主席、邓楠书记在中国科协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时积极参加挂靠单位党委组织的学习讨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意义,提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学会工作,创建密码科技工作者之家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把学会工作扎实向前推进。

2.认真宣传贯彻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学会理事长、秘书长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这是密码学会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全国学会的会议,既深受教育、开阔眼界,又深感担子沉重、工作艰难,1意识到只有靠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才能开创学会新局面。会后,学会及时将韩启德主席、邓楠书记在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及《2007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等转发理事会成员学习贯彻,并转呈挂靠单位领导参阅。会议和文件精神对我们新成立的学会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我们适时加强、调整了学会部分工作。

3.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相关会议和活动。学会秘书长先后参加了全国学会秘书长会议、全国学会秘书长培训班、全国学术理论研讨会、全国学会项目管理培训班、全国科技期刊论坛等一系列会议和培训,这些活动对开阔思路和推进学会工作都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学会工作人员还参加了科协会员管理系统培训班,为运用和推广该系统作好了准备。

(二)以组织建设为重点,认真履行学会登记注册手续,积极发展会员。

1.按照国家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规定,学会成立后,在中国科协、国家密码管理局的支持下,履行了民政部、统计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各项登记注册手续。6-9月,先后取得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团体法人证书》、国家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统计部门颁发的《统计登记证》、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刻制了学会公章和财务专用章,开立了银行帐号等。

2.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和两次理事会。利用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2007学术年会的机会,我们先后召开了两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两次理事会议。会议对学会工作计划、学术会议、组织建设和分支机构设臵(拟设立五个工作委员会和一个专业委员会)、内部规章制度(通过两个规定)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相关决议和纪要。

3.通过理事会成员和学术活动等方式宣传学会及章程,广泛吸纳会员。鉴于密码学会的特殊性,会员条件有一定限制,需履行申请审批手续。截

至目前,个人会员231,单位会员25。

4.申请学会组织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本学会刚成立,首要和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基础建设。为打好基础,特向中国科协申请学会组织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得到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该项目已开始启动。

5.筹备建立学会网站。由于学会属于社会民间性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分散,学会的很多工作需要及时联系和沟通,通过网站保持联络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学会就网站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方案,已获得中办和国家密码管理局领导批准,目前正在进行网页设计和建网准备工作。

6.开展学会会徽征集活动。7月,我们通过相关网站向社会及各级密码管理机构发出了《中国密码学会会徽征集启事》,拟定了《中国密码学会会徽征集评选办法》。征集工作将于11月底截止,12月组织评选。

(三)以学术交流为首要任务,积极筹备召开中国密码学会2007年会。

1.2007年会是4月份确定召开,一开始就把年会定为今年学会工作的重头戏,全力保证学术质量,借年会宣传学会,扩大影响。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征集、评审论文118篇,经过专家和相关部门严格审查,编辑出版了《密码学进展——中国密码学会2007年会论文集》(收录学术论文54篇)。10月20日-22日,年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此次年会是学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年会,中国科协、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四川省国密局的领导亲临指导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Hash函数与数字签名、密码协议、量子密码、密码实现与应用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学术性、专题性交流研讨,50多位专家学者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大会还特别邀请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国际密码研究会”副主席Bart Preneel教授分别作了《量子密码——一种新的密码技术》和《密码学中的研究与挑战》的学术报告。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性强,组织安排周密细致,规模大效果好,均超出预想,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本次年会标志着学会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为以后举办学术活动积累了经验。

2.组织小型学术报告会。根据青年学者的需求,6月在北京地区组织了一次小型学术报告会,两位教授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给30多位青年学者义务作报告,他们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和敬重。

3.申请学会期刊刊号。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密码学研究与发展,为密码领域研究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着手进行创办《密码学报》学术专刊的调研、申请事宜。现申请材料基本准备就绪,申请刊号工作正在抓紧办理中。

(四)以承接相关部门任务为契机,积极拓展学会业务。

学会成立后,国家密码管理局交给学会的第一项任务是对《密码相关术语征求意见稿》提出审阅修改意见。学会将此项任务当成承接部门委任务的契机,由理事长亲自挑选相关专家教授承担这一任务。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教授十分认真,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这为今后承接其他任务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篇3: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本刊记者: 王会长, 《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经出台, 就受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请问, 出台 《指导意见》对引导煤化工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显政: 虽然, “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站在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高度, 煤炭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2012 年以来, 煤炭经济下行形势严峻, 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 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必须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才能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煤炭企业必须尽快转变长期沿用的单一挖煤、卖煤的发展模式, 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 除了已有的加大原煤洗选清洁化之外, 只有走煤电一体化和煤炭化工原材料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 才能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也才能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

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目前, 以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工程已在我国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建成投产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 3 套16 万吨级煤间接液化装置、3 套大型煤制烯烃装置、1 套20 万吨级煤制乙二醇装置, 2 个40 亿m3/ a煤制天然气项目的一期工程也已经建成投产, 煤制甲醇能力达到5 000 余万t/a ( 含联醇) 。从2012 年的发展情况看, 除煤制甲醇由于下游产品发展不平衡保本或微利外, 其他项目只要实现长周期运行, 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和油气化工相比, 部分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 我国现代煤化工是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 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短缺, 长期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 ,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30% , 煤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 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替代和置换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对于加快煤炭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减少分散直接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 但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始终在种种质疑声中进行, 比如说, 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水资源问题、碳排放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 对这些质疑, 您怎么看?

王显政: 有质疑是正常的, 这是新生事物成长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况且这些问题也的确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质疑并不是坏事, 反而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督促和警示作用。

要解决现代煤化工发展中的这些现实问题, 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创新驱动。只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不断攻克科技难关, 用科技进步逐步提高现代煤化工的能效、减少水耗, 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置。在煤炭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人口不太集中的一些特定矿区集中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 比煤炭分散运输到经济发达的人口稠密地区分散燃烧, 更有利于污染物和碳排放控制。至于有人提出搞煤化工比搞石油、天然气化工碳排放更高的问题, 那是我国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的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 进行科学规划, 统筹协调, 是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为现代煤化工产业是资金、技术、装备、人才高度密集, 原料和产品数量巨大的新兴产业, 与运输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和相关产业发展关系密切,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从战略上做好总体规划, 实现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同时, 必须规模化、园区化、循环经济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杜绝仓促上马、低端重复、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和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

本刊记者: 那如何进行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顶层设计?

王显政: 发展现代煤化工不仅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因此必须从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进行现代煤化工发展的顶层设计。《我国能源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要 “总结现有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经验, 按照能量梯级利用、节水降耗、绿色低碳等要求, 完善核心技术和工艺路线, 稳步开展升级示范。重点在中西部煤炭净调出省区, 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配套基础条件好的重点开发区, 建设煤基燃料、烯烃及多联产升级示范工程,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模式, 为适应未来能源更替和变革提供战略技术储备”。

同时, 在进行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时, 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研究制定大型现代煤化工产业、煤化电热、上下游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的规划, 并与国家及地区电网、输油输气管网、铁路、公路运输网络等发展规划统筹协调, 特别是对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的依赖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煤化工发展新的 “瓶颈”。此外, 现代煤化工项目布局必须与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相协调, 作为未来国家矿区规划, 矿业权设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决策的依据, 中西部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建设, 资源优先向煤炭深加工项目配置, 优先核准大型现代化煤矿循环经济园区与煤化工一体化建设项目, 合理安排配套煤炭开发项目的建设, 进一步向下游精细加工产业延伸, 确保煤炭开发项目与下游加工转化项目的同步实施, 实现煤炭就地清洁高效转化与综合利用。

本刊记者: 通过这种顶层设计, 可以高起点地布局现代煤化工产业, 兼顾资源和区位条件, 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痼疾, 并且可以调控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在顶层设计基础上, 请问王会长, 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思路是怎样的?

王显政: 我们对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进行了充分讨论。首先, 应该积极依托和借鉴最新的现代煤化工技术成果, 优先改造提升传统煤焦化产业。其次, 水资源是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重要 “瓶颈”, 应该大力发展节水型煤化工, 充分利用褐煤、长焰煤等低阶煤的固有特性, 进行煤炭分质的利用, 提高低阶煤提质加工水平。对那些高含油、高挥发分煤种, 开展以中低温干馏制气、制油为主要产品路线的节水型煤化工。第三, 要有序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要严格控制在有资源、有市场、有技术、有竞争力的条件下进行, 要优先发展高硫煤化工。要通过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工艺技术及其装备的创新发展, 大幅提升现代煤化工技术水平和能源转化效率,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第四, 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中, 要鼓励发展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模式, 改变孤立型单一追求煤化工项目的发展模式, 实现资源分质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 提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实现煤化工与电力、热力联产和负荷的双向调节。

本刊记者: 这些发展思路非常清晰, 也回答了社会上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种种关切。请问王会长, 我们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王显政: 在 《指导意见》中, 我们列了7 项重点。第一, 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水平。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开展煤气化技术组合的应用研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水耗和碳排放强度, 进一步研发高效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第二, 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百万吨级煤炭液化技术。重点解决煤炭液化项目大型装置的国产化, 油品精细加工、高效催化剂生产与应用、热能系统优化和碳减排等关键技术问题。第三, 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煤制烯烃技术。在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建设煤制烯烃大型工业化升级示范装置。第四, 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特大型煤制合成氨- 尿素技术。借鉴现代煤化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煤制合成氨技术, 拓宽原料来源, 开展高水平特大型相关示范工程建设。第五, 继续研发完善煤制乙二醇技术与装备, 加快实现产业化。第六, 继续研发和完善煤制芳烃技术与装备, 完成大型示范工程。第七, 要发展直接以甲醇为原料的下游深加工产业化技术, 拓宽甲醇利用渠道。

本刊记者: 这些重点都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热点。但要抓好这些重点, 促进煤炭行业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得有具体的保障措施。

王显政: 没错。我们在 《指导意见》中提出了8 条具体保障措施, 但是这只是立足于行业协会这个层面, 更需要国家行政管理层面的保障和支撑条件。我们提出, 首先要提请国家层面研究制定煤炭向煤基化工原材料转化的国家战略, 我们行业协会层面要积极组织开展煤炭由燃料向煤基原材料转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积极促进研究制定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煤基原材料转化的国家战略。第二, 在行动层面,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煤化工产业上下游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规划, 千万不宜再放任。第三, 要抓紧建立健全煤化工标准体系, 运用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引导和调控煤化工产业, 做到有章可循。第四, 积极构建创新体系,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 实现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积极争取将煤炭转化重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 将大型现代煤化工示范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工程, 努力推进大型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进程。第五, 争取国家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确保煤化工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第六, 加强现代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第七, 加强煤化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八, 努力推动行业融合和统筹协调, 搞好技术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交流。

本刊记者: 这8 条保障措施非常全面也非常必要。只有制定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国家级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才能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同时, 相关产业的统筹协调也可以更容易一些。而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对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才能用项目建设规模、能源转化效率、综合能耗、新鲜水耗等具体指标对现代煤化工项目进行调控和引导, 对示范工程及时进行技术经济后评价, 提高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准入门槛, 促进集约化发展, 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避免无序与不正当竞争。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请问王会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如何在我国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

王显政: 煤化工的原料是煤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煤炭行业协会, 一直非常重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并及时发布了这个 《指导意见》, 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协会专门成立洁净煤与综合利用部, 具体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 由于国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 各地为了根治 “雾霾”, 都在纷纷进行煤改气工程, 天然气的需求更大, 所以煤制天然气受到空前重视, 势头非常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坚决遏制那些不具备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的项目仓促上马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能源局在 《2014 年能源工作要点》中, 明确提出要 “稳妥推进煤制油气产业示范。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按照最严格的能效和环保标准, 积极稳妥推进煤制气、煤制油产业化示范, 鼓励煤炭分质利用, 促进自主技术研发应用和装备国产化”。

因此, 《指导意见》的发布, 就是要提醒全社会高度重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切不可盲目跟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 凝聚行业内外的力量, 正确引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加强协作与交流, 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同时, 在加强调查研究基础上, 及时反映企业呼声, 向有关部门提出有利于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本刊记者: 我们相信, 有了顶层设计, 依靠创新驱动, 又有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和统筹协调,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一定会健康有序发展, 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为加快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科学研究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专业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并指导带动二级学会开展课题研究。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学会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围绕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结合学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结合点,配合开展好工作。

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者,这是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探索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平台,积极搭建家教专家与家教工作者、家长沟通互动的桥梁。

家庭教育学会继续与美国玫琳凯公司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骨干培训项目,计划今年在部分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和农村家长学校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推开,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加强自身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开展好日常性工作,办好内刊,定期汇报工作情况,提供相关信息,为大家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摘自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教通讯》)

湖南省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湖南省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部署,“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湖南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推进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扩大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发展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针对湖南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湖南省妇联于2008年计划推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拥抱亲情”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将围绕家庭,服务家庭,在全省拟建立100个省级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0所省市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举办3000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知识巡回讲座”,培训400名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骨干,对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和委托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并依托家庭、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精心组织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的各项特色活动。

(摘自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家教通讯》)

卧冰抓鱼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幼年时却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下来。

王祥的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王祥来到河边,只见河面上冻了一层厚厚的冰。王祥脱掉上衣,躺在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溶化了一块冰。他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寒冷,伸手抓了两条鲤鱼,高兴地把它带回了家。

篇5: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赵刚理事长及十一届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天文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继续发扬民主办会的优良传统,讨论制定了十一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围绕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组织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办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为天文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7年中国天文学会共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 1700人,交流论文近1000篇。

1、成功举办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于2007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广州大学成功举办,学术年会设大会报告和五个分会场报告,参会代表约500人,有5位院士参加了大会,并作了精彩的报告。大会邀请报告共29篇,分会报告189篇,大会邀请报告内容丰富,涉及各天文专业,分会报告更是讨论热烈。

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得到广州大学和广州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自举办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以来,参加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的人数是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本次年会为历年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之最,成功举办学术年会,为天文工作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天文科技工作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决定把继续贯彻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制,作为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之一。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召开IAU在华会议,为提升中国天文学在国际天文界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为2012年在中国举办IAU大会积累经验。

2007年10月15~19日在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48次讨论会,题目为“巨大的飞跃:从毫角秒级到微角秒级的天体测量”。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的182位正式代表,其中青年学生32人,代表中包括美国、法国等国的代表,我国有共44人参加。会议共组织邀请报告34篇,口头报告32篇,墙贴122篇,我国的邀请和口头报告为7篇,墙贴35篇。编制依巴谷星表的负责人Michael A.C.Perryman(荷兰)和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担任会议的科学委员会主席。这次会议在天体测量学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会议回顾了依巴谷空间天体测量的作用、展示了10年来新天体测量在方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把新天体测量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10月22日-26日在苏州成功承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49次讨论会---地外行星: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参会代表140位,报告58篇,张贴报告71张,其中青年学者占50%,会议主要围绕地外行星的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展开讨论,这是近年来IAU举办的唯一关于行星探测和研究的重要会议。在为期5天的学术报告中,与会学者在探测方面报告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技术以及最新的探测结果,行星形成与动力学方面展示了当前最前沿的课题研究和最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研究的良好机会,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3、积极支持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2007年7月1日到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中国天文学会第18次郭守敬系列会议—致密星物理国际研讨会。来自中、美、德等13个国家的156名代表参加,会议共有10个邀请报告,51个口头报告,60个张贴报告。会议就中子星/脉冲星、黑洞、白矮星以及LIGO/引力波天文学、恒星级致密天体、与星系级和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共同的天体物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还将出版文集。

2007年11月6-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天文学会第389次学术会议“黑洞吸积盘理论国际研讨会”,来自瑞典、美国等十多名国际著名学者以及五十多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特邀请瑞典国际著名黑洞吸积盘理论专家M.Abramowicz教授就黑洞附近强引力场下粒子和流体的运动、吸积盘的结构和稳定性等问题作了四场报告,此外,与会代表就致密天体的吸积模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合作研究意向。

除上述会议外,中国射电天文前沿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会议、天文学各词委员会第八次委员会议等,在各不同领域,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二、为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积极筹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8届大会和IAU第10届亚太会议。

1、中国天文学会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签署2012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在2006年第26届IAU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获得了第28届IAU大会主办权。

2007年4月17-20日,IAU当选主席Robert Williams博士、IAU秘书长Karel A.van der Hucht博士等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代表团访问北京,中国天文学会派出由赵刚理事长亲自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向IAU官员详细介绍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及场馆设施、周边环境、宾馆住宿、就餐、交通情况等各方面的安排,IAU官员还对拟定的IAU大会会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双方代表就协议草案文本共32项条款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研究员代表中国天文学会与IAU秘书长Karel A.van der Hucht博士代表IAU签署了关于2012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此次IAU执委会官员的成功访问以及大会承办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第28届IAU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今后将纳入中国天文学会的重要工作日程,并逐步付诸实施。第28届IAU大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必将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天文学家提供一个非常宝贵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2、2008年8月3日-6日,中国天文学会将在昆明市承办第10届IAU亚太会议,亚洲太平洋区域国际天文学大会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授予的重要区域性会议,具有权威性;参会代表约中方:300人,外方:300人,会议主要交流天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天文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型天文仪器设备的研制、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应用天文学和虚拟天文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和公众科普教育等,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会议将出版会议文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成立项目运行机构等。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都多次讨论安排此项工作,中国天文学会特委托云南天文台、云南省天文学会承办,会议宗旨为展示亚太国家的天文研究成果,目的:加强亚太国家间的天文研究、教育的合作,形式: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张贴报告。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顺利开展。

3、为了配合筹办好IAU28届大会和IAU第10届亚太会议,中国天文学会赵刚理事长、李向东秘书长与中国天文学会秘书处及北京筹办IAU28届大会筹备组同志,到中国科协国际部,向国际部梁部长汇报了中国天文学会承办IAU28届大会和第10届亚太会议的详细情况。了解关于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有关规定和办法,另外,就缴纳国际组织会费等有关问题也向科协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2007年共举办科普讲座17次,举办科普展览2次,参加人数达1万余人,举办科技竞赛3次,组织参加国际竞赛2次,参加人数达2000人,积极支持在各省市开展多种形式夏、冬令营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了更的天文科普知识。

为配合2009年国际天文年活动,和抓住2008—2009年日全食的机遇,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了2009年国际天文年活动领导小组和日全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讨论汇报安排天文年及日全食期间各项活动。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天文事业的发展。

1、自2006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即十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后,中国天文学会即于2007年元月召开了十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具体讨论安排了常务理事分工及学会各项主要工作,为新一届理事会很快就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做好了准备。同年又召开了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十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和十一届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制定了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吸收发展61位新会员,对今后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布臵和安排。同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努力完成2007年团体会费、IAU会费及2002年-2006年个人会费收缴工作。定期出版了第27期会讯,完成换届备案工作等。

2、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中国天文学会评奖工作,扩大原有奖项的影响力,经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讨论,决定从2007起设立两个奖项,即“张钰哲奖”和“黄授书奖”,每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2007年经“黄授书奖”评委会评审,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审核通过,单文磊研究员获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黄授书奖”奖,“黄授书奖”鼓励表彰了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天文学家,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完成了评奖工作。

五、组织天文学科专家,积极完成中国科协安排的编写《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任务。

根据照科协的要求,中国天文学会承担了2007年天文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工作,结合中国天文学会和相应学科的特点,组成了由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及有关专家组成有研究课题组,先后召开二次天文学科发展研究讨论会,确定了《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重在“发展”和“研究”,不重在“百科全书”的描述。在编写完成《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之后,在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又广泛征求天文工作者对研究报告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在研究课题组和广大天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此项工作即将顺利完成。

篇6: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学会进入全面改革的一年,作为中国科协全面改革试点单位,学会在民主办会、民主监督、分支机构管理、办事机构社会化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理事会确立的办会方向和各种改革措施开始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改革目标,打造新一届理事会

学会将在2008年4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并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学会启动了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起草并通过了《CCF选举委员会条例》和《CCF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产生办法》,确定了下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时间,选举产生了CCF选举委员会的人选,并且已经开始工作。

学会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改革要求和自身民主开放发展的需求融入到会员代表产生办法和理事会选举条例起草之中,重点强调了会员的广泛参与和开放性,规定会员参选人可以自愿申请报名选举代表,其材料经资格审查,在CCF网站公示并由会员通过网络投票后,按得票多少由高到低依次当选。选举代表的名额接近代表总数的二分之一,为普通会员参与学会重大事务提供了机会。在理事会选举条例中同样规定,任何CCF会员均可以申请参加从正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到秘书长职位的竞选。

在理事会选举条例起草中,不仅考虑到理事应该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还考虑到理事应该具有‚理事‚的能力和为会员服务的意愿。在设计中还充分考虑了界别的因素,包括专委、工委、青年科技论坛,信息学奥赛、地方学会、政府、媒体、中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的人士。选举条例中规定了选举以差额、竞选和界别进行,并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性,实现会员广泛参与。

二、用开放与竞争提升专委的活力,用制度规范专委发展

结合科协健全对分支机构管理的改革要求,学会从制度上明确了专委属于学会的隶属关系,专委按规则接受学会(理事会、秘书处)领导,在业务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专委换届选举程序设计上全面实行开放与竞争机制,专委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采用竞选和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产生,选举由总部主持。在新修订的专委条例中增加了对专委主任、秘书长兼任本会其他专委会主任、副主任或秘书长的限制,以保证专委的开放性;根据学会对专委发展的要求和重要程度,‚专委评估办法‛ 设计了评分表和评分标准,从委员发展、国际合作、年度计划制定与实施、学术会议开放程度、活动优惠会员、论文集出版、工作会议纪要、撰写年度技术报告、网站更新、参加CCF总部活动等方面每年进行评估,评估过程开放,用分数界定,奖优撤劣,实现对专委的动态管理,用管理促进专委的活力,本年度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已经撤销了一个专委。

三、创建优质学术活动,提升学会影响力

学会2007年度共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技术交流与应用研讨会、学术讲座、论坛42个,出版会议论文集31种,参与人数6700余人次(含境外60余人),交流论文2610余篇。10月18~20日,2007中国计算机大会在苏州举行,内容包括特邀主题报告、IT 产业发展专题论坛、专题学术交流、颁奖晚宴等,13 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著名企业代表报告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动态。3 位 2006 CCF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在论文交流会上作特邀报告。有600 余位计算机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师生和政府部门代表参加了大会。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等专业和公众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YOCSEF组织了12场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论坛,‚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交通‛、‚黑客攻防前沿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学术报告会反

映了当前的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参会人员爆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谁侵犯了谁?‛、‚从‘汉芯’事件反省中国专家体系‛、‚从LNCS事件反思中国学术论文的发表‛等专题论坛紧密联系领域内热点社会问题,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发起的诚信承诺书签署活动有2000余位专家参与,多家媒体给予报道,有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论坛观点的文章刊登在新华社内参上。

本年度继续编辑出版《中国计算机技术年度发展报告》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月刊)。根据2006年学会评选出的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的37件大事,今年对每件大事特约专家撰稿,并出版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大事》一书;另外有2种学会系列文集——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论文集和CNCC2007大会论文集即将出版。

四、发展与服务会员

拓展渠道、加强与完善服务、发展会员永远是学会工作第一要务。除了已有的免费向会员赠送《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月刊)和《计算机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每周一次向会员推送电子期刊、会员参加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会议时享受不低于20%的注册优惠、会员以优惠价格订阅学会的会刊(15种)、免费参加学会下属青年科技论坛(YOCSEF)组织的学术活动并获取活动的相关资料等服务举措外,本年度学会购买了《信息技术快报》免费赠送会员,从4月1日起,凡第一作者为本学会会员者,在学会所属15家刊物上发表文章可获得15%的版面费优惠,会员从学会获得的服务和实惠越来越多。本年度会员人数已超过8000人,新增会员近3000人。学会正在筹划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会员管理系统,增强自动化和网络化功能,使会员与学会之间的互动联络越来越方便和可靠。

五、普及与青少年活动

学会在本年度继续实施教育扶贫。7月,8月分两次共计10余人赴山西吕梁方山县、临县实施扶贫工程,除了给当地的学生和教师授课外,还捐赠了图书、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电视机和DVD等。参加了中国科协吕梁扶贫团组织的‚吕梁孩子到北京‛活动,组织专家与学生交流,并赠送了学习用品和图书;

青少年竞赛方面,5月,我国派出的 6 名选手在首届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APIO2007)上囊括全部6块金牌。7月,第24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8月在福州举行。8月,选拔了4名选手赴克罗地亚参加第19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4枚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一。10-11月举行了第13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超过8.7万名学生参加了初赛。

六、同行评价及承担社会职能

本年度学会根据条例的规定评选了CCF王选奖、CCF海外杰出贡献奖和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表彰计算机领域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海外个人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和在创新研究工作中的优秀青年人才。本年度共评出王选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入围奖1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优秀奖8名,提名奖3名。前2个奖项已经在中国计算机大会期间颁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颁奖大会即将举行,优秀奖的获得者将自动成为微软青年教授奖的候选人。

学会还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首选数据库等八个方向为试点,调研、分析和整理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以代替目前流行的SCI、EI和ISTP,提供给计算机领域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做学术水平评价的参考。目录经有关专家多次评审和讨论后,即将上网公示。

另外,本年度在司库监督下,学会实行了财务预、决算,财务报表对全体会员公开;作为中国科协全面改革的试点单位,学会在民主办会、专委管理、会员发展、专职人员职业化、承担社会职能、服务

篇7: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在中国科协、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会紧密围绕学会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较好完成了工作计划,学会的自身建设和服务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

一、召开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为学会未来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代表共389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宋南平书记和卫生部人事司秦小明司长分别代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领导出席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秘书长李常威教授和台湾地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会长邓复旦教授分别代表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和港澳台地区康复医学界同仁专程到会祝贺。卫生部医政司张宗久副司长以及中国科协和卫生部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耿德章会长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建设充满生机和强大凝聚力的现代科技社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王茂斌副会长作了“关于修改《中国康复医学会章程》的报告;励建安副会长就学会提交卫生部审定的关于学科发展建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经过无记名投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49人组成的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及其领导机构,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

为表彰学会创建者对学会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大会向学会主要创始人和长期担任学会领导职务的陈仲武、顾英奇、耿德章、傅大为、卓大宏、周士枋等6位领导和专家授予“学会建设终身成就奖”;向南登昆教授等10位资深专家授予“学科发展杰出贡献奖”;向已故学会原副会长曲镭先生等三位专家授予“学科发展杰出贡献纪念奖”;向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等9个地方学会和刘昆教授等20位同志分别授予“优秀地方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

根据学会工作的需要,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并产生了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首届亚大区康复医学大会筹委会工作会议以及世界卫生组织《CBR指南》(征求意见稿)论证会,同时举行了专场学术报告。

二、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学会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加强

(一)成功申办第七次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世界大会。申办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ISPRM)2013年第七次世界大会,是本学会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树立和扩大学会国际影响的一个重要机遇,对于拓展学会未来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和提高学会在国际学术组织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月10—14日,我会与中华医学会联合组成以耿德章会长为团长的ISPRM2013年第七次世界大会申办委员会和由90多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康复医学代表团,赴汉城参加ISPRM第四次世界大会。我国在2001年和2005年曾经两次申办ISPRM国际大会的承办权,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成功。6月13日下午召开ISPRM理事会会议,投票决定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ISPRM)2013年第七次世界大会承办权,励建安副会长代表中国代表团进行竞标陈述,获得圆满成功。理事会全体成员以热烈的掌声通

过,ISPRM主席朴昌一教授正式宣布,第七届ISPRM国际大会于2013年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获得国际大会的承办权,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对外友好往来日趋频繁,增进了学会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友谊和了解。应中国康复医学会的邀请,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第一任主席John Melvin教授(美国)、第二任主席Haim Ring教授(以色列)以及ISPRM资助委员会主席Mark Lissen教授(比利时)等一行6人于2007年6月15—21日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耿德章会长以及王茂斌、励建安副会长等学会领导先后会见了外宾,并就进一步加强我会与ISPRM的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Melvin教授一行还先后访问了北京、唐山和西安,参观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华北煤炭医学院以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医疗机构,并举行了专场学术报告会;10月16日,为我会成功申办2013年世界大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ISPRM秘书长、香港东华医院李常威教授以及亚洲大洋洲康复医学学会副主席、台湾地区康复医学会会长邓复旦教授应邀出席我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就拟于2008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亚大地区康复医学学术大会的有关筹备事宜与学会领导进行了磋商;12月2—12日,应意大利康复医学会主席的邀请,励建安副会长率中国康复医学会代表团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和交流,就两个学会之间建立定期互访和专业人才培养合作等有关事宜达成了初步意向。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会能够及时掌握了国际康复医学界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在增进了解和友谊、开阔视野、启迪思路的同时,也为引领学会建设与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三、学术交流继续保持了上升势头,有效促进了学科发展和繁荣 本我会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11次,参加会议的科技人员

总数为2000余人次,含境外学者13人。其中300人规模以上的活动2个,3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4个,100人以下规模5个。征集论文共2300余篇,印制论文集8种2800册,制定专业标准一个(颈椎病诊疗与康复指南)。

随着学科体系的日渐丰富和创新理念的逐步强化,我会学术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创意新颖、形式活跃、讲求实效、多功能并举的组织策划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融大会报告、专题讲座、继续教育、新技术新成果展示、优秀论文评审与表彰以及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等内容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术活动已形成我会学术交流的主要构架,启迪创新思维、展示前沿成果、发现拔尖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构成了学术交流的特色和亮点,为促进学术繁荣和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也为在新形势下实现学术交流的良性循环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的体会是:学术交流贵在创新和特色。要特别注意创新学术交流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推动学科的前沿研究进展。学术交流的特色是康复医学学科体系的立足之本,也是我们区别于临床相关学科的学术增长点。既要倡导康复医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又要突出本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优势,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不断丰富和发展康复医学学科体系,真正提升康复医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地位。

四、期刊出版工作有了新发展,学科体系得到拓展和丰富

在本会所属《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8种专业学术期刊继续保持了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核心与导向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作为我国康复医学领域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核心期刊,继续发挥了学术导向和交流平台的功能,为繁荣学术交流和推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10月我会“五大”期间,《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

委会完成了改选换届,补充了部分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境外资深学者进入编委会,为杂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自2006年由原旬刊改为周刊以来,克服了刊期频次增加带来的压力,用较短的时间适应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更好的满足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员的需求,成为医学领域出版刊期最短的专业杂志之一。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的创刊,则填补了我会外文版期刊的空白,标志着我会的期刊出版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促进学科与国际接轨、加快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境外编委的参与和对境外同行前沿性研究成果的推介,对于广大专业人员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帮助;《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则继续保持了各自的品牌优势和鲜明的专业特色,近年来影响因子一直位居外科类学术期刊前列,已成为国内相关专业领域公认的影响最大的学术期刊;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致力于引导和推动心血管病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推广,并于2007年8月举行了创刊15周年纪念活动,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

五、积极组织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较好地履行了学术团体的桥梁和纽带职能。

2007年3月, 受卫生部委托,我会通过各地方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专家的积极配合,经过为期3个月周密细致的工作,完成了我国康复医学工作的学科发展现状调查,基本掌握了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内康复医学科的人员结构、专业设置、运作状况、教育培训体制、存在问题以及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等有关学科发展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并组织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我国康复医学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的报告,为政府主管部门正在酝酿中的康复医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产生

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和积极影响。

六、学会自身建设得到初步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高

1、为切实加强学会的科普功能,2007年10月在我会“五大”期间正式成立了由常务副会长挂帅的科普工作委员会,通过了学会未来5年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重点,初步制定了面向西部地区、以普及康复知识和传播康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编制了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心脑血管疾病和颈肩腰腿痛等常见损伤为扶助对象的系列科普行动计划。

2、在挂靠单位的支持下,学会办事机构办公条件得到初步改善,职能分工逐步细化,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以及会员发展与服务部两个职能部门的架构已经确立,专职工作人员的选聘正在进行之中。

3、与境外相关医药企业的合作项目开始启动,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初步形成,学会实力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革和创新意识亟待加强,特别是市场观念相对淡薄,谨慎有余,胆魄不足,学会实力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导致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和手段缺乏。

2、与地方学会的联系和沟通不够,会员发展和会籍管理与服务制度有待完善,会员数据库建设和个人会员登记号制度的实施进展缓慢。

3、少数分支机构运行不够规范,自身定位不明确,活动随意性交大。

上一篇:“钉纽扣比赛、送祝福,感恩母亲节”活动计划下一篇:我的天空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