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024-04-29

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精选8篇)

篇1: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2007)

一、总

1.材料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世界的领头学科之一,并成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纺织科学与技术在国际上已被列入新材料范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纺织科学与工程成为集新材料、信息、能源、航天、航空、机械、计算机、电子、机电一体化,以及化学、高分子、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知识,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材料学科。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现有的学科基础和优势,并结合国际纺织领域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应用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致力于先进纺织材料、纤维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制备技术,确立以“天然纤维材料改性与高技术应用和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研究;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与先进复合技术;纤维制品的绿色和数码制备技术”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本实验室的建设将满足国内纺织业和纤维材料业对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我国先进纺织材料和制备技术工作的水平,开展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建立与国际先进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瞄准国际前沿进行科技攻关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效益、提高我校相关学科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将加强与相关学科和相关研究单位的联合,鼓励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 流和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探索新的交流模式,不断拓宽科技合作的渠道。

3.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欢迎国内外科学技术专家在本“指南”范围内提出申请。对具有新思路、短期内有突破前景,同时有其它研究项目支持背景的申请,将优先给予支持。本着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在我国造就一批既有一流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纺织科学人才作贡献,我们特别欢迎国内外优秀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前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促进优秀科技研究团队形成。

4.本实验室注重于将开放基金与实验室的有关研究项目相结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鼓励申请者自带课题和经费进入本实验室工作。

5.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为申请者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提供一流的测试分析手段,提供办公、住房等后勤保障条件,以确保开放基金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二、资助范围

根据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2007实验室的开放基金申请资助范围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纤维材料和功能性纤维材料

1、天然纤维的结构和改性研究

1)天然纤维的基础理论研究;

2)运用表面改性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改性天然纤维; 3)功能性天然纤维的研究。

2、纤维高分子的合成和新纤维材料研究

1)共聚型纤维高分子的合成和成型加工研究;

2)运用纳米技术,解决纳米分散和可纺性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导电、隐身、防电磁辐射、阻燃等功能性纤维; 3)共混、复合、超细等新纤维材料研究;

3、蚕丝蛋白的高科技应用和蚕丝型功能蛋白的合成

1)蚕丝蛋白质作为膜、生物材料、医药材料,以及功能性材料的开拓研究; 2)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发酵技术,合成具有天然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特性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二)纤维制品的先进制造技术

1、清洁加工技术

1)传统染整技术的生态化、环保化革新,如:棉的无甲醛抗皱整理,羊毛的

无AOX表面改性和防缩整理,蚕丝的高色牢度、低盐活性染料染色等;

2)与环境友好的染料、助剂的研究和应用;

3)高新技术(纳米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超临界CO2技术和生物酶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

4)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技术研究。

2、数码制造技术

1)数码仿真丝织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2)电子提花关键技术研究;

3)基于INTERNET的纺织工业快速响应系统研究;

(三)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1、三维立体成型及复合技术研究 1)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制织技术; 2)抗冲击侵彻复合材料; 3)仿生结构复合材料。

2、高分子及材料界面及处理技术研究 1)高性能增强体的表面处理和粘合机理; 2)材料表面和复合界面处理技术;

3)表面重构对复合材料界面、整体性能的影响; 4)功能复合材料界面及其对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

3、柔性功能复合材料和智能纺织结构材料研究

1)柔性功能复合材料(电磁波屏蔽、消声抗振柔性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2)基于应变/温度传感的纺织结构材料的特性研究; 3)形状记忆、高吸水、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

(四)其他具有创新性的申请项目。

三、项目申请

1.凡从事材料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等均可申请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的2007开放研究基金,但申请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博士学位,在专业领域已取得较大成就,不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未获得博士学位的(须由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本着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在我国造就一批既有一流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贡献,我们特别欢迎国内外优秀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前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促进优秀科技研究团队形成。

2.凡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具有重大意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实验室将优先予以资助。

3.申请者必须向本实验室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三份,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寄交本室。

4.申请研究课题的期限不超过一年半。从即日起接受申请,截止日期为2007年4月30日。

5.本实验室资助的研究基金主要用于实验材料费、测试费和协作加工费。可资助部分差旅费。对确有经济困难者,经核准可资助会议交流费用。项目申请金额2~3万。

6.申请书可向本实验室函索,或从浙江理工大学网页(http://)下载。

四、项目审批

本实验室和重中之重学科对全部申请课题提出初审意见后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由本实验室正式通知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参加评审的有关人员对评审人员的个人意见及申请者的研究技术方案等材料不外传。

五、工作方式

1.凡获得开放研究基金资助的申请者都是本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或专 4 职人员,在课题实施期间,要有一段时间来本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实验室将指定专人联系、咨询和指导。

2.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除某些仪器由专人使用外均可供获得开放基金资助的申请者直接参与使用,研究者应接受管理人员的指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

3.研究课题的各项实验及分析测试原则上应在本实验室完成。如本实验室不具备某些条件,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联系到其它单位完成,所需费用从资助经费中开支。

4.研究者可自带经费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来实验室工作。用课题经费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及剩余的实验材料都归本室所有,留待后用。

六、项目管理

1.课题申请者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应按批准金额、研究年限和评审意见,在一个月内编写研究工作计划,并签订项目合同,报本室核准后开展工作。

2.研究者应在课题进行中期向实验室提交工作进展情况及经费开支情况报告,课题结束时向实验室提交研究论文,并向学术委员会报告研究成果。

3.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研究成果或论文发表时,作者所在单位应注明本实验室的名称为第一单位,中文名称为“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xtile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获得资助的研究人员均可作为本实验室的成员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本实验室鼓励获得资助的研究人员及时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并争取被SCI、EI或ISTP收录。

4.凡获得本实验室资助的课题在成果正式发表时,必须注明本项目得到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开放研究基金的资助。在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中对本实验室为研究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等的劳动,应有所反映。

5.本实验室有权检查研究者的工作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给予纠正或停止资助。

6.在规定的课题年限内,研究者若要中断或延长研究时间,需提出申请,经实验室主任约请3~5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意后,方可延长研究期限。

七、经费管理

1.资助经费由本实验室统一管理。研究者差旅费一般自理,确有困难者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凭单据向本室从资助经费中报销。

2.研究者在财政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按照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支配研究经费。对使用不合理或不按进度完成计划者,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或停发经费。

3.研究者的研究开销及报销费用由实验室负责人签字生效。

4.本实验室可以从资助课题研究经费中提取10%管理费,用以支付行政活动费及学术委员会会议费等,提取10%学术活动费,用以支持重要的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及出版年报等。课题结束后,节余经费用于改善重点实验室工作条件。

二○○七年三月

篇2: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012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

一、实验室简介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1月批准立项,依托清华大学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中了环境学院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化学品处理处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区域环境评估与规划、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力量,以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开展环境友好型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处理处置、基于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控制系统管理、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的环境安全4个领域的研究。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实验室拥有国内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毒有害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控制领域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用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实验室现有中试装置和实验系统近百项,同时拥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的各种软件系统。为进一步满足实验室研究需求并提高实验水平,近期还将投入资金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和添置。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2009年开始对外征集开放基金课题,目前已成功运行了两批开放基金课题,累计资助26个项目,帮助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第三次开放基金课题即将进入评审阶段;第四次开放基金课题也已在筹备过程中。开放基金课题运行以来总计产生论文成果61篇,水平大都在核心期刊以上,其中21篇为SCI、EI收录,推动研究成果向专利转化两项。

另外,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开放基金的建立与运行,促进客座成员和实验室固定成员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平台、固体废物管理与安全评估人才培养中心和固体废物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家环境领域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提供队伍和平台保障,为蓬勃兴起的循环经济建设、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及灾害性污染物环境应急控制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促进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向低污染、循环式、可持续方向转型。

二、基金重点资助研究领域、资助对象和资助强度

(一)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领域

1、环境友好型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处理处置

(1)可持续填埋与最终处置(2)低能耗高效固体废物处理(3)面源固体废物控制理论与技术

(4)有毒有害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控制理论与技术

2、基于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1)废弃物最小量化理论及全过程管理(2)有机废物能量资源化(3)无机废物物质资源化(4)产品类废弃物循环利用

3、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控制系统管理

(1)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评估理论和方法(2)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检测技术和监测系统(3)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估

4、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的环境安全(1)固体废物处理全过程管理的环境安全(2)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的环境风险评价

(3)固体废物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场地的环境安全(4)灾害性污染物环境应急控制及应对策略

(二)基金重点资助对象

本基金80%以上向本实验室以外人员开放,凡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均可在以上规定的范围内提出申请。

也鼓励本单位副教授以下青年学者积极申请,支持刚留校的博士(博士后)保持活跃的学术思维,跟踪国际前沿,积极开拓创新,在本基金资助的研究领域内提出高质量的研究申请报告。

(三)资助强度

资助金额为每项2-3万元,拟资助10-15项课题,总资助金额20-30万元。实验室欢迎和鼓励获得项目资助的申请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或派研究生到本实验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申请者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也可以在原单位进行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

三、基金项目的申请

1.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1)符合《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

(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

(3)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有一定时间到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4)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2.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2012本研究基金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12年10月25日(邮寄申请书以投递日邮戳为凭)。申请者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一式三份)寄送到实验室;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环境节能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808办公室,邮编:100084

同时寄电子版一份,电子邮箱:swmes@mail.tsinghua.edu.cn

4.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四、基金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1.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室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负责基金项目的初审,然后送外单位同行进行函评,最后由学术委员会进行终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建议不予资助:

(1)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规定;(2)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

(3)申请者或项目组主要成员的项目数,连同在研资助项目数超过两项;(4)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

(5)明显缺乏立论根据,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明显不清,无法进行评审;

(6)不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或缺乏基本的研究条件,或申请者不可能到本实验室工作;

(7)申请经费过多,基金无力支持;(8)已从其它部门获得充足的经费;

(9)申请者对已获资助项目,不执行开放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且未按要求补正的,或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未发表一篇论文或未取得研究成果的。

2.对通过初审的每项申请,选择至少两名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

活跃、熟悉被评项目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情况、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

3.实验室负责人在初审、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提出客观的项目评审意见及资助强度,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

4.学术委员会听取初审和复审报告,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审查,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实验室将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备案。

5.实验室主任于2012年11月签发评议结果,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6.课题负责人应于评议结果签发后两周内,在申请书的基础上,根据批准通知,填写《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计划任务书》。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五、项目结题和成果标注

1.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请认真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交实验室主任签字通过、存档,并作为下一期申请的依据之一。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

中文: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英文:Key Laboratory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并标注获得“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No.SWMES ××××××)”。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2.自带项目和经费在本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果或发表论文需注明“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3.基金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及其测试检验报告等)归研究者及本实验室所有。

六、本申请指南由本实验室负责解释。

清华大学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篇3: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巨大社会工程,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将持续高速发展,并将形成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人口、资源、技术、财富及服务的大规模集约。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问题,绿色建筑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中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所凸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需求,清华大学以建筑学院师生为主,于2008年8月筹建成立了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教授,实验室副主任为毛其智教授、朱颖心教授;并聘请了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与本实验室方向领域密切相关的校内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

本重点实验室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贯交叉,考虑所依托学科点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确立以下五个研究方向:

(1)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

(2)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3)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4)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5)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

其中,方向(1)为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宏观生态城乡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2)为城乡规划生态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方向(3)为面向城市、区域与建筑模拟的多尺度应用研究,方向(4)为针对中国城乡生态建筑中的特殊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方向(5)为针对建筑单体设计的理论研究。整体设计综合考虑了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和建筑尺度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图1)。

实验室结构如图2所示。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的建立

研究城镇化问题表象背后的五大关键子系统(环境、能源、交通、社会、经济)的内部、外部演化规律,搭建数学模型,研究辨析解法;综合应用网络动态平衡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原胞自动机理论和多智体(multiagent)等人工技术,构建城镇化人居环境功能系统的巨型计算实验平台;使用边际效用理论、熵增理论和情境预测方法,研究支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机制,并使用协同论来研究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调控问题。

研究城市演化过程的动力学建模与承载能力分析、和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指标的构造、城市经济功能的升级和创新机制研究等问题;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规模研究、基础设施的效率评价模型和研究和谐人居环境中的交通、环境、能源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研究等问题;对于城市发展支撑系统经济分析平台,研究城市演化的动态仿真环境和基础设施经济评价平台等问题。

结合京津冀、珠三角等典型城镇密集区宏观大尺度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宜居社区(基本单元)微观中小尺度环境建设实践,有关综合交通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协调机制建立,面向交通均衡发展战略的城市地区发展模式,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形成,城市地区生态支撑机制及情景分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加以校核和验证。

2.2 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通过与城乡规划结合的生态规划的科学体系、方法与技术集成实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在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的控制下,进行城乡生态规划的分析、编制、落实与应用,指导城乡法定规划的编制及城乡生态建设。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

首先,研究与不同层级城乡法定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其次,研究与城乡专项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研究针对城乡生态系统安全及生态资源优化配置的城乡生态专项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修正现有主要城乡专项规划的生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3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集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3S技术及VR(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理论和分析技术,搭建可综合反映空间信息、生态系统类型、不同连通度条件下生境斑块及其空间组合生态效应的城市生态系统情景系统分析模型,分析预测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强度对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影响;依据城市生态规划中基于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其它相关的各项生态分析,挖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量化因素,开发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等级分区模拟优化技术。

将遥感技术的亮温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CFD技术)、声光热环境和能耗模拟等技术相结合,搭建从城市规模到建筑尺度的多尺度集成化模拟平台,综合城镇规划数据、气象数据实现从城市尺度、城区尺度、小区级尺度到建筑物尺度,从城市气候、室内外声光热分布情况和舒适度指标等的模拟;通过计算实验,研究城市布局、景观园林设计优化、建筑密度、城市的空间发展对都市热岛效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对典型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从建筑规划到单体设计的绿色建筑全过程建设模拟辅助优化技术,包括规划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模拟等;发展绿色建筑检测、评价和保障技术,包括建筑完成和运行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评价和改善技术。

2.4 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建成区的旧居住区、旧工业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河道、湿地、绿地等受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城市生态诊断、修复机理,研究生态工程技术的评估、集成、优化和管理方法;研究开发优化城市社区微生态系统的共性生态集成技术,完成从单体修复到建筑、景观、市政的系统修复;遴选和集成有利于生态系统、景观环境保护的关键集成技术,为强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城区旧工业区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应用,导入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旅游活动设施,完成城市沉淀工业资产的再开发和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对典型城市的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诊断、性能监测和研究分析,建立典型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研究典型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AHP方法对文化遗产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进化过程中干涉模式;针对市政基础设施和既有建筑,开展能源系统(燃气、电力、热力等)和建筑节能诊断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2.5 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研究

开展基于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及长江流域夏热冬冷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和实施方法研究,新型绿色建筑构造体系、节点详图研究,乡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地域性特征研究;开展基于被动式策略、非均质围护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开展中庭垂直和水平分区自然通风、地下埋管通风、遮阳构件功能化设计研究。

研究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

3 工作成果

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北京市科技项目20余项,国家科技部项目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30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58项,其他部委项目50余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协会及学会课题5项。

实验室成立以来,获得省部级奖、学会协会奖、行业奖和国际类奖项等约70项,其中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2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1篇、SSCI1篇、AHCI2篇,国内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200余篇。2010年出版了《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

实验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色突出的技术体系,即在“规划和建筑”的平台上集合各研究机构相关学科、专业的技术优势,组成优势技术团队,针对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建筑、规划、生态、能源、环境、景观、交通等多学科集成攻关,深入进行专题研究。曾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国家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包括: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生态规划及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能源规划

◆天津中新生态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通州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清华科技园照明规划设计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宁波市科技园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北京房山十渡镇八渡村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及绿色民居设计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能源规划研究

◆北京四季青文化绿谷生态环保技术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绿色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清华规划院一直紧密的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不断做出努力与创新,并集中优势人才在2008年成立城市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从事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规划院近年来承担的项目中,与绿色建筑规划及设计关联较为紧密的项目包括:

◆东莞生态园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

◆广州白云万达广场绿色建筑设计

◆苏州月亮湾商业项目绿色建筑设计

◆北京北汽研发基地绿色建筑设计

◆南京鼓楼软件园区绿色低碳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北京通州商务园区能源方案规划

◆江苏省武进低碳示范园区启动区低碳规划

◆武汉东湖华侨城项目绿色建筑技术咨询

◆武汉东湖中央文化旅游区绿色建筑规划及能源规划。

近年来与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获奖情况包括:

◆山东省建设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0年)

◆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0年)

◆青海玉树援建工作突出贡献奖(2010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2009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2009年)

◆汶川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察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集体奖、综合成果奖(2008年)

◆济南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8年)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4 展望

篇4: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一、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实践取得的成效

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给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农田生态效应显现。实验区建设改变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避开了城市重点发展可能涉及到的区域,形态由原来较为分散的点状分布变为现在的集中连片的块状分布,更利于基本农田的保护。集中居住环境效应显现。惠山区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基本生活保障、宅基地置换安置房的“双置换”政策,规划建设了25个集中居住区,大批农民离开了零散的村庄,住进了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安置小区,城乡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二是土地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居住方式转变节约了土地资源。实验区建设依托“双置换”政策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开展了大规模农村土地整理和整治,农民宅基地等大量农村建设用地,被复垦成耕地,农民搬进了以小高层、高层为建筑主体的集中安置小区。耕作方式转变提升了经济效益。实验区建设强力推动了农业发展转型,一大批现代农业企业落户惠山区,规模化、基地化、综合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产业化水平空前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农业和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是群众生活改善更加明显。后顾之忧得到解决。惠山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基本生活保障。

二、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实践推进的体会

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推进实验区建设必须科学统筹规划。实验区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科学编制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规划。要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布局基本农田,形成较大面积的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规模农业;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拓展空间,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科学布点,集聚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帮助农民尽快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要充分考虑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提前布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是推进实验区建设必须确保资金到位。实验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设立了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农业重点开发资金、耕地占用税不少于70%以及使用建设用地复垦挂钩指标补偿费、建设用地复垦挂钩指标有偿调剂费、土地出让收入等税费统筹集中,开设专户,专款专用,用于农村土地整理;加大了村庄企业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整理的资金补助,在市级每亩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区级再补助2万元;鼓励社会资金参加建设工程项目土地整理(不含建设用地),全力推进实验区建设。同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推进实验区建设必须维护群众权益。推进过程中,应广泛宣传政策,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办事,阳光操作,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依法组织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协商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尽量满足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应充分考虑村庄拆迁、企业搬迁给群众带来的生活困难,及时足额发放补助、补偿资金,落实安置政策,让搬迁群众充分享受政府扶助的优先权。

四是推进实验区建设必须有序组织实施。实验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社会群众的广泛支持,需要科学有序组织实施。

三、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实践引发的思考

集聚资源统筹发展重点实验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与解决的过程,确保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处理好“三个关系”至关重要。

一是要处理好拆与建的关系。实验区建设要求实现城乡资源统筹,必然要开展大规模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村庄和企业的拆迁和安置。实践中,一些地区采取先拆后建的办法解决群众和企业的安置问题,一方面影响了搬迁企业和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虽然节省了部分建设启动资金,但不得不支付安置过渡所需要的资金,客观上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因此,推进实验区建设,应该把维持企业和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放在首位,根据推进时序科学测算拆迁村庄和企业的数量,采用先建后拆的办法,预先建设安置区,始终保持拆与建协调推进,实现搬迁群众和企业“零过渡”。

二是要处理好转与留的关系。土地整理产生的用地指标应优先用于拆迁农民和企业的安置房建设,优先满足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考虑可以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城市商业开发等建设,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同步跨越的“双赢”局面。

三是要处理好用与补的关系。让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实验区建设实现统筹发展的题中之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惠山区在行政区域内探索实行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流转制度,明确谁使用谁补贴,允许增减挂钩指标富余地区跨乡镇流动调剂,并设立了调剂底价。这样指标调入方获得了发展空间,指标调出方得到了资金支持,增强了发展潜力,也为实验区建设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篇5: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007-10-24| 编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访问次数 59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

2007年8月

一、总则

为了推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自主创新,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本领域的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的开放研究环境开展研究工作。

1、资助范围

实验室每两年公布一次《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规定。

2、资助对象

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非本实验室科技工作者(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二、基金项目的申请

1、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

(1)符合《指南》所规定的研究内容范畴;

(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

(3)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能到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4)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2、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必须由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3、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得超过三年。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次年的12月1日。单项资助经费强度2-5万元。

4、基金的申请,实行全年受理,每一的申请项目截止到本11月15日(邮寄申请书以投递日邮戳为凭)。申请者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一式四份)寄送到实验室。逾期申请书可顺延至第二年受理。

5、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以及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基金项目的立项与评审

1、实验室各大研究方向的技术室负责人负责基金项目的初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建议不予资助:

(1)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规定;

(2)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

(3)申请者或项目组主要成员的项目数,连同本基金所支持的在研项目数超过两项;

(4)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

(5)明显缺乏立论根据,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不清,无法进行评审;

(6)不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或缺乏基本的研究条件;

(7)申请经费过多,基金无力支持;

(8)已从其它部门获得充足的经费;

(9)申请者对已获资助项目不执行开放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且未按要求补正的,或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未发表一篇论文或未取得研究成果的。

2、研究室主任负责同行评议工作。对通过初审的每项申请,选择至少两名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活跃、熟悉被评项目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情况,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

3、实验室负责人在初审、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提出客观的项目评审意见及资助强度,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

4、学术委员会听取初审和复审报告,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审查,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实验室将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送主管部门。

5、实验室主任于12月底签发评议结果,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6、课题负责人应于12月底前,在申请书的基础上,根据批准通知,认真填写《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签署研究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四、项目的实施与检查

1、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每年应按计划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指派专门人员对项目进行管理。

2、研究计划实施中,鼓励项目组对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中止计划实施、提前结题或延长年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需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

3、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在原单位完成项目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备案;如调入单位具备条件,也可将项目转到调入单位继续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中止计划实施办理。

4、软件开发应按一定格式模块化,以便能够在本实验室环境下使用。

5、实验室每对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结束时提交《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不在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每末需到本实验室来作演示、报告,交流研究进展。对不报送《进展报告》,或工作无进展,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缓拨下期经费。逾期不纠正、补报的,中止资助。

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1、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必须符合财务制度,同时要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应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在研究计划中作好资助经费预算。

2、项目经费开支的范围包括业务费(包括实验材料费、小型器材购置与加工费、小型仪器租用费、客座人员旅差费、学术活动费、辅助人员费、资料费等)、项目组研究人员劳务费(一般不超过10%)和实验室公用设备的使用费等。

3、项目经费的管理

经费使用权由项目负责人掌握。项目经费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按划拨。首次划拨项目经费的40%,按管理办法规定视完成情况再次划拨项目经费的40%,其余20%的经费在项目结题时使用。项目负责人应于每年12月前将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开具的上对帐凭证报实验室,逾期不报,缓拨该经费。

(2)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可以结转到下一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一经发现,中止资助。

(3)本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来实验室工作的项目。为了确保研究工作的有效进行,须在《研究计划》中认真估算实验室公共设备的使用强度。

(4)对项目按中止资助处理的经费,将根据情况全部或部分收回,用于资助其它项目。

六、项目的结题、成果管理与评价

1、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

2、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英文标注“项目编号Funded by the Research Fund of LREIS, CAS”。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研究成果。

3、基金资助项目结题后,实验室将对优秀研究成果提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或技术鉴定,颁发优秀成果证书,并对课题组进行奖励。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曾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申请者。

篇6: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主任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保证重点实验室的高效运行,根据本实验室的现有的研究方向,参照《高等学校开放研究实验室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实验室基金管理方法。

第二条 实验室主任基金开放的基本原则是: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第三条 实验室基金开放的任务为:主任基金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重视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渗透,鼓励相关学科的相互结合和集成。所以,实验室热忱欢迎和邀请各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我国乳品科学和乳品工业的发展。

第四条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泌乳生物学及乳腺功能调控;

2、乳成分功能特性;

3、乳业生物技术与乳品微生物;

4、乳品工艺及新产品开发;

5、乳品安全质量控制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第五条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的来源及总金额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以下简称主任基金)主要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和相关企业赞助,每年总金额20~50万元。

第二章申请与立项

第六条 申请方式及申请对象

1.本着开放式的运行机制,本实验室向国内外乳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里的同行开放。其目的是把本实验室建成为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活动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申请方式有2种:实验室固定研究课题和申请者自选研究课题。

2.除本校博士生导师外,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博士、硕士及博士后人员均可在本实验室计划指南范围内提出课题申请,经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在申请人员所在单位或到本实验室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

3.本实验室在已经资助的课题中选择优秀的课题申报教育部开放基金,也接受申报教育部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后确定申报项目。

4.本实验室接受国内外自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其研究课题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列入实验室研究计划。

5.本实验室接受国内外科研人员来本实验室参加己列入本实验室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即可前来工作。

第七条 主任基金申请办法、主任基金和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1.参与本实验室提出“主任基金”申请项目的申请者需填写基金课题申请表,并将电子稿和三份打印稿递交重点实验室办公室。

高级科技人员申请不需要推荐,其他科技人员(讲师、助研、助教、研习员、博、硕士研究生等)申请需有两名高级科技人员推荐。申请项目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审批,或由学术委员会通讯评议确定。根据有重点择优资助的原则,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

2.主任基金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以12个月为期,确需持续较长时间的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资助金额一次核定,划拨。

3.主任基金开支范围

⑴与资助课题直接有关的研究费用,包括材料费、加工费、试验费、专用小型仪器购置货、仪器设备租用费等。

⑵学术活动费,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考查调研费。⑶研究人员的津贴及雇用临时工费用。

⑷公共性开支,如出版费、会议费、评审费、行政办公费等。

⑸基金按课题分别进行核算,结余可跨使用,课题结束或终止时所余经费应上缴本实验室。

4.自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免费或优惠使用本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具体规定详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参照主任基金开支范围确定,经费的使用办法参照东北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5.凡在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外单位人员,在东北农业大学内住房费、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参照东北农业大学科研处客座人员有关待遇规定办理,经费由所参加的课题经费中支付。

6.来本实验室工作的国外学者、港澳及台湾科技人员,进本实验室的具体手续及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7.依据专家评审结果,经实验室审定后,将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清单在东北农业大学主页上公示,公示期15天。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即正式批准立项。

第三章 实施与管理

第八条 科研成果与管理

1.本实验室主任基金资助的课题在开始前必须向实验室主任提交研究计划,以后每半年提交执行情况报告,根据进展情况提交学术论文、研究总结。2.资助课题结束后,必须向实验室提交下列资料,由实验室归档。

⑴研究工作总结。⑵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⑶研究工作中的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和资料等的原件或复印件,并提供目录清单。

3.实验室主任必须经常检查主任基金课题进展情况,如发现原研究计划不能实现时,有权调整、暂停或取消资助项目。

4.用实验室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由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成果归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共有,成果鉴定和报奖由本实验室与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共同办理。资助课题发表论文时,研究者应注明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的名称。

当研究人员接受主任基金资助并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在研究工作期间,凡是用主任基金购买和加工制作的设备、仪器,归实验室所有。

5.凡是来本实验室参加已被列入本实验室研究项目的客座人员,均应按计划向本实验室提交阶段工作总结和论文。项目完成后,应按上述第2条要求进行研究工作的资料归档工作。科研成果的管理按上述第4条执行。

6.客座人员自带经费来本实验室完成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归客座人员所在单位所有,但在成果鉴定、报奖以及发表论文时应注明“本项研究工作在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完成”。

7.凡在本实验室从事研究的外单位人员,均可以本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的名义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和在会上宣读论文,也可以带研究生来实验室工作,学术委员会对其学术成果进行评议,选出优秀论文。对优秀论文及开发应用实验室设备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

第九条 实验室主任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专家根据乳品研究需求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并在每年第二季度予以发布;

2.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项目进行评审; 3.依据评审结果,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及立项,并与承担单位签订任务合同书;

4.根据任务合同书下达项目经费;

5.对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项目验收。

第十条 项目申请责任人及责任单位的主要职责:

1.填写项目申请书;

2.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根据实验室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填写《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资金项目任务合同书》和编制经费预算,报送实验室审查; 3.严格执行任务合同书,按规定内容和进度完成任务;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经费; 4.按要求每年向实验室报送所承担的项目执行年报(格式见附4)及各类统计报表和经费预、决算; 5.负责向实验室申请和组织项目的结题验收。第十一条 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为1年半到2年。对于研究期限2年以上(含2年)的项目,每年年底应提交进展报告(格式见附4),由实验室管理部门于次年1月20日前报送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中途更换。在项目实施阶段无正当原因离岗不得超过3个月,遇有特殊情况确需离岗3个月以上的,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组织、业务能力应与原负责人相当),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超过半年,确需更换项目负责人的,应由所在学校在离岗之日前1个月内报实验室审批(附更换候选人简历,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文字说明及完成项目的计划等),实验室视情况批准或中止项目执行。因非自身原因或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延期的项目,报实验室批准后方可适当延期完成。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对计划目标、内容进度、经费预算及承担单位等进行调整时,项目负责人应按职责管理范围提出调整或中止的书面申请报告,报实验室审批后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撤消:

1.配套条件不落实,导致项目难以进行;

2.项目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3.组织管理不力致使项目无法进行。

撤消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实验室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 结题与验收

第十五条 项目完成以后,应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结题验收。以乳品科学教育部主任基金项目申请书、任务合同书作为执行、检查和验收工作的依据。具体验收程序如下:

1.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填写验收报告(格式见附5)。将申请验收函、推荐验收的专家人员名单和全部验收材料一并报送实验室。验收申请一经批复,由实验室组织项目验收。2.项目负责人应为验收专家提供任务合同书原件、项目验收报告等完整的项目验收资料。3.验收专家组由至少5名熟悉了解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得超过二分之一。验收专家组应独立、负责地提出验收意见,维护项目的知识产权和保守其技术秘密。

4.项目结题或验收以后1个月内,验收报告、专家意见、经费决算等相关材料均需经学校科技主管部门确认并加盖学校印章后报实验室存档。

第十六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

1.2.3.4.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 未取得预期成果;

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

擅自更改《申请书》或《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第十七条 凡是项目逾期未结题、验收未通过或未经实验室批准擅自延期的,实验室将视情况予以通报,取消项目负责人再申报此类项目权利。

第十八条 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以及鉴定证书、成果报道等,应注明“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the Open Fund of the Key Laboratory Dairy Science Project,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NO„„)]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五章 项目资金与财务管理

第十九条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来源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第二十条 凡使用“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应纳入实验室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二十一条 “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项目的资助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也不得用于弥补与项目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的其他支出。对违反规定的,应当责令其限期返还被截留或挪用的经费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因撤消而终止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编制终止项目的决算并上报,项目所在学校须将已拨经费的余额退还实验室,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实验室负责解释。附:

1.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申请书(格式)

篇7: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017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为了促进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根据长沙理工大学《关于省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和《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精神,设立2017“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重视多学科、多产业的相互渗透,鼓励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与集成。长沙理工大学热忱欢迎和邀请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国内外科研人员来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特制定2017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资助领域与范围

1、资助范围

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应紧密围绕电力与交通材料领域,开展电力、交通、新能源材料与保护的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结合我校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资助理论价值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好的课题研究。

2、资助研究领域方向

(1)电力设备和交通设施的耐久性评估与监测

①电力设备耐久性监测及其相关材料的检测与质量评估;

②电厂水质(金属离子、磷酸盐等)、垢与腐蚀产物等的分析新方法; ③电力用油、煤、气的检测新方法与质量评价; ④交通设施的耐久性检测、工程质量监测与评估; ⑤桥梁、隧道和道路相关材料的检测与性能评价;

⑥电站、交通设施运行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分析和环境评价。(2)电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①锅炉(含核电站)水处理方式与最佳水化学工况调节的机理研究; ②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③汽轮机、变压器油防劣化研究; ④输变电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⑤电站锅炉补给水及凝结水的优化处理技术研究; ⑥火电厂废水处理与零排放研究。(3)交通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①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和防腐蚀措施研究; ②桥梁结构表面防护耐久性材料研究; ③长寿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和再生技术研究; ④大桥及其它交通设施阴极保护技术的研究。(4)新能源材料与保护技术

①高能自热材料与保护技术研究;

②储氢、制氢与相变储能及热保护材料研究; ③太阳能高效光电转换材料及热电材料研究; ④高效长寿命光催化环境净化功能材料研究; ⑤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程序与注意事项

1.申请者条件

(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2)本校具有正高职称科技人员原则上不资助。2.项目申请与立项程序

(1)项目申请。项目申请者按要求填写《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2)项目初审。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3)项目评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会议评审;(4)项目立项。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项目公示后对项目进行批准。(5)项目合同。项目立项后2周签订项目研究合同。3.注意事项

(1)资助项目数与额度。重点实验室资助不超过9个项目;项目资助额度:一般项目为1-2万元,重点项目为2-5万元。

(2)项目研究年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重点项目不超过3年;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的,可申请一次延期,延期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3)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必须符合本《指南》资助范围的要求;一般已获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不再资助。申请项目要求与重点实验室人员进行实质性合作。

(4)开放基金申报时间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10日,12月30日前确定资助项目并公示。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者从网站下载《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书》且认真填写。

申请书(一式4份)、随同个人简历(本校在职在读博士生导师推荐信)一份,于2016年12月10日前寄(送)到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办公室,逾期申请书不予受理。

(5)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申请者一次只能申请1个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副高职称)的项目申请数,与参加在研的开放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2项,不能同时主持2个项目。已获得资助者完成项目研究后,可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要求

1.项目成果要求

一般项目必须在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长沙理工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或被SCI、EI收录(会议收录论文除外)论文1篇,或获得与课题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才能结题;重点项目结题则要求1篇1区或2篇2区的SCI收录论文以上,或2个授权发明专利以上。要求论文必须在明显处注明“本论文获得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2.项目结题材料

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一式三份、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一份。3.项目成果标注要求

(1)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注明为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长沙理工大学的科技人员,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外单位研究人员,论文可以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二署名单位。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按学校规定给予 3

适当奖励。

(2)成果单位署名。中文: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英文: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作者单位署名可参考如下格式:

中文:论文题目

张三1,李四1,王五1,2,* 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4,中国;2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2,中国

英文:Paper Title

San ZHANG1, Si LI1, Wu WANG1,2,*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R.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P.R.China

(3)成果标注。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和奖励申报等都应进行标注(如论文的致谢部分、著作的扉页);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成果标注格式。中文: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X0001);英文:This work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No.XX0001),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R.China.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篇8: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1 主要研究综述

以重点实验室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外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体制、 运行模式、 资源共享等方面,如: Rainey等[1]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政府管理模式和国家实验室管理权的私有化问题; Williams[2]以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为例研究如何平衡实验室的教育功能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King等[3]分析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问题。国内很多学者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4 个方面的研究:( 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如: 张利华等[4]从系统失灵的视角提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是解决科技创新中系统失灵的有效办法; 江军民等[5]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 2)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模式,如: 王瑞敏等[6]应用 “系统失灵” 理论提出集成平台建设的通用模式框架; 吴秋明等[7]基于创新资源集成管理的视角构建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结构模式。( 3)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如: 许强等[8]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创新链的视角研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内在运行机理; 杨志鹏[9]提出按照 “调整、优化、发展、提高” 的思路优化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 4)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绩效评价,如: 洪凡[10]从开放共享的角度提出政府部门要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分级、分类绩效评估体系; 李升泽[11]采用层次结构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绩效状况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执行进度的数学计算模型。

综上,目前鲜有文献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和资源集聚性,政府部门为平台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应。广东省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作为广东省原始创新源头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近30 年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重点实验室的绩效和作用发挥,因此,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对象,研究分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而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分析

广东省的实验室体系中包括7 类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这些实验室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主管部门包括国家部委和省市的科技、教育、经济部门等,一般以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条件建设等方式投入科技资源,因此从主管部门的角度对这7 类实验室进行分类,可以分为3 类( 各类实验室的数量截至2014 年底,如图1) : ( 1) 国家层面: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科技部为主管部门; ( 2) 省部共建层面: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以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为共同主管部门; ( 3) 省级层面: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是以广东省科技厅为主管部门,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 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企业;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和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是科研机构。

其中,196 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于“十五”至 “十二五” 期间,这段时期一共建设了154 家,占总数的78. 6% ( 如图2 ) 。 从区域角度看,在广东省21 个地级市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广州( 168 家,占总数的86% ) ,北部及东西两翼的布局很少甚至没有。建设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另外5 个区域包括深圳( 14 家) 、汕头( 6家) 、湛江( 5 家) 、东莞( 2 家) 和茂名( 1 家) ,还有15 个地级市至今没有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从产业角度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医药产业领域( 71 家) 和生物产业领域( 61 家) ,占总数的67% ; 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很少,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领域仅有17 家、新能源汽车领域有1 家、LED领域有5 家、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7 家、节能环保领域有9 家、新能源领域有7家、新材料领域有10 家。从学科角度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布局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其中,医学科学领域建设有71 家、生命科学领域有45家、材料科学领域有21 家、工程科学领域有19 家、信息科学领域有19 家、化学科学领域有12 家、数理科学领域有5 家、地球科学领域有4 家。

3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呈现的问题

经过28 年的建设与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发展中呈现的阶段性问题也日益突显,直接影响了其绩效发挥及其在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3. 1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边界不清晰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定位的准确性、功能边界的清晰性影响其能否沿着明确的方向发展。广东省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中,不仅包括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包括省科技厅设立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发改委设立的广东省工程实验室,而这些平台的功能定位交叉重复,没有清晰的边界。比如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实验室,三者定位相似,边界高度重合,均是承担着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任务,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 同样,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单位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在运行管理、资金支持、优惠政策等方面也存在高度的相似性。由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与其它类别实验室的边界约束条件比较模糊,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政府部门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认识上的偏差和重复建设。

3. 2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结构性布局失衡

政府部门在采用行政手段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时,由于难以得到需求双方的完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更关注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而不是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使得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配置过度集中、结构性布局失衡,与广东省区域、产业、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不紧密。以区域为例,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区域集中度看,重点实验室目前仅建设在6 个地市,其中建设在广州市的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6% ; 但若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角度看,以2014 年的地市GDP为统计指标( 如图3) ,广州市的GDP仅占全省的22% ,可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区域分布明显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区域分布不匹配,没有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关键领域重点实验室资源投入不足和局部领域重点实验室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不仅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可能没有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约束,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率,直接限制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3. 3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属于 “市场失灵”的领域,不仅需要前期的建设经费投入,更需要后期持续稳定的非竞争性经费支持,为重点实验室保持先进的科研条件和维持日常运转提供基本保障。但是,政府部门仅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时给予一次性建设经费( 200万元左右) ,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引导重点实验室良性运转的持续支持投入机制,使得重点实验室难以正常运行。而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稳定的运行经费支持政策,如2013 年国家财政安排29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 48 亿元,包括开放运行和自主选题研究经费20. 72 亿元,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经费6. 76 亿元[12]; 上海、江苏等省市按考核评估等次每年都给予省级重点实验室40 ~ 100 万元的运行经费支持。由于在政策层面缺少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的持续投入机制,不能满足重点实验室开展一些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创新探索型科研项目的需求,影响了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的持续性、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和队伍的稳定性,成为限制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技资源的低效产出。

3. 4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评估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配置进行导向调节,但是政府部门为了管理便利,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更注重产出的定量评价,而且评价指标既全面又综合,使得对不同定位的重点实验室的引导性指标体现不足,难以指引重点实验室的差异性发展。比如,2014 年广东省科技主管部门对160 家已通过验收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考评,根据大学科领域将重点实验室分为材料学、资源环境、工程学、化学、信息、农学、医学等7 个组,实际上每个组里有些重点实验室是进行前沿基础研究,有些重点实验室是针对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不仅研究目标存在差异,服务的行业和产业也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可比性,但在评估时却被分在同一组由同一批专家、采用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估。这种绩效评估的趋同性加剧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定位趋同和同质化现象,不利于资源效率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此外,没有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对于4 年一度评估优秀和良好的重点实验室分别仅一次性奖励60 万元和30 万元的项目经费,这种低力度的奖励难以起到奖优惩劣的作用。

3. 5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监督机制缺失

目前政府部门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重前端的立项建设、轻后期的过程管理,缺乏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常态化监督。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存在一些不正常运行的现象,如有些是申报时临时拼凑一些科研人员组建而成,实验室科研人员平时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只是在重点实验室申报、验收或评估时才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 有些未能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日常管理规章制度; 有些甚至没有成立学术委员会。但目前对这类运行不正常的重点实验室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而且,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信息公开程度较差,社会公众、科学界甚至重点实验室共同体都不了解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成果产出及科技资源拥有情况,难以对其日常运行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由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重点实验室的科技竞争力还较弱,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直接影响了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 1) 国家级平台很少,在全国260 个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东省仅有12 家,不到全国总数的5% ; ( 2) 国家级研究群体很少,在全国400 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中,广东省仅有10 个,不到全国总数的2. 5% ;( 3) 国家级基础研究类项目很少,如2015 年立项的152 项 “973 项目” ( 包括重大研究计划) 中,广东省仅有7 项,不到全国总数的4. 6% ;( 4) 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很少,如2014 年全国46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广东省仅有2 项,不到全国总数的5% 。可见,广东省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与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太相符的。

4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广东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必须推动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才能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所以迫切需要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如图4) ,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重心从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质量的提升,释放其创新活力,真正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源头。

4. 1 加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顶层设计

为合理配置有限的科技资源,应针对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构建少而精、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政府在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中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对全省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统筹协调,制订各厅局( 包括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 统一实施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强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的优化组合,对不同类别的平台进行联合、协调乃至重组,确保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和综合性。其次,应根据广东省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求,制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政策,形成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保障和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计划性。

4. 2 明确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与边界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结合广东省21 个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国际前沿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需求,明确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区域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要从区域产业集群特色出发,通过前沿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研究和前瞻性战略研究部署,为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原始创新技术储备和更深层次的科技支撑。同时,应该明确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与其它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定位、功能、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性与边界约束条件,避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工程实验室的交叉布局,更要避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之间的重复布局,明确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使得不同平台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实现特定的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平台资源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点。

4. 3 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布局进行地域、产业、学科的三维优化配置

要结合广东省区域和产业的特色与发展需求,同时选择重大科学前沿方向,采取重点发展与均衡分布兼顾、地区协作与区位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从地域、产业和学科3 个维度构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 “十三五”结构性布局规划,使其覆盖整个区域和产业,贯穿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一方面,对已建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特别是对于区域集中度过高、产业集中度过高以及重复建设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科技资源的清查与重组,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急需领域和前瞻领域布局建设新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结合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需求,突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发挥增量科技资源的优势,并改革现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和管理模式,把政府的管理重心从 “立项”后移到 “管理”,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过程管理。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共管模式,减少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协调,比如在北部及东西两翼地区,围绕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特色,采取包括吸引珠三角地区重点实验室在当地建设分支机构、珠三角地区优势科研院所与当地科研院所或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和当地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模式,发挥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辐射作用,推动当地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提高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4. 4 建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财政稳定投入机制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部门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政府部门应结合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及科研产出的周期性特点,调整财政支持方式,以省政府层面承担建设和后期持续投入为主,为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及发挥平台的公共性提供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其次,在进行分类、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设支持力度,试行更具弹性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增加重点实验室前沿性自主选题比例,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引领能力。此外,建立各类科技计划向重点实验室倾斜的项目投入机制,赋予重点实验室饱满的科研工作任务。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制定科技资源引导政策,借力整合外部优势科技资源,多方面去撬动企业、地方以及社会资金对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比如结合广东省的产业特色与需求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多渠道地参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企业以会员或者项目合作形式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督促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前瞻性研发,为产业发展储备原始创新技术,实现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

4. 5 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建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考核机制和问责

制,确保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效性和政府财政投资的合理性。可以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分为两大类: 前沿基础研究类和产业应用基础研究类,设计重点实验室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类型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比如,前沿基础研究类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前沿科学的探索,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主要考核标准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产业应用基础研究类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考核标准是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情况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问责力度,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通过与年度运行经费相结合,加大奖励优秀重点实验室的激励力度,同时对考评结果差的重点实验室实施末位淘汰。

4. 6 基于信息公开构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常态化的管理监督机制

为了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部门应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常态化的管理与监督,信息公开是最有效的监管方式[13]。首先,应建立全省统一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平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公开,提高平台及固定人员的公开透明程度,规定一位固定人员仅能在一个平台任职,避免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重复配置和过度集中的现象。其次,建立完善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信息公开机制,设计重点实验室信息公开的整体方案。信息公开对象包括3 个层面: 政府、实验室共同体和社会公众,针对3 个层面设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要求,确保信息公开内容的共享性、完整性和过程性,以及信息使用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让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平台的布局和信息。再次,基于信息公开的情境构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体的自律管理机制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培育和发展重点实验室共同体的自治自律管理模式,促进重点实验室共同体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创新环境形成; 另一方面,提高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既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和信息,又向社会公众适度披露国家财政科技资源投入的流向,实现对重点实验室常态化的社会监督。而且,通过信息公开,向科学界和社会公开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配置、科研设备、固定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信息,推进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基础设施对社会开放,加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实现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的系统融合。

摘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定位与边界模糊、结构性布局失衡、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运行管理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而从宏观(重点实验室的顶层设计)、中观(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布局)和微观(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绩效评价和日常运行管理)3个层次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相关文章: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07-27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07-16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07-16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07-18

煤炭物流企业资源论文04-19

煤炭资源管理办法07-10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03-12

内蒙古煤炭资源05-01

煤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04-20

煤炭资源税改革范文06-14

上一篇:主题班会诚信伴我成长下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