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024-05-09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用7篇)

篇1: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袁鑫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增效。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协会”、“互助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的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引导作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进一步改变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协调他们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搜集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资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同时各级党委、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枝干网络作用,凝聚人心,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架构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落实各方利益的均衡性,实现民主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为农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使农村各种分散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在农村基层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不断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和发展权,为农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只有真正落实了民主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才会被农民看成是自己的组织。

四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到村务公开范畴。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利益事项的一系列项目和环节,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业,都要及时公开。

五要改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乡村民主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乡村治理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绝不搞强迫命令或形式主义。

二、发展合作型经济组织 垫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传统形成的分散经营型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以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日渐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战略决择,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趋势。面对市场,农民最担心的是品种不优,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和联系市场与农民的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惠顾额返还给成员,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团体式专业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群体交易的联合,使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成本,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作为农村改革模式的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联结点。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直接面对个体农户,而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农民群众的诉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三农”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合作型经济组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扶持,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工作方法和力度,引导农民“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避免错位或越位,更不能直接插手统揽包办。

三、扶持、培育群众性组织,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农村各类群众性组织,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民俗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维权协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并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发挥农村“草根”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一些承担公益性事务的“草根”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往往为村民自发组织,由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组成。这类群众性组织在倡导移风易俗、修桥铺路、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有时在调解农村家族矛盾和经济纠纷事务中还能起到党支部和村委会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组织,乡镇政府要,重视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这类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发挥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农村文化、法律、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知识的普及、培训、推广工作。我县很多乡镇农民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都有自娱自乐的传统习惯,比如富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子、扛故事、花灯会等,有些乡村的老年协会甚至还有自己创办的音乐协会、老年合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是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对这些农村文化组织,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演出形式、节目内容、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培育、扶持各类“协会”、“互助会”、慈善团体等其它群众性组织。现阶段,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的任务基本上只由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而面对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保障不健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卫生现状不佳的广大农村群众,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完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以及各类“协会”、“互助会”的作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组合并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袁鑫方)

篇2: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农民素质在提高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素质指农民利用体力和智力把投入物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人的素质是由各种素质要素耦合而成,主要由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组成。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如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格(如积极主动性、自信与开拓性)和价值观(如事业心、进取心和意识)等要素,它是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身体素质包括健康与体力状况两方面;文化素质由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构成,是反映农民素质整体水平的基本要素;而工作技能包括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等,它在农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直接渗透到生产中,服务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关于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相结合,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搜集、分析与判断,也决定着农村两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紧紧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关

1键。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育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

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4)扶持一批农村能人大户,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农村能人都是农村中素质高的农民,他们挣钱多,生活消费水平高,他们的经济行为周围农民看得见,对周边农民也最有说服力,他们是周围农民学习的榜样。培养一个农村经济能人,往往能够起到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头示范效应,让这些能人带领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真善.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湖南大学学报,2008 ,22(3).2、朱小玲.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3、张丽菁.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之对策[J].公共管理.2009,54、钱同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篇3: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 提高农民素质, 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 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 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 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 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 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 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 致富手段多, 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 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 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 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 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 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 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 提高农民素质, 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 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 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 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 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 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 坚持从娃娃抓起, 从基础抓起, 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 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 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 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 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 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实践证明, 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 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 并且, 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 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 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 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 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 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 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 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闯出“一带多”的“滚雪球”发展模式, 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首先, 村委会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 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其次, 村委会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要从帮助农民解决法制疑难、维护农民利益人手, 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农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寓学法于用法之中。再次, 村委会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方法, 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 开设法律咨询、法律讲座, 或者采取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 尽量把法律条文通俗化, 以此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 使农村法制教育更加生动形象, 切实保证这项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下去。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注重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把增强农民体质,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作为改善农村公共卫生软环境的重大突破口来抓。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增加农村体育设施, 开展体育竞赛, 从而增强农民体质。其次, 深入开展农村全民卫生运动, 宣传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 构筑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再次, 坚持实行计划生育, 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不断提高后续劳动力质量。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有着重大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综合素质仍然很低, 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尽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篇4: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只有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1]。政府和社会应充分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更新观念、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尽快制定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一、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民、1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为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约为31.1%,初中程度的约为49.3%,高中程度的约为9.7%,中专约为2.0%,大专及以上约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2]。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13亿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两亿多,其中有青壮年文盲8500多万。而且这些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农民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子女教育,很多青少年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挣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科技素质欠缺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业农技人员,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有一名牧业人员[3],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26.2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有3名。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苏联为50多人。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6名农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美国的0.58%,前苏联的2.3%[4]。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农民素质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收入增长缓慢。据联合国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就增加9%即受3年教育与不受3年教育相比较能使提高27%[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必然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制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农民的这一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据对中国农民函授大学368户学员抽样调查,高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年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

(二)农民素质文化低,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水平为51%,远低于发达国家70%~88%的水平;水资源利用率我国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为80%~90%的水平;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我国机械化程度还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65%至85%[6]。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一)不断改革、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制

首先,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制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能力教育和技术教育,不能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只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应只重视应试,忽视学生关于农村发展所需的诸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为每年毕业升学者毕竟是少数,全国大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要回到农村的,但留在农村的学生在学校只学了基础文化知识,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大多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走向社会致富无门,这是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和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能力教育,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生产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建立试验田和劳动基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转变现有的职业中专的办学方向,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传授诸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机电安装知识以及各种饲养技术,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等,提高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和普及程度;再次,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于错过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应确保他们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支持民间兴办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班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首先,应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建立乡镇化站、农村乡镇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或公网吧等,使电视、电话、电脑、广播、互联网等成为农民群众接收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可利用农闲,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把村民吸引过来,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再次,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同时,要与时俱进,组织奕棋赛事、卡拉、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陶冶农民情操,繁荣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洁莉.农民素质对农业经济增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4,(4).

[3]中国科普研究所.2004年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中国科普出版社,2004.

[4]杨孝光,廖红丰.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1).

[5]钟甫宁.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6]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村经济,2002,(11).

篇5: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觉当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近日,湖北省XX县龙坝乡红庙村党支部书记贺茂梓,在地头接受采访时,结合本村实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52岁的贺茂梓,熟练地背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他的理解是,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保安宁,村容整洁树形象,管理民主是手段,实现“三个文明”和富庶才是新农村的目标。

贺茂梓说,有些村民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说是“建设新农村,旧房换新”,有几家贫困户问村干部:“啥时候能拨款子下来,把我们的旧房拆掉盖新农村呢?”实际上这是“等、靠、要”依赖思想的反映。贺支书说他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统一思想认识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结合村情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讲明除争取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 力军,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建设新农村,陈规陋俗也得改。”贺茂梓说,必须提高村民素质,除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当加强教育农民自觉维护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泰民安的政治环境,改变不讲公德、不讲公共卫生、随地乱吐痰、乱倒垃圾、信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搞好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建设文明生态家园。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信心。”贺支书说,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刚脱贫的农民也不富裕,有人说把红庙村建成新农村,“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表现出信心不足。贺茂梓用近几年本村发展变化,教育和鼓励村民坚定实现新农村的信心。红庙村是两个小村合并的大村,11个村民小组,404户1668人,散住七沟八梁和隔河相望的二高山中,原是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近3年的国家扶持和村民艰苦奋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0多元,比XX年增加765元,实现整村脱贫,达标验收,今年预计可达XX元以上。贺支书用事实教育村民树雄心壮志,克服畏难情绪,用辛勤劳动和智慧争取新农村早日建成达标。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村民急切盼望国家多投资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群众。”在国家以奖代补政 策鼓励下,红庙村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村组公路已达9000多米,有3400米沥青主干道,眼下村民正建设1600米的村组水泥路,其余泥土路急需资金支持进行改善。村里有3条总长5000米的堰渠,灌溉900多亩良田,由于土渠岁岁修年年垮,劳民伤财,迫切需要国家支持修成U型渠,一劳永逸。红庙至松溪沟隔河相望,均在库区,村民和沉重每天涉水过河不安全,一旦涨洪水便中断往来,需要架设一道大桥解决隔河渡水难。

篇6: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由于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还必须清楚的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就像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故此,笔者连续三年对杨凌杜家坡自然村(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布局、在册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收入、身体素质情况、文化素质变化情况、农民劳动技能等方面做了仔细的调查。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又称国家农业经济观察点,是国家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为满足政策研究需要而建立的固定经济观察点。[2]通过观察,对农村社会经济进行长期的连续调查,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了解不同村庄和农户的动态、要求,从而取得系统周密的资料。因此笔者选择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杨凌杜家坡村进行农民素质调查,研究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素质仍然较低。这种较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以杨凌杜家坡村为例:

1 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主要现状

杨凌杜家坡自然村是杨凌区李台乡的14个村之一。高速公路从村子中央穿过,村子被分成两个部分,交通便利;2008-2010年间,总户数基本没有变化,为576户,2009年总在册人数为1700人,其中青壮年为384人,中小学生人数145人。

1.1 文化素质偏低

据调查,该村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在1700个村民中,20.2%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37%小学没有毕业已经不再上学了,32.3%接受或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0%的村民接受或正在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有极个别的村民接受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这部分人据2010年调查都离开了杨凌,在地工作。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并不是仅仅需要国家的救济款,他们渴望的是文化知识。文化水平低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为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无法开展。学生一出学校就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教育。从而产生了好多“问题少年”,对社会危害留下了隐患。

1.2 身体素质较差

虽然我国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周围的医疗站增多,农民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村的所有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与其它地方相比,人均占地仅为0.4亩的杨陵区杜家坡村农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条件还是非常有限,比如在食物的数量上、种类搭配上、营养搭配上的不讲究原因都使得象杜家坡村此类地方的农民身体素质较差。村子里留守的人口又几乎是老人和孩子,主动的身体锻炼更是谈不上,身体素质整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1.3 科技素质不高

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不强,不能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以杜家坡村为例,由于土地剧减,村子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打工收入。村里绝大多数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年龄在45岁以上的村民大都留在家里,或在附近的地方,做一些临时工作,另一方面也顺便照顾照顾家里。所以,在生活水平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能力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肯定是不强。据调查,杜家坡村,外出和留守打工的人口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8.7%,其中从事个体户约占到28.2%,他们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销售、餐饮服务、建筑等行业的相关工作。虽然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在外务工照样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所以只要有活儿就有生活来源,这样就更加增大了让青壮劳力回农村利用科技改造家园的难度。

同比,我们还调查了杨凌区其他村的情况,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1.4 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中小学生基本由老人看养,基本属于放养式管理。目前,村子耕地面积极少,人均占地仅为0.4亩,不能使农民有大的收入,所以大部分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劳动力基本上45岁以上,而这些人口的文化程度就更令人忧心。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发现,6至12岁和13至15岁阶段都存在失学的孩子。经过调查,这些孩子失学的95%原因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不住,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造成的。在调研的过程中,广大村民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周边农村的义务教育力度。

1.5 农民心理素质和观念素质存在一些缺陷

农民的思想观念较落后,安于现状,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浓。虽然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有一些兴趣,但是又抱有保守思想,害怕风险和损失,不敢放手进行变革,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排斥新科技、新技术的心理。

以上这些农民素质问题,将会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着重改善村容村貌、保证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水平,把在外务工的年轻农民吸引回来,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生生力量。具体应该强调以下方面:

2.1 制定农民素质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及建设

应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结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分层次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期规划。村容村貌的改善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提高农民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农民素质规划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建设应该齐步走。

2.2 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除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提高减免学费额度或给予相应的贫困补助。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拓宽高校毕业生、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通向农村的渠道为农村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应该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文化、科技、文艺活动的帮教活动。

2.3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问题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其中以青壮年、接受过某种程度教育的农民为主。因此剩余农民当中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通过多种技能培训,并且把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素质的快速下降。当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努力提高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有一技之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工作就会多几分胜算。

2.4 创造新型农村文化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的必要条件。比如在农村设立广播电视网;建立村镇文化站、农民夜校;设立图书馆、阅报栏等方式,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网络阵地,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为农民掌握新的发展模式、接受新观念、开发新思路创造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自觉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陈旧习俗,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2.5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文化素养,选好致富带头人

农村基层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因此基层干部要切实改进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选拔致富带头人,做好乡镇规划布局,吃透政策,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从思想上对他们教育,从政策上对他们进行扶持,使他们认清大局,勇于做广大农民的带头人,乐于向广大农民传授致富秘诀,从而起到带头作用。

2.6 计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而形成或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资本量[3],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4]。这些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旨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这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具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大,劳生产率就高,农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已经被世界上多经济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所证实[5,6]。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形成一种生产资本储备,它像物资资本一样,能够增进产出并获得收入分配权。因此,政府在提高农民素质投资、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应该正确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结果,从而做到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有的放矢,真正能提高农民素质。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和培训是构成农村人力资本核心内容,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作用。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是新农村的重重之道。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杨凌杜家坡等村农民素质现状,指出农民素质较低对杨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杨凌

参考文献

[1]王莉,苏祯.农户粮食种植面积与粮价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0-91.

[2]Theodore W Schultz.Invests ne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and of research[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1.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181-182.

[4]Gary S 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M].Chicago: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篇7: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民 合作经济 创新发展

Creatively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improving the degree of farmers’ organization

Zhao Dehai Han L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keeping the good developing state,but in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it has some shortages.So our province’s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must stand on the reality and continuously innovate development thought.The essa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 and measure in order to develop organizations from government’s polices and cooperative itself.

Keywords: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Creatively developing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76-03

国际经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植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长于农产品市场化大潮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民和增加农民收入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再造和创新。近几年,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1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807个,比2001年增加了2987个,增长了1.6倍;拥有会员(社员)71.4万人(户),占农户总数的15.1%,比2001年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2.6倍;基本涵盖了种植、畜牧、加工、销售、服务等多个行业,涉及粮食、奶牛、生猪、中药材、食用菌、农资等几十个产业。在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从事种植业2056个,占总数的42.8%;畜牧业1590个,占总数的33.1%;加工及运输业461个,占总数的9.6%。

1.2 组织形式和创办方式多元化。

从组织形式来看,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机作业合作社等形式,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农机作业合作社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促进。2007年底,我省已发展农机合作社803个,全年作业量达到2192.2万亩。

从创办方式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有农民自发组织型、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办型、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牵头领办型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覆盖了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合作领域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各个方面。

1.3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2006年初,黑龙江省政府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省已经有7个(地)市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做出明确要求,使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在资金扶持方面,2007年国家和省财政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扶持经费1665万元,受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111个,每户平均15万元,按户均15个农民成员计算,约1700个农民受益。

2.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这既有主观因素,如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也有客观因素,如缺乏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政府管理不够宽松等。目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户覆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停留在乡级、县级这个层次上,市级和省级的不多,全国性的就更是鲜见。从覆盖率看,全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占农民总数的15.1%,社员间利益联结不紧密,有七成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松散型和半松散型。

2.2 管理人才缺乏,社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了解合作知识,懂经营、善管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又需要文化素质较高,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持积极态度的社员。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2.32%,小学程度占25.32%,初中程度占62.13%,高中程度占7.05%,而中专程度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分别仅为1.94%和1.24%。从整体上看,社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形成农民合作组织的人力资源基础。

2.3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初级模式,在经营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完善,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阶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2006年底的调查,一些所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不到10人,自身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有的内部根本没有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发起人说了算,社员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尊重;还有一些没有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还会制约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2.4 资金短缺制约后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它既是经营组织,又是自我服务组织,是一个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其盈余除了提取少量的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还给社员,自我积累能力很弱。加之它的法人性质难以界定,获取贷款困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基本上是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继发展的“瓶颈”。

3.创新发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及其合作社联盟、大公司、大企业。面对瞬息变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黑龙江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1 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玉米、水稻、大豆、甜菜、马铃薯、乳品、肉类、山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专业化和基地化水平高,容易实现农民之间的合作,建立生产、技术、营销及加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省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其与农民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2007年,黑龙江省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其中63家是绿色食品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12家是绿色食品企业。这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资金优势,有些品牌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声誉,这对于引导我省农产品生产和创造市场需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股份合作制形式,由基地农户分工生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中介,负责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诸如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也为公司提供包括对农产品的收购和粗加工等服务。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农民和龙头企业得到双赢的效果。

3.2 适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农民单家独户生产所带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耕种面积集中连片、无霜期短、农时季节集中、人多地少等特点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农业机械化道路。农机作业合作社是指在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土地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要求组建农机合作社,组建的形式既可是股份制,也可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社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领导机构职能,最高权力机构是合作社股东会。合作社实行资本保全原则,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全部资产对自身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不得退股。组建农机合作社的原则是:坚持多元投入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多元投入;坚持自愿择优的原则,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的;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产量大县为重点,突出发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生产;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机械为牵动,整体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示范推进。

3.3 拓宽信用领域,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黑龙江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弃乡进城,大量收缩撤并县及县以下地区的机构网点。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降低,服务功能残缺,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包袱沉重,支农能力有限,其他各类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缓慢,农民与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要按照“三农”发展新需求,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农村金融需求。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宣布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允许和鼓励在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资金融通体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具有类似或关联生产模式的农民共同发起、拥有和管利的原则建立的互助金融组织,在社员熟悉的小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以投入股本的农民为社员,并以社员的股本为资金来源在社员内部发放贷款,合作社成员不管占有股份多少,都是一人一票;合作社设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从社员中选举产生;定期召开股东大会,研究决定合作社重大事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为了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对缓解农村金融流动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几点建议

4.1 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从国情、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农村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只有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农民才会信赖和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二要坚持“三民原则”,即“民办、民管、民受益”。按照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以农民为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营销合作,通过合作使社员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它们直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化布局,因势利导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要坚持创新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大力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产业、科技、管理上的创新步伐,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提高社会化程度。

4.2 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合作知识和合作技巧,这是黑龙江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进修、参观考察、国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对社员的培训教育。争取将“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金色证书’计划”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8~2015)》范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此外,结合乡村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农林教育,注重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后备人才队伍。

4.3 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平稳度过发展初期,实现后继良好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规范的组织章程,有效的风险调剂与防范机制,科学的价值评估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法的契约约束机制,实用的监督约束机制等。以利益分配机制为例,合作组织向社员提供服务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向非社员开展业务时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组织内部要建立完善的二次分配办法,把社员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在分配办法上,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为辅的原则。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在合作组织内部几种主要的服务功能之间,形成一种能够互相抵消和消除所出现的亏损或赤字,做到利益互补,具有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活力的机制。

4.4 加快组织资源的全方位整合。

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看,发展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经验表明,跨乡镇、跨县城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运行也更加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可以是横向的联合,也可以是纵向的联合。所谓横向联合,就是要打破地区界限,发展跨自然村、跨乡镇、跨县市甚至跨省区的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同一类型合作组织的联合。纵向联合,就是以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为中心,向前、后延伸,将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组织。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可以将供销等环节可能增加的利润都保留在农业产业范围内。

4.5 开辟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黑龙江省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商业银行和各级农村信用社应该在信贷风险可操控的范围内适当增加贷款,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并且管理规范的组织,给予龙头企业的同等待遇,优先扶持。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申请银行贷款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匮乏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社员投资和通过有效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积累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危朝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8,1

[3]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4] 章胜勇、李崇光.部分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12

上一篇: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小动物过桥》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钻孔勘探疑难问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