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2024-04-08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4篇)

篇1: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第二学期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计划,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扬长教育,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优化教育教学。特制定本学期校本课程工作计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进行理想与命运,科学与生活,历史与人文、法制与安全,习惯与生活的基础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使学生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爱国教育。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校本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生活中的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常见知识。重点是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教育。难点是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教授的年级是七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所占的比例是7:6,所教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学生在各科教学知识的深化,使学生掌握更透,激发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步激励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大纲。想方设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五、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

运用社会实践法、课堂辩论法、读书解读法和教师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极大的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篇2: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指导精神,贯彻以“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的方针,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潜力及素质,使教师不断由“经验型”、“学者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出发点,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开发、改善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校园,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学习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校园透过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及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成长。

校本开发技术培训资料:《课程纲要》撰写技术,选取组织课程资料的技术,课程评价技术等。

培训模式:采用多种模式有机结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从教师的教学潜力和教育科研潜力。

2、开展学术研究,使校本课程高质量,上档次。

切实加强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开展听评入门课,示范课等活动,用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情研究,努力提高和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

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

3、探索良性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构成校园特色,从四方面展开校园内部评价: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状况、学生学业成绩、后继发展推荐。并透过多种反馈信息对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修订方案、改善实施推荐。

三、本学期具体的工作

1、开学初期组织教师培训,确保教师初步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编撰方法,并构成正确的校本课程观。

2、学期中开展由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参加的教研的活动,交流经验,深入探讨,共同提高,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一位同学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3、教导处对校本课程进行过程中调控,参与听棵、评课指导,及时调控校本实施状况,及时总结经验,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认真写好教育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4、有选取的强化部分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力度了,以构成校园特色课程。

篇3: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 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 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 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 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 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 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 以校本课程的方式, 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 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 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 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 种优秀书目,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 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 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 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 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 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 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 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 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 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 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 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 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 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 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 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 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 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 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 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 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 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 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 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 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 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 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 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 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 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 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 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 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 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 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 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 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 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 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 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接触新奇的社会, 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 进行现场指导,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 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 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 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 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 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兴趣也更高, 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 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 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 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篇4: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种优秀书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新奇的社会,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兴趣也更高,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总之,将校本课程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为作文教学的困境突破提供有益的帮助,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尝试与研究。

篇5: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三、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五、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篇6: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教学内容: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

1、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人文素养。

2、突出知识性,趣味性,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充分发掘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措施

1、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为避免盲目性,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2、掌握校本课程实施方法,逐步提高实践水平。

篇7: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12-2013第一学期)青龙逸夫学校 李金玉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我们选用了以下内容:《国学经典诵读》《了解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等。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定《国学经典诵读》《了解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自选课程内容,现就其具体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国学经典诵读》之《中学生古诗诵读》为例)。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和人文现状,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我校作为一所青龙基础教育最大的寄宿制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我们特开设这一课程。

二 总体目标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如能熟读背诵一定量的名家名篇,必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他们此时此刻并不完全懂得诗歌的内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他们自然会领悟诗的真谛。为此,我们期望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 课程名称及结构

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鉴赏》

《走进满乡》(目录按教材章节)

课程结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二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三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四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五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六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七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第八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四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班级安排:七、八、九年级所有班级 2时间安排:

20课时 每周一课时,共20课时 3实施过程

古典诗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语言的差异,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无形之中拉开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时此刻,老师如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愁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不能走近学生的视野之中呢。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活动课中,拟穿插运用如下方法:为诗配图,配乐朗诵,旧韵新唱,诗歌改写等,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分类学习古诗词,(送别诗、田园诗等)通过一学期20节课的学习,务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加强,个性得到发展,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五评价与改善

教师方面:教学备课活动,准备相因的课件图片,对学生活动情况的分析小结。学生活动评价标准:

1、为诗配图(10分)①是否和诗的内容相符(6分)

②有没有出现诗中没有的景物,你认为这样设计合理吗?(2分)③是否和诗的意境相符(2分)

2、配乐朗诵(10分)

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字音读准,停顿,节奏把握得好)地朗读(6分)

②有感情地朗读(2分)

③选择的背景音乐是否合适(2分)

3、旧韵新唱(10分)①选的曲调是否合适(6分)

②演唱是否吐词清楚,富有感情,是否和诗的感情基调相符(清唱标准参照②)(4分)

4诗歌改写(10分)

①能否理解诗句的含义(或仅仅翻译句子)(4分)②有没有想象的成分(4分)

③改写后部分是否通顺(1分)有文采(1分)

评价方式: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公布。

改进建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期望和学生一道共同尝试一些新的活动方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古诗词诵读欣赏》

青龙逸夫学校 李金玉

一、课程背景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是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

二、开发理念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带来了挑战。承担文化传承任务的学校教育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我们的青少年要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就一定要让他们站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在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激发起一生的文化向往,使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三、课程的一般项目:

1、主讲教师: 李金玉 杨丽丽 王桂娟

2、教学材料: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初中古诗词诵读欣赏》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4、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

5、授课对象:

七、八九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让学生分类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4、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一定的场景中联想到相应的名句,实现积累基础上的适当运用。

五、课程内容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一百五十首》朗读、背诵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以及趣闻轶事等。

六、活动安排

为了保证古诗词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影响国家规定的学校教学任务,通过访谈了解到,一般的学生学习一首古诗(律诗、绝句),一般情况下只要一节课就足够了。所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排每周一节校本课进行活动。活动开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的信心。以后根据活动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内容。

七、课程实施建议

1、自主性:课程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加强诵读,引导想象,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

2、愉悦性。课程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古诗课程,丰富的课堂内容,有趣的插图,以及让他们自己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解决了学生因为背书的苦恼,让学生更加喜爱我国古代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乐、有得、有趣,而无负担压力感。

3、灵活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对课程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序发展。

八、课程名称及结构

(一)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诵读欣赏》 课程结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二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三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四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五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六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七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第八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

(二)课程名称及结构

1、太极扇

2、满乡风情

3、论语

4、其它

九、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班级安排:

七、八九年级所有班级 2时间安排:20课时 每周一课时,共20课时

十、课程评价建议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互相评价。

3.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某一次的背诵不合格,教师可暂不记录等级,多给时间,允许再次测试。

4.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

篇8: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依据

1. 课程标准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应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内容为标准,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篮球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篮球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篮球小游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进行篮球小游戏过程中感受力量、方向、速度等运动现象,并且能在开展篮球小游戏时保证自身安全;要求篮球水平一般的学生能使用专业术语来标述自己已经学过的动作,初步了解篮球活动的基本方法,从而保障篮球运动的安全;针对篮球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多看篮球比赛,熟练运用篮球运动中的组合技术动作、简单处理篮球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情况及预防措施等。

2. 本校实况

学校篮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篮球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若缺乏场地与器材的基本保障,则会导致篮球校本课程的构建成为一纸空文。且当前篮球校本课程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完善篮球校本课程体系,成功难度可想而知。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开发与执行篮球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丰富的篮球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篮球校本课程的作用。而小学生作为实践篮球校本课程中的学习者,其水平是否与篮球校本课程相符合,是检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二、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方法

1. 构建小学篮球课程的基本方法

为保证小学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将复杂的篮球技术进行分解,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改变一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技术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术。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及时反馈实践成果,调整不合理的内容,总结和整理合理的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校本课程。

2. 构建不同水平段的篮球课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也非常大,所以在构建小学篮球课程时,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灵敏度、平衡能力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老师可采用竞技篮球游戏化的方式,构建该阶段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中年级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其兴奋度往往会超出自身的抑制能力,所以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应尽量构建以简单化竞技篮球为主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活动的目的具有较深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能够适当调整和控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可构建竞技篮球实用化的篮球校本课程。

3. 构建不同时间段篮球课程的方法

篮球课堂教学是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时,应遵循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规律,以义务教育体育与课程健康内容为标准,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篮球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在教学进攻技术时,以摆脱、传球、投篮技术等内容的传授为主,而防守技术与进攻技术对应时,则以防摆脱、防传球、防投篮等内容传授为主。坚持由点及面、由面聚点的教学原则,将自身的成功积极辐射到学生中去,促使学生能在篮球运动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增加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篮球水平。其次,学校可通过组织篮球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篮球运动普及化,有利于学校挑选优秀的篮球运动苗子,即“体育工作的提高必然是以普及为基础,并在提高过程中进一步普及。”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而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希望通过学习篮球,愉悦学生身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明有.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4).

篇9: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经验可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语文校本课程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看作是学校自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误解。

误区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

误区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笔者结合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行打破了“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大多数集中于體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其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择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宽松的环境让各种知识遍地开花,也让他们对学习有了更多需求和不同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编辑语文校本教程时,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第三,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文本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专题模式,二是活动模式。

专题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如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开发了《盛唐诗歌精神》的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盛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

活动模式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寝室等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篇10: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武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课程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打破已有的“校校同课程,生生同书本”的格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种植、国防教育、手工制作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石海未

副组长:张丽丽 刘腾

成 员:郭爱宾 赵天亮 陈书魁

郝振川 梁洪敏

石立华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和教研、科研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太极拳》校本课程具体由张晓锋负责;《书法》具体由张华东负责;《大棚菜》具体由刘腾火负责;

篇11: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开创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程目标:

1.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引领全体学生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精神。针对我校实际,确立“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校本课程目标。

3.以学校为基地,与外部力量合作,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

三、课程内容 :

主要有分学校篇、校园篇和环保篇。

四、主要措施

1.新教学理念做引领,指导具体活动实践

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树立十种新型的教育观,即新型的教师观;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质量观;新型的课程观;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学方法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新型的教学手段观;新型的终身学习观。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建立合理的激励评价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对会教能编的教师,学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及时进行表彰和鼓励。同时,要研究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并与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采用恰当的行政手段,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

五、具体课程安排:

篇12: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思维潜能开发—顿悟拓扑及规划运筹类类

2、课程范畴:蓝色科技类

3、课程内容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顿悟拓扑及规划运筹类类游戏器具的操作。

4、开发依据: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游戏器具。借鉴前几个学期老师们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力求让参加的孩子们都能在动手中提高智慧,在玩乐间拓展思维。

5、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熟练操作顿悟拓扑类的游戏器具,初步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让孩子们受到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

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把原有的图形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形。将游戏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初步渗透排列与组合、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比较、拼摆,反复尝试、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敢于突破定势思维,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的拼摆和重新组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大脑,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突破常规和定势、寻求发散思维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实施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比较自由、丰富,还没形成一些定势的东西,开展这类游戏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孩子们平时就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摆弄一些学具,所以便于教师操作课堂的活动过程。

2、具体实施内容

周次


课序


教学内容


课型


实施要求




五连方


交流课


认识器具




五连方


交流课


理解规则、目标




五连方


探究课


尝试拼摆




五连方


展示课


熟练拼摆




鲁班锁


交流课


认识器具、规则、目标




鲁班锁


探究课


尝试拆开并重新组装起来




鲁班锁


展示课


拆、拼比赛,交流体会




巧放圆形


交流课


认识器具、理解规则、策略




巧放圆形


探究课


尝试拼摆




巧放圆形


探究课


练习多种拼摆方法并熟练拼摆




巧放圆形


展示课


拼摆比赛,交流体会



4


鲁班三通


交流课


认识器具、规则、目标




鲁班三通


探究课


尝试拆开并重新组装起来




鲁班三通


展示课


拆、装比赛




神龙摆尾


交流课


认识器具、理解规则、目标




神龙摆尾


探究课


尝试拆开并重新组装




神龙摆尾


探究课


探究练习多种组装方法




神龙摆尾


展示课


展示多种组装方法及速度


三、成果展示形式及效果

1、成果展示形式:现场展示每款游戏的操作。

篇13: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遇到了瓶颈问题:第一,评价方式单一;第二,评价严密性低;第三,评价没有体系,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各门校本课程进展状况。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校申请了市级课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的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校逐渐形成了以“三体一五能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即学校的领导小组、管理小组、课程开发与实施小组三方结合,在不同层面进行全面评价,并确定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探析每一个指标在每一类课程群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形成每一类课程群的主要评价工具。

一、课程评价,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价值判断,使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过程、方法都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内部评价,确定课程的可行性。内部评价是指对任课教师课程计划的评价。进行课程申请的教师要提交《课程计划书》,对课程目标、教学用书、课时安排及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计划书将由相应类别课程的管理小组进行审定,从以下几方面确定课程的可行性: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是否能够促进我校提出的五大能力中的一种或若干种能力的发展;教科书的选择或编写是否具有系统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凸显教学目标;课时的编排是否合理,衔接过渡是否自然;教学方式是否多样,符合课程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是否分层级,能让学生接受持续的教育,以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合格的课程将由我校课程管理部提交校领导小组审批,作为对该课程的初步评价。

第二,外部评价,提高课程的接受度。我校在全面启动校本课程一个学期后,随机抽取了六门课程,并根据这六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相应的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同一门课程的设计有着不同的看法,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家长、学生的需要无法对接。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在内部评价之后进行外部评价,主要的评价主体为申请课程的学生、家长。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家长对于课程设计的看法与建议,相关的管理小组整理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并对相应的课程提出建议。随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以及对教材的运用方式和教学方式,管理小组再次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标准为是否在保证课程设计科学、可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需要。

第三,差距评价,注重目标的达成度。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前对课程进行的预评价,评价结果指向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这一标准往往与各个阶段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存在差距。因而,我校在课程实施的期中与期末阶段进行了差距评价,以便教师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首先,由教师填写《期中自评表》与《期末自评表》,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评。自评的内容为课程设置的科学程度、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程度、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对教材有所改进,或自编教材是否逐渐成形等。其次,由学校管理小组组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教师的自评进行比对。同时,学校管理小组及领导小组在课程实施阶段会随时听课,填写听课评价表,作为差距评价的参考资料。

二、教师评价,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所以,教师评价,既包括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也包括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性评价。美国学者舍恩(D.Shon)提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且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英国劳伦斯·斯坦豪斯认为,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作为经验和技术型的专家。所以,教师的自我评价,应该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我校制订了《莘庄镇小学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守则》,严格依照该守则对教师进行评价。该守则的主要内容有:任课教师必须有计划地上好校本课,认真备课并认真写好教案;教师要认真整理教案,编写校本教材,并进行阶段小结与反思;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到指定的教室上课,维持好学生的纪律,每堂课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材料准备情况、本堂课的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到学期末,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平时要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与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学期末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要负责专用教室的卫生和财产安全等;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研讨会,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听课反应、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对校本课程的方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我校教务处教师深入听课,认真填写《莘庄镇小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并于每学期最后一次校本课时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记录结果将作为教师学年考核评优的参考。

三、学生评价,发展学生能力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评价功能,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以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为主。为此,我校采取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策略。

所谓多元化策略,既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指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分析与评估,一改过去由教师单一主体进行评价的局面。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发展的评价。

所谓多样化策略,指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描述学生的发展,是简单而肤浅、呆板而僵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质性评价,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既有行为观察,又有成长记录;既有表层的作业,又有深层的学习日记;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我校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清晰、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为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篇14: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教学随感

关键词:校本课程 《军事与国防》 教学随感

一、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的课程起源

学校教务处为推行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课。当笔者看到目录中有《军事漫谈》这一课题时,顿时眼前一亮,觉得开设该活动课是完全可行的,于是找来同事张宇老师。我们一拍即合,立即投入到活动课的准备工作中。时间飞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活动课结束了,在收获大量经验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几点问题:第一,所教授的军事知识总是“东打一耙、西抓一把”,既不系统,又不规范;第二,上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环节,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活动课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不强。同时,教务处夏昕宇副主任指出,这个活动课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和最能体现内容的教材。于是,笔者与张宇老师商量,以此为契机,申请编创一个军事校本课程,随即填写了校本课程申报表,很快得到了校领导准予立项的回复,“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的一支催化剂。

二、校本课程《军事与国防》的教学过程

任何教材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纲要)这块基石,于是笔者决定把制订《军事课程标准》作为编创教材的第一步。笔者和张宇老师把音乐、美术等科目的课程标准作为参考,并结合军事科目的特色,经过两周的努力,《军事课程标准(讨论稿)》终于出炉了,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纲要)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军事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为教材的编纂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得到教务处领导的肯定后,我们又编写了《泰安二中军事校本课程实施计划(讨论稿)》。几周下来,编纂工作初见成效,我们在略感欣慰的同时,也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教材的编创。

之前,笔者和张宇老师就已经商定编写教材要注意的几个原则:第一,主动与兴趣。军事课程必须立足学生,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第二,通俗易懂。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专业性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影视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尽最大努力做到言简意赅,不纸上谈兵。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初步拟定了武器装备、战争战役、军事人物、国防教育这四个章节。在确立了基本章节后,我们又对章节具体内容的选取原则做了如下规定:第一,内容是当下热点和学生感兴趣、比较熟悉的;第二,所涉及战例或战役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允许杜撰演义,更严禁“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一定要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战争场景;第三,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设置“提出问题”“事件背景”“基本性能”“敌我情况介绍”“战役过程”“取得战果”“议一议”“思一思”等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讨论中找出因果联系,在冷静思考中找到事物的本质。

以第一章《武器装备》为例,军事装备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我们无法编写军事百科全书。结合之前定下的原则,我们认为,学生比较熟悉和常见的还是轻武器,尤其是当前CS、CF等射击类游戏出镜率较高的轻武器Ak47系列与M16系列。这两种枪好似一对冤家对头,一种是当年华约组织的制式装备,是当今世界装备、仿制、生产量最大的轻武器,据说全球的总量高达2亿支;另一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士兵——美国大兵手中的基本装备,M16步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家,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多种型号的大家族。于是,我们把第一、二节的内容定为介绍AK47、M16。笔者分別选取了两个真实案例作为两个章节的导入,除了用通俗的语言简要介绍这两种枪之外,还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我们在这两节里都设置了影视欣赏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纪实性的影视作品,直观地感受这两种枪的不同特色。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军事与国防》在众多教师的精心培育下,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

上一篇:九霄云外是褒义词吗下一篇:寻先辈事迹,铸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