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24-04-13

春季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共10篇)

篇1:春季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11年春季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主题,以“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为载体,以“凝聚智慧,抓实过程”为方法,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题化校本教研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和师生素质内涵的全面、持续、有效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推广“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构建教学模式。

2、校本教研主题化,确立主题化校本教研制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

3、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强化岗位练兵,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着重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步提升教学水平。

4、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注重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通过开展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科研型教师队伍能够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6、改革评价制度,注重过程管理,实现评价重心前移。课堂教学以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三、主要工作要求及策略

(一)强化主题化校本教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1、校本教研分科制: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题目标,全面推广“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这一教学模式,各学科必须通力合作,齐头并进,让所有教师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场,各学科必须强化校本教研,改变过去校本教研学科单一的现状,为此总校成立了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建立语文、数学、综合三个中心教研组,各学科中心教研组,职责明确,制定学科教研计划、总结、梳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中心小学为核心,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搞好集体备课、课例研究。

2、校本教研主题化。学校确立主题化校本教研制度,并做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即以推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校本研究的主题,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建立子课题系统,实施科研攻坚战略。子课题细化为:

课前:(1)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2)如何评价学生的预习;(3)如何搞好课前的集体备课;(4)如何评价集体备课;(5)个性化教案的检查指导。

课中:(1)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如何搞好学生合作、探究学习?(3)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5)课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6)课中导学案的利用(7)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同案协作”?(8)如何使用导学案不囿于导学案?(9)如何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导学案的关系?

课后:(1)导学案的收发、批改;(2)作业的留批;(3)如何搞好拓展性学习等。

各学科组根据本组实际选择课题,可一人一个课题,也可几人一个课题,制定方案,进行研究实践,学校组织学科组一周交流一次,梳理问题,分享成果,互促共进,共同发展。

3、建立一个平台:即以课堂为实践和研究平台,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会诊课堂教学”领导小组,每两周组织一次会课活动,每周召开一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通过对各校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组织试讲等方式,把脉各校课堂教学,不断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及时向教师反馈,并制定相应策略,进一步确定下一步主攻对象,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二)抓实课题研究,实现新突破,推动课程改革 小学要切实抓好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操作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的运作,按方案要求,认真操作定期召开观摩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积累材料。初中要抓好《农村初中协同教学的深化研究》和《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落实研究方案,务求每个阶段都有较大进展,加大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力度,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设效果。以上两个课题必须扎实有效地研究,从而推动我镇课堂教学改革。

(三)立足常规,注重应用,以教研促教学质量提高 以常规教学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常规教研。

1、落实《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集体备课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亮点”,它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要重新把握集体备课的内容,确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评价备课过程,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2、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最经常、最普遍、最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和载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有计划分层次逐级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把学校教研的重点放在课例研究上,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课例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本学期课例研究以推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式为重点。

四、教研要求

(1)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按照“四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讲人;有检查、有考核、有记录)的要求,确保学校和教研组研讨的时间。教研组每10天至少一次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两课时,学校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包括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总校大型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

(2)规范教研活动的内容。人人必须要做到四个一:做好一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上好一堂教学研讨课,写一篇教研总结,每次听教研课后写一份评课稿。同时要填好教研活动手册。

(3)各校要认真开展好教研活动。努力使教研活动体现三化:活动时间经常化,活动内容专题化、活动主题的序列化。集体备课注重三个结合:与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

(4)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一次教研活动将围绕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交流和总结,真正把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教研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

五、加强校本教研管理工作

(1)成立以校长为主,教导主任牵头,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教研与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管理。校领导要到教研组或备课组参加教研、指导教研。定期检查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评比。

(2)要结合实际操作和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承担各级课题的学校,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来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能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达到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质的目的。

篇2:春季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小学语文教研组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研精神,在区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诊断出本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讨论、研究,归纳共性问题对症下药,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改变我校学生学习落后的局面。

一、本组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核心目标不突出。

2、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倾听的能力?

二、具体的解决方式:

(一)备课、磨课。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必须准确地确立和落实教学目标。

方法:

1.本组内一名执教教师,自己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2.在专家指导下,小组成员参与研讨:深入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观察课堂——课后反思。

3.经过实践与反思后,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分工:

1.授课教师,负责上课,并撰写三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2.观课议课教师,负责课堂观察,填写观察量表,其中一名撰写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二)基于课堂进行倾听的指导,培养倾听的习惯。1.研读“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每一个年段在倾听方面的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中段,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具体方法:

(1)提出倾听的要求:低年级以对口令的形式,强化听的意识,使学生由无意的听转变为有意的听;中高年级训练学生倾听结束后再发表看法,重复老师或同学的话,评价同学的发言。

(2)明确倾听的任务:课堂提问时,问题要明确。

(3)优化倾听的内容:教师善教(教师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善言(说通顺话,说完整话,说响亮话)

(4)每周固定一节课时间专门训练听力,内容多元化,如:听写、听故事、交换日记、辩论会、质疑解答……

三、主要途径:

1、三月选定主讲教师,明确分工、团队协作,在备课、磨课中确立和落实教学目标,争取一个月内打磨出一到两节好课。进行月考分析,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低年级组举行讲故事比赛。

2、四月在上个月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继续备课、磨课。同时讨论、改进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进行月考分析,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中年级组举行演讲比赛。

3、五月继续备课、磨课,汇集、整理已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从而检测本组的研修方法是否正确。进行月考分析,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语文组举行晨诵庆典。

4、六月反馈、总结,形成文字资料。

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一定按照研修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研组

篇3:春季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依据

1. 课程标准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应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内容为标准,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篮球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篮球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篮球小游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进行篮球小游戏过程中感受力量、方向、速度等运动现象,并且能在开展篮球小游戏时保证自身安全;要求篮球水平一般的学生能使用专业术语来标述自己已经学过的动作,初步了解篮球活动的基本方法,从而保障篮球运动的安全;针对篮球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多看篮球比赛,熟练运用篮球运动中的组合技术动作、简单处理篮球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情况及预防措施等。

2. 本校实况

学校篮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篮球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若缺乏场地与器材的基本保障,则会导致篮球校本课程的构建成为一纸空文。且当前篮球校本课程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完善篮球校本课程体系,成功难度可想而知。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开发与执行篮球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丰富的篮球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篮球校本课程的作用。而小学生作为实践篮球校本课程中的学习者,其水平是否与篮球校本课程相符合,是检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二、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方法

1. 构建小学篮球课程的基本方法

为保证小学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将复杂的篮球技术进行分解,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改变一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技术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术。

构建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及时反馈实践成果,调整不合理的内容,总结和整理合理的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校本课程。

2. 构建不同水平段的篮球课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也非常大,所以在构建小学篮球课程时,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灵敏度、平衡能力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老师可采用竞技篮球游戏化的方式,构建该阶段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中年级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其兴奋度往往会超出自身的抑制能力,所以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应尽量构建以简单化竞技篮球为主的篮球校本课程;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活动的目的具有较深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能够适当调整和控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该阶段的学生,可构建竞技篮球实用化的篮球校本课程。

3. 构建不同时间段篮球课程的方法

篮球课堂教学是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时,应遵循篮球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规律,以义务教育体育与课程健康内容为标准,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篮球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在教学进攻技术时,以摆脱、传球、投篮技术等内容的传授为主,而防守技术与进攻技术对应时,则以防摆脱、防传球、防投篮等内容传授为主。坚持由点及面、由面聚点的教学原则,将自身的成功积极辐射到学生中去,促使学生能在篮球运动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增加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篮球水平。其次,学校可通过组织篮球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篮球运动普及化,有利于学校挑选优秀的篮球运动苗子,即“体育工作的提高必然是以普及为基础,并在提高过程中进一步普及。”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而构建篮球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希望通过学习篮球,愉悦学生身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明有.中小学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4).

篇4: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经验可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语文校本课程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看作是学校自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误解。

误区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

误区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笔者结合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行打破了“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大多数集中于體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其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择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宽松的环境让各种知识遍地开花,也让他们对学习有了更多需求和不同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编辑语文校本教程时,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第三,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文本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专题模式,二是活动模式。

专题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如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开发了《盛唐诗歌精神》的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盛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

活动模式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寝室等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篇5: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东关小学

郭丽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

三、具体措施

由于校本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校本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安排

周次

篇6: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教学内容: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

1、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人文素养。

2、突出知识性,趣味性,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充分发掘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措施

1、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为避免盲目性,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2、掌握校本课程实施方法,逐步提高实践水平。

篇7: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12-2013第一学期)青龙逸夫学校 李金玉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我们选用了以下内容:《国学经典诵读》《了解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等。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定《国学经典诵读》《了解满族风情,走进满乡》《太极扇》《计算机应用及绘画》《书法与美术》,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自选课程内容,现就其具体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国学经典诵读》之《中学生古诗诵读》为例)。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和人文现状,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我校作为一所青龙基础教育最大的寄宿制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我们特开设这一课程。

二 总体目标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如能熟读背诵一定量的名家名篇,必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他们此时此刻并不完全懂得诗歌的内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他们自然会领悟诗的真谛。为此,我们期望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 课程名称及结构

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鉴赏》

《走进满乡》(目录按教材章节)

课程结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二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三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四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五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六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七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第八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四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班级安排:七、八、九年级所有班级 2时间安排:

20课时 每周一课时,共20课时 3实施过程

古典诗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语言的差异,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无形之中拉开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时此刻,老师如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愁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不能走近学生的视野之中呢。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活动课中,拟穿插运用如下方法:为诗配图,配乐朗诵,旧韵新唱,诗歌改写等,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分类学习古诗词,(送别诗、田园诗等)通过一学期20节课的学习,务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加强,个性得到发展,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五评价与改善

教师方面:教学备课活动,准备相因的课件图片,对学生活动情况的分析小结。学生活动评价标准:

1、为诗配图(10分)①是否和诗的内容相符(6分)

②有没有出现诗中没有的景物,你认为这样设计合理吗?(2分)③是否和诗的意境相符(2分)

2、配乐朗诵(10分)

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字音读准,停顿,节奏把握得好)地朗读(6分)

②有感情地朗读(2分)

③选择的背景音乐是否合适(2分)

3、旧韵新唱(10分)①选的曲调是否合适(6分)

②演唱是否吐词清楚,富有感情,是否和诗的感情基调相符(清唱标准参照②)(4分)

4诗歌改写(10分)

①能否理解诗句的含义(或仅仅翻译句子)(4分)②有没有想象的成分(4分)

③改写后部分是否通顺(1分)有文采(1分)

评价方式: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公布。

改进建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期望和学生一道共同尝试一些新的活动方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古诗词诵读欣赏》

青龙逸夫学校 李金玉

一、课程背景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是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

二、开发理念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带来了挑战。承担文化传承任务的学校教育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我们的青少年要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就一定要让他们站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在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激发起一生的文化向往,使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三、课程的一般项目:

1、主讲教师: 李金玉 杨丽丽 王桂娟

2、教学材料: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初中古诗词诵读欣赏》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4、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

5、授课对象:

七、八九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让学生分类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4、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一定的场景中联想到相应的名句,实现积累基础上的适当运用。

五、课程内容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一百五十首》朗读、背诵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以及趣闻轶事等。

六、活动安排

为了保证古诗词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影响国家规定的学校教学任务,通过访谈了解到,一般的学生学习一首古诗(律诗、绝句),一般情况下只要一节课就足够了。所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排每周一节校本课进行活动。活动开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的信心。以后根据活动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内容。

七、课程实施建议

1、自主性:课程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加强诵读,引导想象,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

2、愉悦性。课程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古诗课程,丰富的课堂内容,有趣的插图,以及让他们自己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解决了学生因为背书的苦恼,让学生更加喜爱我国古代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乐、有得、有趣,而无负担压力感。

3、灵活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对课程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序发展。

八、课程名称及结构

(一)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诵读欣赏》 课程结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二单元

友情篇(送别诗)第三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四单元

乡情篇(思乡诗)第五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六单元

田园篇(山水田园诗)第七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第八单元

边塞篇(边塞诗)

(二)课程名称及结构

1、太极扇

2、满乡风情

3、论语

4、其它

九、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班级安排:

七、八九年级所有班级 2时间安排:20课时 每周一课时,共20课时

十、课程评价建议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互相评价。

3.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某一次的背诵不合格,教师可暂不记录等级,多给时间,允许再次测试。

4.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

篇8:戏剧校本选修课程教学的优化

我校自2011年始, 在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基础上,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和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为蓝本, 开设了《经典戏剧选读》校本选修课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每一篇都精读精讲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就必须考虑到对教材的二次选择和具体优化问题。在筛选精讲时就应该充分关注每个专题所针对的戏剧特征, 选取那些特征明显, 又能较大程度涵盖戏剧基本特点的篇目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传统的选修教学方式仅以文本研读、专题 讲座为主, 限制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 优化戏剧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当务之举。

一、内容优化: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结合

基于对戏剧选修教学目标的理解, 我们把戏剧校本选修课程名称定为“经典戏剧的欣赏与教学”, 整体的课程构成分成两个部分, 前段以文本研习为主, 后段以写作、表演等体验活动为主, 将18个课时拟分为九讲。

我们认为, 戏剧欣赏与创作是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 戏剧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是进行写作的一种实践活动;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场合环境和自己的身份, 当学生进入角色时, 又在尝试着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等等。因此, 对戏剧选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侧重戏剧知识讲授带来的弊端, 在丰富学生戏剧情感体验的旅程中, 真正做到选修课程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教学优化: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在戏剧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 必将是诱人的、充满激情与生机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戏剧, 而不是平面地阅读剧本。我们认为, 应该改变戏剧选修教学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篇章结构”等一般性文学分析, 倡导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水平入手, 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教材资源、影视资源等, 开展戏剧教学小课题研讨活动。例如教学《雷雨》, 在对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可以以“《雷雨》的主题多义性研究”为教学主要内容, 展开课堂讨论, 借此把握《雷雨》“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等特征。当然, 限于学生的能力, 也可以将较大的课题进行分解, 在设立核心研究课题之后, 拟定相关子课题, 作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标题。例如“《雷雨》的多重矛盾冲突分析”“谈周朴园与繁漪的性格情感较量”“谁才是最具悲 剧性的人物———从《雷雨》看周朴园的双面人格”等等。

戏剧文本的阅读教学必须置身于整个戏剧之中,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知戏剧的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 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只有对文本有了深入钻研与感悟, 才能更好地感受戏剧文学最终的舞台呈现方式。鉴赏戏剧文学, 也需要深入阅读文本, 品味人物的语言, 关注如动作、结构、主题等主要戏剧元素。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 将学生的自发而无序的感性行为上升为一种经过分析、思索后的理性行为。

例如细读《雷雨》中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 三十多年前呢, 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 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 无懈可击, 但细究起来, 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 鲁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 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 把后半句去掉, 行吗?另外, 她为什么不提别的, 而单单提“洋火”?很显然, 去掉后半句, 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不提别的生活细节, 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其一, 侍萍生孩子得了病总要关窗户, 所以室内经常点灯, 周在灯下照顾鲁。其二, 周的衬衣被火烧了个窟窿, 鲁在灯下为周缝衣服 (衬衣上的梅花的来由) 。这个没有“火”的时候的夜晚常常是黑咕隆咚的, 这对两个亲密相爱的人是多么美妙呀。总之“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 有了它, 就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 推动剧情发展, 并充分展现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 让周朴园这个人物成为“圆形”人物。

三、活动优化:台词朗读与舞台表演结合

戏剧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 戏剧也是表演的艺术, 单一使用问题探讨, 没有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想象的。想让戏剧教学“活”起来, 在以文本研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同时, 也必须适当地穿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如影视观摩、朗读台词、舞台表演等, 其中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 这类短而快的活动应该成为此时教学活动的主体方式,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例如朗读《雷雨》中一处较长的台词。面对周朴园, 侍萍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 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我的眼泪早哭干了, 我没有委屈, 我有的是恨, 是悔, 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紧跟着此文的一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很是累赘, 其朗读的重心在“你们”二字。结合这一节中多处出现的“你们”, 让我们看到痛斥的对象是“你们”, 可见三十年前的悲剧, 罪魁祸首并不仅是周朴园, 还有他们家的“老太太”等一大群封建式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受害者, 并非他一定要抛弃侍萍, 而是他的软弱致使他不曾抗争罢了。如果据此来理解人物形象, 可以认为周朴园是一个集“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

相较台词朗读, 戏剧表演的要求更高, 它需要将鉴赏想象的虚化的舞台形象实体化出来。学生的表演实践就是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 准确把握戏剧动作和戏剧特征的过程。我们知道, 学生是最具有表演欲望的群体, 表演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内化语文素质, 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舞台意识, 培养其艺术想象能力。

四、评价优化:能力培养与人格建构结合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格教育。由于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落后教学管理行为的影响, 语文教学重知识和能力, 轻过程与方法及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戏剧文学教学中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贪多、求全、求难而 导致人文程度弱化的情况很严重。戏剧文学教学的体验性、综合性特点得不到彰显, 人文性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 在短期的功利性、数字化考试评价制度面前, 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

篇9:如何提高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族学生一开始学习朝鲜语,就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世界。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学生在学习中采取何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种语言的喜好程度。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汉族学生产生对朝语学习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后学习朝语的主要基础。

首先,要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他们对老师有好感,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花大功夫学这门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都是很强的,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教师教的有“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自制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老师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认为,对于有进步或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真诚和恰到好处的表扬,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如果对于有些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的朝语字书写得很棒,或者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语感较好的,我也对他们进行适时表扬,使他们在得到赞赏的同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精心设计课件

朝语音节课的内容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费劲。为了突破这种难点,我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精心准备自制课件和卡片结合起来,将形象化有声有象,并为其创设一个学习的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网上很少有朝语课件,特别是朝语识字教学课件几乎没有,我就自己做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教学。

三、精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中适时依据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接受状态和思维状态随时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动手的过程中受益。

朝鲜语元音和辅音的拼读和汉语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是相似的,但有些音素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重点把这些发音的口型、舌位、声带和气流、轻重准确地教给学生,并反复操练。特别是收音教学难度大,收音在文章中发音变化多样,连音化,送气音化,紧音化,语言同化,腭化音等,学生很难掌握。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语法都编成简单的故事、顺口溜和通俗易懂的歌曲传授给学生。

四、精心设计课前活动和课堂练习

1.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要想上好一堂精彩的课,课前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每一节课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复习,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课前活动精彩多样,有词语接龙、口语对话、还有精心设計的“双簧”游戏。在“双簧”游戏中让学生用朝语说出要复习的“刷牙”、“跑步”等词语,另一学生相对应地做出动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踊跃参加,不仅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还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展示能力。

篇10: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武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课程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打破已有的“校校同课程,生生同书本”的格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种植、国防教育、手工制作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石海未

副组长:张丽丽 刘腾

成 员:郭爱宾 赵天亮 陈书魁

郝振川 梁洪敏

石立华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和教研、科研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太极拳》校本课程具体由张晓锋负责;《书法》具体由张华东负责;《大棚菜》具体由刘腾火负责;

上一篇:ldb文件到底派什么用场得?数据库教程下一篇:七绝初春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