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2023-01-16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历史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天下第一属豆村 (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中国最大的庄,笑言为石家庄。但中国最大的村是豆村,可不是笑言。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豆村在唐宋时,所属乡名不详。明清时属豆村里,清末至解放时分别属豆村所、终南联保、终南乡一保。解放以来,豆村先后归属及名称为终南区豆村乡、终南乡豆村、终南公社豆村大队。豆村大队辖豆村、郭家洼、斑竹园、七里路、挂面房5个自然村34个生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大队改村,又恢复为终南镇豆村,豆村现在被划为四个行政村:豆一村、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这四个行政村,各直辖就近的一个自然村:豆一村直辖斑竹园村,豆二村直辖七里路村,豆三村直辖挂面坊村,豆四村直辖郭家洼村;共计35个生产组,面积40公里,人口15000多,全村北有12条街道,南有9条街道,共有24条丁字街。

豆村文化深厚,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豆村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 豆村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豆村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历史变迁

【教学难点】

1.正确看待和了解村庄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豆村的一些影像资料,由学生介绍豆村与之相关的地名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村名所来,其说有三:一说: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故取名:豆村.“豆”是古代一种食器,“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字中的“口”是锅,上面一横是锅盖,这是西周时期生产一种食器而留下的名字,做“豆”的村子因此成为豆村。豆村在西周时期终南古城的南塬上,距终南故址近一公里,以亭子坡为界,亭子坡因比古城地势稍高,故在西周及秦汉时埋有大量达官显贵的陵墓。

据史载:武王灭纣后,建立了大周王朝。他把三弟伯安的儿子旺封为矢侯,令其在关中建国。矢侯请人查看风水,发现豆村这块地方是块不错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定都于此。西周建国八百余载,物阜民丰,国家太平。建立在豆村的矢侯国,更是极尽豪华奢侈,天下珍宝,尽收宫中。后来周室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割据,互相讨伐,矢侯国君见大势已去,国小不敌,仓皇出逃。逃走前将大量珠宝埋于地下,以待时机。后历经千载,这些宝物数经劫掠,损失惨重。其中史有记载的一次最大的劫掠,是曹魏大将夏侯惇驻军古镇终南(终南故称泥寿县)时,得知豆村曾是矢侯国都,派兵挖宝,盗走了不少宝物。90年后,豆村以及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也曾在此疯狂挖宝。1996年省考古队来到豆村考古,发现这里有西周墓葬6座,东周墓葬6座,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制品,进一步从理论上确立了这里曾是西周时的一个重要诸侯国——矢侯国遗址。周至县政府于2005年11月20日树立文物标志碑,从事实上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的矢侯国遗址。

二说:元末明初,盗贼峰起,民不聊生,明王朝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倡导百姓筑城而居(时百姓称:唐塔汉冢朱(猪)打圈)。豆村当时由10多个小村庄联合筑城,其城筑起形似椭园,象一颗大豆。故名豆村。

三说:豆村是由10多个小村庄北竹园、丁家巷等合并成村,俗语曰:拼合为“斗”,偕音豆。得名豆村。

(二)豆村辖区

豆村第一村辖豆村东南部和斑竹园1个自然村。1984年5月设立,斑竹园位于终南镇南偏西3公里处,唐时斑竹园村周至司竹府竹园的一部分。东汉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因村周围多为斑竹园而得名。

豆村第二村辖豆村西南的和七里路1个自然村。 七里路位于终南镇5.5公路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村民由豆村迁此定居住,因距故乡七里,故称七里路。

豆村第三村辖豆村西北部和挂面房1个村(实际为1个小组)。

豆村第四村辖豆村东北部和郭家洼1个村。有11个村民小组。

郭家洼位于终南镇偏西1.5公里,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郭姓人由外地迁来较低洼处定居,遂名郭家洼。

(三)豆村历史遗址及其相传 豆村的古城墙、是知了名的。古城墙由三部分组成:城墙。城墙是明代修筑的,据说,明以前都是些土围子,就像院墙一样。明朝以后,“高筑墙,广积粮”,百姓为了自保,全村动手,联合修建了一道固若金汤的豆村古城。城墙底宽约

15、6米,顶宽3到4米,城墙顶的外沿修有厚厚的女墙,女墙高约两米,有圆孔可查看敌情,有城垛可供向外射击。城墙高不到20米,绕城一周,总长约为4600余米(9.3里),修城墙所用土方量约为700000立方米。护城河。护城河可以说是豆村的一大靓点。修城墙时所用的大量的土,绝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用护城河挖出的土。城墙修好了,护城河也挖成了。护城河深3米,宽约30余米,绕城一周,长约6000余米。挖出的土方量约为5000余立方米。修城墙所用的土,绝大部分都是从护城河里挖出来的。这么大的土方量,都是人们用鐝头一鐝头一鐝头地挖下来,然后一铣一铣地扔上岸,再一筐一筐吊到城墙上,最后再一锤一锤地夯实在,其工程量之浩大,不亚于秦始皇当年修长城(秦始皇修长城役使的是全国老百姓,豆村城墙只是本村人)。城修好了,护城河也挖好了,人们又挖了一条直通田峪河上游的一条大渠。浩浩荡荡的田峪河水,一泻而下,从南小门外流入护城河。然后向东向西绕村而过,在北大门外汇合,形成了一个城高池深,固若金汤的水围城。在那个乱纷纷的年代,保了一方的平安。城门。有城墙必有城门。豆村堡子共有八洞城门:分别是南大门、南小门;东大门,东小门;北大门,北小门;西大门,西小门。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都有名字,大门的牌楼上分别隽刻着“太平门”、“紫气东来”、“西望瑶池”。北门损毁较早,无法查究。每一座城门都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城门洞。城门洞高约8米,宽约7米,配有两面厚约8寸的大门扇。门扇迎面部分用厚厚的铁皮包封,整齐有序的镶嵌着一排排,一道道大头泡钉。每到夜静,就关上城门,然后落下大锁,纵有千军万马,也无法撞开。第二层是城楼。城楼高耸,状似西安钟楼,住有专人守护。夜间有专人巡逻,更夫打更,村官值班。一有风吹草动,鸣锣响炮,全村出动,土匪、

强盗插翅难逃!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

直至上世纪中期,豆村城外还有“四大宝”:东门外有金牛池;南门外有 避火珠(水池);西门外有白马池;北门外有“三柱香”(三眼冒气雾的泉眼)。四大水源,浇灌着数千亩稻田,赐予了豆村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金牛池位于村东,于郭家湾(东村)西南方向,原豆村中学东,现因河床改道,金牛早已不知去向!大概在200年前由于田浴河雨季水多,经常淹没庄稼,大家集资在河边修筑了一头庞大的金牛,用来压制洪水!后来田浴河改道流经村西。村东金牛池历史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中。

文曲庙相传文曲庙内有三颗火龙珠,距金今也有长远的历史,由来是因一场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在村东像似三只巨大的火球在狂风的催促下,肆无忌惮的舞动,在第四天的清早下起了蒙蒙细雨,就传出了文曲星显灵的传说,也有它的来历,原先村西南有座文曲庙就是少人管理,年久失修香火短缺,大家就认为是一种发难,前晚有人在庙里上香乞求文曲爷保佑!大伙在火灭以后看去,一片狼藉!~为此在村西南方向重修建了文曲庙,以为防御火灾,二来希望村中多出达观显贵!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此文曲庙也就香火鼎盛了!好景在文革的时候,也就随之东去了!

白马池位于村西沿娘娘庙西行过西小河,在行三五百米就到了白马池,水池边有一块石碑,正面书写着“白马神之池民国立”。据传这里距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路,山里的土匪经常出来打劫,加上杀人越货者为逃避官府追究,也到山里躲藏,常常搞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一天夜里,有一匹白马出现,在村子周围巡逻,土匪才不敢来了。但是土匪们不甘心,总想找机会害了白马,有一天,他们乘白马在池里喝水时,刺死了白马,人们把白马埋在高岗上。土匪夜里打劫时,白马的英灵出来踩死了土匪,自此匪患始除。人们把此池叫做白马神之池,据说有人还看见白马晚上在他家里吃草料。老人叹息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白马神的事了。

三支香据说在北空旷的地方夏天的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三点火星,位于村北马坡下,有一口清泉有三口泉水,中间的微高些像似三支清香!也就由此得名!

本村远近闻名的豆村四月八大蜡会,据说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863)**之后。那年本县各地多遭兵燹,仅终南以东的临川寺村竟死伤村民和乡团数千人。维豆村当时因为关帝显灵保护,幸免斯难!村民为酬谢浩荡之神恩,遂与当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时,掀起了灌大蜡“游大蜡”的盛会,以祭祀关帝的浩荡之恩。 关帝庙坐落在豆村的大庙“司浪大庙”内。过去豆村最大的司浪庙(现豆村小学地址)位于豆村中央,占地十余亩。原有房舍五十八间,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建村之初。大庙主神是伍员,居正殿。因谥号“司浪”,故名“司浪庙”。大庙内原无关帝尊神,关帝庙原来位于村南的“庙疙瘩”(地名,和勒马村交界)。由于大庙地处荒僻,香火渐稀,于是豆村堡的一些善男信女,便把关帝神像抬回,入住司浪庙内。恰巧那年(1863年)的农历四月八这天,从临川寺作乱以后的土匪军队又来豆村作乱。敌寇来时,时值傍晚,月黑天高,风声凄厉。敌寇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情况万分紧急。正在十万火急之时,忽然城头现出一道红光。红光照处,一尊身高两丈有余,赤面长须,手持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杏眼圆睁的关帝神立于城头!匪军见状,四散而逃!关帝的显灵,终于保住了豆村的平安!。百姓们为酬浩荡神恩,就于当年四月八这天,大举庆祝!除唱大戏和举办其他热闹外,并以百斤上等菜油和数十斤蜂蜡,令能工巧匠制成身高三尺六寸,直径一尺二寸(仿关公坐像)的塔形大蜡一座。大蜡铸成塔形,分大、中、小五层。各层根部以五色丝线缠绕。腊身周围遍插蜡制各色奇花异鸟,五彩缤纷,玲珑秀丽。大腊铸成后,游大蜡的热闹景象,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四方乡邻前来观看,人山人海,真有天下第一村的景象。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豆村的历史,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第二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从少养成爱环保、讲环保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校园德育内容,争创市的绿色学校。我校开展了环保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抒发对自然的崇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环境现状的忧虑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急切心情。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道德,让他们能自觉维护校园及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用心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的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与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六下第四单元的《共同的家园》、五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如三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植物和我们》就可以选择“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作为进行环保教育的切入点。运用了“情景体验法”, 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视频资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 让学生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后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最后一课,选择“噪声的危害”这一知识点,作为为了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很不利,课前录了大街上各种噪声,有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喧哗声,并用电脑进行了处理,加入了电锯刺耳的剧木声,机器的轰鸣声,小贩叫卖声。当讲到美妙的声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舒服时,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听着,享受着,这时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几个有点音乐特长的同学还用手指在桌上模拟着弹起了钢琴。但听着听着,我又把音乐换成了录制好的噪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工地里机器的轰鸣声……这时再看他们的表情,意外,惊恐,并纷纷用手捂住耳朵,多数同学显得烦躁不安。我及时关掉播放器等同学们安静一会后,抓住时机讲解噪声的危害: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些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不但会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神经衰弱。为了使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受到噪声的危害,为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请同学们以后在教室内、电影院内等公共场所控制自己的声音。从他们赞许的目光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的种子已经播撤在他们的心田。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做肥料袋,种植植物等,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环保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植物的一生》、《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生命之源——水》、《我们周围的空气》、《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奇妙的声音王国》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国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发扬重拾菜篮或者使用其它环保节约的替代品。2007年1月,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制订了三年绿色公交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做到基本消除城区内公交车严重冒黑烟和超标排放现象;50%的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80%以上车辆排放水平达到“欧II”标准以上。还有能源短缺体验、绿色照明推广。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5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活中有许多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但学生不太明白,比如集市上买卖蛇,上树捉鸟……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会破坏环境。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开展谈论,在谈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于发现,仔细分析,才能分辨是与非。

第三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义门中学

---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满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承担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步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编制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在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内容。

二、在教育教学上,探究方法,严谨执教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校本课程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礼仪的基本内容,就不能使用单一的说教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课、音乐等整合进校本课程,围绕“影视文化、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教学目标,有的课堂让学生观察写话,品析优美的文章,有的课堂让学生想象绘画,有的课堂让学生歌唱,欣赏名曲。在二年级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注重学习,严谨执教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不断补充,成为拥有“自来水”的新型教师。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当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影视和礼仪作为一个新开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会不断探索、研究,并大胆创新,使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在下学期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高一历史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第五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

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

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

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

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

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

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 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三.本人尝试

1、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 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 6.孔孟之乡——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7.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8. 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

五.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 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 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 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上一篇:离散数学试卷及答案二下一篇: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