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2024-05-16

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精选6篇)

篇1: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检验所是对取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的医疗机构,该机构可同时开展病理学检查。

一、科室设置

设置与开展临床检验专业相应的科室。临床检验专业包括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等。

二、人员

(一)至少有1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

(二)应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负责医学检验技术的人员。

(三)各临床检验专业至少有10名检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四)各临床检验专业至少有1名具有检验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三、房屋、设施和布局

(一)设置1个临床检验专业的,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设置2个以上临床检验专业的,每增设1个专业增加300平方米。

(二)布局和流程应当满足工作需要,有相应的工作区域,如标本接收、标本准备、标本检验、医疗废物处理、试剂和耗品保存、标本保存等。

(三)符合生物安全管理和感染控制等相关要求,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生物安全设施齐备。

四、设备

(一)基本设备。

冰箱、离心机、加样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

(二)专业设备。

与开展检验项目相适应的设备,如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发光分析仪、细菌培养和鉴定仪、核酸分析仪等。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标本管理系统和报告管理系统等。

五、规章制度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仪器及试剂管理、标本管理、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记录管理、报告管理、危急值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患者隐私保护、技术分级管理等制度。

制订与检验项目相适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六、注册资金

设置1个临床检验专业的,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元;设置2个以上临床检验专业的,每增设1个专业增加300万元。

七、其他

开展病理学检查的(同增加1个临床检验专业),除满足以上条件,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人员。

1.至少有2名以上医师,并具备病理学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5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

2.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医师1:1的比例配备。

(二)设备设施。

配备脱水机、石蜡包埋机、切片机、染色机以及与开展的病理检查项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和设施条件。

篇2: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健康体检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部的体检中心和体检科室等。健康体检中心主要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

一、诊疗科目

应当至少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妇科专业)、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二、科室设置

应当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质量与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体检资料管理、信息、设备、消毒供应室等部门。

三、人员配置

(一)至少有2名具有内、外科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审核签署健康体检报告;每个临床检查科室、医技检查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0名护士,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医技人员应当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相关岗位的任职资格。

(四)质量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体检资料管理、信息、设备、消毒供应室等部门应当配备满足健康体检需要的相应人员。

四、基本设施

(一)具有独立的健康体检及候检场所,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不少于总面积75%。各检查科室应独立,每检查室净使用面积不得小于6平方米。

(二)整体建筑设施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相关标准,并符合消防、安全保卫、应急疏散等功能要求。

(三)体检区域应当有空气调节设备,保持适宜温度和良好通风,各物理检查科室和辅助仪器检查项目独立设置并有规范、清晰、醒目的标识导向系统。

(四)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实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五)健康体检中心的建设,在执行本标准的同时,还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五、分区布局

(一)候检与咨询区

空间相对开放,设置独立,有明确的标识,有专人负责。

(二)体检区

能够完成相关健康体检项目,宜按性别分区。

(三)辅助功能区

集中供电、供水以及消毒供应室和其他等。

(四)管理区

质量与安全、医院感染、设备、体检资料、信息化等管理部门。

六、基本设备

(一)常规设备:应当配备符合开展健康体检项目要求的仪器设备。如:测量尺、身高体重计、血压计、裂隙灯、显微镜、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尿液分析检测仪、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仪、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X线光机(D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

(二)急救设备:至少配备全导联心电图机、心脏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负压吸引器、气管插管设备、供氧设备、抢救车及急救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配置具备信息报送、传输和自动化办公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备与功能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和所在区域相关要求。

七、管理

篇3: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我国是口腔疾病高发的国家, 人们口腔健康状况总体较差, 而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的人们仍得不到有效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 注册的口腔科医生非常缺乏。

1.1 口腔医学专业设置紊乱

高职院校缺乏口腔医学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专业教学组织、专业师资配备、专业设施以及实训教学基地, 造成专业要求不统一, 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参差不齐。

1.2 课程体系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具有灵活性、实用性、技术性等特点, 而各高职医学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都是本科课程体系的压缩版, 往往出现课程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口腔专业特色、医学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过大、临床医学课程分科和学时偏多、口腔基础和专业课程学时不足、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1]。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口腔医学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条件落后, 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不能够实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

2 探索和意义

2.1 探索过程

(1) 参照国内外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及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领导讲话等相关资料。

(2) 制订调查表, 确定调查对象及样本量。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办学条件、招生规模抽样调查和医疗卫生单位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人才规格抽样调查。

(3) 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 (考虑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机构:至少调查卫生职业教育机构10家, 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各10家。

调查对象:包括卫生职业教育机构的领导、教师和学生, 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调查工具: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 针对不同的调查对现象分别设计调查表, 调查表以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计。

调查方法:采用函调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4) 在对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制订《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和《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5) 召开全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标准研讨会, 邀请全国部分同行、专家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标准进行分析、讨论和修订, 最终结题并提交《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课题参照国家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 以制订全国统一的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为研究目标, 致力于解决各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办学中出现的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 课程体系紊乱, 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教学组织混乱, 专业师资配备、实训教学基地和教学设施薄弱等问题, 从而规范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标准, 科学指导各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的专业设置工作, 以促进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 讨论

(1)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研究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要求, 各高职院校应在基本标准的指导下, 面向区域医疗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口腔医学专业, 保证医学高职院校开办口腔医学专业的稳定性和教学工作的良好秩序。

时代在不断发展, 因此, 不可能有永久的行业标准, 且各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差异性, 这就更不可能制订“一刀切”的办学标准。高职院校应在基本标准的指导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教学基地为依托、与执业资格相衔接的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 灵活设置口腔医学专业, 要正确处理专业设置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形成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开设专业, 根据专业岗位需要设置课程, 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建设教师队伍和实训场地的高职教育运作模式[2]。

(2)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研究在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建设意见。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要始终围绕区域医疗市场的需求,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立足于基层, 以解决基层、农村和社区口腔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口腔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培养满足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3]。学生毕业后应掌握基本和够用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规临床操作技能, 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

人才培养规格不但要突出职业技能, 更要重视综合素质,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另外, 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3)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满足应用为目的, 突出岗位针对性, 体现行业技术需求, 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改革和优化的同时, 将执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执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4]。

为提高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 突出专业特点, 建议增加校内口腔基础和口腔临床专业课的学时, 适当整合和压缩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的教学内容,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在课程安排上要体现医学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 鼓励探索“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内容[5]。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必修课应使用规划教材, 且要求近5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至少占到60%, 鼓励高职院校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 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 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 不断完善实训教材和各种辅助教参、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库等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建优质的精品课程,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考核应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 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等内容的考核, 增加急症处理、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技能等考核内容, 使学生适应当代医疗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 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将课程考核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分阶段进行考核, 做到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测评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激励作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4)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训场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需求, 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 技术要求上要具有口腔医学专业领域的实用性。校内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 可通过仿真头模和牙颌模型来模拟患者, 通过牙科涡轮机等仪器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实践训练, 通过反复训练, 夯实专业基本技能, 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训基地在建设上要具有仿真性, 在实训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 在运作上要体现开放性。

实训基地要对社会开放, 体现“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 不仅能承担本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训任务, 而且能承担对各级各类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职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任务,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应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学生三年级时会在实习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的身份参加临床医护活动, 认真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学会正确书写病历等医疗文件, 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和防治本领, 初步掌握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 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6]。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 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一定的就诊量, 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学校要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指导, 并定期到实习医院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考核。而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接触真实病例, 引导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 去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7]。

参考文献

[1]周勤, 刘庆国, 韩银淑.高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4) :145~146.

[2]杨晓东.高职专业设置特点、原则及关系处理[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26) :46~48.

[3]沈时仁.基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29) :17~19.

[4]毛靖, 周彬.口腔医学教育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7) :636~637.

[5]席焕久, 秦书俭, 李红玉,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3 (5) :1~2.

[6]谢晓莉, 彭解英, 米大丽.如何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期的教育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23) :158~160.

篇4:医学人文是医生的基本素养

最近,张雁灵有点忙。去年,中国医师协会向有关部门申请出版《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最终获批。张雁灵是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也是《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的总编。

什么是医学人文?用张雁灵的话来说,就是人性关怀贯穿医学的始终,归结起来,就是“尊重”和“关爱”。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

张雁灵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和国防大学基本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正军职。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卫生部部长,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第二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卫生部部长等职。2012年,张雁灵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张雁灵是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是张雁灵最为关切的问题。

医生要有一点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

中国新闻周刊:“医学人文”这个概念听起来感觉很抽象,你能解释一下吗?

张雁灵:从文字上讲,“医学人文”就是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延伸说,就是医学中充满了人性关爱的文化和行为。归结为两句话就是“尊重”和“关爱”,尊重和关爱是医学人文的起点,也是医学人文的永恒。

医学人文陪伴一个医生的一辈子。从一名学员踏入校门开始,我们就给他灌输和充实人文知识。如果没有人文的知识、理念和概念,他当不了一个好医生。当了医生以后,医生的每一天都是在用自己的医学技术为病人服务,而把技术转化为关爱和帮助患者,需要医学人文作为载体。对于患者,无论其年龄大小和身份地位高低,医生都应该充满了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一直要贯穿始终。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一位好的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张雁灵:好医生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是有的人仅仅把医生作为谋生的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热爱和追求,这就会造成方向上的偏差。

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访问日本的时候,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和我谈到了医学,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目标就是当医生,但是他后来考试的分数不够,就学了经济学。在世界很多国家,医生是很受尊敬的,不仅仅是因为医生的收入高,而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医生。

我国外科学鼻祖裘法祖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裘老先生对医生的要求很高,而我们现在有的医生把自己的职业看淡了看矮了,这是不尊重自己。所以,作为好医生第一个条件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其次,好医生一定要爱自己的患者。一个医生的医术越高,说明他在患者身上汲取的经验教训也越多,所以医生应该感恩自己的患者。

我们上学学习解剖的时候,要先在尸体面前鞠躬,对遗体恭恭敬敬地施礼,国外也如此。但现在有的学校就取消了这个仪式,还有的学生在尸体面前嬉笑打闹,这些都是缺乏医学人文的表现。

感恩患者、热爱患者才能做好的医生。决不能利用患者谋私利。有的人把医生这个职业、把患者当作自己谋利的资源,这样的医生是践踏了职业的底线。

现在有的医院要求医生和患者签订拒收红包的协议,这种方式也受到质疑。这种无奈的措施反映了医患之间关系的损伤和道德力量的无力,更是医患之间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不是契约关系,更不是交易关系,患者的求助和医生技术的给予不可以用契约方式去约束。

第三,好医生一定要热爱疾病。医生对自己本专业的疾病要能深钻进去,探寻和创新战胜疾病的最佳办法,要敢于承担风险,这与热爱患者不矛盾。

第四,好医生一定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了人文。我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校长的时候,曾组织全院医生搞了半年多的大讨论,目的就是提炼医科大学的精神,最后大家的共识是六个字:博雅、仁爱、笃行。这六个字成为了学校的精神。

“博雅”,是一个医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博大的胸怀、雅致的兴致,所以我倡导医生要有一点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贵族精神不等于有钱,绅士风度不等于虚伪,是一种品位,是一种修养。

“仁爱”,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当医生。不可以路边有人倒下而见死不救,不可以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去抢救生命。尽管现在出现很多医疗纠纷,但我觉得医生还是应该把这些超脱在外,先救人,后面的事先不管,相信正义和真理青睐好人。现在医院规模越来越庞大,医疗设备也越来越精,患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这是让人揪心的一种态势。

“笃行”,是医生终生坚持不懈的实践,是知识转化到服务患者的知行合一。礼记上说,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医学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将医学人文融入每个学科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医生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群众团体,中国医师协会在医学人文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张雁灵:一是我们已经成立了医学人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是研究中国医学人文的开展情况、推进的情况、评估的情况,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宏观上的问题。

二是积极推进人文基地的建设。我们先是建了北京和重庆两个基地。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建一个基地,重庆主要辐射西南和西北,然后再陆续建几十个基地,现在我们已确立了82个点,都与教学和培训结合起来。

三是着力培训人文师资。我们把有医学人文方面培训能力的专家人才组织起来,让他们当老师,在各个基地培训骨干。

四是规范适合中国医学人文特点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材。

五是推进《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的创刊和出版。这本杂志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医生与患者交流谈话的书。杂志没有政治口号,也没有政策解读,更没有八股说教,一定要润物无声,浸入人心。

另外我们每年要出一本《医声》,主要由医生撰写,以叙述文学的方式来做,以后每年一本,以天干地支的形式命名。比如,2014年出版了《甲午·医声》,今年将出版《乙未·医声》,主要也是弘扬正能量。

总而言之,我们既不要忽视了医学人文,但也不要希望医学人文能解决科技上的问题。它是一种对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心灵最基础的教育,是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我们不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学科,而是要融入每一个学科。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医学人文教育对于改善现在的就医环境有哪些帮助?

张雁灵:医改的目的和任务是医疗制度的改革。现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很多问题与医疗制度机制有关,这些难题只靠人文教育是解决不了的。比如,医院不挣钱就无法维持正常运转,无法维持医务人员的工资发放,医生的工作和绩效连在一起的,这是很不正常的。医院把医生当作劳动力,把医生当成机器去赚钱,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还有,医生的执业环境和状态不改善,直接带来的问题是工作质量下降,间接的问题是医患之间不信任,患者不相信普通医生,过度迷信“大专家”,不相信基层医院,过度迷信大医院,大医院长期“战时状态”,势必需要不断的扩张,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必须靠深化医改来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那怎么去解决患者都涌向大医院就诊的问题?

张雁灵:一定要加强基层医生的培养,主要培养基层医生的能力问题。我说的能力不是科研和论文能力,而是在基层医院能看好病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解决基层医生的待遇等问题。

目前,在医生教育培训上,结构设计上也不合理,不科学。出现专科医生多而全科医生太少的现象。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全科与专科医生的百分比例是大概是52∶48。我们现在全科医生的缺口太大,倒“金字塔”现象是造成大医院超负荷运转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些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去卖药、当医药代表,也不愿去基层当医生。他们认为基层医院没有出路,待遇很低。我们现在亟须改变基层医院医生待遇等问题,让基层医院能留下好医生。

用三句话概括:基层留得住,技术用得上,患者信得过。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医生抱怨“唯论文”的晋升机制,对此你怎么看?

张雁灵:医学是实践科学,医生的水平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现行的许多机制不够完善,有的单位医生的职称晋升机制是以论文、考试等为重要标准,要求临床医师晋升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要求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这种晋升机制极大地分散了临床工作的精力,这种评判标准的不科学、不合理性日益凸显。

现在经济发展都已经不唯GDP论,在医疗卫生界也不可能再唯SCI论。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

篇5: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5、临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试题(医技)

一、(共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β2-微球蛋白最主要的临床意义是

A、肿瘤时增高 B、炎症时增高 C、监测肾小管功能 D、急性白血病增高 E、淋巴瘤有神经系统浸润时脑液中增高

答案:C

2、静脉血的血浆(清)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为

A、15~20mmol/L B、20~25mmol/L C、30~40mmol/L D、23~27mmol/L E、40~45mmol/L

答案:D

3、欲配制0.1mol/L HCl溶液1000mL,应取12mol/L浓HCl多少mL

A、10mL B、12mL C、120mL D、83.3mL E、8.33mL

答案:E

4、有关糖化血红蛋白的认识哪项有误

A、HbA3为连接有己糖的HbA1称糖化血红蛋白 B、在血红蛋白电泳的快动组分 C、新发生的糖尿病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增高 D、糖尿病被控制血糖下降后糖化血红蛋白亦迅速下降 E、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答案:D

5、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患是

A、急性出血后 B、脾功能亢进 C、脾切除术后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急性化脓性感染

答案:B

6、尿蛋白质定量测定不能用

A、丽春红S法 B、考马斯亮蓝法 C、艾氏法 D、双缩脲比色法 E、磺柳酸硫酸钠法

答案:C

7、作为尿液生化自动分析仪的人工质控液不含

A、葡萄糖 B、尿胆原 C、蛋白质 D、酮体 E、血红蛋白

答案:B

8、化脓细菌感染时,血常规不会出现

A、白细胞总数增多 B、中性粒细胞中度左移及毒性变化 C、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D、淋巴细胞减少 E、中性粒细胞增多

答案:C

9、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有

A、电场强度 B、溶液pH值 C、溶液离子强度 D、电渗强度 E、溶液的氧饱和度

答案:E

10、下列哪项不是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的特点

A、12s是警告规则,并启动Westgard多规则误差检查程序 B、13s是失控信号,提示存在较大的随机误差 C、22s为失控信号,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 D、41s主要对系统误差敏感 E、R4s和10X-主要对随机误差敏感

答案:E

11、癌胚抗原的看法哪项不对

A、为糖蛋白 B、恶性肿瘤时增高 C、特异性高 D、可用于手术后随访 E、可用于监测化疗进展

答案:C

12、基准物质不霉求

A、纯度高 B、组成恒定 C、低温储存 D、性质稳定 E、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答案:C

13、急性胰腺炎的生化检查指标为

A、肌酸激酶 B、肌酸激酶同工酶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E、碱性磷酸酶 答案:D

14、混浊尿液加热后混浊消失是

A、磷酸盐 B、碳酸盐 C、尿酸盐 D、草酸盐 E、无定形磷酸盐

答案:C

15、下列哪一种指标对于肝、肾损坏,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意义

A、血糖 B、血脂 C、血清蛋白质 D、血氨 E、淀粉酶

答案:C

16、有关前清蛋白测定的意义哪项不对

A、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 B、与T6T3结合对T3亲和力更大 C、具有运载维生素A作用 D、急性炎症性肿瘤血浓度增加 E、肝硬化或肾炎时血浓度下降

答案:D

17、属于生物源性的人体寄生线虫是

A、蛔虫 B、钩虫 C、蛲虫 D、丝虫 E、鞭虫

答案:D

18、血脂和脂蛋白测定常用于A、心、脑血管疾病 B、泌尿系统疾病 C、肝脏疾病 D、心肌梗死 E、甲状腺功能亢进

答案:A

19、下列哪项不正确

A、误差是测量值与均值之间的差异 B、均值是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 C、标准差是指测定值与均值的离散程度 D、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 E、误差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3类

答案:A

20、下列哪项不是VIS特点

A、是室间质评最常使用的计分方法 B、又称为变异指数得分 C、VI≤400时,VIS=VI D、VI>400时,VIS=400 E、无论VI多大,VIS都等于VI

答案:E

21、Ⅰ型糖尿病的特点不符合的是

A、好发于青春期 B、需依赖补给胰岛素 C、很快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D、与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 E、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答案:D

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是

A、ALT B、GPT C、AST D、丙酮酸氨基转移酶 E、谷氨酸丙酮酸氨基转移酶

答案:C

23、能引起志贺样腹泻(粘液脓血便)的大肠埃希菌是

A、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B、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E、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

答案:C

24、下面哪个方法或试验不是凝集反应

A、抗球蛋白试验 B、肥达试验 C、琼脂单向扩散 D、交叉配血 E、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答案:C

25、周围血液中不可能发现

A、血吸虫 B、弓形虫 C、微丝蚴 D、疟原虫 E、回归热螺旋体

答案:A

26、NAD在340nm处的毫摩尔消光系数为

A、6.22×103B、6.22×10-3C、6.22 D、6.22×106E、6.22×10-6答案:C

27、两差比值评价法评价白细胞计数常用于

A、集体考核 B、个人考核 C、对口检查 D、室内质量控制 E、白细胞分类的绝对值考核 答案:B

28、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是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D、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E、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答案:E

29、下列情况红细胞增多,哪项不是由于血液浓缩

A、连续呕吐 B、高山居民 C、反复腹泻 D、出汗过多 E、大面积烧伤

答案:B

30、需要用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的是

A、厌氧菌 B、真菌 C、淋球菌 D、螺旋体 E、L型细菌

答案:E

31、下列哪种不属于17-OHCS

A、皮质醇 B、四氢皮质醇 C、雄酮 D、皮质素 E、四氢皮质素

答案:C

32、甲胎蛋白(AFP)增高在下述哪项中最多见

A、生殖细胞肿瘤 B、胰腺癌 C、原发性肝癌 D、肝硬化 E、胃癌

答案:C

33、下列哪项不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特点

A、所有实验操作步骤都由仪器自动完成 B、提高了工作效率 C、减少了系统误差 D、减少了人为误差 E、具有快速、准确、节省试剂等优点

答案:C

34、血细胞计数时,不属于技术误差者是

A、充池不当 B、固有误差 C、混合不匀 D、血液凝固 E、取血部位不当 答案:B

35、用改良牛鲍计数盘计数白细胞,充池后每大方格容积为

A、1mm3B、10μL C、0.1mm3D、1μL E、0.1mL

答案:C

36、Ⅱ型糖尿病的特点不符合的是

A、多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者 B、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C、与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 D、较少发生酮症 E、多无明显症状 答案:C

37、不用作尿液防腐剂的是

A、二甲苯 B、麝香草酚 C、甲醛 D、盐酸 E、硫酸

答案:E 38、0.1000mol/L H2SO4标准溶液滴定20.00mL 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时用去此H2SO422.00mL,该NaOH溶液的浓度是

A、0.2200mEq/L B、2.200mol/L C、0.2200mol/L D、22.00mol/L E、1.000mol/L

答案:C

二、(共0分)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A、枸橼酸钠 B、肝素 C、EDTA盐 D、草酸盐 E、去纤维蛋白法

39、血液ACD保养液中含

答案:A

40、血气分析采血抗凝剂用

答案:B

A、缺氧 B、代偿性 C、血浆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 D、大量失水,血液浓缩 E、原因未明的克隆性多能造血干细胞

41、妊娠中后期,红细胞减少,因为

答案:C

42、真性红细胞增多

答案:E

A、线虫 B、吸虫 C、绦虫 D、原虫 E、昆虫

43、姜片虫是

答案:B

44、蓝氏贾弟鞭毛虫是

答案:D

三、(共0分)每题可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45、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血清酶为

A、肌酸激酶 B、肌酸激酶同工酶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E、碱性磷酸酶

答案:A,B,C

46、能使尿中HCG增高的疾病有

A、恶性葡萄胎 B、绒毛膜上皮癌 C、妊娠 D、睾丸畸胎瘤 E、异位妊娠

答案:A,B,C,D,E

47、脑脊髓液中淋巴细胞增高可见于

A、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B、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 C、结核性脑膜炎 D、急性脑膜白血病E、化脓性脑膜炎

答案:A,B,C

48、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有

A、电解质 B、渗透量 C、振荡 D、温度 E、pH值

答案:A,D,E

49、可引起妊娠试验阳性反应的有

A、LH B、VMA C、TSH D、17-KS E、FSH

答案:A,C,E

四、(共0分)每组试题共用比较选择项,备选项可重复被选,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A、寄生于肠道 B、寄生于肠道以外组织 C、两者中均可寄生 D、两者中均不可寄生

50、蛔虫、钩虫

答案:A

51、旋毛虫、蛲虫

答案:C

A、尿中能发现 B、血中能发现 C、两者中均能发现 D、两者中均不能发现

52、微丝蚴

答案:C

53、钩虫卵

答案:D

五、(共100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纸答卷正确用√错误用×表示)

54、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条件下随机尿液pH值为4.5~8.0。

答案:(√)

55、高血糖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生理刺激因子。

答案:(√)

56、胰岛α-细胞分泌胰岛素而β-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57、补体就是溶血素,所以有补体参加的反应,可以发生溶血。

答案:(×)

58、内源性甘油三酯(TG)作为VLDL颗粒的主要组分,90%以上由肝细胞合成泌入血液。

答案:(√)

59、尿液妊娠试验阳性不一定就是怀孕。

答案:(√)

60、用改良J-G法测定胆红素,如样品溶血,可使胆红素测定值偏低。

答案:(√)

61、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

答案:(×)

62、供体组织抗体引起受者免疫系统激活,导致机体内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

99、出血时间测定应采用________法。

答案:模板式刀片法

100、酸中毒蛋白结合钙________;碱中毒时血浆离子钙浓度________。

答案:向离子钙转化、降低

101、凝血时间测定________和________已停止使用。

答案:玻片法、毛细管法

102、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________单体或二聚体。

答案:轻链

103、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的血清钙是血清中的________。

答案:离子钙

104、NAD和NADH在波长________nm处有吸收峰,其摩尔消光系数为________。

答案:340、6.22×10-3

105、妊娠试验双位点免疫酶分析法是用酶标记________抗体。

答案:β-HCG

106、免疫球蛋白有5类,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IgG、IgM、IgA、IgD、IgE

107、β2微球蛋白存在于________。

答案:所有有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表面

10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后的废液应酌加________或________进行处理后才能弃去。

答案:次氯酸钠、“84”消毒液

109、做室间质量评价的血清钾结果:

=3.6.X=3.0,已知CCV=2.9,则VI=________,VIS=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答案:574.7、400、不合格

110、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尿中17-KS________。

答案:升高

111、做血气分析时,如血标本中混入气泡,可使PO2值________,PCO2值________。

答案:升高、降低

112、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58,如某人血糖为6.4mmol/L,换算成惯用单位为________mg/dL。

答案:1***0 06150 49 64 01

1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为________法。

答案:Kirby-Bauer(K-B)

114、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又称为________型。

答案:不规则

115、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值是________,高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大于________。

答案:3.9~6.1mmol/L、6.9mmol/L

116、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是控制分析的________;室间质量评价则是控制分析的________。

答案:精密度、准确度

117、一病人白细胞计数为15×109/L,在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遇到25个有核红细胞,其实际白细胞数为________×109/L。

答案:12

11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的计算公式中“64458”是________。

答案:国际公认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119、胸腺是免疫系统中的免疫________之一。

答案:器官

120、检查尿中尿胆原。如有胆红素,应加________处理胆红素后再测尿胆原。

答案:氯化钡

121、血小板计数用的复方尿素液中的尿素作用是________。

答案:破坏红细胞

122、最适于血液常规检验的抗凝剂是________。

答案: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123、尿中盐类析出,尿比密将________。

答案:下降

124、血浆脂蛋白分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所组成。

答案: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

125、SS培养基的“SS”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培养基。

答案: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选择性

126、尿量多少主要取决于________。

答案: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与稀释功能

127、免疫的三大功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免疫防御、免疫自稳(稳定)、免疫监视

12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状态时,________时间缩短。

答案:凝血

129、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称为________。

答案:准确度

130、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________状态转变为________状态。

篇6:医学检验中心基本标准

郑州大学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6年1月15日

学科门类:10 医学

一级学科: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预防医学为主的视角,探讨生物、遗传因素,物理与化学等环境自然因素以及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研究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策略与技术的学科。

公共卫生的目标旨在通过公共政策的形成,法律、法规的保证,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以达到保护与改善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领域和范畴,关注人群的健康、疾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通过干预措施进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健康正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也将迎来新的使命和发展机遇。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均可对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问题,如环境变化和生物病原变异使得已控制的传染病复燃,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生活方式改变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精神性疾病、伤害、各类特殊人群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以及健康服务水平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范

围也日益扩展,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深层次的交叉融合;在社会与行为科学、政策与管理、环境科学等宏观领域不断扩展;新型的科研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技术不断涌现,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健康促进与社区保健方面,更加关注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疾病防控与社区动员、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结合。

二、学科历史、发展现状及培养方向

(一)学科历史及发展现状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河南省培养公共卫生事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学院。郑州大学卫生学教育源起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即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1949年建立卫生学系,1956年卫生学系更名为卫生学教研组,历经河南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卫生系,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院)、公共卫生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院1978年招收首届5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增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预防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郑州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目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编职工8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5人,中级职称23人。在师资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长

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省级特聘教授岗位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80人(含外聘导师22人)。专任教师中52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具有硕士学位。

学院设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卫生毒理学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卫生化学教研室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依托学院设有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卫生厅公共卫生监测技术与应用实验室、郑州市肿瘤蛋白质组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郑州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营养食品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应用研究中心和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二)学科方向 1.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二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而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应用学科。培养方向:分子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医学信息统计与处理、医学数据管理与挖掘。(2)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合并而成,它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与环境有关的疾病和职业病,以保障人群健康。培养方向:尘肺病与免疫毒理学、环境相关疾病与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3)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同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如: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一样,在预防我国居民疾病发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增强国民体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学科培养的人才还可以在食品、轻工、化工、农业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妇幼营养学、营养相关疾病防治研究、微量营养素与健康。

(4)1004Z1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化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传播,使用各学科的方法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为生物问题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方向,立足于数据挖掘的交叉性学科。本学科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医疗、制药、农

业、食品、生态和环境等领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应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培养方向:表观基因组学与红系发育系统生物学、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基因资源挖掘、免疫分子与创新药物。2.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100401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二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而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应用学科。培养方向:分子流行病学、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生物医学信息统计方法与应用、医学数据管理与挖掘。

(2)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合并而成,它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与环境有关的疾病和职业病,以保障人群健康。培养方向:职业相关疾病与职业卫生评价、职业肿瘤学、卫生监督、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相关疾病与生物标志。(3)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同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一样,在预防我国居民疾病发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增强国民体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学科培养的人才还可以在食品、轻工、化工、农业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营养与相关疾病、公共营养、妇幼营养学、微量营养素与健康。

(4)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涵盖了儿童少年卫生、妇女保健与儿童保健三个学科的学科体系,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是一门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学科,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监测,常见病预防,以及教学过程卫生、教学环境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不同生理期与儿童不同发育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和保健需求,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学科。儿少卫生研究生的培养方向:生长发育及发育期疾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妇幼保健。(5)100405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超越了这一简单定义,它以化学物质为研究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现代毒理学吸收了生物化学、生物学、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学、医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化学物等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毒作用机制,阐明有害因素与生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造成的不良效应的性质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指导化学物、物理因素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有害作用提供依据。毒理学既是一门有明确服务对象的应用学科,又是化学工业、药理、法医、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学科。现代毒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培养方向:分子与遗传毒理学、放射毒理学及工业毒理学等。

(6)107401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研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卫生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卫生事业管理学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合理地筹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民群

众健康水平的系统科学。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医院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研究、医疗保健制度研究、居民健康评价、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医院管理研究、卫生经济研究等。

三、自身特色及发展思路

(一)自身特色

本学科形成了“以高密度人群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为研究对象,注重分子医学前沿技术融入群体防治研究、教学、科研与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重点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学科特色、加强课程建设、优化生源结构、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助推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建设。

四、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推进公共卫生学院向研究型学院转型发展。按照优势专业与时俱进、特色专业发展壮大、新兴交叉专业奋进突起、社会与基础专业方向重点突破的发展目标,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专业体系,实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十三五”期间,社会服务能力、学科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有较大提升。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开展专题科学研究。

(一)基础知识及技能

博士生通过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知识,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提高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的病因、诊治水平和防控能力;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

(二)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技能

博士生应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妇幼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毒理学、卫生检验等;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实验分析、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技术等前沿知识和技能,为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具备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具备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

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能力也是博士生学术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具有交叉性,如环境科学、生物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博士生应掌握

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密切联系学科知识应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能力、人群调查和试验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及组织协作能力。

(二)学术道德

博士生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积极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三、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本学科相关专业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有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获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快速有效获取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知识的来源,进行研究方法的推导。能够深入了解相应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了解相关学科的重大进展。

(二)学术鉴别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判断能力;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卫生已有问题力求更简洁地描述和概括,判别已有研究成果及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与人群健康问题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博士生应具有相应的科学批判性思维,对涉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学术鉴别能力,并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三)科学研究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应包括对已有研究的评判,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博士生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研究技术路线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现场及实验研究的质量控制、数据获取,分析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等,博士生应熟练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各种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进行项目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熟悉基本的现场调查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总结与学术交流。

(四)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提出独到见解,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新的健康问题及促进健康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新的作用途径;建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立新的理论以及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完善;解决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具有价值的研究等。博士生应具有在以上几个方面或其他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五)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科学和规范的撰写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展示学术成果;同时应具备在专题学术研讨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等场合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

和学术成果的能力。

(六)其他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与学术交流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体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鼓励博士生在研究课题中参加现场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应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解决人群重大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

(一)选题与文献综述要求

论文选题应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研究综述是进行选题论证的一种重要方式。综述应体现作者对本课题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有充分的掌握,对重要文献资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评述,具有文献审读、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作者在本课题领域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根据研究需要,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命题,其中近5年文献不少于50%;技术发展研究命题应进行文献检索,重视文献中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综述全文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

综述应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研究问题在人群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价值或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问题的历史沿

革或提出背景,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路。

(二)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论文立题依据充分,目的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论文撰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此外,学位论文中涉及人群干预试验研究应标明伦理学许可、知情同意或临床注册号,动物实验应标明动物品系及合格证编号;生物或病源生物、植物名首次出现时标明拉丁名,化合物采用化学命名,首次出现时列出分子式,特殊情况还需注明结构式;所有研究和分析需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需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需标明试剂公司和纯度,试剂盒需提供生产厂家及编号,所用仪器需标明厂家和出厂年份;样本分析需配有标准样品内标和分析质量控制说明;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研究数据需采用统计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学位论文各章应配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标题。博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进行所有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各种结果的简单罗列。对各种结果进行交叉和互为印证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和问题,以供深入探讨或后人参考。

(三)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从立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

果能够达到本学科学术前沿水平,或能明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或有助于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实际问题。

博士生以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为基础,必须以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所属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内发表1篇SCI收录学术论文(IF≥2.0),或SCI收录论文累计IF≥2.5。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掌握的基本知识应包括医学相关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交叉学科知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为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卫生检验学、卫生毒理学等。

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方法应用、生物学技术、心理学等;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掌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为人

类健康服务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与人群健康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应掌握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成果的获得者、相关观点的提出者进行明确而又准确的表述。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

(二)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杜绝剽窃、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在导师指导下,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及进展。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避免盲目选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真研读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

(二)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发现或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及研究过程,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硕士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疾病、健康及其相关因素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或基本掌握科研及项目的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结果总结与学术交流等。

(三)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文献综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发现、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能力。研究生应具备相关专业方向的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技能,能较为独立的应用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认真细致地参加现场调查,熟悉现场调查的流程、具备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能与他人良好配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四)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语言进行准确、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了解本

领域的前沿工作,拓宽学术视野;通过研究生综述报告及学术论文交流会,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调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科研活动或生产实践活动,并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流程和规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撰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符号(或缩略语说明)、前言(引言、序言)、正文(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附录(包括图片及说明、声像资料等)、参考文献、文献综述、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要求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要符合郑州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二)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科学求实,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和计算准确无误。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撰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新见解。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必须以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

上一篇:幼儿园员工体检制度下一篇:预拌混凝土运输管理专项整治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