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2024-05-12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精选7篇)

篇1: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旨在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儿科学向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发展的岗位需求,进而适应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儿科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 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3] 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 297-298.[4] 纳玉辉,刘梅,段晶,等.引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54-55.

篇2: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究欲望”。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开始不断接触大小不一的事物,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大小关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易于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开展。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3.愿意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动重点: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来表述。

三、活动准备:布口袋、幼儿画册

(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点评: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1)引导幼儿观察,区别大小。

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它们一样吗?哪里不同? 师总结:(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

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点评: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造成误导。

(3)在教室里找大小。(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要求要说完整。点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在观察时,幼儿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3.区别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师: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同)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点评: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幼儿操作起来依然比较简单。4.幼儿练习,完成画册。(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

篇3: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学,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以现实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 选择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融“教、学、做”为一体,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等,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我校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是经过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沧州地区农村、社区、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论证, 掌握该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后设置、建设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成为从事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 服务立足于沧州地区, 面向河北, 辐射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岗位职责是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提供初级诊疗服务。五官科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与执业助理医师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五官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五官科基本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完成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重症处理及转诊等工作。本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 为后续临床实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支撑, 为今后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为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创造必备条件。

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满足基层医疗机构 (农村、社区、乡镇) 的岗位需求,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设计注重以下几方面。

2.1 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以岗位所需相关五官科职业能力为依据, 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的五官科部分知识点,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本课程的目标;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目标, 坚持以“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

2.2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五官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本,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就医要求为切入点, 以五官科临床实际工作任务及过程为驱动, 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病例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将知识向能力迁移, 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2.3 学习效果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学生在五官科疾病诊疗与预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上, 紧密围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突出岗位职业能力, 以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安排教学内容, 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原则。依据基层医疗机构对五官科医师的岗位要求,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 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将本门课程重新整合序化。整合序化后的课程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 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通过有计划的行动体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 教学方法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构建任务, 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和解决问题[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是以明确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任务为学习过程, 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 解决问题。在五官科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后, 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五官科基本知识后, 精选典型临床案例导入,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后, 教师再进行针对性地讲解, 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 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病例情境模拟法

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给出实际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病人家属或医生, 建立仿真病房,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考核并训练问诊和体检诊断。学生通过扮演标准化病人、病人家属或医生, 提高了对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处理的综合能力, 体验了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 学习了医患沟通技巧, 突出了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特色。情境模拟将枯燥的讲述转变为学生亲自参与, 教学形式生动有趣, 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体验了临床真实的工作过程。

4.4 PBL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去图书馆、网上查资料, 提出个人意见, 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确定问题答案, 最后教师加以评判。例如在讲“结膜炎”这一节之前, 给学生提出问题:结膜炎发病的诱因和病因。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结膜炎的相关资料、询问调查班里有无曾经患过此种病的同学, 了解病人有什么切身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 调查社区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了将来的工作, 通过对社区中一些五官科常见疾病的了解, 熟悉了五官科疾病的特点和规律。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

4.5 临床见习

五官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其诸器官多为深在细小的腔洞, 解剖结构复杂。因此, 临床见习教学显得尤为重要[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 (1) 树立以实践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大力开展创新性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开展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3) 强化医德教育,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4) 加强科研基本知识的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临床见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进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阶段, 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医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 努力改革和创新五官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为了有效达到课程目标、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 是对课程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评价,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评价及实训考核进行评价计分。 (2) 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 在期末进行, 考试题型与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接轨, 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评价结果力求客观真实, 评价重在师生反省,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清楚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

6 教学团队的建设

目前, 我校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所有专职教师均具备五官科疾病基本诊疗能力, 具备“双师”素质,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定期参加临床一线的进修学习;兼职教师均来自行业一线, 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 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职教论坛, 2007 (3) :38.

[2]宋晓环, 甘卉, 李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114-115.

篇4: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专业英语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引言

2012年党中央宣布将在2020年使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意味着国人将在前所未有的更高层面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因此,国家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熟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专业英语不但是大学生基础英语的进一步升华,而且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从英语角度的进一步学习。环境科学正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关注的一项新的学科,专业英语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其发展方向,进而更好地了解其中的热点和问题。由于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专业的语言教学,突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能力教学的创新性,才能保证专业英语课程好的教学效果[1]。笔者将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同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2.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不像普通英语那样具有感性形象思维,它不具感情色彩,其目的就是使读者容易理解而不产生太多的想象,一方面,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具有词汇多、词义专、复合词多、名词群多等词汇特点[2]。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且很多复合词,例如:fluorocarbon,geochemistry等,而且专业名词的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例如:octane,pathogens等。另一方面,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还具有多句式结构特点,在语法结构上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例如:Natural resources are generally group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例如:Recently,it has been well investigated that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can modify 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fluorophores.基于以上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加上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趣味性有限,很多学生没把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来对待,从而忽视了专业英语的学习,在专业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不及基础英语[3]。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明确向学生提出要求: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熟练地使用,以此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发展方向和掌握新的专业技术。

3.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教学观摩、课程录像观看及查阅相关的课程资料发现,目前该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主题不明确。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其主要目之一是使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但现在很多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而只把专业英语看做是基础英语的延伸,混淆专业英语课程和普通英语课程的区别,专业英语课程学完后,学生往往收获不大[4]。

(2)对专业英语课程重视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基础英语而忽视专业英语的现象,由此导致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及其相关资料困难,书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错误百出的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还是沿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词汇讲解、语言分析、阅读、翻译、回答问题等方式[5],掩盖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无法学以致用,因而就不能发挥专业英语应有的作用。

(4)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都安排在第5或第6学期,学生尚未学习某些专业课就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此时他们对教材中的许多专业知识还不了解,这样就可能会给他们的实际阅读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从而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简单。目前专业英语课程的常规考试方式多为笔试,主要为课本内容,很少涉及能力测试,因此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口语、听力及写作能力等。例如,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环境问题的调研任务,根据布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分析,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最后做成PPT,在课上进行发言交流。这可以作为此门课程的平时成绩来考核。

(6)教材难觅。由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多年来使得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材选择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教材往往选择英文原著和文章,或是指定的统编教材和参考书,因此无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2]。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专业英语的教学状况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环境科学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教学质量与大纲要求的标准相距甚远。这不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许多院校专业英语课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显著的意义。

4.创新策略

针对前文提到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1)引入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理解力、认知的技能和策略,使学生由听众变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6]。例如:教师可通过小组活动、英语演讲、课堂讨论、辩论比赛等形式,努力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上述内容纳入到该门课程的考核中,从而真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的多样化教学手段[7]。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电影、录像等形式,丰富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此外,尽量采用与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影像资料介绍专业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与环境科学现状相关的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The Age of Stupid(2009),Blackfish(2013)等,从而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沿和存在问题。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搜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把一些课外知识融入上课内容中,拓宽学生的视野。

(3)多途径选择课程教材。为了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可以在选用规定教材的基础上,由不同任课老师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本专业前沿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从而达到涵盖全面、知识更新、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直接以自己发表的英文文章作为“教材”,给学生讲授其所在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内容等。

5.结语

环境科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专业英语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高效优质的双语人才,即要让学生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英文专业文章的写作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或研究水平。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以及课程教材选择的多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成军.关于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

[2]葛利云,邓欢欢.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浅探[J].考试周刊,2010,(4).

[3]孙宏元,白燕.《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62.

[4]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31(6):47.

[5]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14.

[6]刘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8(3):56.

[7]邓周虎,董光国,闫军锋,等.理工科专业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篇5: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二、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简要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三、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三、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四、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五、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和指距。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

三、简要讲解体格生长评价。四、一般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五、一般介绍小儿生殖系统发育。

六、简要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七、一般介绍小儿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主要内容:

一、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着重阐述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第四章

第三节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三、掌握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四、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重点讲解小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四、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第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营养和喂养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二、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介绍 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三、一般介绍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症、优缺点、成份与 方法。

四、重点讲述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五、一般介绍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六、一般介绍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第五节

(二)维生素D缺乏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三、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VitD的来源及代谢过程。

二、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一)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一、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四、掌握营养不良的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二、结合营养不良病理生理,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特点。

三、重点讲述营养不良的诊断。第六节

(二)小儿肥胖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熟悉本病的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诊断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讲述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诊断标准。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述本病的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

第七章

第一节 新生儿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三、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围产医学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三、简要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

四、结合上述特点讲解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五、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第五节 新生儿窒息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三、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四、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第六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病因与发病机制,强调预防重要

二、诊断着重讲解病史、症状及体征、头颅CT、B超检查及脑脊液检查。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八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第九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四、一般介绍预防本病的措施,尤其是预防早产的重要性。五、一般介绍本病与胎粪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要点。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一、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二、掌握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常见的几种病因。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重点讲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分别简要讲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等的特点及鉴别要点。

第十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本病的预防方法。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三、重点讲解治疗本病的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及产前治疗。四、一般介绍预防Rh(D)溶血病的方法。第十二节

(一)新生儿败血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感染途径、常见病原菌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强调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

三、重点介绍抗生素治疗。

第十二节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二、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与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1病理生理(皮下脂肪的特点,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等)。

二、结合病因(寒冷、早产、窒息、感染等),介绍提出预防措施。

三、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四、治疗:重点介绍本病的复温措施。第八章 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三、结合病因及发病因素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

目的要求

一、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五、一般讲解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小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

二、讲解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每类疾病的共同特点。

三、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

四、重点讲解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发育不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五、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复发。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几种类型哮喘的诊断依据。

三、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尤以糖皮质激素在本病的应用。

四、讲解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第五节 风湿热

目的要求:

一、了解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

二、掌握风湿热的临床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着重介绍1992年修订的诊断初发风湿热的Jones标准,并指出其不足之处,避免过诊或漏诊、误诊。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及原发和继发性预防。

第八节 川崎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

二、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着重介绍川崎病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标准。

四、重点介绍川崎病的一般治疗及其治疗新进展。

第十章 第一节

(一)麻疹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要点及典型的临床经过。

三、熟悉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四、掌握麻疹与其他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五、熟悉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六、掌握麻疹的防治原则及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介绍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四、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五、重点讲解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三节(一、二)结核病

总论、原发型肺结核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掌握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与预防。

三、掌握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四、熟悉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五、熟悉结核感染的特点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股讲述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方法,特别是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授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包括:①临床类型;②病理及转归特点;③临床特点;④诊断要点,强调开放性结核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既往传染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痰和胃液找结核菌,胸部Ⅹ线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

五、介绍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六、重点讲授治疗原则、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案。

七、讲述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八、重点讲解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第三节

(四)结核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二、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简介发病机理,指出血行播散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发病机理讲解病理类型。

二、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分三期的特点,强调不典型结脑的临床表现。

三、强调结脑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阐明早期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五、重点讲解结脑治疗的两个环节:控制炎症和控制颅内压,强调早期、彻底治疗结脑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第八节 小儿腹泻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二、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了解本病的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死亡原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型。

三、介绍有关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五、一般介绍预防要点。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

三、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

四、掌握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五、熟悉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讲述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三、一般介绍肺炎的分类。

四、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及重症肺炎的特点。

五、讲解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重点讲解肺炎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的鉴别。

七、讲解几种常见的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

八、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疗程、重症肺炎的处理要点。

第十三章 第三、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二、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 床表现、诊断及常见并发症。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二、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重点讲解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 变、超声心动图特点等诊断方法与并发症。

四、介绍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介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第十四章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诊断(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三、掌握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

四、了解病程与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述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制。三、一般介绍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要点。五、一般介绍病程与预后。第十四章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二、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三、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合并症。

四、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四大特点的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三、一般讲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四、治疗:重点讲解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并介绍难治性肾病的治疗。第十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二、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三、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与分类。

四、掌握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主要内容:

一、讲解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⑴正常小儿造血的变化规律、髓外造血的定义与意义。

⑵正常小儿血象变化规律。

⑶正常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规律。

⑷正常小儿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变化规律。二、一般讲解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讲解贫血的定义、小儿不同年龄贫血的标准与分类。

四、重点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五、重点讲解营养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等

六、结合病因讲解预防措施。第十六章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化脑常见病原菌。

二、了解小儿化脑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三、掌握小儿化脑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四、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五、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介绍常见致病菌。

二、重点讲授化脑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的变化特点,强调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脑的特点。

三、重点讲授化脑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四、重点讲授化脑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强调不规则治疗后化脑诊断的困难。

五、重点讲授抗生素治疗的用药原则、剂量、用法及疗程。第十七章

第五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散发性与地方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诊断。三、一般介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综合征、佝偻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及预防,强调新生儿筛查的意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l.根据小儿机体处在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掌握由此产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5.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6.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麻疹等出疹性传染病。

7.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

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脊髓灰质炎、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8.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9.掌握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高压、脑水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二)基本技能:

l.掌握儿科静脉穿刺的规范操作,能熟练地进行头皮静脉、股静脉及颈静脉的穿刺操作,掌握小儿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技术。

2.掌握鼻饲方法、物理降温、氧气疗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了解人工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篇6: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环境科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重点构建立体化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开创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益的极大提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方法、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近些年来,学校在全校层面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但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等教学方向。多年来,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一直沿袭聘请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和专业实验室参观的模式。从现有课程教学现状看,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

环境科学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存在与新生认知能力脱节的问题。由于新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但是,单纯的学术带头人作报告的授课形式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没有起到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且讲座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1.2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专业认知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为此,系统地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1.3导向不明确,应以就业为导向

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是以专业介绍为导向的,缺乏实践与深入了解。随着现在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新生关注就业并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今天的新生在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专业认知教育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认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让新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紧迫感,进行职业的规划。

2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的潜在危害

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具体总结如下:

2.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尽管经历了专业认知教育,但是对于专业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在对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环境科学学生调查中发现:不仅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模糊不清的专业理解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2.2受到错误信息的指引,导致对专业的错误理解

当获取正确的专业认知途径受到阻碍时,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是从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认知规律,错误的信息势必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

2.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近几年,转专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转换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人转专业存在着盲目性。这些非理性源于没有准确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正是无法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中不容忽视。

3改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现状的措施

针对环境科学认知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构建形式灵活和富有成效地专业认知课程体系:

3.1以完善的课程体系牢固新生的专业观

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增加导论性课程内容,聘请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以及著名学者针对大一新生的认知特点做前瞻性讲座;实现和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以毕业生的切身经历引导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实验室内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研究生和大一新生的互动接触,从而实现个性引导。形式多样专业认知形式,体现出课程的互动性,使专业认知教育更有效。

3.2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为了避免专家讲座过于单调和专业化而导致的讲座信息和学生理解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在收集丰富的专业素材,并整合优秀课程资源后,依据新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建设影音文件。影音文件是基于新生认知规律的再整理,并且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更具吸引力等特点,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并加以深刻理解。

3.3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合理规划职业,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

篇7: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的纲临床医学专业

2007年开始招收体育生, 对于体育生的评价模式, 不能沿用普通文科或理科生的一套体系, 否则, 会得出该专业学生基础差、不好学的结论,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的产生

教学评价类型分为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两种,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学诊断和改进, 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 由斯克瑞文1967年提出, 布卢姆推广到教学中, 他认为, 教学评价可分为总结性、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三种。

诊断性评价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结束时进行。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常忽视形成性评价, 注重总结性评价。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阻碍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 考核成绩不能深入反映教学质量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始终围绕着应付考试试题来学习, 高校师生对考试的导向性作用认识出现偏差, 教师阅卷仅仅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很难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二) 考试内容较难全面覆盖所学知识面

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材知识, 注重对基本知识、概念、规律等共性知识的测试, 对该专业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 从而忽视了专业课程考核对学生书本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检验。

(三) 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单一

一方面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开卷以及口试答辩较少运用;

另一方面理论考试较多, 且一考定论, 而技能操作考查少。

考试形式的单一虽然操作简单, 给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便利, 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考试方法过于单一, 代表性差, 很难客观、全面地评价承担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需掌握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本研究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课程:指全部以理论授课的课程, 如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第二个为运动人体科学实践课程模块:指完全以实验、见习等实践环节进行教学的课程, 如器械健身指导、贴扎术等;

第三类为理论实践混合课程:同时兼有该专业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 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处方等。

对于第一类理论课程模块, 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平时考勤、课堂讨论、小论文、期末考试等, 可设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30~50%。

第二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模块评价体系可包含平时考勤、讨论、实验考核、操作考核等组成部分, 尽可能不采取理论测试的方式, 注重该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

第三类课程模块, 评价体系可包含平时考勤、讨论、课后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期末考试等, 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可根据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确定。

根据上述方案, 承担该专业课程的教研室、课程组以及任课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定具体课程考核指标, 在课程开课初将方案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

教师在课程的单项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并将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 以帮助自身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 提高学习效率, 体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实际作用, 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构建专业课程考核体系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 确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考核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不同类别课程模块相应的考核指标不全相同, 而且同一类课程的具体指标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及学生的不同情况会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尝试将理论学习表现考核、平时学习表现考核、实验课程考核、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考核四部分等量化为25%。而确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指标是应该重点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实施单课程形成性考核

与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科学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较大的增加教师工作量。这需要学校在制度上有相应的保证, 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愿意投入较大精力去研究、设计课堂提问、讨论、互动以及科学规范命题等。

(三)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分析, 这样才能充分起到反馈、诊断和启发的作用, 通过科学全面的课程考核结果分析获得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对提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但这些往往又是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教学中普遍不够重视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孙超平, 赵玮.高校双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R].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0.

[3]何玉秀, 陈玉娟, 李立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体育学刊, 2009.

上一篇:USB安全钥模型设计与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河南高招录取结束录取率创新高65%考生有学上